登陆注册
10871300000004

第4章 亲子沟通,从无条件积极关注开始

对孩子受伤的情感来说,父母的理解是治愈的良药。当孩子被理解时,他们的孤独和伤痛就会减少,对父母的爱就会更深。当他们感觉到深深的接纳与爱时,就更倾向于合作而非对抗,这时再来解决问题,就变得轻松很多。

导读 无条件积极关注,打开与孩子的沟通之门

父母与孩子之间,并不是“父母说话孩子听”这样的单向关系,如果在一个家庭中,父母总是说得多听得少,却还希望孩子听话懂事,效果往往会适得其反。真正双向的亲子沟通,需要父母具备说话的艺术,也懂得倾听的学问,给予孩子说话的机会。

更为重要的是,父母要给予孩子无条件的积极关注,无论孩子调皮、哭闹还是发脾气,都应该不做任何负面评价和要求,无条件地接纳孩子,并给予他温暖。父母只有持这样的态度去对待孩子,才能真正看见孩子,理解他的感受,看见他的需求,才能让沟通顺畅地发生。

很多时候,父母觉得跟孩子的沟通有障碍,就是因为父母本身对孩子是不接纳的,他们带着很多固有的想法和评价去跟孩子沟通,无法接收到孩子发出的信息,无法体会孩子真实的想法,于是很轻易地就关闭了与孩子沟通的大门。

01 用接纳的心态拥抱孩子的独一无二

豆豆是一个比较安静的孩子,总是沉浸在他的小世界里自娱自乐,不以物喜,不以己悲,我一直为他强大的内心而感到高兴。但上小学后,七八岁的孩子开始彰显个性,兴趣爱好各不相同,越是开朗大方、多才多艺的孩子,越引人注目。在这样的环境下,豆豆开始审视自己。

有一天,豆豆回家跟我说:“妈妈,我觉得自己什么都不会,我们班上有的人会画国画,有的人的书法连老师都说比不上,还有的人每年都上电视台表演节目……”说这些的时候,他的眼里满是羡慕与失落。看得出来,他的内心有过不少挣扎。

我坐在他身边,看着他的眼睛,听他说完后,对他说:“是的,妈妈看得出来你有些失落。你真希望自己也能像那些孩子一样,是吗?”他点点头。我继续说:“每个孩子都是不一样的,有的孩子喜欢画画,有的孩子喜欢表演,而豆豆的阅读能力很强,游泳很厉害,踢球也很棒,不是吗?”“可是,这些老师和同学都看不到。每次班级表演节目,我什么都不会!”

看着他妄自菲薄的样子,我想起自己小时候在班上也是一个默默无闻的孩子。每次拿自己与那些万众瞩目的孩子一比,我就会感到很自卑。尽管爸爸妈妈也告诉我,不要拿自己的短处跟别人的长处比,但我还是过不了自己这一关。我觉得,自己应该跟他们一样,拥有那些闪亮的优点。

当我为豆豆遇到同样的问题而一筹莫展时,4岁的弟弟小福捧着他的绘本走过来,这是一本“青蛙弗洛格系列”的《我就是我》。这个绘本似乎正是为此时的豆豆量身定做的,它强调每个人都不一样。野兔博学多才,小猪是个美食家,鸭子会飞,青蛙很羡慕它们的本领。于是,青蛙去学习认字,学做蛋糕,练习飞翔,然而都失败了。当他沮丧地走到河边,看着自己的倒影时,突然觉得很幸运,因为只有它才是一只青蛙,一只会“青蛙跳”的青蛙……当我把绘本念给豆豆听时,他终于笑了:“每个人都不一样呀!是的,别人都不是我!”

豆豆终于接纳了自己和别人的不一样,不再自卑和失落。不过,在面对和自己不一样的别人时,他又纠结了。

上小学二年级的时候,豆豆参加了一个校外的乐团。乐团里的孩子来自不同的学校,而且年龄相差很大。有一个男孩子名叫齐齐,跟豆豆一样大,特别喜欢出风头,言行举止中透着对其他孩子的不屑,让豆豆很反感。

但没想到的是,齐齐却很喜欢跟豆豆玩。因为我和齐齐的妈妈成为朋友,两个男孩子也熟络起来,经常相约一起玩。可是,每次碰到要跟齐齐合作,比如踢球、打牌时,豆豆就不愿意跟齐齐成为队友。齐齐为此生气好几次,两个人闹得不欢而散。

我问豆豆:“为什么你不愿意和齐齐成为队友呢?”豆豆说:“我也不知道,就是觉得没办法信任齐齐。”再问,他就背过头不理我。其实,从豆豆的眼神中,我看得出来他的内心也很纠结。

不久,迪士尼电影《疯狂动物城》上映了,我带着豆豆去看。他为那只行动缓慢却名为“闪电”的树獭大笑,为兔警官朱迪的励志故事而感动,而最牵动他的心的却是兔子与狐狸的友谊。

豆豆看到狐狸听了兔子关于肉食动物本身凶残的演讲而伤心离开的时候,他问我:“妈妈,你觉得兔子和狐狸谁更伤心?”我没有回答他,而是反问:“你觉得呢?”他想了想,说:“狐狸很失望,兔子一定很后悔。但是兔子也不是故意的,因为他们本身就不同。”

突然,他问我:“妈妈,会不会有一天,齐齐也不理我了?”

“你怎么会这么想呢?”

“因为我的头脑里总是想着他很骄傲的样子。”

原来豆豆一直对齐齐和自己不一样的性格而耿耿于怀。我问他:“你知道兔子和狐狸后来为什么成了最好的朋友和搭档吗?”

他说:“因为兔子回去找了狐狸,并且抱在一起。”

“那这个拥抱代表什么?”

“是不是代表兔子努力不去想狐狸是一只狐狸的事实?”

我告诉他:“兔子不是去忘记狐狸是一只狐狸,而是去接纳狐狸,去拥抱狐狸和自己不一样的地方。你和齐齐也是如此,你也可以去拥抱齐齐身上跟你不一样的地方。每个人都不一样。”

“就像妈妈以前说的,每个人都有自己的兴趣爱好和特长,那每个人的性格里也有惹人喜欢和惹人讨厌的地方,对吗?”

