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5年3月14日,乙未年正月廿四)
本讲是《里仁篇》的最后一讲,作者重点向大家解释天地两仪贯穿家庭伦理和身心生理的秘密,从作者本人的修学过程而言,学习儒家学到最后,完全可以体会天人合一的境界。本讲指明了修学的根本,从家庭开始,从孝敬父母开始。
尊敬的各位同胞、各位同仁:
大家上午好!
圆满《里仁》
这一讲是《论语通解》的第十五讲,以前的讲解中我们反复地强调,讲到《里仁》这一章就等于说进入了儒学的核心。今天这一讲我希望把《里仁篇》讲完,讲完也对应着十五这个数,因为在我们中国自己的历法当中,十五是一个圆满的日子。
这些天当中我自己在回忆,就是《里仁篇》我到底跟大家报告了什么?每一次几乎就像想不起来任何语言一样。今天要跟大家说的很重要的一点,可能和你以前所听到的内容多有不同。据我的所知、所接触,人们学习《论语》、学习儒家就好像是听一种说教,这种说教呢似乎就是古代的圣贤励言编出来的,跟自己的身心健康没什么太大关系,跟自己的家庭伦理要有点关系,因为讲孝、讲五伦嘛,但到底是什么样的关系也不清楚。因为如果清楚了,我们现在的离婚率,现在的社会状况不会是目前呈现给我们的这个样子。
一般情况下,我很少在讲之前把这一讲的主题提前泄露出来,但这一讲例外。如果注意到我的微信,你会看到,我说这一讲的重点是向大家解释天地两仪贯穿家庭伦理和身心生理的秘密。至少对我自己的修学过程而言,我的体会是这样,就是学习儒家学习到最后,真的可以体会天人合一的境界,它一点都不神秘,非常的质朴。以前我讲《道德经》和现在这一轮讲《论语》,应该说每一次我都希望跟大家报告这一点,那么这个内容主要就在今天这一讲《里仁篇》中呈现。
上一讲讲到夫子说“君子喻于义,小人喻于利”,指的是整个世界上的人就因为这一句话可以划分成两种人,而现在,据说整个世界都是“喻于利”的,事实如此。再结合《道德经》上老子所说的“失道而后德,失德而后仁,失仁而后义,失义而后礼”,我们就知道,道德水准层层下降,道义已经不是我们决策的根本原则和标准,只是看有没有利。这个严重的后果,严重的破坏力、摧毁力,不过三十年间就已经在中华大地上展现出来,恶果已经看到了。也就是说我们都发了财,至少温饱解决了,可是人们的幸福感好像并没有随着财富的增长而同比例地增长。
问题出在哪儿?问题就出在忘本了,没有明白这个“利”绝不是可以切割断它的根本而存在的,就是你拿利的时候,如果没想到是不是合“义”,就是很危险的事情。具体的道理,《大学》里有说,《论语》里有说,《孟子》也里有说。而今天,整个国家要把我们的价值观念立足于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无非就是纠正舍本逐末的颠倒,恢复到德本财末的传统文化当中,保证大家享受幸福日子的时候,不需要回去“圆罪”,因为有些罪圆不了了,叫“一失足成千古恨,再回首已是百年身”,没机会了。
见贤思齐
子曰:“见贤思齐焉,见不贤而内自省也。”
这句话是要保证大家这一辈子身体健康、家庭和睦、事业发展根本的心地法门,我把它当作整个孔门学说当中修行大纲的一个落实方案。为什么是这样?我们看一下这句话,你拿到的现有的印刷出来解释《论语》的著作,可能这句话都是常识,解释起来很容易,也很简单,我们一看好像也都明白,就那么过去了。可是在我看来,不要说这一讲我们这一句话讲不完,还是跟以前报告的那种我个人修学的感觉一样,就是这一句话讲到今年年底都讲不完!那今天,只能简要地跟大家报告一下纲领。
“见贤思齐”已经成为一个成语,它的出处就是《论语》这句话。我们在座的哪一位说我从第一次看到这个词之后,我就一直这么做?就表示自己开始这么做?那如果没有,我可以有两种理解:第一,大家没有做到;第二,有做到的,谦虚、不吱声。但是据我观察,太难了,即使是你想做到你都做不到。因为它本身所蕴含的内容我们可能都没有完全理解。
我所见到的解释都是说,见到一个贤人我们就想着跟他一般齐,追不上也跑几步撵一下。就这么简单吗?我们仔细看一下原文,它是说“见贤思齐焉”,后面还有一个语气词,它没有说“见贤人思齐焉”。我们的念头是不是有一些粗大,甚至有一些疏忽,老夫子到底什么意思?如果就是按我们现在见到的这种解释方法,那我会说,两千多年以来恭敬孔子为圣人我不服气。很平常嘛,人家做得好,然后我就撵一下,这就是圣人啦?好像不这么简单。
那怎么解释呢?我的体会是这样,“见贤思齐焉,见不贤而内自省也”,它跟哪一个人并不直接相匹配。我问大家一下,你见到贤人、善人、圣人、真人、至人、好人或者叫作佛,不管称呼他什么,甚至天主,所有我们民俗当中所能够见到的,被摆在牌位之后我们上香恭敬的,你都去学他,这个很正常。问题是一个被大家称为小人、恶人、讨厌的人,有一贤,有一善,有一好,你思不思齐焉呢?我认为只有修到这一点,才能够解释《论语》前面的话:有教无类。
有教无类就是说,不光面子上是一个好学生孔子才教,不好的学生来听,一心向善,老夫子也教。那就意味着这个“见贤思齐焉”不是对人的,是对行为和心思的,真正地理解这句话应该是理解到所谓骨髓里面,理解到心田的深处。即使这个人在单位里所有人都讨厌他,但是他就有一点长处是我们大家也能见得到的,你忽略它吗?或者说是我自己做不到的,齐不齐?努不努力?跟不跟人家学?能做到,那我佩服你,是孔子的真弟子;想都没想到,那我说恐怕是你要想撵上孔子,门儿都没有,因为他老人家的境界深不可测。
还有我们这样做的时候,对我们的身体有什么帮助大家想象过没有?就是不管对方是好人坏人、贤人恶人,观察他有一言说得善,有一行做得善,我们心里就升起一念:他做得对,我不如他。对我们自己的身体有什么好处大家想过吗?这就是天人合一的境界,阴阳两仪的境界,当你一念恭敬起来:我要跟他学,我不如他。你心里的气脉瞬间因这一念而发生改变,这就叫激发生机,激发阳能,今天的大众话叫激发正能量。
那反过来“见不善而内自省也”,一个特别特别好的人,大家都觉得单位里面的劳动模范、模范丈夫、模范妻子,突然有一天被你看到一个场景说,这事儿他做错了吧?你是不是因为这一次就把他以前所有的功劳全部抹杀?然后心里面把他所有的好处全部抹平,再也看不起他,不跟他接触,不理他了,就是所谓意气用事吧。当你这么做的时候,你考虑过对自己的身体有什么样的伤害吗?因为眼睛见对方的短处,你心里已经不痛快了;没发火,已经在冒烟了,就把不良的气息储存在自己的经络当中隐藏下来;如果还念念不去,下班了晚上回到家了还琢磨这个事情,甚至第二天还能想起来,那就坏了,它已经扎下根儿了,阴气已经被你收到身体里面,这就是阴阳在体内运作的秘密。
为什么中医火神派的祖师郑钦安先生讲:六经辨证,论之末也;阴阳辨证,论之极也。这句话我也经常引用,就是说到家了。看病嘛,医生就望闻问切去辨证,辨证清楚之后施药方,纠正时空偏差,纠正我们的寒热温凉平,阴阳的不平衡。纠正对了,身体就恢复到正常的平衡状态,我们就恢复到健康的身体。可是医药能够解决的,我们的念头能不能解决?一样可以解决!这是中华文化伟大的地方。
我们现在以为到医院里面去看病,找个名医,他非得给我把脉,然后开一个药方,回家煮药,或者拿成药,这才叫得到一个方子。他告诉你一句话,一下子把你思想的结解开,是不是方?我们现在国家正开两会,叫研究大政方针,那是不是破解国家迷局的方子?是不是也在开方?2008年席卷世界的金融危机从美国开始,全世界的所谓的经济学家翻译成汉语都是经常用这样的词叫“给经济把脉,给经济开方”。所以一个正确的思想观念就是对治我们根本毛病的方子,这个方子就深入到阴阳两仪的境界。
所以,郑钦安这位祖师讲“六经辨证,论之末也”,一个中医看病,讲“六经”其实应该很深了,但是在他老人家看来说“论之末也”,不高明;“阴阳辨证,论之极也”,你能把证辨到阴阳,他认为这是到极处了。辨证到阴阳,“一阴一阳之谓道”这是孔子在《易传》当中告诉我们的,你把握了阴阳,把握了什么?把握了道变化的形态,起作用的机制嘛,已经是接近了与道相合的状态,所以叫“论之极也”。这是我们学习“见贤思齐”这句话应该学到的内容。
我把这句话或者是整个《里仁篇》叫作儒家的密宗,儒家的道藏,儒家的医诀,学会了它在座各位同胞应该做到什么呢?此生以后的时间基本上不得病,说明你做对了,你学真了,学到心性里面去了,没辜负孔子他老人家和他的弟子把这句话说出来,记下来,传下来。否则的话,空过没有用。绝不要小看这句话,我们当今很难有人做到!
