登陆注册
10730600000003

第3章 零下71.2℃,白色的村庄

路边那些废弃的汽车坟墓,历历在目。

“抓紧时间,修!”惊恐、怨天尤人没用。

不幸中的万幸是,我老张对机械维修还有点儿经验,能上手。搞不搞得定看天,这几条人命全系在我身上了。

我哆嗦着下去,三下五除二把大灯的线拆了,替换到电动机和暖风机上。10分钟后,问题解决了。司机做了一个谢天谢地谢耶稣的动作。

胖子果然耐寒,我在外面修车的时候,还没太感觉到冷得不行。一回到车上,见梁红和魏凯都冻哆嗦了,他们的眉毛上都结冰晶了,嘴唇惨白。梁红咧嘴一笑:“老张你太能耐了。”一股白气升腾而起。

车里的暖风机又开始工作了,一点点儿地把寒气逼了出去,我们继续上路。

开了一天一夜,司机也不能疲劳驾驶,顶不住的时候,就停在路中间眯瞪20分钟半个小时,后面也没车摁喇叭催。车停着的时候,不能熄火,否则在这种温度之下,就再也别想发动着了。我们计划要在奥伊米亚康待一个星期,也就意味着,这一个星期里,这车都不能熄火,发动机,得开着。

在这些极寒地带,车主都有暖车库,只有在那里面才能发动汽车,我们现在这辆车,也只能等回到雅库茨克之后,才能熄火。

终于,奥伊米亚康的标志性建筑——零下71.2℃纪念碑,出现在了我们眼前,迎接我们的到来。后面原野里、山丘上,林立着许多房屋。房顶都被白色的雪覆盖,不怕冷的树的绿色,也全都屈服了,装点上了雪。

经历过这一路的惊吓和事故,那一刻的兴奋劲儿,不亲身经历感觉不到。我第一个钻下车,先屁颠屁颠儿地奔到纪念碑前,右手拿着小五星红旗,左手特二逼地伸出两根手指,摆了个“V”字造型,让魏凯拍照;紧接着就扑到雪地里,来了个跪地滑翔。

这股豪迈劲儿,非要形容的话,就是凯撒大帝征服非洲时那句话:我来到了,我看到了,我征服了(Veni,Vidi,Vici)——当然,现在我只是来到了奥伊米亚康,看到了零下71.2℃纪念碑,征服还要等两天。露营成功后,再来说我征服了。

梁红做的第一件事,就是掏出来早准备好的温度计,甩一甩,举到半空,发现没反应。又使劲儿甩了甩,依然没反应。然后她就愣了,说应该是给冻坏了。我们准备的这个温度计,最低刻度是零下50℃。

到这儿,得说道说道北极的“寒极”奥伊米亚康和这个零下71.2℃纪念碑了。

奥伊米亚康一名来自萨哈语,意思是“不冻的水”,由村庄附近的一眼温泉得名。其处于西伯利亚东北角,因地理位置的特殊性,导致比世界上其他地方的气温都低。高纬度,让这个地方太阳辐射少,白昼时间、日照时间都特别短:这里海拔2000米以上,高于同纬度的西伯利亚中部高原,所谓高处不胜寒;此外还由于这地方东、南、西三面较高,仅北地势较低,冷空气下沉,气流交换不畅,散热过快。

种种天时地利之下,造就了奥伊米亚康的极度严寒气候。这里和绝对最低温度零下71℃的维尔霍扬斯克,并称为寒极的“两个女儿”。

1926年1月26日,奥伊米亚康地区记录到零下71.2℃的极端最低温度。这是目前为止地球上有人居住地区所测到的最低温度。那座纪念碑就为这个而建,现在也成了这儿的标志、这儿的图腾。

在20世纪50年代以前,奥伊米亚康也被认为是世界上最寒冷的地方,直到1960年,被南极东方考察站的零下88.3℃的纪录所取代;而到了1983年,这一纪录被“拔高”到了零下89.2℃——那里,是属于无人居住地区的,仅有少数科研人员在那边从事研究工作,而且还曾三度关闭。

“跨过”纪念碑,后面便是奥伊米亚康的村落,一座白色的村庄。房子挺有现代化村镇的范儿,但是都稀稀落落的,互相依靠得并不近。

刚进村,就有几个妇女非常热情地过来迎接:“欢迎来到奥伊米亚康。”

她们是村委会的人,看见我们非常高兴,这儿可是不常有客人来的。很快我们就被迎进了村委会,一进门就看见墙壁上挂着许多人的照片,有各种肤色、各个民族的人,都是此前来奥伊米亚康的“游客”们。

我们仨到时候,是不是也得拍几张照片留下,被贴在这儿。

村委会的大姐拿出来一个大本儿,问我们三个的姓名等资料,然后开始往上面填。我很好奇,这是游客登记吗?