“是的,当我们愿意去接纳与拥抱这些差异,我们的生活就会变得更加简单和快乐。”

《疯狂动物城》让豆豆哈哈大笑,也让他思考自己面临的难题。看完电影后,豆豆主动去约齐齐一起游泳、打牌。他对我说:“妈妈,其实所谓的难题都是自己给自己制造的。如果能放下对别人的羡慕、讨厌或者偏见,更多地关注自己,心里就不会那么纠结了。”

8岁的豆豆不是哲学家,但他的思考里总带着很多成人难以一下子悟到的道理。生活,真的处处是教育。

正面管教工具

倾听

孩子放学回家后,可能会带回来各种各样的问题,就像本文中出现的一样。如果我只是一边做事,一边“嗯嗯啊啊”地敷衍孩子,瞬间转移话题,不听豆豆说,或是开始长篇大论,一味地给予评价、提出建议,那他一定不会跟我继续说下去。

记得有一年出差,我见到一个10多年没见的女同学。之前我们在网上联系过,聊起当年的很多事情,感觉很美好。然而,那次见面后,我的感觉却有点儿糟糕。因为我每次兴致勃勃地说起一件事情时,她就会打断我,说:“嗯,我也是这样的!”“我跟你相反!”或者“我也认识一个这样的人……”

那种总是被打断的感觉,让人很无奈、很生气,也让人失去继续聊下去的兴趣,连情绪也变得低落起来。所以,后来我也没有做一个很好的倾听者。

其实,无论是朋友之间、夫妻之间,还是家长与孩子之间,都是如此。只有我们感觉到自己被倾听时,才会敞开心扉继续说下去,才肯去听从对方所说的话。然而,倾听看似简单,却是一件难以做到的事情,因为我们都习惯于敷衍、否定、评论、安慰、提建议等“不听”的行为。

倾听别人,需要我们放下已有的想法和判断,全神贯注地体会对方的感受,了解对方的想法、需要和请求,并给予反馈。

那么,如何通过倾听来跟孩子进行有效的沟通呢?不妨试试以下的建议。

注意自己在倾听时是否有敷衍、打断、指责或说教等行为;

如果有,要有意识地改变这种行为,先从“倾听”开始;

停止说话,只听。可以问孩子这样的问题:“能给我举个例子吗?”“还有呢?”

当孩子说完后,问问他是否愿意听你说;

在分享了你的看法后,要关注于寻求对双方都有利的解决方法。

02 让孩子按照他本来的样子成长

六一儿童节时,我带小哥儿俩去商场选礼物。出门前,我们开了一次家庭会议,豆豆和小福都通过了一项“决议”:选几样礼物都可以,但是每个人选的礼物总价不能超过400元。

到了商场,豆豆在乐高玩具前停留了很久。他很喜欢一款409元的消防队模型积木,但犹豫了一下,他还是放弃了这款积木,选了一桶自由拼装积木和一盘跳棋,一共320元。

而小福一进商场,就看中了一个小黄人套装,一共419元。他抱着这盒小黄人,不再看其他任何玩具,就等着哥哥选完后一起付款。我提醒他:“小福,你挑的礼物超过400元了。”他头一扭,把小黄人抱得更紧了,说:“我就要这个!”

我和先生相互看了一眼。虽然小黄人只超过预定价格19元,但为了让小福学会遵守家庭约定,我们不肯让步。小福先是用耍赖的方式大叫:“我就要,我就要!”见这招没用,他又开始装可怜,说:“妈妈,我一个星期不吃冰激凌,可以吗?”我没有答应,他又生一计,转头问豆豆:“哥哥,你的玩具是多少钱?”豆豆回答:“320元。”“那咱俩的礼物加起来超过两个400元了吗?”豆豆老实地说:“没有。”小福马上提议:“那我们可以合买,然后一起玩!”

“合买”的方案并不算违背之前的约定。于是,小福兴高采烈地抱着他的小黄人走出了商场。我替豆豆感到委屈,但他看上去并没有不高兴。

很多时候,兄弟俩都是如此:小福总是清楚地知道自己想要什么,而且会为了达到目的而“不择手段”;而豆豆对什么东西都看得很淡,即使很喜欢,也不会去争取。

我一度很担心,像小福这样不达目的不罢休的做法,会不会伤及他人?像豆豆这样不懂得争取,会不会让自己太辛苦,错过很多机会呢?于是,我开始有意识地去干涉孩子们的选择。兄弟俩分享一盒巧克力时,小福总是能一眼看到最好吃的那些,把嘴巴塞满,手里也抓满,眼睛还盯着盒子不放。而豆豆根本不在乎自己能吃到多少巧克力,他拿着其中一颗用心地品尝。等到盒子里只剩下几颗巧克力时,小福已经做好“屯粮”的准备,而豆豆还在慢悠悠地吃着,表情非常享受,全然不知自己吃亏了。这时,我总是在一旁不停地提醒:“小福,你吃慢一点儿,分一颗给哥哥;豆豆,剩下的两颗给你,弟弟手里已经抓了4颗!”甚至我还会说:“小福,你不能拿走本来属于哥哥的巧克力;豆豆,你也要抢啊,你不抢,巧克力就都被弟弟拿走了……”

于是,本来一直沉浸在美味世界里的豆豆突然醒悟过来,开始加入争抢的游戏。小福像“割肉”一般让出一颗巧克力,但很快又恢复本性,并且抢得更厉害,最后还是他胜利了。本来小哥儿俩相安无事,经过我的调解之后,豆豆觉得很沮丧,于是有意识地回避争斗;而小福却更享受和哥哥斗争的乐趣。

为此我感到越来越焦虑,却又不知道该怎么办才好。

不久之后,我们全家去美国游玩,在那里邂逅了一家人,他们家有两个女儿。听完她们的成长经历,一直萦绕在我心头的困扰突然解除了。

这家的大女儿琳达,从小就明白自己想要什么,无论是选择学校、专业,还是参加各种比赛,她都努力争取,也常常失败,但是她不在乎:“我努力争取过了,就不算失败。”因为敢选择、肯努力,她一步步实现了自己的梦想,最后考上了常青藤名校。

小女儿瑞秋从小善解人意,很多时候她做事情都是为了满足大人,而不是满足自己。长大后,她不知道自己喜欢什么,她换过专业,换过学校,还休过学,直到后来才发现自己喜欢摄影。于是,她不再读大学,而是凭借天赋和努力,成为《国家地理》杂志的摄影师,日子过得自在舒服。

琳达和瑞秋的妈妈对我说:“以前我也很担心姐妹俩,忍不住想干预她们。可最后,我还是决定让孩子按照原本的性格去成长。因为每个生命都是独特的,性格没有好坏之分,而且你永远不知道未来会怎样。不如带着一份好奇,等待她们去体验各自的人生吧。”

