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易经·系辞传》中著名的“三陈九卦”,是依卦序选出由履至巽的九个卦,以德行释之。因由开头谈到作《易》的忧患意识,故又称“忧患九卦”,似乎教人在乱世中依序修行之法。何以只选这九卦,其间有何关联?分三次陈述又是什么意思?谁提出来的呢?跟孔子有没有关系?这些问题深究下去,极有意趣。
《易》之兴也,其于中古乎?作《易》者,其有忧患乎?是故履,德之基也;谦,德之柄也;复,德之本也;恒,德之固也;损,德之修也;益,德之裕也;困,德之辨也;井,德之地也;巽,德之制也。
“中古”意指何时,亦难确断,是不是强烈暗示殷周之际也有问题。周文王显然不是作《易》者,《周易》前有《连山》《归藏》之说,应非虚构。文王的羑里忧患,刺激了周代商而有天下,使《易》一跃而为定国安邦的显学,称为“《易》之兴”不为过,但并不表示作《易》者也有忧患。“其有忧患乎?”这个问题,以揣测语气提出,以此带出后文,甚至加上“是故”二字,强调因果关联,实在耐人寻味。是衍文?是正文?是本即如此,还是反映了学派的主张?根据《春秋公羊传》的说法,孔子思想和三代之盛的周文明,实有重大差距,“大同”社会和“小康世”的主张,无法折中妥协,于是尊孔或尊文王,就成了数千年儒家的学派之争。《系辞传》成书,最晚可至秦汉,非出一人之手,反映重大争议实无足怪。借着诠释经典而阐扬自身理念,从古就是如此。孔子作《春秋》,不也表白“其义则丘窃取之”吗?周文王的羑里忧患,确能予人相当启发,今本《易经》的坎、明夷二卦,尚可窥其意蕴,但不宜过分夸大。宇宙奥秘无穷,人生智慧亦可不断生新。孔子说:“文王既没,文不在兹乎?”《公羊春秋》论文王,主张“法其生,不法其死。”这才是与时俱进的大气魄、真精神。
作《易》者不起于文王,那起于何时、何人呢?伏羲只是画卦,并没说他作《易》。《易传》称作《易》者为圣人,谁是圣人?八八六十四卦这套学问系统,又是自何时起称《易》呢?以流传至今的先秦经典来看,《老子》够古了,五千言未及《易》;《论语》称《易》仅寥寥数则;《孟子》完全没提;《荀子》则有几处见之,但《诗》《书》《礼》《乐》《春秋》并论时,却不提《易》。
无论如何,由画卦、《易》之作、《易》之兴,到孔子集大成,以及《系辞传》之作,肯定是源远流长的发展过程。作传的人习《易》,起忧患之感,也算正常。孟子称“生于忧患”,《系辞传》云“生生之谓易”。艰难困苦,玉汝于成,丁逢乱世,往往恰是深入学习的殊胜机缘。《大易》与《春秋》相表里,而拨乱反正、据乱以致太平,即《春秋》主旨。
忧患九卦依卦序选出,其间似有规律性:履、谦二卦相错,恒、益二卦相错,损、益二卦相综,困、井二卦相综。上经三卦,下经六卦。履之后五卦为“谦”,再后九卦为复卦,“恒”之后九卦为“损”,“益”之后五卦为“困”,“井”之后九卦为巽卦,这是随机巧合或别有心裁?以组合的三画卦论,独欠“离中虚”,忧患难见光明,人群网络须重新修补。“巽下断”最多,深入潜修,低调权变,才能化解患难?
