鸡蛋面还是昔日的味道。鸡蛋打匀,在锅里摊成薄饼状,然后切成细丝下在汤里,切上几片肥瘦相间的腊肉煎出油来盖在蛋面上,撒上葱花胡椒粉,又好看又好吃。从记事起,每年的生日母亲都要如此与我过一番。在外求学后,不常回家,每一次回家第一餐母亲必要做鸡蛋面与我,这碗吃食看相朴素,做起来繁琐,既要熬汤又要煎肉,但母亲必要以此隆重来表白她做娘的心情。
鸡蛋面虽然咸淡适口,香气扑鼻,但我却吃不出从前的滋味了。才吃上两三口,便觉得胃胀,起身去敲母亲的房门。母亲说,有什么话明天再说吧。
母亲一定知道我此番突然回家的意思,她再嫁的消息亲戚们都知道了,唯独没有说与我知,她的心里必定很是为难,亲戚们俱是反对的,她也知道我的态度。因为中秋节的时候我跟她说过这个事,我表明了我的立场,是不同意的。母亲说,这是谣言。这事也就没再提起。
母亲的拒绝,令我周身感到寒意,回房时途经走廊,看着墙上挽了黑纱的父亲遗像,胸中忽然生出委屈,眼泪一下子夺眶而出。
次日起床,见母亲要去集市买菜买米,我要同往,母亲拒绝了。我站在廊檐下看着母亲单薄的背影,心内一阵难过。
母亲在四十五岁上发福,胖成大肚罗汉,身上晃荡着的肉跟端着一碗汤似的,要泼了出来。母亲想方设法减肥,节食、吃药,还绑过一段时间的收腹带都不见效。但在父亲走后的半年时间里,母亲的这身赘肉像是被刀割了去,瘦得连肋骨都根根可见,母亲也一下子老了许多。从此母亲再没长过肉,永远是这副皮包骨的身架。
廊檐下炉子已经生好了,两块蜂窝煤都烧红了眼,炊壶都开始嗞嗞作响了。六十三岁的母亲身体硬朗,脚尖眼尖,走起路来,足下生风,做事手脚麻利。大早上的,一旁的炭盆也已生好,蒲扇扇去浮末,便是一盆鲜亮的炭火,端到屋内来,心里顿时便一阵发热。我和母亲到了冬季都喜欢烤炭火,每年父亲打年货,买炭是重头。大雪天,我们一家三口围坐在炭盆边烤火,母亲唱歌,父亲打拍子,他们的拍子打着打着就会打在我烤火的手上,然后捉住我,使我不得挣脱,他们笑,我也笑,惊得一旁的猫儿直拿眼瞪我们,埋在炭边的橘子发出一阵阵煳焦的甜香味儿,这是我记忆中最为温暖最为浪漫的冬天。这样的冬天再也不会有了。
我掏出手机给亲戚们打电话,邀他们来家中吃饭。知道我此番回来的意图,亲戚们都答应了。从我记事起,我们家每遇家庭矛盾,或口角或争吵,父亲便会请亲戚们出面调停劝解商量。父亲不在了,我延续了父亲的治家传统。大姑小姑离得近,母亲买菜还没回来,她们就已经到家了,两位姑姑多年来在我们家都没把自己当外人,一进门不用我忙活,便自己给自己倒茶,自己给自己找椅子。屁股一落座,便开始说起母亲的事情。
大姑说,洁儿,你妈的话我们说了很多,她不听人劝,这次当你面说也不一定就听我们的。还不如你做儿女的多说说,你说跟我们说不一样。
小姑说,说了还要听得进去才行。真不知道你妈是怎么想的,这么大年纪了,经期都回去了,还有这心思。
小姑到底是没进过学堂的人,说话粗糙。我虽对母亲这事不满,但这么说她我还是不高兴的。是人便会有七情六欲,跟年纪、跟绝经没有关系。我说,我妈太孤独了,我一年难得回来一次,我一走她身边连个说话的人都没有。倘若倒回去十年,我不会阻止她这个事,但现在她老了,这个年纪哪里还能与人做夫妻,只能与人作个伴儿。说白了我妈是去伺候人,我妈伺候了我爸几十年,我不能让她老了老了还给自己添个包袱,再去伺候旁的人。
母亲买菜回来后,舅舅和姨妈们便都前后脚进了屋。我们围坐在火盆旁,母亲要进厨房做饭但被小姑硬拉了坐下,简单寒暄后,便直接进入了主题。
大姑说,姐,这事还是要过细想一下的,出了高家的门路大,再回高家的门路就小了。
小姑说,也要替洁儿多想一下,她又不是不孝顺你,不养你的老,你往前走这一步,后人脸上多不光彩。
姑姑们历数了高家三代寡妇,说她们在丈夫做了亡人后是如何如何为人处世的,是如何如何含辛茹苦拉扯孩子长大,如何如何撑门立户,不下堂不改嫁,她们的为人和志气在地方上受到了怎样的恭敬,方圆几十里一说起高家的女人都是人人竖大拇指的,都是被人高看一眼的。两个姑姑你一句我一句像是在说相声,口若悬河,喉咙粗声音大,一口一个我们高家,好像高家是多么的高高在上。我忽然感到有些羞愧,守寡又不是什么光彩的事,姑姑们居然能说得这么陶醉。
姑姑们在讲话的时候时不时抬起头看看对面,对面坐着的是我母亲和母亲的娘家人。我的舅舅和姨妈们一人端着一只塑料茶杯,低着眼睛盯着火盆里的炭火,泥菩萨一般一动不动。母亲的腰快弯到地上,双手捧着脸,像是在听也像是在打瞌睡,这令我的两位姑姑有些不高兴。我知道一个人讲话讲得唾沫星子横飞,听的人像聋子,这是很得罪人的。
大姑说,高洁,我们讲完了,你让你舅舅跟姨妈们讲几句。
我没吱声。这不是会议,也不是研讨会,没必要人人都按着顺序讲几句。亲戚们有什么话就说什么话,无非是劝母亲打消再找老伴的念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