我回望了一眼豆豆和小福,终于走出焦虑,知道该怎么对待他们了。每个孩子都是独特的,或许小福会感激自己曾经百分之一百地生活过、争取过;而豆豆会享受并受益于他那份简单与不争。我需要做的,就是接纳不同的他们,为他们设置界限,也给予他们自由,让他们按照本来的样子成长。

正面管教工具

信任

我们常说,要给予孩子“爱与自由”,“爱”是指无条件的爱,无论孩子做得好与不好,我们都从心底去接受和理解他,像以前一样地去爱他;“自由”是指给予孩子足够的时间与空间,不过多地打断、干预和约束他,而是让他在一个相对自由的环境中,去建立规则,熟练技能,形成他的价值观和世界观。在这个过程中,他需要慢慢地去摸索、体会,需要在错误中学习,而不是被包办、解救、说教或修复。

然而,很多时候,我们剥夺了孩子慢慢成长的机会,没有给他自由成长的空间,因为我们对孩子不信任,觉得他做不好,所以总想插手干预。当我们对孩子表达信任时,孩子会发展出对生活的勇气和对自己的信任。这一点对孩子来说非常重要。一个充满自信与勇气的孩子,能够面对生活中的各种挑战,也能抵抗外界的压力,激发自己的内在潜能。如果父母从小就不相信孩子能做好,孩子成人后再去面对这些挑战时,就会变得束手无策。

信任孩子,给他犯错的机会,这是孩子最健康的成长方式。当孩子面对挑战的时候,父母要先给他尝试的机会,对他说:“我相信你能解决。”这句简单的话,会让孩子感觉到无穷的力量。

记得一次参加学习时,导师让每个人说一句对自己影响最大的话。有一半以上的人说,在他的成长经历中,有一个人对他说:“我相信你能行/我相信你能做到/我相信你能达到自己的目标。”看似简单的一句话,却改变了很多人的人生。一开始我震撼于这句话所带来的能量,但是仔细一想,觉得这确实是一句非常鼓舞人心的话。

孩子非常需要父母对他表达信任,信任会鼓励他勇敢地去探索,而在探索的过程中,会提高他解决问题的能力,并让他学会如何去面对失败。失败并不可怕,可怕的是孩子不能接受失败,遇到挫折不知所措,并且不知道如何从失败中学习。信任会让孩子的心里滋生出强烈的安全感,具有良好安全感的孩子,不会轻易地怀疑与否定自己,而是敢于大胆地去尝试。

当孩子失败、怀疑自己的时候,家长要认同他的感受,跟他说:“我知道你很沮丧,因为你刚刚没有做好,我也会这样。但是我信任你,我相信你能做到。”孩子听到这句话后,会正确地看待自己,正确地面对失败,并在今后的人生路上,发展起面对生活的勇气与信心。这才是我们所期待的孩子。

03 让孩子的负面情绪再“飞”一会儿

跟大多数父母一样,从前的我认为,孩子的快乐和悲伤需要由我全权负责。每当看到他们受挫折、闹情绪,我就觉得自己必须要做点儿什么,好让孩子开心起来。

一天,我带豆豆去饭店吃饭,路过商场的冷柜时,看到里面琳琅满目的冰激凌,他走不动了,一定要先吃个冰激凌再去饭店吃晚饭。我们的位置离饭店很近,如果先吃冰激凌,待会儿怎么吃得下晚饭呢?我毫不犹豫地拒绝了他。于是,豆豆使出了撒手锏:赖着不动,眼里噙满泪花,那表情让人看了心疼不已。

豆豆可怜的样子一下子戳中了我的心:“啊,孩子又不开心了,我该做些什么才能让他开心起来呢?”于是,我蹲下来抱着他,开始我的“快乐拯救”三部曲。

首先,给点儿阳光,好言安慰:“别哭了,妈妈答应你,吃过晚饭就给你吃冰激凌。”豆豆才不理我这一套,他大声反抗:“现在吃跟晚饭后吃不一样吗?我就想现在吃!”

安慰无用,我又开动了第二步:说教大法。“当然不一样。先吃冰激凌,肚子里就没有位置装晚饭了,长期下去会营养不良的。晚饭后我们一边吃冰激凌一边聊天,多么美好、惬意的时光啊!”听我说完,豆豆更生气了:“那是你的美好时光,我的美好时光就是现在吃一个冰激凌!”他扒着栏杆,蹲在地上,大有冰激凌不到手就不走的架势。

好小子,竟然在大庭广众之下跟“母后大人”耍赖,我只想快点儿解决这场拉锯战,索性用上了最后一招:贿赂。我说:“如果你能够忍到晚饭后吃冰激凌,周末就可以多玩半个小时游戏。”要知道,每个周末两个小时的游戏时间,一直是他最珍视的时光。听说能一下子多玩半个小时,豆豆马上动心了。他站起来,假装很为难地说:“好吧!我勉为其难地答应你!”

在饭桌上,他一边大口吃饭,一边一遍遍地跟我确认:“妈妈,周末真的可以让我多玩半个小时游戏吗?”看着他高兴的样子,我却开心不起来,我究竟是创造了快乐,还是牺牲了原则呢?用这种方式缓解孩子的情绪,真的是对的吗?

果然,我很快就被自己“打脸”了。一天,我们又路过那个冰激凌店时,豆豆说:“妈妈,我今天饭后再吃冰激凌,周末可以多玩半个小时游戏吗?”我陷入了困惑,我做了那么多,就是教会孩子跟我讨价还价吗?

后来,我跟我的导师——美国的一位临床心理学博士,谈起这个问题,他问我:“孩子用得着我们为他的快乐负责吗?那他自己的情绪呢?他什么时候开始接受这个会让他失落或愤怒的世界?”

我恍然大悟,为孩子创造快乐并不意味着要回避情绪,我犯了几乎所有父母都会犯的错误——企图为孩子的痛苦代劳,向孩子的愤怒妥协,用尽各种办法去消除孩子的负面情绪,而不是让孩子自己去体会进而消化负面情绪。这样处理的结果,跟我对待孩子吃冰激凌的事件一样——最后孩子并没有学会如何处理情绪,反而以为哭闹就能得到满足。那么,何不让孩子的负面情绪“飞”一会儿呢?

