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要因为传说而轻信;
不要因为传统而轻信;
不要因为谣言而轻信;
不要因为经典记载而轻信;
不要因为逻辑推理而轻信;
不要因为学说推论而轻信;
不要因为符合常识判断而轻信;
不要因为符合预设的成见而轻信;
不要因为某人的外表而轻信;
不要因为是师长所言而轻信。
这就是释迦牟尼的魅力!因为释迦牟尼相信:只有真理,才不怕被怀疑。
释迦牟尼的魅力来自于他对人生哲理的通透自信,领导者的魅力同样可以来自自信。
领导者的自信可能来自对专业的自信,可能来自对实现目标的自信;可能来自对自我能力水平的自信,也可能来自对个人人格魅力的自信。
在新中国第一代领导人中,宋庆龄先生从来没有真正主管过任何一个实权部门,但是,她的身上却时刻弥漫着令人尊重和无以言表的人格魅力。所有与宋庆龄先生接触过的人,无一不被她的人格魅力所感染。
宋庆龄先生于1981年5月29日去世。她在遗嘱里向政府提出的唯一要求是:希望政府把她的骨灰埋葬在上海万国公墓的宋氏陵园,而不要葬在中山陵。
当时很多人都不理解宋庆龄先生的真正意图。作为孙中山先生的遗孀和忠诚追随者,埋葬在中山陵应该是天经地义的事。
直到几年后,人们在整理宋庆龄先生生前留下的资料时才发现宋庆龄先生不葬在中山陵的真正原因。原来,宋庆龄先生认为,孙中山先生毕生都在为推翻几千年的封建帝制而奔走呼号。正因为孙中山先生对中华民族的巨大奉献,才赢得了全体国民对他的尊重,人们才为他建造了规模宏大的陵墓,以供后人缅怀瞻仰。而宋庆龄先生觉得自己对中华民族的贡献实在是太少了,她怎能凭借是孙中山先生的夫人这一特殊的身份,就心安理得地享受同丈夫一样的礼遇呢?
这就是宋庆龄先生的品德和情操。正是因为这种崇高的品德和情操所彰显出来的人格魅力,使宋庆龄先生成了追随者心目中永远的榜样。
领导者的魅力,绝不是来自手中掌握的权力,也不在于领导者是否具有特殊的身份背景或是掌控着某种稀缺的资源。领导者永恒的魅力,永远来自领导者个人的品德、修养和人格情操。
圣我,慈悲型领导者的心智模式
“家家弥勒佛,户户观世音。”在中国,观世音菩萨可谓是家喻户晓、妇孺皆知,她与五台山的文殊菩萨、峨眉山的普贤菩萨、九华山的地藏菩萨并称为“四大菩萨”。
观世音菩萨本来已经成佛了,但她为了普度众生,救助人间疾苦,又重回人间。观音菩萨曾发下宏愿:众生苦难未尽,誓不成佛。地藏菩萨也是一样,他为了普度众生,自下地狱,并发誓解救地狱苦众:度尽众生方证菩提,地狱未空誓不成佛!
自利是智,利他是慈;自度是慧,度人是悲。
聪明的人能够成才,智慧的人可以成佛。
有智慧的人都是觉悟者,觉悟者都是懂得自觉觉他、自度度人的人。
如何让一滴水永不干涸?释迦牟尼说:“把它融入大海。”只有把生命融入群体,舍弃小我、关爱他人的领导者,才是最伟大的领导者。印度圣雄甘地为了大众和民族的利益,甘愿牺牲自我利益。他的不懈努力最终赢得了大家的尊重,成为印度历史上最伟大的人物之一。
一天,圣雄甘地在开往家乡的火车上,一只鞋子不小心掉到了车外。由于火车正在飞驰,甘地是不可能捡回那只鞋子了。正当邻座的人都在为他惋惜时,甘地却把另一只鞋子脱下来也丢到了窗外。人们不解地问他:“你为什么要这样做呢?”甘地说:“丢掉了一只鞋子,另一只鞋子对我来说也没有用处,而捡到我那只鞋子的人同样没办法穿,但我扔掉另一只鞋子的结果可能就不一样了。如果是一个穷人捡到它们,对他来说会有所帮助的。所以,我又何必拿着这一只没用的鞋子而独自抱怨呢?”