人们见到的全都是什么情况呢?见贤不是思齐,见贤是思嫉啊,嫉妒的嫉,白眼一翻,有什么了不起的?他不就那两把刷子吗?讲的全都是常识,小孩都知道。那当年鸟巢禅师跟白居易的对话,唐代发生的事情,大家可能也知道。白居易问在树上像做鸟窝似的这么一个修行人,佛法的主旨大意你告诉我一下,回答说:“诸恶莫作,众善奉行。”白居易就笑了,大诗人、高级知识分子啊,还是国家的高官,他说你说这东西三岁小娃娃都知道。但是这位老师就说了一句话:小娃娃都知道的事情八十岁的老头子却做不到!做不到没用啊!从古到今,见贤能思齐的就少之又少,不要以为现在严重,古代一样。
怎样“见”“思”
“见贤”到底怎么“思”决定着我们的命长命短。前两讲当中我们曾说过禅宗里面二祖跟三祖的故事,当时我讲了一半,后一半没讲,那么现在讲给大家。二祖就是因为嫉妒而死,不是他本身,他老人家不嫉妒,是别人嫉妒他导致了他死亡(我们说死亡,实际上不是)。
这个故事怎么来的呢?二祖把这个所谓心法传给他的弟子,就是叫僧璨的(因为三祖也没有名,到他那里去求忏罪的时候没有报名氏,不知道什么名,可是根基非常利),二祖就说:是吾宝也(你是我的宝啊),宜名僧璨(你应该叫僧璨这个名字)。然后告诉僧璨,释迦牟尼佛悟的那些东西传到达摩,达摩传到现在,他把这个正法眼藏还有那个信衣,就是袈裟密付给我(秘密地交给我),因为不到那个传遍天下的时候,所以我现在交给你,你好好守护,不要断绝。交代完之后他老人家就走了。后面这个故事就比较精彩,走了以后,当时是隋朝,往邺都,随意讲法,叫四众皈依。在家出家的男女全都喜欢听,因为他讲得好,讲得透彻,而且他具有二祖的地位嘛,知道他是得了正法的人。年纪已经很大了,这样在外面讲法三十四年。更严重的是,他老人家到后期偶尔去一趟酒店、夜总会,然后在大街上跟人家随便地闲谈,就好像是非常的随意。有人就说了,您老人家是修道的人啊,您这个样子是出于何种目的?二祖就说我自己调心,不干你的事。这是我们修行重要的一点,就是你的心到底见别人什么?是见贤还是见不贤?见好的地方还是见不好的地方?是见相还是见性?
然后在他一百零七岁的时候就到了莞城县匡救寺。他就在山门下,奔那一坐,就开讲,叫“听者林会”,聚集的人非常多。这下惹了麻烦,他跑人寺庙山门底下讲嘛,寺院里面也是教学的,有个辩和法师正在讲《涅槃经》。里面的听众一听,二祖在门前讲经说法,就从辩和法师的课堂上退出去,到山门那去听。这个辩和法师讲着讲着,一看人都走了,一打听说这个老和尚跑到门前来砸我的场子,叫“不胜其愤”,不胜愤怒。怎么做呢?跑到县委书记那儿,莞城县的邑宰,就是一把手那里,说些坏话,“兴谤于邑宰翟仲侃”。这个邑宰叫翟仲侃,“翟惑其邪说”,就被他的邪说骗了,以“非法”加于二祖。非法大家知道是什么吧?就是枪毙你。古代没枪嘛,那就杀死你。二祖叫“怡然委顺”,高高兴兴地被杀掉,年龄一百零七岁,时间是隋文帝开皇十三年三月十六号。
想象一下,一个在寺院里面给人家讲《涅槃经》的法师因为嫉妒心到县宰那里面去告状、兴谤,导致二祖被杀掉,有多么严重!按理来说,不用说出家的法师,就是儒家的小学生、入门者读到《里仁篇》,读到这一句话“见贤思齐焉”……他是老师啊,大修行者,最起码他是老人啊,一百零七岁了,不能放他一马吗?就因为人家讲得好,自己场上的听众走了,然后就去告状,杀死他。所以跟大家讲,我现在不愿意进什么传统文化圈子,我最怕见到学佛的。好像不学它,他还是个正常人,还好一点,你学明白还行,我给你磕头都可以。那有的人学佛学得真是全天下几乎没有好人,没有如法的人,就他对。别人吃什么,不行;穿什么,不行;讲什么,不行;做什么,不行。尤其是你讲的东西,那全都不是正法,天下没好人,就他一个。我说你查哪家的经文告诉你修学可以这样修?没有啊!
我们说当你的眼睛里面世间所有的生灵全都是圣人的时候,恭喜你,你本身是圣人,因为你具有圣人的眼,你就具备圣人的心,心眼心眼嘛;你看天下人都不如你,那是修反了,完全修差了!你心里装着天下人所有的不好,这还有个看吗?没个看哪,那肯定是脸上难看,话难听,行为就更没法看了。以为是自己修行,我觉得你造业吧,人都不是就啥都不是!你要讲佛家的,那民国时期的“四大高僧”之一太虚大师算高僧吧,出关写偈语就是一句话:人成佛即成!你人做没做好?所以我们说“见贤思齐焉,见不贤而内自省也”这句话是救我们身命的。
念念装阳
念念之间想的全都是负面的事情,就把自己的身体变得阴寒,要不得病我不姓钟;如果反过来做,念念考虑的全都是别人的好处,念念装阳,阳气装进来,四肢四体一定通畅,不会得病的。这就是中医火神派得出来的结论:扶阳是世间唯一预防癌症的方法。让他热起来,他不冷不寒,不会得癌症。听遍世间没有人得心脏癌和小肠癌的,一个君火一个相火,阴阳表里,它俩都是热的。热就不会积聚东西,就散开了,就气化了。所以说天地阴阳的秘密在哪里?就在我们的念头里,处处想着别人的好处,你心里是温暖的。在家里面能不能做到?能做到,家道家道,你在家里面就把这个道得了。你想成佛那你成去,你想得道那你也会得道,你想做圣人,那在家里面叫齐家嘛。见贤思齐的齐就是齐家的齐,《大学》里面格物致知,诚意正心,修身齐家的这个齐嘛,是一个啊。做到了这一点,才能够有资格出去做事。
在汉代没有科举的时候叫举孝廉——把孝子推举出来做官。十里八村一评议说:他是我们现在这个区域当中首屈一指的孝子,那好,官就是他的,他来做。没有做不好的,或者几乎没有做不好的。他能把家齐了,大家知道“清官难断家务事”,一个孝子,他的那种厚德、忍耐和担当精神,那不是我们现在动不动就想通过讲理讲清楚,并换来安祥日子的,必须要甘于奉献和付出。德行就非常厚!
