因为喜欢,所以珍惜,这句话给李运杰,十分恰当。
他喜欢收集各类工具。小时候,他先为自己做了件餐具——竹子刻成的叉子。那只叉子总是在他家筷笼子里显得贵气十足。是看到街上用来插粽子卖的叉子后,回家自己琢磨出来的,他每回用叉子,心里喜滋滋的,别提有多开心。他还寻来一段木条,再找来一根钢锯,做成一个小锯子,和真的一样。若干年后,妈妈做缝纫生意,他发现妈妈抽屉里有钳子、螺丝刀、镊子等工具,就着迷了。他开始收集工具,锤子、破老虎钳子、各类起子,他那时最想得到一只钻,就是那种由打蜡皮带两边包着,靠皮带来回转动带动钻头的木柄钻,想想那操纵钻的人是何等惬意,两只臂前后摆动,呼呼生风,但见钻头不经意间穿透木板,只弄得岁月的尘屑四处飞扬。可是他煞费苦心也未找到,一直到上世纪八十年代,他才在五金商店看到了另一种螺旋钻,是新式的那种,他买了把回家放着。虽然自己没有派上用场,但那只钻可没闲着,儿子和侄子不知怎么找着了,在家里到处钻,至今他家门上还留有不少钻眼呢。
李运杰的这些宝贝还收藏在那只陪了他好些年头的木箱子里,那是他的百宝箱哩,那里有锤子、扳子、螺丝、圆钉、锯条、钳子,等哪天他闲了,伸手拿出一个有着厚厚锈迹的工具,不定能讲出多少蕴含岁月风尘的故事呢。他同时还会告诉你他的遗憾,就是他的百宝箱里美中不足还缺少一把锯。
李运杰也极喜欢收集厨具。你到他家里,会看到各类厨具。有一回他去新加坡,就买回一套德国厨具回来,各类的刀叉,有切丝的、压花的刀,但至今还摆在那里。有人买东西是为了用的,而他只是欣赏。就像他最早买的燃气热水器,那时根本没有自来水,更别说液化气煤气了,他却把热水器摆在家里。他是最早用上高压锅、微波炉的。说到买微波炉,他就笑了。那是上世纪九十年代之初,他即将担当亳州古井大酒店经理前夕,爱人拿出1500块钱,让他到上海买一套行头,好走马上任。他就去了。他本来是要买套罗蒙西服的,可是他看中了一只微波炉,二话没说,买下了。回家向爱人报账,发票和微波炉同时递过去。爱人说,微波炉多少钱啊?他说,150。爱人紧接着问,那西服呢?他说,没买。钱呢?没有了。爱人觉得很奇怪,钱哪去了?李运杰说,你看看发票嘛。这一看爱人才清楚,那上面不是150,是1500,他少说了一个0。这就是李运杰,本该是将一套西装拎回来,却抱了只微波炉。这个微波炉当然派上了用场,常常给下班晚回家的李运杰热剩饭剩菜。如今李运杰又学会了用它炸爆米花。如果你有机会听他讲,他就会告诉你,在超市买来专用纸,5分钟不到的时间,就听到“噼哩叭啦”的声音了,还有香气从那小缝里往外溢呢。
这看似琐屑的事情,却恰恰道出了一个成功人士与常人不同之处,那就是他的好奇、执著。也因之,在他下乡的时候,成了种水稻的能手,并在科技普及的上世纪七十年代,与微生物打交道,成绩斐然。那应当是他的“童子功”呢,他那时只有17岁。后来在滁洲召开全省微生物农药技术座谈会,亳州两名代表他是其中之一。那次会议省里奖励他一台双筒1:1500显微镜,为他的科研提供了良好条件。等招工进了古井酒厂,他很自然地把微生物技术运用到酿酒专业,很快成了众口称赞的酿酒专家。现在同他聊到微生物,他还了如指掌:“微生物发酵须具备四个条件:温度,水分,空气条件,PH值。”
研究微生物和开发房地产,小与大反差极大,这看似互不相关的两个领域,李运杰皆做得得心应手。奇乎?怪乎?如果你听了李运杰的故事,相信和我有同感:一个人坚韧不拨,凡事都爱琢磨,没事就想事,有事不怕事,他的成功是情理之中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