登陆注册
10909900000007

第7章

天地不仁,以万物为刍狗。圣人不仁,以百姓为刍狗。天地之间,其犹橐籥乎,虚而不屈,动而愈出。多言数穷,不如守中。

天地不仁,以万物为刍狗。

【王弼注】天地任自然,无为无造,万物自相治理,故不仁也。仁者必造立施化,有恩有为。造立施化,则物失其真。有恩有为,则物不具存。物不具存,则不足以备载矣。地不为兽生刍,而兽食刍;不为人生狗,而人食狗。无为于万物,而万物各适其所用,则莫不赡矣,若慧由己树,未足任也。

“天地不仁”,天地不以为它自己是仁德,因为“万物作焉而不辞,生而不有,为而不恃”,此为上天之德行,它又作、又生、又为,可是它不自以为“仁”。

“以万物为刍狗”,它拿万物和刍狗是一样的。“刍狗”,万物中最卑微的。

【宋龙渊注】刍狗之草,本是祭祀所用,燎帛之具也。祭祀则用,祭已则弃。天地之化育,及于万物。未尝不及于狗刍者。狗刍虽是至贱,亦是万物中之一物。天地观刍狗,未尝不与万物同,观万物未尝不与刍狗一样。一体同观,一般化育。天地以无心为心,不自有其仁,正是仁之至处。故曰“天地不仁,以万物为刍狗”二句。

“刍狗”,北方一种草,长在人行道边上,北方称毛毛忽(取老师语音),极柔软,穷人以之烧炕,极热。因为柔软,烧炕热,大家都抢刍狗,为万物中最卑微者;可是郊天祭地时,把这个也得拿来,摆在供桌上。郊天,皇帝主祭。皇帝为天之子,替天行道。祭天即祭其父,即尽孝。每年向天报告一次,做孩子的怎么替你行道,要老爸爸放心。做孩子的,不但把最重要的东西放在心上,就连刍狗也没有忘,都放在祭台上。祭完之后,向后转,上一个台子,要望燎。望燎,各样祭品都取一点,置柴上,以刍狗引火,叫烟跑到天上去,上达天庭。望燎,要看到烟没为止。望,是看;燎,是烧。

烽火台,又叫狼烟台。狼烟台,主要是针对北方民族。狼粪晒干,久置不变味,撒在木柴上烧,不论多大风,风一过,烟都是直的。祭天,烟要直,也得搞狼粪,但这得偷着弄,否则上天生气;偷着弄,他不辨味。嗯!他“食而不知其味”嘛!(戏语)。

望燎,基督教《创世记》也有这个规矩。台北的迷你裙祭孔(隐含二义:一、祭礼不全;二、参与祭孔之人穿迷你短裙,与礼不合),也有这个仪式,可惜仅余形式。

圣人不仁,以百姓为刍狗。

【王弼注】圣人与天地合其德,以百姓比刍狗也。

圣人教育天下,也不自以为有仁德,拿百姓和刍狗看作同一重要,因为“民胞物与”,民是我同胞,物也是我同胞。

【宋龙渊注】刍狗虽是至贱之草,天地与万物同施化育。是天地之至仁,无足此而遗彼。圣人心同天地,以一心观万心,以一身观万身,以一物观万物。博爱周遍,贵贱无分。体万物而无心,顺万物而无情,亦无足此而遗彼。故曰“圣人不仁,以百姓为刍狗”二句。

宋龙渊的讲法为正统道家,偏统道家或说:用刍草做成狗打靶。没听说圣人拿百姓当狗打靶的,这不合理。

天地之间,其犹橐籥乎?虚而不屈,动而愈出。

【王弼注】橐,排橐也。籥,乐籥也。橐籥之中空洞,无情无为,故虚而不得穷屈,动而不可竭尽也。天地之中,荡然任自然,故不可得而穷,犹若橐籥也。

【宋龙渊注】天地无私,不自有其仁者,盖以虚中而无心。观“间”之一字,可知天地合炁,万物合德,人心合理,不有不无,妙无妙有。造化从此而出入,物理自此而成就,故取橐籥之物而喻之。无底之囊曰橐,有孔之窍曰籥。取其动气鼓荡之义。有虚中之妙,动则风生,静则风止,愈动愈有,愈有愈出。所以四时行,百物生,皆是天地之橐籥所出也。人能处中,则身中之橐籥即天地之橐籥。天地与我,又何异焉?

