登陆注册
10801100000004

第4章 蓬门今始为君开

——读卢新华《紫禁女》

卢新华君,与我同年同月同日出生,又有四年复旦大学同窗之谊,是不是会同年同月同日死,暂且不知。但即使如此,大约也是可以称作罕有的缘分了。其实我们两人的性格很不同,新华为人开朗率性,处世不失天真,人生道路海阔天空,浪漫习性始终催促他对人生的探索;而我则是一个务实之人,出身于上海的狭窄街道,被一位天才批评家讥为街道作坊间里走出来的平庸之徒,我于人生很少幻想,喜欢踏实地走在自己熟悉的道路上。我在复旦大学的校园里已经走了二十六年,似乎还会一如既往地走下去。

记得1978年春上,我们考入大学不久,同学之间还不甚熟悉,班级里出墙报,卢新华的短篇小说《伤痕》作为头条贴在学生宿舍四号楼底楼拐角处的壁报上,那是用五百格的稿纸抄出来的。我站在那儿阅读后的激动心情,至今回忆起来还历历在目,于是我主动写了一篇读后感,尝试着用现实主义的典型理论(后来我自己也不怎么相信这种理论)来解读这篇作品。他的小说和我的评论都发表在《文汇报》上,他继续写他的小说,我则走上了文学评论的道路。

心灵的伤痕无法弥合,它将永远令人咀嚼。《伤痕》这篇小说,即使到今天仍然使我感慨无穷。它表达了一个无法弥合的悲惨故事。一个女儿因为误信母亲是叛徒,为了表示自己是革命的,也是为了自己的前途,离家出走,还与母亲断绝关系。后来知道母亲是冤枉的,但那时母亲已经死去,再也听不到女儿的忏悔,于是女儿心灵上的伤痕也就成了永恒的伤痕,永远无法弥合。

我后来想,当时揭批“文革”的文学创作已经不少,为什么独独《伤痕》引起了轩然大波,推动了文学创作中的现实主义精神的复活?我想关键是卢新华写出了一种无法追补的“伤痕”。在“文革”灾难刚刚过去时,人们心头所烙的伤痛实在是太深刻了,人的生命失去了补不回来,人的青春浪费了也补不回来,更重要的是,人生道路上最美好的友谊、信仰和理想被愚弄、被出卖,当你立誓为之奋斗一辈子的事业突然暴露出残忍的面目,那种痛苦是刻骨铭心、无以补偿的。当时的主旋律是宣扬一种善有善报恶有恶报的庸俗循环观念,以证明“文革”只是一个偶然的失误,并已经获得了彻底的纠正,然后又是咸与维新而皆大欢喜。所以,当作家用力捅破虚伪的团圆模式,把残酷的现实血淋淋地撕裂在人面前,它给人带来的震撼是何等的惊心动魄——我认为这才是1978年掀起的“伤痕文学”的真正含义与贡献。虽然在文学史上,真正的“伤痕文学”并没有得到进一步发展,它很快就被另外一种宣扬苦尽甘来的理性精神的“反思文学”所取代,但是这样一种直面“伤痕”的痛苦的心灵忏悔,成为当时思想解放运动的重要资源。

当然,这些认识都是以后长期思考获得的一点心得,当初没有想得那么复杂,支持者和批评者都是在直接的经验上引发讨论的,卢新华当初也未必想得那么深。偶尔为之的成功并没有使他陶醉在不切实际的幻想中营造人生未来。毕业后,他先是在《文汇报》当文艺记者,后来辞职下海办公司,接着又自费去美国留学,在漂泊中度过了近十八年。他做过很多工作,也读过许多书,后来在西部洛杉矶一家赌场里发牌,过着自食其力的侨居生活。我早就听人说了,《伤痕》的作者现在在美国赌场里发牌,说这话的人总是带着遗憾惋惜的口吻,甚至还看到不少文章编造“赌场奇遇”情节,把卢新华描写成一个“落难他乡”的才子。言下之意,如果卢新华不出国,在国内文坛上混着,现在也已经混成一个饱食终日的体面作家了,何苦要去赌场发牌?至于还能否写出好作品,那是无关紧要的了。但是,恰恰是表面上放弃了国内作家的生活模式的卢新华,内心里却对文学始终不能忘怀,他以平常心在美国生活,却以非常心关注着祖国所发生的改革变化的一切,他把所有的人生观察和思考,以及对历史的反思,都凝聚在这部新完成的长篇小说《紫禁女》(注:《紫禁女》,卢新华著,长篇小说,长江文艺出版社2004年版。)中,以至这么一个略有传奇性的女人命运故事,凝聚了那么沉重复杂的文化信息,足以激发起读者的深层思考。

