六姐妹的家在南方一个小镇上。
小镇原是一片孤岛,是古代渔民迁移到此繁衍生息而发展起来的。渔民砍下岛上的参天大树,钻凿成船。船的样子极像器皿“瓯”,所以小镇被称之为“瓯船”。北环山,南面海,小镇坐落于山海之间。久经发展,滨海东西两侧形成两条航道,这状似在岛上设了两道门户,于是小镇更名为“瓯门”。而“瓯船”一名,现在特指滨海东侧一带。
在搬到岩廾村的三层楼之前,六姐妹家住在西菜村的一个草寮里。家门前,就是国道。公路自西向东,贯穿整座小镇,是镇上唯一的低速公路。六姐妹的家在公路的南边,其斜北面是塑料厂,正北面是一条通向山脚菜园的捷径。周遭变化再变化,以致孩子无法确切地说明当年哪该是哪。如今,草寮的位置是一栋工商管理局大厦;工厂还是工厂,只不过从塑料厂变成了雕塑厂;对面的路口边竖起了一块刻着“联合园新村”的石碑。这些变化就发生在几年前,可孩子却感觉有十几年之久。
工厂东边有一条大路,当年孩子们极为熟悉,因为这是避开公路通往学校的安全捷径。校服,走走跑跑地;书包,晃晃悠悠地;水壶,哐哐当当地。小学生们,来来往往……蹦跳的脚步滚起地上的尘灰,奔腾的尘灰荡起放学的欢笑声,澎湃的欢笑声扬起手中的红领巾,翩翩的红领巾捧起心中的欢乐……现在路还在,只是变窄了,路口还多了一座税务局。不知哪天,路口又多出一块“玄天上帝”的石碑。很是醒目地告诉人们,由那里往北会有一座庙宇。税务局的东边是刚整修不久的派出所,大门不再“难找”,门内也不再“神秘”。儿时,孩子望着高高的城墙和葱郁的树木总想知道所里的模样,可总也瞧不着。现在城墙和树木都消失不见了,取而代之地是低矮的栏杆和翠绿的草丛。于是,愣大一个空旷场子暴露在孩子眼前。阳光照在场子的水泥地上,照在大楼的玻璃窗门上,交相辉映。
派出所的旁边就是六姐妹的小学。校门前两棵英雄树,沧桑中依然显现着勃勃生机。适时花开,适时叶落,屹立着,笔直地,从过去到现在,仿佛也会直到未来。树旁花草旺盛,展示出它们及他们过去努力的成果。大门上的“瓯门小学”四个红色大字,尽管没有翻新,却依旧鲜明。穿过学校铁栅门能见一个操场,操场围墙内侧写有“教育要面向现代化,面向世界,面向未来”,是老校长亲自粉刷上去的。正前方四层高的楼房,是孩子们的教室。白色的墙砖,绿色的门窗,楼顶上耸立着红旗,墙面上钉有一张张大字牌……在哥哥姐姐们的记忆里,小学断不是这番模样的。他们能想起的是:破旧的瓦房,上学桌椅挤着坐;茂密的草树,下课游戏到处喊;神秘的水塔,劳动穿梭互吓唬……然而,不论是弟弟妹妹的,还是哥哥姐姐的,小学的所有,最后都在一声咔嚓之中汇聚成一张毕业照。
小学的对面是邮局。自西向东的公路在这里稍稍右拐,所以比较容易发生交通意外。公路南边的孩子们上学,会先聚到邮局前面,然后由家长、老师或者交警带领着过马路。邮局往西百米处有一间小卖部——曾经是一家小饭店,旁边还有一条通往西菜村的小路——路口竖着一块蓝色铁牌,上书“前面学校,车辆慢行”。
小学往东,面朝山村、广同饭店、前往省城和鹏城的售票点、小镇政府、河港……
河港自北向南,穿过公路,经过计生委、通港路、穿城路、海鲜饭店、居委会、妈祖庙,到达瓯船和码头,通向大海……
邮局往东,中山街、东菜村、法庭、集市……
曾经熟悉的,不再熟悉的,重新熟悉的,即将熟悉的,不断地涌现在孩子们的脑海。
有一个小镇在渐渐铺开,有一间草寮在渐渐清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