登陆注册
10558000000001

第1章 导读

爱德华·吉本(1737—1794 A.D.)是18世纪英国最伟大的历史学家,运用渊博的学识素养和启蒙时代的哲学理想,写出英国最重要的一部历史巨著——《罗马帝国衰亡史》,从公元2世纪一直叙述到1453年君士坦丁堡陷落。博大雄伟的史观加上优美典雅的风格,不仅是学术名著,更是文学杰作,200年来傲视西方史学界,要是与我国的史书相比,誉之为欧洲的《史记》和《汉书》亦不为过。

一、历史学家爱德华·吉本的生平

吉本的曾祖父是一位布商,祖父是事业有成的军事承包商,从威廉三世的大陆战争获得巨大的财富,后来从事航运业和进出口贸易,因船难事件遭受重大的损失,全部财产从超过10万英镑减少到1万英镑,但是他仍然没被厄运击败,重新站起来奋斗,到1736年去世时,再度成为有大批资产的财主。他唯一的儿子爱德华·吉本生于1707年,后来进入剑桥大学的伊曼纽尔学院,成为彼得菲尔德的国会议员,在1734年进入下议院,娶朱迪思·波滕为妻,生育七个小孩,除长子外均夭折。

1737年4月27日,吉本诞生于帕特尼,是家中的长子,名字仍旧取为爱德华,出生后六个月祖父过世。小爱德华幼年体弱多病,多次濒临死亡边缘,母亲连生多胎无力照顾,靠姨母凯瑟琳·波滕看护。他10岁时,母亲过世,此后由姨母抚养,她自小培养他博览群书的习惯以及对古典文学的爱好。在1786年姨母去世时,吉本把她称为“生命中幸福和荣誉的泉源”。吉本在入学前延请家庭教师启蒙,然后进入金斯顿小学,1749年就读于威斯敏斯特中学。吉本在校极不适应严苛的求学环境,后来把它称为“充满恐惧和悲伤的魔窟”,幸而他的姨母及时前来,为学校办了一个膳食宿舍,使吉本能在中学度过两年时光。1750年,他罹患神经性疾病,被送到巴斯温泉地区疗养,停止正规学校教育,完全请家庭教师教导。后来他父亲带他回乡,因家中藏书甚丰,每日以读书为乐。他在自传中提到,12岁那年是他心智开启的一年,对其后影响甚大,他发现历史是智慧的最佳食粮,到了14岁已经将主要历史典籍阅读完毕,对整个历史的发展建立起大致的轮廓,并力图解决有关编年的困难问题。他早年的研读除受益于姨母指导外,完全是自我苦读的结果,终其一生历史写作从未询问他人的意见,这种特殊的风格成为他的标志。另外他从幼年起,就已打下非常扎实的希腊文和拉丁文基础,可以流利地阅读和书写。

吉本在自传中提到身体在1751年突然转好,于是他的父亲老爱德华决定将他以自费生的名义,送入牛津大学的莫德林学院。1752年4月,吉本到校,他的学识让教授感到惊奇,但是在其他方面则一窍不通。这时他学习的重点在“世界史观”,尽情阅读校中有关阿拉伯、波斯、犹太、蒙古和突厥的历史著作。未过多久,他对牛津的教育方式感到不满,失去学习的兴趣,他的导师“只记得束脩,不愿负责任”,对他的研究项目根本无力指导,在完全放任的状况下,吉本经常逃课出游,校方根本不管。

吉本在读史的过程中对宗教的争议产生兴趣,加上受到姨母的影响,学习的重点转向神学。为了反对大学有关国教教条的信奉问题,他开始研究天主教的教义,1753年6月8日在伦敦经由神父受洗,皈依罗马天主教,后来他虽然辩说当时过于幼稚,但其实纯粹是他思想上发生转变所致。

他父亲得知消息后极为愤怒,一则大学无法容许改宗行为,势必离校;再则按当时规定,吉本会失去在政府机构供职的资格。于是老爱德华采取补救措施,为了不中断教育,便将儿子送到瑞士的洛桑,寄宿在加尔文派牧师丹尼尔·帕维拉尔家中。

吉本在1753年6月底到达洛桑,开始第一次在瑞士的五年居留。学习的环境完全改变,信仰的问题未能解决,再加上家庭发生事故以致经济拮据,最初他的内心感到非常痛苦,但是他后来提到这段时期,却认为是他人生的转折点,各方面都发生了重大的变化,对老父的感激之情溢于言表。

帕维拉尔牧师是学识渊博的明师,也是循循善诱的长者,他对新来的学生有极好的印象,愿意尽心为他解决宗教和学业的疑难。他为吉本拟订周详的学习计划,重新安排研究的重点,让他养成有序的读书习惯。在帕维拉尔全力的教导下,吉本受益匪浅,精读古典和现代的名著,研习数学和逻辑学,最重要的是通晓法国文学和哲学,也能用流利的法语与人交谈,对其后产生极大的影响。

由于对文学的钻研,吉本不仅扩大了知识的范围和深度,也养成一生为文简练精确的风格。后来他在自传里提到,“我的教育能有成果,是幸运之舟正好搁浅在莱芒湖岸”,并且推崇帕维拉尔是“心灵和知识的再生之父”。他在洛桑认识很多当地的知识分子,广泛讨论有关法律、政治和宗教等问题,对于法国启蒙哲学的著作进行深入的研究,尤其是孟德斯鸠、洛克、卢梭和伏尔泰等人的著作,涉猎的范围包括历史、哲学、诗歌、戏剧、小说、神学和形上学等,这使得吉本的眼界开阔,能够走在时代的尖端;同时,当伏尔泰在洛桑居停时,吉本有幸前往拜会,相谈甚欢,要说吉本不受他的影响似乎是无法想象的事,吉本不仅从他的作品中汲取自由主义的精义,更对宗教迫害和宗教偏执造成的恐怖、政府与教会的狼狈为奸、战争的消耗与损失、迷信行为的荒谬等,进行无情的批判和指责。

