登陆注册
10557700000006

第6章 流行化社会

渗入现代社会的流行逻辑

现在已经很少有人把一件衣服穿到皱得不能再皱,或是磨破、穿到不能再穿。尤其是外套,我们一旦觉得某件外套有些过时,就会下意识地降低穿它的频率。私家车也是如此,很少有人把一辆车开到报废,或等到车成天熄火、动弹不了再换。产品一旦更新换代,大多数人的注意力就会被新品吸引,旧的还没坏就换了新的。

衣服明明还可以穿,却“不能”再穿。车明明还可以开,却“不能”再开。我们对物品的欲望,为什么会呈现这样的倾向呢?

请注意,这里探讨的不是单纯的物质,而是能让人倾注欲望的物品。对待此类物品呈现上述态度,是因为它们不仅具有物理特性,还发挥着社会符号的作用,比如具有形象特性与象征意义。在高消费的现代社会,人们选择、购买商品的主要动机往往是想拥有这类社会符号,想给别人留下好印象,或者羡慕别人拥有的东西,想提升自己的社会地位……人们在这些念头的驱使下选购商品。

站在卖方的角度看,电视、洗衣机、音响设备、私家车等耐用消费品已经走进千家万户。人们对商品功能的需求已经饱和。再加上各家产品的质量差别不大,卖方不得不在基本功能上增加各种附加价值,比如代表某种形象或成为某种符号。这一点在如今的电视广告上体现得淋漓尽致,商品已经在功能之外的层面向消费者发动了攻势。市场陷入饱和,卖方几乎无法实现功能的差异化,于是将关注点逐渐转移到消费者的购买欲上。到了这个阶段,卖方生产的就不再是让人倾注欲望的商品,而是欲望本身。

这年头,我们几乎看不到详细介绍商品功能的广告了。厂商会聘请各路明星代言,搭配花里胡哨的影像与音乐,竭尽全力撩动人们的欲望。

在脱离实用功能的前提下,决定商品吸引力的关键因素就是流行。我们总是对照他人的视线调整自身形象,难免会对直接构成形象的元素,也就是服饰,格外敏感。所以才会出现“这件衣服还没有皱到没法穿,但有点过时,穿出门太丢人了”的情况。

在现代社会,没有什么东西能置身于流行的逻辑之外。汽车、歌曲、食品饮料自不用说,身材、妆容与人的面孔,乃至艺术、建筑、文学与思想,都会受到潮流的影响,成为流行被人们消费。这股浪潮极其猛烈,就连站在流行对立面的事物也会被毫不留情地吞没,沦为它的一部分。流行就是有这样的力量。

为拥有当下最流行的苗条身材,用激进的方法减肥,最终患上进食障碍……这样的例子比比皆是。有人为了追逐流行伤害自己的身体,也有人高举反流行的大旗,认定流行是无关紧要的玩意儿,被它牵着鼻子走的人都很土。然而这样的态度也被逐渐纳入流行的体系。自然派、无品牌渐成风尚,故意打扮得随便的“朴素风”大行其道,就连朋克激烈的“反社会风格”都成了一种时尚,荣升为广告片里不可或缺的元素。这是何等惊人的渗透力啊!

八十年代,“贫”字的确出现在了广告里。无品牌即与符号无关在当时也是一大卖点。突破符号的路径被完全封锁了。于是“贫”“缺”“无”等意象都列入了广告的“菜单”。“无品牌”“啊,原点”“脱光吧”“Hungry(饥饿)?”……哲思、玩笑与丧失感在这些打法规擦边球的广告中交织。广告不再走讽刺路线后,又出现了一股打着清贫标签的自暴自弃式流行。插图中的广告就是如此,打头阵的“贫”字让观者认识到自己无处可逃,一张多么阴暗的海报啊。虽然“贫”字本身显得快乐而活泼,时刻准备冲出纸面……

被更新的自我形象

勾勒自身形象时(我们极度缺乏对自己身体的感知,只能用想象补全一种形象),流行作为形象的模型在社会上大行其道。换言之,流行塑造了一个时代、一个社会中公认的自我形象模型。杂志上的时装模特就是流行的理想模板,所以我们才称他们“模特”。

没有人下达命令,可人们的意识与感性总会被流行感染。不知不觉中,所有人都以同样的感觉接触世界、感知自己。这种超越个人、群体通用的感性状态(状况),就是流行。流行设定感性与自我形象的标准,时刻不断地更新是它的宿命。流行把全新的理想感性状态摆在世人眼前,带着煽动性地让这种状态深入社会的每个角落;但要不了多久,又将之冷酷无情地抛弃。在资本主义社会,想要阻止欲望消退,就必须持续不断地刺激它、激活它,让大家将饱含欲望的视线投向新的代替品。

