车水马龙的道路如果没有红绿灯的规范,就会陷入混乱;公司如果没有制度的约束,就无法正常运转。身为企业的管理者,要想保持企业的稳定发展和高效运营,就必须建立一套合理的制度。用制度管人,按制度办事,只有这样,才能让“坏”人在好的制度约束下不敢做坏事,慢慢地变成好人,而让好人在制度的保护下,能够充分发挥自己的激情和干劲,为企业的发展注入无穷的能量。
1.你不讲制度,员工就会跟你讲条件
国有国法,家有家规。任何一个企业都应该有自己的一套规矩,而这一套规矩,就是公平合理的企业制度。如果你不用制度管人,而是用人情管人,那么员工就很可能跟你讲条件,这样你就很难服众了。
蔡先生是北京一家公司的老板,小颖是他的助理。小颖是来自山西贫困山区的苦孩子,当初聘用她时,就是考虑到她的家庭实际情况(父亲早逝,母亲下岗,还有一个弟弟要上学),加上她能吃苦耐劳,蔡先生在她进入公司时直接按照正式员工的标准给她发工资。当时公司其他的管理者认为蔡先生这是妇人之仁,太过于讲人情,没有按公司的制度办事,这样不利于管理公司。可是蔡先生不以为然,两个月后,果然出了问题。
因为蔡先生提前给小颖转正,让她享受了正式员工的待遇,所以,两个月后,她的工资没有继续涨。可是小颖不满意,她说了很多理由,说她一个人干了好几个人的工作,特别辛苦。蔡先生只好对她表示理解,但是这个岗位只能有这样的薪资水平,蔡先生没法给她加薪。否则,会引起大家的不满。考虑再三,他对小颖说:“这样吧,我把你个人出的保险费报销了,相当于每个月给你涨了200元工资,你觉得怎么样?你要想涨工资,也只能等半年以后了,毕竟你的资历太浅。”小颖答应了。
随后的一个月,小颖在工作中频繁出错。蔡先生听说她的母亲要来北京,以为她是受家庭琐事的干扰,所以没太在意。当时公司的生意正转入旺季,急需人手,其他事情也特别多。在这个节骨眼上,小颖又找到蔡先生,要求涨工资。小颖似乎觉得自己不可替代,觉得自己的价值没被发现,要求公司每个月给她涨500元工资。这让蔡先生非常恼火。
后来蔡先生和财务经理、销售经理、物流经理商量,他们都觉得公司给员工的待遇应该按照公司的薪资制度、奖励制度来定,而不应该任凭员工讲条件。最后,蔡先生辞掉了小颖。
蔡先生作为一家公司的老板,在员工的工资问题上不遵照公司的薪资制度,而是和员工讲人情。没想到,他对员工的照顾没有换来员工的理解,员工却屡次和他谈条件,要求涨工资。这真可谓是“好心被当成了驴肝肺”。这个案例告诉我们,你不和员工讲制度,员工就会跟你讲条件。
其实,中国人最爱讲人情,尤其是在员工犯错的时候,老板很喜欢说“下不为例”。可是,有了“下不为例”,就会有第二次、第三次。作为企业的老板,一定要认识到:在制度合理的前提下,如果你法外开恩,那么就会为制度的推行埋下地雷。
古话说:“没有规矩,不成方圆。”这句话充分说明了制度、秩序、规则的重要性。如果企业缺乏明确的规章制度,那么工作中就很容易出现问题。如果企业有制度,但是却不按制度执行,制度就会成为一纸空文,对员工根本无法产生约束力。
一般来说,有制度不严格执行,却制度之外开恩,会造成诸多不良的后果。比如,造成员工职责不清。很多企业都有制度,但是却不按制度执行,这就很容易造成某项工作好像谁都在负责,但实际上谁都没有真正负责。于是,两个部门对一项工作纠缠不休、相互扯皮,使原本有序的工作变得无序,造成了极大的浪费。
为了避免员工和你谈条件,你一定要把公司的规章制度严格地推行下去,让每个员工按照制度去办事,避免造成管理的无序,对员工的积极性造成消极影响。在这一点上,《红楼梦》中的王熙凤就做得很好。
在《红楼梦》中,有这样一个故事:
宁国府贾蓉的媳妇秦可卿死了,宁国府内要办理丧事,每天前来吊唁的人络绎不绝,里里外外的事情非常杂乱、非常琐碎,因此需要一位有管理才能的人来做总管。贾蓉的父亲贾珍觉得荣国府的王熙凤堪当此任,就把她请来料理宁国府的丧事。
