登陆注册
1111500000019

第19章 八观①第十三(2)

察看灾年饥荒的情况,核算从军服役的人数,观察楼台亭阁的修建,计算财政开支的花费,虚实之国,就可以分别出来了。一般占有万户人口的农村,可耕种之地,有方五十里就够了。不到万户的,可以包含进去山泽之地;超过一万户的,则要把山泽排除。那种土地均已开辟,而人民仍无积攒的国家,是因为国家小而田地少;土地只开辟一半,而民有存粮、粟米富有的国家,是因为国家大而田地多。国家虽大而荒地没有开辟,是因为君主追逐财货而臣民好利的原因;土地开辟虽多而人民粮食不够,是因为朝廷赋税沉重,人民出售存粮的原因。所以说,粮食出售远达三百里,这个国家的存粮就不足一年之用;粮食出售远达四百里,这个国家的存粮就不足半年之用;粮食出售远达五百里,民众就面有饥馑了。一个国家,庄稼减收三分之一,叫作小凶年;三个小凶年等于一个大凶年。大凶年百姓就有饿死在路上的了。一国有十分之一的人服役,就要有十分之三离开农业生产,庄稼也就要减收三分之一。庄稼减少三分之一的收成,而又没有以前的存粮,这样,路途上就会有无人掩埋的尸体。抽十分之一的人去从军,接连三年不放松,又没有囤积的粮食,百姓中就有人买卖儿女了。所以说:山林尽管离京城很近,草木虽然茂盛,官室的建筑依然一定要有限制,封闭和开拓仍然一定要按时节。这是什么原因呢?这是因为:大树木不是一个人能采伐的,大树木不是一个人能挪动的,大树木不是一个人能输运的,大树木不是能加压在薄弱的墙上的。所以说,山林虽然广阔,草木虽然茂盛,禁止和开拓一定要按时节;国家虽然充足富裕,金玉尽管多,宫室的修建一定要有限制;江海虽然辽阔,湖泽虽然广大,鱼鳖虽然很多,鱼网的眼孔一定要有规则,捕鱼的人不可能走一条财路而发财。这不是对草木有私心对鱼鳖有偏袒,而是怨恨百姓放弃了粮食生产。所以说,古代君主严禁上山下海劳动,是为了让百姓专注进行粮食生产。因为百姓没有粮食就不能生存,粮食没有土地就不能生长,土地没有百姓就不能耕种,百姓不认真耕作,就无法获得财物。天下一切财物的产生,是因为用力气;力气的产生,是因为身体劳动。因此君主用财物没有限制,这就是让百姓用力气不停止。所以说,亭台相望,上下就相互憎恨。百姓没有余粮贮存,有禁就不一定能止;百姓中有饿死的人,作战就不一定成功;路途上有无人掩埋的尸体,防守就不一定稳固。有令不一定能行,有禁不一定能止,作战不一定胜利,防守不一定稳固,那么国家的败亡就随着而来了。所以说:考核灾年的饥馑状况,总计当兵从军的人数,观察亭台楼阁的修建,计算国家财政的花费,国家的贫富情况就可明白。

入州里,观习俗,听民之所以化其上①,而治乱之国可知也。州里不鬲②,闾闬不设,出入毋时,早晏不禁,则攘夺窃盗,攻击残贼之民,毋自胜矣。食谷水,巷凿井,场圃接,树木茂,宫墙毁坏,门户不闭,外内交通,则男女之别,毋自正矣。乡毋长游③,里毋士舍,时无会同,丧烝④不聚,禁罚不严,则齿长辑睦⑤,毋自生矣。故昏礼不谨,则民不修廉;论贤不乡举,则士不及行⑥;货财行于国,则法令毁于官;请谒得于上,则党与成于下;乡官毋法制,百姓群徒不从。此亡国弑君之所自生也。故曰:入州里,观习俗,听民之所以化其上者,而治乱之国可知也。

入朝廷,观左右,求本朝之臣,论上下之所贵贱者,而强弱之国可知也。功多为上,禄赏为下,则积劳之臣不务尽力;治行为上,爵列为下,则豪杰材臣不务竭能。便辟左右,不论功能而有爵禄,则百姓疾怨,非上贱爵轻禄,则上毋以劝众矣。上令轻,法制毁,则君毋以使臣,臣毋以事君矣;民倍本行而求外势,则国之情伪竭在敌国矣。故曰:入朝廷,观左右,求本朝之臣,论上下之所贵贱者,而强弱之国可知也。

