登陆注册
10871300000003

第3章 情绪管理,是值得一生学习的功课

所谓情绪管理,其实不仅仅是一种方法,更多的是一种唤醒,唤醒我们从不同的角度去了解情绪,从内心去接纳自己,进而改变自己。当我们知道情绪的源头是自己,就会做出更多的内省与改变,而不是向外索取。

导读 有所意识与觉察,是情绪管理的开始

几乎所有的父母都疼爱孩子,希望能够给孩子一个幸福快乐的童年,可是在处理与孩子的关系时,却常常感到困扰。我们可能会说:“我并不想对孩子大吼大叫,但他们真的惹到我了,我非常生气,完全没法控制自己!”确实,有时孩子会一次又一次地触犯父母的底线,父母在前面几分钟还是很努力、很有耐心地在沟通,最后却功亏一篑,因为我们没想到孩子会那么“肆无忌惮”。

我们会感到无比沮丧与无助,努力想控制好情绪,希望做一个不吼不叫的好家长。可是,情绪有时会利用我们,会反过来控制我们。当我们被情绪牵着走的时候,会感到一种无形的压力。这种压力与那些没有解决的问题一起向你袭来,如同一股无形却有力的风,让你的思维变得不清晰,让你和孩子之间的情感维系减弱,这时我们就会变得情绪激烈、行为冲动、反应僵硬和重复,并且缺乏自省能力,也不会去考虑孩子的感受。这种情况被称为“低模式进程”。

进入低模式进程后,人很容易失控。在失控状态下,我们会被恐惧、悲伤或愤怒等情绪所淹没,这些强烈的情绪让我们无法进行周密的思考,而是采取下意识的反应:大声命令、指责、打骂、惩罚孩子……以往那些充满温存的关系与沟通方式将不复存在。

没有人喜欢失控状态下的自己,以及在这种状态下发生的行为。但是,我们常常是在毫无征兆的情况下陷入情绪失控的循环中。我们不想这样,孩子也感到困惑不解,他的举动更加不尽如人意。最终,我们对自己和孩子都不满意。

而有所意识和觉察,是情绪管理的开始。

01 你那么生气,真的是孩子错了吗

在我从事家长培训的几年里,我的学员和读者朋友常常问我:我看了很多书,听了很多讲座,我花钱和时间去参加系统的学习,我自认为在养育孩子的路上是一个很用心和爱学习的妈妈,但我却管理不好自己的情绪,当我情绪失控的时候,我学到的东西一点儿也派不上用场。

很多人的状态,就像电影《后会无期》里的一句台词:我懂得很多人生的道理,但仍然过不好这一生。因为情绪就像一个最熟悉的陌生人,总是在不经意的时候将你狠狠一击,让原本自信满满的你,开始怀疑与否定自己。

很多父母在与孩子互动的过程中,大部分时间都是心态平和的,但如果孩子持续带来挑战,父母那些好不容易堆积起来的耐心、毅力、爱就会瞬间崩塌——父母的情绪失控了,他们在商场里对到处乱跑的孩子大声呵斥;他们把吃饭吃得满身都是饭粒的孩子狠狠地从椅子上抱下来,让他看看地上有多脏;他们被不收拾玩具的孩子折磨得火冒三丈,最后把玩具统统丢进垃圾桶……

当父母的情绪平复下来,回想自己之前的行为,他们简直不敢相信那个人就是他们自己。为什么会这样?是因为惹父母生气、让父母烦躁甚至厌恶的孩子做错了吗,还是因为父母的心太累了?在这个上有老、下有小的年纪,好强的他们想凭自己的努力抓住人生所有的幸福,却经常在工作与生活中失去平衡,患得患失。

要知道,孩子在商场乱跑,只因为他还是个孩子,当你为琳琅满目的商品流连忘返的时候,他看到的不过是一条条大人的腿和半截的柜子、架子,商场对于他来说或许是一个捉迷藏的好地方。孩子吃饭吃得到处都是,只因为他吃饭的技能还不够熟练,他并不是故意想给大人制造麻烦。孩子不收拾玩具,只因为他通过观察发现:就算不收拾玩具,我照样可以吃饭,因为大人事先没有给他设立明确的规则。

如果在这些时候,大人处于一种很放松的状态,就会有足够的耐心,给予孩子无条件的积极关注,那么这些问题就不再是问题。但当大人处于一种有压力的状态时,孩子的这些行为,就像往一杯装满墨水的瓶子里丢入一个石子,水花四溅,瞬间周围变得一片狼藉。这四溅的水花,就是我们一发不可收拾的情绪,让我们恨不得把一切都毁灭。

很多父母的心里装满了琐事、压力、烦恼,再也承受不起一点点的意外与不如意。这个时候,情绪的开关一下子就被打开了,在这样的负面情绪下,可怕的负面行为就会接踵而来。

当我们知道了这一点,就会明白,当下父母应该管理的不是情绪,而是我们自己。把自己照顾好,让自己情绪的“杯子”里还有足够的空间去承受那些不期而至的挑战与困难,这才是最重要的。当“杯子”里的水不溢出来,情绪就不会失控。

所以,父母要学会平衡工作与生活,要做到张弛有度。在忙碌的工作过后,可以在无拘无束的环境里放松一下,补充能量。要学会平衡家人与自己的时间,在照顾好家人的同时,也不要牺牲自己。而事实上,牺牲自己换取家人幸福的人太多了,其实这样的照顾对家人来说并不是一种好的照顾。

当你觉得自己怎么也管理不好情绪,并因此教育不好孩子时,请先停下来想一想:你之所以那么生气,真的是因为孩子做错了吗?还是因为你自己太累了?如果你觉得自己一直处于疲惫、紧绷的状态,不妨先停下来,好好休息与调整一下。

所谓情绪管理,其实不仅仅是一种方法,更多的是一种唤醒,唤醒我们从不同的角度去了解情绪,从内心去接纳自己,进而改变自己。当我们知道情绪的源头是自己,就会做出更多的内省与改变,而不是向外索取。

正面管教观点

注满自己的爱之杯

我们每个人内在都有一个杯子,这个杯子盛装着一切美好的感觉和对爱的需求。当杯子是满的时候,我们会感觉到非常快乐、富有耐心,会以身作则地影响孩子,并关注孩子的长期教育效果。同时,我们也会觉得很有自信,对家人和孩子都充满了感恩。这是我们无论作为家长、朋友,都想拥有的感觉。

当杯子是空的时候,我们感觉不到爱,就会失去耐心,也不会去关注孩子的长期教育效果。同时,我们对自己和别人都失去信心,认为别人是在故意刁难自己,与自己作对,此时我们的情绪一触即发。

我们想尽一切办法把最好的爱给孩子和家人,也希望能够尽自己的力量去帮助身边的同事和朋友,但在这个过程中,如果我们处于紧绷与疲惫的状态,那么当别人需要我们的爱时,我们自己的杯子就是空的,无法把爱倒出去。比如,某一个早晨,你早起一个小时,给全家人做好了早餐,之后你筋疲力尽,这时孩子发现前一天晚上忘了写作业,他手忙脚乱地开始写作业,顾不上吃你精心准备的早餐。本来很累的你一下子爆发了,你对孩子发脾气,本来很着急的孩子感到非常委屈,他在心里恨你,觉得你是一个无情的妈妈。爱在你们之间停止了流动。