王熙凤接受了这一邀请,她来到宁国府之后,做的第一件事就是建立人事管理制度。她让每个人都有具体的事情可做,各司其职,互不推诿,谁去执行,谁去监督,都有明确的分工。如果没有干好,怎样处理,制度上都写得清清楚楚。
接着,王熙凤又建立了考勤制度和物品管理制度,她规定:什么时候点名,什么时候吃早饭,什么时候领物品,什么时候请示,都非常清楚。由于建立了人事、考勤、物资等制度,避免了办理丧事过程中无头绪、忙乱、推诿、偷懒等弊端。就这样,一两百人的工作群体,在这些规章制度的管理下,都变得井然有序。
个人的智慧、水平是有限的,而且很多人对别人的能力往往又不太认同,都认为自己聪明能干,所以不太容易服从别人。因此,如果单纯地“人管人”“人治人”,就很容易产生各种各样的弊端。
“人治”带有明显的随意性、主观性,缺乏科学性,员工很难适应;“人治”有很强的专制色彩,缺乏公平性、民主性,很容易导致决策失误,也容易造成管理者和员工的关系紧张;“人治”是以人为主的,很容易出现“一朝天子一朝臣”的现象,员工很可能去巴结管理者,不利于“人和”;“人治”往往难过人情关,因为人与人之间,有亲疏远近的关系,一旦发生“奖亲罚疏,任人唯亲”的事情,管理者就会失去威信,团队也会失去凝聚力。
所以,人治不靠谱,建立企业制度,凡事以制度为准,才是最靠谱的。看看战场上,军纪严明、众志成城的军队,总能打败纪律涣散的乌合之众。同样的道理,企业也需要严格的管理制度,有了合理的制度,员工的工作效率才有保障,企业的长远发展才有保障。
2.一个成功的团队,需要一个成熟的制度
俗话说:“打天下容易,守天下难。”当企业经历了创业的艰难期,在市场上站稳脚跟之后,管理者们开始意识到:用创业时管人管事的方法来管理企业已经行不通了。于是他们迫切需要一个公平合理的企业制度来规范企业,因为优秀的企业制度才是成就伟大公司的保障。
在如今这个日新月异的时代,企业的外部环境时刻都在发生变化。因此,企业的制度也应该与时俱进,根据企业内外部环境的变化,适时地进行调整,使其更符合企业发展的需要,这样才能保证企业获得长足的发展。
杜邦公司创立于1802年,至今已有200多年的历史,是世界500强企业中寿命最长的企业之一。它的长寿与杜邦家族不断进行制度调整、改革、创新有直接的关系。
在杜邦公司的发展早期,公司的管理明显带有个人英雄主义色彩,公司所有事务都由创始人亨利·杜邦一人说了算。这种管理模式持续了39年,并且取得了不错的效果,但是当亨利卸任之后,杜邦公司由于缺少优秀的制度,马上陷入了混乱。由于继承人管理经验不足,公司效益迅速衰退,差一点就倒闭了。
面对危机,杜邦公司废除了个人决策的管理模式,制定了集团式的管理模式。杜邦家族成员不再事必躬亲,而是让执行委员用制度去管理公司。这样大大提高了管理效率,促进了公司的发展。在杜邦公司后来的发展过程中,公司结合客观环境的变化和企业发展的需要,适时不断调整和完善公司制度,从而保证了杜邦公司获得持久发展。
从最初的个人英雄主义,到后来的用制度管理公司,这是杜邦公司的一大进步。在杜邦家族的历史上,不乏响当当的大人物。但是,200多年过去了,有多少人还记得他们?现在杜邦的员工却在公司制度的规范下,持续不断地前赴后继,为公司做贡献。这说明打造一个伟大的企业离不开优秀的制度。
作为一个管理者,你是否有时会感到焦头烂额呢?由于员工不规则的操作,或其他琐事,你是否会烦恼呢?其实,要想消除这一切烦恼,你只需要一个完善合理的制度。它就像一把锋利的剑,可以为你斩断一切纷扰。合理的制度可以使企业纷繁复杂的事务处理起来变得简单,你再也不需要在琐事上投入大量宝贵的时间。