为什么这样选?因为一个孝子他天天装的是父母的好处,装父母的好处,把家齐了,他就有能力去治理天下。由己及人,老吾老以及人之老,他能够孝顺自己的父母,就能够孝顺天下的父母,这就是举孝廉的真正的道理。刚才我们讲了,你看别人的好处是阳,家里的阳在哪儿大家知道吗?一个家里面老人是阳,阳刚的阳,阴阳的阳。就是我们孝敬老人的时候,把这个阳气就装下来,保存下来;当你悖逆老人,不孝的时候,就把自己生命的阳气之根切断了。
为什么说春天会发芽?是因为经过冬天的藏,把那个阳气藏起来,等到生发的时候,就像庄子说的,吹万不同。那个阳能、阳气就像吹气球一样,把各种生物吹起来,所以万物生发。我们看到的就是阳气向外散的这么一个过程。
当人做孝子的时候就时时刻刻保存着自己生命的阳气,有阳气就有生机。所以,孝子,大家注意啊!孝子通常不会有飞来横祸。真的孝子,不是表演给别人看。有一些是假的,刘有生老师讲过一个媳妇,十里八村全都说这个媳妇是真孝顺,但她其实是假孝顺。她得病了,去找老师。为什么是假孝顺呢?比如说,她去请婆婆吃饭,她专挑那个十一点去,我做了好吃的妈你到我家吃去。婆婆一听,不行啊,中午了,干活的人要回来吃饭哪,我得做饭。行了,你有这心就行了,就相当于我吃了,你回去吧。她回去就偷着乐,我还让你了,你还没吃着,我这孝的名声还得着了,我自己这好东西我还留下了。这是假孝啊!十里八村的人都认为她是孝顺的媳妇,有用吗?没有用!就得病,那必然要得病啊。《黄帝内经》上讲“天之在我者,德也”。贤妻贤妻,见贤思齐,就是这个贤,她不是贤妻啊,蒙老人等于欺天,断阳气,能不得病吗?那是要死的病啊!
“天之在我者,德也”,这句话我重复千百遍,几乎想起来就讲,找天找不着,在人身上有德行那就是天,它就代表着天。人身上的德行就代表着天的存在,有一念天良在,上天有好生之德,这人就不该死,不该死就有救。而我们古代,把人救回来叫回阳,大家听说过吧,或者叫回春,因为春天阳气生发,一个道理。或者叫回天,说人到一定程度了回天乏力,不是回天乏力啊,是他自己本身还有没有那一念天良在,有的话,通常不会死的,就不会没到寿禄的时候中间就夭亡了,没有啊,没有这回事!
有愿力、修成的人是不死的,活着的时候告诉大家我走了,留下一个壳儿。我们觉得这个生命现象很奇怪,但是这在中国历史上比比皆是。这也是我每次要推荐的,你看一下司马迁写的孔子临终之前唱的歌、说的话,已经给大家证明了他的学说是对的,老人家修行是真的。你见着过有几个临终之前还可以唱歌的?意识非常清楚的?很少吧。那孔子为什么能做到?他是真的,他修得真,他说的他做到了。所以见贤思齐,一定把它化入自己的心性,保存好我们的生机,保存好我们的阳能,保存好我们的生命,秘密就在这里。
在一个家庭里面对老人不孝,就是把自己生命的阳能根基、根本断了,一定会短寿。如果对老人恶劣到极点,这个人一定是横死。大家可以去查,没有例外。横死,就不是好死。你可以看一下古今记录的这些事情。有一些人,道理说不清,但就分析这个事儿他为什么是这样的?当感受到这一点的时候,我们会觉得天地之间没有不公平的事情,用今天科学家的话说,宇宙之间没有偶然,上帝不会掷骰子,经典不会说虚话,圣人不会说假话,不骗人。骗人是因为我们自己欺骗自己,不相信,自己给自己找台阶下,编理由,因循一辈子一辈子,或一天一天、一年一年的就这样混吃等死地过下去就完蛋了。所以应该反其道而行之,回复到经典,听人家一句劝,这是《论语》上的话。那《坛经》上的话,六祖说过:“若真修道人,不见世间过。”
印宗六祖
六祖是被谁发掘出来的呢?六祖在唐代那个时候,也是因为羡慕嫉妒恨,得法衣,得真传之后,五祖都护不住他,让他跑。藏在猎人队里有说十四年的,有说十五年的,最后到了现在广东那个地界。在寺院门口,大概他老人家在晒太阳,然后就听两个人争论,一个说这是风动,那个说这是幡动。六祖说你俩别争了,不是风动也不是幡动,是因为你的心动了,所以你看的外相是这样的。都是修行人,这一听,那说“行家一出手,就知有没有”,圣人一张嘴,什么境界一下子就泄露出来了。马上进去报告。寺院的住持呢,大家注意他的名字,叫印宗,心心相印的印,宗师的宗,印宗法师。一听这个话,就觉得非同一般,因为你境界不到说不出来这样的话,赶紧请进来。一交谈,发现这是明白人。然后就问,好长时间以来就传,得五祖法衣者已经南来,往南方来了,是不是就是您老人家?六祖就承认了。承认了以后,印宗法师就做了他的剃度师,因为六祖当时带着头发,按规矩剃度师那是要磕头的。印宗法师做了他的剃度师回过来给他磕头,你是祖师。
你看看,这才叫“见贤思齐焉”,跟我们刚才举的辩和法师那个例子恰恰相反。不管佛教里面怎么讲他们的前世恩怨,如果辩和法师听到这有高人在门下讲法,请进来呀,我不讲了,您老人家讲。不要说讲《涅槃经》,讲什么都可以,我们大家一起听啊。那后面会是什么样的场景?不用想都知道。谁成就啊?不是二祖成就,二祖不需要这个,是他辩和本身成就啊!他这一世因为这个机缘,像常人一样去报复,他能成就吗?天下没有这种道理!他见贤不是思齐,是思嫉妒,思恨,羡慕嫉妒恨全出来了。而相反的,印宗法师所做的,就是这样。
现在举的例子是古代的例子,我告诉大家,这样的例子在今天也会发生。倒不至于杀人,但是障碍你、诽谤你、贬低你、阻碍你可能会天天发生,每个人都要警觉这一点。假如我们今天新华书店一楼有人站在底下就开讲,大家全出去听他讲,您说我是学辩和呢还是学印宗?这就要学嘛,印证到自己身上,讲道理不是说给别人听,别人去做,那不是忽悠人嘛,道理讲出来是你自己能不能做到,没做到的努力去做到。
老早以前我就说过,等啊等,等人出来讲传统文化,没人出来。我就大言不惭地开始报告自己学习的想法,是这么来的。1999年的时候我就说过,如果将来有真正的老师出现,那我们一招烩,全到他那里面去听讲。也有人说,能讲也不要讲,一句话讲错了后果很严重,说怕口业。我说如果我真心为大家,不存假心,即使有一句话讲得不那么适合,后面所谓的有果报,有口业,在座各位老师先成就,也会先救我,因为我没骗大家。讲不好就这个本事,就这个水平,大家也能把我救回来。所以怕什么?怕还是有“我”呀,怕“我”不好,那不还是自私吗?懂得一点说一点,有一说一,有十说十;没有,闭嘴,不说了,如此而已。能分享到哪一步说哪一步嘛。
说我达不到孔子那种程度,那孔子不在了,后世没有人讲了,这个文化还能传承吗?可是呢,没做到,看人家讲,觉得自己行,心里没有印证,那你要小心,这个后果是极其严重的。南老师说杀人不过偿命,如果戕人慧命,这辈子就有机缘,就听这一节,就听这一上午,你给讲错了,把人带沟里去了,万死不足以辞其咎!所以,为什么说当老师当不好十八层地狱都没有份儿,打入十九层,后果严重嘛。现在比比皆是啊,以为念两天经典,心行一点儿都没改,性格一点儿都没化,家里人都不服气,到外面去装宗师。那你装吧,有一天后悔你是来不及的。就像印光大师说的,指出这些是哀悯这些人,不希望后面遭罪。这种人以后身体一定出毛病,不信你等着瞧,规律如此。不是谁要咒他,他破不了的,运行到一定程度一定会发生。因为他的心念不正,一个错误的指令执行到某一刻,一定会出现一个错误的结果,很简单嘛。
比如说孔子他老人家,我们说他是圣人,他说的话是骗人吗?他自己能做到,所以不是。然后他的弟子曾子写了《大学》,《大学》里面告诉我们要格物致知,那个“知”你“致”到了吗?就是你格物的过程有“知”没“致”都不可以讲,一定那个“知”你“致”了,达到了才可以分享。
诚意正心,自己的心意诚不诚、正不正自己都不清楚,以为别人不知道,那别人看起来叫“十目所视,十手所指,如见其肺肝然”,就像X光给你透视一样,你骗谁去呢?身没修,就是性格没化,行为没化,君子慎独理解不了,以为别人看不见就可以去装,这是儒家门儿都没进,你还能讲吗?见贤思齐可不是这么齐,说你讲我也讲,不是啊,那死路一条!
