登陆注册
1048300000003

第3章 唯识学的产生及其史略(1)

(第一节) 唯识学在印度的产生及史略

龙树、提婆创建的中观学派,反对部派佛教某些流派万物实有的观点,认为人生的痛苦,在于对世间一切事物没有真正的了解,产生了颠倒分别的无益戏论。要解决痛苦,最根本的是要体会一切事物的“实际”,认清一切事物并无实体,也就是“无自性”,就是“空”。中观学派的空观是根据缘起学,万物即是因缘和合而生,这就说明不是真实的存在。因缘所生就证明事物的内在并不真实,任何事物因而得以存在,它就必定失去声称自己有内在真实性的权力。佛教的缘起学是讲任何事物都是有原因的,否则就不是实有的事物。这就是说,由于事物是有原因的,因此是实有的。而中观学派认为,一切有原因的事物都不是真实的,正是因为有原因,所以才不真实。这是在缘起学的基础上,进一步发展成为缘起性空、一切皆空的宇宙观,因此,中观学派亦被称为空宗。

瑜伽行学派继承了中观学派的空观思想,但认为一切皆空的说法,会导致否定佛教的主体和境界理论,危及佛教自身存在,于是提出了万物唯识所变,识有境无的主张。众生的“识”是变现万物的根源,由于万物由识所变,因此万物(也就是境)是无(也就是空)。由于识能变现万物,此“识”是有的。瑜伽行学派主张识有,所以又名有宗。识能变现万物,识也就是众生轮回转生的主体。由此,瑜伽行学派提出了“转依”的宗旨,作为解脱的代替语。所谓“转依”,就是从人们与生俱来相续不断的意识着眼,认为人们意识、认识的转变,会影响行为,也会使整个的认识行为和环境都发生转化,众生也就随着这种转化而成佛。这是佛学中最具有典范意义的哲学。

瑜伽行学派的理论,一般称其为唯识学。唯识学的思想理论,在全部佛学的体系中,是最具条理最具组织的一门学说。佛陀住世四十九年,说法讲经三百余会,依佛陀说法的次序而言,唯识学的教说属于第三时教说。唐代窥基大师根据《解深密经·无自性品》之三时而立:第一时教,释尊于初时为发趋声闻乘者宣说四谛之理,称为第一时有教,指《阿含经》等所说“我空法有”之旨,谓一切存在均由因缘所生灭,故无实体,然实有构成存在之要素,故称有教,指小乘;第二时教,释尊为发趋大乘者讲说“诸法皆空”之理,如《般若经》等之说,谓一切万法本来即为空,此系否定之教法,称为空教,指大乘空宗即中观学派;第三时教,释尊为发趋一切乘者讲说中道之义,如《华严经》、《解深密经》等,以三性三无性之说,谈空之真意,肯定非有非无之中道,故称为中道教,指瑜伽行学派。此三时教中之初时有教与第二时空教称为方便未了义教(方便权巧而未圆满之教法,摄机、教理各有互缺),对前二者,则第三时中道教称为真实了义教(完全、真实之说教,摄机、教理是圆)。三时教判原系印度戒贤论师所立,我国法相唯识宗对三时亦有不同解释:有以根据佛陀实际说法之前后时期为别之年月三时说,有以根据教法意义、内容之深浅而别之义类三时说,以及折衷前二者之年月、义类兼带之三时说。不管三时的教判怎么说,大乘佛教的空有二宗,将佛教哲学发挥到了极点,达到了宗教思想的高峰,特别是唯识学,可以说标志着印度佛教思想的完成和终结。