九卦全以“德”称之,符合《易传》尚德的整体思维。乾、坤为《易》之门,阴阳合德而刚柔有体,两卦言德者极多:“德施普”、“天德不可为首”、“君子行此四德”、“龙德而隐”、“龙德而正中”、“德博而化”、“君德”、“进德修业”、“位乎天德”、“君子以成德为行”、“与天地合其德”、“德合无疆”、“厚德载物”、“至静而德方”、“敬义立而德不孤”。其他各卦言德,多见于《大象传》:蒙“果行育德”、小畜“懿文德”、否“俭德辟难”、豫“作乐崇德”、蛊“振民育德”、大畜“以畜其德”、坎“常德行”、晋“自昭明德”、蹇“反身修德”、夬“居德则忌”、升“以顺德,积小以高大”、渐“居贤德善俗”、节“制数度,议德行”。至于经文本身言及德者,有五处:讼卦“六三”“食旧德”、小畜卦“上九”“尚德载”,以及恒卦“九三”“不恒其德”、“六五”“恒其德”和益卦“九五”“有孚惠我德”。《系辞传》各章称“德”者更多,盛德、至德、崇德、贤人之德、蓍之德、卦之德、神明之德,几乎成了德化的自然观和人生观。《说卦传》首章总结得好:“和顺于道德而理于义,穷理尽性以至于命。”
“履”为“德之基”,忧患九卦之首,一切修德从实践开始,实践是检验真理最好的标准。人生在各个阶段脚踏实地奋斗,久而久之,就有了可观的履历。
“谦”为“德之柄”,柄指入手处,执持以应万变。谦让不争,天下莫能与之争,谦受益,天地人鬼神都福佑。
“复”为“德之本”,木下为本,即生命根底之意。“复其见天地之心”,一元复始,万象更新。
“恒”为“德之固”。坚守原则,“立不易方”为固。真理常道本存于天地之间,不假外求为固。
“损”为“德之修”。“惩忿窒欲”,“为道日损,损之又损,以至于无为,无为而无不为”(《老子》)。身心不断调整,修行至极境,转而获益。
“益”为“德之裕”。为学日益,“苟日新,日日新,又日新”(《大学》),资源充裕,心量开阔宽裕,行事顺畅,一切绰绰有余裕。
“困”为“德之辨”。疾风知劲草,板荡识忠臣,“君子固穷,小人穷斯滥矣!”(《论语》)世无艰难,何来人杰?沧海横流,方显英雄本色。“困乎上者必反下”,既有资源耗尽,才会深入开发新资源。
“井”为“德之地”。渊泉时出,纾困济民,取之不尽,用之不竭,真是“太上有立德”(《左传》)的宝地。
“巽”为“德之制”。灵动深入,潜移默化,因时因地制宜,逐渐化被动为主动,取得发号施令的地位,列为九德之终,大有深意在。
由九德定位的用字修辞,不难看出其依序发展的脉络:在乱世中,首先要建立适合自己发展的基地,脚踏实地奋斗,打好事业的基础。对外关系尽量谦和忍让,设身处地为对方着想,避免无谓纷争。匀出心力培元固本,探讨真理,作长期剥极而复、改造现状的准备。大本立定,面对不断变迁的形势,仍得斟酌损益,在策略上作机敏适时的调整,以开拓生存发展的空间。即使如此兢兢业业,人生还有可能阶段性受困,一旦遭遇瓶颈,得再深入研发转型。积此耗时经年的努力,终于化解忧患横逆,取得最后的胜利。
第一次陈述九卦,以卦境、卦德的定位为主,以下第二次,则强调修行历程的特色。
履,和而至;谦,尊而光;复,小而辨于物;恒,杂而不厌;损,先难而后易;益,长裕而不设;困,穷而通;井,居其所而迁;巽,称而隐。
“履,和而至”,人生实践须心平气和,调和各方冲突矛盾,才可能达成终极的最高目标。“履虎尾”而不遭反噬,冒最高的风险触碰强敌的痛点,还能履险如夷,全身而退,非和不为功。和而不同,和实生物,阴阳冲气以为和,和才能以柔克刚,进而刚柔互济,促成社会的和谐。
“履”为一阴五阳之卦,《彖传》称:“说而应乎乾。”和其综卦小畜一样,懂得以小事大,善用杠杆支点,争取夹缝中生存的最高利益。坤卦讲究顺势用柔,其“初六”爻辞云:“履霜,坚冰至。”第一个字即“履”,“坚冰至”,“和而至”,“至”的功夫正为坤元创造力所在,由天至地,刚柔配合无间。离卦以柔中之德,铺展人际网络,“初九”爻辞亦云:“履错然,敬之,无咎。”坤、离皆由“履”开始,故称“履”为“德之基”,二卦尚柔,故云“和而至”。
