来源:《芳草·文学杂志》2012年第04期
栏目:作家手记
作者简介:丁燕,二十世纪七十年代出生于新疆哈密,毕业于中国人民大学新闻学院,后考取新疆师范大学古代文学研究生。出版诗集《午夜葡萄园》、长篇小说《木兰》、散文集《和生命约会四十周》、《王洛宾音乐地图》、《生命中第一个三百六十五天》、《阳光洒满上学路》等。现居广东东莞,专事写作。
进入新疆的第一站,就是哈密。王洛宾和哈密,亦结下了不解之缘。
一九四九年,王洛宾随着王震部队进入新疆,在哈密的一个小巷子中,一个女人推开门朝路上泼水,溅在了他的毡靴上。女人羞得没有道歉,慌慌张张关上了门。这一场景激发了王洛宾的创作冲动。他以一曲维吾尔民歌旋律为蓝本,改编出《我不愿擦去鞋上的泥》:
那天我打从门前过
你正提着水桶往外泼
泼在了我的皮鞋上
街上的人们笑哈哈哈哈
什么话也没有对我说
你只是眯着眼睛望着我
我不愿擦去鞋上的泥
是因为你亲手泼上的
一辈子永远不忘记
你的笑声嘿嘿嘿嘿嘿
我不愿擦去鞋上的泥
是因为你亲手泼上的
哈密民宅多建于街道两旁,一般是大门朝向街道,内有院子,种花草,有压水井可打出地下水;往里,是一片带廊檐的高大土屋,土墙厚实,冬暖夏凉。
女人若在院中洗衣洗菜,又不想将水泼到院内,就会将水泼向大门外的土路上。因街上行人稀少,故不曾想会将水溅在一个男人的毡筒上。
毡筒是当时男子常穿的一种服饰,有时套在鞋子外穿,有时直接将毡筒套在脚上。毡筒的形状类似于女士穿的靴子,不过质地是羊毛碾成的毡片,显得比较笨重,但却非常保暖,行军打仗穿它,可以不让脚心受潮。
我猜想,王洛宾歌中所唱的“皮鞋”,是从毡筒演绎过来的——也许是为了让大多数人能更好理解,王洛宾才做了这样的改动。如果有水点子落在毡筒上,不用擦,水会渗进去,被毡毛自动吸干。
若单看歌词,一定不能想到这首歌曲有多么诙谐幽默,只有将词配上曲听,才会产生一种特殊的艺术魅力。那几个“哈哈哈哈哈”和“嘿嘿嘿嘿嘿”,非常风趣幽默。这种幽默很像阿凡提大叔在耸动肩膀,带着浓浓的维吾尔风味,将人们心中那种青春激越的愉快表现得活灵活现。
整首歌曲通俗好记,伴随着战士们的铁脚板,很快风靡了新疆。一九五〇年,王洛宾还将这首歌教给北京八中的学生们演唱过。
一九五〇年,人们被革命和劳动的烈火燃烧着,充满了铁骨铮铮的豪情,这样一首赤裸裸、火辣辣的情歌,显得很不合时宜。
是什么机缘催生出这样一首情歌呢?
中原汉文化从长安西进,第一个登陆地就是哈密。那些历代贡使和怀揣致富梦想的商贾,都曾对哈密造成过深刻影响。
近代,大量汉人西行至哈密,使得哈密汉族人的籍贯囊括了全国二十九个省、市。当各民族、各省区的不同文化相互融和之后,民间歌谣中最灼烫的情歌就具有了夺目的魅力。
艺术之花通过大混血之后,开得更加绚烂。故而,当王洛宾一进入哈密,马上就感受到了一种迥然不同于内地的文化氛围。《我不愿擦去鞋上的泥》就这样诞生于哈密。
其实,在王洛宾还没有踏上哈密这块土地之前,就已经用歌声和这里有了联系。一九三九年,王洛宾在青海当一名中学音乐教师。业余时间,他常到民间去搜集西北民歌。就在这个时候,他整理、改编了歌曲《阿拉木汗》。
阿拉木汗什么样?身段不肥也不瘦。
她的眉毛像弯月,她的腰身像棉柳;
她的小嘴很多情,眼睛能使你发抖!
阿拉木汗什么样?身段不肥也不瘦。
阿拉木汗什么样?身段不肥也不瘦。
阿拉木汗住在哪里?吐鲁番西三百六。
为她黑夜没瞌睡,为她白天常咳嗽,
为她冒着风和雪,为她鞋底常跑透,
阿拉木汗住在哪里?吐鲁番西三百六,
阿拉木汗住在哪里?吐鲁番西三百六。
显然,《阿拉木汗》也是一首地地道道的情歌,可当初王洛宾改编它的时候,却是为了让青海儿童剧团的孩子们演唱。让孩子们唱一首情歌,是否合适?