如果当时你的爱之杯是满的,你在前一晚睡得很早,早上起床之后,你把早已准备好的面包用模具压成心形,然后放在牛奶鸡蛋液里泡一泡,煎成金黄色,摆在盘子里,再在盘子周围摆上几样坚果和水果。只花10分钟,你就做成一顿营养丰富的早餐。这时,孩子发现忘了写作业,你并不生气,而是给他提供力所能及的帮助。在孩子出门的时候,你把面包放进塑料袋里,让孩子拿着路上吃。孩子感激你的宽容与爱,他跟你说,以后再也不会发生忘记写作业这样的事情了。

没有人想去伤害自己所爱的人,但很多时候,我们想倾尽所有把事情做到最好,从而让我们的爱之杯空空如也,这样反而伤害了我们爱的人,也伤害了自己。

照顾好自己,才能更好地照顾家人;先宠爱自己,才会拥有爱别人的能力;注满我们的爱之杯,爱才会在我们和孩子、家人、朋友之间流淌。

02 儿时的问题,可能是你情绪失控的导火索

不知道你的记忆里是否还记得这样的场景:你带3岁半的孩子在公园里玩,看着孩子在滑梯上高兴地爬上滑下,站在一旁的你感到无比开心与欣慰。你跟一起来的朋友一边照看孩子,一边愉快地聊天,觉得现世安稳,岁月静好,养育孩子是一件很享受的事情。

孩子偶尔朝你的方向看几眼,时不时挑战一下高难度,他不走楼梯,而是通过高高的攀登架爬到顶部,你的心跟着紧张一下,但很快就看见他站在滑梯的顶端,自豪地向你挥手,你对着他微笑,伸出大拇指给他鼓励。

过了一会儿,你想起一个小时后有件很重要的事情要做,于是你开始叫孩子回家。一开始,你很有耐心,因为你还有时间。随着时间越来越紧,孩子装作听不见你的话,你开始抓狂了。当他再次爬到滑梯顶端向你挥手时,你非常生气,脸色大变,冲着他大喊:“你快点儿给我下来!”

孩子的脸一下子僵住了,他迅速地滑下滑梯,爬进小隧道里躲起来,任你怎么叫他都没反应。你不得不爬进隧道,拽着他的胳膊往外拖。孩子一边后退,一边说“你是个坏妈妈”。你更加生气了,你的声音和表情都变了,你完全不理会孩子的挣扎与哭叫。最终,你拉着孩子从小隧道里出来了,你对着孩子大吼大叫,指责他怎么那么不听话,威胁他下次再也不带他来玩了。孩子委屈地站在那里哭泣,你觉得还没过瘾,继续拽着孩子往家走,嘴里还喋喋不休。

整个过程中,孩子觉得很委屈、很困惑。因为他不明白,妈妈怎么突然生气了。对于孩子来说,多玩一会儿没什么大不了的。他根本不知道妈妈心里很着急,不知道妈妈那件“重要的事情”到底有多重要。因为妈妈没有告诉他,只是在莫名其妙地突然冲他发脾气。

事情过后,你为自己的行为感到后悔,不明白为什么每次一点儿小事就会激怒你。事实上,激怒你的真的是“孩子不愿意回家”这件小事吗?还是过去那些未被妥善处理的问题、未被满足的需求激怒了你?

未被妥善处理的问题,可能是小时候你的父母没有能力满足你的需求,有时你反而需要照顾他们的情绪而放弃你自己的需求,你感觉不到父母的关爱,也没法安慰自己,只能任由这种情绪一直伴随着你。而现在,你被激怒了,因为你的孩子没有因为你的需求而放弃他自己想做的事情。你想起自己小时候也曾被父母这样对待过。

未被妥善处理的问题,也可能是小时候你因为迟到被老师在全班同学面前羞辱,在内心深处,你觉得迟到是一件不安全、不能被原谅的事情,它可能会带来很多未知的后果。所以,孩子的磨蹭拖拉,不仅让你感到生气和烦躁,更让你感到恐慌,你害怕一个小时后如果没有赶回去,事情会变得很糟糕。所以,你才会突然爆发。

一个朋友曾跟我说,白天她都能和孩子很好地相处,她会耐心地蹲在地上打扫孩子打翻的饭菜,一遍又一遍地回答孩子的同一个问题,甚至允许孩子用画笔在她脸上乱画。可是一到晚上孩子睡觉时,她的情绪就爆发了,一旦孩子没有按照她的要求按时睡觉,她就会觉得特别抓狂。

她问我:“是因为白天我把耐心都用光了吗?”

我问她:“当时你的感受是什么?”

她回答:“沮丧,无比地沮丧,觉得自己好没用。”

我又问:“你自己睡得好不好?”

她说:“不好,从小我的睡眠就特别不好。”

她告诉我,小时候,她家住在学校的教师宿舍里,她的父母等她睡着后会去同事家打牌,剩下六七岁的她和一岁多的弟弟在家。有时,弟弟半夜会醒来,她就得起来哄他,可是弟弟要找爸爸妈妈,怎么也哄不好,她只好抱着弟弟,在门口绝望地大叫“爸爸妈妈”,可是很多时候,父母根本听不见。她只好带着弟弟又回到屋里,继续哄他睡觉。

这段经历对朋友来说是一段很恐惧的经历,她每天睡觉前都担心爸爸妈妈又会出去,担心半夜弟弟又会醒来,担心自己哄不好弟弟。现在她自己做了妈妈,当她发现自己没法哄孩子按时睡觉时,儿时那些经历再次浮现出来,让她感觉害怕、沮丧,孤立无援。所以,在哄孩子睡觉时,她会突然情绪失控,幼小的孩子手足无措,受妈妈情绪的影响,更加睡不着。

当朋友意识到原来激怒她的并不是孩子不睡觉的行为,而是她童年时未被妥善处理的问题,她一下子释然了很多。她告诉自己:“我已经不是那个六七岁的小女孩了,我现在有能力照顾好我的孩子睡觉,那时哄弟弟睡觉并不是我的责任,是爸爸妈妈的事情。现在就算我的孩子很难入睡,他也有爸爸妈妈陪着,并不会觉得孤单和害怕。”

后来,孩子睡觉的事情不再困扰她,带孩子睡觉的时候,她不再处于情绪失控的状态,而是能够冷静、理智地去应对。孩子还是那个孩子,只是因为妈妈的心态变了,从那个6岁的小女孩,变成一个有能力应对孩子睡觉问题的妈妈,问题就这样得到了解决。

每个人在儿时都做着一系列的决定,这些决定构成了我们的“核心信念”和“私人逻辑”。塑造我们性格的,并不是发生在我们生活中的事情,而是我们对于那些事情和环境所做出的有意识或无意识的决定。如同上文所说的那位朋友,在当妈妈后,她认为自己在照顾孩子睡觉这件事情上是无能为力的,而事实上,这个决定是她在6岁哄不好弟弟睡觉时做出的,但一直伴随着她长大,直到成年。

这就好比你开车出去兜风,握着方向盘的是那个6岁的孩子。这个孩子生活于你的内在,在你有压力或不安的时候,就会跳出来掌控你的生活,影响你的情绪。

我的小儿子小福在5岁左右时变得很有攻击性,当他的要求没有得到满足时,他就会用打人的方式来发泄情绪。这个时候,我会蹲下来抱着他,接纳他的情绪,想办法让他冷静下来,然后再去解决问题。但是我的先生看不下去了,他突然变得很生气,用力把小福拉开,大声对他说:“你怎么可以打妈妈呢?妈妈会疼的呀!你再打,我就把你关到门外去!”