其实,对任何一个企业来说,用制度管理公司,并不断创新和完善制度,才是企业“定江山”的法宝。管理者一定要认识到完善合理的制度对企业发展的意义和作用。
完善合理的制度维护了公平与正义,使员工感到制度是对事不对人的,这样他们更愿意遵守制度,自觉地维护制度。这是打造和谐团队的根本。由于制度公平合理,管理者再也不用因人为管理造成的不公平而烦恼。
完善的制度体现了公平,维护了正义,使员工获得一视同仁的对待,这样可以提高员工的工作效率。在竞争激烈的今天,员工的工作效率提高了,企业的生产效益就会大大提升,企业的综合竞争力也会水涨船高。
3.一套好的制度比多几个人管理更有用
邓小平同志曾精辟地论述了制度的重要性,他说:“制度好可以使坏人无法任意横行,制度不好可以使好人无法做好事,甚至走向反面。”用制度来管理企业、解决问题,是一项比“人治”更重要的管理之策,是一项更具稳定性、长期性和根本性的管理之道。
很多企业在创立之初,由于创始者的能力和个人魅力出众,即使没有规范的企业制度,他们也能带领企业走向某一发展高度。然而,当他们卸任之后,如果企业依然没有规范的制度,那么新任的领导者就很难带领团队超越创始者,而且很容易走下坡路。即使企业多聘请几个能力出众的管理者,如果没有一套完善合理的制度,也难以经营和管理企业。
相比之下,有些企业在创办之后,有一套完善合理的管理制度,无论企业接班人、管理层如何更替,无论企业经历了怎样的风浪,只要企业按照这套制度去管理,并随着企业的发展,不断完善这套制度,也能一步步地发展壮大。所以说,一套完善合理的制度,比多几个人管理企业更有效,完善合理的制度才是真正的老板。
17至18世纪,英国船只经常押送犯人到澳洲,当时私营船主是按上船的人数收钱的。由于每艘船运送的犯人数量过多,船上的生存环境恶劣,加上船主为了多赚钱,克扣犯人的食物,导致很多犯人因饥饿、患病在中途死去。更残忍的是有些船主还会虐待、毒打犯人,甚至干脆将犯人扔进大海里。
后来英国政府制定了一项新规定:按活着到达澳洲的犯人人数付钱给私营船主。这一下,船主们马上绞尽脑汁,千方百计地让犯人活着到达目的地。从那以后,犯人中途死亡率大大降低了,最高死亡率只有1%,而原来最高死亡率竟高达94%。可见,不好的制度会把“活人”变成“死人”,而好的制度能把“死人”变成“活人”。
有一家降落伞制造厂,其产品的不合格率一直高居2%,公司换了好几任总经理,也无法降低产品的不合格率。后来,一位新上任的总经理颁布了一道命令:从今天开始,全体员工立即停工,从管理者到普通员工,全体赶赴跳伞训练场,使用我厂生产的降落伞接受跳伞训练。此外,公司进一步规定:从今以后,凡是我们生产的降落伞,在出厂之前,都要抽样由工人轮流试跳。这项规定一经发布,该厂降落伞的不合格率马上下降为零。
可见,不好的制度会使企业遭遇发展的瓶颈,走向山穷水尽,好的制度可以使企业迎来柳暗花明,走向充满希望的春天。“把坏人变好人”的制度能造就伟大的公司,而一个腐朽没落的制度只会把聪明人变笨、把勤劳人变懒。
管理企业和员工,靠的是制度。好制度才能激励员工,才能保持员工的积极性,使坏人干不了坏事,并不得不做好事。时间长了,坏人就变成了好人,这就是最伟大的制度。
4.陈腐的制度会浇灭员工的工作激情
经常使用电脑的人,都会每隔几天用杀毒软件查杀一下电脑是否有病毒,看杀毒软件是否需要更新。如果杀毒软件不能及时更新,那么出现新的病毒之后,旧版的杀毒软件可能无法查杀,电脑就存在瘫痪的隐患。
公司的制度就像杀毒软件一样,需要不断地更新换代,不断地升级。当一项制度无法解决现实问题时,管理者就要想办法完善它;当一项制度的存在,对解决现实问题没有意义或者意义不大时,管理者就要摒弃、废除这项制度。要知道,条条框框的制度太多,并不一定是好事,毕竟,制度的存在是着眼于问题的。如果不能解决问题,还留着干什么呢?