上述倾向正是资本主义社会的特征,一语概之就是“喜新厌旧”。决定一样东西是否闪闪发光的感性标准竟如此变幻无常,且没有丝毫的必然性。回顾服装和汽车设计的演变过程,我们便会清楚地认识到,这些变化不是通过反复改良以无限趋近某个理想形态,纯粹是为了改变而改变,营造不同于老款的质感与气场,也就是说,它们是心血来潮的产物。

要让心血来潮给人留下深刻且合理的印象,故事是必不可少的。但故事本身也没有反复更迭的必然理由,所以说演绎必然性的技巧就成了必不可少的。

流行的变换,故事的更新

对事物感受的流行变换,会以更新关于这个事物的故事此一形式进行。先编织一个动人的故事,等它的魅力消耗得差不多了,再用新的故事取而代之,如此更迭。由于故事不具备变化的必然性,实现这一点需要强有力的情感鼓动——一个故事的终点,同时也是新故事的起点。

曾几何时,用英语的“now(ナウ)”和日语的形容词词尾“い”合成的“ナウい”一词在日本年轻人中广为流行,用来形容很酷、很摩登的东西。在我看来,这个词完美诠释了流行的时态。二十世纪堪称流行的世纪。早在这个百年刚揭开帷幕的时候,德国思想家格奥尔格·西美尔[7]就针对流行在时间上的狡猾做出了一针见血的点评:“流行永远站在过去与现在的分水岭上。只要它还兴盛,就能为人们提供难得一见的、强烈的当下情感。”换句话说,流行是现在与过去泾渭分明的分水岭,投向现在的鲜明情感,就是被后人用“ナウい”形容的时尚核心。

一个东西刚走,另一个东西就来了;一个故事刚结束,另一个故事就开始了。这种感觉和意识会加深人们的认识:故事即感受世界的标准是时刻更迭的。

被打上终结烙印的事物迅速风化,光芒消散的速度之快让人心酸。

讽刺的是,流行的冷酷与薄情也消磨着“时尚”“流行”“摩登”这些词语的光芒,威胁着流行的根基。时尚被挪用到时尚酒店、时尚健康店之类的词组里。[8]“流行”则与“鞋子”组成了复合词“流行鞋”(由塑料鞋面和橡胶鞋底组成的拖鞋,一般有廉价的花朵装饰)。“摩登青年”“摩登生活”中的“摩登”也没能幸免,名为“摩登烧”[9]的食物成为大阪烧的经典品种。原本又酷又潮的流行竟摇身一变,成了土气的代名词。

“流行是一种制造无序的秩序。”“流行提出一种极其盛大的悖论,唯一目的就是使自己精心打造的意义丧失殆尽。”——罗兰·巴特给流行的定义极具讽刺意味,充分体现了流行的虚幻无常。

古着流行与现代的时间感

万物不过是象征的演绎,一切价值终将消磨殆尽,失去原有的光芒……流行的逻辑让我们的内心浸染了一种无常的情绪。大多数人起初都竭力不让自己落后于流行,只不过付出的努力因人而异(不想追逐流行的人反而会因为过分落伍惹人眼球,最后“从众”也成了厌恶流行的人的流行态度)。然而,人们又一遍遍亲眼看到以流行的姿态被推到台前的东西迅速衰败,沦为无用之物。原本潜藏在意识深处的那一抹隐隐约约的焦虑不断膨胀,让人觉得时间变轻了,轻到难以承受。

话说回来,又有谁能料到古着会在二十世纪末大肆流行呢?长久以来,想要只属于自己的东西始终是人类欲望的基本形态,这导致我们很难与他人共用衣服与鞋子之类贴近肌肤的东西。八十年代很多人都有洁癖,想尽办法不接触异物。没想到这股风潮过去之后,年轻人突然掀起了“古着热”。

他们偶尔会把妈妈的旧连衣裙、爸爸的旧背心套在身上,不过古着爱好者的大多数行头貌似是从古着店淘回来的。我这种不穿古着的人也能立刻想象出他们钟爱古着的原因——衣服被人穿得越久,面料被揉捏的次数就越多,必然越能迅速紧贴身体轮廓。现代社会充斥着一种无力感:“我已经看透了这个世界”“保持原样就好了”成为这个时代的主要情结。与衣服格斗这种费力的穿衣方式,也许已经不符合当今的时尚了。

我感觉,这种潮流与时尚界反复出现的怀旧情结不太一样。眼看着该有的元素一个不落地聚齐,很难再挖掘出新的东西,就掉头杀回去,把老风格拿出来用一用——这的确是流行的惯用手段,但上面提到的那种潮流并不相同。话虽如此,我们也没有必要用“所有权意识变了”“回收再利用思想深入人心了”“流行社会正在走向终结”等夸张的说法去解读。也许人们渴望的就是某种时间的触感。具体到不同地区,还有可能和电话答录机、录像带之类设备的普及有关,毕竟“过去不可挽回之感”不像以前那么强烈了。过去、现在和未来的顺序变得可以轻易操控,人们就觉得时间变轻了。