佛陀入灭后,佛教流行于世,先后成为主流的教义,也是巧合于《解深密经》释尊三期说法施度教义的次序。佛陀入灭后,由迦叶、阿难、优婆离等所主持结集的小乘三藏,得当时国王大臣的保护,弘传得势,虽有菩萨结集的大乘教法,但还不为一般人所知道,所以佛陀入灭后五百年中,小乘教法的弘传成为主流,大乘教义,不过隐行而已。到六百年间,有马鸣菩萨出世,著《佛所行赞》等,竭力倡大乘佛法,这时大乘教法才露其端倪。继有龙树菩萨应运而生,依据《大般若经》,造《中论》等破斥小乘有执,阐扬大乘毕竟空义,更得其弟子提婆菩萨的协助,造《百论》等广破外道、小乘,于是大乘空义大盛,小乘教义的弘传因之而衰,大乘毕竟空的教义,成为了弘传的主流。但毕竟空的意义,非上根利智的人,不易彻底了解,智慧稍差者,往往阐空而堕了恶取,所以龙树师徒入灭后,一般人误解空义,走上佛陀所呵斥的断见邪途。到佛陀入灭后的九百年间,有无著菩萨出,传说他以神力上升至兜率天亲依弥勒受教,因而得悟大乘空义。并且为了取信于人,无著特请弥勒菩萨下降人间,说《瑜伽师地论》、《辩中边论》等,发扬第三时之教说。无著自己亦依《解深密经》、《瑜伽师地论》等造《摄大乘论》、《显扬圣教论》等,奠定五法、三性唯识的雏形,后得其弟世亲菩萨回心皈依,造《摄大乘论释》,并广造诸论,破斥外道、小乘,弘扬三性唯识的教义,晚年造《唯识三十论》,尤为唯识学之杰著,后有十大论师给这部论造释,于是唯识学蔚然大兴。瑜伽行学派成为佛陀入灭九百年之后,佛教流行于世的主流。

前述之两种说法,一是依于《解深密经》,一是唯识学者传统的史叙。若是以上面指出的应时而发扬的眼光去看唯识学的产生,那更有特殊的深义了。瑜伽行学派学者虽然建立了八个识,而前六识为大小各派所共许,故其偏重确为第八阿赖耶识与第七末那识。何以要偏重地建立第八识?这出发点主要是使“无我”说与“业果”说的问题,得到调和与解决。佛陀住世数十年,为教化众生所说的法义,其主要的特质,就是无我而有业果的说法。有业果而无我,是佛陀亲证的真理,佛陀宣扬出这自己所亲证的真理,一扫当时印度各种宗教神权的主宰与实我的计执。但无我而有业果的说法,其含义太奥妙了,不为一般从无始以来就妄执深重的众生所了解,所以从表相上看来,无我而有业果,似乎是矛盾的。既是无我,业果支配的是谁?向来实执习气深厚的人们,莫不生起这样的疑问。佛陀住世时,很多的人都以这个问题向佛陀请问,以佛陀的智慧功德开示疑问者,很容易使疑问得到了解而信受。佛陀入灭以后,佛弟子们没有佛陀的大智慧功德,对于无我而有业果的道理虽然自己能够信受,但对于持这个问题的来问者,却不能予以调和及圆满的答复。而事实上这个问题又非解决不可,所以小乘佛教各部派,都在佛陀的教说中找根据,以期解决这个佛教的根本问题。如沙婆多部立三世实有之蕴假我,犊子部立不可说我,大众部立根本识,化地部立穷生死蕴,正量部立果报识,上座部立有分识,经部师们立心种等,都是为了解决无我而有业果的问题,在佛陀的教说里找着了根据而产生的特殊建立者。因为有所建立,而建立的理论又非尽善,于是产生计执实有所得的流弊,一有计执,显然又与佛陀所说的无我而有业果的意义离得太远了。所以龙树菩萨于佛灭后六百年出世,见着小乘各部派的建立,已成为实有计执的流弊,不合乎佛陀说教的本怀,乃据《大般若经》倡导毕竟空义,一扫小乘各部派的蔽执,于是空宗大兴,小乘、外道为之披靡。但是,空宗之兴乃是破执救弊而起,偏重破斥,于诸法缘起性空的空义方面发挥至极,而缘起有之有的方面,却少有建树。所以流行既久,实有计执虽除去,空的执著又产生了,岌岌乎不落于断见者有几人!