甘地处处为别人着想的慈悲胸怀是他成为印度“灵魂的导师”的品德基础。他手无寸铁,却能够安然面对强大的英国殖民当局,用“非暴力和不合作”的方式挽回印度国民的尊严,最终成就印度的和平和独立。
“商人重利轻别离”是唐代诗人白居易所写的《琵琶行》中一句著名的诗词。“商人重利”和“资本的本质是逐利”所表达的含义是相同的,它们多少都有一些贬义的成分。企业经营的根本目的就是为了获取利益,这本来也无可厚非。然而,企业获利的途径和境界却有着天壤之别。为了追求高利润而不惜伤害客户利益的“利己”行为,与通过实现客户价值从而最终获取企业利益的“利人”行为是不能相提并论的。
被中国历代商人奉为“商圣”的范蠡,在离开越国后以一介布衣的身份隐居在山东定陶。在此后的19年间,他三次白手起家,三次赚取千金之财,又三次把钱财散给贫穷的百姓。范蠡之所以在19年内连续创造财富神话,正是因为他深谙“利人利己”的商业秘诀。
范蠡在创业之初依靠卖扫帚这种小生意维持生计,但他已经将“先利人而后方能利己”的商业利他之道运用得炉火纯青。据说,有一次,一位穿着破旧的妇女看中了他的芦花扫帚,范蠡却坚决不卖给她。别人问他原因,范蠡说:“家境贫寒的人,家里的地面一定很潮湿,而潮湿的地面是不适合用芦花扫帚的。我卖给她只会坑害她。”
还有一次,有位老人来买扫帚,但范蠡收钱后却迟迟不把扫帚交给这位老人,而是有一句没一句地和老人闲聊,弄得老人很生气,以为范蠡要赖账,周围的人也都跟着责怪范蠡。范蠡解释道:“现在集市上人多拥挤,老人身体虚弱,行动不便,我想等集市散了,人少一些的时候再给他,为的是防止老人被挤伤啊。”
无论是在创业时期,还是成为名震一方的商业巨贾,范蠡一直将“为客户着想”这一理念贯彻始终。为了防止不法商贩在交易时缺斤少两,他发明了中国最早的十六两秤,并在秤杆上加上福禄寿三星,意为缺一两折福,缺二两折禄,缺三两折寿,用以告诫商人要以诚信为本。
范蠡经营水产鱼类生意后,为了帮助更多的养殖户提高收入,他还专门为养殖户写了一本《养鱼经》。在这本世界上最早的养鱼专著里,范蠡对养殖对象、建造鱼池工程、密养轮捕、良种选留及产子孵化等方面进行了详细、专业的论述。
在范蠡所处的年代,越国人擅长养蚕种桑,齐国人擅长耕田种粮,秦国人善于冶金加工,赵国人的特长是土木建筑……不同的国家有着不同的商业特点和优势,但却各自为政,彼此之间很少开展贸易。范蠡看到了这一弊端,就在各国间奔走协调,帮助各国建立交易平台,实现互惠互利,促成各国之间的商业交流和贸易往来。
慈悲,不是毫无原则的怜悯,更不是不求回报的施舍。帮助客户实现价值最大化,就是企业的慈悲;服务客户、处处为客户的利益着想就是企业的慈悲心。任何时候它都不会是空洞乏味的大道理,相反它恰恰是所有成功企业需要具备的基础品质。
马云对“实现客户价值”是这样理解的,他说:“阿里巴巴没办法为客户创造价值,但却能为客户节省成本。”
Google的企业文化中有这样一段话:“集合全人类资源,让人人共享,让人人可用。”为此,他们一直坚持投入数亿美元,把全世界的各种孤本文献扫描存档并在网上发布。虽然这项计划无利可图,可是Google却一直坚持这项计划。这也是一种实现客户价值、关爱客户利益的慈悲。
慈悲在组织行为中往往体现在组织的使命感上。那些把为别人谋福利、为大众创价值作为使命的领导者,都是伟大的领导者。
毛泽东就是这样一个具有强烈使命感的人,他“毫不利己,专门利人”,带领无数革命先烈赴汤蹈火,以寻求国家的独立富强、民族的自由解放,并把推翻“三座大山”、建立没有剥削压迫的新中国视为己任。松下幸之助提出的“自来水文化”同样是深具使命感的产物。他把“为客户创造价值”视为企业经营的使命,把制造出“像自来水一样便宜、实用的产品”视为企业经营的最高宗旨,把利己的企业经营行为与为客户共享价值的利他精神融为一体。
伟大的领导者都应该明白:关爱,是领袖的品德;慈悲,是领袖的胸怀。
无我,菩提型领导者的心智模式
两千多年来,释迦牟尼的前世摩诃萨埵舍身饲虎的故事一直被无数高僧大德引为美谈。
传说释迦牟尼的前世曾是印度阎浮提国王摩诃罗檀那的太子,名叫摩诃萨埵。他排行老三,是三兄弟中年龄最小的。有一天,兄弟三人进山玩耍,看见一只饿得奄奄一息的母虎和三只小虎。摩诃萨埵不忍心看着三只小虎被活活饿死,就决定用自己的身体作为食物喂养母虎,等母虎产奶之后再养育小虎。但是,由于母虎已经饿到虚脱,没有力气吃掉他,摩诃萨埵就用树枝割破自己的脖子,用鲜血灌喂母虎。母虎吸食了他的血后,慢慢有了力气,就把他吃掉了。
