郭明义没有想到,自己会和雷锋有如此之多的相像之处。
1976年底,刚满18周岁的郭明义,实现了小时候的愿望,被批准加入中国人民解放军,成为一名光荣的战士,介绍郭明义入伍的是当时的鞍山军分区副政委余新元。也许是冥冥之中老天的安排,这位当年介绍雷锋入伍的老红军,又把后来新时期的雷锋——郭明义送到了革命的大熔炉。
郭明义的父亲郭洪俊与余新元是好朋友,一次交谈中,他向余新元诉说了儿子心愿,余新元说:“老郭,你的儿子想当兵,这是件好事,部队需要这样有志向的好孩子,我一定帮忙积极推荐。”正是老红军余新元的帮助,郭明义才迈出了人生最重要的一步。
转过年来的一月,鞍山火车站广场,在一片锣鼓声中,来自鞍钢的200多名新兵正在举行庄严的出发仪式。郭明义作为新兵代表,健步走上讲台,他没有羞涩,没有拘谨,只有激情与流畅,手中的讲演稿他居然一眼未看,新兵们感到惊讶,首长们感到欣慰。
迎接新兵的列车缓缓开动了,新兵们又一次感到惊讶的是,帮列车员打扫车厢,为新兵倒热水的就是刚才发言的来自于齐大山的郭明义。
历史就是这样惊人的相似,当年的雷锋也是从鞍铁入伍,也是从鞍山火车站出发,也是代表新兵发言,也是列车行千里,好事做了一火车。
更巧合的是,他们当的都是汽车兵,不同的是,雷锋在辽宁的抚顺,郭明义在黑龙江省牡丹江市的海林。
既然是汽车连,学习开车技术那是理所应当,新兵们谁不想学?可入伍的第一年,郭明义没能摸上方向盘,被分配到炊事班。班里的新兵们思想很不稳定,有人很消极,有人很消沉,只有郭明义看得很平淡,人是铁饭是钢,一顿不吃饿得慌,汽车可以不开,饭不能不吃。一惯喜欢用行动感化别人的郭明义,依然用行动感化这些刚刚熟悉的战友。
那时,部队的伙食标准还不高,粗细粮要合理搭配,连队每天早上要喝玉米粥。但大棒子又坚又硬,很难熬开,吃下去又不好消化,常常有的战友为此犯了胃病。怎样把棒子粥做得好吃?郭明义动起了脑筋。对于玉米,郭明义有着很深的感情。困难时期,父亲舍不得多吃一口,把省下来的玉米面粥,喂给他吃。小时候家庭困难,玉米是家里的主要粮食,母亲心灵手巧,能把玉米做出好多风味。
为了让战友吃得好,他悄悄地写信给母亲,向母亲讨教,如何把蔘子粥做得好吃。从母亲那取来真经后,他每天很早很早地起床,用清水将大子泡软,再花上几个小时熬大棒子粥,熬得又软又粘又可口,比细粮还好吃。从此,战友们喜欢上了早餐,都想多喝一碗郭明义熬出的大棒子粥。也许,就是从那个时候开始,郭明义养成了每天早上四点钟起床的习惯。
许多年过后,郭明义写过两篇散文,一篇是“母亲的玉米饼”,另一篇是“父爱如春”,他把对父母的爱与对玉米的感情融为了一体。
一年过后,郭明义不再是新兵了,和雷锋一样,成了真正的汽车兵,他的“钉子”精神和雷锋又是惊人的相似。
那段日子,写笔记,记心得,读名著,是郭明义的日常习惯。掌握汽车原理,熟练驾驶技术,是郭明义的主攻方向。毕竟比别的战士学得晚,他拿出了干啥都要最出色的劲头。白天的时间不够用,夜里熄灯号响了,他在被窝里打着手电,学习驾驶技术方面的知识。当时的连指导员康玉久发现了这个秘密,却不忍心批评他,他喜欢带这样的兵。
没多久,他不但驾驶技术过硬,还能凭着记忆熟练地把汽车电路图画下来,听声音就能判断出汽车的故障在哪儿。这般本事,老司机也要修炼好几年,郭明义却仅用了几个月的时间。1980年,在汽车教员大比武活动中,他拿下了理论考试和实际操作两个第一名。
有人问他,这里有什么窍门,他却一时回答不出来。是啊,窍门是什么呢?他觉得,他是靠一股激情来学习的,而他的激情来自于哪里呢?他所在的连队,是沈阳军区23军67师201团1营1连,是具有光荣传统,参加过抗美援朝上甘岭战役、丁字山战役的英雄连队,被称为“钢铁英雄连”。在连史陈列馆里,一面面被鲜血染红的旗帜,一件件英雄留下的遗物,让他热泪盈眶,既然是这个连队的战士,就不能给英雄们丢脸。还有部队所在的地区,也是英雄杨子荣安息的地方,他时常徜徉于杨子荣的墓前,浮想联翩。我们生长在和平环境里,本身就是幸福,祭奠英烈最好的办法,就是让生命更有价值。这就是他为自己总结出的窍门。
