来源:《山西文学》2014年第12期
栏目:小说
唐景亮在临时设置的讲台上向学生讲述“闲”字的含义时,一阵眩晕,差点站立不稳。
投影仪上,打出的是“闲”字从甲骨文、金文、篆书、隶书到繁体汉字、简体汉字的字形。客观地说,这个字从最初的样子一直发展到现在,并没有多少变化,就是门里有根木头。门里这根木头,是干什么的?唐景亮用食指指着屏幕上的字形说:
“古人以前回到家,就用一根柱子顶住门板,这是为了安全。安全了,人在家里,就可以放松自己,闲了。这根柱子,保证着人们的安全和休闲,因为,古代可没有我们现在咣当一碰惊心动魄的防盗门。”
学生哄的一声笑了。台下也有老师发出了嗡嗡的笑声。
这是个大报告厅,平时学校用来开全校教职工大会或者请专家来讲座,或者用来开中高考报名前的家长会,偶尔也用来做公开课,比如今天。台下来听课的,是全市六十多所初中选派出来学习的语文老师,有二百多名,济济一堂。唐景亮是这个市的初中语文教研员,这也是教研室每学期都要组织的几次教研活动中的一次。
屏幕上的画面发生了转变,变出了另外一个字:閒。
“这个字,木换成了月,但它同样是闲。它是闲的异体字。这个写法,似乎更接近闲字的本义。间,门里是太阳;閒,门里是月亮。太阳不见了,月亮出来了,天黑了。此时的人们,结束了一天的劳作,回到了家,从窗户上看到了天空的月亮,心情也变得闲适恬淡。苏轼正是处在这样的情境之中。”
投影仪关闭,唐景亮重新回到黑板旁边。黑板的上方,写着他所讲的公开课的题目《记承天寺夜游》。
这是六月,天气炎热。唐景亮转过身来时,看到有的孩子脸上微微出汗,在灯光的照射下泛着油亮的光。事实上他也热,但他克制着内心的热。这种公开课,实质上就是一种表演,他和这个班的孩子们高踞主席台或者说戏台上,本身就决定了这堂公开课的表演性质。他和老师们也都已经习惯说这是“做”公开课,而不是“讲”公开课。做,本身就有表演的意思。
尽管唐景亮从24岁当语文教师开始,到今年从事语文教育工作已有22年,讲过无数次的公开课,但每次在讲这样的课之前,他都习惯性地失眠。失眠的夜里,他就想象课堂的每一个环节,每一个环节所占的时间,生怕哪一个环节超出了预设的时间。作为这个城市唯一的语文教研员,他的高度很大程度上决定着这个城市初中语文教育的高度,因此每一次做公开课,都对全市的语文教师有示范的作用;而在唐景亮作评委,在诸如骨干教师评选、职称评定等活动中为语文老师打分或评课的时候,能不能将一堂课设计流畅自然、完美无缺,且课堂气氛热烈,结尾干净利落,都会成为他给老师们打分的依据。比如去年,一个叫贾婉姝的年轻女教师参加市骨干教师的评选,讲的是朱自清的《背影》,从导语设计到作业布置,各个环节都堪称完美,讲完之后到教室后面向唐景亮请教,唐景亮对她说:
“你的问题在哪儿呢?身体语言和课堂气氛不够协调。你的身体语言表现得过于散,有一种居家感,而这对语文教师,是个致命伤。”
语文教师必须是一棵树,挺拔苍翠,站在那里就是树的形象。每一片叶子都在表达着对语言文字的理解,并且能把这种理解尽量准确地传达给学生。
语文教师还必须是一眼泉,汩汩滔滔,永远是一种灵动流淌的姿态。每一滴水都在折射着生活的智慧,并且能以这种智慧最大限度地唤起学生藏在生命内部的对真善美的感受力。
好吧,贾婉姝女士此时就坐在台下靠后的地方,饶有趣味地看着这位教研员讲课。唐景亮知道,他的每一次公开课她都从不缺席。
