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果不懂得起码的生存之道,那么纵然你有一身的好本领,也绝无可能会有用武之地。之所以会有如此多的高手在职场江湖中折戟沉沙,就是因为他们对自己的武功太过自信,而偏偏忽略了“生存术”这项最重要的基本功。
“懂权谋”、“用权谋”与“弄权谋”
职场中人一定要学习一些办公室政治的知识与技巧,要做到懂权谋、用权谋,但一定不可滥用权谋,即万万不可弄权谋。
电视剧《潜伏》的热播,在广大网友之间掀起了一股议论办公室政治的热潮。有人说职场如战场。既然是战场,就意味着那里存在着战斗,既然是战斗,就意味着要打胜仗必须要有勇有谋——这里的勇,用在职场上就代表着业务能力与技术,以及一股工作的激情乃至对职业人生的伟大理想;而谋,用在职场上就是说要懂得一些谋略以及一些政治技巧。这两者相辅相成、缺一不可。在职场上打拼,有勇无谋,只凭借一股激情蛮干,往往会落得个铩羽而归、出师未捷身先死的下场;反之,有谋无勇之人,则极容易沦为单纯玩弄权术、溜奸耍滑之人,这种人表面上也许会得一时之志,但最终也会被大家所唾弃,落得个死无葬身之地的结局。
但是,一提到权谋与政治这样的词汇,就会令人变得极度敏感,甚至毛孔悚然。因为对于中国人而言,这两个词的分量实在是太沉重了,人们往往会直觉地将它们等同于阴谋诡计、尔虞我诈之类的字眼,唯恐避之不及。实际上,这是对这两个词的极大误解。政治的“政”字,说白了就是事情的意思,稍微延伸一点说,就是正经事、正确的事儿、重要的事儿;而政治的“治”字,就是做的意思,或者说是正确的做事方法的意思。因此,把这两个字连在一起,政治的意思就可以简单地理解为做事或理事,稍微说得复杂点儿,就是正确地做好正确的事的意思。因此,政治这个词实际上是一个非常褒义的词,绝不可轻易地将其与一些完全负面的词联系在一起。
明白了这个词的意思,也就明白了为什么说办公室政治很重要的道理。我们在社会上工作,归根结底就是要为社会、为企业做事,通过做事达致个人的人生理想与家庭的幸福。就是说做事的最终目的是为了让社会、个人、家庭以及所有身边人都更好、更完美,而不是损人利己。所以说,伟大的政治家都是造福人类的,让人们敬仰的;而只知道尔虞我诈、阴谋诡计的人,虽说可以称其为略懂政治的人,但只是一知半解,甚至完全理解反了,所以这些人往往遗臭万年,遭人唾弃,充其量只能称其为阴谋家、野心家而已。
我公司有个女孩子,精明强干,做事喜欢短、平、快,不喜欢拖泥带水,深得领导赏识。但奇怪的是,她手下的员工,无论是主管级员工还是普通员工,都不服其管理,甚至联合起来排挤她,令她非常苦闷。有人劝她多考虑一些办公室政治的因素,但是她认为那是浪费时间——有那点时间我还可以多做一点儿正经事儿呢!不好意思,我承认不能说你错,但是我保证你如果吝惜付出一定的研究办公室政治的时间的话,你将做不好你想做的任何正经事儿,或至少会十分吃力。到头来不但没有节省时间,相反可能会浪费掉更多的时间。这就是我们常说的先做人,后做事的道理。做不好人,你不可能做成任何事。就算能做成,也将注定是低效率的。在你做事的过程中,你会遇到无数明枪暗箭,让你防不胜防,最终反倒有可能消磨了你自己做事的锐气,落得个自暴自弃的结果。也许你会说与不正之风作斗争才证明我是勇敢的、代表正义的。但是我要告诉你,你的这种勇敢叫作蛮勇,它不可能让你最终得到正义,因为你很有可能在得到它之前已经死在了路上。一个连生存都做不到的人,没有资格去妄谈什么得到正义。如果你想得到正义,一定要先让自己生存下来才行,在这个意义上办公室政治实际上是一种生存的艺术(哲学),这是你必须要学习的,这也是一种技能,一种工作,绝对不是什么浪费时间——如果你真的想好好做事的话。毛主席教导我们“捷径不是最短的路,而是阻力最小的路”(经典的长征不能说短,但在当时绝对是一条阻力最小的路),还教导我们“为什么”不重要;“是什么”才重要——因为“为什么”讲的是主观,而“是什么”才讲的是客观。如果你为了维护心目中的正义而刻意地为自己准备了无数荆棘坎坷,并美其名曰锻炼自己(甚至于享受战胜这些本没必要发生的困难而沾沾自喜,自我欣赏)
的话,那你实在不是个聪明人。聪明人、真正想做事的人,一定要想方设法减少自己做事的阻力,想方设法走捷径。因为你要记住,人生是艰难的,即便你不上赶着为自己找来一大堆荆棘坎坷,即便你竭尽全力地想走捷径,你的人生之路上也注定少不了各种各样的磨难,那你何必又吃饱了撑的主动去为自己找一些额外的磨难来充当自己前进道路上的拦路虎呢?
但是,在学会使用政治这一工具以前,一定要先弄明白政治的真实含义,是为懂权谋——前面已经说过,政治的真实含义就是正确地做正确的事,就是说你要做的事情一定是正确的、光明正大的、代表正义的(也就是毛主席所说的阳谋),而绝对不可以是错误的、狭隘的、反动的(即我们大家俗称的阴谋);同时,你的做事方法也一定要是正确的,而不是有失偏颇的。不明白这一点,人就往往会非常轻易地滑向为政治而政治、整天不干正事儿,天天想着钩心斗角、尔虞我诈,即弄权谋的万丈深渊,最终落得个死无全尸的悲剧收场。实际上,这才是一种彻头彻尾的不懂权谋的表现。
毛主席说过,政治就是让支持你的人变得多多的,让反对你的人变得少少的。很明显,阳谋家会拥有越来越多的支持者,而阴谋家最终必然会原形毕露,导致众叛亲离、万人唾骂。
权谋是神圣的,你一定要对其充满了敬畏之心才可以小心翼翼地去使用。
懂权谋、用权谋,但一定不可滥用权谋,即万万不可弄权谋。
“生存”与“做事”
我在前面的文章里论述了办公室政治的意义,在这里再详细地阐述一下具体的操作方法。
首先,在职场中,生存是第一要件。
我们常说留得青山在,不怕没柴烧。一语道破在职场中生存的意义之重大。往往很多胸怀理想、才智过人的人,并不一定能在职场中获得成功,恰恰相反,他们经常会落得个虎头蛇尾、铩羽而归的结局。这并不是因为他们才华与能力不够,相反往往正是因为他们才华与能力太过突出,以致恃才傲物,从而遭人嫉恨,受人排挤,在工作中处处碰壁,满腹经纶却无以施展,最后只能是悻悻而终。这就是典型的不懂、不会生存的后果。因此,如果我们想获得一个成功的职业人生,或者再说得更具体一点,如果我们想在任何一家公司里踏踏实实地做点正经事儿,扎扎实实地留下几个脚印的话,无论你喜欢不喜欢、赞同不赞同,屑于或不屑于,你都必须要学会生存。
那么,职场中人如何才能做到生存呢?
