德国著名思想家歌德说过的一句话:“读一本书,就是和许多高尚的人说话。”之所以读书有这样的功效,主要在于读书给人以正气,给人以学问,给人以情感,读书犹如身居大自然中正在呼吸着的“绿色氧吧”。
宋朝学者黄山谷“三日不读书,便觉语言无味,面目可憎”,说的就是这个道理。周恩来总理曾说过:“活到老,学到老,改造到老。”伟人的教诲,是金子般的智慧积淀。
一个人的成长史既是个人的生命史,更是个人的读书史。因为人生在世,你不仅要乐天知命。阅读“大自然”天地氤氲、万物俱生这部永恒的经典,更需要阅读“人生”这部厚重的大书。以积极的心态和天道自然的勇气去撰写“人生”这篇多彩的杂文。
回望几十年的阅读生活,可以说每一年的春天,都是一个阅读的春天。清代学者张潮在其《幽梦影》中开笔即言:“读经宜冬,其神专也;读史宜夏,其时久也;读诸子宜秋,其别致也;读诸集宜春,其机畅也。”我理解,在春天里读书,更能使人心旷神怡,胸襟坦荡。
我感激这个春天,她不仅让我感到读书的快乐,让我感到读史的怡志,更让我备感人生这本厚重大书的畅然。
11.梨花
人真奇怪,整日呆在屋里,总想出去走走。一旦你出去,不多日,又都想回到原来的屋子,哪怕是陋室或茅屋。
有一天,你或许在如此的恍惚间,眼前会有无数想不到的隐约浮现。
或一株嫩绿的兰草,或一只翩舞的蝴蝶,或一只停在你身边赶不走的小鸟,或一位娇美的采茶姑娘。
其实,人生就是一个由无数个小点组成的圆。在这个由点点组成的圆之间,能够有值得记忆的几个小点,那便是人生旅途中的景致和驿站。
我要说的仍然是北川,青山环抱下的擂鼓镇北侧的盖头山。
盖头山方圆10公里,在它上面,散居着57户人家组成的山里村庄—盖头村。
工作再忙的人也会有小憩的时候,哪怕你真到了日理万机的地步。就在我们施工进入最紧张的时候,仍然可以忙里偷闲地走上几步。
其实,盖头村离我们指挥部也就3公里左右的路程,一个步履矫健的人用不了30分钟就可以到达山顶。
在指挥部,尽管少有星期天、节假日。但领导还是让同志们处理一下个人事情,或洗洗衣服,或晒晒被子。第一次爬盖头山就是利用这样的一个星期天。谷雨刚过,莺啼草长,同去的共8名战友,还有2人半途而返。
四月的川西风和日丽。尽管经过2008年的那场灾难,远处的山上不时出现片片裸露,如一个“癞头”,和整个景色的构成有着少许的不协调,但盖头山的四周是苍翠的、景色宜人的。
第一次爬山,也许是累了,当我们到达盖头村村口时,首先映入我们眼帘的是一棵树,一棵有着硕大枝丫的梨树。
南方的气候不同于北方,尤其是在水草茂盛的川西大地。这里的四季似乎总是绿色的。但在这“盖头溜溜的山上,几朵溜溜的云哟”的山谷里。新苗吐翠的绿如同画家笔墨中新的颜料组成的色调,为春的北川涂抹出一层新的色彩。
就在这个小憩的日子里,不经意间,我们围坐在这棵粗壮的梨树旁,看到枝丫上映着刚刚长出的透着点点嫩白的花蕊。突然,一种高雅淡洁的清香已经把大家都摄住了。于是,我们吸口气去嗅,瞬间,一股幽兰的清香一下子染透身心。
仅仅看到的是点点花蕊,但我分明看到春的北川。尽管这里经历过那场灾难,但花草的枯荣如同人的生命,又增加了新的年轮。
此后,我一有空闲,便约上几名战友径直来到梨树旁。但见树干虬曲苍劲,黑黑的,缠满了岁月的皱纹。光看着树干,好像早已枯死,只在这里伸展着一个悲怆的历史造型。实在难以想象,就在这样的枝干上,猛地一下涌出那么多鲜活的生命。花瓣从花蕊到花盏徐徐开来,白的让人崇敬。轻的没有质地,只剩下片片色影,娇怯而透明。
一天夜里,一阵闷雷把我从梦中惊醒,如注的大雨拍打着我的板房,让我顿时生出一丝无名的惆怅。起初,我不知道惆怅因何而来,直到猛然想起盖头村头的梨树时,我有些迫不及待,好在山区的雨喜欢夜里闹人。
当淡淡的晨曦映着雨水浇注过的植被时,我一个人悄悄来到梨树旁。但见方圆20米的地面上一片银白,一夜之间,整个梨花被新绿取代。此时,我既被银白映衬下的梨树道骨仙风的样子而折服,更为满地残花发出阵阵惋惜。此时,若在我身边有一位林妹妹,她一定会拿起铲子葬起花来。
站在盖头山上,环顾四周,这满地落花不正是为金秋而做出牺牲并予以铺垫的吗?
