俗话说:三十而立。1971年,已经30岁的农民姜成田并没有真正“立”起来。他的老家是辽宁省铁岭市大甸子村,虽然,在村里,父亲姜阔良是一位老中医,有祖传秘方,可是家里仍然穷得叮当响。由于哥哥姜成祥在海城县人民银行工作,18岁那年,姜成田随同父母投奔哥哥,搬迁到海城市郊区的箭楼子村。由于家穷买不起房,便租了两间小平房定居下来。
姜成田初中毕业以后,考入鞍山农业中等专科学校。他天生喜欢画画、书法,对自己的本专业不感兴趣,因此,只读了两年半便卷起行李,回村操起农具继续“修理地球”。姜成田种地也没有过人之处。1966年,“文化大革命”却为他提供了展露个人才华的一个平台——替文化水平低的人抄写大字报、画漫画,忙得不亦乐乎。乡亲们见了,都夸赞他,同时,也引起了妙龄女孩子们的关注。
有一次,姜成田提着小桶,挥舞板刷,在生产队的墙壁上写大字块。一个叫闫淑梅的姑娘走过来,笑嘻嘻地上前搭话。姜成田一看,是一位挺漂亮的姑娘,精神也为之一振。俩人就聊起来。此后,村民们就发现:姜成田再抄写大字和画画,身边多了一个“志愿者”。1967年7月1日,姜成田和闫淑梅结婚了。一年以后,闫淑梅生了儿子姜晶;1971年,又生了女儿姜华。和所有成家的男人一样,结了婚就产生了一种家庭责任感。在黑土地上,姜成田一心一意地辛苦耕耘。可是,他不知道,海城人不知道,辽东半岛的所有人都不知道,他脚下的这块黑土地,正在酝酿着一场毁灭性的大地震。
1966年3月8日5时29分14秒,河北省邢台发生了6.8级大地震,死亡人数是8064人。举国悲痛之余,人们不禁要问:下一个大地震,将会在什么地方发生?著名地质学家李四光作出了科学推测:大地震会北移,地点大约在辽东半岛的地震带上。
那么,具体的时间、具体的地点、震级是多少?中国科学家们说不出来。这是一个公认的世界性难题。
1970年,国家把辽南地区列为地震重点监视区。预防大地震,必须要做好宣传工作。1971年4月,海城县武装部的“战备办”主任张明,把姜成田临时借到“战备办”来搞宣传。姜成田也乐坏了:一则每月可发30多元的工资,养活老婆孩子不用发愁了;二则,画画对他来说,就像小孩子做游戏,那是兴趣所在,他可以一心一意地画画玩了。
1972年10月,海城县正式组建海城地震站。当时,这个地震站隶属于营口地震台,实际上是营口地震台的一个观测点。“战备办”的张明主任兼职地震站的领导工作。地震观测是一个科技含量高的工作,能不能把这个工作搞好,他心里没有底。但是,上面交办了,就必须做,这是一个政治态度问题。地震站一共有5个观测员的名额。由于设在远离县城的山区,他便下乡去农村挑选。农村的小伙子们倒是很感兴趣:每月发资,工作不累,名也好听,比种地可强多了。因此,5个名额很快落实了4个。他们是:王力华、乔仓满、赵士海、郝维英。郝维英的年龄最小,才15岁。
张明把最后一个名额留给了“战备办”临时搞宣传的姜成田。
群雁无首难成行。让谁当地震站的“负责人”呢?张明主任有点为难了:这4个人的文化水平低得可怜,名义上是小学文化或初中文化,实际上,都是“混”到毕业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