吉本离开英国的主因是宗教,来到瑞士一年半后,他经过深思熟虑,终于放弃天主教,1754年圣诞节公开回皈基督教新教。后来,他在自传中提到这件事,有点避重就轻地说道:“我在洛桑时,终止对宗教的探索,虔诚默信天主教和新教共同认可的信条和教义。”他承认帕维拉尔的开导解开了自己心中的疑虑,主要还是经由自我反省,认识到《圣经》记载的神迹无法为人类的感官所接受。从此宗教问题带来的困惑迎刃而解,随着对哲学和自然科学的认知,以及理性主义世界观的形成,接受法国启蒙哲学家采取自然神论的立场,否定“君权神授”的政治观念,从而掌握《罗马帝国衰亡史》的重点,不遗余力反对基督教的经典、教义、体系和信条。

1755年他的父亲娶多罗西亚·巴顿为妻,特别来信告知,并提到当年多亏了这位女士推荐的医生,才治好小爱德华的病。从此吉本和继母之间相处融洽,他曾在日记里写道:“我非常敬爱她,一直把她当成一位同伴,一位朋友和一位母亲。”

他在21岁生日前夕返家,虽家中景况大不如前,但他父亲仍答应每年给他300英镑。他提到在洛桑认识的女友苏珊·屈尔绍,说她不仅容貌美丽而且天资敏慧,双方已经论及婚嫁。这时他的父亲和继母认为该女家庭贫穷,不是吉本结婚的理想对象,要求吉本与之断绝来往。吉本因孝顺其父,而且也无成婚的经济能力,只能和苏珊分手,后来他提及此事无限唏嘘,曾说道:“我是个哀声叹气的情人,但却是个遵从父命的儿子。”他和苏珊疏远以后,还是与她成为终身的挚友,她后来嫁给任法国财政大臣的雅克·内克尔,因帮助其夫而享誉上层社会。吉本终身未娶,过着独身生活,但却性好渔色,这也是他被教会人士攻击的主要原因。

从1758年到1763年,吉本过着乡绅的生活,不是陪父亲参加各种宴会和打猎,就是在伦敦的文艺沙龙消磨时间,虽然读了很多书,但年届而立仍然一事无成,靠着父亲资助度日。他在七年战争期间,加入南汉普郡民兵部队,授上尉官阶,恪尽职责。从1760年到1762年,他在军中服役两年,各种读书研究因而中断,但是也认识了许多令他终身受益的朋友,到1768年他又申请恢复军职,并升任少校,最后在1770年以中校军阶退役。后来他说过,军旅生涯的经验对他成为历史学家有很大的助益,尤其是这段时间,他利用空闲完成了两本作品。

吉本的父亲在1770年去世,他过了两年繁忙的事业生活,在伦敦卡文迪许广场定居下来,专心从事写作。同时他也广泛参加各种应酬交际,认识了许多文人学者,成为著名文艺沙龙的会员,1775年入选文会,与雷诺兹和约翰逊交往甚密。由于吉本的父亲曾任彼得菲尔德的下议员,所以他能获得政治上的人脉,在1774年和1781年当选下议员进入国会,其时正值北美独立战争,他的政治立场是维持英国利益,反对殖民地独立。同时他也是诺思爵士热心的支持者,尽力推动组阁事宜,虽然他在下议院待了八年的时间,一直默默工作,对各项立法和政策的考量,都极为正确而周详,但是他生性保守不善言辞,始终不愿公开发表言论,以致在政治方面无法一展长才。不过,却得到首相诺思爵士的赏识,担任贸易和殖民委员会的委员,年薪高达750英镑,使他能过上优渥的生活。

《罗马帝国衰亡史》第一卷四开本在1776年2月17日出版,初版500本在数日内售罄,立刻洛阳纸贵轰动一时,知识分子几乎人手一本,吉本自夸已到“泛滥成灾”的地步。但名满天下,谤亦随之,尤其他在第十五及第十六章,对基督教的兴起和发展作出极不友善的描述,激怒教会及宗教界人士,终其一生不断受到攻击和嘲笑。1781年出版第二卷和第三卷,叙述到公元476年西罗马帝国结束,此时吉本本想先休息,再考虑进行后续的写作。1782年,诺思爵士政府下台,吉本所但任的职务也被撤销,对他的经济状况产生很大压力。他离开英国前往洛桑居住,很安静地撰写最后三卷,于1787年6月完稿。这几卷在1788年5月8日,他51岁生日当天出版。

1788年底,吉本又回到洛桑开始撰写自传《我的一生》,后来在1793年出版。起先是好友乔治·戴维登中风死于1789年7月,接着法国大革命爆发,这段时期吉本的身体很差,又忧虑瑞士受到侵略,加上法国发生大屠杀事件,以及路易十六被处死,使他无法在洛桑过安静的生活,健康情形更加恶化。1793年因友人去世而返英,旅途劳累致病况加重,翌年1月16日病故于伦敦圣詹姆士街家中,享年58岁。吉本在逝世前非常感激地提到:“《罗马帝国衰亡史》使我在世界上获得名声、荣誉和地位,死后无须接受任何头衔。”

