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山的石坑,是小溪的源头。大岩石居多,水落岩石之间,故名“石坑”。山腰有一处足迹,深深印刻在无比坚硬的大岩石上。孩子对此不免产生无尽的遐想,“那可能是野人或者外星人留下的呢。”听着叮咚的溪水声,攀着奇异的大岩石,抓着结实的老树藤,爬山的孩子无疑是快乐的。
大人们常常叮嘱孩子们:“石坑游水浸死人,不准去石坑游水,敢去石坑游水就打断你腿。”但是每一个夏天,总会有很多男人和男孩从三层楼窗前经过,他们都是到石坑游水的。其中还有哥哥、弟弟和他们的同学们。
北山东边还有一处溪流,小镇称为“溪阿尾”。虽然有点偏远,但是沿途风光不错。形状各异的大岩石,像鲤鱼,像蛤蟆,像老鹰……千姿百态,意趣盎然。还有丰富多样的水果树,香蕉、芒果、杨桃、黄皮、龙眼……色泽饱满,垂涎欲滴。
嘴馋手痒,孩子不免蠢蠢欲动。“看着看着,一不小心就把它们看到手上、看进肚里。”
孩子之间也会相互吓唬,“偷水果,抓贼啦。”被惊吓着从树上跳下来落荒而逃的孩子,连鞋子都来不及穿。
炎热的暑假,小孩子成群结队到溪阿尾也是为的游水。像妹妹这样不会游水的孩子,可以只是泡水。会游水的大人和大孩子会选择石坑,因为石坑的水深。哥哥总说,“池子基本都有一人身高深。”比起到处是岩石景象的石坑,溪阿尾处处是浅水池。水清且浅,是天然的戏水乐园。
父母亲并不愿意孩子们跑到那么偏远的溪阿尾去游水,而且附近山脚似乎有毒虫出没。但是孩子们总耐不住玩心,父母亲也拦不住,只能叮嘱大孩子好好看住小孩子。
溪阿尾的浅水滩有许多好看的石子。在阳光的照射下,在溪水的映衬下,石子闪闪发光,显得五彩斑斓。妹妹很是喜欢,把它们当成宝贝,不辞路途遥远也要把它们搬回家。然而,搬回家的石子实在不像妹妹第一眼看到的那般美丽,它们既不会发光也没有色彩,它们只是普通的石头。妹妹很是失望,她想到了童话故事里那些坏蛋的下场,“因为贪心,他们手里价值连城的宝石最后变成了一文不值的石头。”妹妹明白不该强求不属于自己的东西,那些石子只有回到溪阿尾才能恢复如初的光彩。
溪阿尾的高山上长着一种类似菠萝蜜的果树。“金黄金黄地,很像菠萝,看上去很好吃。”因为地势险峻,孩子攀不上去。哥哥姐姐告诉弟弟妹妹,“别看它长得像菠萝,其实很难吃。”这么一句话,竟就断了孩子的念想。
东山脚下是面朝山新村,村旁有一条河港直通大海。祖母偶尔带着弟弟妹妹到河滩边摸河蚬。小小的青河蚬,放点姜葱爆炒,是一道不可多得的美味。
====《此处填不了空行所以分割线》====
在小镇动员人们清洁海滩之前,大海是浑浊不堪的。岸边垃圾成山,一座座连绵不绝。海上垃圾漂浮,厨余杂罐、塑料泡沫、死鸡死鼠,浓烈的恶臭随着海风扑面而来。海水每天涌现出不同的颜色,时而乌如墨,时而红如血,时而黄如油,时而青如苔,甚至五彩斑驳。对小镇的大海来说,湛蓝是一种奢望。
“大海是我家,清洁靠大家。”某天,各学校组织全体师生到海边清除垃圾。这之后,大海一天比一天干净,一天比一天开阔。“海沙白得很,用来炒芝麻非常棒。”母亲如是说。清蓝的海水,迷人的海滩,大人小孩自然经常去游玩。