某家大电器制造厂有一则规定:员工如果延迟交货,其单位一律要被征收违约金。这项制度的出台,在当时确实有必要,因为当时有几名员工的时间观念不强,经常拖延交货,公司针对他们才出台了这项制度。这项制度出台之后,确实对他们起到了约束作用。
然而,多年之后,员工主观上的延迟交货情况已经大有改善,这时候虽然也会发生延迟交货现象,但多半事出有因,比如生产过程中遭遇不可抗拒的天灾、人祸,或机器出了故障、厂方本身的耽误等等。故此项规定有名无实,应马上改正,可是领导者没有改善,而是依然执行这项制度。员工延迟交货被公司罚款后,内心就特别不痛快,因为原因不在他们自己,而在于机器故障、厂房本身的耽误等等。
每一项制度的出台,都与当时的现实情况有关。制度往往都是针对企业某一时期的某些现实问题,但随着制度的实行,随着企业的发展,这些问题可能逐渐被解决了。因此,原来的制度就没有存在的必要了。如果企业不懂与时俱进,废除意义不大的制度,那么陈腐的、脱离实际的制度就很容易浇灭员工的激情。
规章制度的建立应该随企业的发展、进步而不断改变,不能一成不变。在过去的生产规模、生产条件下,某项规章制度可能很完善,但由于新的形势及新的经营方式出现,旧的规章制度会出现各种各样的漏洞,变得不合时宜,这就要求领导者要及时废止,另行出台新的制度。只有这样才能保证制度的合理性,保护员工的积极性。
社会经济在不断发展,企业所面临的市场环境也在不断变化,再加上员工队伍、组织自身的发展变化,企业实时地更新制度是一种必然要求。当然,这种更新不是天天变、月月变,而是当制度不能促进企业发展了,才必须改变。否则,随意乱变的制度会让企业人心动荡不安。
5.别让员工怕管理者,要让员工怕制度
在一些企业,很多员工怕老板,尤其是犯错误的员工。他们为什么怕老板呢?因为老板似乎有生杀予夺的大权,决定他们的前途和命运。员工怕老板是好事吗?当然不是。因为员工一旦害怕老板,工作就无法轻松展开,尤其在与老板沟通时,就会显得谨小慎微、唯唯诺诺,这同样不利于工作。
员工什么都不怕行不行?当然也不行。如果员工什么都不怕,那他就会无法无天,做事就没有了规矩。那么,让员工怕什么呢?怕制度。只有让他怕制度,而不是怕老板,才能在人性化和制度化之间找到平衡点,这样才有利于企业的运作。
在西方管理学上,有一个著名的“热炉法则”。它指的是当有人违反规章制度时,就像触碰了一个烧红的火炉,一定要让他受到“烫”的处罚。
热炉法则包含4个惩处法则,分别是预警性原则——通红的火炉,就像一盏信号灯,提醒大家不要触碰;必然性原则——只要你摸上去,必然会被烫伤,所以千万不要有侥幸心理;即刻性原则——只要你碰到热炉,瞬间就会被烫伤;公平性原则——不论是谁触碰了热炉,都会被烫伤,热炉不辨亲疏,不分贵贱,一视同仁地对待每个人。
每个企业都应该有自己的规章制度,只要有人触犯了,就要受到惩罚。在这些规章制度中,应明确规定员工该做什么,不该做什么,做了不该做的会受到怎样的惩罚。只有做到令行禁止、不徇私情,才能真正实现“热炉法则”的目的。这要求企业领导者要有“铁手腕”,维护制度的威严,不讲任何情面。
毫无疑问,惩罚并不是目的,而是一种教育员工的手段。作为管理者,或许在给员工开罚单时,有一种于心不忍的心理,觉得员工来企业工作,赚钱不容易。但是管理者要知道,这样做对企业是有利的,当企业的利益得到保障时,从长远来说,对员工也是有益的。反之,如果员工不遵守公司制度,导致执行力不高,影响企业效益,甚至导致企业破产或者公司倒闭,员工的利益怎么保障呢?