最关键的一点:齐家。家不齐,农村土话说别出来嘚瑟,因为你讲的是重复别人家说的,你讲的是照本宣科。只有齐家的人才有资格来把《论语》说清楚,在座每一位都可以做到。齐家并不难,把握住尽孝,把握住“己所不欲,勿施于人”,把握住本位,定住志就可以做到。如果家里有人对你有怨言,甚至你根本就没有体会过家庭五伦的关系,那么《论语》还是不要谈,会误导。凭想象是不真的,因为你见的东西不是真东西。我们现在要见贤,见贤是要在真实的五伦关系当中看到什么是贤,你没经历过,光凭想象那叫妄想,那是不可能的。只有仔细观察家庭五伦,在家中把这个道理想清楚,践行好了,家里齐了才可以出来讲,这是基本的资格。我为什么当着镜头说这段话?我不希望现在有一些人怀着好心把自己的后半生置于危险之地。我知道了不说,我失言;说了他不听,他不做,那跟我无关,我尽到了责任。
现在有很多人把自己的身体情况、家庭情况都包着、藏着、掖着,然后化妆去讲,那不是真儒学。真儒学是从内心里面发出仁心,《里仁篇》头两个字就是“里仁”。那我要问一句,你居心何在?你那心里见的都是什么?见与不见,见的是什么,无论修学哪一家,这“一见”要搞清楚。再跟大家说一遍,“见见之时,见非是见,见犹离见,见不能及”。你不管是看佛经的、看儒经的还是看道经的,这个偈语你看不懂,那就说明你对自己的心根本就不清楚,起心动念自己是不是对了都不知道,那就老老实实去修学。这是救自己的命,不是救别人,是救自己,先把自己救起来。“己欲立而立人,己欲达而达人”,自己做不到,照着本,照着参考,照着集注去讲,不一定说是一定误导人,有会听的也能听明白,但是就把自己耽误了。
回观自省
所以“见贤思齐焉,见不贤而内自省也”,这句话是贯通儒释道医武的一句话。“内自省”,“内”在哪儿呢?说心内,那心在哪儿呢?为什么是“自省”?第一篇里面曾子就说“吾日三省吾身”,这个省他为什么不用悔过的悔,为什么是省?省(xǐng)这个字就是现在这个省(shěng),“少目”。提醒我们什么?少用眼睛往外看,回过来琢磨观照一下自己的内心,把自己的起心动念搞清楚了,心里面的阴阳搞清楚了,心里面的五行搞清楚了,你身外的八卦也就清楚了,整个传统文化已在内心。你居在“仁”里面修身齐家,成为圣贤那就是时间的问题,时间给人作证明;做不到这一点,修多长时间也没有用,因为不在那个位置上,就是核心没把握住。
自省的功夫就是救命的功夫,自省的功夫就是体悟阴阳的功夫,自省的功夫就是把五伦顺转的功夫。阴阳五行化在身体里面是心肝肺脾肾,阴阳表里五脏六腑加一块儿十二官聚齐,这就是我们的身体,化到身外就是五伦。所以它不是一以贯之的道理吗?你说儒家里哪个讲五行了?你去看《尚书》啊,这是周武王请教箕子治国大法的纲要,五行、八政全在里面。不学,说中国文化没讲清楚,说没有经济学、没有治理国家的管理学,这都不是说见贤不见贤的问题,就是自闭、无知!留下的经典都不看,自负、自傲,最后得到个什么样的结果?自欺、自闭嘛……
所以,那缺什么呢?就缺一颗仁心嘛,反省之心,有了它就什么都有了,有了它整个儒学全都是你的。因为你一回观,阴阳清楚了,五行清楚了。
再讲五行
如果头一次听我们《论语》讲课的,我把五行跟五脏的关系再说一遍,大家注意听:
仁能养肝戒怒杀,仁义礼智信和心肝肺脾肾是相对的。仁能养肝戒怒杀,就是里仁的这个仁能养护你的肝脏;做反了,那就是有杀气、有怒气,要想养肝就戒除杀气和怒气。
义缺伤肺盗恼差,仁义的义,这个义缺了肺经就出毛病。恼人、嫉妒人,就是见贤不思齐,见贤思嫉妒的人最容易得肺病。义缺伤肺盗恼差,很差啊,身体会很差的,因为肺不好没气力嘛。肺不好,心脏的热能就不能很好地疏降到小肠,小肠温度不够,妇女就会得各种盆腔炎、附件炎,男的腿脚也寒凉,各种阴寒的毛病就都出来,叫义缺伤肺盗恼差。再补充一点,儿女不孝双亲最容易得肺病,老人忧愁儿女最容易得肺病,大不孝容易得肺癌,忧愁儿女过度也容易得肺癌。所以整个得病就在家庭这一圈儿里面得,我们今天讲的就是要想好,把五伦关系做好;要想好,把孝道尽好;要想好,把夫妻关系维护好,维护的是自己的身命。
第三句讲到心了吧,最关键的,理明心正淫恨少。道理要明,心正,邪淫心思就没有了,或很淡了,邪行就更没有了。现在这个社会,不明理、邪思、邪行、邪淫特别严重,看离婚率就看出来了。这个我们以前讲过,不多说了。
我跟大家说一句,大修行人到最后也要经过这一关的检验。我们刚才提到的,一百来岁的二祖,晚年出入酒肆,大家知道什么是酒肆吗?用我们今天的话说,出入大酒店、夜总会,就是那种声色犬马的场合。你的心能不能定住?是不是装?去检验。我以为古代人才是这样,现代人没有,当我看到南先生自己叙述的一段往事我才知道,他也要经过这一关。修行的师兄弟一起去喝花酒,喝花酒知道吗?就是有女孩子陪伴的,去夜总会,没有人来他也不招,坐那儿就看,看那个跳舞,现在流行啊,钢管舞什么的。他说有女孩子过来搭讪,没关系,过来坐。
修行不到一定程度千万别试,因为有可能你以前所修的所有成果一天晚上就全部报销,本位一动就拉倒了,还得重来。只有觉得自己可以的情况下才能这样检验,就是根本不动心,不在乎,你看着他跟人应酬,实际上他心里面非常干净,这才叫“百花丛中过,片叶不沾身”。但绝大多数人我认为就是吹牛,至少我不敢去。如果十几年、二十几年以后,你看到我出现在哪个大酒店,整天在里面鬼混,那你可能应该恭喜我一下,起码我敢于进去试了,合不合格那再说。今天我是绝对不敢,因为坐在家里面都不能保证说寻思一天不起一个邪念,到那种场合去,不把自己卖了吗?陷进去了。修行修行,不是让别人修,是自己修,你修到哪一步自己还不知道吗?就是这样的。
解“八妙相”
在唐代大师写的经文当中,提到女子对于男子来说呢,她有八妙相。这个现在我讲给在座各位男士听,女子可以反过来听,就是你自己举一反三嘛。这是孟子说的,这样的学生老师一旦得到,叫“得天下之英才而教之,至乐也”。
八妙相是什么妙相呢?就是歌、舞、笑、睇、容、止、触、礼。女子唱歌第一妙相,有的那歌声美妙得不得了。但现在我敢听,听的时候我就去“观”,音声哪来的?录音机放出来一个个独立的声波被连起来,这个曲子,谁把它串成曲子的?我自己。我跟它毫无所感,那其实它就是一个机器在转动,啥也没有。因为你跟它发生感,它在你心里播放,你把它穿成曲子了。大家观没观察到这一点?看电影看电视都可以这么观。有一些人为啥成为歌迷,迷在上面呢?世间就是个万迷阵嘛。听歌,迷;看书法,迷;穿衣服,迷……迷在什么上,就死在什么上。写稿子的,一辈子欠人的文稿,就像我现在应该交的文稿,两年前都应该交,现在交不出去。如果有一天笔一摔,老子不写了,那大家也应该恭喜我一下,说明放下了,也说明该说的说完了。这是歌,还有舞。
第二就是舞,歌舞嘛,跳舞。有的身姿曼妙,哎呀,那不得了,配上音乐,再加上容颜肢体,一分析下去,坏了,这男人跑不了,被锁定了。
笑,我们前面讲过,“巧笑倩兮,美目盼兮,素以为绚兮,何谓也?”这些形容太过分了吧?这我们分析过,就不再说了。有些叫一笑倾城啊,这是古代发生的真实的事情,“一笑倾人城,再笑倾人国”,国家都愿意给你,你说男人贱不贱骨头?这是笑所起的作用。
睇,就是目字旁加上一个弟弟那个弟。歌舞笑睇,睇,现在字典的解释叫斜着眼看,解释得没味道。其实就是那种“巧笑倩兮,美目盼兮”,眼睛对你一勾,用李煜的词就是说“眼色暗相钩,秋波横欲流”。我中学的时候人说学传统文化,就背这些词。我以前反思过这件事,也跟大家说过,让小孩子背这种词,也许是为了今天做反面教材。就是说这种词应该把它消掉了,不要流传了。可见当时他描摹那个女子的那种可以吸引人的状态,“秋天的菠菜”到处流,就把男人的魂都勾去了。