12.我的板房我的家
一晃,来到济南军区援建北川擂鼓中学工程指挥部工作已两个多月了。和来自全区各部队的21名官兵朝夕相处的日子里,感到我们尽管身居“山沟”,远离闹市;身居“板房”,远离高楼;但人人都热爱着我们这个温暖的家。
我们这个家是去年9月份第一批官兵到达擂鼓镇后搭建的。它坐落在擂鼓镇西北侧,紧靠着由济南市援建擂鼓镇刚刚建好的1号路和3号路交汇处,居擂鼓镇最高点。房子和院落共计300平方米。院子坐南朝北,迎门是一棵去年官兵们刚刚移植的樱花树。正值四月,满树樱花正绽放着花蕾,微风轻拂,犹如一名翩翩起舞的少女用笑脸迎接着前来我们家做客的人们。正对大门的是二层板房楼,楼上是宿舍,楼下是办公室和会议室;东西两侧设有饭堂、洗漱间、厕所和储藏室等附属用房。紧挨板房的区域是官兵们自己开垦的菜地,靠大门一侧的空地是停车场和运动场。由于灾区条件艰苦,生活不便,很多事情都得靠自己动手,饭菜自己做,吃水自己拉,物品坏了自己修,就是在一次次动手劳动的过程中,官兵们更加热爱着自己的“家”。
菜地是院子里最大的空间。去年9月,指挥部搬入“新居”时,院子里一时空荡荡的。官兵们动手平整了院子,铺上了砖石。在沿“房”的一侧开挖了菜地,菜地是计划材料处长张进提议并组织实施的,官兵们为这块菜地取名为“菜园子张进”。
院子的另一侧是官兵们自己动手用砖石建造的停车场和羽毛球场。这既是大家每天进行“体能训练的场地”,又是举办“擂鼓杯”羽毛球友谊赛的“主场”。你可不要小瞧这块小小的场地,它可是每月由擂鼓镇援建人员以及擂鼓中学等单位的“羽坛高手”进行比赛的主要场所。
在我们的“板楼”里不是隔墙有耳,而是隔房有音。最东边的板房里只要大声打个喷嚏,最西边的板房也能听到声音。一次,工程财务处处长翁光德患了感冒,这天他早早吃了药便上床休息了,然而,睡到半夜,他又一次咳嗽起来。睡在隔壁房间里的高干事被一阵楼板的晃动惊醒了,他看了看表是凌晨3点钟,以为灾区又一次“余震”了。但仔细一听是板房外边下楼的脚步声,高干事披衣下床看个究竟。原来,怕影响官兵休息的翁处长一个人穿着棉衣,在楼下的办公室里一直坐到天亮。
春节过后,指挥部在原有12名官兵的基础上,又从全区部队挑选了10名同志。农历正月十七,对于指挥部的22名官兵来说是一个难忘的日子,更让助理员王安徽终生难忘。在援建办领导的提议下,指挥部为他过了第一个“战地生日”。从此,每逢官兵生日这天,由22名官兵组成的这个温暖的家里,就会有一个诱人的大蛋糕摆在我们的餐桌上。
炊事班由6名战士组成。说是炊事班,其实这是一个兼司机班、公务班为一体的集体,发生在炊事班里的故事就更多了。你有没有听说过四个人用扑克打“够级”?在我们的炊事班里就有。这是班长张东升发明的,且四人赛玩起来比六个人的比赛还要过瘾。士官马帅是某旅服务中心的司务长,不仅人长得帅,篮球打得也“帅”。来指挥部之前,是该旅后勤部篮球队的前锋,但擂鼓镇没有一个篮球场,无奈他只能玩“场地运球赛”。
在“家”里,吃夹生饭是家常饭。夹生饭不是炊事员没尽心,而是擂鼓镇常停电。一天,地方领导来援建指挥部检查工作,中午时分,指挥部领导热情地把他们留下来吃饭。但开饭的时间到了,饭却迟迟上不了桌。