很快就有了答案,那也可以算作是游客登记吧,我们仨是第129、130、131位到达奥伊米亚康的游客。完事了,还给我们一人一张证书,上面有我们的名字,还有我们到达当天的温度。我瞅了一眼:零下52℃。右下角还盖了章,我们是经过“俄罗斯医学会”和“ISO9001”认证,到达奥伊米亚康了。

我借大姐的那个登记的本儿看了一下,在此之前的2010年4月份,有6个中国人来过这里。不过那个时候是夏天,这里已经很暖和了。所以,我们还是第一批冬季到达奥伊米亚康的中国人。

接下来是住宿问题。这儿根本就没什么游客,算上我们仨,半个多世纪以来,总共也就来了131个人,开旅馆得赔死。住宿的问题村委会给解决了,我们被安排在一户当地的居民家里借宿。

这是一个三口之家,夫妻俩人带着一个孩子。

屋子里的一切都挺现代化的,家用电器一应俱全,家具应有尽有,还有一些民族装饰。屋子的墙壁不是平整的,凹凸相间,错落有致;在中国东北一般房子都是双层圆木的,这儿温度甩了东北几条街,两层自然是不够的了,一般都得三到四层,中间还得塞各种苔藓等能保温的东西,于是就成了现在这种凹凸不平的样子了。

一眼就解决了困扰我许久的难题,这么冷,这儿的人都是怎么生活的啊。他们也有自己的取暖措施。

此时,我最直观的感受就俩字:暖和!是真暖和。从进入雅库茨克开始,我就没感觉到自己的身体热乎过,进了这房子之后,总算是有“血仍未冷”的感觉了,穿单衣就够。他们通过烧柴火和煤炭来保暖,整个屋子里就给人一种温暖的舒适。在北京的时候冬天也有暖气,但也没这种感觉。

在这儿,室内外的参照太明显了,才能感觉到这种温暖的难得和惬意,完全就是一种享受。

能在这种环境下定居并生存下来,实在是太不容易了,说伟大都不为过。此时我满脑子都是好奇和新鲜,东瞅瞅,西碰碰,还好主人家没见外。

之前一路上我们都是在户外上的厕所,虽然没有传说中的把命根子冻掉那么夸张,但是在零下50℃的环境里方便,那感觉绝对不好受;有了第一次之后,绝对不愿意再尝试第二次,不到憋得不行了坚决不在野外解决。进屋子之后,我蹿的第一个地儿就是厕所。

室内厕所,跟咱们城里的差不多,也是蹲坑的,上面自制了一木板盖儿,下面我不知道通到哪儿,但是有一点,不冷,厕所里的供暖也很足。这家人不知道出于什么原因,把狗拴在厕所,导致上厕所的时候,还必须得先哄着那狗。

他们自制了一个沙漏一样的东西,做洗手器。先用瓢把水舀到漏斗里,然后把手放下面就可以了,水很凉。

这儿方圆千里都是被冰封住的,唯一的活水是那个温泉,但是温泉水里面含有很多硫黄之类的东西,不能饮用;所以我很好奇,他们的生活用水是怎么解决的。这个问题,只能等明天跟着房主去寻找答案了。

主人家招呼大伙儿吃晚饭,更多的新鲜事儿在等待着我们。

同类推荐
  • 国际间谍

    国际间谍

    大雪之夜。哈尔滨这座城市在20世纪初,就是一座流亡者的城市,冒险家的乐园。在这座城市里,你很少看到中国风格的建筑。无论你采取俯拍或者是地面跟进的手段,所看到的有70%甚至到80%,都是洋建筑,再加上在街上行走的,至少有2/3是形形色色的外国人,而且街道两旁所有的商店,各种事务所,甚至街的路牌,都是俄文的。恍惚之间,你会觉得这是一座外国人的城市——这就是上个世纪初哈尔滨的基本形态。当然,它显得还小了一些,简单了一点。但重要的是,它是中东铁路一个重要的站点。
  • 四灵风云志之黑龙再生

    四灵风云志之黑龙再生

    一个年轻王子即将成,祥派和的景象。在圣湖之滨,乎冷山下一个来自南方的部落有10万多人,生活在草原之中,享受着安宁和富庶。年轻的乎冷族王子皮罗哥,满心期待成庆典。但是不知道为何的脑海中有个声音呼唤着他。乎冷族有一条禁忌,那就是:任何人都不能触碰圣湖之水否则将遭受天谴。在圣湖边上,所有人都静看着从来没踏入半步。但是强烈的好奇心驱使着皮罗哥骑马来到圣湖边,摔倒在地、血流入内中魔幻的声音……
  • 浮华背后

    浮华背后

    鲁迅文学奖得主、都市故事最好的叙述者张欣, 描画人是如何纠结于爱情、亲情、友情,在名为“欲望”的泥淖中逐渐沉沦。一个放浪不羁、挥金如土的男孩,一个生长于清贫中的演艺小星,他们视线相遇的一瞬,共坠疯狂而浪漫的爱河,由此拉开小说展示的滨海 W市的生活场景:蜘蛛网般的国际走私+贸易,硝烟弥漫的走私与缉私对搏,奉献与腐败水乳交融,至深的母爱导致铁面无私的海关关长最终失节,纯爱的结局是年轻生命的香消玉陨……
  • 温暖的月光

