登陆注册
10801700000002

第2章 俞平伯:京华无梦说红楼

这次到了北京,就听说俞平伯先生将要去香港,应中华文化促进中心和三联书店之邀,作《红楼梦》研究的学术演讲。

这个消息把我带进他的家。他正忙着去香港的准备工作,除了为中华文化促进中心,为三联书店等写条幅,写字送人;余下的一项准备工作,就是“静养”。他很幽默地说:“不把身体养养好,到了那里不能演讲,怎能对得起听者?”

勃勃生气又回到这位88岁的老人的生命中来了,这次是我十几年来第四次拜访他,这也是他的精神最好的一次,过去每次去拜访,他都是沉默寡言,只好和他相向静坐,而此时,他的话也多了起来,我觉得他的心的深处在微笑。

他这次演讲的题目是《索隐派与自传说闲评》。他的外孙韦柰告诉说:“过去,谁要和外公提起《红楼梦》,他就生气;这些天来,他天天都和我们谈《红楼梦》。”

从他和家人的谈话中,透露出他对《红楼梦》研究新的信息,也是他这次去香港讲学的内容。他认为,《红楼梦》毕竟是一部小说,不能离开小说的艺术形式来对它进行研究。贾宝玉是谁?贾宝玉就是书中的一个人物,大观园在哪里?不就是书中所描写的一个园子嘛。什么是小说?小说就是虚构,不可能把小说中的人、事、物都一一落在实处。《红楼梦》的作者曹雪芹已经在九泉之下,现在无法找他出来一一对证,研究《红楼梦》还应该着眼于它的文学和哲学,经济和政治……

当和他谈到十多年前,北京红学家在寻找曹雪芹故居时,我们《文汇报》还发表了《京华何处大观园》的文章,引起轰动,他摇摇头说:“哪里有什么大观园,《红楼梦》明明写道‘天上人间诸景备,芳园应锡大观名’,我早就说过,大观园是曹雪芹理想中的园子,他写小说,要表示想象的境界。‘红学’研究穷途末路,总要生发出一些事情来热闹一下,你们报纸也跟着凑热闹。”

由寻找大观园联系到《红楼梦》研究的现状,记者觉得一些研究者恨不得把曹雪芹在九泉之下请出来,对他所写的东西一一作出回答,这种研究离开《红楼梦》这部文学著作的主体越来越远了。

在《索隐派与自传说闲评》的论文中,俞平伯客观地分析了“索隐派”与“自传说”的得失,他认为“索隐派”在研究中,也能偶有所得,有些地方还是有根据的。两派都是钻了牛角尖,现在有些研究还继续钻牛角尖。

谈到“自传说”,俞平伯说:“我过去也是自传说的支持者,现在还有些惭愧。”

在童年时代,俞平伯欢喜读的是三国、水浒、西游,对红楼一书是毫无兴趣的。到了十三四岁才开始读红楼,一读就无法释手。1920年,他赴欧洲留学,与他朝夕相伴的就是一部《红楼梦》,他出生在书香世家,曾祖父俞樾是清代经学大师,祖父早逝,父亲也是学者兼诗人。在《红楼梦》问世以来的两个多世纪中,程伟元、高鹗的一百二十回盛传了120年,它以各种名称、版本在人间流转,没有人提出过质疑,学术界大都以为《红楼梦》的原貌就是如此。只是俞樾在《小浮梅闲话》里提出“此书非出一手”。这条为旧红学所忽视了的记载,却被胡适所注意,经过他的考证:“程排本作序的高鹗是实有其人,还使我们知道《红楼梦》后四十回是高鹗补的。”

1921年,胡适在《红楼梦考证》中提出《红楼梦》是曹雪芹写他所见所闻的旧梦而成的“自传说”,俞平伯是积极的支持者。1923年4月,俞平伯出版了《红楼梦辨》,也主张“自传说”。1921年的4月到7月之间,俞平伯和顾颉刚通信讨论《红楼梦》兴致很好。在胡适考证的基础上,俞平伯又进一步提出“后四十回不但本文是继补,即回目亦断非固有”。俞平伯的论证,恰如魏同贤的评论所说“续书说的提出和论定,无异空谷足音,震动了当时的红学界”。“新红学一出场就弄清了《红楼梦》的作者及其家世,注意到了作者著述的情况以及版本搜集研究。”去掉了旧红学中的那种牵强的附会和虚妄的“猜度”,是旧红学所“无法比拟的”。无疑,俞平伯成为“新红学派”的开拓人物之一。