看上去先生是在爱护我,可是我感觉不到一点儿爱意。相反,我向他抱怨,我原本可以处理好的事情,由于他的介入却变得更复杂了。小福被他这么一吓唬,更加生气了,他用力反抗,打不到人,就开始砸东西。

对于先生的反应,我感到很惊讶,原本性格温和的先生,为什么一遇到类似的事情就特别容易发怒?一个安静的午后,我跟先生坐在阳台上聊天,我们说起这件事情。他说:“我也知道小福只是在发泄情绪,小孩子学习情绪管理,不是几天就可以学会的,我自己到现在都还没有学会呢。但是一看到他打你,我心里就特别抓狂。”

我问:“是不是你觉得孩子是不能打妈妈的?”

他毫不犹豫地回答:“那当然!那是大大的不孝,这么小就这样,长大以后怎么办!”

我说:“你闭上眼睛,能想到一件与此相关的事情吗?第一件浮出你脑海的事情就可以。”

他想了一会儿,告诉我:“小时候,我跟爸爸下象棋,眼看我就要输了,于是我要求悔棋,但是爸爸怎么也不同意,还笑话我。我非常生气,挥舞着拳头,对他大叫:‘就要重来,必须重来!’结果他一生气,把象棋一股脑儿倒进煤球炉里烧了,还把我打了一顿。”

那个年代的父母,大多数是权威的象征。他们教育孩子要孝顺父母,要听父母的话,不要跟父母对着干。先生的这一举动,显然触犯了公公作为一个父亲的权威,因此他得到了相应的教训。那时,或许他心里就形成一个信念:孩子是不能打父母的,否则就会得到教训。

当先生自己成为父亲,看到孩子打妈妈时,儿时的记忆被唤醒了。他非常生气,让他生气的其实不是孩子打妈妈的行为,而是儿时那件事情带给他的不公平感:爸爸是大人,让一下小孩有什么不可以?有必要生气到把棋子烧掉,把我打一顿的程度吗?可是,那时的自己是那么无能为力,只能相信“孩子不能打父母”,并把它当作自己的信念,伴随自己长大。

先生听我分析完,大吁一口气说:“你的心理学学得越来越邪门了,还真是那么回事。”

至此,先生在对待孩子打妈妈这件事情上豁然开朗了。小福因为我们的接纳与榜样的力量,也慢慢学会表达他的情绪。后来,先生找公公聊起下棋那件事,说了自己的感受,公公听完后站起来,一边走,一边说:“所以啊,你不要学我的坏脾气!”狠狠地将了他一军。

有所觉察是改变的开始。如果你的情绪总是被卡在某个点,总是在某处一触即发,你就可以把关注点从事情本身转移到自己身上。看看你是不是有一些遗留的问题并未得到处理,从而影响了你现在的决定。反思问题的源头,可以增进自我了解,并帮助你尽可能地降低情绪失控的可能性。事实上,当我们向内看,而不是向外指责时,就已经迈出成功的一步了。

正面管教工具

手掌大脑

美国心理学家与脑科学家丹尼尔·西格尔,在研究大脑的结构和思维的产生过程中建立了一个拳头模型,它能够帮助我们更好地了解从情绪失控到可控过程中,大脑是如何运作,以在大脑内部、身体和社会环境中达到平衡的。

伸开一只手,往手心方向弯曲大拇指,再把其他手指覆盖在拇指上,就可以得到一个与大脑结构基本相似的模型。这个模型被称为“手掌大脑”。

如果把手指翻开,露出蜷曲在掌中的拇指,你就像看到了大脑模型的边缘组织。边缘组织非常重要,它负责调动情绪,影响着大脑的一切活动。它也被称作“原始脑”或“动物脑”,因为它掌管着人的一切动物本能:饿了想吃,困了想睡,渴了想喝水,受到攻击会逃跑或还击,生气了会发脾气、打人、摔东西……做出一切本能反应。

覆盖拇指的4根手指对应的是大脑皮层。大脑皮层位于大脑顶部,它负责的是最高级的大脑功能,比如逻辑分析、形势判断、人际交往等抽象思维,我们称它为“理智脑”。当它覆盖住拇指的时候,就是理智脑在起主导作用。当它翻开时,就如同打开了大脑盖子,这时原始脑就会发生作用。

在情绪爆发的那一刻,就是“啪”的一下打开了大脑盖子。这时,我们的动物本能开始显现,会做出一系列失去理智的行为。

“手掌大脑”给出一个情绪从失控到可控状态非常直观的模型。这个模型并不是要求我们以后不能打开大脑盖子,这是不可能的,所有人的盖子都会时不时地打开。它给我们的启示是,对于眼前发生的事情,意识比行动更快。因此在很多时候,我们情绪失控,完成“全套动作”后才醒悟过来:刚刚我错了,我不该对孩子发那么大脾气。

了解手掌大脑,能够帮助我们更快地意识到“我的盖子打开了,我要尽快关上”。而有所意识与觉察,就是情绪管理的开始。

03 不完美的勇气:接纳不完美的自己

我们每时每刻都在经历情绪,它让我们哭,也让我们笑。许多人为情绪所困,在一些极端的案例中,情绪的失控还可能给自己和他人带来生命的威胁。

跟从不理会情绪的人一样,很多天天把情绪挂在嘴边的人,也常常管理不好自己的情绪。这不是因为他们不在意情绪,相反是因为他们太在意了。因此,一方面,他们会放大自己的情绪;另一方面,他们又过度追求完美,不允许自己犯一点儿错。在成为父母后,他们更是如此,表现得小心翼翼,如履薄冰,生怕自己的情绪带给孩子不好的影响。

然而,越是无法接纳自己,就越无法管理好情绪。人非圣贤,每个人都有情绪,情绪伴随着每个人、每件事、每个瞬间。只有接纳自己是一个有情绪的人,你才能轻松面对自己的情绪。

曾经有一位家长跟我说:“我用尽全力爱我的孩子,想让童年时父母带给我的伤害不再发生在我的孩子身上。可是,当我情绪失控的时候,我发现,我对待孩子的方式竟然就是小时候我深恶痛绝的父母对待我的方式。当我对幼小的孩子说出那个‘滚’字的时候,我简直不敢相信这是我说的。之后的很多天,我都陷入一种自责和内疚的情绪里,觉得对不起孩子,也痛恨自己。”

