登陆注册
10391000000009

第9章 金铃塔:龙华盛景今安在

风吹金铃丁零零

“风吹金铃丁零零,雨打金铃丁零又丁零”。“金陵宝塔第一层,一层宝塔有四只角,四只角上有金铃……这座宝塔造得真伟大,全是古代劳动人民流血结晶品哪,名胜古迹流传到如今。”

每逢《金铃塔》的演唱者熟练融合贯口、快口、绕口技巧,咬字清楚,舌如鼓簧,妙语连珠,快而不喘,拖音长腔,先低后高,越唱越高,观众必会报以满座掌声。《金铃塔》通俗形象地描绘了上海中心城区唯一宝塔——龙华塔。

“龙华晚钟”八景前三

龙华塔外形八面,内室方形,飞檐高翘,七层八角共悬56只铜铃。龙华塔旁有龙华寺。龙华寺始建于三国吴赤乌年间(238—250)。当年龙华镇就以龙华塔龙华寺得名,唐代属华亭县,宋代名龙华村,元代称龙华铺、龙华里。元代以前,这里还是一个小村落。清代时,昔日的龙华村成为繁华集镇。清乾隆《申江竹枝词》描述了龙华镇当时的盛况:“三月十五春色好,游踪多集古禅关;浪堆载得钟声去,船过龙华十八湾。”它还记载了“沪上八景”,龙华八景位于前三,即:海天旭日、黄浦秋涛、龙华晚钟、吴淞烟雨、石梁夜月、野渡蒹葭、凤楼远眺和江皋霁雪。

集邮家哲夫撰著的《旧上海明信片》一书[12],载有“龙华晚钟”“龙华塔”“龙华寺”三张明信片,其中一张的左上角贴着1923年香港邮票,邮戳显示是由香港大学寄往美国丹佛。明信片上的龙华塔既气势恢弘,又精巧玲珑。龙华盛景形象,通过明信片越洋传到海外。

庙会桃花 新年撞钟

除龙华塔、龙华寺以外,龙华庙会、龙华撞钟也成为海派文化的传统特色。说到每年农历三月初三的龙华庙会,当地老人还记得一段神话传说。

七层高的龙华塔古时塔顶曾有一盘,盘里养着两条鲤鱼,鱼儿不时跳跃,激起滴滴水珠四处飞溅。不论天气如何旱燥无雨,盘里的水总是满满的。人们在塔下目睹此景,都连声称奇,说它是镇塔的宝物。到明代嘉庆年间,塔旁的龙华寺里住进一位脾性怪癖的和尚。他平时独坐一室不说话,也不见前来看望他的家人。有一天半夜,这位和尚突然大叫一声:“住手!哪一个敢盗宝物?!”说完,他手拿一根禅杖走到房外,到了庭中腾空而起,很快消失在漫漫云海之中。隔了好久,他才气喘吁吁回到寺里。他告诉别人:“有妖人来偷塔上宝物,我去追,被我用杖打着了,才丢下宝物仓皇逃走。”第二天,众人去看,塔顶的盘果然不见了。后来寺里的人知道,那个盘落在河中,天旱水浅时还可看到,但就是拿不上来,无论有多少人去搬捞,盘都纹丝不动,好像生了根似的。由于这位和尚的仙逝之日是农历三月初三,所以每到这一天,龙华镇上总要举行庙会,集市上人山人海,挤得水泄不通。每年的龙华庙会盛况,前后都要持续半个月之久。[13]

“三月游龙华,逛庙会,看桃花”。大量来自乡村的农民摇着小船,带着儿女,成群结队地涌入龙华寺,祈求农作丰收,蚕花兴旺;大量来自城区的市民也坐着马车,穿着盛装前来龙华寺。这就是历史上有名的“龙华香讯”。清代《申江竹枝词》云:“车如流水马如龙,轮船帆船白浪中,香讯赶齐三月半,龙华塔顶结烟浓。”