歌舞笑睇,下面叫容止触礼。容,美容,今天这个美容可不得了,美容美到韩国去。就奇了怪了,进任何一个现代化的商场,好像全世界一样,就是那几个所谓大牌子化妆品。为的是啥?装啊!分析到最后,你那心正不正?见的是什么?见的是贤吗?不是。见的是皮呀,表皮,不是内心的贤惠呀!化自己的妆给谁看呢?什么心思呢?一想,这个问题就出来了,所以“清水出芙蓉,天然去雕饰”,《里仁篇》开篇就说“里仁为美”。
今后的化妆能不能调过来一下:早晨照镜子的时候问自己的心仁不仁,见别人的善有多少,当作自己的……那叫什么?粉底霜啊还是什么?能不能这样?从里而外散发出来。像《易经》上说的“君子正位居体”,“正位居体”呀,它是“黄中通理”,从里到外散发出来。“畅于四支,发于事业”,也是从里到外,心里面“格物致知,诚意正心”发出来。然后“齐家”,怎么“齐家”呀?孝敬老人,为子女做好身教,然后让领导放心,让同事相信你。这才能够叫五伦齐了,在这个世间才能够成为一个好官、好领导人、好同志、好同事。家这盘棋推不转,外面就一团糟,没有好的。这是谈容。
止,就是禁止,现在谈的都是女人啊,女人八妙相。但是我警告在座的女同胞,不要学了之后成为八种锁定男人的方法。我是说要往正理上想,要获得正知正见,别听邪了。这个止,就是止于至善的止,容止的止,禁止的止。有一些女人往那一站,叫风姿绰约,坏了,男人又被她吸引去了。就一个姿势,叫摆POSE嘛,拍照“三部曲”,什么头疼、腰疼、腿疼,三部下来全都照好了,婀娜多姿。你自己美一美拍个写真集,作为自己青春岁月的回忆,藏家里可以,顶多给你那个傻老公看一下,其他人就免了吧,让人动了邪思,你自己负不起这个责任。别牵扯些麻烦,婚外情怎么出来的?家庭怎么破裂的?不这一念没看住嘛。
下面更麻烦,就是第七妙相,叫妙触。古代用词那用得很美妙,妙触,就接触的触。男女一接触,叫通电是吧?但是有人编那个段子,说夫妻到十年以后就像左手摸右手,没电了,就完了,说感情没有了。到外面呢,邪思一起来,不用妙触呀,看一眼,魂都被勾走了,天天就琢磨。所有贪污啊,不该拿的呀,见不得人的行为呀,包括那个酒店订房的数量上升都跟这个有关,所以不要轻易地接触。古代为什么制定礼法?守礼,礼节就是规范大家的行为,别过分,别过度。因为天下最浪漫的事情就是两个人一生白头到老,这是最浪漫的,至少我觉得是最浪漫的。
跟大家讲,我读大学的时候,送当时的女朋友就是我现在的太太回家,那天月亮特别大,大概是十五十六那个样子,也不记得了。送她回家以后,我回学校,就在东北财经大学的西门,走下来一对老夫妇,我往上走,老夫妇手牵着手,我不知道白天他们是否好意思手牵着手,那是晚上,他们手牵着手慢慢地走下来,我当时一下子看呆了。张晓风在《一个女人的爱情观》里面写过,她说:今天晚上花前月下,你侬我侬那一对,可能明天就劳燕分飞,就打得四散了。但是她看到一对夫妇如果一人把着一手菜回家,说这一汤一饭里的恩情,天长地久。我一看到那两位老人,我就想起台湾《牵手》那首歌,那真是“牵手”,两个人都颤颤巍巍的,是七八十岁还是多大年纪,我不知道,那个场景美极了!如果就谈人间,我认为那是人间至爱,浪漫!可能他们以前吵过架,怄过气,彼此伤害过,但是走到现在,暮年,白发苍苍,月光之下携手相行,我说那是我的榜样,做不到也要追几步。
最后一个,就是女子八妙相的第八相,礼。这是值得钻研的。一个女人守礼,跟人彬彬有礼,有一些男人他还犯贱,越是这样他就越起心思。所以世间这个心思不可思议,结果也就不可思议。处处守礼他也动邪思,你看这个修行难不难?如果不把自己的邪思邪淫断掉,见别人的好处内省自己的不善,不要谈修行,没有,没修行。
修行最终要看身体是否健康,身体不健康,说这是著名的传统文化学者,至少在我这里一文不值,骗人的。有人说你推荐一下传统文化的书籍,我说看南先生的。因为那个时候他还在,九十岁左右了。活到九十岁还能够思维清楚,讲课跟青年人说陪你们玩几天也不累,他骗人我都宁可被他骗呀,学这样的人,他讲的我愿意相信。然后,你看有的人眼神黯淡无光,行为不说猥琐吧,起码一瞅就像李敖埋汰几个外国总统,说一望就像小偷,“望之不似人君”,或者是望之不似师者,那算了。因为我们的文化不是骗人的,是真的,是修到自己心性里面化出来的,表情表出来的,身心散出来的。我现在看《易经》《论语》《大学》《孟子》,包括《尚书》,任何一个圣贤全都是由内而外散发出来的。所以修心是根本,里仁是根本,它是儒家的密宗核心。密宗是秘密吗?不是,它很深,你修行有多深,你就发现它的学理有多深。如果你不修,你就发现讲的全都是常识,小孩子都知道。
以经解经
“见贤思齐”这句话还能告诉我们,“三人行,必有吾师焉。择其善者而从之,其不善者而改之。”这不就是话与话、经与经的互相合参嘛,就给我们以经解经的一个案例。三人在一起,不管他好与不好,他贤的地方,我做不到的地方我就要跟他齐,我就要向他学习;我们俩哥儿们再好,他地位再高,财富再大,他这个事做得就是不对,这句话说的就是错了,我自己内省,说与不说那看时机,看场合。要中道嘛,这还要研究《中庸》“致中和”那个道理,什么时候说,怎么说才能把握住那个时机?很难啊,很不容易。他认为你该说的时候你没说,那你怎么办?跟他解释,他不懂。所以南先生说,这个时代做老师的好像该死,很不容易!因为学生五花八门,还不像古代那种礼法,不明白不准对老师有不敬的态度语言。现在是人人平等,我管你那个,你算老几,通常这个就来了,就受西方的那种其实是不好的影响。我觉得西方的传统,至少苏格拉底、柏拉图那个时候,弟子一样对老师极为恭敬。包括耶稣的记录,为什么叫圣彼得?那个彼得就相当于是儒家的曾子,他把耶稣的教礼传遍天下。好学生也是对老师十分的崇敬、恭敬,真心地去做,中外古今都一样的。
那接下来我再提醒一下,如果在座有学佛的,读佛经的,“见贤思齐焉”这句话呀就相当于你们口头上常说的那个“随喜”。知道什么叫随喜吗?就是见贤思齐嘛。你做这个事好,好哇!功德你跟他一样,“思齐”,你这一思就跟他相齐,秘密就是这样。这个能听懂吧?你一旦说这个事情他做得对,好,不嫉妒他,不障碍他,叫随喜功德,就是见贤思齐,一念之间,跟他等齐。因为我看过这个经文,说随喜功德,随喜的人跟做的人一样,那不就是功德相齐吗?一思之间,一念之间就跟他等齐,所以修行里面也有经济学,用最小的成本获得最大的效益,一念之间就可以了。
这个“思齐”可以当成《大学》里的“格物”,曾子的“省身”。大数学家陈省身,那么不是他的爷爷就是他父亲一定是传统文化的高手,给这个孩子叫陈省身,内省吾身。也就是禅宗里面说的“参”,你去参去。思维嘛,不可思议,不是不能思议,是能思议,但是这件事情不可思议,要体会这中间的区别。
孝敬父母
“见贤思齐”这句话学会了,在哪里应用呢?首先应用到自己心里吧。往外发在哪里用?家里。家里应用的第一个对象是谁呢?父母。所以下面这句话:
子曰:“事父母几谏,见志不从,又敬不违,劳而无怨。”
学了就得用,用不是用到很远的地方去,叫far far away,很远很远王国,那就编童话了。回到自己家里面,首先面对自己那个阳根、那个不能断的、给我们生命的父母,他们就是我们的天地,我们是这个天地里生出来的,所以要孝敬他们。那奉侍天地要恭敬啊,要孝,我们孝他们是让自己生命的大树长青,因为根没断。
在伦理疗病里见面第一句话就决定生死。这个刘有生老师验证过多次了。就是第一句话问你怎么答的,就是你第一念怎么想的,你是死是活就决定了。比如说家里有老人、有孩子还有事业,这人得病要死了,甚至是癌症,来问怎么办。那老师会问,你现在咋想的?这句话呀可千万千万大家听懂,你现在咋想的,就是说看你能不能救回来,就凭下面这句答话。有的就说:我死不要紧,我八十岁老母没人养了,你就能活!知道吗?癌症都能活,关键是看你听不听话,相信到底就能救回来。可是一念之间八十岁老母老父不管了,惦记的是自己的娇妻爱子金钱位子,活不了。因为阳气在你的心念当中断了,没有了,就这么关键!