“天地之间”,“间”字重要。

“虚而不屈”,“屈”,有两说。音jué,竭尽也。严复批:“屈,音掘,竭尽也。‘虚而不屈’,虚而不可竭也。”蠧和籥,虽然是空的,可是永远不竭尽。像风箱,空的,越拉风越大。也就是说空是空,可是取之不尽,用之不竭。这是中国人“道”的观念。另一音qū,曲而不伸为屈。

再看王弼注:“橐籥之中空洞,无情无为,故虚而不得穷屈,动而不可竭尽也。”籥,竹制的乐器。橐籥之中是空的,无情无为。为什么橐和籥越空越能取之不尽,用之不竭?因它无情无为。人无为还容易,无情不容易。

因“无情无为”,“故虚而不得穷屈”,永远不穷竭;“动而不可竭尽也”,这是解释“虚而不屈,动而愈出”。

王弼注:“天地之中,荡然任自然,故不可得而穷。”“荡然”是一种境界,“任自然”是一种修养。要达到“荡然”的境界,得有“任自然”的修养。

有人把太太管得离婚了,这就不懂得任自然。老师怎么知道?要离婚,问他们为什么?他太太说天天看着不自由,所以要离婚。哪有天天看着的?说是你和我来得不正当,你可能如法炮制,和别人不正当……要注意,这不是说是非,这是告诉你们,因为你和他来之不善,他永远不相信你。所以女同学对男孩子必要绷住。等他热,叫他一头热,总给他冷冰冰的,这才行。等你和他来之不善,他就以为你和别人也“不善”;你和他一笑,他说你和别人也“笑”过,你再和别人笑,他就疑惑了。

同学不要光听笑话,要知道其中的深意,运用得妙,才能做事;不能悟,免谈(不能做事)。记住啦!不能乱笑,笑得不是时候,就笑出毛病,笑得笑到“恰到好处”。所以儒家讲“中道”。老子更妙,说“中道”那还不行,得“守中”。要“守中”,才能不穷;不“守中”,那就穷了。《老子》不容易读就在这,所以说要“悟得老氏妙”。没有悟得“妙”,那不行的,这不是当文章读的事。

风箱,空的,越拉风越大,这就是“空”之妙。因为悟了“空”之妙,所以讲“虚”,“虚”之妙就在这。

老子之用世(事),完全任自然。等孔子言“道不远人,人之为道而远人”,“道不远人”,那大本就不远人。为什么远人?因人自为道。所以,孔子虽未明言“任自然”,无意之中,亦是“任自然”。“人之为道”就不任自然了。

东西多半是应时而生,过去那时,没那玩意,等到后人还去拾那杂碎,那就没用了。所以我们强调“圣之时者也”,“学而时习之”。这在过去是如此,今天也是如此,今天也有今天应时而生的东西。同学不要看王阳明一个“知行合一”,把人给唬住了,其实子路是第一个倡知行合一的。《论语?公冶长篇》“子路有闻,未之能行,唯恐有闻”,就是“知行合一”。王阳明读书有得,针对那个时代,提一个“知行合一”。“知行合一”之说,在那时就应时而生,就唬住了那个时代。

所以,我们老说“不要做殡仪馆的化妆师”,各时代的人各有所适,思想是应时而生的东西,它是由那环境造成那个东西,不是那环境产生不了那东西;在那时它生那东西,不是那时想不到那东西。古人如此,今人亦复如是。若是老拿旧的如法炮制,抱着死人骨头老啃,还抱着跑,若说你有特殊偏好,那另当别论。若说用到今天,不要说用不上,恐怕一切都毁了。像前数日,台湾《中国时报》举办文化座谈会,几位大师讲的都是中西合璧,不中西合璧,好像在今天就不能谈了。他们谈的,我们接不接受是一回事,但必要知道,这是应时而生的。我们老说“读书是以古人智慧,启发我们的智慧”,学老子,不要张口就老子怎样怎样。思想是应时而生的,老子在今天恐怕也要改变,不改变也不能应时。