其一,一定要弄明白你所在的职场环境中,天时、地利与人和诸要素之间的关系,并对这些要素有个清楚、冷静的认识、分析与评估。
先说说天时,职场中的天时,是指一些与生俱来的要素。如你是某家公司的创始者之一,作为开国元勋,你有着某种天生的影响力、话语权与裁量权。
至于地利,就是指由于长期在某家公司务职,并已经彻底融入了那个团队而拥有的身份认同感和小团体影响力。或者,是由于拥有某条与天时要素连接的特殊通道而具有的某种受庇护的优势与特殊的话语权(如某个部门或某个人因为与公司创始人或特殊权力者之间拥有某种特殊关系而具有的优势)。
最后,职场中的人和要素,顾名思义,就是与人搞好关系的能力、技巧与素质方面的要素。
弄清楚了这几个方面的要素,下面就要对你自己所处的环境或所拥有的条件做一个细致、冷静而全面的分析了。在这里举一个最简单、最普遍的例子做说明。
一般情况下,假设一个人新到一家公司,或新换了一个部门的时候,他(她)所处的环境往往会是这样的:
天时、地利要素均不具备,只能依靠人和要素去争取天时与地利资源。
就是说,初来乍到一个人生地不熟的地方,你所拥有的唯一武器就是你自己——你自己的观察力,你自己的智慧,你自己的与人打交道的能力。你要迅速搞清楚这个新环境中各个人物、各种势力之间的力学关系——哪些人可能由于你的到来而受损,哪些人则会因为你的到来而受益;哪些人可能会成为你潜在的对手,哪些人则是你应争取的朋友;哪些人是你要朝夕相处的同事,哪些人是有可能与你的工作发生密切关系的员工;哪些人是老人,哪些人是新人;哪些人有权、哪些人虽没有权却有关系和靠山;哪些人在群众中有威信;哪些人看起来很低调,其实很有影响力,哪些人别看表面上挺威风,其实大家都挺烦;哪些人表面上好像很大度,其实心胸狭窄、小肚鸡肠,喜欢搬弄是非……只有搞清楚这些,你才能明白如何发力,去构筑属于你自己的地利与天时的基础。
但是,千万别有一种误解——到了新单位就是到了大展身手的大舞台,捋胳膊挽袖子大干一场就完了,哪有闲工夫琢磨这些闲事儿!这种单纯而幼稚的想法会害死人的。我这样说不是想否定你大干一场的热情,而是如果你吝啬付出一定的时间与精力去研究、琢磨这些你所谓的闲事儿的话,我敢保证你的正经事儿不可能做好,到最后很有可能彻底流产或至少会浪费更多的时间和工夫。
中国人常说和气生财,就是说如果你想达到生财的目的,必须要建立一种和气的氛围。党中央现在号召我们创建和谐社会其实也是这个道理。如果中国要成为世界强国,完成几代人的梦想,就必须要有一个和谐的环境,只有环境和谐了,人和谐了,大家才能心情舒畅、劲儿往一处使;才能产生化学反应,使所有人爆发出最大的合力来共同把我们的事业做好。从这个意义上讲,和谐本身就是一种工作,一项事业,是值得我们付出专门的精力去研究、去追求的。这可不是什么闲事儿,而是天大的正经事儿!现在的很多企业都把先做人,后做事当作企业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来教育员工,盖为此理。
但切记一点,在没有获得地利资源之前,天时资源的过早获得并不一定是好事,一定要慎重。因为如果搞反了获取天时与地利资源的顺序,有时不但不能使你走捷径,一步登天,相反会让你身处险境,危机丛生。比如说,当你新到一家单位,屁股还没坐热就已经受到领导,尤其是高层领导的赏识时,你一定要慎之又慎,要尽量保持低调,否则将遭到周围同事嫉恨,从而使你失去刚刚获得不久,远不够结实的地利资源。你很有可能遭人毁谤,从而使刚对你有点好感的领导觉得你恃宠自傲或眼高手低而逐渐失去对你的兴趣;又或者领导依然坚持对你的好感,但苦于法不责众,因为不想破坏团队的整体和谐气氛而不得不挥泪斩马谡。所以,进入一个新环境的初期,如有可能(除非有非常难得的晋升机会),应尽量避免过快地在领导,尤其是高层领导面前的过度表现,一定要先把地利基础夯结实了以后再徐徐图之。
但是,俗话说天不遂人愿,如果在你彻底打好地利基础之前,你就由于自身的才华过于出众而不幸受到了领导,尤其是高层领导赏识的话,应该怎么办呢?
你有三种应对方法。一个是要尽量低调处理;一个是主动倾注更多的精力,尽量加快获取地利资源的速度——在引起同事嫉妒前让他们先喜欢上你。这是一个和时间赛跑的游戏,千万不能小视;第三,要尽量在公开场合或和领导单独相处的时候多说一些其他同事,尤其是那些容易起嫉妒心的同事的好话,并要想方设法将这个信息传递出去,直到传到那个人的耳朵里。当然,使用这种方法时一定要真诚,千万不能让领导和同事觉得你很虚伪。
当然,有一个大原则你绝对不能放弃,那就是,无论你的处事技巧有多高超,你都不能放弃正义。
如果你的同事中真的发生了极为恶劣的影响公司利益的行为,而你却为了打地利基础而知情不报乃至于包庇,那就大错特错了。如果你是一个能够在关键时刻放弃正义的人,无论你的地利条件有多好,最后都会走向毁灭。记住,过分聪明就是傻,会遭报应的。
其二,做事是生存的最终依托。
虽说上面我们已经探讨了许多如何生存的操作技巧,但是,归根结底,这些技巧都不是,也不应该是你职场人生的唯一支撑与追求目标。我在前面已经反复说过,之所以要生存,是为了更好地做事情。就是说,说到底,做事才是你职场人生的终极目标。偏离了这个终极目标,你也不可能生存下去——没有一个老板,会长期雇用一个不做事的人。简单点说,只有做事,并把事做好,才是你职场人生的最终支撑与依托。所以,职场中那些只会做好人而从不做事情的人,就算能够一时生存下来,甚至于有可能一时得到领导的赏识与器重,最终大多还是会以卷铺盖走人的悲剧收场。
所以说,在职场中,做事才是最高目标。
而无论你身处哪一种职场之中,想做好事情,都需要有一个良好的环境。
没有好的做事环境,你就算有天大的本事也不可能施展出来。
但是,好的环境是不可能自己从天上掉下来的,它需要你去创造。而创造环境无外乎有两个方法,一曰适应环境。记住,适应也是一种积极的创造;一曰改造环境。
先说说如何适应环境的问题。
在职场中常常有人会抱怨:想做事却没有一个好环境。说这种话的人全部都是没出息的人。要知道天下没有免费的午餐,更没有现成的午餐,如果你想做任何事都会有人给你提供一个舒适而优越的环境的话,这事儿也就用不着你来干了。记住,地球不是围着你转的,要想生存,要想做事,你必须弄明白你是围着地球转的这个基本道理,就是说,不要指望环境适应你,你要努力去适应环境。但要切记一点,适应不等于同流合污,不等于彻底放弃正义。什么东西好,什么东西不好,什么东西可以睁一眼闭一眼,什么东西绝对不能姑息……这些道理必须要弄明白。否则,适应过度而被环境淹死的时候,你就会追悔莫及了。
当然,职场中人不一定凡事都只能被动地适应,看准时机,主动出手,自己改造环境也是很重要的一个职场技能。
但是,要切记改造不等于(或不完全等于)一蹴而就。当然,条件成熟时,毫不犹豫地抓住时机,促成事物一蹴而就的局面固然很好,但在现实生活中这样的机会实在是少之又少,所以更多的情况恐怕是需要你在一定的时期内耐得住寂寞,拿出一定的空间与时间韬光养晦的。但是,干等是没有任何生产性与建设性的,你一定要有所作为,拿出滴水穿石的精神,坚韧不拔地付出扎实的努力。比如说,你想做一件事,却得不到上司、同事与下属的理解,这时你一定不要试图强行闯关,更不可轻言放弃。你要明白,这并不一定是他们的错,原因归根结底还是在于你没有说服他们真正明白做这件事的意义。所以,你要为自己和他们留出一定的空间和时间,不要急于求成。但俗话说不怕贼偷,就怕贼惦记着,只要你持之以恒,通过顽强而持续的努力不停地挖墙脚、掺沙子,就一定能够实现最终的大翻盘,为自己达致功德圆满的结果。
但是,在这里一定要再强调一遍,就像我在本书中一再强调的那样——我们一定要有积小胜为大胜的心理素养与能力。现代职场上的很多人都易犯一种急躁病,就是说,他们的职场哲学(甚至于是人生哲学)往往是一种极为简单的二分法则——非黑即白。要不就干到最好,要不就干脆不干;要干就干个痛快,否则不如不干;要不就是100,要不就干脆是0……这种人看似有原则、有气魄,实际上却是不折不扣的晕瓜蛋!因为这是一种典型的傻蛋哲学、无脑哲学,他们把这个世界想得太简单了。这样的人往往只能是以最后什么都没干收场(也许牢骚是发了一货车)。真是辜负了自己的一腔豪气与伟大理想。因此也只能是不折不扣的废物点心。最后还能在两手空空的情况下欣赏他们这种价值观的,恐怕也只能是他们自己。
记住,要不就大获全胜,要不就只能一败涂地的战略思想造就不了任何伟大的军事家。
伟大的军事家(比如说我们的毛主席)都是非常乐于,也非常善于积小胜的,是便宜就占积小便宜为大便宜才是真正的聪明人。
然后,你还要善于寻找捷径,就是说找到正确的做事方法也是把事做好的一个重要条件。
而要找到做事的捷径,就一定要学会合理地分配自己的精力,提高自己的人生效率,尽量避免不必要的争斗。
现在的许多年轻人,甚至于略有年纪之人到了职场上都喜欢以好斗者自居。似乎只有斗才能锻炼人,只有斗才能出成绩。因此,这些人往往为了掩盖自己敏感而脆弱的自尊心,会让自己的锋芒变得更加锐利,使自己变得更具侵略性与攻击性,通过以攻为守的策略变相肯定自己,保护自己,等等。
这样的人,就算可以获得一个相对成功的职业人生,也会付出过多的成本。尤为重要的是,有很多成本原本毫无必要付出,他们原本可以更加相对轻松地达到他们的目的,但是,过分的好斗之心却为他们增加了这些额外的成本。
当然,走捷径并不等于怕困难。克服局部的困难,恰恰是为了减少全局的困难,是为了在全局上更容易走捷径服务的。所以我们鼓励不怕困难的精神与勇气,蔑视那种见到困难就躲的胆小鬼。但要切记一点,这并不是说鼓励明明可以回避掉困难,也要自己给自己找一大堆困难来锻炼自己,好显得自己很有勇气,很有种,不是盖的,那种伪英雄主义的做法。这种勇气的展示方式实在是二得可以。别以为我是在讲笑话,这种喜欢意气用事(南方人称之为拎不清)的傻瓜在生活中实在是不乏其人。也许你自己就是(过)。
前边已经提到过捷径,就是阻力最小的路。那么,如何才能减少阻力,以达致走捷径的目的呢?实际上,如果你能从办公室政治的意义上重新理解一下红军的两万五千里长征与毛主席一生的得意之笔——四渡赤水战役的话,你就会弄明白走捷径的终极含义。又或者,如果你有兴趣学一学毛主席的游击战原理,也能使你彻底弄明白这一道理。我在本书前半部分的文章中,已尝试着尝试着把毛主席关于阵地战与游击战基本原理的论述灵活运用到企业管理当中。在这里只做一个简单的描述。游击战的基本原理是:敌进我退、敌驻我扰、敌疲我打、敌退我追。就是说,凡事不要试图硬来,一定要学会变通,视能力、环境、条件而为,即凡事要尽量顺势而为,有些事条件不具备宁可暂时不做,有些时候宁可走长路,绝不走短路。只有这样,才能尽最大可能绕开障碍物,寻找到阻力最小的路。
归根结底,学习办公室政治的终极目标是为了生存与做事——生存是做事的前提,做事是生存的目的与依托,两者相辅相成,缺一不可。
你要“妥协”!
