登陆注册
10557700000005

第5章 “我”的社会轮廓

服装差异将强化形象层面的性别差异

人为什么穿衣服?我们首先从衣服与身体的关系这个角度进行了一番分析。但衣服还承担着社会符号的功能。出门见人的时候该打扮成什么样子呢?所谓社会符号,就是社会交往时约定俗成的装扮规则。此外,恐怕还要受到自我意识和虚荣心(想让别人对自己印象更好,想让自己显得更美,等等)的影响。下面就让我们试着从这些角度分析一下衣服的意义。

据说罗兰·巴特[5]的《流行体系》是人类史上第一本关于时尚的思想论。他在书中写道,时尚戏弄的是人类最严肃的主题:“‘我’是谁?”“我”是谁?是男是女?是大人,还是小孩?从事着怎样的职业?业余时间都做些什么?性格怎样?性别、职业、年龄、生活方式……这几项内容的确都与时尚息息相关。

举个例子吧。在我们生活的社会,男人与女人的个体骨架相差无几,下半身的服装却完全不同。男人穿裤子和短袜,女人穿裙子和丝袜。为了搭配下装,上半身的外衣与内衣样式也有明显的性别差异。长期以来,服装用色也有严格的男女之分。不过男女的着装差异并不严格对称——男人穿裙子和丝袜是不正常的,女人穿裤子和短袜却没什么问题。

自然性别(体型、体质、活动模式等)不同,导致了男女衣着的差异?这种解释实在没什么说服力。人们给新生儿穿衣服也区分性别,男宝宝穿粉蓝色,女宝宝穿粉红色,可这没有任何必然性。儿童在体型上几乎没有性别差异,而小男孩的泳衣是短裤,小女孩却得穿连衣裙。这两种现象也反映出两性着装中包含强烈的象征意义。因此,性别差异决定着装差异的说法并不准确。着装差异加强了性别差异意识,似乎才更贴切。

在身体表面演绎的属性

思考时尚与性别意识的关系时,我总会联想到大和和纪[6]老师的漫画《蓝色神话》的一个桥段。画面中的女生喃喃道:

裙子是女人的性别制服。它框定了女人的一举手一投足,逐渐融入身体之中,成就女人在众人眼中的女人味。但是在这个过程中,女人也失去了一些东西。它们勾起了无声的哀伤和剧烈的疼痛……在这一页漫画中,上面那些失去的伤痛表现得淋漓尽致。

性别制服与女性性别意识的差距迅速扩大,已然到了无法被忽视的地步。尤其是在参加婚宴之类的场合,女性朋友难免要把自己打扮成所谓千金大小姐的样子,但这往往不是她们真正的意愿。感觉自己在故意“扮女装”的女性朋友恐怕大有人在。这么看来,一个时代、一个社会的性别观,会对衣服结构产生极其重大的影响。

同样的现象也出现在无关性别的场景中。孩子要有孩子的样子,高中生要有高中生的样子,当妈的得像个妈妈,当老师举手投足都得像老师……在人们讨论“××要有××的样子”时,衣服、妆容与行为举止总会与“××”的固有形象结成密切的“共犯关系”,发挥不容忽视的作用。这种作用往往附带着某种社会制约。换言之,人们穿上、换上与预设形象相符的服装时,服装便会以肉眼可见的形式演绎性别属性及社会属性,逐步地、具体地塑造出个人的人格。正因如此,西方才会有“clothes make people(人靠衣装)”这样的谚语。

所谓成长,其实就意味着将自己的吃穿坐卧(包括怎么说话、怎么吃、怎么走路、怎么坐、怎么打招呼等)与社会同化,人就是在这个过程中成为社会一分子的。职业装与传统民族服装的社会意义体现得尤为突出。在现代社会,无论是皇室成员,还是议员、公司职员、艺术家、宗教人士或教师,大多数男性都会在正式场合穿西装打领带,就好像西装成了某种制服。反之,非正式场合或反抗社会秩序的情景中,显然也存在制服。众所周知,金发、细眉、超短裙、泡泡袜……这样的装扮就是女高中生在家与学校之外的“制服”,绝对高度一致,不这样穿需要很大的勇气。照这个逻辑,要找出一件不算制服的衣服反而成了难事。