古人说得好:“皮之不存,毛将焉附?”从这个角度来看,管理者对员工严格一点,其实是为了员工好。当然,在惩罚员工之后,有必要对员工动之以情、晓之以理地说服教育。只有这样,受罚的员工才会心服口服,才会理解管理者的做法,并对管理者产生敬意。
6.制度面前不能讲人情
在某电视台举行的一档职场对话节目中,有这样一段对话:一个单位的干部说:“我只是轻微违反了‘六不准’规定,却受到了严厉的处罚,当时我委屈得一晚上没有睡好觉。”这位干部的上司接话说:“你不知道吧?我考虑是否应该按制度处罚你,连续3个晚上都没有睡好觉。”从这位领导的话中,我们可以感受到制度与人情这对矛盾的激烈博弈,这种博弈在现实中随处可见。
西安36岁的陈女士为了考研,在上班之余苦心复习一年多,可是在考研那天,她来到考场后,却发现自己的身份证忘带了。于是,她急忙给家人打电话,等到她拿到身份证时,开考已经过半个小时。
监考人员表示,陈女士的这种行为违反了考试的相关规定,是没有资格考试的。面对这一“宣判”,陈女士两次跪在监考人员面前,只求被允许进入考场,但最终还是被拒之门外。
此事在网上引起了激烈的争辩。对此,陈女士告诉记者:“我一定会查询相关的法律政策,用法律的武器为我讨回一个公道。”
对于陈女士的遭遇,我们深感同情,她能够克服重重困难,保持对知识的渴望,这种积极学习、乐于上进的精神,无论如何都是值得敬佩的。但是,她的行为确实违反了考试制度,是无法“通融”的。
制度不像人情,可以大事化小、小事化了。我们同情归同情,但同情不能取代理智。毕竟,人情是人情,事情是事情。在处理违反制度的事情时,秉公执法才是最值得尊敬的。否则,你违反了制度找理由,他违反了制度也找理由,到时候岂不是乱了套,还有什么规矩可言?
在现代企业管理中,人情是一个极大的困扰因素。对于管理者来说,如果想留住人情,往往会破坏制度,如果遵守制度,就会破坏人情。因此,坚持按制度办事的管理者,往往被认为不近人情,虽然短期内得不到员工的好感,但从长远来看,这样的领导者才可以带企业走向繁荣。
试想,当年要不是诸葛亮挥泪斩马谡,怎么能建立“军中无戏言”的组织纪律,蜀军又如何保证战斗力?诸葛亮的做法告诉企业管理者们一个深刻的道理:没有制度,工作是做不起来的;有制度不执行,工作也是做不起来的。只有严格按制度办事,把人情放在一边,才能把企业管理好。
虽然制度与人情存在一些不可调和的地方,执行制度就不能讲人情,讲人情就势必会破坏制度,但是人情并不是制度的对立面,它可以成为制度之外的辅助措施,即对制度没有遇到的情况做出特殊的处理,并且可以起到很好的效果。比如,员工违反了制度的规定,按照制度的规定应当处罚,但是在处罚之后,管理者可以与员工好好沟通一下,说明情况,甚至喝上两杯,员工心里的阴影往往就会消除。
7.用铁的纪律约束每一个员工
俗话说:“铁打的营盘流水的兵。”把这句话用在企业管理上,再合适不过了。尽管企业员工不断地流动,但只要有牢靠的制度,那么无论员工怎么流动,企业依然能够稳定地发展。反之,如果企业不实行制度化,那么员工就会像一盘散沙,握不紧也抓不牢,无法产生强大的战斗力。
美国格利森齿轮机床厂有着十分严格的安全生产制度,员工只要进入车间,不论是工作还是路过,都必须佩戴安全眼镜、穿硬底皮鞋,并把领带放入衬衫里。如果谁不遵守,谁就将受到惩罚。
然而,在不少企业中,当员工不遵守制度时,管理者却不严加处理,甚至碍于情面而放纵员工。比如,某公司一位员工迟到了,这位员工与领导的关系很好,领导不忍心处罚他,就睁一只眼闭一只眼;没过几天,又有一个员工早退了,由于这个员工的业绩突出,领导想:如果处罚他,很可能打消他的工作积极性。于是,他“宽容”了这个员工。这两件事情多数人都知道,结果很多员工都不遵守上下班时间了。
制度之所以无法约束员工,很大程度上取决于管理者对员工违反制度后的处理态度。如果管理者不予重视,不加处理,就意味着默许员工的违纪行为。
一家公司规定,每个月员工的请假次数如果超过三次,就享受不到全勤的奖金待遇。有一次,一位公司骨干的父亲住院了,该员工一个月请了5次假。不过,他为了保证完成工作任务,通过其他时间来加班,最后顺利地完成了本月的工作任务。
