家里的第一台电风扇是一个小台扇,略带铁锈的网罩里三瓣淡黄色扇叶,稍长铜斑的支柱上一块塑料钻外壳。最吸引孩子的莫过于这块塑料钻,因为它能够散发金黄色的耀眼光芒。尤其在夜里,只需摁下支柱上的按钮,那一撮金光便会在黑暗之中显现出绚丽魔法。享受着金光笼罩在脸庞上的炫彩和烁亮,孩子感到异常兴奋。开关、关开,频繁摁动,小台扇最早坏掉的部件正是塑料钻外壳里的小灯泡。
风扇的调速挡也是孩子们经常摆弄的。孩子一边惊讶于风速可以用按键来控制,一边激动着不断地尝试变换按键。“1”挡到“2”挡,再到“3”挡,又跳回“1”挡,感受风力由小到大又由大变小的奇妙。
炎热的夏日里,这家里经常会出现这样的画面,三四个孩子围着一个电风扇在大吼大叫,“啊、啊、啊”之中夹杂着“哇、哇、哇”。台风到来之前,孩子们喜欢迎风高呼,风扇面前如是。站在风扇跟前“啊、啊、啊”的大喊,听着风的作用下变成“哇、哇、哇”的回响,就这样孩子们都能得意得很。
风扇只一个,孩子三四个,风扇左右摇头的功能在这时就派上用场了。孩子们围着风扇站好,当扇头转到自己面前时就卖力开嗓,尽情展现自己宏亮的歌喉。实际上,他们从没有停止过“啊、啊、啊”。扇头转到哪,人头就凑到哪,喊声也随之跟到哪。抢着凑上前的,争着喊在前的,几个孩子的声音可以压过风扇转动的“咔、咔、咔”噪响。
由此可以看出,孩子们从小就没有科学家的头脑。风扇为什么会转动?风扇为什么能带来凉爽的风?对他们来说,那就像每天要吃三顿饭一样不需要探究。
在孩子们迎风喊得起劲之时,会有这么一个声音突然插入:“不要通通挤在风扇前啊!挡着了呀!”
孩子们会很自然地驳道,“风怎么能挡得住!”
“风怎么挡不住?”
“风台就挡不住。”
“……”
如果是父亲来了,不等声起,孩子们就会自觉地从风扇前散离。
夏天真是热,风扇就是“神”。有那样一群孩子老吵在跟前,“神”也会烦。“神”烦的时候就不动了。孩子们很懂得拿支笔伸进网罩里轻轻地挠一下扇叶,这样“神”就会继续神了。
长期吹风扇不好,母亲常对赖在风扇前的孩子们说,“风扇不要吹得太多啊,容易感冒。”
孩子们争辩,“太热,没有风扇怎么得了。”
“你们一直都在闹,怎么会凉呢,好好坐下来就会凉了。”母亲解释,“你看,门外坐着会有风的,不知有多凉快!”母亲继续诱导,“快,搬个小凳子过来。”
孩子们不情愿地挪到了门口。
夏日里的自然风确比电风扇的机械风要凉爽,这是孩子们坐上门口的第一感受。知道母亲没有骗人,黄昏时候坐门口纳凉成了孩子们的一种习惯。
停电纳凉,聊声闲语,抬头数星星,低头风悄悄,另有一番平淡。凉风不是想有就有,停电又停风的日子也是常有的。这时的闷热,便靠着一把小小的扇子来驱除。
====《此处填不了空行所以分割线》====
当时最常见的是芭蕉扇,轻便而实用。孩子眼里,这种扇子断无法沾边可爱和好看。妹妹更是认定,那是长辈们用的扇子。
某天,家里出现了一把塑料扇。它的形状和芭蕉扇一样,只不过扇面上有彩色的图案。这类塑料扇的图案,或是美人图,或是花草图。例如古代四大美女,上书人名;又如牡丹花,上书“花开富贵”。
这样的美人和花草,妹妹并不觉得有多美。但是母亲哄幺弟的时侯总会指着扇面戏说一番:“你看你看,这真娞[指漂亮。之前章节出现过]哦!”
妹妹心道,“那么俗,幺弟怎么会喜欢呢?”然则,见幺弟嚎啕大哭,作为姐姐的她也不能袖手旁观。
于是,妹妹露出一个笑脸,并学着母亲的说法大大地赞道:“嗯啦,啧,啧,够娞的啊,够娞的啊!”