无我,是成佛的根本。《现观庄严论》中说:“发心为利他,求正等菩提。”可见,佛教的宗旨就是无我的利他精神。
“众生无边誓愿度,烦恼无尽誓愿断,法门无量誓愿学,佛道无上誓愿成”是佛教的四弘誓愿。佛教把帮助别人修成正果的宏心大愿视为菩提心,这也是领导者应该努力追求的境界。
空,是佛的追求,空是“无我”的境界。因为有“我”,所以有限;因为无“我”,所以无穷。领导者以无“我”之心成就别人,以“无我相,无人相,无众生相,无寿者相”的金刚之心经营事业、人心,最终也必能证得无上的成就。
无我之心,有时也可以理解为真诚心,也可以说真诚之心就是菩提心。菩提心是一切修法的根本,真诚心是一切成功者的不二法门。
《华严经》说:“菩提心者,则为一切诸佛种子,能生一切诸佛法故。菩提心者,则为良田,长养众生白净法故。菩提心者,则为大地,能持一切诸世间故。菩提心者,则为净水,洗濯一切烦恼垢故。菩提心者,则为大风,一切世间无障碍故。菩提心者,则为盛火,能烧一切邪见爱故。菩提心者,则为净日,普照一切众生类故。菩提心者,则为明月,诸白净法悉圆满故。”
至真至诚之心即是佛心。远离妄想、分别、执著的纯净、纯善、长久、正等、正觉之心才是真心。
日本推销之神原一平刚做保险业务时,虽然工作兢兢业业,但一连数月一张保单都签不下来,整天面对的都是客户粗暴的拒绝和不留情面的呵斥。终于有一天,他决定放弃这份工作。
他心灰意冷地走进一座寺庙,把满腹的痛苦和抱怨一股脑儿地向寺庙的老和尚倾诉。老和尚听完原一平的倾诉,平静地说:“先生,我不知道你为什么没有成功,但我却知道你为什么总是被别人拒绝。”
原一平惊讶地看着老和尚,希望能得到他进一步的指点。老和尚说:“你知道人最不能拒绝的是什么吗?”原一平摇摇头,茫然地望着他。老和尚却再也没有说话,转身进了寺庙。
原一平回到自己寄居的破屋,反复思考着老和尚的那句话。“人最不能拒绝的是什么”这个问题一直在原一平的脑海中挥之不去。有一天,原一平漫无目的地在街道上散步,迎面走来一位推着婴儿车的年轻妇女。当原一平与她擦身而过时,无意间看了眼婴儿车。就在原一平的目光和婴儿的目光接触的一瞬间,睡在车里的婴儿突然向原一平露出了甜甜的微笑。原一平被这个婴儿的笑容深深地震撼了!刹那间,原一平找到了答案:人最不能拒绝的就是婴儿般的微笑,因为婴儿的微笑是最真诚、最无私、最纯净的。
原一平明白了,自己之所以不断被客户排斥和拒绝,就是因为自己太过功利。没有人愿意接受一张充满功利的脸,也没有人会拒绝别人纯真至诚的微笑。从此以后,原一平几乎用尽余生去体会婴儿纯净而真诚的内心,清洗挂在脸上和深埋在内心的功利之心。他通过婴儿般纯净的笑容和真诚的心灵向每一个客户传递着真诚而纯净的信息,也像婴儿一样为每一个客户提供真诚而纯净的服务。原一平成功了,他成为保险行业和营销界举世瞩目的“推销之神”!
后来,很多人都向原一平请教成功的秘诀,他的回答都是:像婴儿一样微笑。
不发菩提心无以成佛,没有真诚心不能获得大成就。在这个世界上,我们的心可以很大,也可以很小。凡事心存自我,无以吞吐宇宙;凡事以己为念,必然功败垂成。
经营的成败在于人心,佛商的智慧在于修心。
修菩提心者,需发菩提愿;发菩提愿者,始入菩提门。
修菩提行者,能得菩提果;得大智慧者,必修菩提心!
然而,现实中能够达到如此境界的领导者少之又少,因为“无我”的菩提心可以拥有一时,却难以拥有一世。就像毛泽东说的:“做一件好事并不难,难的是一辈子做好事。”但是,一个想成就一番事业的领导者一定要尽自己最大的努力去修成菩提心。
本章小结
◆领导者的表象是权力、地位、职责、形象、魅力和行为等,领导者的本质是“自觉觉他”的智慧和“自利利人”的胸襟。
◆领导者必须理解和懂得:只有帮助别人成功的人,才是真正意义上的领导者,也才最有可能成为成就最高境界的领袖。
◆经营的成败在于人心,佛商的智慧在于修心。
◆无我之心,有时也可以理解为真诚心,也可以说真诚心就是菩提心。菩提心是一切修法的根本,真诚心是一切成功者的不二法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