到佛灭后九百年顷,无著菩萨出世,为了补救计空计有的偏执,根据《解深密经》等教理,倡导外境非有,内识非无的唯识中道义。外境非有,是破除诸法实有的计执;内识非无,是建立业果流转的真异熟主。小乘各部派所说的根本识等,大多指的第六意识,或意识所依根,在无著菩萨看来,都不能成为建立业果的真依处,根据教理的确定,最低必须具足异熟、不断、遍三界的三个条件。小乘各部派所说的业果依处的第六意识或意根,根据经典的研究,很显然不能全具这三个条件,所以没有作真依据的资格。于是无著菩萨在经教中潜心研究,寻找一个阿赖耶识出来,而且是大小乘共许的《增一阿含经》中找出了一段经文作证:“世间众生爱阿赖耶,乐阿赖耶,欣阿赖耶,喜阿赖耶,为断如何是阿赖耶,说正法时,恭摄耳,住求解心,注随法行,如来出世如是甚奇稀有,正法出现世间。”从这段经文看来,众生爱阿赖耶识……所以流转生死,要断生死,必须听闻正法,断阿赖耶,才能得到解脱,此文即暗示有情流转三界生死的精神系主即阿赖耶识!在意义上说,阿赖耶的本义为摄藏、依处、根本等义,可以摄藏业行的潜势力、经验、记忆等,也可说阿赖耶识为业行潜势力、经验、记忆等的依处,正合佛陀说有情流转生死的行支为缘有识支的定义。无著菩萨找到这段经文的根据后,回头再看小乘各部派所建立的业果依处之根本识等,在佛陀的本怀不是指的第六意识或意根,乃是第六意识与意根之外的另一个心识,即阿赖耶。同时,更在大乘经典里寻出阿赖耶的根据来,找出许多与阿赖耶同义异名的心、阿陀那、种子识、异熟识等作证,主要的如大乘经典《阿毗达经伽陀》中说:“无始时来界,一切法等依,由此有诸趣,及涅槃证得。”复有颂说:“由摄藏诸种,一切种子识,故名阿赖耶,胜者我开示。”《解深密经》说:“阿陀那识甚深细,一切种子如暴流,我于愚凡不开演,恐虞分别执为我。”《华严经》亦云:“三界唯一心,心外无别法,心佛及众生,是三无差别。”大小乘经典的根据既已找到,再加上理论上的推论,成立阿赖耶识之决有,与确为有情流转生死的精神系主,于是阿赖耶识确然地建立起来。但真此异熟主的阿赖耶识,是恒转如暴流似的非常非固实性的精神系之总框,不是恒常主宰不变的固性个体。这种破除实执而存在业果的建立,显然不背无我说而又能建立业果流转的意义。阿赖耶既为有情所爱乐欣喜之对象,在能所的关系上,必另有一能爱着此阿赖耶之心识存在。而且此一心识也必须是染污、遍于三界、恒时不变的爱着阿赖耶,倘若这能爱着的识在三界中有处不起现行,或时间上有间断,则在众生位上即有不起我执的时候与处所的过失。所以这个心识,必须是恒时染污,遍三界,于阿赖耶恒审思量,才能爱乐欣喜阿赖耶。大小乘各派所说的第六意识,根据教理的研究,都没有具备这遍三界恒思量而爱着阿赖耶的意义,于是乃在经典里寻出心、意、识三者之训释有别,与不共无明等不成的六个理由,推证第七末那的存在,为常恒爱执阿赖耶见分为我的染污意识,而建立有情有八个识的体系。根据这种思想理论,无著菩萨乃造一部《摄大乘论》,完成这体系雏形系统的唯识学,而面授其弟世亲菩萨。世亲菩萨更为《摄大乘论》造释,并且继承这一学说体系而竭力推演阐扬,晚年著成《三十唯识论》,成为瑜伽行学派高建法幢的宝典。继之有十大论师竞为此论造释弘扬,于是唯识学大兴。发展至三百余年,护法论师集其大成,唯识学义迄此已发挥得淋漓尽致了!玄奘大师留学印度,投于那烂陀寺戒贤论师门下,学成归国,创立法相唯识宗。由此,唯识学之研究中心由印度而转至中国。