一天早上,小福从起床开始就哭闹着不愿去上幼儿园。看着他不停地发脾气,我想起了导师的话,突然放下了心里那个“我必须让孩子开心”的信念,而是允许他不开心,允许他生气、烦躁。

我平静地接纳了小福的情绪,没有给他讲道理,也没有竭尽所能地去解决问题。我只是把他抱到门口的椅子上,一边给他换鞋,一边说:“我知道你现在很烦躁,但你需要去上学,这一点你无从选择。不过,你可以选择以什么方式去上学,高兴地去,或是生气地去。”然后,我没有再说什么,而是安静地在一旁自己穿鞋,准备出发。他坐在椅子上一言不发,身体从一开始的对抗,变得放松下来。他想了一会儿,跟我说:“走吧,但我还是很生气,我要走到半路才会高兴起来。”

我们走在路上,一直没有说话。突然,小福看到路边的一朵小花,说:“我要过去闻一下。”我看着他蹲下来,深深地吸气,又深深地吐出来,就问他:“花香不香?”他说:“其实我不是在闻花香,我是在深呼吸呢,好让自己不那么生气。”那一刻,我突然知道,孩子是可以处理好自己的情绪的。

我和豆豆以前常常为“先写作业还是先玩”发生冲突,很多时候他虽然把作业写完了,但都是带着情绪写的,因此写得乱七八糟,好像是在为我完成任务。我看上去赢了,却在孩子长远的成长道路上输了。后来,对于豆豆写作业这件事,我不再反应强烈,豆豆也认识到自己无路可逃,渐渐开始养成习惯,尽管不愿意,却也能自己镇静下来,“为自己”写作业。

孩子有负面情绪,是一件再自然不过的事情,让孩子学会面对和处理自己的真实情绪,父母的关注点也会是当下,是事情本身。而父母的插手会让孩子逃避现实,让他们以为情绪是交换自由的捷径。接纳和允许孩子负面情绪的存在,让他们的负面情绪“飞”一会儿,孩子就会在消化情绪的过程中认清现实,这才是父母能为孩子做的最温柔、最有益的事情。

正面管教工具

决定你将做什么

在上文处理小福不愿上幼儿园的问题时,我使用的是正面管教工具——决定你将做什么。

不说教,不命令,决定接下来你会做什么,然后告知孩子,并坚决地去执行。因为过多的说教或命令会引发权力之争,坚定地执行你的计划,避免让孩子一次又一次地试探你的底线。

举个例子。你和孩子约定,出门之前要先收拾玩具,但他不收玩具就想出门。你们俩很可能陷入权力之争,你让他收,他却置之不理,你继续让他收,他还是不理,或者随便收一下就完事。几个来回之后,你发现,玩具没收好,孩子在哭,你在生气。你们俩就玩具这件事情“干了一仗”。

“决定你将做什么”就是告诉孩子:收完玩具之后,我们才会出门。然后,你可以走开去做自己的事情,等他收好之后,你们才出门。

同样地,针对孩子不写作业的问题,告诉他:你写完作业后,我会送你去好朋友家玩。“去好朋友家玩”,是你们之前约定好的事情。但是如果他的作业没有完成,就不能出门。

有人可能会想,这是不是威胁呢?并不是。这是在向孩子表达你的态度,让他明白:收拾玩具和写作业都是你自己的事情,我不会因为你不做而对你喋喋不休;我在一旁做自己的事情,如果你做好了,就过来找我,我们继续进行接下来的事。

需要注意的是,在整个过程中,父母需要和善而坚定地执行自己的计划,说到就要做到。这样,孩子才会相信:大人是遵守原则的,收玩具、写作业、上学是我自己的事情,我必须为自己负起这个责任。

04 先处理情绪,再处理问题

多米的好朋友小学毕业后搬到另一个城市,他的情绪一下子变得非常低落,有时还躲在房间里哭。妈妈不停地安慰他:“没事,你会找到新朋友的,你会好起来的!”有时,妈妈又忍不住生气:“你是男子汉,这样哭哭啼啼的,太没男子汉气概了!”

每次听妈妈这么说,多米总是欲言又止,有时还会怨恨地瞪妈妈一眼,然后“砰”的关上房门,不想再听她多说。妈妈既心疼孩子,又觉得恨铁不成钢。她跟我聊起这件事情,看得出她对孩子性格上的担忧多过对孩子情绪上的担忧。我问她:“你觉得他的好朋友搬到其他城市这件事情严重吗?”

朋友回答:“没什么严重的啊,升初中肯定会换一批朋友,以后他找到新朋友就好了。”

我说:“就算你觉得这件事情没什么,也要认真对待孩子的感受。因为那一刻,他的难过是真的,他需要你理解他的感觉,同情他的遭遇,而并不仅仅是安慰他。当你诚恳地承认孩子的遭遇,说出他的失望时,他反而会获得面对现实的力量。”

她决定回家试试。一个小时后,她给我打来了电话。她说:“我仅仅是跟他说了两句话:‘你们以前每天形影不离,你现在一定很不习惯。你一定觉得很孤独,很想他。’孩子就抱着我哭起来,他跟我说出了自己的感受,说了很多他和好朋友之间的事情,然后他跟我说:‘妈妈,我相信自己一定会好起来的。’”

为什么只是接受孩子的情绪,母子之间的沟通就变得畅通很多?因为当孩子感觉到被接纳与理解时,就会产生强烈的安全感,从而就更愿意敞开心扉与家长做进一步的沟通,更愿意去考虑家长说的话。

这就是为什么我建议当一件事情发生时,父母不要就事情的本身而是就孩子的情绪来回应孩子。不要总站在一种高高在上的位置,对事情进行评价,或者趁此机会对孩子说教一番,甚至还要加上羞辱、指责。这样只会让孩子拒绝与你进一步沟通,增加对你的怨恨。而当你试图去理解孩子的情绪时,就会发现,其实那时的你是理智与冷静的,你对待这件事情的方式也是尊重与公平的。

在游乐场,我们经常看到这样的场景:一个孩子很生气地对父母说:“气死我了,他不仅抢走了我的玩具,还把我推倒在地上!”这时,不同的家长会发出不同的声音。有的家长会质问孩子:“你是不是先抢了他的玩具?你总是爱惹是生非!”有的家长则生气地说:“你怎么这么怂啊,那你抢回来啊!”有的家长会进行说教:“他这样做不对,你不要学他,做好你自己就行!”有的家长则怀疑孩子:“怎么会这样,你把事情的经过再说一遍。”……但很少有人会去安慰孩子的情绪:“他抢你的玩具,还推你,你一定觉得很生气。”

