登陆注册
10801700000003

第3章 没有写完的访问记

整理旧物,发现残稿《真火》。严格地说还不能算是“残稿”,残稿是指成文之后没有发表就已经散失,而《真火》是一篇未竟之作,是写冯友兰先生的。那是1988年的初冬,我第二次去访问冯先生。时隔多年,采访笔记固然还在,只记了冯先生的谈话,当时采访心境及思绪的变化都已忘却,但《真火》中还留下一些痕迹,姑且抄之。

去看看冯友兰先生吧。

每次到了北京,我就这样对自己说。但每次又都行色匆匆,每次又都未能去成。这样每次每次的下来,距离第一次见冯先生的时候已经八年了。

这次,我真的去了。江南正是橙黄橘绿,北京也恰好是枫叶吐丹。我带着别有一番的情致在燕南园的小径上走着。

已经记不清第一次去燕南园是为了什么。似乎不是为了采访谁,可能是被“从燕园离去的人,难免沾染些泉石烟霞的癖”这样美的文字所吸引,到这里领略一下泉石烟霞的情趣吧。

在燕南园,我最先访问的是周培源先生,以后又访问过朱光潜和宗白华两位先生,但都没有写出访问记来。只是为周培源写了一篇《泉水长流松长青》,那还是在庐山访问他时写的。这是1978年的事情了。

那是一个黄昏,我第一次走进冯先生居住的小院。这里既没有“鹤影诗魂”,也没有“泉石烟霞”,而是住着几户人家,有些嘈杂。后来读到宗璞写燕南园的文字,还是有些责怪她,为什么不写小楼内的杂乱,而用那样美的文字,写出那样美的意境来宽慰自己呢?

见到冯先生,我告诉他是从周培源那边过来,他马上说:“你知道吗,周培源会骑马。”从他的谈话中,我才知道在西南联大时,周培源住的地方离校较远,每次来校上课都要骑着马,上课时把马拴在教室外。冯先生津津有味地谈着西南联大时的生活。

八年的时间已经过去,朱光潜和宗白华两位先生都作了永恒的远行,周培源先生已经搬出燕南园。在这里,我认识的只有冯友兰先生了。

这次是公共汽车把我搞得颠三倒四,到冯先生家又是黄昏了。小院的木栅门虚掩着,静悄悄的,不像是再住着几户人家了。那次没有注意的几棵松树,在暮色中更显得苍劲郁翠了。

“你找我父亲谈什么呢?”在客厅里,她这样温和地问我。

她就是冯先生的女公子冯钟璞了。她就是令人倾慕的女作家宗璞了。她也就是为燕南园塑造梦境的人了。我注视着她,戴着一副深度近视眼镜,穿着一件用棒针编结的紫蓝色粗绒线毛衣。天还没冷呢,就穿上这样厚的毛衣,身体不好?没有问她,我只是猜着。

虽然做的是新闻工作,但我一直在文学、史学及哲学中盘桓。哲学引导我认识冯友兰,文学则引导我认识了宗璞。正像许多认识宗璞的人那样,自然是那颗晶莹的《红豆》。那颗《红豆》就像夜空中的流星那样,倏地就从天幕上消失了。那时,我已经是大学一年级的学生了,对人生已有自己的主张,心中就想:这样也好,就这么一颗红豆,人们永远会惦记着它,牵挂着它,想着它。

许多人从《中国诗史》中认识冯沅君。这部著作像月老手中的红线,牵引着她和陆侃如终生结为伴侣。而我认识冯沅君则是至今仍然藏在我的书橱中的《春痕》。那是一切印在纸上的东西都被目为“四旧”的岁月,在废旧物资收购的地方,我以2角钱的代价买来的。淡黄色的封面,石绿色的“春痕”印在上面就显得更翠了;特别是没有切过的毛边,纯朴而带着书香,1928年的版本一直对我有着诱惑力。这是一本由50封信组成的中篇小说,留下了冯沅君和陆侃如从“爱苗初长”到“定情”的爱的痕迹。

冯友兰、宗璞、冯沅君三人个人的形象,在我的心中很长的时间都是孤立的,似乎谁也不认识谁,谁和谁也没有干系。我怎么傻到这种程度呢?当知道他们是从同一个文化沉积层中走出来的时候,曾经这样笑话自己。

