来源:《天涯》2004年第02期
栏目:特稿
仲秋,赏叶的时节,美国东部新英格兰的红叶据说是最壮观的。好大的一片美丽!色彩的海洋,树叶的大潮,不动声色但却义无返顾地蔓延伸展,向南,向南!从加拿大的南端,跨过白山,分分秒秒都在行进、占领,行迹所至便毫无商量从从容容地涂染出一片绚烂的金黄,它就这样夸张地展示妩媚和美丽,倾倒无数游人。这片红叶潮席卷翻飞铺天盖地,漫过麻州,来到康桥,来到了查尔斯河畔,来到了哈佛。
秋叶之美,贵在成熟。三百五十余岁的哈佛,红叶点缀在层层幛幛的古老校舍中,写意了成熟的另一种美感。宁静、庄严、深沉、厚重,且又充满人气。十月金秋,十月哈佛,醉人的时节,醉心的学府。这里,游人如织,眼神中满是虔诚、敬仰和向往,尤其是那些远道从大陆、台湾、香港和美国各地来的中国人。
近年来,来哈佛观光的中国人日益多了起来,经济成长,手中有钱,固然是个原因,但更重要的也许是因为中国人有着根深蒂固的重视教育的传统,人们才会对哈佛格外青睐吧。每当我穿越哈佛校园,几乎总能听到中国人说话的声音,望子成龙的家长们常会指着哈佛的铜像对孩子说:去摸摸他的脚,也许你有运气,一脚就跨进哈佛了。真的,那个端坐着永远沉思的哈佛左脚的皮鞋每天都鲜光锃亮。像是烧头香、求上签,哈佛在许多中国人心中俨然就是教育的圣城。考进哈佛是无数中国学子魂牵梦绕的理想。
哈佛的校长和决策者们的目光已经注意到东亚,尤其是中国。“哈佛的第一个一百五十年是新英格兰的地方性大学,第二个一百五十年成为美国的著名大学,它的第三个一百五十年的目标是成为全球性的最有影响力的大学。”常青藤大学所以能够常青不老,最主要的就是它能高瞻远瞩,保持长远的目标,为社会培养卓越的领袖和精英,引导国家和社会健康地发展,这是哈佛对美国的贡献,也是哈佛期待的对于世界的贡献。其实,这就是社会对大学的真正的需要。一个不尊重大学,可以随随便便用大学以外的意志改变大学、任意篡改大学使命的社会,绝对不可能有任何健康的持久的发展。中国大陆的大学教育近半个世纪以来走了一条极不正常的坎坷道路,从1957年的校系调整,到“文化大革命”中的停课闹革命、工农兵“上、管、改”,最近几年又搞了地方性的大合并,弄出一批超级大学。我不明白大学的规模与学校的质量之间到底有什么必然的联系?我曾在哈佛接待一个国家教委的大学校长代表团,问他们国内大学兼并的理由,得到的答复是为了管理和安排学校经费的需要,这是很难令人理解的。对于大学而言,重要的并不是规模的大小,而是学校能不能形成自己的特色和传统,持之以恒地培养社会所需要的杰出人才。麻省理工学院、哥伦比亚大学、布朗大学这些常青藤大学的规模都不大,普林斯顿更是一所袖珍大学,哈佛是规模很大,可是,它的各个学院是完全独立的。所谓“山不在高,有仙则灵,水不在深,有龙则灵”,没有特色,规模再大也不会有什么影响力。明确学校的使命,坚持学校的传统和理念,才是一个学校成功与否的根本。归根结底,学校是培养人才的,像这样每过十年就折腾一次大学,其结果是五十年代培养的人,到了六十年代几乎就报废了,六十年代的人才到了七十年代,没有被打倒已是万幸,七十年代培养的人还没等到八十年代就已经被淘汰了,八十年代的精英到了九十年代,无论观念还是技能都已是捉襟见肘尽显疲态。人才的培养是靠长期的积累,每过几年便废掉一代人,这社会还能有人才吗!没有什么浪费能比对人的浪费更铺张更残酷了。现在,中国的大学很在乎自己在世界大学中的排名,这是好事,要想办出一流的大学,我看最重要的是废除那个折腾大学、折腾教育的传统,让大学恢复和重建自身的传统,明确自己的使命,用源远流长日积月累的信念培养中国可以贡献于世界的优秀人杰。