在这位家长看来,自己的父母是不被他接纳的,父母对待他的方式过于简单粗暴,给他的童年带来了阴影。他也不接纳自己,觉得自己是一个残缺的人,曾经受到了不公平的待遇,有一些问题没有得到解决,无论怎样都没法做到完美。为人父母后,他把自己放在一个高高在上的位置上,觉得父母在孩子心目中的形象必须是完美的,这样才能保持父母的威严。于是,他努力想在孩子面前树立这样一个形象。然而,情绪总是悄无声息地到来,在一瞬间就让他用尽千辛万苦建立起的形象轰然倒塌,并且周而复始,进入一个恶性循环。

我自己曾经也是如此。有一段时间,我怀疑自己不能做一个好老师和一个好妈妈。我给很多家长上课,教他们用不惩罚、不骄纵的方式养育孩子,教他们情绪管理和有效沟通的方法。但是,我一不顺心就会对孩子大喊大叫。冷静下来后,我感到特别沮丧。我给我的导师打电话,倒完一肚子苦水后,我说:“我觉得自己不能胜任这份工作,我没法做下去了,我自己都做不好,怎么能教别人呢?”

导师听完后,问我:“你觉得我能胜任我的工作吗?”

我回答:“您当然可以,您潜心研究儿童心理学40多年,是这个领域的泰斗!”

导师说:“如果我告诉你我前几天还跟小孙子发了一顿脾气,你信不信?”

我回答:“不信,我想象不出您发脾气的样子,您这么优雅的一位老太太,也会发脾气吗?”

导师在电话里笑了:“我不是圣人,我也有情绪。你要记住,我们要拥有不完美的勇气,才能继续行走在通向完美的路上。如果你过于追求完美,就像现在这样,反而很容易就放弃成为更好的自己。情绪也是如此,如果你总是想着自己不能发脾气,你的脾气反而会越来越坏。”

听完导师的话,我的心里释然很多。其实大部分时候,我都是这样教育两个孩子的,我能原谅他们所有的过错,并告诉他们:没关系,人都是不完美的,犯错是很正常的,我们要做的不是追究责任,而是看看有没有什么办法来解决问题。

跟导师通完电话后不久,我又忍不住对孩子发脾气了。发完脾气,我坐在沙发上一言不发,内心有些沮丧。孩子走过来,跟我说:“妈妈,你是不是感觉不好,你需要一个拥抱吗?”我很诧异。以前我在发脾气的时候,向孩子请求过拥抱,没想到他学会了用这样的方式来安慰我。我张开怀抱,他抱着我,对我说:“妈妈,没关系,人都不是完美的,我知道你当时很生气,你不是故意要这样对我的。妈妈,我们一起来想想怎么解决这个问题。”

孩子对我说的话,跟我曾经对他说的话如出一辙。我的眼泪瞬间流了下来。在孩子的眼里,我是一个好妈妈,只是因为接纳不了自己,所以才怀疑自己。孩子也在用他的智慧告诉我:父母也是不完美的,也可以有自己的情绪,也可以发脾气。

因为接纳了自己的不完美,所以我才会放下那些纠结、内疚、担心的情绪;才会在没有压力的状态下做出改变,才会关注于解决问题,而不是纠结于自己的那些情绪;也让我愿意去认真地生活,去照顾好自己,管理好自己的情绪。

张德芬说过一句话:我们要认真对待自己的生活,不要太把负面情绪和自己当回事。可惜很多人的做法却完全相反:不认真对待生活,太把自己和自己的情绪当回事。

学习情绪管理,先从接纳自己、认真对待自己的生活开始。等家长学会管理好自己的情绪,不知不觉就教会孩子如何管理他们的情绪。当一家人都知道情绪是怎么回事,大家就会生活在一个快乐温暖、充满希望的环境里。这样就算碰到挑战和困难,我们也知道先冷静下来,再去想办法解决问题。

正面管教观点

压力来源于期待与现实之间的差距

每个人都生活在有压力的环境下,这种压力不仅是指我们看得见、感受得到的工作压力、精神压力,事实上,压力是一切期待与现实之间的差距。期待是指你认为生活应该是什么样子,现实是指生活实际上是什么样子。两者之间的差距越大,你的压力就越大。

很多父母之所以有那么大的压力和那么多烦恼,就是源于期望太大,与现实的距离太遥远。过多的压力与烦恼很容易导致情绪失控,父母的这些负面情绪,很可能直接发泄在孩子身上。

我有一个朋友,在大家看来,她的孩子各方面都很优秀,琴棋书画样样精通,性格安静,每次出门都是最省心的孩子。可是朋友却觉得孩子太内向,不敢跟人打招呼。她每次都要求孩子见到叔叔阿姨要大声问好,如果声音太小,就得重新来过。

但妈妈越是这样,孩子的声音反而越来越小。她问我该怎么办?我告诉她,其实你的孩子已经是一个很懂礼貌的孩子了,虽然他的声音不够大,但是他懂得点头微笑,落落大方。所以,何不降低自己的要求呢?如果孩子无法做到大声问好,那么他点头微笑不也是一种打招呼的方式吗?只要父母稍微降低一下要求,就不会有那么多烦恼,也就没有那么多负面情绪了。

朋友后来终于知道,原来在打招呼这件事上,孩子并没有错,她也不是在为孩子的缺点与不足感到生气,而是在为自己的要求而生气,是自己给自己带来了那么多烦恼。

所以,当你感到压力太大时,不妨先降低期待,然后再慢慢地抬高现实,缩短期待与现实之间的差距,随着压力减小,情绪自然也会好起来。

04 静下心来,让自己做一个学习者

在当今社会,人们总是寻求快速解决之道。我们想让磨蹭的孩子快点儿写完作业,想让平淡多年的夫妻关系有质的飞跃,想让不爱看书的自己快点儿爱上看书……我们期待生活有一些改变。

于是,我们跟孩子说,今天要解决你写作业磨蹭的事。然后,列好“一、二、三、四、五条”,要求孩子明天就正式开始执行。可是第二天,当发现孩子写作业的状态远远没有达到我们的期待时,我们又开始灰心丧气。

我们跟另一半谈心:“生活太平淡了,自从孩子出生后,我们几年没有单独出去过二人世界了。你的心思从来不在家里,每次你想出去应酬就出去了,而我呢,每天下班后还要带孩子,这太不公平了。”

我们给自己制订学习计划,计划每天在孩子睡着后看半小时书。可是等孩子睡着后,却只想躺在床上看手机,结果一看就是一个多小时,最后很累地睡去。

于是,我们觉得,改变是一件比登天还难的事。可是你有没有发现,一方面,我们想要改变的背后,其实只是一个愿景、一个期望或一个梦想,而不是具体的计划,更没有长久的毅力与耐心。换句话说,其实你并没有静下心来,真正想去做点儿什么。如果你只有一个愿景,而没有付诸行动,那么这个愿景就如同泡沫。当事情没有达到你的期望,泡沫破碎时,你就很容易陷入抱怨、指责、越来越不满意的旋涡里,无法自拔。