[注释]

①化其上:接受官府教化。②鬲:隔离的墙。③长游:乡的基层官员。④丧烝:葬礼祭祀。⑤齿长辑睦:指尊贤敬长的和睦风气。

[译文]

进入一国的州、里,观察风俗习惯,了解它的人民是怎样接受上面教化的,治乱之国,就可以区别出来了。州里之间没有隔墙,里门没有安设,出入没有定时,早晚不加管理,对于抢夺、盗窃、殴打、害人的分子,就无法加以管制了。吃同一条山谷里的水,在一个巷子里打井,场园菜圃相连,树木茂密,院墙破损,门户不闭,内外随便往来,男女之间的界限,也就无法规正了。乡没有官吏,里不设学堂,不按时集会,丧葬祭祀人们也不相聚,禁令刑罚又不严格,尊贤敬长的和睦风尚,也就无从产生了。所以,婚礼不严肃,人们就不注意廉耻;选贤不通过乡里,士人就不注重品行;贿赂财货风行于国内,法律政令就败坏于官府;请托办事之风通行在上面,结党营私之事就发展在下边;乡官不实行法制,百姓就不会服从命令。这些就是亡国弑君发生的原因。所以说,进入一国的州、里,观察风俗习惯,了解它的人民是怎样接受上面教化的,治乱之国,就可以区别出来了。

走进一个国家的朝廷,观察君主左右的侍臣和朝廷的大臣,考察一下君臣上下所看重或看轻的,国家的强弱情况就可了解。战功多在众人之上,受奖行赏时却在众人之下,那么身经百战的将军再也不肯尽力;政绩好可列为上等,任命官职时却排到了下等,那么才华出众的能臣再也不肯尽能;善于逢迎讨好的左右宠臣,不论功劳才能却享有官爵和禄赏,那么百姓就会怨恨和非议君主,并且轻贱君主的官爵和禄赏君主就无法勉励民众了;君主的政令受轻视,法制就会被毁坏,君主就无法使令臣子,臣子也无法为君主办事了;民众背弃本国的军队而寻求外国势力,国家的虚实真假情况全被敌国掌握了。所以说:走进一个国家的朝廷,观察君主左右的侍臣和朝廷的大臣,考观一下君臣上下所看重或看轻的人事,国家的强弱情况就可了解。

置法出令,临众用民,计其威严宽惠,行于其民与不行于其民①,而兴灭之国可知也。法虚立而害疏远,令一布而不听者存;贱爵禄而毋功者富,然则众必轻令而上位危。故曰,良田不在战士②,三年而兵弱;赏罚不信,五年而破;上卖官爵,七年而亡;背人伦而禽兽行,十年而灭。战不胜,弱也;地四削,入诸侯,破也;离本国,徙都邑,亡也;有者异姓③,灭也。故曰:置法出令,临众用民,计威严宽惠,行于其民不行于其民,而兴灭之国可知也。

计敌与,量上意,察国本,观民产之所有余不足,而存亡之国可知也。敌国强而与国弱,谏臣死而谀臣尊,私情行而公法毁,然则与国不恃其亲,而敌国不畏其强,豪杰不安其位,而积劳之人不怀其禄。悦商贩而不务本货,则民偷处而不事积聚。豪杰不安其位,则良臣出;积劳之人不怀其禄,则兵士不用;民偷处而不事积聚,则囷仓空虚。如是而君不为变,然则攘夺、窃盗、残贼、进取之人起矣。内者廷无良臣,兵士不用,囷仓空虚,而外有强敌之优,则国居而自毁矣。故曰:计敌与,量上意,察国本,观民产之所有余不足,而存亡之国可知也。

故以此八者,观人主之国,而人主毋所匿其情矣。

[注释]

①威严宽惠:指刑赏政策。②良田不在战士:良田不赏赐给战士。③有者异姓:政权为异族占领。

[译文]

考察一个国家制定法律政令的状况,知道它管理使用人民的情况,评估它的赏罚政策,这个国家的法令在人民中是否通畅就明白了。如果法律无所用处,只伤害远离的人;法令虽已颁布,不听者安然无恙;爵禄不珍贵,无功者反而富裕,那么人民一定鄙视法令,而君主的权位就危险。所以说,良田不奖给战士,三年就兵力衰微;奖罚没有诚信,五年就国家衰败;君主卖官爵,七年就国家败亡;违背人伦行同禽兽,十年就国家灭亡。征战不胜,是国家衰微的结果;土地被诸侯一再剥夺,是国家衰败的结果;离开国土,迁移都城,是国家遭遇危险的结果;政权被异姓人掌控,是国家灭亡的结果。所以说,察看一个国家制定法律政令的状况,了解它管理使用人民的状况,评估它的赏罚政策,这个国家的法律在人民中是否通畅就明白了。

