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果有不知道的地方,可以询问邮局里穿制服的人。”穿制服的人,就代表那个职业,所以可以安心地叫孩子询问。
这种建议的给予方式,是日本教育家真锅博先生独创的。他认为让孩子去做从未接触过的事情,所代表的意义是非常深远的。
让孩子接触从不知晓的事物,不仅可以增加体验或知识,而且借此机会还可培养孩子的持久力或忍耐力,养成面对困难与挑战的坚毅个性。
有不少父母在叫孩子做从未做过的事情时,都会因不安而将手续全部告诉孩子。像这样的做法,虽然想要让孩子有新的体验,但把过程说得太详细,新的体验就变成不是新的体验了。
从这一点来看,真锅博先生的做法就非常正确,给予该到何处做的最初提示,但省略详细的手续问题,这种教育方式,孩子纵使感到困难,也会自行发现问题,进而靠自己的力量解决问题。有些看似简单的事情,也会有预料不到的困难,那种发现问题后的惊疑,往往可以促使孩子向新的事物挑战。
把这种观念融入教育,成功地教养孩子的教育实践,也不乏其人,像在日本设立青少年野外活动中心的青木孝安就是其中之一。这样的活动中心对于缺乏生活经验或生命体验的都市孩子而言,是很具有教育意义的。
当然,“我要干”不等于想干什么就干什么。给孩子自由不能是无条件、无原则的。比如孩子上网,搜索到黄色网页,他们并不明白,黄色网页到底是什么?如果十分好奇的,浏览下来,那后果可想而知。所以,这个“自由”度父母还是要有所把握。如果孩子自主决策方向是正确的,那无可非议,但是如果是明显的错误,或是严重的错误,我们家长,还能袖手旁观任其错误一步步加深吗?
每一个家长都不会这样做的。孩子应像风筝,可以放飞,怎样飞,孩子可以自由选择,但风筝线应掌握在父母手里,飞向哪个方向,应由父母来决定。
妙招14.教会孩子通过观察激发求知欲
在激发孩子对知识的渴求时,教会孩子观察特别重要。在一些家庭里,并没有把观察看作是一种积极的智力活动,是培养兴趣、发展智力的途径,这实在是家庭教育的一种遗憾。
从观察中不仅可以汲取知识,而且知识在观察中可以活跃起来,知识借助观察而“进入周转”,像工具在劳动中得到运用一样。如果说复习是学习之母,那么观察就是思考和识记知识之母。一个有观察力的孩子,绝不会是学业成绩落后或者文理不通的学生。
父母如果善于帮助孩子利用以前掌握的知识来进行一次又一次的新的观察,就能使孩子的“旧”知识变得愈加牢固和灵活。
家长在教给孩子观察时需要引导他们从平常的事物中看出不平常的东西来,教他们探寻和发现因果联系,经常要他们回答“为什么”的问题,并引导他们自己提出疑问来。
例如,二月正是深冬严寒的季节,可是恰巧遇到一个晴朗的日子。教育家苏霍姆林斯基带着孩子们来到寂静的、还有积雪的果园里,“孩子们,你们仔细地看看周围的事物。你们能看到春天已经快要来临的最初的标志吗?即使你们中间最不留心的人,也能看出两三种标志。
而那些不仅会看并且会想的人,就能看出几十种标志来。谁会欣赏大自然的音乐,谁就能听出春天正在觉醒的第一批旋律。大家看吧,听吧,想吧!”他对学生们说。他看到,孩子们仔细地察看雪层覆盖的树枝,察看树木的外皮,倾听着各种声音。每一个小小的发现都使他们感到欣喜,每一个人都想找到某种新的东西。以后,他们过了一星期又来到果园里,接着每星期都来一次。而每一次,都有某些新的东西展示在孩子的好奇的目光面前。如果孩子在低年级受过了这种观察的训练,就学会了区分理解的和不理解的东西,而尤其宝贵的是,他们能够对此抱积极的态度。家长教给孩子观察和发现方法,就能从他那里听到许多聪敏的、出乎意料的“哲理性”的问题。
请你教给孩子观察周围现象的各种方法吧!在自然界里发生变化的时期,请你把孩子领到大自然中去,因为这时候大自然正发生着迅猛的急剧的变化:生命的觉醒,生物的内在的生命力正在更新,正在为生命中的强有力的飞跃积蓄精力。自然界的这种变化可以引起孩子好奇的目光,这时教给孩子如何观察,引导他积极思考,这对培养孩子的求知欲是十分有利的。奇妙的大自然是我们培养孩子学习兴趣的活“教材”.
