来源:《黄河》2009年第01期
栏目:作家书斋
对于历史人物,能引起后人研究兴趣的,我看至少有三点:一是要看他在历史的进程中担当过什么角色;二是要看他在历史的关键时刻做过些什么;三还要看他给后人留下些什么。
从这三个方面看,高长虹都是值得我们深入研究的。
高长虹,1898年2月12日生于山西盂县清城镇西沟村。1921年,在他23岁时,父亲高鸿猷要他找点儿事做赚钱养家,他却要坚持走自己的路,于是父亲就说了句令长虹很伤自尊的话:“我的粮食不是给游手好闲的人吃的。”就是这句气话,让年轻气盛的高长虹从此走出大山,走向省城,走向北京,走向上海,走向国外,走向延安,最后又走向东北……
长虹一路走来,一路走过,他都干了些什么,给我们留下些什么呢?
他组织发起并创建了在我国现代文学史上有过较大影响的文学社团“狂飙社”,短短几年先后在太原?北京?上海等地创办刊物十几种,出版丛书数十种;
他一生出版了至少18种个人文集,创作了1000多篇(部)作品,留下来的文字在130万字以上;
他与鲁迅从相识相知到相互误解相互攻击,制造了中国现代文学史上的一大公案——“高鲁冲突”;
“狂飙社”解体后,他独自出国学习考察8年,先后在日本?德国?瑞士?法国?荷兰?意大利?英国留下了自己的足迹,期间还在法国参加了“全欧华侨抗日救国联合会”,创作并发表了长篇小说《中国》。
归国后,他不满蒋介石的政治腐败,从重庆徒步7个月到了延安。但是,在延安他却拒绝担任边区“文协”筹委会副主任;谢绝参加著名的延安文艺座谈会的邀请;在同毛泽东的一次谈话中又“不欢而散”……
从“狂飙骤起”到“高鲁冲突”,再到“不欢而散”,高长虹的一生与中国现当代最著名的两位重量级人物鲁迅和毛泽东先后发生过冲突。因此,从延安走出之后,他走向了寒冷寂寥的大东北,以一个“疯子”的背影消失在大众的视野里。
长虹的一生,对于我们后人来讲,有许多未解之谜,其中最主要的有三个:一是“高鲁冲突”之谜;二是与毛泽东“不欢而散”之谜;三是“疯子”与死亡之谜。在这些谜底还没有破解之前,高长虹留给人们的印象是高傲?狂妄?不近人情;是靠骂鲁迅出的名;是不受党中央和毛泽东欢迎的反动文人。因为有了这样的印象和看法,高长虹和“狂飙社”在中国现代文学史上消失了,高长虹研究成了谁也不敢涉足的“雷区”,由“狂飙运动”的急风骤雨酿成的一道耀眼的彩虹,终成昙花一现。
真该感谢董大中?言行(阎继经)等几位壮着胆子在“雷区”走了一趟的先生们,是他们在几成“定论”的史籍文献中,在抢救性地采访了一批当事人和知情者后,终于找回了被人为拼错了的历史的碎片,逐渐恢复了历史的本来面目。
董大中先生研究和破解高长虹之谜的理由给我们以深刻的启迪,这就是鲁迅先生笔下的“狂人”说过的话:“从来如此,便对么?”
其实,鲁迅也好,长虹也好,两位先生都堪称中国现代史上的“狂人”,其一生的作为,就是在同“从来如此”进行着不懈的斗争。他们原本是同一个战壕里的战友和同志,却因为他人的挑拨和离间,因为相互的误解和疏离,成了相互攻击的“敌人”。
历史的真相只能有一种,但对历史的误读和误解,却能将真实的历史演绎得光怪陆离千奇百怪,令人啼笑皆非。我们在错误的路标指引下,不仅错怪了长虹,同时也误读了鲁迅。
重读历史,我们会发现许多不公平;重读历史,我们会找出许多人为的谬误;重读历史,我们会更加深刻地理解鲁迅借“狂人”之口说出的警言:“从来如此,便对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