不过,话说回来,人各有所适,思想虽是应时而生,不可以离开“时”,但你特有偏好,像老西(山西人)爱吃醋,说我就是爱这个味,我就好宋明理学,自己愿与时脱节,那也可以。如日本就有一帮和尚,他说他圣洁,也和中国和尚穿一样的和尚衣服,不结婚。另有一帮和尚,比较进步,他们不同,他们结婚,然后大儿子再出家当和尚;他可以做官,只有在掌法时才穿僧衣,仪式一完,啥都可做。

我们若从正面去认识这个问题,不从“素隐行怪”去认识这个问题,不结婚是违反人性的。日本那帮和尚,不是进步,而是反正;至于那帮不结婚的和尚,等多读经之后,也知道自己是一帮怪物。因为执意“素隐行怪”去认识问题的,毕竟是少数。

打开佛教史来看,释迦不但结过婚,而且有儿子罗睺罗。和尚不吃荤,是到梁武帝才开始的。结果梁武帝饿死台城,死前不但开了荤,连麻雀、老鼠都吃了。可见成佛,与做和尚结婚与否,是两回事,千万不要说他特别,这我才相信他。再特别,不过是怪人而已。但是,和尚虽可以结婚,不可偷婚,偷偷摸摸的不可以。偷婚是人格问题,结婚是光明正大,光明正大还可以请上几桌,热闹热闹。一般人不明白正面认识问题,专从“素隐行怪”去认识问题,那不是大道。

“动而愈出”,愈动愈厉害,就是生生不息的意思。

参阅【宋龙渊注】。

虚者,虚其中也。不屈者,言气之往来出入,未尝屈而不伸也。此言虚中之妙,一来一往,一消一息,动静不已,出入无间,流通于上下,贯彻于始终。其妙用之机轴,未尝屈而不伸;其机轴之运动,未尝动而不出。是故不虚中,则不能不屈;不妙动,则不能愈出。得此虚中之妙,阴阳故能动静,五行故能变化,天地故能定位,万物故能生成。所以生生不已,化化无穷。观此而知圣人之动静,修道之功能愈可见矣。

这里宋龙渊注、王弼注都对,但宋龙渊注不如王弼注好。“动而愈出”,愈动愈厉害,愈动愈多,也就是无穷。“愈出”,就是生生不息。“动”之观念,在《老子》中要特别注意。

多言数穷,不如守中。

【王弼注】愈为之则愈失之矣,物树其恶,事错其言。不济,不言不理,必穷之数也。橐籥而守数中,则无穷尽,弃己任物,则莫不理。若橐籥有意于为声也,则不足以供吹者之求也。

“多言数穷,不如守中”,“数”同“术”。“多言”则“术穷”,“术穷”那不垮杆了吗?所以说“为政不在多言”,为政不多言,那不是有术了吗?

我们讲书,要脱去马路上那些智慧人研究《老子》的方法,我们用笨方法研究《老子》,看看它到底有几句话是形而上的?现在许多人,《易经》没等读,就形而上的;《老子》也形而上,《庄子》也形而上。那可真“形而上”!那可真“装子”——装神、乱讲。

回头看王注:“愈为之则愈失之矣。”最简单地说,就是越小心,越出纰漏。像我们端东西,往往越小心、越谨慎,越打了。

不过有时候,打个碗还出息了。相传,袁世凯每日习惯午睡,睡醒,必用一只心爱的玉碗喝茶。银器、玉器遇毒变色,所以有地位的人,多用它。有一天,侍候的小厮端茶时,忽见袁所睡的床上,躺着一只大蛤蟆,这一惊,失手便把玉碗打了,小厮吓得哭了起来,好在没惊醒袁大帅,慌忙把地上收拾干净,跑去向袁氏某姨太求救。某姨太了解袁氏心理,告诉小厮,就说:“看见一条五爪金龙躺在床上,所以把碗惊打了。”小厮依言而说,不但没招罪,还得了赏。于是一句假话,使袁世凯信以为真,自以为真命天子,断送了袁氏。所以,造谣也得有一套。袁氏洪宪登基,龙袍绿色,上有白色龙,远望确如蛤蟆。龙袍绿色,自古无之,古来龙袍尚黄或尚红,无尚绿者。