向哲学大师李小龙学习,做到以无法为有法,以无形为有形,以无限为有限。
生活中,我们经常可以看见这样一种人——他们言必谈原则,仿佛浑身上下都是原则,因此他们俨然就是正义的化身。但是具有讽刺意味的是,这些人往往在现实生活中是最容易四处碰壁的人,常常弄得自己头破血流,不得不自怨自艾,成天发牢骚,抱怨世道不公、好人没好报。
所以说,原则多,真的不见得是一件好事。太多的原则往往会意味着灵活性的匮乏,这些原则就像一根根铁索,把人拴得死死的,动弹不得。而你好好想想,天底下哪有那么多的好事,是可以一一满足你所有的原则,从而让你能够舒舒服服、心情愉快地把它们办妥的?
所以,不要有那么多的原则。一个人的原则太多,这些原则就会变得失去严肃性,就等同于没有原则。而且一个浑身上下都充满了原则的人,虽说看起来好像是铜头铁臂、百毒不侵,实际上却往往极为脆弱,就像一块玻璃一样易碎,这样的人反而极易受到伤害,从而表现出敏感而易怒的性格弱点。
有位管理学大师说过,管理的最高境界其实就是两个字——妥协。
这里说的妥协,可不是不讲原则的乱妥协,而是在不妨碍最终的大原则的基础上,为了达成最后的大目标而主动地放弃一些无足轻重的小原则,以求求大同存小异、协同合作之效果的一种有意义的妥协。只有这样,才是对那个最终的大原则负责任的态度,否则就是固执,而固执就会使人拘泥于一些无关痛痒的小原则不能自拔,最终致使大原则受到伤害(从而导致最高目标的流产)。这就是丢西瓜捡芝麻的道理。因此,对小原则的妥协,恰恰是为了对大原则更好地坚持。这才是妥协的真正意义所在。正因为这种妥协是为了更好地坚持,所以也就恰恰是一种坚持原则的表现。
而在我们的现实生活中,自以为坚持原则,却往往导致分崩离析、一事无成的事和人何其多也!送这样的人和事儿三个字——不开窍。
“以无法为有法,以无形为有形,以无限为有限”是哲学大师李小龙创造截拳道的理论基础。请注意,我这里用的是哲学大师而不是武学大家这个词。因为李小龙在美国上大学学的是哲学,而他的武学成就与这种厚实的哲学基础是分不开的。李小龙在他的武学理论中号召人们学水——因为他认为水是这个世界上最强大的物质——放进圆形容器里就会变成圆形,放进方形容器里就会变成方形;抽刀断水水更流,没有人可以伤害到水,没有人可以打击水,但是滴水穿石、海啸倾城,水却几乎可以伤害世界上的一切物质。因此,水就是最能体现以无法为有法、以无形为有形、以无限为有限这一哲学理论的完美介质。可惜,李小龙虽然在他创造的功夫截拳道中实现了他的哲学,但是在自己真实的人生中却处处与他自己创造的人生哲学背道而驰(太硬、太不会变通、太较真儿;太计较形、太计较法、太计较有限),最终导致了自身的英年早逝。
毛主席在20世纪50年代访问苏联时曾对苏联朋友说过:我的接班人有两个人选,一个是刘少奇,但这个人原则性有余,灵活性不足;另一个是邓小平,这个人既有原则性又有灵活性,别看个子小,前途无量。20年之内,他老人家话里涉及的这两位革命家都分别兑现了这段话中所描述的各自的命运——刘少奇同志在错综复杂的政治斗争中不幸早逝,未能完成他毕生向往的事业;而小平同志在经历了奇迹般的三起三落之后,终于在他的暮年领导了一场彻底改变中华民族命运的伟大革命——改革开放,达到了一个人所能达到的事业巅峰。
因此,既有原则性又有灵活性是一个领导者必备的素质。只讲灵活不讲原则失之滑头;反之,只讲原则不讲灵活则失之僵硬。
放弃一些毫无用处的原则吧!要学会给自己松松绑,让自己喘口气儿,不然会憋死的。
“公交”与“私交”
公交得人,私交得心,如何人、心共获,决定了一个领导者事业空间的可能性。
做一个领导者、管理者经常要面对一个两难课题——如何处理公交与私交的关系。所谓公交,就是一切秉公办事、不徇私情;而私交呢,就是我们常说的非正式场合的沟通、私底下的交情。很明显,把这两个方面完全单纯化来看,前者就意味着要得罪人,后者则意味着尽可能通过私底下拉关系,尽量挽回得罪人的损失。这种表达方式尽管有些露骨,但确实是一个好的管理者不得不认真考虑的问题,也是几乎每天都需要面对的问题。实际上,一个懒惰的管理者是会轻易地任选一边的,就是说,要么就是完全公事公办、铁着面一刀切;要么就是完全哥们义气,在下属员工面前树立起一个仗义的老大哥形象来取得威信、团结与执行力。但这两种方法都有其明显的弊端,前者的弊端是:员工的心态会变成这样——好了,我怕了你了,你在的时候我肯定好好干,做个样子,只要你背过身儿去,我该怎样还怎样;不止如此,如果你实在太招我烦的话,趁你不注意我还要捣点儿乱,给你添点恶心。与之相反,后者的弊端是:员工的心态会如此——为大哥小弟绝对两肋插刀,你在不在身边儿,只要是大哥交办的事儿绝对不打折扣地执行(这倒是执行力高的表现)。但是,既然已经是兄弟了,有时候难免会搞混了角色,没大没小、嬉皮笑脸、蹬鼻子上脸,也有可能不把你的话当事儿了,因为“反正我吃准了大哥不会把小弟怎样,咱俩什么关系?难不成你会给我小鞋儿穿?”,让你哭笑不得。
这真是一个两难的课题。怎么办?其实也简单,六(公)四(私)开是最好的。这就是既有原则性又有灵活性的道理。原则性太强,灵活性太弱,则失之僵硬,反之则失之滑头。这个分寸感的把握,实在是一门大学问。
公交得人,私交得心。如何人、心共获,决定了一个领导者事业空间的可能性。
说“坏话”与听“坏话”
实际上坏话往往并不那么坏,只是说的人想发发牢骚罢了,并不一定有什么特殊的用意。所以,只要你把它看淡,它就能变淡。
作为一个管理者,常常会遇到这样的烦恼——稍有风吹草动,公司上下就会流言满天飞,令人不胜其扰,无法安心工作。
如果某位员工向你汇报了一些问题,顷刻间这位员工就会被冠以向领导打小报告的恶名,迅速遭到孤立与排挤。久而久之,再也不会有员工到你这里来反映问题、传递信息,令你无法掌握员工实情与公司的真实动态;又或者,某位员工会突然义愤填膺(或哭哭啼啼)地到你这里来反映某某在背后说他的坏话,影响他的声誉,希望领导能为他做主等等。
但是,所有这些都还不是最令你头痛的。流言的终极体现方式是帮派斗争——公司的小青年们三五成群地结成一个个小帮派,彼此指责对方的人品有问题,天天在背后说别人的坏话,破坏部门团结,应该被立刻请出公司。
对于这些纷纷扰扰,很多公司的管理者都是头痛莫名,不厌其烦却没有好招儿。于是乎,很多管理者干脆做个黑脸包公,为大家画上一条不可逾越雷池半步的红线——甭管是谁,只要闹事,双方都得给我走人。我可没那么多闲工夫处理这些烂脏事儿。
这一招儿还真灵,红线一出立刻鸦雀无声。只是可惜,所有问题并不是得到了解决,只是转移到了地下而已。表面上一团和气,背地里依然打得不可开交。照样让我们的管理者没脾气。好在我们的管理者雅量高——眼不见为净。既然表面上没事儿,就当作天下太平算了。何苦自个儿为难自个儿呢!