另一方面,有些人虽然付诸了行动,却走错了方向。例如,在很多夫妻关系里,都存在这样一种状态:婚姻里的问题都是对方的错,只要对方做出改变,我也一定会改变。于是,很多人想方设法去寻找改变对方的方法,最后却发现,不但对方没有改变,自己也活在一种受害者和无能为力的感觉当中。但如果改变是从自己开始的,关注于通过自己的改变带给对方和彼此的成长,那么只要一开始行动,就会有奇迹发生。

有一对已经对婚姻失去希望的夫妻,生活在对彼此的抱怨与不满中,一方面,他们总是希望对方能够早点儿回家,好帮忙做些家务、带带孩子。另一方面,他们自己又希望回家后能够安静地休息一会儿,能够不被指责、不受冷落。双方的矛盾愈演愈烈。后来妻子决定先从自己开始改变。首先,她在力所能及的情况下请了一个钟点工,帮她分担了部分家务。她发现,当她的身体不再处于疲惫状态时,丈夫晚一点儿回家对她来说不再是多么严重的事。其次,她不再通过指责的方式来要求丈夫早点儿回家,而是直接告诉丈夫她的感受和需求。尽管不是每次都成功,但是她意识到自己在进步,这让她感觉非常好。因为她看到了希望,有了希望,她就有信心把这种改变坚持下去。

这样的改变就是有效的。然而,很多人生活在幻想中,他们在尝试了一件事情之后,如果觉得不管用,就会一次又一次地重复同样的事情,却期待得到不同的后果。所以,我们经常听到这样的话:“我跟你说过多少次了,你怎么就是不听呢?”事实上,是对方真的不听吗?还是自己一直在重复一种无效的模式?在这一点上,孩子比我们做得好,他们的方法是科学的。他们尝试一件事情时,如果这种方法不管用,就会去尝试别的方法。

所以,如果你真的想发生改变,就要丢掉“继续做以前不管用的事情,如果坚持足够长时间就会见效”这样的幻想。正确的方法是不断地探索和学习,在不完美中追求进步。所以,我们不妨静下心来,花点儿时间,做一个学习者。

我身边有很多家长,毕业后有了工作、家庭和孩子,达到了一种表面上的“圆满”,便放弃了自我探索与追求。他们希望有所改变,但又害怕改变,于是选择了安逸,享受生活的稳定与轻松。这本身并没有错,只是他们有很多人生的议题并没有完成,而是搁置在那里。

尤其是四十岁左右的人,特别容易往两个方向走:要么人生越来越丰富,越来越有魅力;要么视野越来越窄,与外在世界越来越隔绝。

M·斯科特·派克在《少有人走的路》中写道:

我们对现实的观念就像一张地图,凭借这张地图,我们同人生的地形、地貌不断妥协和谈判。地图准确无误,我们就能确定自己的位置,知道要到什么地方,怎样到达那里;地图漏洞百出,我们就会迷失方向。

大多数人到了中年,会认为地图已经绘制好,虽然有些许瑕疵,但不影响自己与自己、与他人、与世界的相处,于是他的观念就局限在那里,他的世界也局限在那里。只有极少数人能继续努力,他们不停地探索、扩大和更新自己对于世界的认识,直到生命终结。

在不断学习的过程中,我们会发现自己变得不再忍耐与逃避,不再自我否定与攻击,而是开始接纳自己,开始进行内在的自我探索。当我们开始自我成长时,就不会再把责任推卸给他人,也不会把成长的任务转嫁到孩子身上。当我们开始自我接纳,就不再格外需要一个令人满意的爱人和孩子。当我们处理好与自己的关系后,就很容易处理好我们与他人、与世界的关系。

一切的源头在自己,外面没有别人,只有我们自己。

正面管教工具

细小步骤

正面管教里,有一个很核心的理念,叫“Baby Step”——细小步骤,就像孩子刚学走路时一样,一小步一小步,很慢却稳步地向前走。在孩子小时候,我们愿意弯下腰来,陪着孩子小步小步慢慢地走。随着孩子慢慢长大,面对越来越多的挑战,他们还是用一贯的方式,慢慢地去感受、探索与尝试,直到找到合适的方法。然而,在这个过程中,家长却不再愿意弯下腰来耐心地陪伴与帮助孩子,而是希望他们能大踏步向前走,能大刀阔斧地解决问题。面对这些困难与家长给予的压力,很多孩子放弃了尝试,以至于连小步也不愿迈出了。

过高的标准,过严的要求,其实是违背人类自然发展规律的。教育,就应该像小孩走路一样,一小步一小步地走,才会更加稳健,也才会让孩子持续地向前走。

成人也是如此,培养一个习惯,学习某种技能,都是从一小步开始的。不因为看到别人都在看书、跑步,自己却做不到而烦恼,而是先把书拿出来,把跑鞋准备好。只是一个小小的动作,就已经向前迈出一步。

细小步骤这个工具,就是要求我们把任务细化,让孩子体验成功。例如,学龄前儿童学写自己的名字时很吃力。我们可以这样将任务细化:

示范正确的执笔方法。

一次写一个笔画,你写一笔,让孩子写一笔。

在写的过程中,教孩子技能。比如,写横的时候,要从左到右写;写竖的时候,要从上到下写。在这个过程中,不要替他们做。

当孩子完成细小步骤时,就会放弃“我不行”的信念。

对于不够自信的孩子,尤其需要家长把任务细化,让他们在小小的进步中获得成就感。比如,很多练琴的孩子,在练了一段时间之后会感到非常厌倦,部分原因是难度增大,导致一下子跟不上。这时,如果家长帮助孩子把当天的练习任务分成几部分,通过完成一个一个的小任务来让孩子体验成功,并鼓励孩子每一个进步的地方,孩子就会觉得备受鼓舞。

当一个孩子能够常常体验成功,他的内心就会拥有越来越多的自信,而自信会让孩子做任何事情时都更容易成功。对于成人,也可以把那些想做的事变成实际的行动,把大目标分解成小任务,一次进步一点点。久而久之,你就会发现,自己已经走出了很远。

耐心、毅力和爱,这是我们能给予孩子最好的陪伴。

05 掌控情绪,而不是让情绪主宰你

说到改变,我们常常会感到无奈,觉得不是自己不愿意改变,而是有一万种理由告诉我们无法改变。这就如同情绪,不是我不想控制,而是我做不到,因为我实在太生气了,不得不发火。比如,对方都把汤洒在我身上了,我还能对他微笑吗?

一旦我们一味地追究原因,仅仅想靠原因来解释某件事,就会陷入“决定论”里,认为我的现在甚至未来都是由过去的事情决定的,所以根本无法改变。

个体心理学大师阿德勒说,人的行为是以目的为导向的,你之所以做一件事情,是因为你有某个目的。比如,你发脾气,有时只是因为你想发脾气,发脾气就是你的目的。

约了朋友一起吃饭,她迟到了半小时,一坐下来就开始“吐槽”:“今天差点儿跟人吵一架。停车的时候,我刚想倒进去,后面那辆车一眨眼就把我的位置给占了!我明明打了转向灯,她就是故意抢位!我勃然大怒,下车跟她据理力争,没想到她一点儿也不觉得理亏,声音比我还大。我可不是好欺负的,我和她一直吵到停车场保安过来,调出录像,那女的才把车开出去。你知道,我平常都不在公共场合大声喧哗的,但是昨天我感觉我愤怒的声音几乎传遍了整个停车场。你以前跟我说,每个人的行为都是受他的目的指引的,你说,难道我的目的就是为了跟人吵一架吗?明明就是别人先惹怒我啊!”