所以,接下来孩子更加生气,还多了一份委屈,和父母的沟通也无法进行下去。因为当孩子处于一种强烈的情绪中时,是听不进去任何话的,也不会接受任何批评或安慰。他们更希望父母了解他们的心里在想什么,他们的心情是怎样的。

而且在很多时候,孩子的情绪只是透露了一点点,尤其是当他们年龄尚小时,还不会清楚地表达自己的情绪,这就需要父母去猜测他们的愿望,并帮助他们表达出来。

孩子从小就需要被理解,这种被理解的需要,远远大过成人眼中更美更好的东西。网上曾经有个广为流传的视频,说的是一个孩子的乌龟死了,他感到很伤心,爸爸走上前去,说:“不就一只乌龟吗?爸爸带你再买一只。”孩子继续哭:“不要,我就要原来那只。”爸爸说:“乌龟死了,就没法活过来了,这是自然规律。爸爸给你买一只一模一样的,一只不够,我们买两只。”可是,孩子哭得更厉害了。直到爸爸经“高人”指点,抱着孩子说:“你的乌龟死了,你一定很难过。”孩子突然像换了一个人似的,说:“是的,它再也活不过来了,爸爸,我们去把它埋起来吧。”画面上,爸爸拉着孩子远去的背影充满了浓浓的爱。

对孩子受伤的情感来说,父母的理解是治愈的良药。当孩子被理解时,他们的孤独和伤痛就会减少,对父母的爱就会更深。当他们感觉到深深的接纳与爱时,就更倾向于合作而非对抗,这时再来解决问题,就变得轻松很多。

正面管教工具

认同感受

在我们小的时候,常常听到父母对我们说:“要勇敢,不要哭!”或者“这有什么好高兴的,不要骄傲!”我们不能有不好的情绪,因为这是“弱者”的表现;我们也不能让好的情绪过于强烈,否则就会乐极生悲。带着这样的观念,很多事情我们都做不好。

等到我们为人父母后,小时候父母对待我们情绪的方式,基本上就是我们对待自己的情绪、对待孩子的情绪的方式。我们常常压抑自己的情绪,不敢自由地表达自己,也不允许孩子拥有负面情绪,于是竭尽所能地想帮助孩子跳过情绪的束缚,直接解决问题。

允许孩子有自己的感受,是给予他们能量的开始。当他们相信,不管自己拥有哪种情绪都是正常的,他们就可以自由地做自己。

所以,不要企图修复、解救或说服孩子放弃感受,而是让他自由地表达出自己的喜怒哀乐。如果孩子还小,父母可以帮助孩子把他的情绪说出来。比如,你可以说:“我能看出来,你真的很伤心、很生气,也很沮丧。”然后,保持沉默,给孩子一些时间,相信他能处理好自己的情绪。

你会发现,情绪得到理解与接纳的孩子,会在心底滋生出很大的力量,他们会主动去想办法去解决问题,而不是觉得自己没有能力。同时,也更愿意敞开心扉,把更多的心里话说给你听——即自由地表达自己。

认同孩子的感受,是父母和孩子无障碍沟通的开始。

05 站在孩子的角度,给孩子无条件的积极关注

每年暑假,我和先生都会带孩子到国外去游学、旅行。到了国外,你会发现,世界突然安静了,无论是在路上行走,还是在餐厅吃饭,不再像在国内一样,热热闹闹,人声鼎沸。这时,两个孩子的声音突然就变大了。他们聊到高兴处,突然就兴奋地大声叫出来;他们在路上走着走着,就开始连蹦带跳,或倒着走,把路沿当独木桥走,甚至还会爬石头、爬栏杆。

我不厌其烦地告诉他们:像爸爸妈妈一样走路,过来牵着手,轻声一点儿说话……其实,我很想加上一句:我都说一百遍了,怎么还是不听!接下来,“不语言”几乎脱口而出:不要跑,不要爬,不要跳,不要叫,不要大声说话……

但是,一点儿用都没有。一开始,他们还会停下来犹豫一下,后来他们干脆听不见我说的话。一种无助与沮丧涌上心头,我开始想:我自己还教别的家长怎么面对孩子的挑战呢,可我现在都不知道拿自己的孩子怎么办。想到这里,我的情绪几近失控,只要一点儿火苗就可以把我点燃。

这样的情形,在我们抵达美国的前3天,几乎天天都会发生。

第四天,我的时差差不多倒过来了,我们也结束了路上的奔波,在一个美丽的旅游小镇住下来。我的精神恢复了,一直紧绷着的神经似乎也终于放松下来。先生开始开会,我独自带着两个孩子在小镇闲逛。

两个孩子拉着手走在我前面,不紧不慢。这是多么和谐的画面啊,我甚至忍不住想,如果多带一个小孩,我也是可以的!可是,思绪还没回过来,我就看见一个孩子开始跑起来,另一个快要跑到路边。我跑过去把他们拉回身边,跟他们说:“我们只是在路上看一看,走一走,慢一点儿!”两个孩子几乎异口同声地回答我:“妈妈,这里没什么好看的!我最讨厌逛街了!”

我突然想起,我生的是两个男孩,且非“暖男”,他们天性就不爱逛街。我很享受在异国小镇的街头慢慢走的感觉,但他们并不喜欢,所以才希望能从无聊的走路中发掘出一点儿乐趣来。

回想起前面3天,他们大部分时间都在车上,一下车,他们跑一跑、跳一跳,释放一下,是很正常的。平常在国内,大家都高几个分贝说话,他们高声说话也是正常的,没有想到,在国外标准突然就变得不一样了。

站在他们的角度想一想,我突然就释然了。我的孩子,不是完美得不会让我“生气、沮丧、尴尬”的孩子,他们的行为,就是所有孩子都会有的典型行为,在路上走一走、跳一跳、爬一爬,这是他们的天性。他们不会每时每刻都按我的要求规规矩矩地走路,安安静静地吃饭。允许与接纳他们“不听话”的时刻,想一想他们行为背后可能的原因是什么,就会发现,很多时候,他们并不是故意跟我对着干,只是有时他们不会像大人一样恰到好处地控制自己(其实,大人很多时候也不会控制自己)。