告诉大家一个心理学的小秘密,其实,说坏话与听坏话都是极为平常的事儿,本来犯不着让大家这么费心费神。只要你把它看淡,它就能变淡。
相信我,人无完人,勺子也会碰锅沿儿,甭管是关系多好的铁哥们儿,彼此之间也会有互说坏话的时候。这里的坏话,并不意味着对方对你的彻底否定,甚至于都不代表着对方对你有任何恶意,它仅仅代表着一种负面情绪的发泄而已。其实发泄完了,一切都不会有改变。但要命的是,听坏话的人的心理打击可就大了去了,他们往往会将这种坏话无限上纲,直到将它变成一颗原子弹,彻底炸掉他人与自己完事儿。这就是说坏话易,听坏话难的道理。举个极端点儿的例子,无论是多爱子女的父母,或者是多孝敬父母的子女,其实一生当中也少不了说对方的坏话,但这丝毫不会妨碍他们对彼此的爱与感情。这本来就是两码事。彻底弄明白了这个道理,我们就可以对射向我们的明枪暗箭变得更加释怀——其实好好想想,我们自己也没少向人家放箭。只是放箭之人轻松,中箭之人难受而已。正因如此,坏话这东西一定要小心对待,一定要做到严出宽进才好。
同样地,敌意这东西也往往被我们人为地放大了。实际上,别人对你的敌意,恰恰来自于你自己。如果你看一个人不顺眼,你就会在不经意间不自觉地流露出你的敌意,而这种敌意却会准确无误地被对方捕捉,从而招来对方对你的敌意。相反,就算对方已经对你产生敌意,只要你真诚相待,敞开胸怀拥抱他,就算刚开始时会让他将信将疑,欲迎还拒,假以时日也会化解掉他心中的敌意。所以,他老是看我不顺眼,老是与我为敌恰恰是因为你对他也是这样做的。只要你先迈出第一步,主动化干戈为玉帛,天底下哪来那么多敌人?
人活着够不易了,有那么多正经事儿要做,少一些相互敌视,心胸放宽点儿,多交几个朋友不好吗?
鬼才信什么“对事不对人”
“对事不对人”这种话是典型的此地无银三百两,我们一定要倍加小心。
……我这可是对事不对人啊!你可别多想。
熟悉这句话吗?相信你已经露出了会心的一笑。
这可是我们中国人的拿手好戏,经典到没法儿再经典了的段子。
但是,你相信这句话吗?
甭管你的回答是什么,我是绝对不信——明摆着呢,如果你真的是只冲着事儿去的,根本没必要说对事不对人这种鬼话去为自己做多余的解释。此话一出口就等于此地无银三百两,摆明了你就是冲着人去的。
所以,当你听到对事不对人这种话时可一定要小心了——十有八九又有哪个倒霉蛋儿要被算计了。
不是我太悲观,太消极。说句公道话,其实我们中国人是发自内心地想做到对事不对人这一点的,只是可惜,几千年来,我们中国人已经过于熟悉了对人而不是对事,过于习惯了把“人”之间的“争斗”放到了事儿之前。因此,尽管每一个人都痛苦,每一个人都无奈,每一个人都已经厌倦透顶——当事儿来的时候,我们还是会不自觉地被它后面的人拿了魂儿。
正因如此,职场中的人才应该倍加小心。什么心直口快、什么直脾气、什么宰相肚里能撑船、拿得起放得下之类的话统统都是骗人的鬼话。如果你相信了,你就会顷刻间面临两种极端的局面——要不就是被严重地伤害(因为你自己的虚伪:你远不如自己想象的那样豁达),要不就是严重地伤害别人(因为别人的虚伪:每个人都会高估自己的道德修养程度与心理承受力)。
所以,就算是你当初确实是想对事不对人来着,只要你不注意自己的表达方法,天真地以为你这仅仅是一种心直口快的表现的话,你也不可能得到他人的有力协助去做好你想做的事儿。
因此,试图回避对人要素的重要性是徒劳的,它也不可能带来对事方面的好结果。如果我们想做好事儿,一定要大胆地承认对人要素的客观存在以及它的重要性,然后再小心翼翼地经营好这个对人要素,才能真正达到将事儿做好的最终目的。
所以,记住说话时要将舌头打个弯儿,尽量充分评估事中人的感受,有些事儿要宁曲勿直,没有十分必要的话一定要少说或不说,这对于职场人的生存与做事来说,有着极为现实的意义。
“打死也不说”
历史上,并不是所有敢于直谏或仗义执言的人都会有好结果。但这并不等于当个见风使舵、阿谀奉承的小人是唯一的自救之路,因为这样做往往下场会更悲惨。总之,该说的话还是要说,只是需要我们充分注意说的方式与技巧。
近日看高希希版的新《三国》,有一个场面令我印象颇深。
曹操门下侍郎黄奎暗通西凉马腾,准备里应外合杀掉曹操。不料未及成事就被其妻弟苗泽出卖,导致功败身死。
杀死黄奎后,曹操依然震怒难消,决定顺藤摸瓜,将所有黄奎的同党一网打尽。但是,出乎他意料的是,在清查黄奎的同党时,却牵出了一个令他万万没有想到的名字——他的长子曹丕。
想那曹丕是何等精明之辈,在父亲严刑审讯黄奎的时候,他就预感到要出事。于是乎急急忙忙地赶到老师司马懿处,向他的恩师询问脱身之术。司马懿只告诉了他两个字——一个是诬,把祸水向他的弟弟曹植身上引;一个就是赖,打死也不能认。
曹丕虽说将信将疑,但苦于没有其他的良策,只好依计行事。
在经历了一场堪称惊心动魄的父子心理战后,曹操终于认输,曹丕逃过了一劫。
无独有偶,在冯氏贺岁片的开山之作——《甲方乙方》里也有这么一个有趣的桥段。著名笑星李琦饰演的那位大爷,因为自己向来口风不紧,藏不住秘密而甚感烦恼。他十分想保守住秘密哪怕一次也行,因此就求到了葛优的公司,葛优教给了他一句话,让他绝对不能跟其他人说,那句话就是“打死也不说”。但那位大爷却是一个不折不扣的软骨头,还没等怎么严刑逼供就已经招了。只是由于这句话叫作打死也不说,所以照样没少受皮肉之苦。
这两个故事虽说只是影视剧里的桥段,却蕴含着一个职场中人不得不认真思考与面对的深刻道理——什么话该说,什么话打死也不能说。
比如说很多管理者在管理工作中推崇的批评与自我批评。这种方式好不好?实话实说,从理论上讲,绝对是好的。但如果你真的想在实际工作中尝试一下的话,恐怕是要吃很多苦头的。
我们中国人,虽说嘴上赞成批评与自我批评,实际上每个人心里都在打小鼓——千万别说到我头上。如果有谁真的敢在太岁爷头上动土,真拿自己说事儿,我们会本能地予以抵抗或至少会竭力为自己辩解。这还算好的,一般情况下,我们还会毫不犹豫地反击,当场指出批评我们的人自身的短处——在说别人之前,先撒泡尿照照自己,你以为你自己就做得很好吗?
总之,不能让对方轻易占了咱的便宜。丢掉的面子,一定要想方设法捞回来。
只能听好话,听不得坏话就是我们这些人的本性。
而俗话说江山易改,本性难移。要想在我们的本性上做文章,你的胜算很小。
所以,这样的批评与自我批评往往会导致不欢而散,很少能取得真正实质性的效果。
记住,别看许多人天天把拿得起放得下这句话挂在嘴边,摆出一副心胸宽广的样子,只要中国人一天不改变好面子的传统,那些就都是装出来骗人的把戏。
历史上,敢于直谏、仗义执言的人并不总是有好的结果。虽说唐朝有魏征,乾隆年间有刘罗锅这些喜欢直谏并深得君王赏识与重用的忠臣,但前提是,他们的君王是像李世民和乾隆这样的明君。遗憾的是,天底下的明君真是何其少也,如果你碰到的是一位昏君,或者退一步讲,是一位心胸不那么宽广的半昏不明之君的话,恐怕你的脑袋就要难保了。
其实,即使是李世民也曾经因为魏征的话过于刺耳而大为震怒,差点杀了他,幸亏皇后及时提醒才让李世民醒悟过来。同样地,看过《宰相刘罗锅》这部电视剧的人也可以看到,乾隆对于刘罗锅也是又爱又恨,曾经几次动过杀心,但最终还是将其贬为庶人。
我之所以举出这么多的例子,就是想说明祸从口出的厉害。但是,这并不等于我鼓励职场中人都学和珅,只要擅长阿谀奉承就成。因为那种只会阿谀奉承的老好人,其实最终的下场往往更悲惨。
听我这么一说,你可能会有些发蒙——这说也不是,不说也不是,那到底该如何是好?