接下来,王注:“物树其恶,事错其言。不济,不言不理,必穷之数也。”“物树其恶”,“恶”为“慧”之讹,“慧”与“惠”同。为什么“树其惠”,“错其言”?因为大家有一个观念:“不惠”就“不济”,“不言”就“不理”。所以,一般人认为,为政要“惠而不费”(费,本作违逆不通解,“惠而不费”,即“民之所好好之”,此处借以说一般人的观念,非经书本义),没有惠不能成其事,得有惠才能济其事。一切事成功都叫“济”。日本至今尚保有此规矩,事情办完,盖个章——“济”。

“不言不理”,凡事聒聒到处老讲,认为我要是不讲就没有办法了。甚至“讲道理”,也成立一个骗人的地方,说是有传授的(指台湾地区专门管思想办宣传的学校)。

然而要用惠,惠必有所不济,等到不济了,老百姓就有怨言了。你什么都免费,这回要一点钱,也不行了。因为要惠终有不济,到结果还是不济。人以为不言不理,天不言而能理,人能言而不理。大家都能讲,而事情总不能做得好。所以孔子说:“予欲无言。”弟子说,“夫子不言,小子何述焉。”弟子就是不言不理的观念,孔子就高一招:“天何言哉?”孔子要法天。

因此,“不惠不济”,“不言不理”,都是“必穷之数也”。这不仅是一定的,也是经验之谈。

王弼注:“橐籥而守数中,则无穷尽。”“中”在此即上面说的“空”“虚”,第六章的“谷”说的也是这个。道家“空”与“虚”的观念特别重要。

王弼注:“弃己任物,则莫不理。”“弃己任物”就是“荡然任自然”(见前句王弼注)。“弃己”者,弃己之私见,弃己之私智。下面第六十五章即言:“故以智治国,国之贼;不以智治国,国之福。”我们果能“弃己任物”——弃己之私智,而任物自然之性而治之,臻“荡然任自然”之域,则“莫不理”——则没有办不好的事情。这就告诉我们:道不远人,人自为道而远人。

道为常行之法,常行之路,它有必然的道理,根本就不远人。等到人为之道,离开了必然的道理,则远人。

看今日之事,一部廿五史,完全是“任己弃物”,完全是任己之私智,而违物自然之理,结果都是人自为道而远人,没有不砸锅的。砸得厉害的,几十年就垮;不厉害的,就像一个破瓜,慢慢烂,到最后也完。追究它的原因,就是不能“弃己任物”。假如能弃己之私智,而任物自然之理而理之,没有治理不好的。

在今天,我们真想救民于水火,就应该平心静气看看人的智慧到底有用没用?三国时代智者辈出,好像智者在那个时代都出来了,可是他们那个时代最短。人的智慧如果没用,我们现在要救民于水火,最重要的就是“任自然”。要注意的是:“任自然”并不是放任不管,而是我们得认识自然,然后按照自然之理而理之,就是不违背自然去做一件事情。许多事情方法越多,越违背自然。戕贼人性,例子太多了。

王弼注:“若橐籥有意于为声也,则不足以供吹者之求也。”如果橐和籥都有意作声,“则不足以供吹者之求也”。因为吹的人,要找的声音太多了,我们能预备几个声呢?就因为无意为声,故取之不尽,用之不竭。像古时以水为鉴,水无意照谁,谁来都照,照完之后一点痕迹都没有。等有意为之,哪怕想得再周到,一个人的智慧总有限,绝达不到“取之不尽,用之不竭”的境界。所以橐和籥都有意为声,则不能使那些求声者都得其满足。明白了这个,为政者就要知鉴戒,少再想些臭方法,哪时代想得愈多,愈用智慧,哪时代亡得愈快。你们看《三国》就知道了。