为什么我看《黄帝内经》看到最后跪在地上磕头?因为这一句话等于道破天机:“天之在我者德也。”我们都找天找不着,在哪儿呢?身上有德行,那就是天哪!现在在座的同胞想身体健康,一心一意地孝敬父母,自己的身体就不会出大毛病;如果你细微到极处,小毛病都没有,你就可以长时间地享受着健康,没事儿一个人偷着乐,然后看着那些人吵。吵什么?说医患关系怎么样?是中医对还是西医对?让他们吵去,你自己享受着传统文化巨大真实利益的供养。谁修谁得呀!谁做谁得呀!孝敬父母就有这么大的力量!
孝敬父母不但能够改运,还能够救命。理从哪儿说的?就是从阴阳上说的。因为在家庭里面这个阴阳之气你摸不着,看不见,但它真实存在。生气生气,谁生出来的?自己生出来的。阳气谁断的?自己断的。谁接的?自己接的。这就是明明白白家庭五伦当中天人合一的境界,把自己就救回来。得病都是在自己家人身上得的,都跟自己家人怄气。我跟在座各位八竿子打不着,你生我气干吗?对不对?不会生气的。
保护元精
刚才讲到理明心正淫恨少,现在又兜回来了。理一明,心一正,主明则下安嘛,我们反复强调,主明就是心明,十二官全部都是安顿好的,按道而行的,你身体自然健康。仁义礼智信,那智呢?智除烦水肾生花。这个智慧跟肾脏的功能直接相关,这个我解释过,就是肾精化成气往上输送,经过腰椎、胸椎、颈椎输送到后脑,我们这个脑髓叫髓海。为什么说卑鄙下流一开始不是骂人话?邪思化成体液排出去,腰椎里面的骨髓不够了,那个能量不够了,胸椎往下流啊,递补啊,胸椎不够了,颈椎递补啊,颈椎不够了,脑髓补嘛。所以严重亏肾精的,他记忆力一定不好,眼神一定无光,然后身体就佝偻,气不足,精不足,就是这样来的。它就像个连通器一样,脊梁骨,中间是空的,那个髓是能量,根本的能量,把它流干了,脑髓就流干了,小脑萎缩嘛,这有真实的案例。
可是,如果你把这个精养足了,叫还精补脑。为什么睡好觉记忆力好?为什么高考之前说让孩子一定要补充营养啊,睡好觉啊,就是保护他的元精。中医情志上讲恐惧伤肾,老师批评孩子批评得严重,让他恐惧,伤他的记忆力,就伤他的智力;家人父母因为他的成绩不好,大连话说“哈呼”孩子,骂孩子,让他产生恐惧,一样伤他的智力。所以这是死循环,越骂他成绩可能越不好,因为恐惧嘛,尤其是小孩子。我记得《黄帝内经》上说,小孩子受惊吓以后(成人也一样),受到惊吓叫“流淫不止”,体液往下走,那就把元精散出去了。这全是跟我们身命相关的,你的情绪、你的德行跟周围的人也都息息相关,所以为什么说做一个好人,做一个有德行的人。听儒家的教化,千百年来成为我们文化的正统,里面隐含着太多生理的秘密、伦理的秘密,其实就是天理的秘密。肾保护好了,就有智慧。但是你烦人烦大了,伤肾。烦人的时候那个思想根本就不定,不宁,不静,哪有智慧!所以不能烦人,烦人腰疼,尤其是现在的夫妻之间,互相烦就腰疼。
圆满文化
最后说的是:信土无妄无忧虑,信跟自己的脾相对,脾胃好的人面容都丰隆,就说明德行厚,他不说妄言。土实嘛,实在,厚德载物,信土无妄无忧虑,他根本就不担心,叫五气朝元道德家。仁义礼智信对应着这个肝肺心肾脾,一一相对的,和我们这个五种情智也是一一相对的。情智不好,弄反了,叫怒恼恨烦怨,就伤及这五脏。为什么孔子他老人家提出仁义礼智信?让我们好啊,五脏一安,身体就安;身体一安,身就修;身一修,家就齐;家一齐,把你推举出来,举孝廉哪,去当官,也就发达了,光宗耀祖了,这一世过得美妙极了!叫“里仁为美”,叫“发于事业,美之至也”,美到极点。因为天人合一了,然后寿终正寝,这一世完成了。
你看我们这个文化,圆满不圆满?是编出说教的东西骗人吗?根本就不是!那你说为什么以前读《论语》的没说清楚?我猜是那个时候好多都是常识,不需要说。而且那个时候人可能是听人劝的,画地都能为牢,当然听人劝了。所以告诉他一句话,他自己就行真了,就对了,不需要编出那么多理来,解释这么老半天,对于一个心地干净的人来讲,他不需要。见贤真思齐,见周围所有的人他都思齐,然后承认自己做得不好,他已经都做到了,你跟他讲这么多道理不是多余废话吗?所以古代不需要这么讲。
今天这么讲,是因为今天是一个科学昌明的时代,你都得给我说清楚,你说不清楚我不相信。所以现在的任务就是,好像八竿子打不着的道理,都得凝聚到一块儿。我们小学的时候,有个老师说叫掰饽饽说馅儿,说这是肉包子你不相信,非得掰开,这是菜包子,掰开给你看,哦,是真的,不骗人。就得把《论语》打开,把《里仁》打开,看看这个仁心背后隐藏着什么样的阴阳机制,什么样的五伦机制,将来大家可以散发到外面看看八卦,八种卦象也在身上啊,就把整个中华文化一网打尽,你就全知道了。归一就一句话,散开那就讲吧,讲一辈子也讲不完。
所以,在家里应用的时候,首先对父母,他们做得有不对的地方,就是当你见父母有不贤的地方,要谏,就是劝呀,“事父母几谏”。那父母不听呢?说我吃过的盐都比你吃过的米都多,少来这套。那就得再换个法儿,再找一个场合,“见志不从,又敬不违”,老人家不听,你不能甩脸色:你看我为你好,我学的是经典,圣人说的,你不听,一旦闹毛病怎么办?不要说这样的话,对老人还是要敬到底。孝敬嘛,也不要当面顶撞他,帮他干活还不要怨,就这几点,做子女的都要做到,才算是“见贤思齐,见不贤而内自省”,就看自己哪儿没做到。
父母是不太好处理的,为什么呢?他是我们的长辈,是我们的根,还得养护他,所以还不能伤到他,伤他伤我们自己,这就是检验我们大修行有没有。“二十四孝”第一孝是舜,舜真是做到了,我们今天做不到也得学呀,起码面色要好哇,顺着老人说。他不好的地方,真是做得不对的地方,变着法儿劝,跟他斗智斗勇啊,把老人引到正道上,这是做子女的真孝、大孝。无论讲任何道理,做任何事情,不要“色难”,不要脸色不好看,不要顶撞,想尽各种办法去安慰劝化父母,一次不行两次,两次不行三次,那是自己爹娘嘛,不管多少次都要劝。
落实仁心
那下一步,子曰:“父母在,不远游。游必有方。”
这也是仁心的落实,讲里仁嘛,一个孝子在家当中对父母怎么做,有没有仁心,照顾好父母,在古代农业社会尤其是这样,特别是还没出去做官的时候,要在家里面照顾父母。如果说自己家里有“业”,传统手工业,那还要子承父业,所以不能跑得远远的,“不远游”。别一出去一个月没消息,或者一出去一年,那个时候没有邮件,没有网上视频可对话,全都是靠书信,长时间没书信,音讯皆无,那父母忧愁儿女,要真得了肺病的话,是子女大不孝。五伦圈儿看不见,但是连在一块,这个秘密大家可以去看《让阳光自然播洒》,分析得比较透。现在,我们只是说要出去的时候安顿好家里(父母)。