“谦,尊而光”,《系辞传》的说法和《彖传》完全一致。《彖传》还有后文:“卑而不可逾,君子之终也。”谦卑处世,过程低调,最后结果却超越众人,没有人竞争得过他,还赢得众人的尊重,光明遍照。《尚书·尧典》称述帝尧之德:“允恭克让,光被四表,格于上下。”正合“谦,尊而光”的表率。
“复,小而辨于物”,“复,其见天地之心乎”,心能辨物,慎思明辨,格物致知。一阳起于五阴之下,故名为“小”,内动而为众阴之主,思之思之,鬼神通之,故能明察万物。复卦“初九”《小象》云:“不远之复,以修身也。”一般解释是行为偏离正道不远,即能回头改过;其实就根源上说,“不远”即近,指的就是心。正心以修身,以彰显良知良能的创造力,故爻辞称“元吉”。复卦“六二”受“初九”的强烈影响,深刻反省,见贤思齐,《小象》云:“以下仁也。”显示“初九”为核心的生机,仁心仁德的象征。且看《论语》上怎么说?《述而篇》云:“仁远乎哉?我欲仁,斯仁至矣!”《雍也篇》称:“仁者己欲立而立人,己欲达而达人。能近取譬,可谓仁之方也已!”人心在身,自反即知,故云不远。《孟子·尽心篇》发挥此义,有云:“万物皆备于我矣,反身而诚,乐莫大焉,强恕而行,求仁莫近焉。”卦序“复”之后为无妄(か)、大畜,正是“反身而诚”,“万物皆备于我”之象。从“小而辨于物”,发展到“万物皆备于我”,进而如《系辞上传》所称“开物成务”,“知周乎万物而道济天下”,可见心力的不可思议。“复”为“德之本”,“君子务本,本立而道生”(《论语》),禅云“明心见性”,“自性生万法”。复卦之义蕴,真是深远无极。“小而辨于物”除了内视反听的心性修为外,还得讲求分析入微的思辨之术,精研万事万物之理,才不致沦寂蹈空。现存《大戴礼·小辨篇》有云:“内思毕心,曰知中,中以应实,曰知恕。”思维的功能与实事实物相应,才可能开物成务,篇名“小辨”,和“小而辨于物”之义理相通,撰作上应有关联。
“恒,杂而不厌”,仍在本心上立论。“复”的天地之心既立,往后还得长期存养,无论遭遇多复杂烦扰的情境,都如如不动,不起厌离之想。“恒”字为古版《易经》上一特殊字,不以“亘古心”,而以去掉底部一横的“一日心”取义,实有深意。此心亘古不变,高调到近乎荒诞,“一日心”为“恒”,却有务实修行的理论根据。一日包含昼夜轮替,已具阴阳幽明之义,经典中常以之为周期变化的计时单位。干蛊“先甲三日,后甲三日”;巽命“先庚三日,后庚三日”;革命“己日乃孚”;复卦称“七日来复”。《尚书·皋陶谟》一日二日万机;《大学》“日新其德”。说通透了,其实一日并不为少,每天养成习惯,念兹在兹,惕厉修行,经久自然养成恒德。所以,孔子在《论语·里仁篇》中,才会抒发感慨:“有能一日用其力于仁矣乎?我未见力不足者。”《颜渊篇》中颜渊问仁,孔子回答:“克己复礼为仁。一日克己复礼,天下归仁焉。”颜回“不迁怒,不贰过”,孔子以之为“不远复”的实践表率,后世称之为“复圣”,可见其日新之功,超迈同侪,已进入习惯成自然的恒卦境界。《雍也篇》中孔子说得很清楚:“回也,其心三月不违仁,其余则日月至焉而已矣。”“三月不违仁”,其实已符合《里仁篇》的设定标准:“君子无终食之间违仁,造次必于是,颠沛必于是。”造次、颠沛皆人生杂扰之境,不违仁,必于是,即杂而不厌。“杂而不厌”的修辞,之所以不厌不越,因中心有主。《杂卦传》释蒙卦为:“杂而著。”本心虽杂于习染,只要正确启蒙,仍能昭著光明。
“损,先难而后易”,“惩忿窒欲”,自我减损,开始当然不容易,行之既久,嗜欲渐浅,天机渐深,也就从容和易了。《论语·雍也篇》樊迟问仁,孔子回答:“仁者先难而后获,可谓仁矣。”“先难而后获”,“先难而后易”,正是积极转益。