中国的老话:“老不看《三国》,少不看《西游》。”老年人本来就老谋深算,再看《三国》,愈看愈奸;少年人本来就爱胡思乱想,再看《西游》,更是忽而天忽而地不着边际地想。历史如此,人事亦复如是,看看那些善用心智者,成功者寥寥。等到不善用心智者,就是任自然,也可能就是历史人物。人就是不任自然,就以己之“明”来造,结果不待自己死,己之“名”就死了。因为历史、社会,甚至自己,早就把我们宣判了,我们先就死了。这中间的深意,细玩味(按:玩,《现代汉语词典》简化为“玩”,因保留毓老师特定风格,故“玩味”保持不变),不是言语所能传的。

总之,音乐之声变化多端,像中国音乐《百鸟朝凤》,可以说美到极点,“若橐籥有意于为声也,则不足以供吹者之求也”。

既然人为的东西,无法取之不不尽,用之不竭,那就得顺自然,得“弃己(之智)任物(之自然)”才行。

在这,再给大家提个醒,像(教)小孩,我们如果懂得“弃己任物”,可能把他自娘胎带来的聪明都发挥出来。反之,许多小孩都为父母戕贼了。父母自己是笨牛,偏要小孩向笨牛看齐,否则责骂随之。所以做父母的该下点功夫,先看看自然如何做,然后在旁边做个舵手,调整调整,不必完全干涉。有时小孩想的,可能比做父母的还高。有些父母就要小孩和自己一样,人不一样是必然的事,你偏要他同你一样,那是偶然的事。这就像唱戏,要每个人都唱“梅派”,结果成“没派”,如果都能发挥自己的长处,可能都自成一派。

人要懂得发挥自己的长处,像讲书,要讲自己百分之百懂的,纵使行家听了,也得说你“准”;千万不要说自己不懂的,一张嘴,把别人都笑死了。天下事太多太多,我们懂得却太少太少。即使做假,也得装得像真的——“妙伪若真”。所以不必多说,不要以为多说就懂。“多言数穷,不如守中”,还不如守住空的。

【严复批】太史公《论六家要指》,注重道家,意正如是。今夫儒、墨、名、法所以穷者,欲以多言求不穷也。乃不知其终穷,何则?患常出于所虑之外也,惟守中可以不穷。庄子所谓“得其环中”以应无穷也。夫中者何?道要而已。

严批即以为儒、墨、法家多言,不如老子守中。为何多言?就怕人家不懂,结果越多言,人家越不懂。人言太多则“数穷”。数,同术。是以谚曰“为政不在多言”,不多言即“有数”。

这里“言”不单是“说”,写太多了,也“数穷”。看那些写太多的,前后就矛盾了。几个大家都如此。像儒家骂法家即多言。

在这里,特别提醒同学,一般人对老子误解得很厉害。等读古书的,都说“商、韩出自老氏”。商、韩读老子之书未读通,故承续老子之弊,而造法家之言,明乎此则知老子为法家之祖,他的道道(智慧方法),超过商、韩。因为商、韩未明老子最高境界,故有流弊。是故若“悟得老氏妙,商韩弊可调”,这全在乎学者。反过来,如果一样有商、韩的偏僻,则仍有其弊。

此都是古人之言,所以老子绝不像今天讲老庄的,讲成发疯(指放浪形骸、邋里邋遢)。

毓老师笔记

“数,同术。中者,妙、徼之祖也。老子教人不言者,以观妙、观徼为治世之不二法门,以体悟、体验为应世之道。不以理论惑世,而以践履福民。”

你讲的目的,就为达到你的“术”,这一多言,“术”倒穷了。这一来就不如“守中”。中即道,即“妙”和“徼”的祖师爷。守中是什么?我们要“观妙”——观,察、体悟。体悟自然之生,体悟自然“妙万物而为然”的然(《易经?说卦传》“神也者,妙万物而为言者也。”老师易“言”为“然”。然,解为“样子”)。我们要“观徼”——体察、体验自然之迹,体察自然生万物之迹。“观妙”是体悟,“观徼”是体验。用体悟、体验的“观”,来“观徼”——体验自然之迹,“观妙”——体悟自然之生。

“以观妙、观徼为治世之不二法门”,即无为而治。为政,不要人自为道而远人。“多言”即人自为道。“数穷”即远人。老子所言完全是法天、法自然。天是自然之子,天法自然;法天,就是法自然。