卢新华是从二十世纪七十年代末开始学习写作的。那是一个风云际会的时代,文学创作上有一个传统,作家们善于把家事国事天下事,事事融入文学创作,同学少年,书生意气,若气贯长虹,充沛于文字间。但在1990年代以后,风气大变,作家们避席不谈天下事,热衷的是男女间、床笫事,在身边琐事中表达内心的无聊与悲哀。后者一旦蔚然成风气,前者便于不自觉中被逐出纯文学创作,转而为报告文学和新闻采访,文学的批判现实主义功能和人文精神,都被《南方周末》所取代。现在再要退回到1980年代的时代氛围当然已经不可能了,作家也不会那么幼稚。所以,多年来我一直在寻求一种创作的可能:既能照顾时下的市场与读者的世俗口味,提供一个好看的故事;又能将作家的思想成果举重若轻地体现出来,使读者于轻松阅读中感受到一种难以言状的不安与沉重,从而调动起自己的经验,激发起自己的艺术想象。当我读到这部长篇小说,我确实在这一层面上感到了满足。

我从《伤痕》扯到《紫禁女》,并非是信笔所至。这里包含了卢新华对小说艺术的一贯追求。《紫禁女》表面上是一个通俗故事,但它内在所含的意义以及让人产生的联想,经得起一而再再而三的挖掘。如果说,《伤痕》的悲剧来自“文革”时代的愚昧政治恶果,那么《紫禁女》的悲剧的原因要深广得多。小说有一个细节,写石玉做了一个梦,梦见自己被八个外国人强暴,其影射意思大约是明白的,因为后来一再暗示这个梦境与她的经历有关,小说采用了不少象征、隐喻、梦幻等手法,暗示其生命悲剧来自远古的一种遗传基因和近世的外来强暴的记忆。小说曾取名《幽闭的女人》,窃以为,用“幽闭”两字作为女主人公的修饰定语,或许更有意味。“幽闭”者,古代对女性犯人施行的一种大刑,与对男子的宫刑相等同,因为资料失传,现代学者对“幽闭”的具体内容多有猜测,但也没有准确的答案。小说主人公石玉是生理上的先天“幽闭”者,即阴道横隔患者,其病症是与自己的生命起源有关。先天“幽闭”患者俗称石女,如以风月论故事,这是一部可以满足各种好奇心以至窥阴癖的女人隐私传记;但我所说的满足不在于此,石玉的年龄,大约是1967年生,正是“文革”初期的产物,八岁失去父亲,正是批林批孔时期。1980年代的大学生,经历了校园里的思想解放运动,也体验到身体解放的人性自觉。1980年代中期随出国潮奔赴美国,经历了几十年的苦苦挣扎,终于走向了生命的成熟,然而也是生命的大欢悦大悲哀……这样一段生命经历的丰富内涵,仅仅以主人公的隐私传记故事是无法涵盖的。