别着急,听我慢慢道来。
归根结底,还是要说,但一定要掌握说的技巧。尤其是在领导面前,一定要充分注意维护领导的尊严与虚荣心。如果你想指出领导之非,不妨学会舌头上打弯儿,绕着点说。你可以先从肯定他的话着手——还是您说的有道理,但是某某一下是否会更好?我觉得那样做也许会更完美。通过这样的沟通方法,你可以在不刺伤领导自尊心的前提下,慢慢地把他带进你的沟里。但事成之后千万别忘了把这个功劳还是留给你的领导——您看,还是您的主意高明!
放心,你的功劳领导心中是有数的,这种说话做事的技巧会为你未来的职业人生带来更多的机会与裁量空间。
当然,作为领导,如果你真的足够英明,也应该学会在必要的时候睁一只眼,闭一只眼。俗话说将在外,君命有所不受。辽沈战役的时候,尽管林彪拒绝毛泽东先攻锦州的战略构想,令他非常生气,但毛主席依然以其伟人的胸怀包容了林彪,给了林彪一次打长春的机会。
总之,做事才是硬道理。在某种意义上,只要出发点是好的,而且只要不违反道义,不搞阴谋诡计,就可以不择手段。
只有“吃吃喝喝”才能与群众“打成一片”吗?
吃喝文化已被过度演绎成了一种神话泡沫,是到了该刺破它的时候了。
作为一介书生,我生性好静。因此讨厌吃喝,不喜应酬。
于是就有人好言相劝吃喝一下对搞好同事关系是有利的。
对此,我深表赞同。不只是吃喝,任何一种两人以上的团体活动,我都是极力推崇的。因为我一向欣赏能折腾、会嘚瑟的企业氛围,各种丰富多彩的业余活动,对拉近员工关系,活跃并丰富企业文化,提升员工的工作动机与激情都是极为有利的。
但有一个大前提,无论是什么样的活动,都不应该流于例行公事,更不可强制。否则,就会造成员工人在心不在的局面,结果往往会适得其反。
日本与韩国的企业都有所谓的下班后开饮酒会的习惯。这几乎成为了一种不成文的铁律,没人敢于违反。
这种饮酒会往往只饮一次还不算完,还会有二次会、三次会或更多次会。即便这样,饮完酒还会有一些其他的节目等着,比如说卡拉OK等等。在这种饮酒会上,日本人与韩国人往往容易表现得极为放浪形骸,时常发生一些烂醉后有伤社会风化的举动,令日本与韩国的社会与治安当局头痛不已。
其实,这些还只是这种饮酒会弊端的一部分。更为严重的是,许多不能喝酒、不善应酬的员工也不得不被动地参加,期间他们所承受的痛苦无以用语言表述。
中国的企业也是如此,似乎只要不吃吃喝喝就无法做事一样。在某种程度上吃吃喝喝对沟通的作用已经被神话了。尽管许多人都很厌烦这种吃喝文化,却苦于人在江湖、身不由己。
尤其是领导组织的餐叙活动更是如此。
首先,因为是领导组织的活动,员工就算是有着种种不方便之处,为了不给领导留下一个坏印象,也只好硬着头皮参加。这还不算完,如果席间领导意兴大发,直至夜深也迟迟不肯结束的话,员工就会像被绑架了一般,即便兴味索然,归家心切,也只有呆坐在椅子上熬时间的份儿了。
这还不算最糟的,如果酒量不好的员工在酒席上被领导强行灌酒,却难以拒绝的话,那这种场面只能用惨不忍睹来形容了。
显然,这种形式主义的应酬,也许领导会非常尽兴,但员工之间的感情是否会得到深度交流实在是一件值得商榷的事。
所以,在日常餐叙这种事情上,我还是主张领导要尽量少参加或不参加。道理也很简单,领导的在场,会导致员工放不开——他们或者表现得过于阿谀奉承,或者表现得过于小心谨慎。总之,会令餐叙活动失去其应有的意义。
当然,一年一度的员工会餐是另外一回事儿。作为对员工一年来辛苦工作的褒奖,领导是一定要参加,并一定要向员工敬酒的。
其实,我固然赞同吃喝是一种员工关系润滑剂的说法,但是,搞好员工关系还有很多其他的手段——在日常工作与生活中的交往与沟通才更具现实意义。
只要做人好,真诚善良,维护正义,并懂得一些办公室政治的基本原理与操作技巧,即便你不懂吃喝一样会使自己在公司的地位稳如泰山。
总之,与人沟通和交流有许许多多的手段,你只要选择一种真正适合自己的就可以了。
潜心经营好“与你身边七个人的关系”
在我们身边,有七个人关系是应该引起高度重视的,因为与自己最亲近、最信任的人也会有算计的一面。
就像世界上所有人都至少会有一两个无话不谈的知心朋友一样,每一个管理者都希望在自己的职场生涯中能遇到几个真正的事业伙伴与得力助手。
说得简单点,每一个当官儿的人,都希望自己身边能有几个心腹。
其实有这种想法也并不奇怪,因为自古以来,要想成事儿,尤其是成大事儿,都需要有一个核心小团伙——毕竟一个人的智慧与力量有限,身边得有几个志同道合的人帮衬一下才能更靠谱。
但现在问题来了,恰恰是这样的核心小团伙最容易出事端。好歹有个风吹草动,就会令人神经过敏——该不会某某(核心小团伙的某个成员)对我有二心吧?
他们会这么敏感,其实也是情有可原——这些人彼此过于信任,已经没有什么秘密可言,这就意味着如果发生什么意外,他们就会立刻暴露在极大的风险中。
所以,自古以来,这些核心成员们之间的明争暗斗也是极为残酷的。
其实,只要人们明白了一个道理,本来大可不必如此紧张。那就是,世界上不会存在100%的东西——无论你付出了多少,对你的核心成员有多信任,你都不应该指望他们会对你100%,毫无保留。这绝对是不现实的。
但是,毕竟这些人对你的生活与事业有着极为重要的利害关系,你又绝对不可小视。因此,你也要有些心计,好好地经营与这些人的关系。千万不能因为彼此的关系太亲密而一厢情愿地认为他们吃定了你,不自觉地忽略了他们的存在,当他们是空气。反之,即便偶尔探知到对方跟你玩了心计也不必太介意,因为这往往并不一定意味着对方对你有二心,反而有可能意味着对方对你的重视——因为怕伤到你,所以背着你。因此一定要看开点。
在我的公司里,有一位非常能干的中层经理。我对其甚为赏识,不但倾尽毕生所学栽培他,还帮助他在入司短短一年之内官升三级。此人也视我为知己,对我的知遇之恩甚为感激。两人一直在工作中保持着愉快的合作关系。
可是有一天,有位同事颇带几分神秘地告诉我:我听说他在背后说你坏话呢!你那么提携他,他却这么待你,这个人实在是人品有问题。听闻此言,我丝毫不以为意,反而把那位中层经理叫到办公室,耐心地对他说:我听说了你在背后议论我的事情,但我并不在意。因为我肯定在平时说过令你不满的话,做过令你不爽的事情,所以你发点牢骚也是正常的。只不过你要知道“隔墙有耳”,我虽说不介意,但难免其他听到这话的人不会瞎联想,也许会对你产生这样或那样的看法。所以我给你支一“招儿”:如果下回再对我的所作所为有意见的时候,不要说出来,你可以拿出一张纸,写上我的名字,然后结结实实地拿笔在上边戳几个洞,把气儿撒了就完了。
听到我的话,那位中层经理感激不已。从此我们的关系不但没有倒退,相反更融洽了。
其实,并不是我大度或故作姿态,我是真的认为他发牢骚实属正常,未必是真的想把我怎么样,因此也就没必要小题大做。
毕竟,勺子也有碰锅沿儿的时候,人与人相处,难免磕磕碰碰,根本不必凡事太较真儿。反之,如果某个人跟你配合得天衣无缝,一点儿毛病都挑不出来的话,倒是一件不太正常的事儿,你反倒要小心了。
有位西方的哲人曾经说过这样一句话:我们每一个人,其实都生活在每天与身边最亲近的七个人相互之间的钩心斗角当中。
其实,这句话中的钩心斗角这个词不但没有任何的贬义,恰恰相反,它是善意的、褒义的,我们可以把这个词理解成经营。
正因为这七个人对于我们而言实在是太重要了,所以我们才会用心地去经营与他们的关系,不敢有丝毫怠慢。
“做事”与“得罪人”
告诉你一个既能把事儿办了,又不得罪人的好办法。
公司于近期任命了一位老资格员工担任某个重要业务部门的行政主管。这是一个大家公认的竞争激烈、人际关系复杂的部门,因此公司领导觉得只有这位经验丰富、处事老到的员工才能胜任这项基层管理工作。
但上任不过两周,这位主管就找我大吐苦水:领导,这管理的差事不好干啊!真是“伤心、伤神、伤人”啊!
同样身为管理者,我对这位主管的心情大为理解。
管理,确实不是一个好干的差事。说简单点儿,做事就要得罪人,不得罪人就做不好事,真是左右为难啊!