二、吉本撰写《罗马帝国衰亡史》的经过及背景

吉本很早就从事写作,开始是在文学领域,居留瑞士期间,学习法文的同时也研究启蒙哲学,深感当代法国文人对希腊和罗马古典文学的忽视。1755年他将西塞罗的作品译为法文,接着花了两年时间,用法文写成《论文学研究》,于1761年出版,这是他第一部作品,在欧洲大陆深获好评,但本国则无人问津。他在这本书里特别提到具备哲学风格的历史学家,认为“哲学家不一定是历史家,而历史学家不管怎么说,要尽量做一个哲学家”。他主张哲学的历史观:第一,强调以俗世为历史的焦点,人性重于神性;第二,排斥个人英雄主义,群体的需要决定一切;第三,力主人类社会的矛盾现象是常态;这也决定了他后来撰写《罗马帝国衰亡史》的一贯立场。1770年吉本匿名出版《维吉尔史诗〈埃涅阿斯纪〉第六卷之评述》,史诗共十二卷,其中第六卷描写埃涅阿斯到地府寻求未来前程的神谕,得知罗马自开始对外征服到恺撒为止的历史,所负神的使命为维护世界和平与正义。当时权势极大的沃伯顿大主教站在基督教神学的立场,对维吉尔的史诗加以歪曲和讥讽,虽然文人学者对其侧目而视,他也都置之不理。吉本却出版本书向沃伯顿的权威发起挑战,也可看出他具有初生牛犊的道德勇气。

吉本一生在瑞士居住多年,出入洛桑名流社会,加入当地文艺活动,认识很多终身相知的友人,如乔治·戴维登、威廉·吉斯等人。1763年,他得到父亲资助,准备用两年时间旅游欧洲。1月,他到达巴黎,拿着甚得好评的《论文学研究》作媒介,受到当时主持文艺沙龙的格弗琳夫人另眼相看,得识法国哲学家狄德罗、达朗贝尔、爱尔维修、霍尔巴赫等人,接着前往洛桑拜见老师帕维拉尔,同时也认识了贝克·霍尔罗伊德,就是后来的谢菲尔德勋爵。他成为终身支持吉本的得力友人,在吉本逝世后协助出版他尚未发表的文稿。

1764年4月,吉本与吉斯离开洛桑,越过阿尔卑斯山前往意大利,整个夏季都在佛罗伦萨,秋天到罗马,再到那不勒斯和威尼斯,但是整个旅行因吉本的财务发生问题而中断,他于1765年6月回到英国。吉本在1793年出版自传《我的一生》里,提到他写作《罗马帝国衰亡史》的起因和动机:“1764年10月15日黄昏时分,我坐在罗马卡皮托山的古迹里沉思默想,听到神庙中传来赤足僧侣的晚祷声。我要为这座名城写一本书的念头,开始在我的内心酝酿成形。”

他原来只想写罗马城的衰颓,就像圣奥古斯丁听到罗马被阿拉里克攻破时,写出《上帝之城》那样,无意把整个帝国包括在内,但后来他的阅读范围扩大,思想领域更为广阔,决定将罗马帝国作为叙述的对象,又过了些时日,才真正开始这项工作。他不无感慨说道:“我逐渐由期望进到构想,从构想进到计划,从计划而正式写作,哪里会想到最后会完成6厚册,花费了20年的岁月!”

刹那之间,吉本的精神与罗马合而为一,从1771年开始撰写,到1787年完成。由心灵的体会,进而贯彻力行,将罗马名城的颓毁,扩展到整个帝国的覆灭。在人类文明史上,诞生了一部万古常新、独领风骚的历史名著。

吉本的写作过程的确是艰苦备尝,他具有深厚的古典文学基础,又能克服语文的隔阂和困扰,从他的注释中可以看出:直接引用的历史资料,从古希腊和罗马到18世纪的作家,有290余人,书籍凡800余种,有数千册之多,除此以外间接有关的材料,像是各种地方志、编年记、法典、地图、碑文、铭刻、奖章、钱币等,无不在搜集之列。他对资料的要求是实事求是,正确无误,不穿凿附会,不自以为是,真是做到“有一分证据,说一分话”的程度,同时力求辞章的典雅和文字的优美,并且以简洁明晰为尚,全书的文章富于理性之美,气势博大雄浑,如江河之滔滔不绝。第一卷问世后,各方的赞颂纷至,推许为历史名著,也是文学杰作,等到20世纪以后,学者一致认为他已文胜于史。

18世纪以来,大不列颠成为治罗马史的重镇,可以说是名家辈出,较之意大利本国及法国、德国、奥地利和西班牙等国,居于领导的地位,这固然是有深厚的历史渊源,也可说是英雄相惜所致,而吉本开个人研究的先河,创造光辉的成就,当然会引起后生小子的效法。等到19世纪以后,科学的验证风气遍及欧洲的史学界,但是英国在吉本的影响下,历史与文学仍然相辅相成,史学家坚持渊博的学术风格和客观的专业立场,还要讲究文体的简洁、明晰和优雅。

《罗马帝国衰亡史》第一卷出版后,获得英国文人学者赞誉,如亚当·弗格森、约瑟夫·沃顿、贺拉斯·沃波尔等人撰文称许,并向社会大众推荐。他的老友休谟来信道贺,誉为“十载寒窗无人问,一举成名天下知”,但也特别提出警告:“我拜读大作,担心叙述早期教会之最后两章,会引起轩然大波,期能妥善自处,带来困扰和疑虑已不可免,恐怕会引起更多谣言和烦恼。”果如休谟所料,吉本很快受到理查德·沃森、亨利·戴维斯和约瑟夫·米尔纳等人大力抨击,指责的重点有二:一是沿用自古以来无信仰者对教会恶意攻击的模式,哗众取宠,了无新意;二是别具用心,选用不实资料,篡改历史文献,丧失公正的学术立场。

吉本在1779年针对似是而非的攻讦,写了一篇《〈罗马帝国衰亡史〉第十五章和十六章若干文段的答辩》,取得社会人士乃至神职教士的谅解,然而有人依旧诟詈不休,吉本只能置之不理;1781年出版第二卷和第三卷,学术界给予很高的评价,教会当局还是保持反对的态度,尤其在“神迹和殉教”方面,争议更多;等到最后三卷出版,还是引起强烈的谴责,视吉本为洪水猛兽,对他的私生活和独身未婚,进行毒恶的人身攻击,说他的人品如同他的作品,集荒淫无耻之大成,直至19世纪中叶,批评仍未中止。自古以来文人学者,如吉本那样遭受长达百年的责难者,实在少见。