“游必有方”,这个解释有争论。这个“方”就是方案,你实在有事情出去了,无论是做官、做企业,离开父母之前给没给父母的生活安顿好?这个方案解没解决?谁照顾?如果父母身心健康还能干,不用担心。那其他的辅助性的维护条件做没做好?这都是做子女应该考虑的。不是解释说“游”必须有个“方向”,告诉去哪儿了,不那么简单。
现在有一些学生,逼着自己的父母去贷款借债他也要出去留学,做得对吗?我认为不对。有一个父母就在几年前征询我的意见,说他那个孩子要去德国留学,好像是我们学校的一个项目,所以他问我。他说需要交三十万,我们没有,支持他去就得卖房子。我就问了一句,孩子什么意思?他说他想去,我当时说了一句话,我说这个项目啊适合一些学生,又不适合一些学生,我不赞成他去。因为关系不是很熟,我不能说这样的孩子出去了就是白花钱,没用。不体谅父母的艰难,在国内混不出个人样来,你以为出国留学,德国人傻子吗?美国人傻子吗?英国人白痴?你在中国混不好,到美国就可以呀?绝无此道理!真正敢担当的子女,天下哪儿都一样,有机缘出国,顺其自然,出去就出去了,好好学,学出个人样来;没出去,不要怨,说你看人家出国了。“素富贵行乎富贵,素贫贱行乎贫贱”,子不嫌母丑,儿不嫌家贫,不出去我在国内一样做得好,这才是男子汉大丈夫,“己欲立而立人,己欲达而达人”,这才能够光宗耀祖,提起来父母感觉到欣慰。
自己外面去做的时候,就一定是孝子嘛。看下面这句话:
子曰:“三年无改于父之道,可谓孝矣。”
第一篇出现过这句话,我们解释过,这一篇里面又出现了,说明很重要。孔子说过一句话,言语当中出现重复的,一定是非常关键的。所以看“三年无改于父之道,可谓孝矣”,以前的解释被南怀瑾先生指出来,他认为解释错了,就是三年父亲干啥儿子干啥,他说那父亲是个不好的人,不贤的人,儿子跟他一样学坏吗?不改父之道,那叫孝?那不错了吗?龙生龙,凤生凤,老鼠的儿子会打洞,那都学打洞?所以他说这个一定是解释错了。
我体会了好多遍,我也觉得南先生解释得对。关键点在这个“于”字,如果是第一种解释方法,“不改父之道”,就应该是“三年无改父之道”,父亲干吗我干吗,不好也跟着学,是这个意思。他加上一个“于”,就是对于的意思,三年里,一千天没有改变对父母尽孝的这个方案,离开三年我依然挂念着父母,绝不会是说自己跟自己的同学在外面疯玩,也不学习,那就不是孝;在父母面前装学习,出去没人看管了,不那么用功,这就不孝。我认为这个解释,解释得通,什么是孝?在父母面前是孝子,没有人看着,没有父母监督,出去仍然做好人,这才是孝子。
子曰:“父母之年,不可不知也,一则以喜,一则以惧。”
父母年龄大了,每长一岁,尽管是往高寿那里面走,值得欣喜,可是呢?年龄越大,距离那个此生缘尽的日子也越近了,所以“一则以惧”。这也是“游必有方”的那个方案的扩大,有没有一个预备方案,一旦老人身体患病怎么办?你说我给他攒钱,反正哥们儿现在发达了,存两百万。我们有一个老师跟我讲,我不可以得病啊,因为我把我的医药费全捐出去了,我得病就没天理了。所以他现在确实不得病,半个世纪不得病了。大家想象一下,这是什么道理?这叫“游必有方”,这叫方案的扩大,这叫对父母未来真孝敬、真考虑。我们做子女的给父母一个方,什么方?不必吃药打针,也不必预备将来一定要到ICU里面插一身管子,说我尽了孝道,做给谁看呢?父母那么惨,做给谁看?
我们学校就有一个老师,经济学院的一个女老师,看过了是自己父亲还是别人父亲晚年走之前浑身插管子,就说一定不要让亲人和自己再遭那样的罪!因为看起来没用,就好像说你没钱,你不救,别人认为你不尽孝,全都“孝”错了,孝不是花钱给别人看,让自己的父母遭死罪;孝是现在就告诉他明理的方法,开始引导他健身,开始引导他过一种健康的生活;然后,做好事,捐医药费比花医药费要幸福。
跟大家讲,我妈妈快七十了,去年还在干一个重体力劳动者干的活。有人问她,你三个孩子都不缺你吃穿,为什么还这么干?她说我问你,是躺在床上花钱吃药好,还是不得病干活好?那人琢磨琢磨,那还是那个没病干活好嘛。医药费不要攒着,你攒着意念当中就存下将来要得病,将来要得大病,不攒一百万根本就不够。外国那个药打一针,说一天需要三万块钱,一个月多少哇?将近一百万,这么预备。念念之间希望他老人家得病,念念之间希望我们医院现在的收入上升,是该感谢您呢,还是该感谢您呢?
真孝顺父母,给他一本书,给他一盘碟,或者是你给他一个健康阳光的样子。你说我现在开始学,我学好,我“里仁为美”,当父母发现这孩子变了,他会问你怎么做到的,机缘就来了嘛,告诉他怎么做是对的。那等老人家真正地享受一个健康的晚年,寿终正寝走的时候,你可以一滴眼泪都不掉。因为心安理得,这是秘密。真尽孝了,老人走的时候是不必哭的,心里面不会悲伤。心里面越难过,想起来就悲伤,说明你没有真尽到孝道,大家要知道这个心里的秘密。一想起来你就难过,说明亏孝了。我就亏孝了,所以我现在拼命地补,通过孝敬天下的老人,我补。因为我爸爸走的时候,我刚刚大学毕业,人就得病走了。现在想起来我突然之间就可以泪流满面。明白道理之后,我就知道亏孝了,亏大了。那补,我把道理传遍给天下的子孙,传遍给天下的老人,我通过这种孝,补我自己亏的,最后还是对我有利益。所以怎么样是真正地修?我认为这样是真修,是真孝。
君子特征
子曰:“古者言之不出,耻躬之不逮也。”
躬,身体的身加上一个弓箭的弓,就是躬亲的躬,就是自己亲身做到的意思。古代的君子贤人不轻易说话,因为说了怕自己做不到。我们体会这句话对我们今天的修行具有纲要性的指导作用,跟“见贤思齐”是一样的,跟“里仁为美”是一样的。
能不能做到?做不到,先别吱声,做到了再说。我也跟大家报告过,有一些我说出来了,可是我做不到。为什么先说出来?等我九十岁的时候,我说已经印证得可以了,有些人没机会了。那你不能自己推算,说验证完正确了,爱因斯坦的广义相对论才是正确的。我们现在相信谁?相信经典。因为一代一代已经证过了,你别再说等我证完了我再讲出来。有了初步的印证,一下子感悟到,就那个关口是很重要的,有一天你一定会一下子感悟到,所有经典是一伙儿,所有的圣贤是一家,那就可以了。因为你打开所有的经典它都不二,都不是多,你就可以不妄言。因为这个时候能保证什么呢?基本上保证讲法如法,再有一个谦虚的心态,然后又不看在名利上,就是不要钱,可以做。这是古代人叫“古者言之不出,耻躬之不逮也”,就是怕自己做不到。
他不说这不就是有自律吗?有约束吗?所以下一句:
子曰:“以约失之者鲜矣!”
