来源:《清明》2004年第03期
栏目:东方骄子
小时候就知道亳州这个地方,不单单因为那是我故里的一座城市,还有她丰厚的历史文化底蕴。那里曾经香车宝马,商贾云集;那里有一代圣君商汤指点江山的影迹;那里是集政治家、军事家、文学家于一身的一代枭雄曹操习兵演武痛饮狂歌的地方,他的“月明星稀,乌鹊南飞,绕树三匝,何枝可依”的诗句至今尚在古城萦绕,留存的地下运兵道、习练水兵的涡水浅滩也还令今人瞩目;那里流传着“天资文藻、博闻强识”的魏文帝曹丕和出口成章、七步成诗的曹植的逸事;更有在中国军事上震古烁今的张良、曹仁、曹洪、夏侯渊、许褚……
也知道亳州地理位置优越,更兼水陆之便,在经济上曾无比辉煌。早在春秋时期,就是楚、宋、鲁等各国的商品集散地;唐代发展为天下“十望”州府之一;北宋成为南北货物聚散地;到明清,城内会馆遍设,商店星罗棋布,商业发展兴盛,成为苏、鲁、豫、皖四省的物资集散地,曾被誉为“小南京”。
还知道亳州有个著名的古井镇,镇上有眼泉,其水清淳甘冽,爽口润喉,出杯不溢,置钱不沉,用它来酿酒,芳香留口,醇美绵香。春秋时,当地人就用此泉酿酒,并世代相沿。公元196年,曹操将家乡酿造的美酒“九酝春酒”献给汉献帝,其后“九酝春酒”即为宫廷用酒。这应是古井贡酒的雏形。
今人还在津津乐道那些古老的过往,今人更孜孜谱写着更新的篇章。
读诸子百家知道老庄,读建安文学知道三曹,唱梆子戏知道替父从军的一代孝烈花木兰,读《调查古井贡》知道了古井集团的另一名传奇人物李运杰。他当过农民,种过稻子,做过酒厂工人;他只念过初中,亲历了古井三十年来各个时期的变化,到现在成为古井集团董事、副总经理,古井房地产集团董事长。古井集团大老板王效金曾这样评价他:“古井一万多名员工中就出了一个李运杰。”接触过李运杰的人对他有这样的印象:这个人很神秘;凡事不搞花架子;手机号码十年没变过;遇事喜欢琢磨;工作的黄金时间是夜晚。李运杰在英国伦敦读房地产金融专业的幺儿子这样评说自己的父亲:他眼珠子一转,就有三个点子。
庄子有个“运斤成风”的故事。说的是一个泥瓦匠粉刷墙壁的时候,鼻尖上落了一点石灰浆。这时,有人将斧头挥舞成一阵旋风,对他的鼻尖砍削过来,泥瓦匠差点吓晕了,等清醒过来,摸摸鼻尖,石灰点没有了,鼻子完好无损。庄子是说那个人圆熟自如的技艺。后来李白据此写过这样一句诗:“安得郢中质,一挥成风斤”,意思是说:上哪儿找那个鼻尖上有石灰的人呢,如果找到他,我的斧头也会挥舞成风吧。他在感叹找不到合适的机会施展自己的宏图大志。由此可见,一个人能找到合适的机遇实现自己的价值是多么的不容易!
采访李运杰,聆听他的故事、他的经营理念、他的谋略,让人惊叹不已。李运杰是个“一运成风斤”的“怪杰”,无论见过他的人、与他打交道的人’、他的家人朋友下属对他有怎样的评说,我只想说,李运杰,是个“怪杰”!