自进入19世纪以后,英国和欧洲大陆的一般读者和文人学者,不像宗教界那样满怀偏见、思想狭隘,他们已将吉本誉为文明进步的先驱人物。尤其是近代历史学的发展,在吉本所擅长的“全观历史”领域,有着极大的进展,无论是经济史观、社会史观还是文化史观,都已经产生了萌芽。货币、铭文和考古学的研究,配合历史的背景获得前所未有的收获,尤其是史料的科学鉴定,严格要求的程度实非吉本时代所能想象。或许因为200年来知识的累积和进步,吉本的著作在史料的运用和文物的考证方面,已无法达到现代所订定的标准,但是吉本仍能掌握他那个时代的脉动,成为史学继往开来的导师。

英国政治家和军事家鲜有未读过此书者,丘吉尔研究更为精到,在演说和著作中经常引用其中警语和辞句,也因此培养出开阔的眼界和博大的胸怀,体认到欧洲的重心就是地中海,而通过此海域的交通线就是大英帝国的生命线,能掌握此一地区,才能获得国防安全。第一次世界大战,他出任海军部长,力主英军进入地中海,在土耳其登陆,控制达达尼尔海峡,直取巴尔干半岛而拊德国侧背,可惜因加利波利会战和苏弗拉湾会战失利而功败垂成。到了第二次大战,丘吉尔出任首相,更是念念不忘地中海,即使德军气焰冲天,仍能固守直布罗陀、马耳他岛和苏伊士运河,后来发起北非作战,再进攻西西里及意大利,直取欧洲柔弱之下腹部。凡此政略和战略思想的形成,莫不受到精读《罗马帝国衰亡史》之影响。20世纪末叶又兴起研究吉本著作的风气,分别从不同角度对罗马帝国的衰亡,作更深入的探讨和剖析,尤其是苏联解体和中东冲突这两个重大问题,更是与吉本的历史观极为吻合,可以想见此一总领风骚的历史学家,在21世纪将更引人注目。

三、《罗马帝国衰亡史》内容概要及评述

《罗马帝国衰亡史》全书的主旨,在于提纲挈领说明罗马帝国1300年的衰亡过程,至于衰亡的原因,就公元4世纪罗马历史家马塞利努斯的说法,是传统的绝灭和道德的沦亡,也是丧失共和国精神的必然后果。还有就是公元5世纪的希腊历史家佐西穆斯的论点:罗马衰亡的原因在于弃绝传统神明,接受基督教义。圣奥古斯丁则有不同的看法,他在罗马陷落之后所写的《上帝之城》里提到:

罗马人在历史上建立功业,备受赞誉,而他们的子孙已完全堕落,成为祖先光荣的大敌。罗马由先祖创造,辛勤经营,趋于雄伟壮丽,可是他们的子孙使罗马在未陷落前,比陷落后更丑恶。在罗马的废墟中,我们看见满地坍塌的大理石;但罗马人的生活中,我们不仅看到物质崩溃,也看到道德、精神和尊严的沦亡。他们心中燃烧的奢欲,比焚毁他们家园的大火更为致命可怕。

吉本的论点倒是综合这几位历史家的说法,所以他特别指出:

那个时代的人士,要想从安逸享乐的环境中,发觉潜在的衰败腐化因素,根本是不可能的事。长久以来天下太平无事,加上统一的罗马政府,慢慢给帝国注入一种毒素,使之丧失原有的活力。人们的心智逐渐降到同一水平,天才的火花熄灭,就连尚武精神也消失无遗……要是我们能够体会委婉的比喻,就会知道人类就古代的标准而言已日趋矮化。事实上罗马世界全是一群侏儒,等到北方凶狠的巨汉破门而入,才会改善这个矮小的品种。他们重新恢复大丈夫气概的自由精神,历经10个世纪的变革,艺术和科学才得以茁壮成长。

从这里我们知道,一个伟大的文明国家之所以灭亡并非因为外力的摧毁,而是内部的腐蚀,所以罗马帝国衰亡的基本原因,在于人口的减少、风气的败坏、阶级的斗争、商业的败落、专制的政体、繁重的税赋和连年的战争。但是因为有罗马帝国的衰亡,才有欧洲民族国家的出现,这两者之间,其实是相互关联的。

其次谈到全书的结构,吉本虽然在1764年决定要写罗马史,但一切还停留在思考层面,等到1770年父亲死后,自己从国民军退役,才有充分的时间来从事这一艰巨的工作。后来他在自传里提到撰写第一卷的状况,开始时只是最初的构想,甚至连全书的名称、陈述的范围、写作的深度、各章的区分和资料的运用,都没有着落,只有暗中摸索,点点滴滴累积而成。等到完成第一卷以后,他在序言里提到,要将罗马帝国的衰亡过程,区分为三个阶段,第一阶段从180年至476年,即马可·安东尼去世至西罗马帝国灭亡为止;第二阶段为527年至800年,查士丁尼复兴东罗马帝国到查理大帝加冕为神圣罗马帝国皇帝;第三阶段为9世纪初东罗马的恢复国势至1453年君士坦丁堡为土耳其人攻陷为止。

但在完成全书六卷后,很明显地看出分为两个部分,前三卷涵盖的时间与第一阶段相同,约为300年,而后三卷则包括他在序言所提的第二和第三两个阶段,涵盖的时间将近1000年。尤其第四卷的时间不过百余年,与前三卷概等;到第五卷和第六卷自希拉克略王朝建立,直到东罗马的灭亡,则包括800年的时间,重大事件与前四卷相比,则占的篇幅较小,记述也较为简单,但是有许多最脍炙人口的章节,像查理曼大帝的加冕、政教之争、伊斯兰教的兴起和对外征战、十字军东征、罗马法律的演进等,比前部毫不逊色,尤其最后描述君士坦丁堡被围及陷落的生动情节,让人低首沉思有不胜唏嘘之感。