从三层楼所在的岩廾村出来,穿过公路往前直走,孩子们就能看见浩瀚无际的大海。路拐东,是狭长的小镇海堤,从这头的小镇中学,一直延伸至东边的瓯船码头。中学西边一带原先也有海堤,但在海水每天的撞击和冲刷下已渐渐残落。冲垮的堤石,大大小小布满孩子上学的道路。路虽然不是很好走,但在习惯之后,孩子们也能行动自如。
西边海滩有两座小沙丘,孩子们经常把它当作滑滑梯。即便有时滑落得不顺畅,孩子们能在沙丘上滚来滚去也是乐呵呵地。沙丘上不长绿树也不长青草,只会生长一种没有叶子的乳色草根。这种草根可以挖来吃,甜甜的根汁能为孩子们止渴和解馋。
站在沙丘望向大海,只能望见两座海岛。大海往南很远的地方有一座形似鸡心的岛屿,名为鸡心山。人们只有在天气晴朗的日子才能看得见它。它的所在,比孩子们想象得到的很远还要遥远。
另一座就近的海岛是鲨鱼岛,位于西南。妹妹小时候认为,它之所以叫鲨鱼岛是因为它附近的海域存在着许许多多的大鲨鱼。后来妹妹随家人坐艇出海,一路也没能碰上一只大鲨鱼,方明白海岛徒有虚名。之所以叫鲨鱼岛,是因为从小镇方向上看,海岛像一只漂于海面的鲨鱼。人们到了岛的南面就会发现它其实一点都不像鲨鱼。那次出海,由于晕船,妹妹没能上岛冒险,只是靠岸看见很多渔民在采生蚝。
海边有各种好看的贝壳和海螺,孩子们小时候也经常会去捡。不论大小,哪怕只是很小一片;不论好坏,即便只是贝壳残片。雪白的大贝壳,孩子会在上面涂鸦绘色;花样的小海螺,孩子会试着把它们粘成工艺品;完整的贝壳,孩子会当作扮家家酒的碗勺;残贝碎螺,孩子会把它们洗干净了藏进玻璃瓶里,那看上去也是一件特别美好的事情。
当人们走近沙滩的时候,能看见这样一种壮观景象:铺满粒粒小沙球的沙滩上,成群小螃蟹正以迅雷不及掩耳之势躲进各自的小洞里。为了吓唬小螃蟹,孩子们会故意跑得很快或者走得很轻。看着成群小螃蟹一起惊慌失措的样子,孩子们乐此不彼。黄豆大的洞口旁边,密密麻麻的小沙球呈放射状排列,分布得很是均匀。这些小沙球是什么呢?大人们解释,那是螃蟹的沙粪。大海退潮的时候会把一些小生物留在沙滩上,螃蟹以沙里的小生物为食。小螃蟹从洞口爬出,一边爬行一边挖沙,一边筛取自己所需的食物,一边丢弃小球状的沙粪。沙粪,就是螃蟹吃过的沙团。一旦涨潮,沙滩上一大片的小沙球就会被淹没。第二天退潮,小螃蟹又开始一边吃食一边弃沙。
这么可爱的小螃蟹,孩子们偶尔也会抓上一两只来逗逗。但是它们长得太小了,连小指甲都比不上,孩子们生怕弄坏。而对于寄居蟹,孩子们可从不手软。为了取得喜欢的海螺,孩子们不惜把寄居蟹从海螺里拔出来。“它不会死,总还能找到下一个螺壳。据说,这种家伙为了找到适合自己的房子,不惜把海螺弄死、撕碎。”很多渔民还会把寄居蟹当作鱼饵,因其诱鱼效果颇佳。