按照公司的制度,这位骨干的全勤奖要扣除。但是老板为了显示管理的人性化,对他说:“鉴于你已经完成了本月的工作任务,我就不扣你的全勤奖了。”表面上看,这位老板的管理手段非常人性化,但是他却违反了公司的全勤奖制度,导致全勤奖制度在员工心目中失去约束力。因为按照老板的做法,员工可能会想:只要每个月完成了工作,就不用每天都坐班。如此一来,员工就会增加请假的可能性。
不可否认,那位骨干怀有敬业之心,对自己的本职工作认真负责,但是他请了5次假,按规定确实无法获得全勤奖。对公司而言,既然制定了全勤奖制度,就应该坚决执行。因为制度就是公司成员间的“信用”,如果制度被随意破坏,那么制度在员工心目中的信用就丧失了。所以,一定要认真贯彻和执行公司的制度。
《孙子兵法》指出,军队要有明确的法律条文,要用严格的纪律训练整顿军队;对士兵不能过于宽松、过于爱护,否则,很容易造成士兵不严格执行命令,从而导致部队陷入混乱。在现代企业竞争中,企业之间的残酷厮杀不亚于战场上的弱肉强食,因此,企业一定要用铁的纪律约束每一位员工。
8.企业管理最忌讳的就是“差不多”
企业管理最忌讳的就是“差不多”,员工的工作要求是怎样就是怎样,如果处处都是“差不多”,那么企业的整体劳动效率就会差很多。对于管理者来说,越是模棱两可的事情越不能打马虎眼,因为这些地方往往最容易出问题,只有尽早实现制度化,才能避免因为制度漏洞而给公司造成不必要的损失。
从专业角度上来讲,制度化的前提是目标本身一定要清晰、可量化,即可度量、可考核、可检查。任何一项工作本身都不可能是模棱两可的,所谓的“模棱两可”不过就是工作内容无法量化,检查工作比较费时费力,但这并不能成为我们拒绝制度化的理由。
李明是一家塑料生产企业的生产部经理,自企业成立以来,废品率便一直居高不下,而且成品也常常因达不到客户的要求而产生投诉问题。为了改变这一现状,他亲自解决客户的投诉,并试图找到产品质量背后的根本原因。
通过收集的数据显示,超过80%的客户不满意的原因是塑料成品中有明显可见的杂质。找到了问题根源后,李明便来到了生产车间,然而询问了几名员工之后,他便发现了一个明显的制度漏洞。尽管生产制度中有“有明显杂质、污点的产品视为废品”的规定,但为了降低废品率,对于那些不太明显的杂质和污点,质检人员就睁一只眼闭一只眼。
什么样的杂质、污点才算明显,什么样的才算不明显呢?显然每个员工的衡量标准都不同,正是这种模棱两可造成了客户投诉。越是模棱两可的事情,越应该制度化。找到问题根源的李明马上细化了生产制度,要求杂质、污点的直径等于或大于1毫米的产品均视为废品,为此他还专门给每位生产以及质检人员配备了高精度的尺子,以方便大家贯彻执行标准。
事实证明,李明的这种做法是十分明智的,原来模糊不清的成品衡量标准实现了制度化,有明确详细的条款可循。这样一来不仅保障了产品的质量,也避免了部分员工钻制度的空子,实在是一举两得。
任何企业都存在相对模糊的管理区域,作为管理者千万不能任由这些事情模棱两可下去,一定要尽可能地实现制度化。对于那些很难用硬性制度去约束的工作类型,硬性制度不好管控,不妨采用软性制度,即借助员工满意度打分或客户满意度打分等方式来进行工作监督和检查。
9.不到位的制度会把企业推向倒闭的深渊
摩根斯坦利董事长兼CEO普赛尔说:“所谓的企业管理,就是解决一连串关系密切的问题,必须树立健全的规章制度,以便系统地予以解决,否则必将造成损失。”制度是一只隐形的手,潜于企业整个运行体系中,左右着企业的走向。企业在市场竞争中处于优势或者劣势,很大程度上取决于这只隐形的手。
制度完善的企业,各项事务才能够井井有条地进行,决策才能够更加准确明智,对市场的适应能力才能更强。反之,不到位的制度对于企业来说就等于无制度。而没有制度的企业就如同一盘散沙,风一吹便四散天涯,发展壮大将无从谈起。