于是,我想到了双重叠影四个字。我在分析二十世纪五十年代小说时提过一个看法:一部好的小说往往有多义性,它由显形结构与隐形结构相重叠,共同构成意义。在1950年代的意义结构中,显形结构揭示的是主旋律的要求,而隐形结构则来自民间叙事的模式,由此形成一种相生相克、内在运动的张力。《紫禁女》的多义性则相反,显示了当下环境的叙事特征:它在显形故事层面上叙述的是一个含有世俗气息的好看故事,熔生命奥秘、男欢女爱、身体告白、异国情调、情色伦理等于一炉,可以当作一部畅销的时尚小说来读;而在隐形结构里,它却沉重地表达了一个打破先天封闭限制,走向自由开放的生命体所遭遇的无与伦比的痛苦惨烈的历程。而这个生命体,同样是多义的,可以象征一段我们都熟悉的现代历史,也可以象征民族从闭关锁国到走向开放的艰难历程。

但我不想在影射的层面上讨论这部作品。这些让索隐派感兴趣的因素,还是留给索隐派去研究和议论。从艺术的规律而言,主题先行或者过于比附现实都不可能是真正的艺术价值所在。所以我宁愿回过来再讨论小说的人物描写,即石玉这个形象究竟给我们带来了什么样的艺术感动。我在前面已经说过,卢新华是在二十世纪七十年代末的氛围里开始创作的,依循的基本还是现实主义的艺术典型论。这对于当下作家来说几乎是陌生的,其后果也是不言而喻的,这十多年里真正成功的艺术形象寥寥无几,便是后果之一。石玉正好填补了这个空白,她以她特殊的经历和内心世界,涵盖了近三十年来中国历史的复杂内涵,也就是说,石玉的“这一个”既是一个充满着血肉个性的活泼的真人,又是某种时代内涵的集中概括。以石玉为中心而展开的一系列的人物谱系,几乎都是社会历史中的某种符号,她与他们的关系构成了一幅复杂的似真似幻的历史图景。在这幅图景中,每一个人物都是真实的,没有漫画化和丑化。她的初恋男友吴源早年意气风发,热衷于官场政治,遵循的是积极入世的人生观念,但在其十几年来仕途处处受制的锻炼中,变为谨小慎微的侏儒式的人物;她名义上的丈夫大布鲁斯是一位充满善意的、乐于助人的美国青年,他对石玉的帮助也是真心诚意的,但他坦率的性观念与习惯性的拯救思维怪诞地混合在一起,却使石玉的爱情望而却步;她兄长般的男性挚友常道,以天地和谐为理想,以退隐无为看人生,似乎达到了美满而圆熟的人生境界,可惜这种境界来自身体内在的缺陷而非内在的丰满,最终是虚幻的。小说里用一句俗语“一把钥匙一把锁”来暗示石玉的命运的最终解法,但是由于石玉与一系列男性之间的性爱关系的最终瓦解,她为改变自己“幽闭”命运而做的所有努力,都成为一种无对象的徒然的挣扎。更让人惊心动魄的结果是,石玉利用美国的先进技术和足够的经济能力,终于成功地治愈了“幽闭”的生理缺陷,生命力的解放使久久封闭的欲望一发而不可收,反而为恶魔性所俘获,小说最后在三峡的船上“血崩”的幻象真是神来之笔,让人思之坐立不安,再思之惊出一身冷汗,唯三思之,才能真正悟出一些真幻之间的生命本相。

应该说,小说描写石玉这样一个特殊病人的传记故事,本身是带有某种冒险性的,因为石玉是一个先天幽闭患者,而她的故事主要又是通过她与一系列男性之间的性爱关系来推动的,这很容易使小说趋于流行读物的格调。但是我连续阅读了两遍,对其中的细节描写再三咀嚼,尽管作家不能不正面描述人的身体器官,不能不正面展示人物之间的性的关系,我还是感到作家笔下笼罩了一层悲愤之气,由此淡化了本来可能会产生的猥亵感。因为在这部小说里,性器官描写带给人物的始终是耻辱和伤害,每一次性爱的展示,总是带给主人公无穷无尽的痛苦,没有欢悦,没有快感,性爱在这里受到了压抑,生命力明显遭受了摧残。有好几个场景的描写,都让我为人性的惨烈而战栗。比如,石玉第一次开刀失败而沮丧绝望之下,竟用烙铁去烫自己的下体;又比如,石玉在参观孔林时,突然神思迷茫,爆发了体内大流血的惨状,原来的焦糊味上又添了血腥味……这些残酷的描写,因美学上的恐惧效果起到了净化情感的作用,从而使这部小说在格调上变得峻厉,与时下流行的所谓“身体写作”和软性文学划清了界限,与时下流行的轻松搞笑、无病呻吟的文字也划清了界限。