唐景亮喜欢那种有灵气的语文老师,表达清楚流利,眼波盈盈流转,无论是在教研活动中,还是在课堂上和学生的互动中,都显示出一个语文教师特有的魅力。他自己,应该就是这样的人,一米八五的身高,温文尔雅的气质,多才多艺,讲萧乾的《枣核》的时候,能用深情低沉的男中音把课后那首“天上一个月亮,水里一个月亮”唱出来;讲老舍的《济南的冬天》的时候,能把冬天有情有味的济南城三笔两笔画在黑板上;讲安徒生的《皇帝的新装》的时候能用舞台剧的方式把骗子的眼神、姿态、语调表演得活灵活现。语文教师许多时候就像演员,不管昨天在家里有过怎样的琐屑,不管上课铃响的上一分钟是否还因为一件小事烦恼忧愁甚至泪奔,一旦走上讲台,他就得把一切抛诸脑后。比如唐景亮,前半夜工作,后半夜睡下还经历了一大段时间的失眠,公交车上还昏昏欲睡,可一站上讲台,他就马上变成了一棵精神抖擞的树。
应该说,苏轼的这篇《记承天寺夜游》,最核心的内容,就是这个“闲”字,讲清了这个内容,这篇小品文的主题就一目了然。
在讲这个字之前,唐景亮和学生一起回顾了苏轼“诗人,散文家,书法家,画家,美食家。一生不顺,常遭贬谪,然而胸怀旷达”的经历,并声情并茂地把这篇文章朗读了一遍,要求学生在他读的时候,注意听其中的断句和重音。
唐景亮毫不怀疑自己的朗读水平,那是标准的男中音,而且比教科书所配发的磁带里的朗读更富有情味。他读《记承天寺夜游》,他自己就是苏轼,月色入户,觉得此时解衣上床会辜负了这月色,于是披衣起床,去找张怀民。没想到张怀民也没睡,两人一起相随着走到了院子的中间。此时,唐景亮的眼前呈现出一片积水空明、藻荇交横的景色,“盖竹柏影也”。两个大男人深更半夜不睡觉,抬头看明月,低头看水里的竹柏影,也真是只有古人才有的浪漫。“何夜无月?何处无竹柏?但少闲人如吾两人者耳。”读完了,他却似乎还没有回来,还在那个小院中,做着那两个“闲人”中的一个。
“苏轼当时真的很闲吗?”这是他向学生提出的问题。
人闲,心未必闲;就算闲,也未必就是“闲适”。从“闲”到“适”,还有很长的距离。苏轼本是胸怀大志的人,当年父子三人一同名震京师,可后来因为反对王安石的“新法”,得罪了权贵,他一再被贬。这次,他被贬为黄州团练副使,一个有职无权的小官。皇帝让你闲,你就别忙了,在夜晚看看月色;但皇帝让一个人闲,一个人就真的乐于处在这种闲境中吗?未必。所以,苏轼此时的心境,应该是非常苦闷的;内心苦闷却能举重若轻自嘲为“闲人”,本身就是旷达胸襟的表现。时间还余两分钟。唐景亮说:
“人生不如意事十常八九,但以什么样的心态面对挫折,却至关重要。在这方面,苏轼是我们的榜样。下课前,让我们重回宋朝,把自己当成苏轼,带着对这位古代大师的深深钦佩,用最饱满的情感,把这篇课文再朗读一遍,好吗?”学生再次齐声回答:“好!”课堂气氛达到高潮。
学生读完最后一个字,下课铃声响起。台下如雷的掌声也响起。一切都显得滴水不漏。
示范课之后是说课,“说教法”,同样是教研活动的一部分,只是不需要有学生在场。事实上,唐景亮一走下主席台,就被老师们围得水泄不通。这些老师里有不少是熟面孔,也有一些生面孔,唐景亮都一一点头会意。稍事休息之后,唐景亮回到主席台,已有人把刚才的讲桌搬到了主席台的前排。唐景亮说:
“语文课堂上,一定要有朗朗书声。让学生们读起来,一遍又一遍,在朗读中,学生的体会就会逐步加深。教师不需要讲得太多,尤其不要拓展太多课外的内容,喧宾夺主,反而影响了学生对文本的理解。”
台下又是雷鸣般的掌声,有照相机镜头在闪,也有的在用手机拍照。此时他感觉自己金光闪闪。这是属于语文教育的光芒,也是属于唐景亮个人的光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