剖析敌国和盟国的状况,知道君主的意图,考核农业这个根基,看人民的财产是多余还是不够,这个国家是存是亡就明白了。如果敌国强盛而盟国弱小,谏言之臣处死而逢迎之臣受宠,私心风行而公法破坏,这样盟国就不会依靠它的同盟,敌国也不会恐惧它的强大;才能卓著的能臣不放心他的职位,出生入死的将军不满意他的奖赏。君主爱好商贩而不尽力发展农产品,百姓就得过且过而不从事囤积农产品。才能卓著的能臣不放心他的职位,国家的贤臣就离开;出生入死的将军不满意他的奖赏,士兵就不肯效忠;百姓得过且过而不从事囤积农产品,国家的粮仓就空乏。像这样而君主却不思改革,那么争夺偷窃残杀殴打的人就出来了。在国内,朝廷没有贤臣,士兵不肯尽力,粮仓空乏,而在国外却有强敌的忧虑,那么国家就坐而待毙了。所以说,判定一个国家的敌国和盟国的力量,评判君主的意向,观察国家的农业,察看百姓的产业是多余还是不够,国家的存亡状况就可明白。

因此,从这八个方面去考核一个国家,这个国家的君主就无法隐瞒他的实际情况了。

同类推荐
  • 易经大智慧

    易经大智慧

    国学经典,包罗万象,深奥难懂。如何参悟?如何为我所用?轻松阅读国学丛书结合当今读者的阅读习惯和思维习惯,利用古今中外的具体事例重新诠释经典的智慧;让您能够轻松领悟!本书为该系列丛书之一。它主要通过简单的故事,让厚重的《易经》变得生动,用最短的时间将《易经》知识了然于胸。
  • 中国伦理学史

    中国伦理学史

    此书是中国第一本伦理学史著作。作者先在绪论中将伦理学与修身书、伦理学史与伦理学进行区分,正文中又把中国伦理学史分为先秦创始时代、汉唐继承时代和宋明理学时代三个时期,对各个时期伦理学说之渊源进行考察,而后分别论述伦理学家之思想,实为中国伦理学史的奠基之作。
  • 简而美的哲学小史

    简而美的哲学小史

    哲学爱好者的入门读物,简单好读,可以一次啃完。不晦涩,不枯燥,激发进一步学习哲学的欲望,让自我的哲学探索变成轻松的阅读消遣。看冯版、胡版《中国哲学史》,罗素、梯利《西方哲学史》前,不可不读的哲学入门书。走进大师们的精神世界,邂逅一场轻松而美妙的思想盛宴。快速读懂哲学3000年发展过程,轻松掌握120位哲学大师的思想精华。老子、孔子、苏格拉底、柏拉图等大师的智慧,已经并正在改变无数人的思维方式。罗素、胡适、冯友兰等大师推荐阅读哲学史。
  • 历史理性批判文集

    历史理性批判文集

    《历史理性批判文集》收录康德于1784~1797年间(60岁至73岁)所写的论文8篇,包括康德有关历史哲学和政治哲学的全部主要著作在内。《历史理性批判文集》的中心思想是为人类朝向普遍法治的公民社会而进步的信念进行论证。在他看来,这个信念的依据在于它不是不可能的,而不在于它无论如何是会实现的。
热门推荐
  • 重生我是大领主

    重生我是大领主

    宿醉醒来,成了赤贫小领地的领主,看着领地内那些一脸菜色营养不良的子民,苏克得负责养活他们,还得抵御周围那些虎视眈眈的强邻和流窜的盗匪。领地内赤贫如洗,没钱没兵,他表示压力很大呀!轻松的种田文,
  • 天命嫡女:盛宠傲娇小萌妃

    天命嫡女:盛宠傲娇小萌妃

    第一世,她心思单纯,与人为善,却落得家破人亡,惨死当场……第二世上天眷顾,她重生了,这一世她不再是任人宰割的羔羊!她要反击!于是她在敌我之间游刃有余,为报前世之恩,竟被刺杀而死,她究竟还是棋差一招……因老天安排再次重生,第三世她将如何行事?霸道的他,独爱她,他说:你只能是我的!温柔的他,只为成全她,他说:你幸福就好!冷峻的他,只是默默的帮助他,他说:只要你需要我,我随时都在你的身边!
  • 第十六届百花文学奖:散文奖获奖作品集