在母亲和妹妹的“啧啧”声中,幺弟的哭声果真缓了下来。
见招好使,妹妹之后也常这么拿扇子来哄幺弟。直到某天,幺弟白眼道:“我才不要,那是你们女孩家才喜欢的东西。”
“哎呀,你以前明明好钟意的。”
“你个骨头[相当于我信你个鬼]。”
“哈哈哈,”妹妹大笑,“我就知道你也觉得不娞。”
上学以后,孩子们会买一种折扇。因其收撒自如的特性且扇面图案是卡通而深受镇上中小学生喜爱。扇面的可爱性推动了折扇在女孩子之间的流行,扇子的折叠性则大大促进了折扇在男孩子之间的活跃。校园里还兴起了“单手收撒扇子”的学习之风。
戏棚上,白面书生右手一出,唰地一下扇子漂亮撒开,再唰地一下扇子帅气合上。那一串流畅动作,孩子看得雪亮,于是特别想拥有那样的一把折扇。用妹妹当时能想得到的词语形容,那就是“好酷”。后来折扇有了,孩子单手却无法干脆利落的实现“一收一撒”,总需要两只手来把扇子张开和叠合,孩子遗憾自己施展不出那样耍帅的功夫。再盯着台上的“一收一撒”,孩子又特别想拥有那样的一只神之右手。
再后来,弟弟妹妹们靠着哥哥手把手的教法倒也学会了那一溜动作。不只会用右手“耍帅”,也会用左手“耍帅”。只要折扇在手,弟弟妹妹们就爱“唰、唰”来两下。有时还会作书生状,学着戏里“唰”的一声张开扇子,有模有样地稍微扇个几扇,然后“唰”的一声合上扇子,再走个几步作优雅状。孩子扬扬得意的样子,自不必说。
“啊、啊”吹风扇,“唰、唰”拿折扇,凉快的同时孩子们总不忘自娱。
卡通折扇盛行时期,普通竹木做扇骨、山水诗文写扇面的折扇,在镇上便成了稀有之物。六姐妹家里也有这样的一把折扇,竹骨黑纸扇面,上书经典语录。此时家里已经拥有足够用的电风扇,而市面上的迷你风扇也已各有发展。折扇不常用,便作摆设插放在房间的书盒里。偶尔无聊,孩子能拿它来两下“唰、唰”;偶尔打架,孩子能把它当兵器攻与守。
日子长了,折扇老旧,家中猫狗更是加速了它的衰竭。起初,扇面被撕成“线状”,弟弟用透明胶布给粘了粘,扇子也算好了。后来,扇面被撕成“碎状”,姐妹们以为要和折扇就此永别了,没想弟弟执着,又要把扇子给粘回去,只不过……
恢复原状是不可能的,恢复半状也还是不可能的,恢复四分之一状呢?果然,也还是不可能的。家里刚巧没有透明胶布,弟弟只能用黄色不透明胶布把扇子彻头彻尾地给封了个严实。这样一封,黑纸扇面成了黄胶扇面,而扇面上的经典语录也只能隐约可辨。再加上竹骨损毁严重以致不能再折合,这么折扇也谈不上折扇了。不过,这样的粘封倒使扇子变得“坚不可摧”。包裹一层胶布的扇子,既不容易打湿也不容易撕破,可谓硬实牢靠。
很久很久以后,在小名名的“超人变身绝技”之下,“坚不可摧”彻底告别了世界。“这扇子在我们家耗费了近十年光阴。虽然并非一直完好的存在着,甚至还曾面目全非,却是一把坚强有魄的折扇。”妹妹如是说。
不管是芭蕉扇、塑料扇,还是折扇,始终陪伴孩子童年的还是母亲手中的那把扇。
孩子们躺在席子上,母亲拿着扇子坐在旁边缓缓地扇风。断断续续的凉风,拂过孩子的脸蛋,拂过孩子的手臂,拂过孩子的小腿,为孩子赶走蚊蝇,为孩子驱除暑气,让孩子睡得安逸。午后的阳光很是灿烂,慵懒而和煦的轻风,随着母亲扇子的摆动,正渐渐吹来。
多年以后,依然是大厅地板上。枕着小矮凳闭着眼睛的母亲,依旧拿着扇子在缓缓地扇风,只是扇下变成了她那可爱的孙子。小孩子睡得熟,小手儿还紧紧攥着母亲的衣角。
虽闭目却扇风不歇,夏天甜甜凉凉地。
====《此处填不了空行所以分割线》====
“没见阿爸拿过真正的扇子,他都是就着草帽用,攥住帽檐的一角扇风。”
仓库的草寮,相当于一个炉子。一旦出起汗来,风扇也不足以驱除热气。“别说干活,就是送个饭盒进去都能感受到一股灼热。”每到中午就为父母亲送饭的妹妹是深有体会。
柜台上拨弄算盘的父亲,衬衣早已湿透。他的背后,开着“3”挡的台扇咔咔响着,吹出来的强风,更像呼出来的热气。算珠子哒啦相撞,似乎还夹杂着汗珠子滴落的声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