微妙差异使个性成为可能

如今,上述整齐划一的时尚往往被视作盲目追逐流行,放在消极语境下探讨。但回顾一下服装的历史,我们就会发现这种观点可能存在一些问题。好比西装刚开始其实是自由的象征,曾被赋予极为积极的含义。

据说法国的服装平等运动始于大革命爆发前十多年。旧制度下的社会等级森严,贵族阶级的衣服就是权威与威信的象征。颜色、料子和剪裁自不必说,衬里、手套、衣领、装饰绳等细节都有严格规定。为了对抗统治阶级的华美服饰,新兴资产阶级以故意穿着朴素为方针,纷纷穿上颜色单调的衣服,将其视作市民的制服。不久后,双排扣长礼服应运而生,随后演变成西装的雏形。

市民的制服被视为自由的象征。在视觉层面,它彰显了一条近代社会的理念:所有市民就此摈弃了出身和阶级带来的种种不平等,站在社会生活的同一条起跑线上。穿着同样的衣服,就代表暂时切断个人存在与背景家世之间的关联,如此便消除了阶级与出身的差异,在当时有十分积极的意义。西装的雏形是简约的自由服装,人们创造它的初衷是尽量把服饰社会符号的作用从服装中剔除。而生活在今天的我们几乎早已把这一点忘得一干二净。

当然,事态不久便呈现逆转。现代社会,消除差异反而会对个人产生一定负面作用;制服也成了负价值的代名词,与“统一死板、缺乏个性”画上了等号。统一服装的初衷是用自由的服饰消除阶级、职业、民族与出生地区等方面的差异,帮助个人意识到自己是独立的个体。谁知统一的服装反而模糊了个人的特质与个性,制服本身也渐渐被看成需要刻板统一的东西,成为用来统一个体存在(制服化)的工具。

制服的含义在现代完成了由正到负的反转。个人受自身社会条件(家世、出身阶级等)的局限变少了,于是不得不依靠与他人的差异确认自己的存在。随着社会的同质化(人人同等)程度日益加深,不强调与他人的差异或个性,个人就无法自行确认自己的存在。

这就产生了一个非常微妙的问题:消除差异能够解放个性,完全消除差异却使个性成了“不可能存在的东西”。外表和别人差不多,是一个人作为普通公民存在的基础,可要是外表和别人完全相同,就不可能作为个体出现了。与他人基本相同使个人的身份认知成为可能。反之,与他人完全相同意味着个人特有的身份认知不复存在。所以,人们互为对方的镜子,微调自己的形象,也是时尚的一个侧面。正因如此,人才会分外讲究微妙的差异。

角色扮演质疑的自我

制服把人的存在还原为某种(社会)属性,使人无须以具体的个人面貌示人。我们能在此现象中找到制服若干耐人寻味的特征。

警察、保安、列车员……与市民安全息息相关的公职人员一般都要穿制服。参加体育比赛的运动员需要让神经高度紧张,充分集中注意力,他们也会穿上比赛服。这是为了将自身的存在还原为一种特定的职责。

想把自己藏起来时,人们也会借助制服。需要振奋精神,在人群中脱颖而出的时刻当然也有,可某些时候,我们只想尽可能不引人注目地默默度日。这时就可以穿上班族、女白领常穿的那类衣服,消除自身特性,藏身于制服之中。

如果上面提到的这些都算制服的“正面”,那就不得不说一说制服不为人知的“另一面”——穿上“××风格”的制服,就能掩饰、伪装自己了。把这类想法当成游戏去玩,就有了所谓的“角色扮演(cosplay)”。当人试着稍稍撼动对自我的确认,让人格偏移原有轨道的时候,扮演的角色明显与身份意识相关。穿异性服装就是典型的例子。