阳春三月,桃花盛开,花、树、寺、塔、园、桥、港、湾构成一幅五彩缤纷的江南风情画卷,成为上海市郊一处富有特色的名胜风景区。访古、登高、礼佛、进香、寻春、赏花、觅景、购物、观剧,使三月龙华游人如潮,摩肩接踵,车马充塞,热闹非凡,恍若近代的《清明上河图》叠现在江南水乡。[14]龙华寺内钟鼓楼上有大钟一口。钟声悠扬。每逢除夕,中外游客汇集于此,聆听零时的“百八钟声”,迎来新年。龙华撞钟习俗沿袭至今,甚至人满为患、一票难求。

当年的龙华盛景,如今虽不会照搬重现,但海派文化中的优秀传统因子,依然复制衍生。徐汇区文教部门已把《金铃塔》等上海说唱这一艺术品种作为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来抓,还成立说唱研究会暨说唱传习所。有的街道成立说唱艺术沙龙。有的小学安排学生一边说唱,一边学会地道的上海话。在充满“上海味道”的说说唱唱中,人们自然会想起“金铃塔”的熟悉曲调,想起值得回味的“龙华盛景”。

同类推荐
  • 春联对联大观(中国民间文化丛书)

    春联对联大观(中国民间文化丛书)

    本书主要介绍了以下九种对联类型:对联基础、春节对联、节日对联、婚嫁对联、贺寿对联、丧葬挽联、居家对联等。
  • 探秘(世界未解之谜)

    探秘(世界未解之谜)

    本书以知识性和趣味性为宗旨,全方位、多角度地展示各领域最有研究价值、最具探索意义和最为人们所关注的300多个世界未解之谜,分为地球篇,动植物篇,历史篇,军事篇,人体篇,宇宙篇,恐龙篇,信息含量大,内容丰富。谜底层层揭开,真相娓娓道来;零距离接触世界文化和历史,全方位透视人性和历史智慧。
  • 颂·雅·风:中国文化精神之本源

    颂·雅·风:中国文化精神之本源

    本书强调,中国文化体现在全部文字典籍之中,所谓传统,就是汉字的因果流转,故中国文化精神乃是一整体,不可分割,不可取此而弃彼,其乃俱足者也。作者从容游刃于中国数千年历史长河中,将种种文字及其思想完美地糅合进一场场精彩的对话和争辩中,一气呵成,展现其深厚的学术功底和哲理思考,为深入了解中国文化提供了一种全新的趣味。
  • 享受人生:我的人生美学

    享受人生:我的人生美学

    世上有成千上万的人在写作。这首先是人类已经可以将很少精力用于维生的产物,很多人已经变得穷极无聊,所以写作。有一次我受一个读书俱乐部之邀去深圳,遇到当地某区作协的人,他告诉我说,仅仅这个区注册的写作者就有几千人。……我的写作很可能在他人看来不是个东西,但是那是我的生命,我的时间,我的痛苦,我的快乐。我早已乐在其中,这就足够了。叔本华的“钟摆理论”在说,大多数人在需求未得满足时陷入痛苦,在需求已得满足时陷入无聊,人生就在这痛苦与无聊的两端像钟摆一样摆来摆去。
  • 天下第一村

    天下第一村

    当我每每看到场凌城南那高大的炎帝雕像时,不尽会想起宝鸡常羊山来,因为,那里是炎帝长眠的地方,那里的清姜流域,有着炎帝生息并倡导稼樯的记忆,所以,我对常羊山的向往也就随之产生。
热门推荐
  • 散曲:独特散曲艺术

    散曲:独特散曲艺术

    我国散曲是继诗、词之后兴起的一种新诗体。宋金之际,契丹、蒙古、女真等少数民族的乐曲相继传入北方地区,与当地原有音乐融合,形成了一种新的乐曲,而原来与音乐相配,后来逐渐独立的词很难适应新的乐调,于是逐步形成了一种新的诗歌形式,这就是散曲。散曲萌芽于宋金之际,兴起于金末,元代初期的散曲刚刚从词或俚曲脱胎而出。因此,这时的散曲有着“以词为曲”的特点。
  • 惊天祸水:不做帝王妃