电影导演维姆·文德斯[10]受巴黎蓬皮杜国家艺术文化中心所托,跟踪拍摄日本设计师山本耀司[11]的工作生活,制作了一部题为《都市时装速记》的电影。他在片中如此回忆初次穿上山本作品的感想:“我买了衬衫和外套。平时我穿上新衣服照镜子,会有长了一层新皮肤的错觉,特别兴奋,可是穿他设计的衣服却不一样。明明是新衣服,却好像穿了好几年的旧衣服似的。”浸透时间沉淀的衣服就是这么舒服。古着能让我们追忆那些丢掉的衣服,哀悼逝去的时光。恐怕这也是它备受追捧的原因之一。

近年来,争着穿顶级名牌的年轻女性在社会上十分耀眼,所谓的“铁杆香粉”“古驰死忠”比比皆是。名牌商品与皱巴巴的古着截然相反。乍看之下,第二轮名牌热貌似站在古着热的对立面上。然而热潮背后,说不定暗藏对这个把一切都当成时尚来消费的社会的抵触情绪。时间的触感与厚度,就在名牌商品和制作工匠承袭的传统中。穿戴名牌,就是在和时间亲密接触……不过身为八十年代名牌狂潮的亲历者,我难免会把对名牌的追求看成“向他人看齐”的极端。眼看着名牌再次受到追捧,还是不敢轻易相信名牌追逐者的动机。

最后,我想再次强调:古着热与名牌热看似截然相反,但是换个角度,也许都是对“不可承受的时间之轻”做出的微弱反抗。不难推断,这两种热潮投射出了追捧者的小小心思:

要是能在布料吐纳呼吸的历史或代代传承的手工技艺中,感受时间无法操控的、特有的重量,那该多好啊!

同类推荐
  • 威名天下:山海关(文化之美)

    威名天下:山海关(文化之美)

    这里,素有“天下第一关”的美誉;这里,是东北与华北的咽喉要冲;这里,更是万里长城起点的第一道雄关。
  • 西学驱动与本土需求:民国时期“文化学”学科建构研究

    西学驱动与本土需求:民国时期“文化学”学科建构研究

    民国时期“文化学”的学科建构,在近代中国知识转型的一般进程中,成为多少有些异样的特例。它以学术史的问题形式而展现近代文化思想变迁的多维面相。与其他现代学科在中国的境遇相比,“文化学”显示了异乎寻常的“发展”之势,这是近代以来在西学驱动下的民族自觉和文化自觉发展的结果。知识自觉(“文化学”的学科自觉)是文化自觉(民族意识觉醒和对中国文化历史地位的自觉)的派生,近代中国社会恰好提供了这一具体学科转型的土壤。
  • 彪炳史册的学术名著

    彪炳史册的学术名著

    从中国传统文化的奠基之作《论语》到勾勒生物和人类的历史轨迹的《世界史纲》;从古典政治经济学创立者《国富论》到西方法律思想史上的名著《法哲学原理》,本书涵盖文学、历史、哲学、政治、经济、法律和社会学等众多学科著作,是研读中西文化经典不可或缺的重要途径。
  • 大巧若拙(从关键词读经典)

    大巧若拙(从关键词读经典)

    中国历来有向学的传统,把读书看得很神圣。古人为我们树立了读书的榜样:苏秦头悬梁、锥刺骨,匡衡凿壁偷光,董仲舒三年不窥园……这样的典故还有很多。这些"书痴"不仅书读得好,人生也很成功,对后世产生了很大的影响。人们崇尚读书,尊重读书人,乃至习惯于对读书人高看一筹,这是烙在中国人灵魂中深深的印记,永远都抹不掉。今人读经典,正是这种传统的延续。
  • 印度,漂浮的次大陆

    印度,漂浮的次大陆

    为什么所有的人都喜欢把中国和印度做比较?印度和中国同样是古老的国家,到底有哪些不一样?为什么他们穿着纱丽、练着瑜伽、谈论着玄之又玄的精神生活,却又讲着英语、玩着鼠标……作者跋涉两万公里,走遍了印度70个城市,上百个景点,同时结合大量史实,穿越于历史与现实间,用一步步的脚印去丈量印度这片土地。从不同的宗教根源入手,以政治、经济、历史等多个视角去拷问印度的文化,描绘出一个多姿多彩的印度浮世绘。《印度:漂浮的次大陆》一书为作者“文化旅行”系列作品第一部,后续作品《一半印度、一半中国》、《骑车去元朝》等即将出版。
热门推荐
  • 台湾资料清德宗实录选辑