然而,要时刻记得站在孩子的角度想问题,并不是一件容易的事情。很多家长跟我说,看着孩子那么捣乱、那么不听话,没把他们骂一顿、打一顿已经够好了,还要我蹲下来,和颜悦色地去接纳他的情绪,这很难做到。

是的,对于孩子的这些行为,如果你本身就是无法接受的,那自然很难去接纳孩子;如果你对孩子的爱是有条件的,那么只有在孩子表现好的时候,你才会接纳他,如果他有一些不符合你期望的行为,你就会讨厌这个孩子。

或许你不承认你会讨厌自己的孩子,但是你所做出的指责、打骂、惩罚等行为,会让孩子感觉到自己是不被爱的。当他有这种感受时,就会花更多的精力去证实这一点,而证实的方式往往正是那些不当行为。

无条件地爱孩子,就是对孩子做到无条件地积极关注,无论孩子调皮、哭闹,还是发脾气,父母都应该不做任何负面评价和要求,都应该无条件地接纳孩子,并给予他温暖。只有持这样的态度对待孩子,我们才能真正看见孩子,理解他的感受,看见他的需求,而孩子也能在这样“天然”的环境中成就真实的自我。

正面管教工具

非语言信号

在后来的旅途中,我们制订了一些约定,来保证我们玩得既开心又安全,并且尽量不发脾气。我跟他们说:“你们两个在路上乱跑的时候,我很担心,也很着急,我没办法同时照看好你们两个人。所以,我会忍不住大声对你们喊叫,请原谅。”没想到,两个孩子善解人意地说:“妈妈,其实你不用那么大声,你给我们一个手势就可以了,你这样大声,你自己很生气,我们也不想听。”

于是,我们约定了几个手势。比如,他们乱跑的时候,我过去扶住他们的肩膀,不说话,他们就知道此刻需要停下来;他们大声说话的时候,我伸出手轻轻地往下压,他们就知道要降低音量。我没有多说话,他们反而更愿意听,因为当我愿意用手势代替命令或唠叨时,我的情绪是冷静的,而且孩子能够感觉到被尊重和信任,所以更加愿意去遵守。

事实上,在我们的生活中,充斥着各种各样的“不语言”和“人生道理”:不许动,不许哭,不要跑来跑去,不要在上课的时候讲话……我们觉得这是为孩子好,可是孩子却觉得生气、烦躁、莫名其妙。

非语言信号,不说一个字,反而比语言更“响亮”。比如,孩子一进门把鞋子乱甩在门口。你不用说话,微笑地指着需要被捡起的鞋子,孩子就会知道你是什么意思。再比如,当你和孩子经过一场“冲突”而感到沮丧时,试试把手放在胸口,表示“我爱你”,这样你们都会感觉好些。

当然,这些非语言信号需要在之前就跟孩子约定好。很多小小孩喜欢在家长打电话时在一旁打扰,家长一次又一次地把孩子从身边支开,孩子又一次一次地跑过来,最后,家长很烦躁,孩子也感到很委屈。其实,在这种情况下,你可以跟孩子约定一个暗号:当妈妈打电话或跟人说话的时候,如果你想跟我说话,就给我做一个暗号,如果我能停下来,就赶紧过来找你;如果我有很重要的事情,暂时不能过来找你,我也回应给你这个暗号,表示我收到你的信息了,打完电话就会过来找你,请你等我一会儿。

这个非语言信号,比起用语言或肢体动作不停地把孩子从你身边赶走,有效得多,它会化解你和孩子之间的冲突,让你们平静地相处。而且,如果这个非语言信号是你和孩子之间所特有的,别人都不知道是什么意思,孩子就会觉得非常自豪。

06 适时捕捉孩子发出的信号

家长大都明白亲子沟通的重要性,知道要站在孩子的角度去倾听和沟通,建立相互信任的亲子关系。但是沟通不是简单地和孩子进行语言的交流,还包括去接纳孩子的情绪,询问孩子的想法,然后再去解决问题。

沟通存在于交流的每一个瞬间、每一个细节,真正良好、有效的沟通,需要父母能够适时地感受和理解孩子发出的信号,并及时做出回应,尤其需要父母能够倾听孩子。

然而,大多数时候,父母都不会留意孩子表达出的信息,因为他们的心总是被自己的想法和感受所占据。孩子从学校回到家,很委屈地告诉你:“妈妈,我很生气,我把齐齐当成最好的朋友,什么东西都跟他分享,但是他今天带了一本书,就是不给我看!我再也不跟他当好朋友了!”这时,妈妈的脑海里闪过无数画面,然后,这样的话脱口而出:“是不是你什么地方惹他生气了?”“明天我们带一本跟他换吧!”“你们还是好朋友,好朋友之间有矛盾是很正常的。”

我们觉得自己很理解孩子,觉得说这些话是为孩子好,是在帮他解决问题。可是,孩子却突然不说话了,他可能会变得更加生气,因为这些都不是他想听到的,他想传递给家长的信号,家长并没有捕捉到。

孩子所发出信号的真实含义往往并不明显,家长需要对这些信息进行“解码”之后,才能理解它。比如,孩子看上去是在“抱怨”某件事的不公平,其实真正传达的信息是“我很委屈,我想倾诉,我想得到理解”,他并不一定需要安慰、建议、说教,甚至也不需要解决办法。而家长听完孩子的表述,往往就会来抚平他的负面情绪,帮助他解决问题。所以,当你用这些方式跟孩子进行沟通时,实际上就错失了彼此之间的连接,没有做到适时、有效的沟通。

在上面的案例中,适时、有效的沟通,从孩子回家那一刻就应该开始。当孩子说话的时候,你可以拉着他的手,蹲下来,看着他的眼睛,体现出对他的关注,让他感受到你对他的重视。然后,你放下脑海里已有的想法和判断,敞开心扉,全神贯注地去倾听和感受他,留意他表达的信息。能否做到这一点,取决于当时实际沟通的情形,而不是产生于早已存在的固有的心智模式。

所以,有时候我们仅仅是在孩子跟我们沟通的时候拉着他的手,点点头,跟他说“嗯,你看上去确实很生气”或者用“还有呢”“可以告诉我更多吗”这样的方式给予反馈,可能孩子只是经过一番倾诉,问题就得到了解决。因为当孩子感受到家长的重视和理解时,他就不再否定和怀疑自己,他的那些“小烦恼”就变得不那么重要,他的担心也会消失不见。孩子从“需求不被满足模式”,顺利过渡到“需求被满足模式”。