我又何尝不是一度为此发愁,直弄得茶不思饭不想,杀死了无数脑细胞,愁白了数不清的头发。
但是,后来我终于还是开了窍,弄明白了一个颠扑不破的真理,那就是,活人怎能让尿憋死?
其实,只要我们学会逆向思维,学会变通,世界上根本没有完全弄不成的事儿。
比如说,我们可以扪心自问一下:在很多时候,我们是否过于先入为主了?有很多事情,我们是否还没来得及好好地考虑解决方法,就已经过早地认定这事儿没戏,从而轻率地选择了放弃?
给你支个招儿。请你养成这样的习惯:当你有什么烦恼时,千万别选择轻易放弃,你可以把你的烦恼写下来,把它当成一道课题,然后努力去寻找能够解决这个课题的各种方案。
就拿前边的例子来讲,你可以先别急着下“做事”必然等于“得罪人”的结论。你可以把做事与得罪人这两个似乎存在着某种内在因果关系的事项分别列到纸上,然后,仔细想一想世界上是否存在既能“做事”又不“得罪人”的办法呢?
相信凭你的智慧,只要不轻易放弃,肯定能想出一个两全其美的招儿来。
以我的经验来讲,做到在不得罪人(或少得罪人)的情况下做事是绝对有可能的,决不至于是一步死棋。
这里的关键有三点:
一曰善沟通。
只要你能够别太摆谱,端官架子,经常性地与你的员工进行有一定深度的沟通,相信你的员工会把你当知心人的。
但是,在沟通中,一定要注意一个长度与密度的分寸感问题。
一般来说,现在的管理者普遍缺乏和员工的有效沟通。因此,从现实出发,我们的管理者还是要以适当地强化一下与员工沟通的密度、浓度与长度为宜。
二曰常关怀。
你要善于在生活中发现并把握关怀员工的小机会。不要放过任何一个可能给员工带来点滴温暖与感动的小细节。
比如说,员工休息的时候为他盖上你的外套;员工感到寒冷的时候主动摸摸他的手,对其表示关切;员工生病的时候主动在他的桌子上放几个小药片……这样的小事例实在是太多了,只要你是个有心人,有一双善解人意的眼睛,你每天都能信手拈来一大堆。
记住,人心都是肉长的,其实我们中国人一点都不难对付,我们是世界上最易动感情,最易被打动的民族,只不过都是顺毛驴:吃软不吃硬。所以,如果你能聪明地抓挠他们心中最柔软的部分,你就可以轻易降服任何一个中国人的心。
这样做成本并不高,而且效果又奇好,真是很奇怪为什么有那么多的管理者宁可天天高喊管理真伤人,也死放不下这个架子,做不到如此简单的事情。
送这样的人三个字:拎不清。
三曰施以小恩惠。
记住,管理者一定要容人,宽人和安人才能让你的下属死心塌地地忠于你,心甘情愿地为你做事。所以,如果你能做到以德报怨,在他身陷险境或窘境的时候帮他一把,主动给他制造一个台阶儿,他会发自内心地感激你的。想方设法让他欠你一个人情,对他施以小恩惠,你将会得到更丰厚的回报。
只要你能做到以上三点,你就能达到如下目的:
第一,使你的员工更易理解你要实施的管理手段,有效减少员工抱怨,达成做事的共识。
第二,提升员工的执行力,提高做事的效率。
第三,也是最重要的一点是,即使你在做事时不得已冒犯了你的员工或同事,也不一定会得罪人,或至少有可能少得罪人。
这就是一个既能做事又不得罪人的招儿。
但是,在实行以上三点的时候,也一定要注意一个分寸感。和员工的距离既不能过近,也不能太远。否则,即便你和员工很贴心,也未必办得好事情。
俗话说法不容情。但在管理的世界里,这个理论未必行得通。
因为我们中国还有一句话,叫作功夫在诗外。
其实,只有那些懂得如何将法与情有机地融合在一起的人,那些能够做到情中有法、法中也有情的人,才能当上真正的常胜将军。
总之一句话:遇到困难不要怕,只要你不放弃,只要你肯动脑筋、想办法,将你的智商与情商充分地结合起来,将它们发挥到极致,这个世界上应该不会有多少能难倒你的事儿。
记住,事儿是人的奴隶,活人不可能让尿憋死。
这就是世上无难事,只怕有心人的道理。
相信我,只要你放弃喜欢放弃的习惯,那么所有想招儿的过程,解决的过程都将会是一种特刺激、特过瘾的体验。
你会迷上这种体验的。
那时,你就会情不自禁地对着天空高喊:所有的困难,所有的烦恼都来吧,让我解决你们!
“红灯行、绿灯停”与“顺毛驴”文化
与规则相比,有时潜规则更代表一种文化。
我留日八年,回国后遭遇了一个不大不小的尴尬——发现自己连马路都不会过了。
每当我见到红灯,总是乖乖地停下来等。可是令我瞠目的是,我身边总是有大队人马鱼贯而过,呆立在那里的我反而倒成了一个挡路的障碍物,少不了遭人的白眼。
总算盼来了绿灯,当我正准备迈步穿越马路时,旁边的大小车辆却开始蠢蠢欲动,令我不免惊出一身冷汗。
在我的记忆中,正确的做法似乎是红灯停、绿灯行才对,但是不知从何时起,好像红灯行、绿灯停才成了真正的交通规则、马路上的王道。
不是我假清高,其实我留日之前也属于那种不怎么把交通规则当事儿的主儿。只不过那时候由于马路上还站着警察叔叔,所以记忆中那时的交通规则还是基本上得到了遵守的。
只是这警察叔叔一离开,事情就有了变化;偏偏我又不长眼,在国外尝到了遵守交通规则的甜头,所以才会有今天的尴尬。
还好我适应能力比较强,调整得快,要不然现在肯定是马路上的一道风景了。
有人说,这是因为我们国人素质较差,社会公德感不强。
我承认这样说有一定的道理,但并不能完全认同。
实际上,这种现象的产生,除了素质问题外,恐怕还有个更深层次的文化问题在。
我们中国人有个特点:你越是要树规矩,人家越是要破你的规矩。
因此,红灯行、绿灯停的现象未必全部是国人素质差的原因使然,恐怕还有很大一部分原因在于此——说得露骨点,人家是故意这么做的,并非人家做不到或想不到。
不信,你可以试试。在中国相当多的城市里,到底是遵守红绿灯规则的危险系数大,还是违反红绿灯规则的危险系数大。
没办法,我们中国人身上就是有那么一股子“顺毛驴”的文化气息——你必须顺着他来才行,你要是逆着他来,他必然也会逆着你来。
或者,再说得极端点儿,我们许多人信奉的其实都是一种顺我者昌,逆我者亡的文化——老子天下第一。只能自己好,见不得(甚至于听不得)别人好。只有自己最优秀,别人都是垃圾。
比方说,别看我们中国人嘴上总说服气,但心里其实根本就谁也不服谁。在我们的字典里头,原本就没有服气这两个字。
退一万步讲,就算我们在内心深处偶尔真的被什么东西打动了一下,真有了服气的苗头,我们也会立马猛醒过来,在第一时间迅速地将这种苗头打杀掉,非得挑上他几个刺儿才能痛快。
就是说,我们中国人其实打心眼里就根本不想说什么I服了YOU,只想听YOU服了ME。所以,如果你真想学做人,一定得学会把I服了YOU挂嘴边,哪怕对方在你心里只是垃圾;同样地,如果你真是个聪明人,也千万别太把别人的I服了YOU的吹捧太当成事,因为很有可能你在对方心里也只不过是垃圾。
中国人善于制造规则,但更善于(或者说热衷于)制造潜规则。
所以,真正聪明的管理者,一定要学会善用这一点:你一定要正视潜规则的存在,并要学会利用国人“顺毛驴”的特点,采取明修栈道,暗度陈仓的技法,想方设法把真正的规则变成潜规则,就可以大幅度地提升管理的实际效率。
说得再明白点儿,其实往往规则才是最无效或低效的,因为你这就等于强迫人家做事,因此就犯了人家的忌,逆着捋人家的毛,人家就肯定会反其道而行之——你越让他往东走,他偏偏就要往西去。
与之相反,潜规则往往才是最高效的。比如说,如果你想让一个人往东,你一定要这样做:赔着笑脸跟对方柔声细语地说请您给我点面子,往东去一下好吗?因为你这是顺着捋毛的方法,让他很有面子,十有八九他会听你的话;但如果你也是个宁折不弯的主儿,不想或不屑用这种低三下四的,下三滥的招儿的话,你还可以试试另外一个更高、更绝的招儿:你可以盛气凌人地、以不容置疑的强硬语调命令他——给我往西去!你放心,就算他表面上唯唯诺诺,装出一副服从命令的样子,私底下肯定会偷偷地往东溜——正好钻进你的套了。
这就是把潜规则当规则用的效力。其实,这是一种典型的声东击西的战法,这种战法最符合我们的文化,因此也就必然是一个极灵的招儿。
还是回到前面那个红绿灯的例子。
红灯停、绿灯行是规则,因此就是强制,等于逆着捋我们的毛,这就会激发我们的逆反心理——我偏偏就是要反着来,就是要和你作对!