    台湾资料清德宗实录选辑

    本书为公版书,为不受著作权法限制的作家、艺术家及其它人士发布的作品,供广大读者阅读交流。汇聚授权电子版权。
  • 现实与虚假

    现实与虚假

    怎么说好了,是一部穿越小说,主人公阳,故事纯属虚构
  • 12星座人生全攻略

    12星座人生全攻略

    如今,星座学已经成为了都市男女谈笑间的时尚话题。星座学能够让大家更好地了解自己,了解他人,具有一定的科学性。需要指出的是,尽管星座学具有一定的科学性,但并不具有严谨性,更不是全能的预测学,尤其是不可将其作为占卜术进行运作。本书分为十三篇,第一篇为十二星座的总述,其余十二篇为各个星座的具体介绍与讲解。从第二篇开始,具体介绍与讲解了每一个星座的历史起源,基本的性格特征,谈情说爱的恋爱观,在工作中如何表现自己,每个星座的健康与时尚,一些有针对性的小建议以及一些好玩有趣的测试题。本书语言轻松活泼,内容通俗易懂,时尚性、娱乐性强,方便读者即查即用。
  • 胭脂红

    胭脂红

    当明艳不可方物的少女姬晓娅,邂逅玉树临风的高干子弟秦爽,便产生了爱的化学反应。无疑,青春的风吹漾了粉红的爱情之花,但流年暗换,在珠泪坠落的瞬间,是否觉得自己无怨无悔?一颗晶莹玲珑的少女心,一段曲折幽怨的青春恋,诉说两段九曲回肠的爱情……为什么要回到那么遥远的过去呢?那么遥远的青春,与你我又有何干?但我无疑又爱着那青春,爱着那些人。
  • 躲猫猫

    躲猫猫

    晚上十点半,办公室的所有职员已经在五点就全部下班,只剩下我还打开两管日光灯在电脑前面奋斗,键盘不再发出嗒嗒嗒的声音,因为我无法再挤出任何灵光处理眼前的报告。这份报告非常棘手,并且牵涉到我的升迁之路,唯有在下个星期之前交出漂亮的成绩单,才能在经理面前证明我的实力,为我的考评成绩添上一笔嘉奖。
  • 续传灯录

    续传灯录

    本书为公版书,为不受著作权法限制的作家、艺术家及其它人士发布的作品,供广大读者阅读交流。汇聚授权电子版权。
  • 道枢

    道枢

    本书为公版书,为不受著作权法限制的作家、艺术家及其它人士发布的作品,供广大读者阅读交流。汇聚授权电子版权。
  • 狂妄总裁的前妻

    狂妄总裁的前妻

    本文已入半价销售,喜欢的亲们可以点击阅读此文~“我们离婚吧。”林子欣咬着牙怕自己的泪水会不听话的掉下来,脸上的狠绝从未有过。白夜寒从她的身上跳下来,不相信的看了一眼床上的女人,衣服的凌乱证明了他刚才的粗鲁。眼底尽是冰冷,像是要把她看穿一样。随后又大笑起来,“你确定不后悔?”眼底的邪魅让人不寒而栗,虽笑但却很严厉。“是的,我不后悔。”语气坚定,眼睛第一次敢这样直视他,但心却在不停的滴血。“ok,明天我会让秘书把离婚协议书拿过来给你,只要签个字,我们就各自解放了。”像是在陈述别人的事,没有半点悲伤。原来他一直在等这一天。原来他爱的不是她,原来他爱的是自由。“你又结婚了?”白夜寒不敢相信的看着眼前的一岁大的小男儿,他们结婚两年多,她也没有给他生个一男半女,离婚之后她居然有了一个儿子。“是的,而且我过的很幸福!”她看着儿子一脸的幸福,不想和他说实话,这是他们的儿子啊。”好,祝贺你!”白夜寒语气低沉,露出迷人的笑容,但只有他自己知道,他的心此刻居然不争气的痛了。“谢谢。”林子欣不再看他,因为她的心抽痛的滴血。
  • 掬水月在手

    掬水月在手

    本书是陈春花老师的第一本散文集,抒写了她在闲暇时光或匆匆的商旅途中,探索管理实践以及生活意义的感悟。她尽一切机会到大自然中去,前往世界各地学习和交流,足迹遍及大江南北。读万卷书行万里路,展现了她对世界的一种姿态:好奇着,快乐着,积极着,优雅着……她的散文中摒弃了华丽繁杂的辞藻,把语言还原到本意,那种情绪性、心灵性的体验氤氲在她的作品中,显得质朴而又纯真。
  • 侦破探谜

    侦破探谜

    《中国学生探索发现奥秘:侦破探谜》是《中国学生探索发现奥秘》系列之一,包括:体育探谜、文化探谜、文明探谜、文学探谜、文艺探谜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