全书的主题可以分为三个重点:第一是文明社会,也就是罗马帝国的政治、经济、军事、文化和生活等各方面的综合研究,可以细分为帝国的扩张与防卫、元老院和皇帝权力之争、军人干政、自由权利、经济问题等项目;第二是蛮族入侵,包括蛮族之区分、入侵的方式和时程、重大战争的影响等项目;第三是宗教信仰,主要是讨论基督教的建立、发展的过程、异端和分裂、政教争执、伊斯兰教兴起和十字军东征等。

回顾罗马历史,皇帝的好善为恶都趋向极端,共和国灭亡后,奥古斯都之后的几位皇帝,像提比略的睚眦必报、卡利古拉的狂暴杀戮、克劳狄的萎靡软弱、尼禄的放荡残酷、维特里乌斯的纵欲逸行和图密善的怯懦无情,在他们统治下,罗马人过着生不如死的生活,无法逃脱压迫者的魔掌,所以他特别提到君主专制的可怕,令人不寒而栗:

当时的罗马帝国则不然,全世界都在它控制下,要是帝国落入一个人手中,那么对他的仇敌而言,整个世界就成了坚固而恐怖的监狱。在帝国专制统治下的奴隶,不管是拖曳着镀金的锁链在罗马的元老院受到判决,或是被终身放逐于塞里法斯岛的荒岩或多瑙河冰冻的沿岸,都只有在绝望中静待最终命运的降临。反抗只是自寻死路,也无处可以逃亡。四周被一片汪洋大海和广阔的陆地包围,在横越时,就会被发现并捉回,最后还是会被解送到愤怒的主子面前。即使逃离边界,焦急的眼睛所看到的除了辽阔的海洋、荒芜的沙漠和带着敌意的蛮族外,别无其他。这些蛮族不但态度粗暴,而且言语不通,他们的国王也很高兴牺牲一个讨厌的逃犯,来换取皇帝的保护。所以,西塞罗对被放逐的马塞卢斯说道:“不管你在哪里,记住,你还是在罗马暴君的势力范围之内。”

所以就这方面来说,罗马帝国灭亡,欧洲分裂为许多独立的国家,相互之间发生互动的关系,人民和民族才能真正获得自由的权利。

奥古斯都逝世后,遗嘱在罗马元老院公开宣读:“帝国的疆域有一定的范围,把自然的限制当作永久的防线和边界:西方到达大西洋,莱茵河和多瑙河是北方的防线,东部以幼发拉底河为边界,向南就是阿拉伯和阿非利加的沙漠。”罗马和平的主要防卫力量在于30个以上的军团,以及相当数量的协防军部队,内部的安全在于禁卫军,有2万精兵负责卫戍首都和护卫皇帝的安全。这样庞大的军事力量,很自然会引起军人干政,直接的结果是禁卫军介入帝位的继承、边区军团的弑君和拥立:

历代罗马皇帝不论有无建树,命运都是同样悲惨,在世时有的纵情逸乐或是高风亮节,有的严肃苛刻或是温和忠厚,有的怠惰渎职或是百战荣归,最后的下场都是不得善终,几乎每个朝代的替换,都是可耻的篡夺者进行叛逆和谋害所致。

虽然篡位拥立已成风气,但皇帝和元老院的争权,并未因而缓和,反而势成水火变本加厉,罗马的内战是结束共和走向君主专制政体的必然过程,使得早期共和国的民兵,成为私有化和职业化的军队,皇帝掌握武力就能压制元老院。罗马版图停止扩张,这是帝国式微的先兆。罗马帝国曾以分裂的手段征服各国,后来势力强大的蛮族记取教训,联合起来攻击边区。帝国基于防卫和安全的要求,大幅提升军人的威望和军方的权力,统兵将领可以被拥立为帝,贵族统治变成武力统治,在这种交互的恶性循环之下,造成历史上第三世纪战乱频仍、军权至上的局面。

罗马帝国的经济和人口问题也是衰亡的主要因素:人口递减在于节育和杀婴,以及因战争和瘟疫使死亡率过高,人力供应不足致使蛮族大量迁入居住,影响整个政治和社会结构。经济的衰退在于农业因水土流失和奴隶制度而破产,大庄园无法支持,致使谷物短缺;奢侈生活方式导致贵金属流向东方,造成货币的贬值;资本因重税成为公用,生产能力严重下降;军饷、救济金以及庞大政府的开支,加上皇帝和宫廷费用的上升;等到经济能力无法负担文明社会,整个帝国就彻底崩溃。

吉本认为蛮族入侵是帝国衰亡的外在因素,全书计有十四章专门叙述不同的蛮族,包括早期的波斯人、日耳曼人、萨尔马提亚人,灭亡西罗马帝国的东哥特人、西哥特人、汪达尔人,以及后来灭亡东罗马帝国的阿拉伯人、土耳其人。事实上,罗马人所称呼之蛮族,在语意学上与我国古称汉族以外的民族为“夷狄”有所不同,含有“外族人”和“异邦人”的意义,像波斯人在当时的文明程度就要较罗马人为高。故在《罗马帝国衰亡史》第八章和第九章,开宗明义介绍帝国最大的敌人——波斯人和日耳曼人:

从奥古斯都临朝到亚历山大·塞维鲁时代为止,罗马的仇敌是暴君和军人,他们就在帝国的心腹之地。罗马的国势已臻极点,对发生在远隔莱茵河和幼发拉底河之外的变革,并无多大兴趣。当军队毫无忌惮推倒皇帝权势、元老院敕令甚至军营纪律时,长久以来盘旋流窜在北部和东部边疆的蛮族,竟敢放胆攻击这衰落帝国的行省。零星的叩边变成大举的入侵,给双方都带来很大的灾难。经过很长时期互有输赢的争斗后,许多获胜的蛮族将整个部落迁进罗马帝国的行省。