俞平伯毕竟是一位有着严密风度的学者。1923年4月出版了他的《红楼梦辨》不久,他就发现了自己的若干错误,这些错误有的是本来的,有的是新材料的发现证明了的,这使他心中惴惴不安,他说:“破笤帚可以掷在壁角落里完事。文字流布人间的,其掷却不如此的容易。奈何。”到1928年1月,他又写了《〈红楼梦辨〉的修正》,对于《红楼梦》是作者自叙传这一说表示怀疑。他认为以贾宝玉比附曹雪芹,实质上是旧红学的攀附那一套,要彻底打破旧红学,“只有把一个人比附一个人,一件事比附一件事这个窠臼完全抛掉。”

1950年,上海棠棣出版社向俞平伯约稿。俞平伯苦于没有新作,又把《红楼梦辨》作了修改,再加上逐年发表的其他文章,改名为《红楼梦研究》,向出版社交卷了。在此书出版之前,他在《文汇报》发表了开头的几章。1953年,《红楼梦研究》热销,俞平伯也红极一时,出版界纷纷上门组稿,于是俞平伯又写了《红楼梦随笔》等文章,对“自传说”的态度就更为明确了,他认为:把假的贾府跟真的曹府并了家,把书中的主角和作者合为一人,这很明显有三种的不妥当:“第一失却小说所以为小说的意义。第二,像这样处处黏合真人真事,小说恐怕不好写,更不能写得这样好。第三,作者说明真事隐去,若处处都是真的,即无所谓‘真事隐’,不过把真事搬了个家而把真人换上姓名罢了。”

俞平伯的学术思想发展了,变化了,对原来的一些观念都作了自我批判并放弃。可是在1954年还是对他进行了批判,而且借题发挥到所谓“阶级斗争”上来。这样的批判俞平伯能服气吗?“文革”期间,他在中国社科院文学所会上发言,还对“自传说”作了专题批判。

这时,看到这位和我静静相对的老人,当年竟有那样大的勇气,敢于对自己研究中的错误加以修正与否定,经受了那样大的风浪,对照今天的红学研究,不是特别值得令人钦佩吗?

谈到《红楼梦》的版本之多,我又想起不久前看到一位红学家的《〈靖本石头记〉佚失之谜》的文章,从这篇文章看来,《靖本石头记》的佚失和俞平伯有关,作者认为这部书似乎被俞平伯藏了起来。这是一件怎样的事情呢?所谓《靖本石头记》原为南京靖应鹍所藏,因之而有“靖本”之名,1959年毛国瑶曾借阅,摘录了150条批语,这是正本上所没有的。毛将此书用完即归还给靖家了。1964年,俞平伯首先确认了“靖本”及其批语研究的价值,这时才引起藏者的重视,再寻找此书时,已经不知去向。时间已经过去二十多年了,有不少人写过“靖本”遗落的故事,谁都没有认为这事和俞平伯有关。20年后的今天,却有人撰文重提此事,又认为可能是俞平伯藏匿起来,这是否在欺负他年迈没有还手之力呢?即使俞平伯不还手,但是“靖本”的藏主还在,不应该无视这活的历史证人吧。

谈到这件事,红学界的人及俞平伯的家人都是很气愤的。这时他自己却淡淡地,“对这种人不要理他算了。”是的,他是有资格把这件事情看得淡淡的。1954年因《红楼梦》研究对他进行不公正的批判,给他带来心灵上的创伤,也随着时间的流失淡化了。在中国社会科学院文学研究所为他举行的“庆祝俞平伯先生从事学术活动六十五周年”活动时,赞扬了他在逆境之下的不屈不挠的精神。

就是在记者访问他的时候,得知上海古籍出版社要把他研究《红楼梦》的文章集成专集,对出版社为此书的题名,他不满意,为这本书的名字,全家争执不下。他说:“打电话给你叶圣陶公公,书名请他来定。”电话打去了,没有几分钟,叶圣陶打来电话,说:“就叫《俞平伯论〈红楼梦〉》,俞平伯可以论《红楼梦》,别人也可以论《红楼梦》。”俞平伯对韦柰说:“快打电话给叶公公,他想的好,我非常佩服他。”