“冯先生是搞哲学的,你为什么没有学哲学?”因为见冯先生的时间还未到,我和她闲谈着。

“大概是兴趣,父亲是从来不干预我们的志向的。”她说。

“那,你是受你姑母的影响了?”我又问。

“和姑母不在一起,很少受到她的影响。”她又说。

当我知道,他们家又出了一个才女,那就是她那生长在美国的侄女冯崃,用英文写作也很有文采时,就说:“你们家才女辈出,三代相传。”

“应该是四代了,我父亲的姑母也是女诗人,可惜她只活到18岁,留下一部诗稿。”她说。

宗璞看看挂在墙上的时钟,说:“我去叫他出来。”

我看着她的背影。她像谁?像江玫?像慕容乐?像梅菩提?怎能不让我凝想呢?从她塑造的女主人公的性格中,我和她神交很久了。虽然是采访冯友兰先生,但脑子里却满是宗璞的形象,可能是读她的小说散文多了,总是把她和她小说中的人物联系在一起,分不清她是小说中的人物,还是现实中的人物。

她的背影被墙隔开了,客厅里只剩下我一个人。直到这时我才环视着这小而雅的客厅,董其昌的墨迹条幅,放射着清华的墨韵,从气息上看是董氏的中年之作,和冯先生自书“三松堂”横披相比,显得稚嫩得多了。冯先生不是书家,可是他的字拙朴浑厚,高雅不俗,透露出书卷气息。那气息是由他的文化素养哺育出来的。

细看“三松堂”横披上题识着“八十八岁寿自制”的文字。噢,想起来了,几年前,一位朋友曾把冯先生88岁寿时自制的联语寄给我,我还记得那联语为“何止于米,相期以茶;心怀四化,意寄三松。”日本的习俗称88岁为“米”寿,108岁为“茶”寿。我想冯先生已经是93岁高龄了,正在向“茶”寿进军呢。

大概冯先生也是欢喜以文字来作寄意的。记得我第一次来到这里,好像是他的书房。室内挂着“衮雪”拓片,似乎是刻在他家乡河中的石头上。冯先生说那是曹操的手迹。此说虽是未必尽然,但他对“衮雪”的解释是颇有新意的:衮是滚的古体。“衮雪”的原意是指汉江的水打在江中的大石头上,飞溅浪花,宛如白雪,随后又汇入江中,滚滚向前。做学问跟滚雪球一样,也应该脚踏实地,日积月累……

咚——咚——咚——脚步声和拐杖声交替地出现在我的耳畔。我的心不由得一动,有些收紧:先生要扶杖而行了?

他出现在客厅门口,一缕长髯飘在胸前,一手扶杖,一手由宗璞搀扶着。我连忙迎了上去。我连忙接过手杖。我连忙把他扶在沙发上坐下。

我又见到冯先生了。他像一位仙人,我感受到他身上那股仙气。

这次不只是冯先生和我交谈了,宗璞就坐在我们的对面。

她在静静地听着,还是不停地编结毛衣。

有一种情绪攫住了我,在驱使我,拨动着我的思绪无法按照原先设计好的线路继续向前走去,而是要探寻哲学家和文学家的关系了。那不是血缘的,他们是父亲与女儿,文坛上的人是都知道的。我要探索的是文化的,父亲为女儿编制了一个文化摇篮。那是一个多好的摇篮啊,在这个摇篮里,她的生命孕育、发芽、出土、成长。60年的物换星移,她从来也没有离开过这个摇篮。

冯先生谈的是日常生活的起居,而我想的却是历史,是他们父女的生命共同拥有的历史。

……

文章写到这里,只写了第一部分,没有再写下去。1990年,冯先生驾鹤而去,我又捡起旧稿,想继续写下去,但也没有写成,总在想着中国哲学史无法绕过冯友兰,中国文学史无法绕过宗璞。火以薪传,想通过写他们父女来写中国文化的传承关系。那时,我正热衷于文化学,而且觉得中国文化的传承很有家族特色。如果把冯先生的家族上上下下排列一下,有深厚的文化内涵,深入下去定会很有意思。由于条件不成熟,而我又钻进这个牛角尖又难以自拔,中途辍笔就是必然的了。