说实话,罗马无法同化日耳曼人和萨尔马提亚人,是导致灭亡的主要因素,这个任务已超出能力。等到图拉真要用金钱补助萨尔马提亚人以获得和平时,这是罗马衰亡的开始。当奥勒良将上千日耳曼人迁入帝国定居时,官兵均由蛮族组成,进而蛮族将领成为皇帝,不必等待阿拉里克和阿提拉攻入罗马,帝国早已沦入蛮族手中。

罗马历史学家佐西穆斯认为基督教是罗马衰亡的主要原因,他说道:

此宗教毁弃罗马人的神明信仰,破坏传统道德和国家安定的基石。基督教不仅反对古典文化,而且排斥科学、哲学、文学和艺术,并将东方神秘仪式带进罗马现实恬淡的生活中,使人民的思想产生剧变,不求积极进取而是消极应对末日来临的预言;个人用苦修和祷告以蒙神赐恩解脱,而不愿效忠国家获得集体拯救。君王掌握权力以求帝国统一,基督徒则宁愿帝国分裂。信徒不热心公共事务,拒服兵役,正当帝国鼓舞民众保卫国家免于蛮族侵略时,基督教却散布和平与反战观念。所以基督的胜利即罗马帝国的死亡。

吉本并没有这样表示,只是说基督教是帝国灭亡的受惠者,但是他在其他方面的批判,等于是从根基上否定基督教存在的意义:

对于摩西的上帝创造人类和人类走向堕落的教义,诺斯替教派用亵渎的态度加以嘲讽。对于神在六天劳动之后便要休息一天,一直到亚当的肋骨、伊甸园、生命和知识之树、会说话的蛇、禁果,以及第一代祖先犯下轻微过失因而对全人类进行惩罚的种种说法,他们听听都感到不耐烦。诺斯替教派亵渎以色列的神,说他易于冲动和犯错,对人喜怒无常,睚眦必报,用卑劣的嫉妒心看待人们对他迷信的礼拜,使自己有所偏私的恩泽施于一个民族,局限于短促尘世的一生,因此看不出他在什么地方具有明智全能宇宙之父的特征。

虽然吉本借着诺斯替教派之口说出这段话,但其实等于就是他对基督教基本教义所持的观点,难怪会使教会和信徒勃然大怒。此外吉本对宗教迫害的殉教、神迹和圣徒、教阶制度、圣职买卖、赎罪原则以及宗教法庭,无不大力抨击,尤其对天主教在中世纪的作为指责极为严厉:

罗马教会用暴力行动保护以欺骗手段获得的帝国,一个和平而仁慈的宗教体系,很快就被放逐令、战争、屠杀以及宗教法庭败坏。改革派受到热爱民权和宗教自由的鼓舞,天主教的亲王和教士的利益结合,不惜用火与剑来推展宗教惩罚的恐怖行动。据说,仅在尼德兰地区,查理五世的臣民就有10万余人倒在刽子手的屠刀之下……仅仅在一个行省和一位君主的统治阶段,被处决的新教徒就远远超过300年时间中整个罗马帝国范围内早期殉教者的人数。

以上的抨击确为事实,但是基督教在建立初期,并非要摧毁旧有信仰,造成罗马帝国的崩溃。基督教的成长和发展,与其说是罗马帝国衰亡的原因,毋宁说是罗马帝国衰亡所形成的结果。罗马帝国扩张到达极限,道德的败坏随之开始,至尼禄时代已腐烂恶化不堪收拾,而基督教对伦理道德的重建,确有甚大贡献,也可说是罗马帝国因基督教的存在,而能苟延残喘至14世纪。

本书结构堂皇,文辞庄严,内容错综复杂,经纬万端,绝非一篇导言可尽其万一,最后还是引用吉本在末章的回顾,来终结全书发展的路径:

对向往罗马的朝圣客以及一般读者来说,罗马帝国的衰亡必然会吸引他们莫大的注意,这是人类历史上最伟大而且最惊人的一幕。许多重大事件因果相连,互为表里,影响世人至巨:初期恺撒维持自由共和国的名称和形象,采用极其高明的手段和策略;随后是军事专制的混乱和篡夺;基督教的兴起和发展,最后成为国教;君士坦丁堡的奠基;东西帝国的分治和分裂;日耳曼和西徐亚蛮族的入侵和定居;民法法典的订定;穆罕默德的性格及其宗教;教皇在尘世的统治权力;查理曼大帝神圣罗马帝国的复兴和没落;十字军东征和拉丁王国的建立;阿拉伯人和土耳其人的征战;希腊帝国的覆灭;中世纪罗马的状况和革命等。身为历史学家要为所选择的题目兴奋不已,在感到能力有所不逮时,只有责怪史实材料之不足。此书使我付出近20年的光阴,享受了毕生最大的乐趣。想当年我在罗马卡皮托神庙酝酿此一构想,终能完成著述,呈献读者诸君披阅。

四、延伸阅读和补充资料

《罗马帝国衰亡史》以四开本六卷分三次出版:首次是在1776年2月,出版了第一卷;第二次是在1781年3月,出版了第二卷和第三卷;第三次是在1788年5月,出版了第四、第五、第六卷。吉本生前曾多次校勘,死前已完成全书的订正,再版时已修正很多错误。在19世纪出了很多不同版本,以伯里在1896年至1900年,根据吉本三种不同原版,编成“七卷本”最受学术界的推崇,此外斯米顿在1910年编“六卷加注本”,也甚得好评。