“不以理论惑世,而以践履福民。”“不以理论惑世”,不拿理论来惑世;“而以践履福民”,要拿实际的行动来福利民生。

说这么多,你们不要听糊涂了。“多言数穷,不如守中”,就是说你讲的那么多,虽然讲的都是术,到最后你的术也穷尽了。那不如守中,观自然之妙,观自然之徼,然后循其迹来做事。

此处之“中”,与儒的中道没有什么不同。不过老子把“中”字讲得很活,一个是妙——自然之生,一个是徼——生万物之迹。前言“道必有复”,复即迹。“中”在此即上面说的“空、虚”,道家空与虚的观念特别重要。

毓老师金句

精义入神:对一件事认识得一点驳杂都没有,即能彻底了悟,即有精义的功夫。有了这个功夫,做事的时候,恰到好处,指哪打哪,即为入神的结果。

同类推荐
  • 趣味文化常识竞赛题库

    趣味文化常识竞赛题库

    精心编就1000多道形式新颖、内容精彩的知识竞赛题,内容涵盖人们应该懂得而又易于掌握的各门各类知识。既突出知识性,又把知识性同思想性、艺术性和趣味性和谐地融为一体,增强可读性,让读者游弋在逸闻趣事点缀的知识星空里,自由翱翔,体味知识带来的无限乐趣。
  • 资治通鉴一日一读

    资治通鉴一日一读

    《资治通鉴》向来被视为辅佐统治、提供政治智慧的“帝王之学”,是中国自宋代以来历代皇帝的必学科目,也是今日为官从政者案头必备的历史参考书。“鉴于往事,有资于治道。”参照这面历史的镜子,可以练就看破成败的眼光,养成敏锐的世情嗅觉,让我们跳出人性的盲点,不再跌入历史的覆辙。历史是最不该被忽视的智力资源。关于今人面临的竞争、成败、取舍、抉择等生存问题,过去的时空中早就有过相关的案例:终南捷径、东山再起、狡兔三窟、择木而栖……破解尔虞我诈的政治权谋,领略对抗性的精英思维,悠悠青史,无疑是国人最可宝贵的阅历。
  • 中国文化性格

    中国文化性格

    本书选取了燕赵、三秦、三晋、齐鲁、吴越、荆楚、巴蜀、滇云、岭南、青藏、闽南等十一个文化生态群体,撷取了各地的民俗民情、地方风物、饮食、建筑、文化名人等历史沿革,力图在具有典型性和代表性的区域文化上,构建一个清晰的文化性格脉络。同一般的人文文化书相比,本书内容广泛,不仅停留在对风俗人情的简单介绍上,而且是从“文化性格”上重新审视中国文化,对中华文明的一个深入思考。
  • 中华民俗知识全知道(超值金版)

    中华民俗知识全知道(超值金版)

    “百里不同风,千里不同俗”。《中华民俗知识全知道(超值金版)》从中华民族的姓名生肖、饮食文化、服饰文化、传统建筑、传统节日、婚庆礼仪、信仰禁忌以及民间艺术等诸多层面,以生动的语言、精美的图片、丰富的人文内涵,为我们展开了一幅精彩生动的民俗画卷。
  • 中国文化博览3

    中国文化博览3

    历史的车轮告诉我们,了解过去,有助于理解现在,展望未来。这套丛书成为广大青少年喜闻乐见的读物,感染熏陶,潜移默化,由浅入深,循序渐进,培养爱国主义感悟,提高爱国主义的思想和觉悟,树立正确的理想、信念和人生观、价值观、增强民族自尊心和自豪感,同时提高自身的文化素质。
热门推荐
  • 腹黑不为妃

    腹黑不为妃

    【完结】沈星儿,名副其实的黑道大小姐,别人穿越都是莫名其妙,而她的穿越是早在意料,汗滴滴,一朝穿,很好很强大,成功穿越到了她梦寐以求的古代……的湖里?
  • 南唐书