那时,我去采访冯先生的本意很简单,只是了解一下他在思索什么。因为,当时社会上对冯先生多有责难,这种责难多发自有见地的学人们,又多从“魏阙”与“江湖”、“庙堂”与“林下”的高度来论述,说穿了就是抓住冯先生从“尊孔”到“批孔”这个转变的事件不放。说实话,对这样的论述我倒不以为然,只是心中感到有些凄凉。因为,对冯先生的这件事早已批判过,并有了结论,还纠缠不放干什么?对同道最不宽容、最不能谅解的就是知识界。我是想听听冯先生对此有什么看法和想法。

冯先生和我谈得最多的还是他的《中国哲学史新编》。此时的冯先生双目几近失明,无法再写作,只是口述,请了一位助手帮助记录,然后整理成文,再念给他听,再修改。可见他治学的艰苦及韧性。但是他每天上午都在工作,下午休息,晚上思考,第二天又述说自己的思考。《中国哲学史新编》已经写到当代,主要论述毛泽东的哲学思想,他认为毛泽东的《矛盾论》《实践论》是哲学著作,虽然不须再用“光辉”“不朽”这样的字眼来评价它,但它的哲学价值是客观存在的。冯先生认为从五四运动到现在,毛泽东的哲学思想有极为重要的位置。在这方面,他给我讲了许多。

参加“批林批孔”的事,应该说是冯先生一生中的硬伤,我不想再触动老人的伤疤,但他还是主动提到这件事,说得很坦率:我没有别人那样的先见之明,我所听到的都是报纸广播传达的毛主席的指示,我也没有勇气去怀疑毛主席所作的指示,再说毛主席一直把我当作他的朋友,不管是什么样的朋友,但他毕竟是以朋友待我吃过他的家宴,我一生相信朋友,对毛主席这样的朋友更加相信。还有,不要忘记我是资产阶级知识分子,新中国成立以来都在改造,这时当然更是一个改造的机会,结果铸成错误。

冯先生已经说得很清楚了,我也听得很明白,他是在和我这位相识而知之不深的人谈心。我感谢他的真诚。他送给我一本《三松堂自序》,翻阅之后,我才知道他是在不断地自我批判,不停地在思索,书中也谈到“批林批孔”的那段经历,并写道:“如果我从解放以来,能够一贯采取老实态度,那就应该是实事求是,不应该哗众取宠。写文章只能写我实际见到的,说话只能说我所想说的。改造或进步,有一点是一点,没有就是没有,如果这样,那就是采取老实的态度。就可能不会有在‘批林批孔’时期所犯的错误。”(《三松堂自序》第158页)

冯先生把毛泽东的《矛盾论》《实践论》作为重要的哲学著作,在《中国哲学史新编》中有着较高的评述,这是真诚的;对“批林批孔”的自我批判也是真诚的。

把冯先生送回书房,宗璞又和我谈了很长时间。特别是谈到她母亲任载坤先生,宗璞说她通往父亲心中有两座桥,一座桥是诗,因为父亲喜欢诗,特别是杜甫的诗;另一座桥就是母亲了。她万万没有想到,“文革”结束之后,癌症夺去母亲的生命,那座通往父亲心中永恒的桥塌了,她不胜悲戚。那时父亲正受着批判,母亲病得很重,要送到学校医院去治疗,却没有人愿意去抬,母亲撒手而去,治理丧事也冷冷清清,很少有人前来吊唁,她的心冷了。她精心塑造的燕园的梦境彻底破灭,茫然地看着那园子,园中衰草凄迷,落叶堆积,她第一次感到:人并不是像她想象的那样美好。

也许是父亲经历得多了,对人世的炎凉并不以为意,只是喃喃地对她说:“没有你娘,这房子太空。”老人心中千言万语,都从这句话中道了出来,她听了真想大哭一场。为了料理许多事,她没能好好地哭。从此,这房子里没有母亲料理家务来去的身影,没有母亲照顾父亲和家中每一个人,也没有母亲充满乡土风味的话语了。她成了家庭主妇,一切都要她和父亲直接交流了。但他们生活中永远有那座永恒的桥在沟通着。

母亲去世时的凄凉,宗璞是永远无法忘却的。

未写完的文章是无法续写下去的,对昔日的采访只作这样的补充,虽是粗疏,也算了却一桩心愿吧。

(1999年4月20日《文汇报》)

同类推荐
  • 文明起源:河姆渡遗址(文化之美)

    文明起源:河姆渡遗址(文化之美)