吉本主要著作有:《论文学研究》(1761年);与戴弗登合著之《英国文学评论》两卷(1768年);《维吉尔史诗〈埃涅阿斯纪〉第六卷之评述》(1770年);《罗马帝国衰亡史》六卷(1776—1788年);《〈罗马帝国衰亡史〉第十五章和第十六章若干文段的答辩》(1779年);雪菲尔勋爵编《吉本文选》(1795年);雪菲尔勋爵编《生活与写作》(1827年);D.M.罗编《日记》(1929年);普洛则罗编《私人书信集》(1896年);波纳德编《我的一生》(1966年)。

延伸阅读的主要资料,列举的都是20世纪的出版物,可以在图书馆找到,计有:D.M.罗著《吉本传》(1937年);斯璜恩著《历史学家:爱德华·吉本》(1966年);迪比尔爵士著《吉本的世界》(1967年);卡拉达克编《爱德华·吉本:参考资料》(1987年);开诺汉著《吉本的孤寂》(1987年);波威索克著《吉本的历史想象》(1988年);波特著《吉本:构组历史》(1988年);卡拉多克著《爱德华·吉本:如日中天的历史学家》(1989年);麦克特里克编《吉本和帝国》(1997年);布斯汀著《创造者》(1992年);佛斯特著《悲惨的责任》(1997年);柯斯葛洛夫著《正直的局外人》(1999年);波柯克著《蛮族和宗教:爱德华·吉本的启蒙史学,1737—1764》(2000年)。

五、结语

20世纪有两个大国步罗马帝国的后尘,相继崩溃。大英帝国在经历两次世界大战后,国势陵夷,强权地位为美苏取代,相形之下只能黯然叹息。回顾大英帝国之衰落,并非像罗马帝国那样时日漫长、因素复杂,简而言之:“天作孽,犹可违;自作孽,不可活”。当19世纪末叶,欧洲列强势力之强大,举世无可匹敌,运用帝国主义的手段,欺压弱小民族,如果不是自相残杀,哪有亚洲和非洲翻身之余地?苏联也在1990年代突然瓦解,事出意料之外,真是令人不敢置信,倾覆的外在因素,是美苏军备竞赛造成经济的极度恶化,内在因素是政府的腐败和民族主义的兴起。可见伟大帝国的衰败过程虽不尽相同,如同有机体或宇宙一样,死亡的结局完全类似。一个帝国解体,产生很多新兴国家,像是浴火的凤凰,带来新的生命。

席代岳谨识

2004年10月1日

同类推荐
  • 敦煌文化寻绎

    敦煌文化寻绎

    这是一本文化普及的知识读本。本书观照黄沙漫漫的西部世界,深入敦煌莫高窟、藏经洞,带领读者欣赏绚丽多姿的敦煌壁画,浏览浩如烟海的敦煌文书,回顾五味成杂的敦煌学史。从而使读者体会中华文化的博大精深。作者在对敦煌文化起始、辉煌及衰落的重读中表达出对中华文化的深切关怀和文化反思。
  • 《战国策》研究

    《战国策》研究

    本书分为上、下两编。上编为“《战国策》背景研究”,主要讨论了《战国策》文形成的原因、《战国策》材料在战国的流传,对《战国策》的作者进行了考察。下编为“《战国策》文本研究”,作者阐述了对《战国策》系年的看法、《战国策》体例上的创新,分析了《战国策》夸饰与虚构的表现手法在文学史上的意义,总结了《战国策》在女性与刺客形象刻画上的艺术成就,从叙事方式的转变探究了《战国策》的文学价值,最后提出了《战国策》文艺自觉的理念。本书为修订版,第一版于2003年在甘肃人民出版社出版,此次作者根据近十年来的研究做了大量修订,展现了《战国策》研究的最新研究成果。
  • 极品并肩王

    极品并肩王

    一位现代穿梭于人才市场的三流大学生穿越到一位自小不学无术、连家人都不容的坏人身上会发生怎么的蝴蝶效应?继续恶行,或是痛改前非?又或者有了其它变故?一切皆在极品并肩王中……极品并肩王1群:36135398;极品并肩王2群:125922760。欢迎各位有诚意的王爷们入住王爷群,热烈讨论王爷的私生活!
  • 大明王朝的复兴:弘治中兴十八年

    大明王朝的复兴:弘治中兴十八年

    本文讲述了明孝宗朱祐樘的生平以及他开创的弘治盛世。明孝宗朱祐樘,年号弘治,明朝第九位皇帝,虽然他只有三十六年的短暂生命,却造就了一个繁华灿烂的十八年盛世。这段历史夹在大明成化朝黑暗岁月与正德朝荒唐年代之间,却带给了中国人一段足够幸福与怀念的生活。明孝宗朱祐樘被称为“中兴令主”,他在位期间励精图治,任用王恕、刘大夏等一批为人正直的大臣,开创了一个盛世,史称“弘治中兴”。本书追根溯源,全景式呈现明孝宗朱祐樘传奇式人生,同时讲述了如刘大夏、王恕、马文升等名臣的沉浮人生。
  • 每个人的故乡都在沦陷

    每个人的故乡都在沦陷

    《每个人的故乡都在沦陷》一书,是作家冉云飞有关巴蜀历史研究的又一力作。书中主要以明末清初红苕入川为开端,试以时间为线索,将看似微渺的个体事件一以贯之,见微知著,倾力于揭示近代文明与蜀地之间的冲撞,并进一步以蜀地为缩影,反映中国的特殊历史境况。本书叙事虽平实,情感却激荡;虽力图掩饰内心之扼腕叹息,却时刻流露出作者历久弥深的乡情,以及对时代之“不得已”的种种挣扎。作者对故乡沦陷实质力透纸背的见地,异于文人单纯慨叹工业文明冷却农耕文明的质朴乡情,而更多着墨于地情国情,氤氲历史气息,落墨之处,尽显对家国历史的反思。
热门推荐
  • 部门主管培训手册