从1978年发表《伤痕》以来,卢新华默默地经过了艰辛的人生长途跋涉,这其间他偶尔也出版过几部小说,但毫无疑义,《紫禁女》是他文学创作的新的制高点。我为之高兴的是,他重新回到文学的跑道上,意气依然是那样奋发,步履依然是那样矫健。这是我要表示祝贺的。

2004年7月15日于黑水斋

(初刊《长篇小说选刊》2004年试刊号)

同类推荐
  • 散漫的天性

    散漫的天性

    这是“冯骥才散文新编”书系五种之一,精选了冯骥才大量的散文作品中关于游记的篇章,系作者自己精心遴选,书名待定。
  • 大雅村言

    大雅村言

    本书共收录散文作品45篇。包括:“皇帝与作家”、“刘项原来不读书”、“诗人的感觉误区”、“胡椒八百石”、“嘴巴的功能”等。
  • 落花人独立:金庸的情侠江湖

    落花人独立:金庸的情侠江湖

    本书是一本评金庸武侠小说人物的主题系列散文集,作者用她那闪耀着刀锋般光芒的语言,写那么虚无又真实的女子和男子。写女子,则写她们坠入爱情瞬间的绝美样子,写她们在爱情面前的温柔和坚定,以及一切玲珑剔透的小心思。写男子,那些让人喜欢的男子,则用更喜欢的笔调写他们;不喜欢的,也不故意曲笔,而是庖丁解牛一般,画出他们的原本,把厌弃或者包容的权利,交给读者。
  • 中北欧现代文学大作(世界文学知识大课堂)

    中北欧现代文学大作(世界文学知识大课堂)

    本文主要从以下几个方面介绍了中北欧现代文学大作:德国现代文学精品、波兰现代文学精品、捷克、斯洛伐克现代文学精品、奥地利现代文学精品、匈牙利现代文学精品、丹麦现代文学精品和瑞典现代文学精品。优秀的文学作品能使人产生如临其境、如见其人、如闻其声的感觉,并从思想感情上受到感染、教育和陶冶。文学是语言的艺术,是以语言为工具来塑造艺术形象的,虽然其具有形象的间接性,但它能多方面立体性地展示社会生活,甚至表现社会生活的发展过程,展示人与人之间的错综复杂的社会关系和人物的内心精神世界。
  • 卯初记

    卯初记

    当今的荣辱标准多元化了,奢华的、神秘的、古怪的,不一而足。我觉得用德国双立人锅也好,背两个LV也好,都没什么不好。接近大自然更好,比如步行与骑自行车。我在德国的斯图加特生活过一个月,没见德国人戴欧米加表,背LV包,他们的穿戴比道义乡的农民还朴实,而他们最羡慕那些跑步与骑自行车的人。出席聚会如果哪个人开了汽车来,他会向大家道歉,说怕迟到,才开了车。一个人开一辆车在德国会受人白眼,有如举止乖张,违背了环境伦理。德国人都像老子的信徒喜欢自然的,不矫饰的生活。
热门推荐
  • 虚构三年

    虚构三年

    那一日,阳光明媚,他当着全班的面向她表白,对所有人宣布他喜欢她,可种种的种种,既然都是假的,他一直在骗她,骗到她喜欢上了他,然后甩了她,可到最后发现自己真的喜欢上了她,可又当如何面对,在突然对她表明心意的兄弟面前和她面前又该何去何从,她是否还会再次相信他的表白或是…
  • 至尊宝宝狂傲娘亲