    这里,是华夏文明的起源;这里,坐拥七千年的历史文化;这里,具有得天独厚的人文旅游资源……五千年的中华文化在新世纪曙光的映照下,折射出灿烂的光辉和无穷的魅力,也彰显出它顽强的生命力和永不枯竭的活力。
  • 品读台江

    品读台江

    品读台江,才只开了个好头。地处海峡西岸感潮地带,有活泼源头,有海涌回澜,风景无限,逝者如斯,可别打盹!漏了一组新镜头,便会遗憾凝眉
  • 阿黑西尼摩:彝族创世史诗(中华大国学经典文库)

    阿黑西尼摩:彝族创世史诗(中华大国学经典文库)

    彝族创世史《阿黑西尼摩》是现存彝文典籍中一部罕见的巨著,它塑造了一个栩栩如生、不同于其他民族的创世神阿黑西尼摩的形象,展现了彝族先民对远古时代的思考与阐释。此版本译自红河哈尼族彝族自治州元阳县新街乡水卜龙村公所小新寨施文科毕摩和其徒弟李亮文共同收藏的抄本,包括序歌、西尼摩生万物、人类的起源、分天分地、叽依定历法、旱灾、洪水泛滥、天地的生日、长寿和死亡、婚嫁的起源和演变、祭奠的兴起等篇章。
  • 格萨尔王传:藏族英雄史诗(中华大国学经典文库)

    格萨尔王传:藏族英雄史诗(中华大国学经典文库)

    《格萨尔王传》是藏族人民集体创作的一部伟大的英雄史诗,历史悠久,气势磅礴,流传广泛,包含了藏民族文化的全部原始内核,具有很高的学术价值和欣赏价值,是研究古代藏族社会的一部百科全书,被誉为“东方的荷马史诗”。本译本以华甲同志的青海贵德分章本为底本,分为在天国里、投生下界、纳妃称王、降伏妖魔和征服霍尔五章,语言简练优美,富有生命力。
  • 山西面食

    山西面食

    这是一套面向农村,供广大农民朋友阅读的文化丛书。它涉及戏曲、曲艺、民间歌舞、民间工艺、民间故事、民间笑话等多个门类,涵括了编织刺绣、建筑装饰、酿酒制醋、剪纸吹塑、冶铁铸造、陶瓷漆艺等林林总总的艺术形式,是老百姓熟悉的艺术,是我们身边的艺术,和我们的日常生活密切相关。
热门推荐
  • 美味江湖的色香

    美味江湖的色香

    我想写江湖,快意恩仇,刀刃血染。我想写美食,色香味美,肉林酒池。想写大漠的风沙,想写金陵城下,想写帝王池前,写写那兄弟不吐不快的友谊,写写青春懵懂的思念,写不完的友谊,努力,胜利。主要是写吃的和打架,哈哈
  • 连环妙计

    连环妙计

    通天千年叹,妙计十年间。英雄百战死,气概万年长。修行一事,无非入凡尘,识人心,混江湖。出道既巅峰,害人不偿命的害人果如是说。平平凡凡,唠唠家常。嘻嘻哈哈,遍地笑话。
  • 致命迷惑

    致命迷惑

    本文1v1她身手不凡,却只当是工作的一部分,她是老师,却只为目标而来,一个看似普通的任务,n个男人闯入她的生命,同时闯入的还有各路仇家。好在她身手厉害,脑子也不笨,在爱与恨,阴与谋的较量中,她抽丝剥茧,步步为营,搅得各路人马鸡犬不宁,人仰马翻……她以为终于掌控了自己的命运,殊不知……伪虐心片段一:程飞扬爬起床,听到了浴室的水声,不自觉的笑了,起身过去,拉开帘子,映入眼前的一幕让她僵硬在地。刺眼的胎记,赫然在他的身上。她要找的人,就在眼前。伪虐心片段二:“程飞扬,你不要走,你是骗我的对不对?你不会这样对我!”男人脸上的泪水滴在了程飞扬的手上,刀上,她毫不犹豫,一刀刺进男人的胸膛,转身离开。丢下一句:“他是你的了。”伪虐心片段三:金属面具摘下,梦中日夜出现的脸庞呈现在眼前,程飞扬一屁股软在了地上。“程飞扬,你永远不知道被自己深爱的人杀死的滋味。”男人的手掐紧她的喉咙。她的声音细若游丝:“谢谢你,让我正在,体会这种滋味!”男人一怔,手不自觉的松开。此文……不是虐文,且看几个极品男人争夺一个不怕死女人的故事!
  • 只是时光负了年华1