我没有回答,而是问她:“你是不是觉得自己当时根本无法抑制怒火,你发那么大的脾气,自己也觉得无能为力?”

她说:“是的,我几乎是不假思索的,一下车声音自然就变大了,我自己也没想到。”

我说:“我知道你的心情,但是我相信你只是大声喊叫,没有想过要动手去打对方吧?”

朋友惊讶地看着我,抱着双肩说:“当然不会,尤其是下车后看到她长得比我高大,我就更不敢了,我肯定不会自讨苦吃。”

我笑了,说:“所以,你看,其实你还是能控制情绪的。你下车后对她大声喊叫,其实是为了达到先发制人的目的,你要用自己的怒火来震慑那个霸占你车位的人,使她做出让步。”

朋友说:“这是什么怪理论,我哪有什么目的,就是因为生气才对她大声喊叫的。”

我说:“其实你是不是也想过跟她讲道理,只是你觉得讲道理太麻烦,又觉得自己不能示弱,所以你还是大声呵斥了她,对吗?”

朋友想了一下,说:“好像是那么回事,我当下确实有这么一个念头,我必须显得很强大,让对方知道我不是好惹的!跟先生吵架时,我也是如此,心里想的是一回事,说出来又是另一回事,有时我本来是想跟他好好说话的,但话一到嘴边,就变得硬邦邦的,像带着刀子出来,我自己都不敢相信自己会说那样的话。”

是的,因为我们的目的不是为了解决问题,而是为了赢对方。所以,发怒的情绪,有时不过是你用来对付对方的手段。

可以回忆一下我们的一些生活经历。有时我们会生气、沮丧、悲伤,甚至会生病,这些看上去都是很正常的情绪与行为,但有时我们会把身体或心里的感受扩大化,陷入这些情绪里出不来。有时是真的无能为力,有时却是为了达到某个目的,比如想得到更多的关注,或者想让自己看起来很无能为力,然后就可以逃避做某些事情。

当然,这不是绝对的,只是说我们可以抱着这样一份觉察去看待生活。这时你会发现,有些看起来无法改变的事情,其实只要我们改变一下内心的信念,问题就得到了解决。比如,如果你很容易悲伤,不妨问一问自己:我是真的很伤心,还是希望自己看起来很伤心,这样对方就可以多关注我?或许,不需要通过伤心的方式,我也可以让别人关注到我的需求。

我们常常认为,面对情绪,自己无能为力,情绪一旦失控,就像洪水猛兽,仅靠一己之力是无法抵挡的。其实很多时候,情绪可收也可放,那个按钮就掌握在你的手里。

很多人都有过这样的经历,小时候,妈妈因为一件小事暴跳如雷,对你又打又骂,这时电话响了,好像是她的领导找她,妈妈画风突变,声音轻柔,满脸微笑。你心中窃喜,以为暴风雨终于过去了,结果妈妈打完电话一转身,却立刻切换到接电话前的状态,瞬间收起笑容,声音提高八度,继续对你破口大骂。似乎刚刚那段情景完全没有发生过。

为什么我们可以对情绪切换自如呢?这说明情绪其实是可收可放的,它既可以在接电话的瞬间巧妙收起,也可以在挂断电话之后再次释放出来。这时候,我们不是因为怒不可遏而发脾气,只不过是为了用高声震慑住对方,让对方听自己的话而已。

然而,我们很多时候意识不到自己当下的情绪,而是被情绪牵着鼻子走,从而做出很多失去理智的行为。这时,我们的大脑盖子处于打开的状态,原始脑发挥着主导作用。

可以做这样一个练习,当意识到大脑盖子打开的时候,试着去辨别一下当下的情绪:我现在是什么情绪,是生气?愤怒?沮丧?失望?还是其他的情绪?在这样的情绪下,我们通常会做出怎么样的举动?比如,当孩子无法解答你认为非常简单的数学题,你感觉到无比失望与生气时,你可能会大声呵斥孩子:“怎么回事?这道题我都给你讲过100遍了,怎么还是不会做?”

然而,在这一刻,你不希望自己如此生气和失望,你希望自己比较平静、冷静或平和。所以,你可以这样做:理解孩子当下的心情,让他先休息一会儿,然后和他一起分析他不懂的地方。

当我们有所觉察,愿意停下来,去辨别当下的情绪,知道自己真正想要什么,就可以朝着控制情绪,而不是被情绪控制的方向迈出一大步。不过,这是一个需要长期练习与学习的过程,是需要一生都在学习的功课。

美国心理学家费斯汀格有一个很有名的“费斯汀格法则”:生活的10%是由发生在你身上的事情组成的,而另外90%则是由你对所发生的事情的反应所组成的。换句话说,生活中有10%的事情是我们无法掌控的,而另外的90%却是我们所能掌控的。

情绪,就是我们可以掌控的东西。只是我们需要经过长久的修炼,拥有了宽大的包容之心和深厚的人生智慧,就能在某一个时刻发挥它的作用。它可以给身边的人以安慰和鼓励,可以拨开云雾见到太阳,甚至可以拯救人的生命,让爱在我们身边丰富地流淌。

正面管教工具

有效运用感受

在上文中,讲到一个辨别情绪的练习,这个练习分为3个步骤。

第一步:请写出最近体验到的3种负面感受。今天(或最近),我感到:

1.______________2.______________3.______________

第二步:选择其中一个感觉,请确定:“当我有这样的感受时,我通常会怎样做?”(错误的、不理智的做法)

当我感到______________时,

我通常会这样做:______________

第三步:请确定,我更希望有什么样的感觉,做什么会让我感觉更好?

我更希望______________,

那我可以______________

举例说明“辨别情绪练习”的使用方法:

第一步:我因为儿子把他的盘子扔在他的小房间里而感到愤怒;

第二步:这时,我通常会大声命令他:离开椅子,别这么懒惰,把盘子拿到洗碗槽,并立刻把它们洗好;

第三步:我更希望当时我是平静的,我可以告诉他我对他的期盼和他应负的责任,还可以这样问他:想个什么办法能帮你记得清理自己的脏盘子?

这个练习,其实是在有效地运用我们的感受。很多时候,当我们的大脑盖子打开时,我们通常是直接做出行为反应,略过“感受”这一步的。其实,停下来思考的这个过程,本身就是一个暂停,能够让我们停下来,把大脑盖子盖上,用理智脑来思考问题:我更希望我是什么感受,那我可以做什么?