“益,长裕而不设”,“不设”即无心自然,全无矫情造作。“长裕”的“长”,更显修养功深,德之裕已臻稳定态,心净国土净,心宽天地宽。“长裕”的“长”,和恒卦有关,恒、益二卦相错,本有旁通之义。益卦“上九”求益过度,反而招凶,其爻辞即称:“立心勿恒,凶。”《小象》且云:“或击之,自外来也。”“恒”为“德之固”,本心具足自在,“上九”“立心勿恒”,有了外诱之私,百般设计施为以求益,坏了“长裕而不设”的格局,遂致凶险。
“困,穷而通”,穷则变,变则通,故卦辞首言“亨”。孟子论“生于忧患”章则云:“天将降大任于是人也,必先苦其心志,劳其筋骨……所以动心忍性,曾益其所不能。人恒过,然后能改;困于心,衡于虑,而后作。”
“井,居其所而迁”,遭困之后,进行深入研发,劳动改造。井若开发成功,进入革卦,静峙不移,就足以改变整个世界。井卦卦辞称:“改邑不改井。”《大象传》云:“劳民劝相。”困得“穷而通”,即因凿井有成。“居其所而迁”的修辞,更强化了“井”为“德之地”的意象,又与《论语·为政篇》首章的比喻相通:“为政以德,譬如北辰,居其所而众星共之。”“无丧无得”,似北辰星光不灭;“往来井井”,即众星拱之。
“巽,称而隐”,行事潜移默化,用心良苦深细,长期布署经营,终获成功,一切物事的安排,皆恰到好处。称有衡量轻重、精确计算,以至于毫厘不差之义。谦卦《大象传》即云:“裒多益寡,称物平施。”
履以和行,谦以制礼,复以自知,恒以一德,损以远害,益以兴利,困以寡怨,井以辩义,巽以行权。
第三次陈述九卦,将其终极功效作个总结:一陈时用“之”,二陈时用“而”,三陈则用“以”,和《大象传》“君子以”的用法相同,将既有资源作最好的运用。
“履以和行”,再次点出“和”的重要,以及“履”的实行特色。“谦以制礼”,社会规范的制定是为了弭平纷争,使不同阵营的成员能和平相处。履、谦二卦相错,有旁通之义。根据“谦”的原则制礼,礼制定以后,再以“履”的精神照章实行。“履”字本与“礼”、“理”义通,礼以理定,依礼而行。大壮卦《大象传》即称:“君子以非礼弗履。”“谦”为言之兼,表述任何主张皆兼顾各方利益和立场,以之制礼,最无偏颇。谦、豫二卦相综,“谦以制礼”,豫以作乐,“豫”之《大象传》故称:“先王以作乐崇德。”《论语·学而篇》有云:“礼之用,和为贵;先王之道,斯为美,小大由之。”谦和处世,“履以和行”,相错两卦在礼上有了最佳呼应。“克己复礼为仁”,仁为礼乐之本,所以复卦亦与礼有关,而且探讨得更深入,为礼乐制度找到了合乎人性的根源。“复”为“德之本”,确实所言不虚。“德之基”建立在“德之本”上,“履”字中含有“复”字,“尸”为做主之意,“履”其实就是“主于复”,依于仁而行礼。履卦和复卦关系之密切,亦见于乾、坤两卦爻的变化。乾“九三”爻变,为履卦,《小象传》云:“反复道也。”“乾”代表天理,“九三”为人之正位,“复”为天地之心,代天行道即“履”。“九三”爻辞称:“君子终日乾乾,夕惕若,厉无咎。”朝乾夕惕,合为一日,正合前述日新其德之理。坤初六爻变,为复卦,爻辞称:“履霜,坚冰至。”履的目的即为复,行道证道,以见天地之心。
“复以自知”,和《系辞传》首章所称“乾以易知”不同。乾知大始,纯性自然;一阳复始,有了人心人性的觉醒。《老子》有云:“知人者智,自知者明。”又称:“归根曰静,是谓复命,复命曰常,知常曰明。”又云:“见小曰明。”“小而辨于物”,自知自见为明。“复”为“德之本”,上承乾卦的天道,下启离卦的文明,在生命演化上,有无比关键的重要性。
“恒以一德”,久历忧患,不改常度。咸、恒二卦相综,《尚书》有“咸有一德”篇,据说为伊尹所作,篇中不断强调一德的重要:“惟天佑于一德……惟民归于一德。德惟一,动罔不吉;德二三,动罔不凶……终始惟一,时乃日新。”