时尚戏弄的是人类最严肃的主题:“‘我’是谁?”——本书开篇引用的罗兰·巴特的名言说的也是同一件事。人可以因为衣服成为某种人。反之,衣服也可以撼动某些人的身份意识,或使人在他人面前伪装自己。我们时而赌上独一无二的自我,时而与自己的形象开玩笑,或干脆扮演另一个形象。顺便一提,“赌博”“玩笑”与“演绎”的法语都是“jeu”,德语都是“spiel”。这也暗示我们很难把存在与表演严格区分。

制服还能形象地表现人类对规则和秩序的顺从。这就意味着用于表达服从的制服同时必然具有截然相反的一面,即吸引人们践踏这份顺从的欲望。这种欲望是反转过的。制服的规则性越高,越能激发观者凌辱的欲望。打扮成动画片女主角的角色扮演、穿着异性服装、对军服与水手服的憧憬……迷恋制服的人那么多,恐怕也与制服能激发上述欲望有关。

同类推荐
  • 饮酒与行令

    饮酒与行令

    中国人喜饮酒,有事没事喝两盅,家里来了客,有朋自远方来,都不免要备上一壶好酒,推杯换盏一番,似乎不喝酒就不算吃饭,不喝酒就不能尽地主之谊,不喝酒就不能尽兴。于是,酒成了中国文化重要的组成部分。饮酒行令好处多,可以调节气氛、增进交流,雕俗共赏、老少皆宜,陶冶性情、激发才智。从诗到小说,酒令无处不在,为文学色彩拓宽了体裁,人们可以通过一些文学作品朱领略酒令文化的魅力。
  • 中国人,日本人,韩国人

    中国人,日本人,韩国人

    本书作者从三国文化的表情、三国人的背影、三国人的习俗、三国人的民族性以及三国的未来等方面来比较和认识了中日韩三国人的文化风貌。
  • 湮没在森林的奇迹:古玛雅的智慧之光

    湮没在森林的奇迹:古玛雅的智慧之光

    玛雅文明是美洲文明中绽放最早的一枝。玛雅文明是在与其他古老文明相互隔绝的情况下创造出来的,这不得不说是一个匪夷所思的问题。在天文、历法、数学、象形文字、建筑上,玛雅人都取得了令人难以置信的成就,尤其是在农业上。玛雅人培育的玉米、土豆、西红柿,即使在现在,也是人们餐桌上必不可少的食物和蔬菜。然而,让人费解的是,玛雅文明就像谜一般销声匿迹了,它秘密隐藏在中美洲的热带丛林中,没有人知晓其历史的悠久。没有人能说得清,在这千百年的时光里,究竟发生了怎样的故事。当这片土地尘封许久时,后来的人叫醒了它,并开始对它进行“拜访”,退去了厚厚的外衣。
  • 婚丧喜庆指南(中国民间文化丛书)

    婚丧喜庆指南(中国民间文化丛书)

    本书主要从以下几方面的新旧习俗对比来介绍中国的婚丧喜庆文化:结婚、丧葬、寿诞、节日。
  • 菊与刀(译林人文精选)

    菊与刀(译林人文精选)

    本尼迪克特运用文化人类学的方法,用“菊”与“刀”两种颇具象征意义的事物来揭示日本文化和日本人性格的矛盾性和日本文化的双重性,从日本人的生活方式和历史事件入手分析了日本社会的等级、习俗、教育等,力图透析日本,富有深刻的哲理性和动人的艺术性。
热门推荐
  • 荒戏

    荒戏

    这是一个关于爱和逃亡的故事,苏的逃避,臣的拯救,母亲的忏悔,父亲的回归,爱恨离和。在母亲死亡后,苏终于愿意原谅,而臣已经离开。有一种爱不会减退,却不能相守。苏理解了父母的爱,原谅了父亲的离开,并且接受父亲归来。
  • 修真秘录