我最想知道的是李运杰成功的理由,读这篇故事的朋友也会和我有同样的想法。这世上,有多少人还在人生的路途上摸索,有多少入朝着梦的方向飞奔。他李运杰,任何事情,都是由不会到会到精明得令人震撼。为什么?李运杰摸出一棵烟,“啪”地点着火,随着一缕青烟的袅袅飘升,他诡谲一笑:我只是个野仙。这个自称“野仙”的人说起了小时候鲜为人知的事。那一刻,他像极了一位沉湎于往事的兄长。
我们沿着李运杰回忆的河流追回到上个世纪五十年代。
那个夏天,亳州的城墙扒掉了,老百姓都在齐心协力修筑城里的一条马路。太阳热得像个火炉,往地上下着火,密密的犹如无数枚麦芒朝人们的背上脸上戳,用汗如雨下来形容当时的劳动场面一点都不夸张。住在白布大街的李运杰也跑出来看热闹。他还真不怕热,站在残桓断壁处,他看着大人黑黝黝的身上冒着油,拉着石磙,喊着号子,觉着新奇得不得了。立刻飞奔回家,从床底下掏出一只旧板箱,在箱子里放上几块半截砖,拴上绳子,在自家院子里拉了起来。他一边拉,一边喊着号子,兴奋得小脸通红,浑身上下也被汗淋湿了。那边修了一夏天的路,他这边也拉了一夏天的木箱子。因为年纪太小,他全身没穿一条线,就那样任太阳晒,直晒成了黑泥巴狗(泥鳅)。
这是发生在1956年的事,三岁的李运杰对此毫不知情,是妈妈在他长大后告诉他的。妈妈还告诉了他另一件事。就是他成天包赔人家便壶那档子事,如今听来,还认为李运杰当年在搞笑呢。他其实那会儿还不懂事,如果不是妈妈后来告诉他,他压根儿是记不住的。他家住在亳州城白布大街一个大杂院里,从不安分的他东墙旮旯掏到西墙旮旯,小小的心里装满了好奇。很快他就被一件事情吸引住了。就是院子里为啥摆放着那么多的便壶呢?他那时当然不知道那是便壶。那会儿一个大院的人共用着一个公厕,人们夜里就方便在家里,白天再倒到公厕,便壶完成了夜晚的工作,自然要在白天晒晒太阳,于是,一个个被摆在院子里。李运杰觉得好奇极了,便拿着吹,一边纳闷,为什么吹着不透气呢?那些放在矮墙上的便壶他够不到,就用小竹棍挑,“哗啦”掉到地上,碎了。他就再够另一只。
这些从妈妈口中听来的他自己制造的故事,也多次让他忍俊不禁。无他,只是好奇尔。这份好奇在他成长的过程中有增无减,以至让他为此受了皮肉之苦。四五岁时,父亲给哥哥买支能打火药的木头手枪,那自然成了哥哥的宝贝,全家人也很喜欢。这时候李运杰发现另一个大院里,有个孩子在玩锦鸡翎,就是戏曲舞台上武生头顶甩来甩去的长长的翎子。李运杰真是说不出有多么喜欢那根锦鸡翎,就自作主张,拿哥哥的手枪和人家交换了,之后绑在头顶,在院子里跳来跳去,咿咿呀呀,学着戏台上的样子,唱着做着,沉醉其中。家人看了都好奇,搞不清他是从哪儿得到的翎子。后来哥哥找不到木头手枪了,才明白是李运杰偷梁换柱了。家人委派姥姥去那个人家,拿着锦鸡翎把木头手枪换了回来。木头手枪很快物归原主,可惜已坏了,再也不能打火药了。
这事虽让李运杰侥幸逃脱皮肉之苦,但下面的这件事,姥姥就结结实实把他揍了一顿,还骂他是败家子。
那回父亲到上海进修,回来买艘小轮船,那可不是一般的玩具船,能装着油燃烧了,在水盆里行走,像真的一样。全家人都围着看稀罕,李运杰更是觉得蹊跷,比谁看得都认真。等到大家都不玩了,他就在一旁琢磨开了:这个小物件,为啥点着了就会自己走呢?心里在想着,手就伸了过去,三下五除二把这艘小轮船给拆了,单要看看它里是什么,靠什么走的。这下可闯了大祸,拆开的小轮船再也装不好了,就是后来爸爸动手来装,也是枉然。李运杰傻了眼,他其实比谁都喜欢这艘小轮船,然而却经自己的手给毁了。正当他为此懊悔不及时,姥姥一巴掌朝他头上扇了过来,并骂道:你个败家子!