相反,红灯行、绿灯停是潜规则——大家都这么做,所以我也只有这样做才是最安全的。否则倒危险。
这就是法不责众或者说众能成法的道理。
从这个意义上来讲,红绿灯的存在确实保障了交通安全,只不过在很大程度上不是通过规则的威力,而是通过潜规则的威力。
同样的道理,现在的许多管理类书籍为什么不好卖,原因恐怕也在于此:这些书往往过于强调规则,而严重地忽略了潜规则。虽说字里行间总是透着那么一股子一本正经的劲儿,而且读来也令人颇感正确,但真到了动真格儿时,却总是不那么见效,不那么得心应手。
毛主席教导我们“为什么”不重要,“是什么”才重要。
真正聪明的管理者,一定不会固执地抱着“为什么”的大腿不放,他们的眼睛总是盯着“是什么”——这样做不是什么不务正业,更不是什么玩世不恭。恰恰相反,这才是一种真正尊重现实的实事求是的态度。
“没理走遍天下,有理寸步难行”
只有不讲理之人才能真正走遍天下,这绝不是什么笑话。
看了这个题目,千万别起拾板儿砖的冲动。
我真的不是一时糊涂才写下这个题目,个中缘由且听我慢慢道来。
恕我直言,我一向认为:只有不讲理的人,才能走遍天下。
我之所以这样说,并不是一种简单而幼稚的愤世嫉俗的愤青心理在作祟,我可是拿出十二万分的诚意,极为认真地在说事儿的。
在我的管理生涯当中,经常会遇到这样的头疼事:帮员工讲理。
每当员工之间有了这样那样的矛盾,总是会哭哭啼啼地到我这里告状。而且每个人都是那么地委屈,好像对方是个不折不扣的坏人,专找软柿子捏,天天欺负自己。
他们最常用的说辞是,对方人品有问题。自己本来是一个心胸相当宽广的人,要不是对方太过分了,决不至于到领导这里告状。
每每听闻此言,我总不免哑然失笑——您太清高了吧!就您这点儿事,要是真像您说的那样,您是个心胸宽广的人的话,早自己摆平了,用得着捅到我这里吗?
不止如此,我也相当反感动辄拿人品说事儿的员工。
所以,我总是严正地表明立场:大家都是好员工,我们公司没有“人品”有问题的人。“人品”有问题的人应该待在监狱,我们这里的人都是好人。只不过好人之间也会有矛盾,也会起纠纷。仅此而已。
然后,我总是耐心地劝解他们:不要总拿自己的“理”说事儿,不妨尝试一下“换位思考”。如果你是对方,你会怎样想,怎样做?退一步海阔天空,只要你能主动让一步,对方不可能对你死缠烂打。你们又不是阶级敌人,上辈子有仇,除非他脑子进水了,凭什么死缠着你不放呢?
所以,有的时候,主动放弃自己的理,想想对方的理(甭管多么不情愿)才是解决问题的根本方法。只要你拿出十二万分的勇气尝试一下顺着对方的理走,你就会惊喜地发现其实对方也远不像你想象的那么不讲理,你自己的理也就会自然而然地顺过来了。这才是真正的双赢。
退一万步讲,就算当初确实就是对方不讲理,你这样做也是绝对大有裨益的。你想想,对方已经跟你不讲理、耍光棍了,你还非要死缠着和他讲理,这理能讲得通吗?恐怕最后除了掐架没有别的可能了吧?
所以,你先退一步,来他个以德报怨,往往僵局会就此解开的。
除非对方确实是个死磕的主儿,摆明了就是要和你作对,那个时候再和他决一死战不迟。
而我们的员工,往往是前哨战还没打起来,就已经摆出一副决一死战的架势了,实在是令人哭笑不得。
这样的事情经历得多了,我也就自然有了无理走遍天下,有理寸步难行的感慨。
当然,这里面不包括法理(其实,即便是法理,有的时候也是很不容易讲的,很难真正讲明白的。所以,即便是法律,也允许,甚至是鼓励庭下协商与庭外和解)。
因为对于我们中国人而言,理这个东西是最难讲清的。
每一个人都会认为理在自己这边儿,别人都不讲理。所以,每一个人都是正义与真理的化身,好像天底下只有自己一个人是受害者,其他人都是加害者。
不止如此,更为要命的是,中国人的理往往还和面子紧紧地搅和在一起。而面子,是我们中国人的超级死穴。一旦和面子挂上钩,这理能讲清楚才是活见鬼了。所以我们中国话当中有无理搅三分的说法,真是一针见血。
因此,对于我们中国人而言,世界上不存在客观的理,只有主观的理,就是说,理永远只属于自己一个人。别人只要一冒犯就会跟他急。这就是我们中国人总是那么喜欢找人干仗,而且双方居然都是那么理直气壮、正气凛然的原因了。
放眼望去,我们身边那些天天嚷嚷着要讲理的主儿,天天把有理走遍天下挂在嘴上的主儿,哪个是人缘儿好的人?基本上天天把讲理二字放嘴边的人,都是一些憋着劲儿找人掐架的刺儿头——一般人都会躲着他们,生怕招惹了他们。
伟大领袖毛主席教导我们“为什么”不重要,“是什么”才重要。
只要真正理解了这句话的内涵,我们就会明白为什么说无理走遍天下,有理寸步难行了。
讲理——这些人关注的总是“为什么”,因此总是倾注了全部的精力与那些没有任何建设性的、毫无意义的“为什么”死较劲。所以这些人总是寸步难行、四处碰壁。
不讲理——这些人关注的才是“是什么”,因此总能迅速地从“为什么”的泥沼当中抽身出来,及时地将主要精力倾注在如何面对、如何处理等更有建设性的事情中去。所以,他们才能真正走遍天下,左右逢源。
记住,地球不是围着你转的,你应该围着地球转。凡事只有顺势而为才会有一线生机,逆势而为只能是死路一条。
明摆着呢,那些总爱讲理的人其实恰恰是凡事总喜欢斤斤计较从而导致诸事不顺之人。而且,他们是越不顺越要讲理,越讲理越不顺。最后弄得别人疲劳自己也疲劳,常常以两败俱伤的结果收场。因此,他们往往是世界上最不快乐的一群人。为了那点儿可怜的收获(使尽吃奶的劲儿才勉强讲回来的理),他们付出与失去的东西实在是太多、太大、太沉重了。
这就是越讲理越吃亏的道理。
与之相反,那些从不以自身之理说事儿,总能先退一步之人,却总可以达到左右逢源、否尽泰来、海阔天空的境界。
所以从今天开始,请把“讲理”二字从你的字典里暂时删掉,看看在你身边会发生什么。
学做“群众领袖”、“草莽英雄”
只有做群众领袖,获得群众事实上的授权,你才能够心无旁骛地做事,也才会有左右逢源、上下通吃的机会。
近期公司需要对某些工作内容进行调整,并属意两位颇有想法与才华的员工牵个头儿。
但这两位员工提出了个要求:公司一定要对他们进行正式任命,并清晰地明确各自的岗位职责后才可以接受此项工作。
当然,他们的理由也很充分——只有名正言顺才能安心工作。名不正言不顺的话,谁会听你的?你又算老几呢?
乍听起来,他们的要求颇为合理。因为责、权、利分明是干好工作的前提,这可是任何一本现代管理学教科书上都会明列出来的一条基本原则。
但我却陷入了沉思。因为在我的管理实践当中,在这方面有过太多的经验教训——明明你事先做足了厘清责权利的功夫,到头来却总是以一团乱麻收场。你越想廓清什么,什么就会变得越模糊,总是让你一头雾水、不明就里、吃尽苦头,落个费力不讨好的下场。
比如说,就算你得到了公开的授权,有了正式的名分,但只要你做事,你就会遇到群众的反弹,群众就会到你的上司那儿去告你的状,然后你就会招来上司的一通臭骂——你是怎么做事的?再然后你变得聪明了,干脆当个甩手掌柜的,想图个清闲,但事与愿违,随之而来的将是更为严厉的斥责——你为什么不做事?
这还算好的,还有更要命的事儿等着你。只要你做事,得罪员工不说,往往还会遭到上司的猜忌:你越做事,他就越不舒服,总觉得你别有用心,憋着劲儿想越他的权。所以他不但不会给予你大力的支持,相反却会时不常地给你出点难题,添点小障碍。总之不能让你太舒坦了。但这会让你大惑不解:我是在为你做事啊!为什么要这样对我?