许多年过后,郭明义的两篇回忆部队生活的散文,不经意间记录下了他的心路历程。
服役期间,郭明义把汽车当成自己的伴侣,擦得一尘不染,维护得精益求精,驾驶时更是小心呵护,他的车从没出现过大的故障,更没出过事故。物资送到时,他既是驾驶员,又是装卸工,忙前忙后,一刻不停,令在场的人无不感动,称赞他,这个小伙子,眼里有活儿。所以,首长对他特别放心,总是让他单飞,派他出去支援地方建设。
当然,郭明义和雷锋最为相似的,还是助人为乐。
冬天,部队驻地异常寒冷。每天早上,郭明义第一个起床,顶着寒风外出挑水。地面结冰,脚下打滑,扁担上的水桶不停地摆动,溅出来的水在衣服上结成冰,进屋的时候,他已经成了冰人。缸里的水满了,他又忙着砍柴、生炉子、烧水,只为了能让战友们起床后马上就用上热水。自己班里忙完了,他又到别的班,常常是全排的杂事让他一个人包了。
寒冷,不仅仅是上天对大自然的磨练,更是对军人品质的磨练。执行战备机动任务,时常选择最寒冷的日子。一次执行运送物资任务,途中车队里的一名战友驾驶的车,横拉杆脱落了,驾驶室外,零下40度,滴水成冰,维修成了大问题。郭明义二话没说,跳下车去,爬到战友的车底下,过去帮助抢修。车下狭窄,40多分钟的抢修时间里,不能穿厚重的衣服,不能戴厚厚的棉手套,冻得浑身打颤也得咬牙忍着。等到车修好时,他的耳朵钻心地疼,到了目的地,经医生检查,确诊耳朵严重冻伤,甚至影响到了一只耳朵的耳膜,至今,他的那只耳朵听力还明显的不行。
每当遇到战友的车出了故障,或者是抛锚了,总能看到他第一个跑去,帮助推车、修车。一次,战友驾驶的车行驶在冰雪路面上,滑得无法行走,他脱下大衣,垫到车轮下,等到车正常行驶了,他的大衣已经被碾得支离破碎。
部队中有新兵为老兵服务的传统。五年服役期,无论当新兵,还是当老兵,郭明义始终如一地为班里所有的战士服务,为大家洗衣服、打水、做被,很多人都觉得他这样做有些傻气。部队当时的被子都是自己洗、自己做,郭明义看到许多新兵不会做,就主动为他们做好。一旦别人对他做出点啥,他要感恩一辈子。一天,轮到他站岗,由于白天太辛苦误了岗,排长不忍心叫醒他,就替他站了一次岗。回想起这段经历,他总是觉得愧疚,30年过去了,他还念念不忘,写了一篇《想念排长》的散文,刊登在矿业公司的报纸上。
入伍五年,郭明义五次获得嘉奖,被评为全师“学雷锋标兵”。
1980年6月12日,郭明义光荣地加入了中国共产党。
1978年12月汽训队给郭明义的鉴定中写到:郭明义在各项工作中以雷锋为榜样……全心全意为同志们服务,保持和发扬了艰苦朴素和艰苦奋斗的光荣传统。
1981年10月15日,连党支部给郭明义的技术鉴定中写到:……郭明义刻苦钻研技术,驾驶作风正派,在业务考核中成绩优良,在复杂情况下能单独完成任务,并多次受到上级领导和用车单位的表扬和好评,行车几年来无事故,为部队建设做出了一定贡献。
1979年3月,郭明义在广播中听到云南普洱地区发生了6.8级地震,财产损失很大,又有人员伤亡,他柔弱的心肠受不了,眼泪流了下来,马上把自己入伍以来积攒的100多元津贴,全部寄给了灾区。从此,为灾区、为贫困人员捐款的善举,他再也没有停歇下来。
30多年来,无论走到哪里、从事什么工作,郭明义都始终保持着革命战士的光荣传统。他在回忆部队工作生活时写到:“长期的部队生活,锻炼了自己……我感到,人活着,就要努力奋斗;人活着,就要为他人多谋福利。这样才使得生命有价值、有意义。”
不久前,当年所在部队的首长来鞍钢看望他,历数他在部队所获得的嘉奖,所做过的好事,他似乎忘记了这些,反问首长:“有这么多吗?”首长是在档案里提取到的准确数据,当然不会错。
郭明义一笑,回答道:“谁都不能天天扛着荣誉过日子,荣誉属于快乐,属于昨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