    南唐书

    本书为公版书,为不受著作权法限制的作家、艺术家及其它人士发布的作品,供广大读者阅读交流。汇聚授权电子版权。
  • 妖孽公爵独宠妻

    妖孽公爵独宠妻

    七年之后,她用新的名字新的身份回到了这座她当年逃离的城。她曾经是钟家的大小姐钟暖,可是父亲背叛了她的母亲。她曾经那么不顾一切地喜欢过一个人,可是他从未在乎过她。如今她叫叶珏,她被人们称作J,是设计界神一般的存在。被一个万丈光环下的公爵宠着爱着,不卑不亢,在她看不惯的人面前也可以高傲地拒绝讽刺。女王一般地回归。惊艳了那个用了七年时间才认清楚自己感情的男人。她曾经唤过他“暖暖”,最终却成了别人的阿珏。许诺,NOIR,生于黑暗长于黑暗,不见光的私生子。是那个在雨天递给他一把伞,阳光下给了他一个浅浅微笑的女子,让他终于下定决心去争夺身份和地位——只为了给她建造一个无忧无虑的帝国。雷克斯公爵的名号冠于他身,却是他用来宠溺这个女人的工具而已。他包容她的过往,默默守护七年之久。慢慢将自己的存在融入她的骨血,再也无法忘却。片段一:设计师的职业,在工作的时候其实是最孤独的。叶珏也是常常把自己一个人关在房间里做设计稿,那段时间几乎是与世隔绝。但是在英国的时候,许诺总是会偶尔溜进她修罗场一般的房间,看着她有些疯子般地设计着,什么也不说,只是帮她泡上一杯红茶,自己坐在房间的一个角落翻看过她所有丢掉的揉成纸团的设计稿。他会一张张抚平它们,好似他亲爱的孩子一般。整理成厚厚的一叠放在房间的角落里。这样的事情会在叶珏完工前重复几次,直到她完工那一天,会告诉他,然后他来将所有的被否决的设计稿收好带走。哪怕因为有事不能当天来的时候,叶珏也渐渐习惯了不丢掉废稿的,留着给他。“为什么要留下这些?”她自然也是问过的。“For/memory。”(为了纪念。)他如是说。叶珏记得,自己的小心脏,突然就小跳了一下。“噗通”好像死去很久的,沉寂很久的东西又活过来了一般。片段二:“不,放心,我不过是要你一个承诺。”许诺严重暗暗闪过一抹光,意识到了自己想要什么,如果再不出手……就要错过时机了!“只要……不是当女伴。”“嗯,好。”“不是装你女朋友或者老婆。”咬咬牙,继续提着条件。“嗯,好。”装的我要来干嘛!?“不准是带有人生攻击和侮辱的!”“比如?”“不许给我取个别名什么的……不准骂我,不准……”连叶珏自己都没有发现,此刻的自己俨然就是一个和男朋友闹别扭的小女友。“这也不行那也不行,那我可以要什么?”许诺无奈地打断她。
  • 拆拆爱

    拆拆爱

    宁毁十座庙,不拆一桩亲的时代已经过去,拆爱师就应运而生了。他们从雇主处取得报酬,以“拆爱”为最终目的。良心拆爱师白素素与黑心拆爱师的鸡血对决,看谁能拆了谁的爱!
  • 俏农女

    俏农女

    她本是聪明机灵胆识过人,却独爱管家儿子的现代千金一朝穿越竟成了五岁小村姑……开始贫寒奋斗史!一穷二白要上进,爹爹竟把她许给放牛娃婚姻大事我做主,居然招来了小金龟定亲一朝得罪权贵惹来家门之祸,爹爹发配边疆,娘亲跳了望夫崖……债主上门,姐姐被卖,伯父伯母趁火打劫,霸占家产,气死祖母,祖父也一病不起……小村姑要逆天,坚强勇敢自强不息。挖野菜,做刺绣,养池塘。上孝长辈,下供哥哥读书,照样活得风生水起!**********片段①**********“若玉开心,便是乐事。”小金龟惊鸿一笑,昔日定亲本当如此。“从今往后,我的开心就是你的开心!所以你天天都会开心……”稚子童言,她对他又说又笑。**********片段②**********“丫头,我想到你就觉得很甜,害得我蛀牙,每天晚上疼得睡不着。”某男目光灼灼,心若热铁,赤红透亮。“我知道啊,可我只负责赚钱养家。”某少女身价倍增,食指点唇突发奇想,“不然我屈尊降贵给你拔牙!”热铁掉进冰水,‘嗤’一声,灭个干净……**********片段③**********雪地里留下两行一大一小的脚印,深远绵长不见尽头,两人牵手回望。某后俏皮一笑,“像是一辈子。”某帝揽她入怀,“就是一辈子!”
  • 改变世界的一周:毛泽东与尼克松握手纪实