(第二节) 唯识学之始祖

弥勒(梵名为Maireya)菩萨,意译为慈氏,被认为是瑜伽行学派的开山祖师,为佛灭后九百年顷之印度人,为大乘唯识学的创建者。现存汉译藏经中,造立者署名为弥勒菩萨者,有《瑜伽师地论》、《大乘庄严经论颂》、《辩中边论颂》、《金刚般若波罗蜜经论》等;于《藏文大藏经》中,除上述诸论外,尚有《现观庄严论》、《法性分别论》、《大乘究竟要义论》。相传弥勒为无著菩萨之师,创倡瑜伽唯识之教理,后传无著。另据《婆薮盘豆法师传》所载,无著尝上兜率天,向弥勒菩萨咨问大乘空观之理,因其师亦名弥勒,后世遂将之视为当来佛之弥勒。这是将两个年代不同的弥勒混而为一了。然而,究竟历史上是否有弥勒论师之实在人物,至今未有定论。至上述所举为弥勒之著作,实际上或为无著菩萨综合诸先贤之学说,而假托弥勒所作者。

俄国学者欧帕米勒(E.Obermiller)认为,传说龙树因文殊菩萨启发而作诸论,无著则蒙兜率天弥勒之神力而作诸论。日本学者山口益承此说,将弥勒所作之《中边分别论》、《大乘庄严经论》、《法性分别论》等之注释者、论说者,均视为无著一人,而认为弥勒仅为灵感之启发者,乃是一生补处之将来佛。学者拉莫特(E.lamotte)同意此说,并补充说明,认为成立时期稍迟的大乘经典,每每有借托圣言为权威之倾向,故怀疑弥勒论师之历史的真实性。日本学者宇井伯寿则反对此说,主张弥勒论师为真实的历史人物,他创瑜伽行学派,造立上举诸论,由无著笔录下来。

这些问题应留待学术界讨论。弥勒在佛教史上被认为有两种不同的身份,他在大乘佛教中的地位,几乎可以说超过任何一位大乘论师或者行者。从信仰的角度上说,从原始佛教圣典《阿含经》到大乘佛教经典,都以为他是当来下生的弥勒佛,曾经七佛受记,为释迦牟尼佛的辅佐,现正在兜率内院说法,等待释迦牟尼的世纪结束后,他就正式成为娑婆世界的教主;因此,他现在的地位称为“一生补处”。换言之,他就是下届娑婆世界成正等正觉的候补人。用现在的话来说,他便是释迦牟尼的法统继承者,而这个法统的继承,以人间的观念来说,是相当长的,要经过八万四千岁的交递增减,一百年增加一岁,由十岁增加到八万四千岁,再由八万四千岁减到十岁,为一轮次,亦即释迦牟尼佛的一个法统世纪的结束,才轮到弥勒菩萨的住持时间。此一信仰,在汉传、藏传两大语系佛教中非常流行,显、密两宗对弥勒都有深厚的信仰,说他是一位历史上的思想家,为瑜伽行派的开山祖师,与建中观学派之龙树菩萨,一创空宗,一创有宗。在信仰史上,则释迦牟尼佛、阿弥陀佛齐现,说他是未来佛,却与已成佛的释迦佛、阿弥陀佛同样受到大众的信从。至学术上的弥勒论师,是否就是弥勒菩萨呢?笔者同意日本学者山口益之观点,这更合乎将佛教的理想世界与理想人生结合在一起。

同类推荐
  • 佛教故事经典(一)

    佛教故事经典(一)

    佛教自传入中国以来,即与中土传统文化相结合,并逐渐发展成为中国文化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形成了具有中国民族特色的中国佛教。由于传入的时间、途径不同和民族文化、社会历史背影的不同,中国佛教形成了三大系,即汉传佛教、藏传佛教和南传佛教。汉传佛教的思想博大精深,我们只择取其中对我们有指导和教益的部分加以学习和借鉴,这也正是本书搜集汇编汉传佛教故事成书的一大原因。本书中的100个故事,取材于佛家的经典典籍,或佛学文学,或关于佛教的民间传说,较为全面地反应了如慈悲、行善、放下、随缘、度己度人等佛学思想,通过对这些故事的阅读和感悟。
  • 觉悟的生活:星云大师讲《心经》