歌曲虽然表达了男子对姑娘的爱恋之情,但歌词幽默简洁,非常押韵,琅琅上口。由天真的孩子们用童声演绎,更纯真可爱。
歌声中说阿拉木汗住在“吐鲁番西三百六”。但其实,阿拉木汗就住在哈密。
据说,阿拉木汗确有其人,她自库车来到乌鲁木齐二道桥,通过对歌招亲,最后嫁给了哈密人霍加·尼牙孜,并最终定居在离哈密市区不远的陶家宫乡东栏杆村。
现在,村头那六棵高大的桑树就是阿拉木汗亲手栽种的,依旧结满紫红的甜桑葚。
霍加·尼牙孜的孙子们常常提起阿拉木汗,亲切地称她为“阿拉木汗奶奶”。他们说,《阿拉木汗》就是霍加·尼牙孜唱给阿拉木汗的情歌。
在东栏杆乡居住的老人们,几乎人人都能演唱原汁原味的《阿拉木汗》,旋律悠扬,颇有木卡姆韵味。在《哈密民间歌曲集》中,收录了多首名为《阿拉木汗》的民歌。足可见,民间流传着多个《阿拉木汗》的版本。
但最终,广泛流传于海内外的《阿拉木汗》,还是经过王洛宾改编的。
一九九三年七月,在第一届“哈密瓜节”上,王洛宾作为总顾问,再次来到了哈密,并和哈密歌唱家韩爱荣有了一段难忘的交往。
远方的客人快下马,
请你尝块哈密瓜;
这里的人们最好客,
引你走进这绿色的家。
当大家聚在一起唱歌时,王洛宾鼓励韩爱荣第一个唱。韩爱荣就唱了一首本土歌曲《请你尝块哈密瓜》。没想到,王洛宾马上为她竖起了大拇指,并在她的歌本上题写了“歌声比哈密瓜甜”,以鼓励她多为家乡唱歌。
在以后的交往中,这个在韩爱荣心目中的大音乐家渐渐地褪去了光环,变得平易近人起来。王洛宾总是穿一件白色夹克衫,说话不多,但每一句都很有力量。无论走到哪里,都不愿给别人添麻烦。
但很快,韩爱荣就发现,王洛宾骨子里的棱角多么坚硬。
在东天山脚下白石头的一个毡房里,有位领导因琐事大声训斥着服务员,令王洛宾很尴尬。但他只是默默地看着,并不说话。韩爱荣赶忙走过去说,王老,您别在意。他轻轻地吐了一句:随遇而安。
走出毡房,王洛宾想到周围草场转转,领导马上派人和他一起去,他赶忙摆摆手说,你们不要跟着我,让我随便走走。从背影看,王洛宾瘦小敏捷。很快,他就消失在了草丛深处。到了吃饭时间,大家正担心,没想到,王洛宾准时回来了。
饭后,大家说要让他唱首歌,他点头说好,站起来就唱。这个平时看起来很木讷的老人,一张嘴,人就活泛起来,手不自觉地打着拍子,眼里也放着亮光。王洛宾唱了一首《我不愿擦去鞋上的泥》,又唱了一首《买了一个红苹果》。
他虽然不是专业歌唱家,但他很会表演,唱起歌来也很特别,像是带着情感在说话,毫不做作。
韩爱荣听到这种唱法后,大为吃惊。原来,她一直认为唱歌要端好架子后才能开始,没想到,如此随意的演唱,也能具有如此震撼力。这时候的王洛宾,浑身被一种圣光笼罩,连他那线条僵硬的面部也柔和起来,浮现出一种陌生的表情。彷佛整个人从现实的场景中抽身而出,一下子就飞到了他所歌唱的那个虚拟世界中。
一句接着一句,随着歌词和情绪的递进,王洛宾的演唱逐渐进入高潮,令韩爱荣整个身体都在云间悬浮,畅快淋漓。
后来,韩爱荣才慢慢琢磨出来,那些流行的大作品,人们记住的往往是大框架。如果过多地修饰,反而不适合流传。王洛宾在改编民歌时,往往将唱词后的小缀音删繁去简。即便是只听过一遍,也会在听众脑海中留下一两句歌词或旋律。
王洛宾去世后,哈密为他开了一场纪念音乐会,韩爱荣选择了唱王洛宾的作品《高高的白杨》。王洛宾曾告诉她,这不是一个简单的爱情悲剧,要从声音中传达出悲切和力量来。果然,韩爱荣一唱,就赢得了阵阵掌声。之后,她还专门拍摄这首歌曲的MTV。
拍摄地点是有湖、有山、有草、有树的南湖。拍摄当天,万事俱备,就缺“浮云”。可是歌中的“浮云”是主人公表达感情的重要载体,没有云怎么行?韩爱荣只能在心中暗暗祈祷。
终于,诚心感动上苍,天空中果然飘来了一团浮云,大家赶快忙活起来。刚刚拍完,那团浮云就飞走了。韩爱荣心里嘀咕,难道是王洛宾在天有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