    只是时光负了年华1

    她,是屹立与云端的主,无情,冷血,被她演绎的完美无缺,不管是现代还是幽冥,不管是副体还是本体,可是,不是每个人天生就是那么冷血,若不是历经了那非人所能经历的痛苦,背叛与欺骗,她怎会如此。孤卿:这世界不值本尊怜悯,更不配本尊守护。可是,却有一个人,愿意不求回报,不需她的感情,不含杂质的守护她:卿儿,世人皆醉我独醒,世人不知你,我懂,就好,他们欠你的那一份柔情我来还,不需要任何誓言,我护你,不是因为那无所谓的爱,而是因为,我想守护你……【随心所欲,跟着自己心走,欢迎入坑*^O^*】
  • 广志

    广志

    本书为公版书,为不受著作权法限制的作家、艺术家及其它人士发布的作品,供广大读者阅读交流。汇聚授权电子版权。
  • 遇见,再也不见

    遇见,再也不见

    我像一只孤寂的鸥鸟,掠过你的世界,驻足你的心头;林诺,我要牵起你的手,把你捧在心头,就像畅饮一杯浓烈的酒;没有海誓山盟,只有默默地厮守,即使错过整个世界,不愿再错过你的双眸;林诺,我要牵起你的手,我们一起走出黑暗的尽头!--情节虚构,请勿模仿
  • 蝉声尖厉

    蝉声尖厉

    “何贝,何贝。啊,何贝,你在哪儿?何贝?”他又叫我了,声音听上去就像从地底发出来的,非常遥远。是我听错了?还是他找不到我,也走不出青枫岭,被那片蛇树困住了?我喊着:“好的,小海,等着我啊,我这就来了。”朝着声音的方向找过去。现在他一定后悔死了,为什么要回青枫岭呢?我说过有一大片蛇树包围着青枫岭,弄不好扎到里面再也出不来。他不相信,问我:“你是怎么穿过去的?”“我啊,我想过去就过去了。”他盯着我的眼睛。
  • 最美女教师张丽莉:高尚师德,感动中国

    最美女教师张丽莉:高尚师德,感动中国

    本书探访了舍己救学生而失去双腿的“最美教师”张丽莉的学校、家庭、朋友,深入了解了一个平凡的教师,在临危义举的背后,蕴藏着怎样强大的善良和爱心。通过一件件平凡的小事,每一点滴的闪光,还原一名受人尊敬的好教师在教育战线上不平凡的感人事迹。爱生如子的她关心每一位学生,让学生在老师那里都能体会到父母般的关爱;不惧风险地尽责,在危险时刻奋不顾身地保护学生;一以贯之地奉献,刻苦钻研业务,全身心投入到教育教学中。她为教师立范、为社会立标、为世人立信、为人性立尊。
  • 碣石调幽兰

    碣石调幽兰

    本书为公版书,为不受著作权法限制的作家、艺术家及其它人士发布的作品,供广大读者阅读交流。汇聚授权电子版权。
  • 傲世狂天之逆天魔妃万万岁

    傲世狂天之逆天魔妃万万岁

    【本文女扮男装,1v1双洁,全文甜宠无虐】“他”,夜无殇,令天下人耻笑的废物皇帝,当一双惊世金瞳睁开,二十七世纪最强杀手的灵魂替代了“他”,从此整个帝国掀起一场腥风血雨。生在帝王家,极品皇兄皇姐处处陷害,各路大臣野心勃勃,帝位岌岌可危?血海深仇要报,这万里江山帝位,她要定了!说她又傻又废?夜无殇金瞳微眯,过来,朕教你何为帝王一怒,血流千里!狂天之剑在握,踏凌云,碎九霄,统万兽,掌天下!传闻身处帝国权力巅峰之位的皇叔嗜血无情,不近女色,清冷孤傲。亦是魔界之尊,令万魔俯首,傲世之琴一出,一概音杀!一曲琴箫合鸣,碧落黄泉,生死相依。“殇儿,做本尊王朝之中唯一的女人,只有以你的一生做代价,不可后悔,你可想好了?”某女扶额长叹,“你回头看看,多少人追着我叫魔妃。”“那这万里江山归你,无尽繁华归你,还有本尊——只归你。”当棋逢对手,强强对决,终是过万里红妆,看世间万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