原来,这天擂鼓镇不仅停了电,而且还停了水,地方领导也只好“光顾”夹生饭了。
这就是我们的家。一个来自11个省22名官兵和18间板房组成的温馨之家。
13.春在北川
一部人类发展史,就是一部春夏秋冬史。于是,人们对四季的赞誉,如同人类的繁衍,亘古不息,而四季之冠非春莫属。
我本不该誉春的,但笔头一抖,还是写下了这个俗不可耐的题目,因为今年的春天是一个特殊意义的春天。
这个春天,我在北川。
我是一个北方人,地道的北方人。18岁那年,穿上硕大的军装,第一次离开“关外”村庄,到中原当兵。
来到中原,原以为这就是南方,后来才知道,河南不是南方,而是南北方的交融点,因为我离开家乡后的第一站是豫南信阳。
再后来,先后到达武汉、长沙。在这两个城市生活了4年。想想除了“热”得难耐,冬天已记不得南方的韵律和味道了。于是突然想起一句歌词:“城里不知季节变幻。”
生命四季,是我们每个人都共有的,而春天的感情,却是在北川的春天里。
北川这个名字是去年5·12以后才听到的,而且不仅一次听到。让我难忘的是今年的“立春”这天,我第一次踏上北川这块热土。
江南的春天总是伴随着淅淅沥沥的春雨。今天在北川的春天里,我隐约味觉出江南的一丝气息来。“杏花春雨江南,牧马秋风塞北”是上了名诗之页的。因为今年的春天我没有感到乍暖乍寒的北方气候,倒是感到春光、春色的滋味来。
春在北川的季节里,油菜花竞相开放,在半坡上、在云朵里,成片成片地从河床延伸到山顶。
春在北川的季节里,人们采撷着枝枝野花,在公安人员的引导下,来到老县城去吊唁一个个融入泥土的生灵,愿他们在春的气息里,与天地同在,与春天同眠。
珍爱春天,是热爱生活的一种执着。谁不承认春天是美好的?“遇物尽欢欣,爱春非独我”,白居易就是这样说的。再看看李白、韩愈等诗人们从春风、春水、春雨、春草、春柳、春鸟、春山、春游、春宵、春眠、春月、春光等等,对春的赞誉和感慨,进而感知到春天的珍贵。
借助春天、品味春色,目送春鸟,沐浴春风,可以感召人性、感受浮生,感叹世事、感谢生活。
生命四季,是我们每个人都共有的,而春天更能开启人们的感情之源、心灵之泉。人们常说,人勤春早。看着北川一个个高高的塔吊,看着一车车红砖、钢筋源源不断地运到工地,看着北川人民一个个忙碌的身影,我想,春天在北川的季节里,不仅会绽放出香的花蕾,更会结出甜的硕果。
我应该,这个季节在北川度过。
14.擂鼓三月
擂鼓的三月,嫩绿在春的枝丫上悄悄地萌芽。金黄的油菜花,粉红的桃花,雪白的梨花,风儿一吹,在四面环山的擂鼓镇的每个角落都弥漫着花的芬芳,花的生命,花的希望。
擂鼓的三月,我午后踏上洒满阳光的由济南市援建的3号路,漫步在通往龙头山的小路上。
沿着悠长的山间小路,凝眸眺望,一个个塔吊在并舞着,一栋栋新楼在增高着,一个个工地在忙碌着。每走一步,就会不自觉地生出一阵感动来。
从绵阳至北川要经过安县老县城。如今,从大禹故里禹里乡搬迁出的北川,又一次地向南移动着。但见来自辽宁、山东等地援建工地以及全国的援建者在灾区的每一个角落里忙碌着。