    觉悟的生活:星云大师讲《心经》

    什么是比知识、智能更高的状态?心如何才能自由自在?人如何通达生死而出于生死?种种我们面对生命的处境和疑惑,《心经》都有最核心深入的解答。星云大师讲《心经》,透过一则又一则生动的故事,以及佛法的真义,让我们了解《心经》、活用《心经》,在生活中成就最本然、最美好的生命。
  • 佛养心道养性:以出世之心做入世之事

    佛养心道养性:以出世之心做入世之事

    本书以佛教关于出世与入世的思想精髓为核心,融合了道教和儒家的思想,阐明了什么是“出世与入世”,全方位解析了“该怎样以出世之心做入世之事”。共分八篇,分别是:在出世中入世,在入世中出世;出世是佛法,入世是世法;出世在度己,入世在度人;以无为之心出世,以有为之心入世;以禅心出世,以分别心入世;以出世无我之心,行入世利他之事;以出世之心境,过入世之生活;以出世之心低调做人,以入世之心高调做事。
  • 不生气:给大忙人看的佛法书

    不生气:给大忙人看的佛法书

    本书从佛的众多角度来诠释佛的真意,将佛的精神、佛的智慧、佛的精髓融入生活、工作当中。仔细阅读本书,会使你精神生活更充实,物质生活更高雅,道德生活更圆满,感情生活更纯洁,人际关系更和谐,让你的心更加善良、慈悲,胸怀更宽广。
  • 观心:金刚经心释

    观心:金刚经心释

    榜样和化身!他望着蓝色海边的高贵身影,欣喜若狂地相信他已经拥抱着美本身,这一形象是上帝构思的产物,是寓于人类心灵的纯洁完美的形象,是值得尊崇的人类形象和画像……书里说,太阳使理智和记忆混乱迷失,使人的灵魂因为纯粹的快乐和执着眷恋它所照射的最美丽的物体而忘乎所以,迷失方向:是的,它只有借助于某个物体,才有可能达到更离的境界。爱神模仿数学家,为了把抽象的概念传授给迟钝的孩子,必须借助于具体的的模型:上帝也采用这种方式,为了向我们展示其伟大,利用年轻人的形体和肤色,使概念上的东西可视化,引起人们对美的反思,使我们在看到后既满怀忧伤,又燃起希望之火。
热门推荐
  • 生物天堂

    生物天堂

    《我的第一本探索书》是专为21世纪的青少年量身打造的课外读物。本丛书为广大青少年提高科学人文素养打开了一扇通往知识宝库的大门。科学翔实的内容与图文并茂的形式一定可以让青少年在阅读过程中收获心灵的愉悦与精神的富足。王志艳编写的《生物天堂》是丛书之一。《生物天堂》讲述浩瀚无边的宇宙,诡异莫测的自然,神奇有趣的生物 ……千余个知识热点,千余幅精美图片,带领我们一起探索变化无穷的大千世界。
  • 把握机会(影响你一生的成功励志书)

    把握机会(影响你一生的成功励志书)

    本丛书内容纵横,伴随整个人生成功发展历程,思想蕴含丰富,表达深入浅出,闪耀着智慧的光芒和精神的力量,具有成功心理暗示和潜在智慧力量开发的功能,具有很强的理论性、系统性和实用性,能够起到启迪思想、增强心智、鼓舞斗志、指导成功的作用。这套书系是当代成功励志著作的高度浓缩和精华荟萃,是成功的奥秘,智慧的源泉,生命的明灯,是当代青年树立观念、实现财智人生的精神奠基之作,也是各级图书馆珍藏的最付佳精品。
  • 盛世宫妃