小螃蟹住在湿沙滩,大螃蟹则藏在干沙滩。干沙滩上有很多核桃大小的洞口,洞里可能就藏着大螃蟹。孩子们会用灌水的方式把螃蟹逼出来。选好洞口,灌进海水,直到螃蟹出来为止。“这边是它的穴位,你们不要踩着。”孩子们有自己的一种判断和心得。大螃蟹并不好抓,几个孩子一起合力灌螃蟹,还会使用包抄堵死等各种策略。干沙滩上收获的一般是雷公蟹。据说,这种螃蟹一旦咬到人,就会紧紧咬住不放,只有听到天上响雷,它才会松口。雷公蟹由此得名。还有一种说法,雷公蟹的蟹壳像石头一样坚硬,只有雷公能劈开。过去人们说,雷公蟹不能全身食用,只能食其双螯。后来人们才震惊发现,雷公蟹一身美味。
====《此处填不了空行所以分割线》====
孩子们还会经常到西边海滩挖拾仔。拾仔是一种贝类,只有瓜子大小,略呈三角形,壳面光滑,常见壳色有灰色、白色、灰白色、黄色、灰黄色、粉色、灰粉色。在退潮挖拾仔之前,孩子们会先在浅浪边捡拾仔。在浪花涌上又涌下的过程之间,沙滩上会显露出许许多多的拾仔。海浪渐渐退下,这是孩子弯腰捡拾仔的时机。在拾仔往沙里逃窜之前,在海浪再次涌上来之前,孩子要以最快的速度捡起尽可能多的拾仔。这时,孩子如果只专注于眼疾手快地捡拾仔,如果只欢喜于拾仔多得应接不暇,忘记留心即刻就要打上来的浪花,那么衣服就可能会被打湿,甚至头发脸蛋也会吃水。“不是每一个浪花都像上一个浪花,你永远不会知道下一个浪花到底有多大。”人多的时候,孩子之间还会出现碰头撞肩的情况。所以说,捡拾仔是既考眼力又练反应能力的活儿。捡拾仔的时候,如果足够幸运,孩子还会捡到沙白[即白贝]或毛蛤;如果足够神奇,孩子还能捡到青匙[即贻贝]或扇贝。这些都是意外的惊喜。
海浪渐渐涌上,孩子需要从沙滩上的拾仔回过神来躲浪花。有的孩子直接站起身来,有的孩子直接往岸上跑,有的孩子把长裤又稍微往上提了提,有的孩子则毫不在意地任由浪花打湿全身,还有的孩子会选择跳浪花——看准浪花打过来的高度,像跳橡皮筋似地奋力跳跃,每一个跨过浪花的孩子都仿佛自己是大海里最荡漾的一层浪。
相较于挖拾仔,捡拾仔只是热身运动。到了退潮,挖拾仔才真正开始。镇上男女老少会带着汤勺、抹泥刀、洗菜篮和小桶等各种工具从四面八方涌现在沙滩上。手拿汤勺等工具,径直蹲下,轻轻一刨,稍稍一刮,碰到异物,触到磕绊,见是拾仔就捡进洗菜篮里。挖拾仔,不会深挖,只翻沙滩表层,一边往右刨刮一边挪动脚步,就像要把整个沙滩都梳理一遍似的。到黄昏时候,沙滩上会是一派坑坑洼洼的景象。接着涨潮,海水会慢慢地把它淹没,会缓缓地把它抚平。
正经挖拾仔的人群之中,有的孩子在堆沙塔,湿沙滩里挖个坑,坑里抓把和着水的海泥,任它顺着手指自然地一点点地滴落在坑边。越滴越多,越垒越高,就像一座塔。也有的孩子在盖沙洞,将手或脚平放沙滩上,把半湿的海泥往上面盖实并拍紧,再慢慢地抽出手或脚,一个山洞就盖好了。还有的孩子在做沙球,用干湿适中的海泥搓成一个大沙球,相互之间比拼沙球的硬度,或是抛滚或是碰撞,海滩上一片嬉笑声。
回家之前,孩子们会先用洗菜蓝把拾仔身上的泥沙洗去,再把它们倒进盛好干净海水的小桶里。小小颗,几近满桶,尤为满足;沉甸甸,各种壳色,甚是好看。静置一晚上之后,不论是爆炒拾仔还是腌制拾仔,味道都是极好的。
