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光绪十一年(1885年)的冬天,天嘎嘎冷,风大雪厚。
这个山东汉子,抱着一个孩子,领着一个妹子,就出了山海关。
北方的土道,一片荒寒,冷落。
李连春记住父亲告诉他的话,去往蒙地的六喇嘛甸子老李家本家。
老叔家是雍正年间来的。
北风卷着暴雪日夜吹刮着,嚎叫着。天地间没有一点活气。唯一使人无法忘记的就是道上迁徙和奔波的穷人太多了。
那都是闯关东的人啊……
大家都往北走,往北逃。
一切都是无知。不可能有知。而大多数人都是像李连春一样投奔先期来到东北的乡邻、屯邻或亲朋好友。其实闯关东是人类历史上最大的“投亲靠友”运动。
美国人拉铁摩尔在1929年来到过中国东北。他在他的笔记中写到,这里除了广袤无垠的黑土地,就是一股巨大的移民浪潮。那一年,有超过100万人自山海关以南蜂拥而至,其中至少有60万人定居在了北方。其实,这位长年研究中国边疆问题的学者当然知道,这只是移民潮中的一小部分而已。那时,这股移民潮早在拉铁摩尔到达东北时已经绵延持续了数个世纪之久。从17世纪中叶开始的三百年间,至少有三千多万移民通过各种途径到达东北。
最初闯关东的诱因,是入主中原的清王朝想为自己留条后路,这也是一种历史的必然。
1644年,当清王朝入主中原,百万满人有九十多万“从龙入关”时,此时的东北“沃野千里,有土无人”。而中原地区由于战争,人口急剧减少,土地紧张的局面得到了缓解,气候寒冷的东北对关内农户并没有太大的吸引力。
但要守卫这块“龙兴之地”,就必须驻军,而驻军就需要有军粮。无奈之下,1653年,顺治皇帝开出了史无前例的优惠政策来吸引关内人去东北。那时候,对于移民东北的农户,政府不但每人每月补助一斗粮食,还规定,每开垦出一垧土地,另奖励六升粮食,如果能够号召他人随行,还授予官职,招到“五十名以上,文授主簿,武授百总”,“六十名以上,文授州同、州判,武授千总”,若是到了一百名,“文授知县,武授守备”。
如此优惠的政策激励,使“燕鲁穷氓闻风踵至”。短短十五年后,仅奉天、锦州两府人丁就增加到一万六千余,较顺治朝增加三倍多。
可惜,这段“官情民愿”的关东移民蜜月期很快戛然而止了。原来,经过十余年的垦殖,辽东地区已得到一定程度的开发,关外生产的粮食已经能够满足当地驻军的需要。为防止关外民人过多侵害满人利益,康熙七年(1668年),清廷宣布《辽东招民开垦条例》作废,禁止汉人移民关外。
自此,移民关外已属非法,“燕鲁穷氓”再去关东,就只能“闯”了。
早期出关民人在东北各地很受欢迎。各地驻防八旗士兵,绝大多数把土地租给民人。在出关汉民的努力耕耘下,关外大片土地被开垦出来。特别是盛京地区,因为距关内近,气候条件好,耕地超过了一千万亩,成为关外粮仓。
反观中原地区,由于人口急剧增长,人地矛盾益发突出,加之自然灾害频发。关外流民的生活状况通过商旅或书信传回关内,使更多的贫苦百姓对东北地区充满了向往。
在乾隆全面封禁52年后,1792年,华北大旱,大批灾民汇集山海关,直隶总督庆成奏请由山海关副都统德福“分别查验”,逐一放行。面对蜂拥而来的灾民,德福担心严厉查禁会激起民变,于是奏请朝廷,准许“无业平民出关觅食”,只需“询其籍贯,注记册档放行”。乾隆皇帝批准了德福的奏请,火速传谕,通令山海关对灾民一律放行。并斥责墨守成规的总督庆成:“贫民携眷出关者,自可籍资口食,即人数渐多,断不致滋生事端,又何必查验禁止耶。”
随后,乾隆五十九年(1794年)、嘉庆二年(1797年)、嘉庆五年(1800年)连年大水,嘉庆六年(1801年)又遇河堤决口,迫使乾隆五十七年的弛禁令延续11年之久。
嘉庆执政的第八年(1803年),中原灾情稍有缓解,嘉庆皇帝便迫不及待地重申对东北的封禁令。为了防止汉人借经商务工之便滞留不归,嘉庆帝严格要求各处关防对“携眷出口之户概行禁止”。
然而,强大的人口压力一直是华北农民闯关东持久而旺盛的推动力。从1661年至1753年的92年间,山东人均耕地面积从十亩多下降至七亩,1766年至1887年,人均占有耕地始终在两三亩水平上徘徊。人多地少,丰收之年尚难解决温饱,遑论灾荒之年。
因此,虽然嘉庆时期对民人出关垦荒的禁令,一次比一次强硬,所采取的措施,也一次比一次严密,但事实上,到嘉庆一朝,闯关东依然是禁者自禁,流者自流。据统计,吉林一地,到嘉庆十六年(1811年)有民人33025户、307781口,较乾隆朝增加1.5倍。而黑龙江一地,嘉庆十三年(1808年)有民人26207户、136228口,是乾隆朝的3.7倍。嘉庆帝严苛的封禁,不但未能阻止闯关东的大潮,反倒使东北更加成为移民的目的地。
1740年,乾隆帝发布了全面封禁令。从此,山海关只允许商人往来贸易。山海关关防紧闭,迫于官府的封禁和辽东日趋密集的人口,流民由陆路出关绕行其他长城关口,开始经锦州、广宁、开原,冲破奉天省的边界,流入吉林省,形成流民北上的大趋势。另有大量流民不得不改走海路。相当一部分人从现在的旅顺、金州及大连海岸上岸,然后北上寻找肥沃的土地。
流民越来越多,甚至一些早期到达大连、旅顺等地定居的村民,也开始继续往北迁移。山海关的闯关东旱陆终于又成了热关码头。那些从山东中部而来的流人闯者急于奔往一个叫科尔沁的地方。
往北,上蒙地,上那个叫六喇嘛甸子的地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