企业要想发展壮大,必须不断完善自身的制度,将公司的管理推向正规化的轨道。完善的制度是企业赖以生存的基础,是企业在市场竞争中获胜的保证,为企业的发展壮大提供源源不断的动力。完善自身制度对于企业来说,不是“要不要”的问题,而是“一定要”的问题。
不到位的制度会把企业推向倒闭的深渊,而内部的自我完善能将企业从泥潭中拉出。“洁尔阴”的畅销正是得益于企业制度的自我完善。“洁尔阴”的生产厂家恩威公司是一家从事中草药加工和生产的私营公司。公司发展起初,没有完善的制度,对产品的生产、质检、销售、售后等事项的管理极不规范。
管理的不严谨让投机分子钻了空子,假冒的“洁尔阴”洗液充斥市场。镇江、扬州、云南、四川、湖南等多个省市的销售点,都发现了假冒“洁尔阴”洗液。多家报刊闻风而来,争相报道此事。事情恶化到了极点,恩威公司上上下下愁成一片。公司总裁薛永新决定从内部整顿入手,令外界的不良影响不攻自破。他在公司内展开全面整顿,重新制订了严格的责任制度、管理制度,完善的制度让公司的面貌大为改观,产品的质量也明显上升。“洁尔阴”洗液成功通过了成都市药检的抽查,重新获得销售商和消费者的信任。并且,由于防伪技术过硬,市场上很难出现仿冒产品。不久,“洁尔阴”就成为畅销全国的保健品牌。
恩威公司的薛总成功地对公司制度进行了调整,让公司从制度不到位的泥潭中走出,以全新的面貌参与市场竞争。事实证明,唯有适时地完善制度,并运用好制度这一“武器”,企业才能发展壮大,从而走上国际化的道路。
10.铺天盖地的制度,意味着管理的失控
企业的日常管理,很大程度上只是一些琐碎事务的重复。正所谓“细节决定成败”,企业在制定和实施制度时务必要细致、具体,从小处出发,以细节为着眼点。然而如此一来,企业必将拥有各种各样的制度,一旦处理不好,管理就会变得杂乱无章。
制定制度从小处出发,并不意味着制度越多越好,铺天盖地的制度无异于作茧自缚。一个企业的制度要具有统一性和一致性,部门制度要统一于企业整体制度,只能是对企业整体制度的细化、详解和补充,而不能游离于企业制度之外。涉及与其他部门相关的制度时,要及时沟通和交流。
梳理好公司各项制度的关系,使公司制度成为一个完整的体系,从某种意义上讲,也是对公司制度的简化。倘若公司的各项制度没有明确的归属,重复的制度就会增多,公司的日常管理就会变得纷繁复杂。
公司在制定制度时,自然是越细致越好,但是倘若没有一个完整的体系,细密的制度就会变得烦琐不堪,公司的日常管理就会受到影响。温州一家皮革公司由弱到强的发展印证了这一点。皮革公司的老板并不是经商管理的科班出身,在社会打拼几年,积攒了部分资金后,才下定决心自己创业。
公司创立之初,管理十分松弛,发展举步维艰。皮革老板在管理人员的建议下,着手完善公司的制度。各个部门积极响应,新的规章制度很快开始实施。员工们一个个充满希望,期待着公司的长足发展,可是得到的却是失望。生产中的失误似乎变得更多了,各部门之间的冲突也在增加。
在这种情况下,皮革公司老板不得不重新审视公司的制度。他发现公司的制度过于杂乱,某件事情业务部门要管理,生产部门也要管理,某项条款既出现在生产管理条例中,又出现在后勤管理条例中,这无疑会降低公司的运作效率。皮革老板开始对公司制度进行精简梳理,制定出一个明确完整的制度体系,公司的运作开始走向正规。仅仅几年,该皮革厂就成为温州的支柱企业之一。
铺天盖地的制度会让管理变得杂乱无章,从而降低公司的运作效率。因此,制度设计是必要的,但关键要有全局性的安排,并以提升效率、增长效益为前提。那种为了盲目追求制度管理而将制度安排泛滥的做法,其实是制度建设的重大失误。对此,领导人要致力于建立一个完整、明确、精简的公司制度体系,才能发挥制度的效力,真正提升管理水平。
11.建立制度的人,绝对不能凌驾于制度之上
俗话说“王子犯法,与庶民同罪。”企业管理也是如此。实际上,领导者违背公平原则,在公事裁决上破坏企业的规章制度,不仅会损伤自己的领导形象,还会失去下属的信任与拥戴。
作为建立制度的人,管理者一定要带头遵守制度,决不能凭借特权而凌驾于制度之上。然而在现实生活中,不少管理者总会给自己的“违章”找理由,以至于上梁不正下梁歪,整个企业没人把制度当回事,原本详细而严谨的条款就这样成了“摆设”。没有制度的约束,企业自然会陷入混乱状态,其生产效率也必定会降低。