    第十六届百花文学奖:散文奖获奖作品集

    一百多年前,狄更斯说:这是一个最好的时代,也是一个最坏的时代。在某种程度上,作家的作品,就是这个时代最直观的记忆。麦家、祝勇、周晓枫、朱以撒、于坚、王开岭等二十多个作家,用笔记录这个时代的悲喜,诠释这个时代的好与坏,爱与恨。《第十六届百花文学奖·散文奖获奖作品集》本书经过读者、专家评选,于《散文》《散文海外版》2013、2014年两年刊发作品之中,优中选优。
  • 超凡尊者

    超凡尊者

    这是人类新的纪元,是科技正盛的时代,但与其这么说,不如说这是强者的时代…因为不管是地球还是天外天,唯有强者才是真真的主宰
  • 蜜宠情深,顾少的头号甜妻

    蜜宠情深,顾少的头号甜妻

    六年前,家庭巨变,一夜之间这剩下她一个人,就在她最无助最迷茫的时候,他出现了。争夺了她的抚养权,从此,她也被划分到他的世界里。顾瀚城:“楚小白,你在跑,再跑就打断你的腿!”楚小白:“放开我,我要去找自由,我要回家!”顾瀚城:“要什么自由,回什么家。这里就是你的家。”楚小白:“......”顾瀚城你欺负人!明明说好的只是抚养关系,为什么从监护人证明变成了结婚证小红本!
  • 吃玻璃的女人

    吃玻璃的女人

    2014年6月搬进新住所的第三天下午,提着袋啤酒回家时,我碰到了一个女人。不知从哪里来的,大热天穿着一身冬衣,在我家楼外那块空地上翻着垃圾箱,翻得肆无忌惮,把原本干净整洁一块地弄得一片狼藉。挺过分的不是么,所以我立刻过去拍了拍她,试图阻止她:“不要翻了好吗,地上一塌糊涂了,是不是找吃的?我给你点钱?”她听后抬头看了我一眼。
  • 禹迹Ⅰ:冷月寒

    禹迹Ⅰ:冷月寒

    一百个甲子之前,有熊氏人分为两脉,分别由黄帝与炎帝掌控,并以炎帝统领的神农氏族为尊。有熊氏族以伏羲所留的一柄长剑为尊,随着上一任炎帝身死,轩辕黄帝放逐了炎帝的直系后裔,另立傀儡来统领神农氏族。后天下洪水肆虐,轩辕氏族的大禹为治理洪水,足迹遍布山海,这里因此被人们唤作“禹迹”,并推演新历,以这一年为禹迹元年。传说中伏羲遗留下的那柄神剑(轩辕神剑)暗藏着一个惊天秘密……
  • 主宰抽奖机

    主宰抽奖机

    "哇!我好帅。。。。咦!卧槽,镜子怎么碎了。好吧,我其实走的可爱路线""噼里啪啦""。。。。。。"
  • 魔道天途

    魔道天途

    皇族弃儿,巧遇魔兽抚养成人,一朝沦落佣兵,陷害之下,逆天运气不死,锻造狂天魔功!别人修炼元气,他修炼玄气!别人只能掌握武技剑技刀法其中之一,他却能全部领悟,莫欺少年穷,十年河东,十年河西,待少年崛起之日,便是禽兽家族湮灭之时!
  • 此去经年不应有恨

    此去经年不应有恨

    王金凤虽然口口声声说自己心里怨恨周其昌,然而她却不忍心伤害当初抛弃她的他,他们之间的情感会将如何结束?周司剑与赵美琪这一对苦命鸳鸯,他们之间的爱情父母是强烈反对,正当柳暗花明时,他们之间的爱情却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周婉婷与艾鹏辉的爱情也是周家的人万万不能接受,然而他们对这份爱情至死不渝,他们之间的这份爱情又将何去何从?杜青青和杨骁飞的爱情也是一波三折,又将如何发展?本小说还写了两处寻亲的事:二十年前王金凤把自己的亲生女儿遗弃后,可二十年后她带着一份愧疚回来寻找自己的孩子;马慧敏曾两次到周家认孩子,可是一波三折,她们是否会找回自己的孩子呢?一切答案尽在《此去经年,不应有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