    惊天祸水:不做帝王妃

    世人皆知:权倾朝野的东厂督主郑寒大太监,为人古怪,手段毒辣,“他”的鹰犬遍布天下。上至朝野下至江湖,没有任何事能逃过“他”的耳目。可晴天一个霹雳,这朝廷第一大佞臣竟然是个女人!且为了跟东厂死对头——西厂巡察使沈孤城谈恋爱,竟脱下官服换上了女装!正当围观群众纷纷表示狗眼已瞎的时候,真龙天子竟也搀和进来,当起了“史上最贵”小三!满朝文武彻底醉了,史官颤抖着小身板,捏着毛笔风中凌乱……最终,他颤巍巍在史书上写下一笔——贵圈真乱!===本文写崩了!给看官大老爷们跪下了!最近几天就完坑,对不住!
  • 绝命香魂

    绝命香魂

    我们村子旁边有一条阴水河,冬天不结冰,底下葬有无数尸骨,连鱼儿也是冤魂化的。但是那一天,我在船上遇见了一个绝美的女人,她对我做了那种事……
  • 天刑者之逆道称仙

    天刑者之逆道称仙

    【新书《我的姐姐是剑仙》已发布,求罩】这是一个仙为禁忌的时代,这是一个武道盛世。当仙道几欲绝灭,仙道成为历史之时,他,出现了。他本蝼蚁,却要背负无上的因果,他本无名,却要肩负古今的气运。笑看云起云落,怒斩天官神使!愿教蝼蚁称仙,破灭天道史诗!
  • 粉川

    粉川

    小说以扎实的文字功力,独特的叙事方式,浓郁的人文气息和浓厚的地域文化特色,讲述了一个乡村戏班小戏子与四个迥然不同的男人之间,爱恨情仇生生死死的传奇故事。
  • Tales of the Klondyke

    Tales of the Klondyke

    本书为公版书,为不受著作权法限制的作家、艺术家及其它人士发布的作品,供广大读者阅读交流。汇聚授权电子版权。
  • Off on a Comet

    Off on a Comet

    本书为公版书,为不受著作权法限制的作家、艺术家及其它人士发布的作品,供广大读者阅读交流。汇聚授权电子版权。
  • 盛京明珠

    盛京明珠

    一朝醒来,卫瑜带着现代的记忆归位,发现从前日子过的是如此酸楚与委屈。本为盛京明珠,奈何爱上了一个心里没有她的男人,生生将自己活成了一味迁就。好在她还年轻,一切都还来得及。和离后的卫瑜决心洗心革面做一个胸怀天地的明媚女纸,却悲剧的发现,自己已然成为了一块被虎视眈眈盯住的肉……
  • 狱风之古乐

    狱风之古乐

    古乐却浑然不知这惊天大阴谋,现在的古乐,还在宿舍睡觉呢,虽然在睡觉,但是他的心里比谁都清楚,该来的还是会来的,这王家,我一定要亲手灭了你……
  • 大中

    大中

    作家浦子《龙窑》(茅盾文学奖入围作品)后再发力王庄三部曲之三;一次富有生命力的恢诡想象;冲撞、磨难,漩涡、险滩,苦闷、欢愉;浙东人精神的喧哗与骚动,历史溃败中的精神突围,生命深层的内在图腾。《大中》在浪漫的气息中展开,在充满警示和希望中结束,展现了王庄的三个家族从建国初到当代的恩恩怨怨。以王德青、婴婴父女为代表的一家,承袭了中华传统文化的美德,在充满坎坷的人生历程中,以“我不下地狱谁下地狱”的牺牲精神,不甘被命运戏弄,勇当社会的中流砥柱。作品的艺术手法娴熟,其笔触直接剖析人的灵魂,书写人性在面对历史的挑战时的反拨和无奈,贴近历史和人性的本真,充满了一种积极向上的正能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