    盛世宫妃

    初时,他看着她,充满了渴求,她却说∶“请不要忘记对姐姐的承诺。”他黯然,多年的尊重、隐忍,换不来她的感情;爱人的离世,让她绝望,面对他的关切,是自甘认命,还是情难自禁?得知真相,才知道不过是欺骗,他的残忍让她恐惧;向往平静的她,终于决定离开,可家族的荣辱,让她不得不回到他身边;后宫颠簸,忍辱负重,不仅是为了自己,也是为了他。然而,得到的却是他的怀疑,“告诉朕,你这次回来,到底是因为朕,还是别有目的?”看着她,目光如炬。也许从一开始就知道,自己的命运不能自主,是坦然面对,还是奋起反抗;本性善良的她,后宫之路,曲折血腥,是试图逃避,还是迎难而上;命运之路,给她的,到底是什么。
  • 话语攻心术

    话语攻心术

    从出生的那一刻开始,我们就听着大人们的对话一天天成长;长大成人后,我们又通过对话来工作、谈恋爱、交朋友以及展示自我。由于对话已经跟日常生活融为一体,所以我们渐渐忽略了对话的重要性。不知道你想过没有,假如我们突然说不出话来了,那我们的生活会变成什么样子。其实,对话并不仅仅是信息传递的重要手段,它还是一种心理支配上的、以人际关系为目的的能力。从心理学角度来分析,对话中一问一答的语言形式并不值得关注,更为重要的是在对话交流的过程中,所形成的人际关系上的均衡力量。
  • 倾国小家丁

    倾国小家丁

    此时的玉兰已经在轩辕烨的抚摸下,全身变热,身子也不禁变得酡红一片,嘴里情不自禁的低喃出声,“我要,我要。”此时正在玉兰身上点火的轩辕烨听到玉兰的呼唤,再也忍不住了,立马准备。正在这时。“是谁,竟然敢袭击我天瑜。”此人正是看着穿越小说,看的正入味的天瑜。“你个死天瑜,又是在看这些没有营养的言情穿越小说,你说你好意思吗?”拍了天瑜脑袋的正是天瑜的好姐妹,……
  • 沙城年少

    沙城年少

    年少时光总是令人怀念,纯真无知而又快乐的年代总是让人回味。成长了,那些童真,那些欢乐也远离了。我所要讲述的是在一所乡镇中学历发生的故事,小镇少年的故事。90年代出生的我们,没有出生在城市里,而是在乡村出生,或许幸运亦或不幸,但是这并没有影响我们童年的精彩。一直以来的文学大都是都市文学,讲述的是都市里的读书、恋爱时光,鲜少读到关于农村学子奋斗、恋爱的故事。其实,中国的农村真的有很多很好的题材,很多故事值得书写,值得发掘。我的这篇小说就是想反映一下中国90年代出生的农村学子的生活、恋爱故事,不同年代人的思想总是在不断变化的。我想把很多人所不知道的农村学生的初中时光表现出来,谨以此致我们逝去的年少时光......
  • 谁是人才

    谁是人才

    本书对我国人才的制度框架、理论基点、科教平台、激励机制、业绩定位、宏观环境、管理队伍和企业用人等环节进行了问询,提出了解决人才的得与失、禁与漏、导与堵、权与责、信与滥等辩证观点与制度治理建议。
  • 穿越异界极品大小姐

    穿越异界极品大小姐

    沐风是隐藏在地球的修真者,好不容易修练到大乘,却在飞升仙界时,惨死于天劫之下。醒来后,沐风大惊之色,他居然变成了女人……
  • 民间烧尸怪谈

    民间烧尸怪谈

    爷爷说我是在鬼门关捡回来的,断我要和死人打一辈子交道。后来我进入火葬场,成为一名职业烧尸人。入行这些年,我经历过各种离奇诡异的案件,这些生人勿进的恐怖诡事,我都记录在一本从来不敢公开的笔记里。请记住:阴间离你有多远,就离我有多近。一个鬼门关的烧尸人,一本恐怖灵异笔记,一段生人勿进的诡事,尽在《民间烧尸怪谈》。
  • 母亲河

    母亲河

    迎来新中国解放的年轻知识分子贺文雍被打成右派,妻子凌芬以柔弱之躯与儿子贺庆生在屈辱和磨难的社会底层中生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