这就是中层管理者经常要面对的一种典型的“三明治”效应:把你夹在中间,上边打、底下捅,直弄得你浑身是伤、两头不是人。
在现实生活中我们经常会看到这样的场面:往往领导欣赏的人物,群众却很讨厌。这样的人由于有领导撑腰,常常也不会太介意群众的感受。但是,他在做事时总会遇到群众或明或暗的抵制,最终落得个四面楚歌、铩羽而归的结局收场。就是说,越是上边授权,往往你越成不了事。与此相反,如果你有本事得到群众的信任,并从群众那里获得事实上的授权,上司想不承认都不行。如果这时你还能做到顺风使舵,给足你上司的面子,上司自然也会乐得借你给的梯子下台阶,乐得欠你一个人情。这样,你就会达到上下通吃、左右逢源的效果了。
所以,总想着由上边授权,走正统路线(即上层路线)的人往往会收到南辕北辙、适得其反的效果。这样的人看似正统,属于名正言顺、明媒正娶,其实往往会死得更快、更早。因为这样的人往往会遭到下层员工本能的反感——中国人往往具备这样的本性:你当老百姓的时候,大家还能是朋友;只要你一当官,就会立马疏远你,对你产生本能的敌意。如果你是个坏官,受到这样的待遇还相对好理解一些;其实,即便你是个好官,也依然会难逃这种宿命:谁让羡慕、嫉妒、恨是我们中国人的传家宝呢!我们中国人最敏感、最忌讳的就是昨天我们还在一个起跑线上,今天你就爬到我头顶上,成了可以对我使脸色的人这种情况。所以,我们中国人有个特点,甭管是谁,只要是当过官的,无论在位时多么前呼后拥、风光无限,卸任后十有八九都会品尝到人走茶就凉的滋味。这几乎成了一种国民性,实在是没有办法的事情。
其实,自古以来,中国人对官这个字是有着极为复杂的情结的。基本上“官”这个字在中国人的字典中具有强烈的贬义。这是个令人又爱又恨的字眼:既想当官又厌恶官。与之相比,群众领袖、草莽英雄则大大不同,这些词在中国人的字典中是绝对的褒义词。中国人对这样的人物往往有着极强的英雄情结。对于这样的人物,中国人往往能够轻易地摆脱掉羡慕、嫉妒、恨的情感纠结,只剩下了信服与崇拜。由此可见,做个群众领袖会有多大的威力。
所以,上层路线常常是一条极为危险的路线,只有善于走群众路线(即下层路线)的人,才能最终化险为夷,修成正果。
再来说说责、权、利的问题。责、权、利清晰,其实对于我们中国人来说,在很多时候只能是自欺欺人的一厢情愿而已。因为对于我们中国人而言,清楚不是我们的文化,暧昧与模糊才是我们的文化;有话明说、丑话说头里不是我们的文化,心照不宣才是我们的文化;框架与规矩不是我们的文化,例外才是我们的文化。
不信的话,你可以试一下。
还是拿这个现代管理学中最经典的责、权、利要分清的理论来举例说明。我们之所以这样做,就是想事先分出个子丑寅卯来,通过明确大家该干什么,不该干什么、能干什么,不能干什么、如果干了什么,就会得到什么结果来达到各行其权、各负其责、各得其利的目的。这个想法的出发点绝对是好的,甚至可以说是非常科学的。但遗憾的是,在实践当中,它常常会走样。比如说,明明事先大家都把责、权、利划分好、讲清楚了,可是一旦真干起来,总是有人自觉不自觉地越线,或感觉被别人越了线,因此甚为不爽,公司上下就会纠纷四起。于是再划线、再越线、再起纠纷……真是周而复始无穷尽也。
所以,你越想分清楚责、权、利,越想把事情捋出一条条清晰的轮廓线来,结果往往就会变得越发混乱不堪,使你的很多努力付诸东流。道理很简单,对于我们中国人而言,无论你多想将事物划入例内的范围里,我们都永远会找到例外。更要命的是,其实我们真正介意的,恰恰就是这些例外,例内倒无所谓。牵动我们中国人所有敏感神经,引发无数明争暗斗的,都是这些例外。而我们中国人最擅长的,也恰恰是不停地、不显山不露水地将例内偷偷地变成例外。这下最可怜的,就数我们的管理者了:每当这些例外出现时,我们的管理者总是会使出吃奶的力气试图将其重新纳入例内的范畴(如重新修改规章制度等),但是不好意思,没两天又会有大量的例外发生……我们的管理者就会每天在例内与例外之间疲于奔命,最后累死自己拉倒。事物却依然会是一派烂摊子的局面,不会有任何改善。就算是偶尔出现一两个绝对的铁腕人物,采用高压政策强行把所有的例外生生地塞进了例内的筐子里,但只要这种做法与中国人的传统文化相违背,也往往不具备可持续性——只要这位铁腕人物离开,或稍有松懈,一切又会以迅雷不及掩耳之势迅速打回原形。
一言以蔽之,我们中国人的传统文化与源自西方的现代管理理念其实在很多方面是相互冲突的。这不是说他们的东西不好,只是说对于他们来说是好的东西却未必适合于我们。这也许就是许多信奉现代西方先进管理理念的人为何在中国总是四处碰壁的原因之一了(这些人的口头禅往往是还是中国人的素质不行,消化、吸收不了先进的西方经验。诚然,这样说有它一定的道理,但如果死抱着这个理由不放,拒绝承认文化差异的巨大影响力的话,也许50年后这样的人依然无法在中国取得彻底的成功)。
当然,这种局面的形成并不是说把线划清楚的基本管理理念是错的。恰恰相反,这是一条管理学领域中亘古不变的铁律,是任何想搞好管理工作的人必须要遵守的基本原则。只不过,为划线而划线这种思考问题的出发点与操作方式存在问题:它与中国人的传统文化是相违背的。我们中国人的文化是:你越想把事情弄清楚,它就会变得越模糊;你越想把事情弄模糊,它倒会变得更清楚。比方说,单位分苹果,码成一堆一堆的摆在地上让大家拿。你越想护住自己的地盘,告诉大家这堆是我的,谁也不许动,别人就越会趁你不注意把你的苹果往自己的苹果堆里偷偷地扒拉一个两个的;反之,如果你想趁别人不注意偷偷地往自己的苹果堆里多捋两个苹果,你也许会自鸣得意,以为做得很巧妙,谁都没看见,但我告诉你,你是大错特错:因为实际上大家都看见了,心里都有数。对这种事,我们中国人的眼睛绝对是雪亮的,特别不揉沙子。
就是说,我们中国人是用心、用感觉做事的,而在心与感觉的领域里,僵化的条条框框往往是不起作用的。如果你想用条条框框套住他们的人,就一定要先套住他们的心。所以,如果一开始就把条条框框搬出来,我们中国人就会本能地产生反感,从一开始就有了极强的抵触心理。我们就会立刻开始琢磨破掉这些条条框框的方法,而不是如何遵守它。因此,我们不妨在开始时采取模糊战术,有些话偏偏不明说,有些事儿偏偏不明做,先通过攻心的方法将他们降住,之后再诱使他们自个儿钻进你的套里,你就会笑到最后、大功告成。这才是真正的高人。
中国式管理之父曾仕强先生曾说过:西方的管理硬件是好的,我们是一定要学的;但是,管理软件则一定不能学,因为它与我们中国的传统文化是相冲突的。
由此可见,文化是天,具有5000年悠久历史的中国文化更是天中之天。逆天行事、与天叫板是绝无胜算的。
而做到所有这一切,与其走官方路线(上层路线),向领导要权,不如走群众路线(下层路线),向群众要权来得实惠。只要你有本事当群众领袖,获得群众事实上的授权,并以此为资本博得上司的好感与重视,我敢保证你能达到左右逢源的效果:就算你把群众装进了你的套里,群众也会心甘情愿、心服口服;就算你越了上级的权,上级也不会对你产生戒心并怪罪于你,甚至有可能会更重用你,更提拔你,因为他会认为你帮了他的忙、减轻了他的负担、分担了他的责任。所以,在他的眼里,你很有前途。
其实,有机会受夹板气的人都是幸运的。因为,你能受到夹板气,说明你的地位真的很重要,无论对上边的人还是下边的人而言,你都是一个利害攸关的人物,大家关注的中心。所以,是人家看得起你,才会给你夹板气受。
但是,毕竟夹板气很不好受,所以如果你足够聪明,完全可以顺势而为,把上下挨打化为上下通吃,使自己从一个大家都欺负的受气包变成大家都喜欢的香饽饽。
这才是本事。
说一千道一万,实际上这还是我们中国文化中先做人,后做事这一经典理论的具体体现,是一种地地道道的以人为本的管理思想。在中国,任何一种管理,降不住人即为零。而降人必先降心,降心则必要精通并能玩转中国文化。
因此,不懂中国文化,不会攻心术的管理者,是绝无可能在中国当个好领导的。
真正高明的管理者,身上总会有一些群众领袖与草莽英雄的气质——他们绝不会执迷于上司的授权,更不会四处炫耀上司的授权;他们总是深深地扎根于土壤之中,汲取群众的力量为自己扫清前进道路上的一切障碍。因此,从他们的身上,你常常能够感受到一种强烈的地气与底气,并身不由己地被他们的地气与底气吸进他们的小宇宙里,进入到他们的循环轨迹之中。
所以,无论他们做什么,处于何种环境,他们往往都能达到一种随心所欲、顺其自然的境界,成为真正无坚不摧、无往不利之人,即,笑到最后的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