06 情绪管理三部曲——看见、暂停、表达

让我们把岁月的镜头推到恋爱的年纪。都说恋爱中的人,连拌嘴也是甜蜜的。一个人说:“你不爱我了,你对我不好。”另一个说:“我哪里对你不好呀?”对方回答:“你自己想想吧。”请问:这样的拌嘴甜蜜吗?一个陷入自怜自艾的情绪里,一个觉得如履薄冰,对方的心思好难猜。

再把镜头推到婚后的生活。丈夫下班回家,没有看正在厨房忙碌的妻子一眼,就一屁股坐在沙发上看手机。妻子心里越想越委屈:以前谈恋爱的时候,他最爱打下手,现在眼里哪还有我。再看一眼客厅,丈夫把鞋子乱七八糟地甩在门口。于是,妻子怒火中烧,对着丈夫大喊:“看看你的鞋子!每次都这样,赶紧把它们摆好!”丈夫在心里嘟囔:辛苦了一天,好不容易回到家想休息一下,这个小小的要求都得不到满足。

再来到孩子出生之后的生活。因为做作业的事情,父母和孩子陷入权力之争。妈妈说:“别玩了,快去写作业。”孩子回应:“妈妈,我玩完马上就去写作业。”半个小时过去了,孩子却纹丝不动。妈妈又去催,孩子慢吞吞地拿出作业本,东摸摸西摸摸,又半个小时过去了,妈妈发现作业本上只有几个字。此刻,妈妈所有的耐心都已经用完,对着孩子大吼:“为什么写个简单的作业对你来说却这么难?”孩子丢下笔,不知所措,什么也没听进去。

无论是让对方去猜测你的情绪,还是把情绪压抑在心里,把自己逼进死胡同,抑或把情绪爆发出来,你都不是自己在主导情绪,而是被情绪所控制着。当我们被情绪所控制时,就会失去理智,对方那些不好的行为会被无限放大,甚至我们已经看不到对方,也看不到自己,更加忘了去思考:这一切的根源在哪里?我们在为什么而争吵?我为什么会被那么多负面的情绪与能量所包围?

看见:情绪的源头在哪里

看见,是一种觉察,也是一种智慧。当情绪失控的时候,是什么蒙蔽了我们的双眼?恰恰是你所看见的现象。这些现象是:对方不爱我,对我不好,不理解我,把我的话当耳边风,总是跟我对着干……这些行为都不符合我们的期待,所以我们迅速给大脑发出指令,“啪”的一声,大脑里那个控制情绪的开关打开,于是情绪失控了。

可是,我们坚信不疑的这些现象是真的吗?为什么对方的心里也充满了抱怨与委屈?到底是谁错了?怎样做才是公平的?我们发现,我们所追求的公平并不公平:我付出的越来越多,他做的越来越少;我为了孩子连工作都辞了,可是我越来越搞不定孩子……负面的情绪在那一刻迅速积攒,让你感觉如同掉下深渊,一直往下掉,你的手不断挥舞,想抓住一些东西,可它们都被折断,弄得你满手是伤……殊不知,其实你腰间一直绑着一根“安全带”,那个“安全带”不是别人给的,而是你自己的。只要你愿意抓紧它,就可以停止下坠。

自己才是情绪的源头,一切看起来似乎是因人而起,实则是因自己而起。重要的不是发生了什么事情,而是你自己对这些事情的态度。你能否越过这些现象,看到现象背后隐藏着怎样的信念?能否调整自己,站在不同的角度去看待问题?能否做到先置身于事件之外,去冷静而理智地解决问题?要做到这些,我们需要先有一个积极的暂停。

暂停:我才是自己的情绪教练

在球类比赛中,我们经常看到教练做出一个手势——比赛暂停,队员们跑过来围成一圈,教练调整布局、鼓舞士气,再回去时,状态更新了!

回到我们的情绪中,如果我们处于一种萎靡不振的状态,谁来鼓舞我们的士气,是跟你“斗争”的那个人吗?显然不可能。其实,教练正是我们自己,也只有我们自己。我们需要对自己喊“暂停”,需要给自己重新布局,需要为自己加油、打气。

回到文章一开始的那些镜头中,如果丈夫对你的话充耳不闻,如果孩子的行为不断惹怒你,如果你感觉自己心跳加速,脸颊发热,你的感觉越来越不好,请在心里告诉自己:我需要暂停。你可以走到一个让你感觉更好的地方,做一次深呼吸,想一想:刚刚发生了什么?我的需求是什么?轻声地把你的需要说给自己听:“我需要证实老公还爱我,我需要得到老公的尊重,我需要孩子管理好自己写作业的时间……”然后你会发现,你的怒火消失了,你焕然一新。当你再次回到他们身边时,你发现你看见了他们,也看见了自己。

表达:我需要你这样做

面对自己强烈的情绪,不要隐忍,也不要爆发,而是清楚而具体地表达你的需求。

“我之所以说你不爱我,是因为我需要你像以前那样对待我,经常陪我聊天,跟我一起做饭,一起收拾屋子。”

“我知道你很累,回到家想无拘无束地放松一下,但是我需要你把鞋子摆好,因为我对家里的整洁很在意。”

“妈妈希望你能先写完作业再去玩,这是我们之前就做好的约定,你能遵守我们的约定吗?”

一样的目的,不一样的表达方式,效果却千差万别。懂得自己才是情绪的源头,明白情绪的爆发源于需求没被满足,清楚怎样具体地表达需求。这才是解决问题最好的方式——没有纠结,也无须猜测,不用大动肝火,也不会大伤元气。

正面管教工具

积极暂停

控制情绪是一件很难的事情,几乎没有人可以做到想控制情绪就立刻控制得住。有人觉得,控制情绪是在压抑自己,需要把它爆发出来,心里才痛快。但几乎每一个发过脾气的人最后都会后悔,希望发脾气的那几分钟没有发生就好了。

一时的痛快,可能会给身边的人带来很长时间的痛苦。积极暂停是帮助我们关上“大脑盖子”,进行情绪管理的有效方式。

积极暂停是指当情绪不好,比如生气、伤心、沮丧等时,不沉浸在这些情绪里,而是想办法从这些情绪里跳出来,找到一种方式,或去一个让自己感觉安全的地方,让自己的感觉好起来。我们把这个地方称为“积极暂停角”。

你可以跟孩子一起建一个积极暂停角,需要注意的是:

选择孩子情绪好的时候,先跟他解释积极暂停角的作用:“有时候我们会生气,这是很正常的。这时候我们需要一点儿时间来冷静下来。咱们来建个特殊的地方吧,不是惩罚你的地方,而是一个你喜欢的地方,你在那儿能冷静下来,能感觉更好。通常人们感觉更好时,才能做得更好。”

然后,可以鼓励孩子给这个地方取一个名字,并根据自己的喜好布置成他喜欢的样子,这个过程让孩子参与得越多越好。你会发现,孩子会想到很多有创意的名字,比如“热带雨林”“海洋王国”“冷静太空”“月亮船”等。他们也非常愿意动手去布置属于他们自己的一片小天地。

使用积极暂停角,可以先从家长自己开始。当我们有负面情绪的时候,可以主动跟孩子说:“妈妈现在很生气,需要去积极暂停角待一会儿,我会在那里慢慢冷静下来,然后再跟你好好说话,我一会儿就回来。”父母的行为是孩子最好的榜样,当孩子感觉到积极暂停角发生在父母身上的作用,以及带给自己的是更好的“待遇”,他也会去积极地使用。所以,家长可以率先做一个自己的积极暂停角,在使用时,一定要记得告诉孩子:“我一会儿就回来!”