事实上,像这样的循环,在孩子成长的每一天几乎都会发生。孩子从出生开始,就需要父母和他们进行积极的沟通,满足他们的需要。从孩子咿呀学语起,懂得如何养育孩子的父母,就会对他们报以微笑,并模仿孩子的声音,用这样的方式去回应他们,然后停顿一下,等待他们的回应。

父母要让孩子知道:“我明白你的意思,我在认真地听你说,我会回答你的,我知道这对你很重要,因为这能使你了解自己、重视自己,我很喜欢你现在的样子。”通过这样的信息反馈,父母和孩子之间就建立起连接,并且通过相互发送和接收对方的信号,感受到彼此融为一体,孩子的心理健康就是在这样的亲密沟通基础上逐渐建立起来的。

随着孩子慢慢长大,我们常常会错过孩子发出的信息,孩子的需求无法得到满足后,就会产生不当行为。父母为此感到沮丧,常常以简单粗暴的方式来对待孩子,孩子也滋生出更多的负面情绪,由此陷入一个恶性循环当中。

这是一个大家非常熟悉的场景:妈妈下班回到家里,孩子满怀热情地跑过来迎接她,经过一天的分离,孩子特别想跟妈妈重新取得连接。然而,这时的妈妈却想换掉职业装,洗个手,然后再投入到妈妈的角色中。所以,她只是飞快而随意地抱了一下孩子,就走到卧室换衣服去了。

孩子没有体会妈妈的意思,他以为妈妈拒绝了他,开始哭起来,而且在等妈妈的过程中,他越哭越伤心,他的心里产生了很多想法,但是他并不知道那是什么,他很委屈,很失望,也很生妈妈的气。所以,当妈妈再次下班回来,满怀热情地来抱他的时候,他拒绝了妈妈,用手推开妈妈,大哭起来。这时,妈妈的心里突然变得非常失落,她本来收好了工作一天的疲惫,现在这种疲惫的感觉一下子又冒了出来,她严厉地对孩子说:“你再不停下来,我今天就不带你玩了。”

一看妈妈对自己发火,孩子立刻感受到更大的分离感,他变得更加急躁,干脆躺在地上哭起来。这时,妈妈不再打算给孩子任何积极的关心,因为在她看来,孩子的行为很不对,她不想纵容这些“坏行为”。

至此,母子之间的沟通完全失败,其原因就在于孩子最初的信息没有被妈妈适时地接收,孩子因为没有得到妈妈的理解而感到挫败,妈妈也因为孩子的消极对抗而感到恼怒和沮丧,本来一件很小的事情,现在变成了大问题。

可见,亲子之间适时、有效的沟通是非常重要的。其实我们每一个人都在时刻观察着他人对我们所发出的信号的反应,孩子更是如此,他们往往是凭直觉对自己所观察到的事情做出判断,而这些判断往往是错误的。比如,在孩子看来,妈妈的一个转身,可能就是不爱他的标志。这时,后面的沟通就变得更加艰难。

当亲子之间不可避免地发生分离和误解时,需要父母去修复这些问题,孩子也会逐渐明白,他们和父母之间的连接是可以修复的。通过适时的沟通和必要的关系修复,孩子就会慢慢地积累起积极的、与父母的内心紧密连接的感受,这对他们未来人际关系的建立非常重要,也能让他们形成健康的自我意识。

正面管教工具

近距离倾听

本章讲的第一个工具“倾听”,说的是当孩子说话的时候,家长不要敷衍、打断、指责、说教等,而是用心去倾听孩子,并做出回应。而“近距离倾听”,更多地是指父母要去感受孩子,感受你们在一起的那种感觉,让孩子感觉到你在他的身边给予他无声的陪伴,你们彼此之间心有连接。

你可能还记得,在孩子很小的时候,只要你坐在他看得见的角落,他一个人就会玩得很好,但是一旦你离开他的视线,他马上就会站起来,哼哼着要你回来或者跟你走,直到你又坐在他旁边,他又旁若无人地玩起来。

孩子长大后,也是如此,也同样需要感受到父母在身边安静的陪伴与倾听。他不需要你有任何言语和动作,只要你在一旁安静地看着他,他就会觉得此刻的时光变得加倍地温馨与重要,他对手上的事情也会有加倍的兴趣。

因此,所谓“近距离的倾听”,就是需要你腾出时间,安静地坐在孩子旁边。这时,孩子可能会问:“妈妈,你在干吗?”你可以这样回答:“我只想和你在一起坐几分钟。”这样的回答,往往会让孩子感到自己无比地重要和被爱。

如果每天都能有这样几分钟,你愿意为孩子停下所有的事情,就这样安静地与孩子待在一起,你会发现,很多烦心的事情似乎都消失不见了,你的心会慢慢地沉淀下来,你与孩子的心会因为每天有这样的连接而更加靠拢。你也能够更好地去倾听孩子,从而看到孩子真正的需求。

同类推荐
  • 只给男孩看的青春秘密书

    只给男孩看的青春秘密书

    一本合适父子共读的书。本书从男孩身体的变化、私处、性、健康、女孩、心理、情绪、叛逆、诱惑、父母沟通等10个关乎男孩青春期隐私和特点的方面出发,收集了实际生活中一些男孩的隐秘和心声,有针对性地提出科学、实用的指导建议和措施,帮助男孩平稳、安全、愉快地度过青春期。
  • 10月怀孕大百科

    10月怀孕大百科

    《10月怀孕大百科》由李崇高主编,《10月怀孕大百科》适合准备怀孕和已经怀孕的女性阅读,是一本孕产类图书。《10月怀孕大百科》详细解读孕前、孕期全程及分娩的相关知识。重点介绍孕期母体的生理变化、胎儿的成长发育以及孕期饮食方案、心理调适、生活指导、运动锻炼、胎教重点及疾病防治等知识。
  • 好妈妈培养优秀女孩的100个心理技巧

    好妈妈培养优秀女孩的100个心理技巧

    每个女孩都是一串美妙的音符,而若想奏出悦耳的音乐说难不难,说易不易,关键是从小就需要良好的家庭教育,这就是说,如果父母对女儿的教育方法得当,每个女孩都可以成为最优秀的女孩。本书从父母要扮演的角色、女孩的健康成长、如何培养女孩的气质、如何培养她的淑女风范、如何与女儿沟通、如何培养女儿的良好习惯,以及如何开发女孩智力、提高她们的学习能力等方面来为父母提供培养女孩的参考,以使她们健康成长,成为最优秀的女孩,成为真正的人间天使。
  • 静待花开:和孩子们一起幸福成长的日子