西边沙滩挖拾仔,东边滩涂挖蛤仔。蛤仔,即花甲、花蚬子,长约三厘米,略呈圆形或近三角,壳面密布不规则花纹,常见壳色有黄褐色、棕褐色或浅紫色。西边沙滩挖不到蛤仔,孩子们得往东走,到瓯船一带的滩涂才能挖得到蛤仔。挖蛤仔和挖拾仔的方法差不多,但因东边滩涂多以黑泥和石头居多,所以挖起来没有挖拾仔那么轻松和顺利。除了汤勺、抹泥刀,很多人还会带上钉耙或者铁钩这样的工具。
蛤仔不像拾仔那么容易捡,想在退潮之前就从水里摸到蛤仔,那是打着灯笼没处找。这时候,只有顶着大太阳在玩海水的孩子。虽然退潮时间有迹可循,但是孩子们总是每次午饭之后就出发。待到退潮,待到瓯船海边人头济济,不待到太阳下山晚霞满天,不待到涨潮,孩子们都不愿回家。
蛤仔挖到的可能性也比拾仔小。大姑一家是挖蛤仔的好手,告诉孩子要找滩涂上孔多的地方挖。不过孩子还是任意下手,有没有蛤仔但凭运气。退潮之后的浅水滩,也会有很多人一边游着水一边摸蛤仔。“住在海边不会游泳是要被人取笑的。”但是妹妹就不会游水,她要是把衣服打湿了也只能浸坐在水里摸蛤仔。“从来衣服都是干着去湿着回。每一次去的时候都信誓旦旦地,这次衣服不能打湿。结果都是失败。你不去沾浪花,浪花也会扑向你。”
蛤仔是市集上最为常见的食用贝类。每天傍晚,码头上有专门收购蛤仔的人们。一斤蛤仔卖一块多钱,孩子们能从中赚点零花钱。更多时候,孩子们还是选择把蛤仔带回家。餐桌上多添一道美味,何乐而不为。
====《此处填不了空行所以分割线》====
过去,一家人并不曾有烧烤这样的家庭活动,孩子们常常是和同学或玩伴一起烤个味尝个鲜。碰上谁家来人送番薯,孩子们就必须拿走好几个去烧烤。有时是在西边空地上挖洞,有时是在后山田野上囤土,有时便是在沙滩上抹海泥。
无须其他准备,带上番薯,孩子们手里只要再揣个打火机就好。海边有树木有草丛,孩子们很容易就能搜集到木柴和干草。“沙滩上简单刨个坑,用石头和海泥砌成炉,再把番薯用木棍架好,然后就能起火了。”妹妹说道,“烤番薯不用什么技巧,只要不断烧柴就好。”柴火烧得差不多的时候,孩子们会把炉子推倒,紧接着用大量的海沙把整个炉子盖满,并用脚踩实。“这是为了把番薯捂熟。直接烤熟也可以,但是需要的木柴会多一些。而且,捂熟的番薯会更香。”孩子们身上如果还揣了鸡蛋,推炉的时刻可以顺便把鸡蛋也抛进去捂熟。“不过鸡蛋并不能直接抛进去,需要事先用湿海泥把它包裹并搓成球。这样捂熟的鸡蛋嗷嗷香,有海的味道。”
烤番薯、烤鸡蛋、烤鱿鱼、烤鱼虾,这些事放在沙滩上进行,自是别有一番海味。
中秋节的海边最为热闹,镇上人们会成群结队地去烧烤、放烟花和放孔明灯。八月十五月儿圆,浪花沙滩夜无眠。“当你望着一个个往上飘去的孔明灯好像就要飞到天上和月亮一样高的时候,你会觉得,每个人的心愿都将会实现。”
====《此处填不了空行所以分割线》====
“听说咱小镇要有铁路了,将从后山溪阿尾那里穿过。”
“听说西边沙滩一带已经被卖,我们要没有沙滩可以去了。”
山和海的心愿会是什么。孔明灯上面不知有没有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