(1986年11月16日)

《京华无梦说红楼》是我写的一篇新闻通讯,在《文汇报》上刊出。文中对俞平伯研究《红楼梦》学术思想的变化只能作粗略的介绍,意在说明对他的《红楼梦》研究的批判和他的思想已不相符合,是失之公允的冤案了。在通讯的背后,我和俞先生还有着个人的交往,略述于后。

1986年11月15日,俞先生要乘飞机去香港讲学。一清早,我就赶到首都机场为他送行。这时,他已经到了,精神比平时要好得多。他说他早晨5点钟就起床了,65年前去香港,香港还是个村落,不知如今变成什么样子了。看到他衣着单薄,就问冷不冷,他说:我很耐寒,不怕冷。谈到这次乘飞机,老人童心再现,说:我也有顽皮的时候,1935年,我瞒着母亲,偷偷乘飞机由上海到北京,自那以后就没有再乘过飞机。因为飞机起飞晚点,他是全国政协委员,由机场安排他到民航宾馆小憩。到了宾馆,他首先把新的尼龙袜子脱去,说这种袜子不好,又闷又热。他在家中,不管是夏天还是冬天,都是赤脚不穿袜子的。接着他又手抚摸着装潢新材料墙,低声问外孙,这是什么东西?他好像到了另一个世界,对什么都感到新鲜而又陌生。

我在宿城二中读中学时,正值对俞平伯《红楼梦》研究进行批判,教语文的谭沧溟老师没有给我们讲什么批判的问题,却偏偏选了朱自清、俞平伯两篇同名散文《桨声灯影里的秦淮河》,以对比的方法讲这两篇都是美文,但情致各异,一篇是富有渲染的音乐性节奏之美,一篇是淡妆素抹的诗意之美。我接着又读了俞平伯以“槐”命名的几本散文集,好像都是开明书店的本子,方知他的那座宅子并没有什么“槐”,只有一棵榆树,那“槐屋之梦”是虚幻的,有着理想之美。由此我更想认识在“槐屋”里做梦的人。

在一些文章中,我曾不止一次提到人与人、人与物之间的那个“缘”字。我和俞先生相识也是有“缘”。我的中学同学陆永品大学毕业后进了文学研究所,到俞平伯身边搞古典文学研究。从永品那里我知道俞先生的一些情况,家被抄了,老君堂的房子被占了,槐屋梦也破灭了,去了“五七干校”。从“五七干校”回来之后,老房子是回不去了,就住在日坛南路的新工房里,和永品成了邻居。到了北京去看望永品,他把我领进俞先生家里。俞先生见到永品,立刻问有什么会议吗?他问话时有些紧张,好像有些条件反射似的。永品说不开会,把我作了介绍。俞先生听说我在《文汇报》工作,神情宽松了许多,问了《文汇报》一些老人特别是黄裳的情况。他听了我的介绍,说:都还活着,那就好,那就好。说罢又和夫人带我看了两个房间,又说:这里蛮好,蛮好。一口浓重的苏州话。俞先生和夫人许宝驯虽然个子瘦小,都还硬朗,并不软弱。我知道此时的俞先生没有聊天的心情,只稍坐片刻就离开了。听到永品称俞先生为“平老”,从此我对他也就遵循着这样称呼了。

1975年10月,我到了北京,还是由永品陪同,我去看望俞先生。这时,他和夫人许宝驯仍然住在日坛南路的宿舍里,只是室内多了几只书橱及箱子。由于毛泽东要许世友读《红楼梦》,至少要读五遍,社会上又刮起了“以阶级斗争为纲”批判《红楼梦》之风,经受批判与横扫的红学老人,曾经发誓“终生缄口,不谈红楼”,这时也很注意上海市委写作班写的批判文章,问方岩梁、徐缉熙是什么样的人?他在言谈中也偶而流露出对“自传说”与“索隐派”的见解,在文学研究所的小组会上,他也发言对“自传说”作了批判。