约束自己的人,有过失的非常少。我就把它总结成“自律者恒得自由”,你自己约束自己,那你一定是自由的。当你把五伦八德全部做到,好像是说有那么多条条框框制约着自己,怎么叫自由?真做到了得大自在,得大自由。相反破除这些的,一定会面临着制度的笼子。当你看到制度的笼子在你生命当中出现的时候,来不及了,后悔来不及了,那才叫再回首已是百年身。就像当有些人看到警察、武警、军队的时候,就来不及了。而我们以前就举过这个例子,这些个国家暴力机器一直在,对于遵纪守法一天二十四小时用天良监视着自己的人,它存在不存在有什么关系吗?好像一点关系都没有,相当于无。那不就得大自在吗?现在我们想到大街上走,就可以到大街上走,想到哪个自己喜欢的店里去吃一顿,就可以去吃一顿;可是以前犯过犯得大的人,现在还可以吗?不可以了。这就叫“以约失之者鲜矣!”失什么?失去一切根本上最怕的是失去自由,比自由更怕的有些人就是失去生命。怎么失去的?首先是你自己失德、失道、失仁、失义、失礼,导致了后面的失自由、失生命。所以在哪里失的?根儿上是在自己心里失的,在心念上失的。
子曰:“君子欲讷于言而敏于行。”
那么这个君子应该怎么做呢?就应该是“讷于言而敏于行”。所以你看整个《论语》每一句话丝丝入扣,互相连接,不可断绝,完全相容。上一句跟下一句直接的对应关系,直接的传承关系,文气都不断。君子怎么做?言,不能随便出口,祸从口出,病从口入,也不能瞎吃,不能乱吃。君子一言驷马难追,说出来就要做到,努力去做,做不到六十分,就要跟别人解释,对不起,为什么我没做到,这才叫君子,“讷于言而敏于行”。现在我们见到的可能大约都是相反的,不管做没做到,先逞口舌之快,这就叫“见不贤而内自省也”。
下一句,子曰:“德不孤,必有邻。”
解释这一句话的人非常多,也简单,就是说做到德,一定有邻居,或者一定有帮手吧。但我反问大家一句,德有没有孤的时候?他说“德不孤,必有邻”。德有没有孤的时候?长远地看,好像没有,但在一个人人生当中看,还是有的。当年就存在着“生公说法,顽石点头”,跟大家分享过。没人理解他的解说是对的,就是“一阐提到底有没有佛性”的问题,都不懂,说他错了,因为那个经文还没传到中土,就是没传到大陆。可是,他是悟出来的,自性里面生发出来的智慧怎么能错呢?对着石头讲。孤不孤?有德者也有孤的时候,但是长期看有没有邻?当世孤,后世有邻。学过高等代数的我们知道有一个词叫“邻域”,有没有有印象的?叫δ的邻域,求极值。在一个修行到位的人周围有没有几个帮手?一般修为到了,自然有相应,可是偶尔也会有一时一地的孤。那你就想,不要紧,孔子当世寂寞,后世兴旺发达。
李白说“古来圣贤皆寂寞”,李白是不是发牢骚?我们就可以借鉴一下。为了正确的事情坚持,对不对呢?对,难不难呢?难,做不做呢?难也要做,叫“君子潜居抱道以待其时”。《素书》上说的,“若时至而行,则能极人臣之位;得机而动,则能成绝代之功”。没有怎么办?就一个人“潜居”抱着“道”,谁都不知道,待那个“时”,没关系,时机一到再做。遇不到好机会怎么办?“殁身而已”。一样啊,没有怨言,也不抱怨这个社会。所以天下没有怀才不遇这种事情,抱怨的人,那个“才”是小才,甚至不是真才,不是大才。这就是天人合一,儒家天人合一的境界,这就是同声相应,同气相感的物理学道理。
孔子的徒弟曾子在《大学》里面讲“有德此有人”,熟读《大学》的人,也未必能读出这句话什么意思,至少我读一百遍我没明白。后来被一位高人点破,他说,我们这些子孙是先祖余德,祖先如果做了断子绝孙的事情,你就生不出来。
我观察世间才明白,曾子《大学》里面“有德此有人”这句话什么意思,就是父母不能打自己的孩子,不能骂自己的孩子,因为这个孩子是先祖余德,你打骂自己的孩子让他恐惧,伤他的智慧是小事啊,第一重要的是你等于骂自己祖先的余德,毁自己的根基。所以老师说,真正好的父母绝不打骂自己的孩子,打骂自己孩子是父母不明理,无德无能。要身教,一定会把他带过来。“蓬生麻中,不扶而直”,你是好人,他怎么能够不好呢?“孟母三迁”不就是这个道理吗?给他找好邻居,把他带起来。所以得经师容易,得人师难。谁是人师?做人的老师嘛,孩子第一个老师就是父母,他从小看着你什么样子,就把你那个样学来。
我们每一个人都有机会改变命运,超度祖先,做自己孩子最好的老师。所以“有德此有人”这个秘密就是没有先祖的余德,他们做了断子绝孙的事情,那根本就没有我们,所以要积德,积德必有子孙。
有些人说你写《中国经典经济学》强调一个道德,好像是讲常识,没有讲什么制度、模型。我说没有这个德行,你制度再好,模型再高妙,数学展现得再精密没有用。就相当于是没有那个土地,你往哪里种呢?所以要培根、培德、培本,固本培元,是从德行道德开始的,从积善开始的,所以叫“有德此有人,有人此有土”。心净则土净嘛,这个土古代也叫度,国度的度,天人合一的境界了,你是那个人,就有这个土,是那样的人,就有这样的周围环境。“有土此有财,有财此有用”。所以学传统文化,学到最后,穷困潦倒,学明白了吗?绝不是!你可以不大富,但是一定是衣食无虞,这说明命足,这是《大学》。
最后一句,子游曰:“事君数,斯辱矣;朋友数,斯疏矣。”
我们怀着一个好心学了《里仁篇》,学了孝道,学了阴阳,学了五行,保卫自己的心肝肺脾肾,不要发脾气。我们这些道理全明白之后,告诉自己的老人哪,告诉自己的领导啊,告诉周围的人哪,我可一下学明白啦,你们要做啊!他没明白的时候他听吗?不听!一次他瞅你一眼,两次瞅都不瞅,三次你烦死了,走吧!领导是这样,朋友也是这样。那怎么做呢?看火候啊,学会了以后自己先做,不请不教啊。当他有一天发现你做得真好的时候,他来向你问一下,无论是不屑地问一下,还是说真诚地请教一下,机缘就来了嘛。我们不计较对方请教的态度,只要来请教,就教给他。当然,你教什么程度,那看他的德行,因为德行不到,你真心教他都得不到。这个我试过,不够谦虚、不够谦卑、不够真诚,你掏心窝子地说,把全部的秘密都教给他,没有用,领受不了。
《里仁篇》是整个儒学的核心,是保证我们学习《论语》身心健康的一个密藏,秘密是因为它就在自己心里,不在别人那里。明白了,自己就打开了,成为一个明白人。后面的学习,无非是加深,无非是例证,无非就是解说古代发生的那些事实,孔子怎么说,弟子怎么做,然后国王怎么请教,全都是这一些。如果你理解了《里仁篇》,整个儒学的核心便已全部掌握。但不要因为这一句话,就狂妄地说儒学我全掌握了,全懂了。永远不要这样讲!我们自己在课堂讨论的时候,说它是核心,它有这样的作用,才这样说的。
所以赶上这第十五讲,也相当于是有一个相对圆满的交代,说我们的儒学学完《里仁篇》可以有一个小结,这个小结大家心里都知道,就看落实到什么程度。从今天开始,就不应该再有病了,就不应该再有膨闷涨饱了,有的话应该很快地化除。因为调理自己的心念,就是调理五脏,你就掌握了真正让自己健康的药方,这是儒家也具备的作用。因为“医者仁心”,这句话听过吗?《大医精诚论》说的也是仁心,没有这颗仁心,神医出现在面前也没有用。将来不是去看医生,将来希望别人去看你,请教一下怎么才可以做到。就像现在沈阳还有几位当年见过王凤仪先生的百岁老人家,我就曾经让东北财经大学一批沈阳的研究生去拜访,看到他们就有信心了,为什么活一百岁还健健康康,神志清楚,给你讲做人的道理。那你听,就得到了无尽的法宝;不听,今天天气真不错!
谢谢大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