“损以远害”,节制嗜欲当然可以远离灾害。损、咸二卦相错,用情不当易致伤害。“益以兴利”,益、恒二卦相错,根基立定,将本求利,日进无疆。恒卦重“一”,但又不可太执着于“一”,否则难以腾挪变化。“六五”爻辞云:“恒其德,贞。妇人吉,夫子凶。”《小象》称:“妇人贞吉,从一而终也;夫子制义,从妇凶也。”即寓批判之义。恒卦卦辞欠“元”,开创力不显,处雷风动荡之时,不宜执“一”以自我设限。恒卦错为益卦,触类旁通,益卦“初九”、“九五”两爻爻辞皆言“元吉”。损、益二卦相综,损卦“六三”致“一”,“三人行,则损一人”,“六五”“元吉”,卦辞亦称“元吉”。恒、损、益三卦卦爻错综变化,可见“一”与“元”的不同,以及“改一为元”的具体功效。
“困以寡怨”,人生难免困顿,应减少牢骚抱怨,积极转型谋求出路。“井以辨义”,己立立人,己达达人,转化一己小我的困厄,为生民造福,完全清楚公私义利之辨。《论语·宪问篇》录载孔子的话:“不怨天,不尤人,下学而上达,知我者,其天乎?”“下学而上达”,正是凿井汲井之象,不怨不尤,先从“困以寡怨”做起。《述而篇》记冉有问伯夷、叔齐,不仕周而死,心中可曾有怨,孔子回答:“求仁而得仁,又何怨?”忧患九卦,以“复”的仁心仁德为本,因应不同的情境考验,展现出艰难而精彩的求仁之路。蹇卦外险内阻,寸步难行,形势不比困卦轻松。“六二”《小象》云:“王臣蹇蹇,终无尤也。”也从“寡怨”入手,爻变成井卦,“劳民劝相”,结集群力以突破困局。“困”为“德之辨”,“井以辨义”,人生困顿,会一蹶不振,或天蚕再变,可得慎思明辨,而“复小而辨于物”的基本功,不可或缺。
“巽以行权”,“权”有权衡、权量、权变、权势诸义,一路机敏低调行事,终于取得发号施令的主控权。忧患九卦自“履以和行”始,至“巽以行权”终,首尾呼应,层次井然。“巽”为风,为天命的象征,“下学而上达”,“穷理尽性以至于命”。风行草偃,化及全民,人世忧患至此,已拨乱反正矣!《论语·子罕篇》称:“可与共学,未可与适道;可与适道,未可与立;可与立,未可与权。”“共学”相当于“履”的“德之基”,“适道”相当于“复”的“德之本”,“立”相当于“恒”的“德之固”,“权”则为“巽”的“德之制”,行权是学道的最高境界。
若以《论语·为政篇》孔子自述其为学历程来看,“十有五而志于学”,为“履以和行”;“三十而立”,为“恒以一德”;“四十而不惑”,为“损以远害”;“五十而知天命”,为“困以寡怨”;“六十而耳顺”,为“井以辨义”;“七十而从心所欲不逾矩”,则为“巽以行权”。
《帛书易传·易赞》中的“三陈九卦”,最终不是巽卦,而是涣卦。“涣为德之制”、“涣称而隐”、“涣以行权”,很难解通,至少不如巽卦贴切。以卦序论,巽、兑二卦之后为涣卦,风行水上、利涉大川,也有极佳的教化意涵。而九卦中,仅“巽”为基本八卦,若改为“涣”,则皆无纯卦,似乎也更齐整。但无论如何,仍以今本《易传》之义理优胜,版本考据的问题,还是以俟来日。
“三陈九卦”,分三次切入陈述,似乎隐含天地人三才的概念。“德之基、德之本、德之地”,明确标示出现成可用的资源,属“地之道”。“和而至、穷而通、称而隐”,显然涉及“人道”的运用。“以自知、以辨义、以行权”,参悟天命的终极意义,属“天道”。九卦的次序以三卦一组,三组卦群也有地、人、天的发展脉络。“履”依地而行,“谦”、“复”之外卦,皆为“地势坤”,三卦皆言“礼”,讨论人际互动。“恒”为一日心、“损”惩忿窒欲不离心、“益”有孚惠心,三卦皆重“心”,落实人道修行。“困”、“井”致命遂志,上探天人之际。“巽”申命行事,天人合一,成就终极关怀。《易》卦六爻,兼三才而两之,初、二属地位,三、四居人位,五、上及天位,由下而上、终而复始的奋斗历程,似乎给了忧患九卦排序上甚佳的灵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