妙招15.“玩学习”:激发孩子求知欲的方法
“玩学习”是一种特佳的学习方法。一般说来,玩和学习是两个对立的概念。玩归玩,学归学,玩和学是两码事,玩,就不是学习,学习就不是玩。其实不然,某些学习内容完全可以进行改制,使之适于玩。这样还可以使孩子对学习发生极大的兴趣。
“玩”,是一个多义词,有玩耍的意义,还有研习的意义。一些司机戏称自己是玩盘子的,还有,常有人说那人是玩电脑的、玩狗的、玩鸟的、玩花的等,“玩”字在此就有研习的意义。玩电脑者,玩得如痴如醉;玩花者,也玩得如痴如醉,毫无厌倦可言。有的学生,也学得很有劲头,也是如痴如醉一般,可否称之为“玩学习”呢?
家长要引导孩子,让孩子把学习过程视为一种新方式的玩,并要玩出味来。玩扑克时,你取一张牌、我取一张牌,就动作而言,也是十分单调乏味的,但四个人一起玩耍,争个胜负,玩起来就令玩者有味了。玩球也是一样,如果一个人,带着一个篮球,在一个大的操场里拍来拍去,那也是十分无聊、十分单调的,但是,设一个篮球架,进行投篮训练,情形就不同了,训练起来,令人觉得有滋有味。
这是为什么呢?当一局牌玩胜了的时候,参加者就非常兴奋;当一局牌玩输了时,参加者又产生了不服输、下次定要争胜的欲望;当投球进篮时,人就非常兴奋,当投球不进篮时,人又产生了下次一定要投进的强烈欲望。方式不同,运动的效果就不同。玩牌,很有乐趣,也并非人人乐此;玩球,很有乐趣,也并非人人乐此;读书学习,也是如此,有人乐此,有人不乐此。这是不足为奇的,问题是如何让孩子对学习发生兴趣?
运用“玩学习”的方式,让孩子掌握读、写、算、记的技术。和孩子一起,数课文的字数,一般数1000字的一段课文,标数码记号,每100字用铅笔在课文上做一个标记。统计错读、漏读、添读、复读的字数,记录读的速度和准确性,跟孩子一起分析错读的原因,研讨提高读速的方法,然后,再读、再分析、再研讨,直至其读速均匀适中。
这样来玩读的过程,与玩球、玩牌的过程差不多。当然,这种“玩学习”的方法还要配合孩子们的学习进度来进行,或稍超前一点。可以肯定,学习方式不同,学习效果也会不同。
妙招16.切勿步入激发孩子求知欲的误区
并非每位家长都是孩子合格的“第一任老师”.家庭教育是门艺术,就激发、培养孩子的求知欲而言,许多家长的认识和实践上还存在不少盲点和误区。
在培养和激发孩子的求知欲的过程中,家长要始终坚持尊重孩子、引导孩子、启发孩子的原则。一味责备、嘲笑、过早定向都会使孩子求知欲的花朵过早凋落,是极不利于孩子自觉主动地学习精神和能力培养的。望子成才的家长们必须避开这几个家教的“误区”.
(1)一味责备只能打击孩子的求知欲当孩子从学校带回成绩单,总是怀着不同的心情把它交给家长。因为家长就要根据它对自己的学习作出一个评价了。成绩考得不错的孩子自然是很得意很自豪的;成绩差的相反,就有些沮丧而不情愿;但还有一部分孩子却说不清是什么心情。因为他们的成绩,有一些学科考得相当不错,另一些学科却不尽如人意。这一类孩子,只要努力,将不好的科目学好,补上来,那就会成为一个成绩全优的孩子;若不好的科目没有起色,擅长的科目成绩又滑了下来,那孩子就会成为一个十足的后进生。对这一类孩子,不能一味责备,而要注意教育技巧的运用。
一般来说,孩子十分在意父母对自己学习成绩的评价。评价方法得当,孩子就会抓住进一步成长的良机;评价方法不当,则会使孩子厌恶学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