    静待花开:和孩子们一起幸福成长的日子

    信息时代,小学语文教学应该向何处去?教师应该读什么书?应该怎样寻求课堂教学设计改进的突破点?班主任德育、美育工作怎样更好地开展?史勤是上海市黄浦区优秀的语文教师。她潜心耕耘,静待花开,课堂“以情动情、诗意优雅”,班主任工作也风生水起。她立足多年课堂教学实践,对这些问题进行了深入的思考和实践探索,令人耳目一新。
  • 孕产妇健康手册

    孕产妇健康手册

    本书包括优生优孕、身心保健、日常生活、饮食营养、疾病预防、科学胎教、保胎防护、临产检测、顺利分娩、产后康复等内容,全面、系统、准确和科学地介绍了孕产妇有关健康的各方面问题,非常实用与具体。是指导孕产保持身心健康、顺利怀孕与分娩、迎接小宝宝诞生的最佳指导书籍。
热门推荐
  • 鼓励孩子50招

    鼓励孩子50招

    本书正是秉承了鼓励的原则,并将这一原则贯穿到书中的50种方法中,从学业、面对挫折、责任、求知欲、沟通、身体锻炼、心灵成长、创新精神和社会交际等方面,同父母们一起探讨如何让孩子更加自由自在地成长为一个睿智的、和善的、负责任的、独立思考的、积极进取的、身体强健的、社会需要的人才。
  • 李主任的一天

    李主任的一天

    无为,原名赵亮。甘肃平凉人,定居广西北海。出版有中短篇小说集《周家情事》。广西作家协会会员!
  • 暴力护筐手

    暴力护筐手

    书友群:147043944中国巨兽登陆NBA!三双王?!小菜一碟!看清楚,这可是得分篮板盖帽的三双!四双?!呵呵,不过多传几个球,混点助攻而已!五双?!嘿嘿,这个得激发洪荒之力了!(新书期,一个点击、推荐、收藏都很重要,各位兄弟多多支持,大黑一定努力更新回报各位)
  • 穿越之日月神女

    穿越之日月神女

    居然穿越了?吴梦菲不敢相信!更悲催的是穿个越还发现自己惹到了惹不起的大人物!怎么办?先保住小命再说!菲菲小心翼翼地走在保命的路上,看到了帅哥一箩筐,这又怎么好呢?哪还容得她多想?被害得更悲催的男主可不是吃素的!斗志斗勇后,菲菲说:“我对您有愧,我害您吃了不少苦。”他答:“既然这样,那就给我一点甜,让我可以靠近你!”可是有着现代婚恋观的菲菲怎么敢轻易接受?他身份高贵,想要平等尚且困难,又怎么可能与她一生一世一双人?实在是不匹配啊......一路向前,奋斗不止,惊喜不断!她渐渐发现,自己竟是日月神女!到底是谁配不上谁?身份大逆转了,往后的路怎么走,又该情归何处呢?
  • 神战环宇

    神战环宇

    人到底从哪里来?我们的世界是怎么开始的?神仙从哪里来?又要去到哪里?未来会是怎样?天堂和仙界到底是怎么回事?在每个人的心底都有一种疑问。
  • 重生之天命贵妻

    重生之天命贵妻

    眼睁睁失去儿子,沈青曈幡然悔悟,只可惜为时已晚,一切回天无力。一觉醒来,却发现她重新回到了刚刚发现自己怀孕的时候。为了保护自己的儿子,沈青曈开始利用她能利用的一切。不经意间的一次救人,让她得到了一种异能,一双能够看透生死的眼睛。可以预测一个人的死亡,可以看出那人身上的任何疾病,甚至何年何月会得上哪种病。拥有‘鬼瞳’的沈青曈,这一次,不愿意相信爱情,只想将自己的儿子护在怀中。可是当生下儿子的那一刻,她复仇的火焰,终于开始熊熊燃烧!*片段一*“段景楼,我怀孕了,不知道孩子的父亲是谁。”沈青曈镇定的看着对面妖孽般的男子,似是不经意的开口。“哦。”轻抿着红酒的男人点头,然后目光放在沈青曈的肚子上,将手中晃动的酒杯放在桌上,突然单膝跪在了沈青曈的面前。“沈青曈!我知道我不是好人,我也知道我哥喜欢你,但是嫁给我好么?我会让你成为世界上最美好的新娘!我段景楼从今以后只对沈青曈一个人好!只爱沈青曈一个人!让沈青曈成为这个世界上最幸福的女人!”看着跪在地上笑容耀眼的男人,沈青曈笑,却突然笑出了眼泪。*片段二*“听说沈小姐能够看透一个人的生死,不过不知道沈小姐看出自己的生死了没有?”男人高高在上的语气,施舍一般的嘲讽,让沈青曈好笑。“我虽看不透自己的生死,你却只有三天的命了,告诉你主子,他今晚可是有血光之灾!”此时的男子,在沈青曈眼中无所遁形。
  • 阿乐的故事

    阿乐的故事

    一牌知天命,一手画乾坤。福祸皆天意,半点不由人。万般皆是命,何必提前知!且看阿乐,如何在这妖魔横行的都市,一步步化险为夷,最终成就自己的大道。这是天意如此还是早有人安排?
  • 在北大听到的24堂幸福课

    在北大听到的24堂幸福课

    挖掘、撷取了很多北大先哲、当代北大人和各界精英的哲思妙语,并根据写作需要加入了相应的经典案例,当然也不乏作者的一点儿管窥之见,希图站在巨人的肩膀上,感染更多的读者。阅读《在北大听到的24堂幸福课》,让北大精神在每一个读者心中延续她的辉煌。
  • 参加猜谜俱乐部(青少年挖掘大脑智商潜能训练集)

    参加猜谜俱乐部(青少年挖掘大脑智商潜能训练集)

    潜能是人类原本存在但尚未被开发与利用的能力,是潜在的能量。根据能量守恒定律,能量既不会消灭,也不会创生,它只会从一种形式转化为其他形式,或者从一个物体转移到另一个物体,而转化和转移过程中,能的总量保持不变。
  • 修真十书黄庭外景玉经注卷

    修真十书黄庭外景玉经注卷

    本书为公版书,为不受著作权法限制的作家、艺术家及其它人士发布的作品,供广大读者阅读交流。汇聚授权电子版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