    部门主管培训手册

    不管是企业里的事项还是社会上的事务,都要有其诸如企业主管部门、行业主管部门、上级主管部门,每一个部门都有部门主管,每一个部门主管都有部门主管职责,都有其独特的工作内容和工作方法,本书是针对企业各部门主管专门打造和量身定做的培训教程,内容全面、案例新颖、实用性强,适读适讲,曾先后被多家企业人力资源部门和多家管理培训机构选为学习读本,至今仍为畅销的中层领导、中级主管或部门主管的培训选本。
  • 然后的然后

    然后的然后

    当年的你我,不服输不信命,偶尔张狂,等着长大的我们。现在的我,彷徨无奈,自信而又自卑,在选择中挣扎着。感谢那时候记录生活的我
  • 老大如此傲娇

    老大如此傲娇

    “您好,队长,我是新来的,我叫翟翌晨!”“你觉得现在自我介绍合适吗?”男子坐在墙上翻了个白眼将刘海吹起,唇红齿白剑眉星目。“不合适吗?”最讨厌这种说话阴阳怪气还要让人猜测半天的上级了:“队长,看我的正装!看我专门买的包,凶案电视剧同款!”对方叹了口气,将手套卸下一下一下砸在女孩的脑袋上:“能、不、能等我将凶手藏在屋顶上的血衣找到后,再说?”对于翟翌晨来说,这个世界最头疼的两件事:数不清的犯罪嫌疑人和辩不胜的蒋峯毒舌。--情节虚构,请勿模仿
  • 吃玻璃的女人

    吃玻璃的女人

    2014年6月搬进新住所的第三天下午,提着袋啤酒回家时,我碰到了一个女人。不知从哪里来的,大热天穿着一身冬衣,在我家楼外那块空地上翻着垃圾箱,翻得肆无忌惮,把原本干净整洁一块地弄得一片狼藉。挺过分的不是么,所以我立刻过去拍了拍她,试图阻止她:“不要翻了好吗,地上一塌糊涂了,是不是找吃的?我给你点钱?”她听后抬头看了我一眼。
  • 倾城王妃要出逃

    倾城王妃要出逃

    她,祁国的小公主被自己的舅舅逼着嫁给了一个不爱自己的男人,没想到却惹上了一个妖孽般的男人再也甩不掉了。他,康国的渊王殿下,为了救自己心爱的女人而不得以娶了祁国的小公主,却在相处之中不知不觉丢了自己的心。“说好的让我回去呢!”某女愤怒了。“都有孩子了,还回什么回,本王养你就是了。”某男嬉皮笑脸的凑了过去。
  • 不忍细看的大唐史

    不忍细看的大唐史

    回味历史,品读人生,以史为鉴,方明得失。正说大唐帝国历史,全景再现了中国历史上很强大帝国的崛起、兴衰和没落。一个激动人心的时代,一段壮阔恢弘的历史,讲述了大唐的盛世传奇。不忍细看,看到了太多的斗争与杀戮;不忍细看,看到了太多的意外与无奈。但我们仍想走近唐朝,追溯那段盛世光华的大唐岁月。娓娓道来的叙述,慢慢地浸进历史,这份细腻带给读者一个与众不同的唐朝,值得玩味。
  • 车厢里的圣诞小姐

    车厢里的圣诞小姐

    小说以两位从小失去母亲,生活在寄养家庭的孩子在平安夜当天独自乘坐火车前往父亲家时一路的经历为主线索,孩子们是怀着惴惴不安的心启程的,一方面是在周围浓浓的圣诞节日氛围的感染下对圣诞老人、圣诞节礼物充满无限憧憬,另一方面因为父亲家里他们要面对的是后妈,之前周围人以及伙伴们灌输给他们对于后妈的印象让他们心里始终忐忑不安,所幸火车上遇到一位“圣诞小姐”,她用艾娜公主的故事以及充满圣诞博爱精神的礼物给孩子们心中埋下爱的种子,让这两个孩子在后来的新生活中很快融入,与同样充满爱心的新妈妈开始了融洽的新生活。
  • 瑜伽翳迦讫沙啰乌瑟尼沙斫讫啰真言安怛陀那仪则一字顶轮王瑜伽经

    瑜伽翳迦讫沙啰乌瑟尼沙斫讫啰真言安怛陀那仪则一字顶轮王瑜伽经

    本书为公版书,为不受著作权法限制的作家、艺术家及其它人士发布的作品,供广大读者阅读交流。汇聚授权电子版权。
  • 吸血鬼殿下暗帝别过来

    吸血鬼殿下暗帝别过来

    她被人丢入乱葬岗,而他在远处看着。当她醒来。血眸,是血族的专属,却是人族的禁忌。本来好好的一个死人,忽然变成了血族?魅眸中风云涌动,两句不同音色的“合作愉快”,心中所想亦是不同。墨凌语:我不想知道你的目的,但最好不要来招惹我。这边,男人神色极其乖巧:“我保证,不会对你有任何想法。”墨凌语神色隐忍:“那你抓着我的手放你身上做什么?!”男人面上浮现一丝委屈:“这样就是你对我有非分之想呀”
  • 永恒之心

    永恒之心

    外门弟子陈宇,体内融入了一颗神魔心脏。心脏,乃生命中枢,人体致命的要害。而对陈宇来说,心脏却是防御最强的一点,并让他拥有赶超妖兽、神兽的无限潜力。自此,他踏上一段波澜壮阔、荡气回肠的玄奇之旅。天才如云之,天骄盖世。宗门林立之,我主沉浮。万族辉煌之,跨界大战。太古悬谜之,神话争锋。我心唯有,永恒!——新书,迫切需要推荐、收藏。已完本作品《主宰之王》、《仙河风暴》、《仙鸿路》等。可以交流意见,获取更多独家资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