    改变世界的一周:毛泽东与尼克松握手纪实

    1972年美国总统尼克松决策访问中国并决定与中国发展外交关系,毛泽东会见了他,尼克松访华的一周被称为改变世界的一周,它改变了中美关系长达20年的对立与隔绝,为中美关系正常化奠定了基础。本书充分利用已经解密的中美两国最新档案和多渠道获取的珍贵照片,全面客观真实地记述了 1972年尼克松访华的历史。翔实深度地再现了毛主席战胜重病以惊人毅力会见尼克松、基辛格从巴基斯坦密访北京、中美密建巴黎渠道、敌对势力图谋击落尼克松访华专机、周恩来智斗基辛格等起伏跌宕的历史细节。既有上层决策的罕见内幕,又有斗智斗勇的交锋较量,视野开阔,内蕴丰厚,丰富可读,是了解和研究中美关系史和新中国外交史的必读书。
  • 遇见未来遇见你

    遇见未来遇见你

    《遇见幸福,遇见你》是一部唯美的爱情故事,以烟花为线索,讲述了一个身世可怜的女子未来的感情经历。她从小经历父母破碎的婚姻,并因此失去母亲,不得不寄人篱下。她从此心中充满恨意,与世界为敌。直到长大后重新邂逅继母的儿子,才被他不离不弃的坚持温暖,并最终投入了如火的爱情。表现了纯美爱情的感人至深,以及人间真情的伟大,女主人公自强不息的励志精神。
  • 在无声的时光中前行

    在无声的时光中前行

    这是一场跨越两个世纪的暗恋故事。初见她时,他6岁,她7岁。她为他赶过流氓混混,他也带她去看过满山的萤火飞舞。月色清朗,星河璀璨,他与她躺在小船上看流星划过,也在开满蒲公英的山坡上许下了诺言,她说:“阿墨,我会回来的。”墨时年等了十年才等的他心爱的女孩,又等了十年才等到了与她白首偕老。可他不知道的是,严意等了他两个世纪。6岁时,他家就在我家对面,相隔了一座桥,走过去要55步,16岁时他坐在我前面,只要我一伸手就能碰到他,26岁时她回到了与他初见的地方,这一次她拼尽全力跑过去,只用了20步。路尽头有个人在等她,她高兴的扑进了他的怀里,“阿墨,我回来了。”少年终于等到了他的女孩。
  • 浴火重生:嫡女不为妃

    浴火重生:嫡女不为妃

    “皇后姜璃月,难产而死,太子胎死腹中。静妃产下宫中长子,封为新后。”那个人,夺了她的孩子,废了她的后位。诛了她全家,只因为,她挡了他心爱女人的路。满心怨怼,灵魂不灭,一朝重生,相府小姐重回十年前。姜璃月笑看着铜镜里年轻了十岁的自己,眼中恨意勃发:“这一世,我定要让伤我之人,堕入地狱。”
  • 白雪皑皑

    白雪皑皑

    如果没有奶奶的存在,我是必定要怀疑父亲是不是我的生身父亲、母亲是不是我的生身母亲。好在,奶奶不会是假的,自然她唯一的儿子、我的父亲也不会是假的了。但是,即便这样,怀疑自己到底是不是路边捡来的孩子依然占据了我不多的童年记忆。带着这个困惑了许久的问题,我从很早就开始了“偷窥”父亲的行径。父亲有写日记的习惯,这个习惯大约从他读高中开始,他喜欢记日账的习惯则是他成家后开始的。我第一次偷看到父亲的日记那年六岁,那时候家里订有《小说月报》《人民文学》《小说选刊》,对了,还有《知音》《海外文摘》和《故事会》,当然,还有报纸,从上到下的各种日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