    温暖的月光

    这是作者2012至2013两年间的短篇小说结集,大部分都在文学期刊上发表过。这些小说,有的娓娓动听地讲述了富有传奇色彩的生活趣闻,有的描写了发人深省的、蕴含人生真谛的往日旧事……千姿百态,引人入胜。作品贴近现实,针砭时弊,行文流畅,生活气息浓郁,具有较强的可读性。
  • 婚姻版潜伏

    婚姻版潜伏

    李嘉要打一场婚姻保卫战——老公罗可出轨了,小三儿竟是闺蜜小雅,为了拯救婚姻,李嘉没有揭穿他们,而是暗中不断制造麻烦希望他们知难而退,但又总被乐不思蜀的罗可巧妙化解……
热门推荐
  • 诸佛要集经

    诸佛要集经

    本书为公版书,为不受著作权法限制的作家、艺术家及其它人士发布的作品,供广大读者阅读交流。汇聚授权电子版权。
  • 帝阙归

    帝阙归

    她是白家要永绝的后患,她是世人眼中神秘的存在,她也是师尊亲命的祭司,她更是想要逆转天命解救所爱之人的轮回者……经历两世悲凉,她收敛锋芒,堵上性命也要为之一搏,江湖错综,朝堂诡谲,五国纷乱……于她白轻颜而言,想要的,只是身边之人一世康宁。可这一世,却比之从前,更加撕心裂肺。原来,救赎从来都是双面的,她以为自己可以逆改天命,却不知,天命都是以命还命。“你说过,没有我,你会过得更好,如今我去了,你过得好吗?”“不好,一点都不好,我从前说的都是假话,只有你全当真,只有你,你这个傻子。”
  • 春蚕与止酒:互文性视域下的陶渊明诗

    春蚕与止酒:互文性视域下的陶渊明诗

    本书是我国学术界第一部运用“互文性”理论研究陶诗的学术专著。这种理论的核心在于:任何一种文学文本都不是自给自足的,而是在吸纳前人以及同时代人所创造文学文本的基础上产生的,因此,任何文本都隐含着其他文本。本书在纵、横两个方向上深入阐发了这组诗的文本生成机制,彻底驱散了古往今来笼罩在这组诗上的迷雾。本书对《止酒》诗的阐发,也昭示了《止酒》诗在艺术形式上的艺术渊源和深远影响,表明了“《止酒》体”与中国古代文人“止酒情结”的生成关系。通过对这些陶诗经典的深入研究,本书弥补了西方“互文性”理论重内容轻形式的缺陷,表明了艺术形式的“互文性”对于文学建构的重要意义。书后的三种附录是作者研究陶诗“互文性”的副产品,为本书的理论阐释提供了更为丰富的文学文本证据。
  • 现代有个创世主

    现代有个创世主

    我们开始都以为自己一生一世只会爱上一个人
  • 异世界科学家

    异世界科学家

    周鹏是一名化工专业的普通大学生,在一次尝试制作硝化甘油(炸药)时由于手残发生意外,他本以为自己会与马克思会面,睁开眼看到的的却是一位长着毛茸茸耳朵和尾巴的银发美少女。“您就是至高神艾利莫带来的智者吗?”美少女问。周鹏才发现,自己有了新的身份:智(Z)者(Z)
  • 啸亭杂录

    啸亭杂录

    本书为公版书,为不受著作权法限制的作家、艺术家及其它人士发布的作品,供广大读者阅读交流。汇聚授权电子版权。
  • 虫都

    虫都

    三好青年方天浩考到了一个在古代被称作虫都的城市,在那里他终于交到了几个真心朋友,也过上了正常学生的平静生活。但美好时光总是短暂的,一种恐怖的异虫闯入了他的生活,霸占了整个城市,他和朋友们不得已踏上逃亡之路,在这段旅途中,他们发现,这个世界并非他们想象的那么简单,传承于远古的神秘力量,来自另一个世界的智慧生物,与现代人类和文明的碰撞……一切注定都会迎来终结,亦或是新的开始……
  • 蕉窗雨话

    蕉窗雨话

    本书为公版书,为不受著作权法限制的作家、艺术家及其它人士发布的作品,供广大读者阅读交流。汇聚授权电子版权。
  • 后顾之忧

    后顾之忧

    班车从城里出发,走了两个小时才到这座郊县县城。沿着新中路向左,转入新西路,尽头便是一座军营;继续向左拐,穿过一片小树林,再沿着一条干涸了多年的满是白沙和大块鹅卵石……
  • 有个刀客

    有个刀客

    一侧是灯火璀璨,一侧是尸骨成山。少年断刀在腰,锈剑在背,轻按斗笠回头小声对身后不肯往前走的小毛驴说:“走着,江湖去!”他从山上来,往人间江湖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