作为联想集团的一名高层管理者,柳传志曾定下“迟到就罚站一分钟”的制度。作为建立制度的人,柳传志本人也迟到过,但他并没有借助特权而凌驾于制度之上,而是主动遵守。联想之所以能够取得今天的成功,与他这种严格的管理作风是分不开的。
该制度起源于一次会议,由于每次会议总有人迟到,柳传志为此十分恼火,便规定“开会如果有人迟到,就罚站一分钟!”这一举措效果十分显著,上午10点开会,时间还不到,参会人员就基本到齐了,谁知刚准备开会,公议室门开了,原来是柳传志的老上级迟到了。
对于这样的突发状况,柳传志也皱起了眉头,如果就这样算了,那么规定就白定了,但让老上级罚站确实很对不起老人家。权衡利弊之后,他一狠心,让老领导在会议室门口站了一分钟。
不久后,柳传志参加联想高层领导人会议,谁知电梯出现故障,他被困其中,这导致了他开会迟到的尴尬结局。
在众多下属面前承认错误并罚站,这实在是一件丢脸的事。但柳传志知道公平很重要,如果自己带头打破了这种公平,丢的可就不是面子而是威信了,所以他没有做任何解释,而是自觉地站到会议室门口罚站1分钟。
越是建立制度的人,越不能凌驾于制度之上。上行则下效,只有管理者带头遵守制度,员工才能重视制度,并切身体会到制度的威严,反之,员工们则会对上司特权高于制度的做法产生不满,并产生逆反的工作情绪。
每个企业都有属于自己的一套管理制度,但并不是每个管理者都能够严格执行,这就是企业与企业之间的差距。对于管理者而言,制定规章制度并不难,难的是能否以身作则把制度执行好、贯彻好。在执行“法令”的过程中,只有时刻维护“一视同仁”的公平原则,才能依靠制度打下一片江山。
12.制度面前,功劳大于苦劳
在企业的日常管理中,有些管理者往往无意识地用情感代替了原则,甚至因为与员工的私人关系而迁就他们,事实上这种做法并不明智。制度就是制度,规定就是规定,在公事面前,理智必然大于情感,功劳永远大于苦劳。
如果仅仅因为对方有苦劳就处处宽恕,那么企业制度的威严何在?如此一来,不仅会令那些犯错的员工有恃无恐,还可能影响自身管理工作的完成,以及职位的升迁。所以,管理者在与员工的交往过程中,一定要廉洁奉公、公事公办的原则,切不可在公事之中掺杂自己的私人情感,否则很可能授人以柄,甚至处处被裙带关系所牵绊,影响正常工作的开展。
事实证明,越是管理严格的公司越有活力,劳动效率也会相对较高。从这个角度来看,看重员工的苦劳,并不是什么明智的管理之道。
通用汽车公司是世界上最大的汽车公司,并以生产众多的世界品牌汽车而闻名全球。该公司规模巨大,仅雇佣员工就达到了70多万人,如此数量庞大的员工,如果没有铁的纪律,管理者处处对有苦劳的员工网开一面,那它根本不可能有今天如此骄人的业绩。
在通用汽车创立之初,福特汽车公司占据着45%的市场份额,是汽车行业不折不扣的老大。为了超越福特,通用汽车公司的管理高层斯隆坦言:“公司组织混乱、管理无方、纪律也十分松弛,要想扩大市场份额,公司的经营管理体制就必须进行重大改革。”
尽管公司有不少劳苦功高的老员工,但改革不能讲情面,更不能照顾某一部分员工。只有大刀阔斧地改革,才能挽救企业于危难。当时,斯隆提出了“集中政策、分散经营”的改革思路。首先他结合当时公司的情况,制定了一套严格的纪律,并贯彻执行下去。其次,他将公司的任务分为决策和执行两类,并制定了各级部门的规章制度。
经过改革之后,整个通用汽车公司焕然一新,分工明确了,赏罚也更加分明,此举大大提升了公司的整体效率。所以,管理者在改革制度时,不能过于顾及那些有苦劳的老员工,毕竟在制度面前,人人平等,唯有快刀斩乱麻,才能将改革对员工的伤害降到最低。
不管是谁,只要违反了制度规定,都必须进行严肃处理。在制度面前,任何法外开恩的举动,都会破坏其公平性。所以管理者在处理员工犯错的事情上,一定要公私分明,切不可因私人感情而做出错误的决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