此时,一只水牛哞叫着在我的身边悠闲地啃着青草,两个擂鼓八一中学的学生正走在返校的路上。这两名同学是擂鼓八一中学初三的同学,星期天晚上回到学校上自习。
擂鼓的三月,“羌乡雀舌”的清香已遍及羌乡,这种略带一丝苦味的新茶,当你饮入口中后便有一丝甜味。我想,羌乡的明天在经历过那场让人苦恼的短暂后,甜的味道将会永驻。
擂鼓的三月,农民的三月,似一曲婉转悠扬的清唱,穿透黑色天空,穿透粗犷的田野,穿透朴素的村寨。一回头,地上便繁花似锦。
15.板房夜雨
雨是差不多午夜时分下起来的。起初是一阵轻风,风不大,紧接着就是淅淅沥沥的雨声。细滴敲打在板房上,其声音比洒落在高楼上要夸张得多。
多梦的午夜如果被落雨惊醒后便很难重回梦境。
翻来覆去,依然难以入眠,脑子里便出现了“夜雨”这个词。“君问归期未有期,巴山夜雨涨秋池;何当共剪西窗烛,却话巴山夜雨时。”
而今,我正居“巴蜀”。自然《夜雨寄北》的诗从他人走向自我,走进情感。遥想这位有“小李杜”之称的李商隐当时的心境,我虽不多知,但他在秋日的夜雨里流露出的离别之苦和思念之情,是真真切切的。
一时间,自己也仿佛阅出了诗意的美感来。我披衣下床来到窗前,雨的朦胧拍打着窗户,而且离窗户越近,呵气的迷雾就越浓,只能用手划去玻璃上的雾气,才能看出点朦胧的夜色。划着划着,就划出了自己思念中的一个名字来—长沙。
22年前的这个季节。
那是我考入长沙工程兵学院的第一个学期快要结束的时候,步兵班进攻战斗的基础理论学习和分阶段训练以后,教员带着我们到野外进行综合演练,以熟悉进攻战斗的整个程序。因为有夜训科目,我们是吃过午饭后出发的。为了轻装前进,同学们只穿了一件训练服,每人带了一份“干粮晚餐”。出发时天气还不错,没想到我们刚刚到达目的地,瓢泼大雨就来了,我们冒着大雨进行演练,直到演练全部结束,雨还在下,不过是比演练进行时小了许多。停止演练后大家冷得瑟瑟发抖,大部分同学也没吃“晚餐”,有的同学甚至对教员还产生了抱怨,然而教员却说“战争是不分晴天雨天的!”
紧张有序的军校生活,让我第一次明白了作为军队未来的指挥员,应该具备的身体素质和心理素质。从那以后,这句“战争是不分晴天雨天的”的话,在我心里就扎下了“根”。而且,“根”越扎越深,后来我对我的兵也是这样训练这样要求的,也要重复着教员的这句话。再后来我的兵来信也说,他也那样训练自己的兵,也重复这句话。
细雨,敲打着板房,更敲打着我的心脾。窗外的雨声渐渐大了起来,雨落下的声音宛如一个个音符,时而高亢,时而婉转,奏出一曲你从未听过的“乡村小夜曲”。
“夜曲”中,透过密密的雨脚,看到的是济南军区援建的北川羌族自治县擂鼓八一中学的施工现场。此时,随着塔吊的升降,仍然依稀可见一个个忙碌的身影。一辆辆卡车在夜雨中穿梭,一台台机械在发出“隆隆”的轰鸣。建设者们时而举臂,时而弯腰,不时还要听到“一、二”的声音。我知道,这是他们为了建设一个更加秀美的新北川、新擂鼓正在挑灯夜战,尽管夜来细雨,但丝毫不会影响大家的援建步伐。
援建也是一场战斗,当然也是不分晴天雨天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