    修真秘录

    本书为公版书,为不受著作权法限制的作家、艺术家及其它人士发布的作品,供广大读者阅读交流。汇聚授权电子版权。
  • 人很近爱很远

    人很近爱很远

    “瓷荷花”这一信物是文章的情感主线,在一定的成度上取到了揭示小说主旨的妙用,小说的情感里,变化的爱情是《人很近爱很远》的意识形态,我们实际的生活中,这些意识形态很多时候,也会被展现的淋漓尽致。《人很近爱很远》会让您从小说走到实际的生活中,去感受身边所发生的“人很近爱很远”,他们也许就发生在你我之间,但是爱情真的没有谁对谁错,错就错在很多时候一个人会被两个人喜欢,错就错在被喜欢的一个人只能在两个人当中选一个,错就错在被喜欢的人没有选喜欢他的人,而选了他自己所钟爱的,这样必然会伤到另一个,相交了一条线,也永远的平行了一条线。
  • 我的世界末世天启

    我的世界末世天启

    死了,就真的死了;当游戏与现实交织的那天,末世,就会到来……
  • 墨子:平民圣人的10堂智慧课

    墨子:平民圣人的10堂智慧课

    本书采撷《墨子》中的语录,发掘墨家思想中的精华,使之与已成为中国主流文化的儒家思想相结合,带领读者顿悟生命中的大智慧,洞见历史深处的大光明,获得对自身及周围世界别样的感受。
  • 北斗七星护摩法

    北斗七星护摩法

    本书为公版书,为不受著作权法限制的作家、艺术家及其它人士发布的作品,供广大读者阅读交流。汇聚授权电子版权。
  • 凌叔华文集:红了的冬青

    凌叔华文集:红了的冬青

    《红了冬青》是凌叔华的一本短篇小说集。书中大部分是从小孩子的角度写的故事,关注的也是旧时小孩子的生活和趣事。这些内容丰富,感情真挚,语言幽默清新,从不同的角度展现了孩子的天真无邪、单纯善良,凌叔华走进了儿童的世界,用儿童的眼光和心理思想来为儿童创造出一个丰富多彩的世界。另有一些作品描写的是成人的生活状态和当时的社会现实,反映了大人生活的腐败以及社会现实的诸多不合理。
  • 心脑血管疾病调养食谱

    心脑血管疾病调养食谱

    《美食天下(第1辑):心脑血管疾病调养食谱》讲述了高脂肪、高胆固醇、高饱和脂肪酸食物是引起动脉粥样硬化病变的重要因素,高盐饮食则是引起高血压的主要饮食因素。其内容包括葛根粉粥、南瓜大枣粥、锁阳羊肉粥、花生壳粥、三七粥、豆浆粥、仙人粥、玉米粉粥、白果核桃粥、百合粥、大麦糯米粥、大蒜粥、丹参大米粥、丹参山楂粥、长寿粥等。
  • 腹黑男当道:俏皇后掀翻地府

    腹黑男当道:俏皇后掀翻地府

    【本故事纯属虚构】“腹黑炎帝,我要休夫~!”为救心爱之人,箐儿不惜穿越千年,没想竟被抬到了地府做了皇后。囧啊~!最恨的是这杀千刀的男人不让我走,还拉我出去喂鸟。好你个王八月夜,看我不把你地府掀个底朝天。哼!姑奶奶我终极目标就是:让黑白无常开路,命十殿阎王提鞋,叫这臭屁的炎帝给我捏腿捶背,哇哈哈哈哈~~!啥?你们问我喜欢哪一个?哎~!两个都要行不行啊?新欢旧爱,爱恨情仇,嗜血剑横天出世,三界大乱,天地大劫啊~~~!偏偏不知哪个幕后黑手,硬生生切断我的红线,还敢拿我当炮灰。哼~~!小心姑奶奶我元神出窍,杀你个片甲不留……
  • 明伦汇编人事典游部

    明伦汇编人事典游部

    本书为公版书,为不受著作权法限制的作家、艺术家及其它人士发布的作品,供广大读者阅读交流。汇聚授权电子版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