这年的国庆节,周恩来给他发了大红请柬,请他参加庆祝活动。脚踝虽然骨折,在室内走动也要扶着椅子,但他情绪很好,当永品转达我要向他求一幅字,他欣然命笔,为我写了毛泽东《长征》诗,并已写了上款。我看他书兴很浓,就提出请书他自己的诗句,他又理纸,写下:

燕京游赏最匆匆,桃杏先春不耐风。见得花王须炳烛,藤萝纡紫海棠红。

梨英未必逊丁香,素艳同登白玉堂。何事春归恼红药,折为瓶供殿群芳。

盆中自发女萝子,晚秀愁她不及春。何必洛阳千朵艳,秋风袅袅一花新。

前两首诗是他的旧作,后一首是新作。花盆中的女萝子已经枯萎了,可是到了秋天,郁然勃发,俞先生新创就是写这件事。寄情于物,这首诗应该是他此时心情的写照。

以后再去看望俞先生就在南沙沟了。这里是一座大院子,现代公寓式的建筑,清静雅致,是国务院的宿舍,在这里住的除了像俞平伯、叶圣陶、钱钟书这样的文化学人,政府的一些部长也住在这里。全称应该是三里河南沙沟,不远处就是玉渊潭,永定河从旁边静静地流过,本来是块荒凉的地方。

这时俞先生夫人许宝驯已经去世,大女儿俞成和他住在一起。进门就是客厅和餐厅,靠墙着一排老式书橱,客厅的墙上悬挂四条用五尺纸写的长屏,好像是俞樾的书法,内容已经记不清楚了。再往里有一张大床,平常俞先生会盘腿坐在床上静养,有时我就坐在床前和俞先生聊天。他欢喜讲的还是早年丢失研究《红楼梦》手稿的事:一次,他乘一辆三轮车,把一部手稿丢在三轮车上,后来还是顾颉刚在地摊上发现这部手稿,就为他买了回来。还谈到他最近看了列宁格勒本《红楼梦》,发现“芙蓉诔”比其他版本少了四句,他的外孙韦柰找来其他版本核对,果如老人所说。令俞先生高兴的是,“文革”期间被抄家抄走的书籍又都发还了,有的书上钤了“江青藏书印”的印记,他又在“江青藏书印”上再盖上“俞平伯之印”。他说“这是一种游戏”,脸上流露出天真的表情。

1983年秋天,我携带壮暮翁为我画的梅花翠鸟长卷,想请俞先生为此卷写一题跋。打开手卷时,卷尾有壮暮翁题的年款“时丁巳春初”,俞先生突然想起了什么,走到书橱前拿出一个大信封,我打开一看,是他手书《重圆花烛歌》复印品,歌前小序云:“前丁巳秋,妻许来归,于时两家椿萱并茂,雁行齐整。余将弱岁,君亦韶年。阅识海桑,皆成皓首。光阴易过,甲子再臻。京国重来,倏已七载。勉同俚唱,因事寓情焉尔。一九七七年十月廿八日丁巳岁九秋既望於北京三里河寓斋。”俞先生和夫人许宝驯结婚周日,时在1917年(丁巳)到1977年(丁巳),正是60周年,俞先生为此写了《重圆花烛歌》,以作纪念。结婚六十年,西方称之为“钻石婚”,中国称之为“重圆花烛”。在俞先生的朋友中最早看到《重圆花烛歌》的是谢刚主国桢,他看后重抄一遍,此抄件为新加坡周颖南所得。周氏将谢氏抄卷再给俞先生看,俞先生看后将此诗的最后两句“为君再赋催妆句,退笔拈来字几行”,改为“即教退尽江郎笔,却扇曾窥月姊妆”。俞先生改后再题:“初稿以退笔拈来字几行句结束,颇觉衰飒,改末两句易位,以催妆为却扇,借月姊字面点明中表之谊,与首段相应,于文情章法或稍进欤。”此歌实为两部分,前面是写婚前在苏州生活,后段是写河南“五七干校”,自称为“乡居”,无论在日记中或写这首长歌,他都感到“写乡居光景比较惬意”,并不以干校生活为苦,而是随遇而安,这应该是人生的一种境界。我当即将此歌复印借到住地抄录一份。1991年,我随壮暮翁去新加坡参加鉴事活动,与周颖南相遇,提起俞先生《重圆花烛歌》,隔日在他开的饭店宴请,并将已经精装的《重圆花烛歌》携来欣赏,前后有叶圣陶、施蛰存、周策纵、潘受诸家题跋累累,尽享翰墨之香。