被骂作“败家子”的李运杰头上长俩旋,而且是前后各一,在当地,长着这样两只旋的人,会被说成是牛托生的,比较倔。也有人为此编了顺口溜:头上长俩旋,有钱睡不着。意为有点钱就想方设法把它分流了,否则会睡不好吃不香,整个败家子作派。因此姥姥把他毁坏小火轮这件事和他头上的旋联系在一起,很顺口就把“败家子”骂出来了。
姥姥其实不知这正是李运杰的“怪”,是与众不同之处。李运杰凡事都要问个究竟,弄个明白。再看下面的事,你就更明白李运杰追根求源的钻劲了。
那时家里喂着几只母鸡,姥姥派给他个任务:叫李运杰看鸡生蛋。那年月,鸡屁股是老百姓的银行,鸡不能恪尽职守,把蛋生到别人家的鸡窝里,就意味着主人要减少收入,因此李运杰的任务还挺艰巨。姥姥嘱咐六岁的他,无论如何不能在旁边看着鸡生蛋,要站远点,不然的话,别人偷了东西自己反而会脸红,因为鸡生蛋时脸是憋得通红的。李运杰对姥姥的话觉得好奇极了,他偏偏要看看鸡是怎么把蛋生出来的。可是万一别人偷东西自己搞个大红脸,被人家误认为小偷,不是更麻烦吗?他沉思片刻,忽然灵机一动,有了高招:用一张纸把脸盖住,在眼睛那儿挖两个小洞,这样,纸把脸遮住了,就不脸红了,而眼睛又能用来看。李运杰成功了,他就站在鸡窝边,和母鸡大眼瞪小眼,把鸡生蛋的全过程用眼睛录了下来!姥姥还嘱咐过他:鸡刚刚生出的蛋,是不能马上生吃的,否则,别人说事时自己也会无故脸红。李运杰又不信这个邪,手往鸡窝里伸。一般情况下,母鸡下了蛋,会扒拉到肚子底下焐上一阵子,之后才跳下鸡窝“咯咯嗒咯咯嗒”向世人展示它的骄人成绩。母鸡还在那儿品味成果呢,这边李运杰的手就伸了过去,母鸡当然不干了,不客气地伸嘴就啄;李运杰把手缩进袖筒,借用袖子的掩护,把热乎乎的鸡蛋拿了出来,还未等母鸡看清呢,就在砖墙上磕个洞,脖子一伸,嘴一吸溜,把刚刚生下的鸡蛋喝下去了。无可奈何的母鸡在窝里又趴了一会儿,终觉无趣,遂跳下窝,比平常更响亮地叫了起来,这回它是控诉李运杰的,然而姥姥却把它误会了,听到母鸡叫窝,姥姥迈着小脚高高兴兴来到鸡窝旁,见是空窝,气不打一处来,拿根柴禾棒追着鸡满院子撵:叫你坐空窝,叫你坐空窝!乐得李运杰在后面偷笑。
李运杰还有更绝的一手呢。邻居在院子里搭了架子种丝瓜,不久丝瓜秧爬满架子,成了碧绿的棚子,丝瓜也滴滴溜溜挂得到处都是。李运杰又觉得奇了,心想,不过筷子粗的一截小秧,咋就长这么大,爬得漫天都是,咋就有那么大的劲,顶出一棚的枝枝叶叶花花果果?他又不信那个邪了,顺着丝瓜秧找到根,见也不过有筷子粗,找来小刀,咔嚓一下把丝瓜从根部割断了,又用土掩住断根。上午给丝瓜“动过手术”,到半下午,就觉一个大绿棚变得蔫头耷脑了。大人觉得奇怪,好端端的一架丝瓜咋说死就死了呢?独独李运杰心知肚明,可他也纳闷,不就是那一刀子吗,又没伤着其他地方。他弄不明白,就在心里直打鼓……
我们是微笑着听完李运杰童年往事的。李运杰还在抽他的烟,他的笑也掩住烟雾里,若隐若现,偶尔从眼睛里闪出一抹智慧与狡黠,让人捉摸不定。突然想到老家人常说的那句话:三生(岁)看大;七岁看老。就明白李运杰为什么凡事总是从不会到会到娴熟到令人惊叹不已。他天生就有一股对万事万物皆好奇,好奇了就去琢磨,琢磨不透就动手尝试的悟性。这也是他的“怪”。敢想敢干,因此铸就了他不同凡响的人生轨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