哈佛是清醒地了解自己的使命的。在全球化时代,人才的培养要远远比地缘的区域的人才要求复杂得多,能对世界肩负责任的人,必定是对世界有深刻了解的人。面对一个日益开放的中国,哈佛正在积极地调整布局和策略,给中国以更大的投入和关注。哈佛的费正清中心和哈佛燕京学社是全美大学中两个最大的与中国有关的学术机构,前者重在对当代中国的政治、经济、社会的研究,后者每年接待几十位从东亚来的人文和社会科学学者,其中中国学者占了绝大部分。近几年,哈佛与中国的学术交流发展得非常迅速,商学院、法学院、医学院、文理学院等都在拓展与中国的交流计划,政府学院与国务院发展研究中心、清华大学合作的政府管理技能训练班已经小有规模,很受美国各界注意。相信不远的将来,会有越来越多的中国人进入哈佛,越来越多的华夏学子圆其哈佛梦,中国研究会成为哈佛最有活力的学术科目。同样,这种双边互动,也会把哈佛办学的理念和经验带到中国,成为中国大学发展可资借鉴的最重要的参照。这或许是哈佛和中国学界共同的期待吧。
人才是每个社会都会关心的问题,不同的人才理念往往决定了社会发展的不同走向。在这个意义上,培养什么样的人,提出什么样的人才要求,实际上反映了这个时代的社会品味和社会境界。
哈佛是美国历史上最重要的人才基地。在美国二百余年的历史中,有七位总统出自哈佛,参议员、众议院之类的政治家更是不胜计数;除了政治人物,在经济、社会、法律、艺术、学术等各个领域中,都有哈佛培养的引领风骚的人物。单就诺贝尔奖一项,哈佛是全世界所有大学中获奖最多的,绝大多数国家的学术力量都无法与哈佛相比。哈佛商学院的学生一直是华尔街的抢手货,学生还在学校时,早早就聘书在握,从来没有嫁不出去的姑娘。名满美国的那些大法官和大律师们很多也是出自哈佛法学院。当然,我们绝对不能忘记的是哈佛还有一批对美国价值和人文精神产生决定性影响的思想巨擘,如爱默森、威廉-詹姆斯、桑塔亚那、梭罗等。哈佛的精英群体历来是美国社会最具主宰性的力量。美国人通常会说,“先有哈佛,后有美利坚”,这与其说是哈佛的历史早于美国,还不如说,是哈佛创造了美国,是哈佛的人文精神导引了美国的成长。在这个意义上,我要说:人才决定社会,大学创造历史。
哈佛的教育设置分两个部分,大学部和研究生(硕士、博士)部,和中国大学的教制基本一样。表面看,出人才的都是研究生,可是真正重要的是大学部的教育。研究生教育是为了“成材”,大学部的教育则重在“成人”,通过大学的教育掌握做人的原则、知识、修养,成为一个健康的真正有社会责任有人文关怀有历史使命的人。成材需得先成人,人才是为社会服务的,倘使一个人才完全不知道做“人”的含义,这个人才对于社会而言,最多只是个工具,不可能自觉地担当社会责任。只有对成人有自觉意识,对人的含义有深刻理解的人,在这个基础上进一步接受专业训练成为人才的人,才能成为社会精英,从各个方面服务于社会,引导社会的发展。这是哈佛几百年来对人才培养的基本原则,已经成为美国大学教育的深厚传统。就是这个传统哺育了一代又一代的哈佛精英。
时下流行的是重视技术训练的背景,甚至选拔行政机关领导也侧重理工科的学历背景,但是,一个国家的长期发展依赖的主要不是这个社会的技术能力,而是这个社会的人文取向,对人的存在的合情合理的了解,所谓“人心”和“天道”的问题。理工科背景的训练,往往容易养成工具主义的思想习惯,注意短期效益,看重具体利益。我不是说理工背景的人就没有人文境界和社会责任,但是,人文意识的确不是仅仅依赖自发就能一蹴而就,那是人类精神文化长期发展的积累,不经过系统的教育、反复的思考辩难、长期的自觉修养,就不能真正掌握。现在,国内大学的校长们绝大多数是理工科的背景,尤其令人瞠目的是一些有优秀的文科传统的大学校长也被安排由学理工的出任,例如北大、北师大、人民大学、复旦、中山等。在美国,以常青藤大学的校长们为例,仅有一人是学理工的背景,现任的哈佛校长萨默思是学经济的,因为对人文意义理解肤浅,已经饱受哈佛各界批评;更大范围看,美国历史上各届总统也绝大多数是文科背景,理工的是很少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