数日后,俞先生为我携去的《梅花翠鸟卷》题了一首七绝:

苔梅几阅岁华深,拣得高枝卓翠禽。萼绿仙人似姑射,好将冰雪洗凡心。

(2016年12月)

同类推荐
  • 文化创意产业前沿:对话:启迪与反思

    文化创意产业前沿:对话:启迪与反思

    文化大发展大繁荣是适应当今世界发展潮流的战略选择。在创意经济时代,文化与经济和政治的相互交融、相互推动,更是达到了前所未有的广度和深度,文化在综合国力竞争中的地位和作用越来越突出。新时期文化的多重价值和意义,需要我们深入研究,全面认识,进而增强发展文化的自觉性,提高发展文化的真本领。因此,发展和繁荣文化建设要求我们树立正确的文化价值观。
  • 百家姓:古代最流行的启蒙读物(国学网原版点注,党明德审定)

    百家姓:古代最流行的启蒙读物(国学网原版点注,党明德审定)

    《百家姓》,是一篇关于中华姓氏的文章。按文献记载,成文于北宋初。原收集姓氏411个,后增补到568个,其中单姓444个,复姓124个。《百家姓》采用四言体例,对姓氏进行了排列,而且句句押韵,虽然它的内容没有文理,但对于中国姓氏文化的传承、中国文字的认识等方面都起了巨大作用,这也是能够流传千百年的一个重要因素。《百家姓》与《三字经》、《千字文》并称“三百千”,是中国古代幼儿的启蒙读物。“赵钱孙李”成为《百家姓》前四姓是因为百家姓形成于宋朝的吴越地区,故而宋朝皇帝的赵氏、吴越国国王钱俶、正妃孙氏以及南唐国主李氏成为百家姓前四位。
  • 户籍:安居乐业时代

    户籍:安居乐业时代

    夏、商、周、春秋战国是我国历史上的上古时期。在这一时期的行政区划,夏、商、周代采取中央王朝与各部落联盟分土而治的方式;春秋中期以后,随着兼并战争的加剧,各诸侯国对疆土采取分层划区进行管理。这一时期的户籍制度最初处于萌芽阶段,至春秋战国时期,户籍则与兵籍、赋籍、地籍联结在一起,作为征收赋税、征发徭役和兵役的依据。
  • 漫品二十四节气

    漫品二十四节气

    2015年,中国二十四节气申报世界非物质文化遗产成功。本书旨在弘扬中华传统文化,对二十四节气知识进行普及性宣传,对节气内容加以品读赏析,帮助读者感知节气内容的美感和文化魅力。本书寻根溯源,着眼现实,首次对二十四节气及节气文化进行系统、深入、细致的解读,融入了大量历史、人文、气象、生活、自然、物候、传统农耕、典故传说、民谚民俗等各类知识与信息,融入了大量鲜活资料及生活体验,同时从不同角度阐述了二十四节气的文化意义及对生活的引领作用,从而富有知识性、趣味性、可读性及实用性,使读者感受到节气转换的每一步声息。本书是一本通俗读物,适合各层次读者,特别是青少年读者阅读。
  • 漫画脑

    漫画脑

    本书是“悦读日本”书系之一,是一部日本漫画小史。为什么说日本人有一个漫画脑?“漫画”一词是怎么来的?常磐庄如何成了漫画圣地,那里又发生过哪些有趣的故事?吉卜力的成功背后又有什么样的秘诀?书中从早期葛饰北斋的《北斋漫画》,讲到大正的漫画刊物,再到昭和时代与战争相关的漫画,而后是战后百花齐放的漫画黄金期,在这个阶段,诞生了铁臂阿童木、哆啦A梦这些为人们熟知的经典形象,而蓬勃发展的青年漫画和少女漫画则让漫画成为一种多元而又纷呈的、连通想象与现实的媒介,后有吉卜力工作室创作出大量以原画为基础的巨制动漫电影,漫画由此升级为全民式的文化现象,并衍生出了漫画咖啡、cosplay、轻小说等业态。漫画即日本,本书所呈现的既是一部漫画史,也是日本历史发展的动线,是日本国民的心灵史。
热门推荐
  • 一切从穿越火线开始