    至尊宝宝狂傲娘亲

    被亲信背叛而死,她穿越至草包公主轩辕隐月身上。当昔日草包再次出现在世人面前,潋滟风华让人不敢逼视!手持轩辕剑,脚踩万里鲲鹏,身边还跟着一个古灵精怪的小不点,她以绝代风姿傲视苍穹,睥睨天下!而回首时,总有一人站在灯火阑珊处,宠溺的看着母子俩,为她们保驾护航!【情节虚构,请勿模仿】
  • 欧皇饶命

    欧皇饶命

    新书《无敌从出售洪荒开始》已发布,求支持!暴击+暴击+暴击+暴击,开启无尽湮灭进化路!速度+速度+速度+速度,开启追星逐日进化路!攻击+攻击+攻击+攻击,开启神开伏藏进化路!护甲+护甲+护甲+护甲,开启无懈可击进化路!......对,这就是别人的进化路。楚南收回目光,愣愣地看着先天神石上面为自己推演出来的一条条进化之路。“波涛汹涌进化路”(⊙_⊙)???“如此多情进化路”(⊙_⊙)???......???????作为主角,我现在很慌,怎么办?有没有大佬给个主意?在线等挺急的......(书友群,欢迎加入:546530899)
  • 时代骄子

    时代骄子

    五千年来,这里流传着一个美丽的神话故事,叫羿射九日。中国最古老的书《淮南子》书上记载:“尧之时,十日并出,焦禾稼,杀草木,而民无所食,羿仰身射下九日,万民皆喜,置尧以为天子。”传说羿射落的太阳就坠落于太行山西侧的上党盆地,化作了宽广无垠的沁水煤田。这里是煤的故乡,这里的人都是煤的传人,他们夜以继日地采掘着光和热,手中捧起的是一轮轮太阳。“我们开采太阳。”挖煤人的思维里就和羿射九日的故事连到了一起,羿射九日为人类创造了生存的条件,挖煤的人为人们更好的生活提供了能源和原料,因而被称为“开采太阳的人”。
  • 祛疑说

    祛疑说

    本书为公版书,为不受著作权法限制的作家、艺术家及其它人士发布的作品,供广大读者阅读交流。汇聚授权电子版权。
  • 马嘉祺0a

    马嘉祺0a

    冉妈妈:“你这个臭丫头,不跟妈妈说自己一个人跑到北京去,对了,妈妈已经帮你交了学费了,既然去了就要用心学,还有,不要打扰别人,妈妈知道你…”冉小辞:“知道了妈,要上飞机了,我先走了,妈,你和爸注意身体,我一放假就回来看你们。”
  • 全能铸造师

    全能铸造师

    学铸造,只是帮别人铸造装备,赚点钱。减轻家里负担。没想到成了全服最牛全能铸造师
  • 阿拉德无尽战意

    阿拉德无尽战意

    万年雪山之上,一条常年盘踞的冰龙缓缓睁开眼睛。天界大海之中一座岛屿表面风平浪静,海底深处方圆全是妖兽的尸骸。一个矮小的老头走进了一座宏伟宫殿,有人在这里等着他的到来……人类的结局最终走向何处,阿拉德的命运是否能够被重新改写,剑气冲天战意无尽……
  • 战族传说(4)

    战族传说(4)

    洪荒岁月,涿鹿一战,战神蚩尤虽亡,却留下不灭魔志,战族子民重承魔志,隐匿于武林之外,成为超越武林的隐世武门,只待五星逆行之时乘时而作,东山再起。岁星、荧惑、填星、太白、辰星五星逆行之日终至,千古战意随着时光的轮回而再现武林,一位神的传人,一位魔的后人,在经过无数次武林纷争后慢慢崛起江湖,而世间的种种魔缘机遇终究将两人铸成了左右武林的盖世高手。
  • 闲话三国

    闲话三国

    《李国文文集(第11卷)?随笔2:闲话三国》为李国文随笔之一。主要内容素以直面现实,关注众生,剖析人生百态为特点;近二十年来,虽沉潜于历史,但他的目光也并未脱离当下,用嬉笑怒骂、幽默冷辣的文字,表达对历史、社会和人生的理解,自有一种严肃和深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