同类推荐
  • 卓越孩子的6项修炼

    卓越孩子的6项修炼

    通过对自满,自私,拖延,抱怨,借口,放弃深入挖掘,展现家长六种恶习对孩子一生的负面应响,进而指出家长如何做到谦虚,无私,不抱怨等等,用自己的改变来影响孩子,带动孩子一起改变人生。本书定位为普通工薪阶层的家长,是因为这一个阶层的家庭最广大,出现的问题也最多。崔老师在这方面有丰富的经验和深入的思考,是一本针对家长提升的好书。
  • 哈佛最神奇的24堂家教课

    哈佛最神奇的24堂家教课

    本书综合了古今中外众多的名人家教成功经验,如卡尔·威特、比尔·盖茨、肯尼迪、林肯、爱因斯坦、罗斯福等,并吸收了很多教育专家对现代家庭教育的指导和意见。书中或以教育小场景揭示家教盲点,或通过成长小故事给人启迪,同时加上深刻的分析,相信定能让你茅塞顿开。
  • 怀孕40周这样吃

    怀孕40周这样吃

    怀孕了,吃什么?怎么吃?是每个准妈妈都关心的大事。本书以孕期饮食为主题,介绍了如何在孕前做好营养储备、怎样在孕40周进行合理膳食,以及面对孕期的不适与疾病应该如何用饮食调理等,从多个方面进行了翔实的解答。书中丰富实用的内容将伴随准妈妈快乐健康地度过幸福的孕产期。
  • 这样鼓励孩子最有效:最完美的鼓励式教育法

    这样鼓励孩子最有效:最完美的鼓励式教育法

    给孩子一个赞赏的微笑,就像阳光照耀含苞欲放的花蕾:给孩子一句鼓励的话语。就像甘露浇灌干涸开裂的土地。父母们要意识到“教育不等于教训”后者只能成为前者的障碍。事实上,全世界最优秀的孩子都是被“鼓励”出来的,鼓励教育是第一家庭教育,它能使孩子获得勇气、自信自主性和上进心这是成功的重要基石。
  • 食育:从摄取营养到重视饮食行为

    食育:从摄取营养到重视饮食行为

    本书介绍了日本时下最为流行的婴幼儿饮食新理念——“食育”。让孩子“吃什么”、“吃多少”,强调的只是摄取营养,而“食育”专注的是“怎么吃”,怎么让孩子有吃的欲求:既爱吃的东西,又爱吃的过程。
热门推荐
  • 铅笔债

    铅笔债

    孙频,女,1983年出生于山西交城,毕业于兰州大学中文系,现任杂志编辑。至今在各文学期刊发表中短篇小说一百余万字,代表作有中篇小说《同屋记》、《醉长安》、《玻璃唇》、《隐形的女人》、《凌波渡》、《菩提阱》、《铅笔债》等。
  • 灼灼桃花缘

    灼灼桃花缘

    暂无暂无暂无暂无暂无暂无暂无暂无暂无暂无之后会补上
  • 重生僵尸至尊

    重生僵尸至尊

    何成变身《僵尸叔叔》中的僵尸王爷,从《青蛇》、《济公》、《倩女幽魂》到《天地争霸美猴王》、《我和僵尸有个约会》……从普通白毛僵开始一路晋升。以僵尸之躯,撼动三界六道,诸天世界。ps:新书《我在鬼片世界》
  • 遍地高楼(中国好小说)

    遍地高楼(中国好小说)

    本书写了一个小村子里的一村少年青春期的成长故事。面对性意识的苏醒,生活的家长里短,各种外在的诱惑,主人公如何坚强而倔强地成长。
  • 师尊太毒舌:萌徒,很不乖

    师尊太毒舌:萌徒,很不乖

    有钱又俗气的少女南小凡,跟毒舌的墨崖上仙阴差阳错成了师徒。阴谋紧跟着这对师徒,笑料也紧跟着。曾经以为自己的红鸾星永远不会动的墨崖上仙,居然动了……
  • 微男时代

    微男时代

    不论在繁华的大都市,还是在偏远的小城镇,我们身不论在繁华的大都市,还是在偏远的小城镇,我们身边都有一群正在为着生活和梦想默默奋斗的小男人、小女人、小市民。他们揣着小梦想,撒点小矫情,有点小可爱,虽然普通,却更生动。《微男时代》讲述的正是这群小人物的小故事。书中以当下正红的一群被贴上“身份微低”、“涉世微浅”、“梦想微弱”、“爱情微远”、“收入微薄”、“房事微软”等一系列LOSER标签的“微男”们为主要人物,演绎出一幕幕“小男人们”的苦乐悲欢。
  • 邪神的逃妻:绝色天命师

    邪神的逃妻:绝色天命师

    修行者?炼丹师?驯兽师?聚魂师?符咒师?众人嗤笑,她是可耻的废柴!她冷笑,废柴?笑话,她可是天下人不得不从天命师!说得直白,她就是天命所归!只不过她确实缺少可以修行的体质,所以她只能扮可爱吃老虎的谋尽天下,以报杀父之仇。可戏耍天下之后,她唯独算漏了一个人。这天,她面对大陆所有人的围攻,他问她:“你可曾真心爱过我?”“不曾。”不带丝毫感情,他方知她残忍无情,方知他也只有她可依。再见她,她已是高高在上的一国储君,身后立着的却是一位名不见经传的美貌男子,他和他们又该何去何从?
  • 豪门闪婚:总裁老公,请克制

    豪门闪婚:总裁老公,请克制

    为还赌债,她被亲哥哥无情的卖给债主,还要当众羞辱她。万念俱灰之际,他出现了。“我的女人谁敢动?”随后她被逼着和他领了证,本以为逃离了虎穴,不料却又进了狼窝。他霸道强势,夜夜将她扑倒在床上,折磨她,虐她。“你如果不爱我,就请放我走。”她恼羞成怒。他将她禁锢在床上,“折磨你是我的乐趣,怎么可能让你走!”情节虚构,请勿模仿
  • 动物的进化

    动物的进化

    本丛书讲述了人类的进化的繁衍与进化过程;有关科技的基本知识;动物的进化的繁衍与进化过程;有关太空的基本知识;有关植物的基本知识。本系列丛书与时俱进,紧密结合青少年的实际,集最新知识、最新科技、最新发现于一体,阐释了青少年所遇到的各类科学难题,突出了“新”字。可以说,本系列丛书,既有基础性科学知识之奠基,亦有前瞻性科学知识之升华。
  • 万域天尊

    万域天尊

    【傻猫新书《我真得无所不能》已经强势连载,修炼大命运术我真得无所不能!】千年之前,死于挚爱之手。而命运不收,千年之后,一块黑石搅动风云,一个少年屹立诸天,誓要以血染诸天。...........从这一天开始。我将是你们永生永世的噩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