来源:《清明》2011年第02期
栏目:中篇小说
王志超拖着行李箱总算站在了张巷村15号201室的门口。他顶着头乱发,穿一身被挤得皱巴巴的非品牌西装,烈日将他的脸晒出了细细的一层油脂。他伸手抹了把脸,细密的汗珠在他的手掌中破碎。定了定神,王志超推开房间门,一股浓浓的烟味就扑面涌来,差点呛他个跟头。
透过满屋子缭绕的烟雾,屋里的景致影影绰绰的,倒也能尽收眼底。房间给王志超的第一印象,除了挤,就是乱。烟味儿散开后,浓厚的异味开始显山露水,一个劲往王志超鼻孔里钻。那异味里掺合着汗味臭鞋子味以及剩饭剩菜的味道,都已经发酵了,充斥着房间的角角落落。王志超拖着行李的那只手不由自主地就松开了,在心中发出一声感叹:天!还不如大学宿舍!
确实不如王志超上大学时的住宿条件。在大学里,王志超的宿舍条件是比较好的。四人一房间,面对面各排列着两张床铺。床铺是架高的,下方是一个放衣服被褥的大柜子,柜子旁边是一张电脑桌,电脑桌旁有一个书架。四个学生各有一方小天地,每天读书学习,互不相扰。
可瞧瞧眼前:一间二十多平米的房间,竟然放了八张床铺,是上下铺。靠门边和靠窗的位置各放了两张桌子,桌子上面内容之丰富,足以让王志超目瞪口呆:一堆杂物比如饭盒茶缸,牙刷肥皂,白纸铅笔,烟灰缸,扑克牌,方便面,围绕在一台笔记本电脑周围,堆成了个小山,正有一个人在那里拨拉着,不知道在找什么。
房间里的几个人,除了正在找东西的那位,其余的几位,正围坐在一张床铺上打牌,见王志超进来,见惯不怪地点点头,算打了招呼,仍是兴致勃勃地玩着“斗地主”。
王志超把塞满衣服的行李箱向床边一放,简单地将床铺整理了一下,走出门去。他一时间还适应不了这屋里的乌烟瘴气,有一点要窒息的感觉。
王志超毕业于一所全国重点大学,他的家境还算不错:父亲是中学老师,母亲是报社记者。靠父母的收入接济一下,王志超在三环附近租套一居室,还是不成问题的。关键是,王志超不愿意这么做。当初王志超考进这所全国著名大学时,就想通过课余打工来赚取自己的所有费用。再说了,国外不是有很多这样的例子吗?可是说破嘴皮,父母死活就是不同意。父母认为,以现在的形势,进了大学,高举“六十分”万岁的旗帜,靠关系走门路找工作的时代已经过去了,大学的四年,还是要学好功课,特别是计算机软件这个专业,那凭的全是硬功夫。所以,父母是坚决反对王志超大学期间去打工,他们目的很明确,就是要王志超好好学习,将来凭技术吃饭没问题。
现在看来,父母的话是对的。四年期间,王志超专心学习,成绩优异。毕业时想在本地找一份工作是不难的,可王志超有更远的打算。他拎着行李箱一头扎到陌生的北京。可在这举目无亲的地方,他连方向都辨不清楚,找工作不是个短时间就可以解决的事情。所以,他先找了家便宜的小旅馆住下,然后,每天在大街小巷里转悠,寻找最廉价的出租房,以求长远之计。
还真叫他找着了,就是现在这个地方。八人一间房,一年房租两千元。便宜是够便宜的,两千元就可以在北京住一年。他用手机给家里发了个短信:工作住处皆妥,勿念。发完就关了机。果然,那边父母一接到短信就打他的手机想要刨根问底,手机自然是打不通。为了应对父母大人的千叮咛万嘱咐,来北京前王志超就告诉父母,手机有了点问题,总断机。用这种方式隔断了父母不放心的唠叨。他要做的事情太多了,等有了业绩,接父母过来看吧。
可目前,还真是一点头绪没有。王志超坐在村中的小河边上,月亮冉冉升起,心平气和地望着一切。小河从眼前穿过,流向村外。王志超沿着小河边向前走,小河流着流着就流到了桥下,一条马路穿过小桥向远处延伸,一眼望不到边,两边是稀稀落落的小树苗,再抬眼望去,不远处就是高楼大厦,在夜幕的朦胧中,冷漠地耸立着,像是一幅淡墨画。王志超看着灰蒙蒙的天地,一时间觉得自己这样渺小。
不远处有一家小饭馆。老板一边忙着一边还大声吆喝:“馄饨——牛肉面——包子——”声音拉得长长的,在暮色里,传得很远。
一阵香味顺风飘来。王志超跳起来,连做了几个高跳,心里一阵轻松,管它三七二十一,先填饱肚皮再说。
牛肉面,挺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