    一切从穿越火线开始

    从穿越火线开始的故事,死亡泰坦,世界Boss你们能打的过吗?比武力你们都不我对手。比武器我在你们之上。呵,你的神体能抗的住毁灭一枪吗?英雄在手,天下我横着走。
  • 炀帝迷楼记

    炀帝迷楼记

    本书为公版书,为不受著作权法限制的作家、艺术家及其它人士发布的作品,供广大读者阅读交流。汇聚授权电子版权。
  • 特工王妃:冷傲王爷腹黑妻

    特工王妃:冷傲王爷腹黑妻

    她是21世纪的王牌特工,飞机失事魂穿到一个历史上从未有过的王朝。化身婴孩不说,屡遭姨娘陷害,庶姐欺凌,多年忍让只为冲天一击。天下第一楼楼主?江湖上神龙见首不见尾的鬼医?本应在千年前灭绝的宗族圣女?哪一个才是真的她?他是天凤王朝最有能力的王爷,同时也是最受皇帝喜爱的儿子。他冷傲,他无情,他残忍,他嗜血,他视女人如衣物。众人皆知他无情,却不知他若有情天亦老。他是千年前消声灭迹的宗族少主,是她千年前的恋人。千年的纠葛,千年的追寻,愿付出一切,换红颜一笑。片段一:“你是谁?”“我是你夫君。”“你当我是三岁孩子么?我那夫君长的可比那你好看。”“我是你一千年前的夫君。”“.”某女石化,小心翼翼的问道,“那你今年多大?”“两千二百岁。”“滚!!你当你是王八啊?两千二百岁!!王八的爱恋?你怎么不说你爹一万两千岁呢。”“我爹是这个岁数,原来你还记得。”“.”
  • 八识规矩略说

    八识规矩略说

    本书为公版书,为不受著作权法限制的作家、艺术家及其它人士发布的作品,供广大读者阅读交流。汇聚授权电子版权。
  • 007谍海系列(全8册)

    007谍海系列(全8册)

    詹姆斯·邦备驰骋荧屏10年、经典电影原著小说中国大陆首次引进出版、震撼登陆詹姆斯·邦德横空出世——他是《第七情报员》“全世界最有魅力的”著名影星乌苏拉·安德丝被誉为最性感的邦德女士郞。
  • 青梅竹马的浪漫爱情

    青梅竹马的浪漫爱情

    她根正苗红的白富美一枚,人如其名,天生媚骨,然而却是父不疼母不爱的叛逆女,在无数次帮他挡下空降桃花的她,终于在旁观者看待小三的鄙视眼神中爆发,丫的,这妖孽成天沾花惹草,看她不收拾他!
  • 50个决定你一生的做人法则

    50个决定你一生的做人法则

    做事先做人,这是一句大家耳熟能详的话,无论是成功企业家、知名学者,还是普通老百姓,都经常把这句话挂在嘴边。为什么做事先做人?到底做事为先还是做人在前?这本书从一个人如何成功的角度,仔细分析了做事和做人之间的关系。
  • 爆笑萌妃:美妾要爬墙

    爆笑萌妃:美妾要爬墙

    一个娇小柔弱的身体,一个糙妹子的灵魂,一场阴差阳错的婚姻,”大爷求放过!”目光星星点点可怜非常。“青儿放心,我定会护你周全的。”男子冲她宠溺一笑。偏偏一场大火,一切的一切都变得不同了。“妹妹怎的如此狼狈?不如我为你抚琴一曲?”明媚的眼瞳笑意盈盈。十六岁那年,柳青灯眼里的第一朵桃花绽放了。替婚算什么?大佬也靠边!别说这宣府的墙,就算是天下,我也说翻就翻!--情节虚构,请勿模仿
  • 仇史

    仇史

    本书为公版书,为不受著作权法限制的作家、艺术家及其它人士发布的作品,供广大读者阅读交流。汇聚授权电子版权。
  • 春色:改变农民命运的实验

    春色:改变农民命运的实验

    除了田园诗人陶渊明对我的影响,让我向往那“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的诗情画意外,大学时期我曾担任过农村的扫盲教员,上世纪60年代又曾在农村担任过两年的“驻社干部”,“文化大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