登陆注册
1117000000004

第4章 D

大材小用

[释义]把大材料当做材料用。比喻对人才使用不当,浪费人才。

[出处]南·陆游《送辛幼安殿撰造朝》

[同义]明珠弹雀

[反义]人尽其才物尽其用

[例句]让一位名牌大学的毕业生去管理档案,真是有点大材小用了。

[故事]辛弃疾是南帛时期著名的豪放派词人,他的词作十分优秀,特别是他写了许多爱国的作品,所以他的作品和为人都被后世所赞美。

南宋是一个屈辱的朝廷,它偏安于江南一隅,经常被金朝所骚扰。面对朝廷的软弱、金国的侵略,许多爱国志士挺身而出。辛弃疾也英勇地投身到抗金的民族战场上,被世人称为“爱国词人”。

公元1161年,金人南侵以后,辛弃疾组织了两千多人的队伍在故乡起义,他配合朝廷的军队作战,英勇顽强地打击金朝入侵的军队,得到许多人的爱戴。

但是,在当时南宋的朝廷中,投降派占主导位置,他们打击排挤这些主战的爱国志士。辛弃疾始终末受重用。到了1203年,才被任命为绍兴知府兼浙江东路安抚使,而那个时候,他已经六十四岁了。到任之后,辛弃疾拜访了居住在绍兴的著名爱国诗人陆游。两人相见恨晚,一见如故,成为十分要好的朋友。两个人在一起谈论国家大事也十分投机,辛弃疾对当时形势的分市斤和统一全国的设想都得到了陆游的极力赞赏,他觉得辛弃疾的见解非常有意义,认为辛奔疾是一个十分有才能的人。

第二年的春天,辛弃疾奉旨要到京城去为皇帝分析北伐金国的意见。陆游听说了这件事很为他感到高兴。后来为他写了一首诗,诗中认为辛弃疾与古代大军事家管仲、萧何一样的有才能,应该得到重用,而现在朝廷对他实在是大材小用。

辛弃疾始终不得重用,这位爱国英雄由于忧愤,在67岁时就去世了。

大逆不道

[释义]逆:叛逆;不道:不符合道德标准和宗法观忿。原指犯上作乱、破坏封建秩序的言行。现用来形容罪大恶极。

[出处]汉·班固《汉书·高帝纪》

[同义]犯上作乱罪大恶极

[反义]循规蹈矩唯命是从

[例句]就因为母亲管得他太严,他就动手打了母亲,这真是大逆不道啊!

[故事]秦代末期,统治阶级统治残暴,横征累敛造成了社会的动荡,百姓苦不堪言。为了反抗暴政,各地的豪杰纷纷起义反叛朝廷。刘邦和项羽都是当时起义部队中著名的一支。经过三年艰苦顽强的斗争,终于使秦朝灭亡了。

但是秦朝的灭亡并没有使天下从此安定下来,因为一场旷日持久的王位争夺战争又开始了,这就是项羽和刘邦之间展开的楚汉战争。

有一次项羽的军队与刘邦的军队交锋,项羽在阵前大声喊话,要与刘邦单打独斗一决胜负。刘邦当然知道自己绝对不是项羽的对手。于是就对项羽说道: “你是一个大逆不道,十恶不赦的罪人,根本就不配与我作战。”然后他就宣布了项羽的十大罪状,包括:项羽违背了他们之间的约定,先攻入关中的人应该成为关中王,而刘邦先攻下了关中,按约定应成为关中王,项羽却凭借自己的实力强大,自己作了关中王;项羽杀死了上将军宋义,自己取而代之,是非常不讲道义的,应受到严厉的指责;还有项羽违抗了楚怀王的命令,私自入关等等十大罪状。最后刘邦说: “你犯下如此大的十条罪状,是一个罪人,又有什么面目向我挑战?实在是太可笑了。”

顶羽听到了刘邦的这一席话,觉得无可反驳,气得怒发冲冠。顶羽本来就是勇力胜于智谋的人,在言辞上自然敌不过刘邦。在这种情况下,气得发抖,拉起弓来就射向刘邦。刘邦武功不高,来不及躲避,中箭落马。汉军只得落败收兵了。

后来,刘邦凭借自己的智谋手段终于赢得了胜利,在垓下大破楚军,结束了这场楚汉战争,他也成为了汉朝的第一任皇帝汉高祖。

党同伐异

[释义]党:偏袒;伐:攻击。偏袒跟自己一派的人,攻击跟自己意见不同的人。原指学术上派别之间的斗争,后泛指政治斗争。

[出处]南朝·宋·范晔《后汉书·党锢传序》

[同义]结党营私排除异己

[反义]无偏无袒不偏不袒

[例句]各学派之间有不同看法可以自由讨论,但不能相互压制,更不能拉帮结派,党同伐异。

[故事]汉武帝是中国历史上很有作为的一个皇帝。掌权以后,他在前朝皇帝与民怖养生息的基础上,又采取一些加强封建统治的措施,使西汉的国势越来越强盛。

在他当政的第二年,下了一道诏书,命朝廷大臣和各地诸侯王、郡守推举贤良文学之士。诏书下达后不久,各地送来了一百多个有才学的读书人。武帝亲自考试,挑选了十多个人。其中,最让武帝赞赏的是广川人董仲舒。

董仲舒曾呈上过三篇文章,都是论述天和人的关系的,称为《天人三策》,又称《举贤良对对策》。其中宣扬的理论,叫做“天人感应”。这种理论把封建统治尤其是皇帝的权力神化:谁反对皇帝,谁就是反对“天”,就是大逆不道。为了贯彻这种理论,董仲舒在《天人三策》中提出了“罢黜百家,独尊懦术”。也就是说,要拿孔子的学说统一思想,而将诸子百家的学说当邪说,一律禁止,以通过文化上的统治,达到政治上的统治。

董仲舒“罢黜百家,独尊懦术”的主张,非常台乎武帝一统天下的心思。他传令,将《诗》、《书》、《礼》、《易》、《春秋》等五部儒家著作奉为经典,称为五经。并在国家最高学府太学设立五经博士,专门向太学生教授五经。还规定,只有通晓儒学的人才能做官。从此,儒家思想就成为维护封建统治的正统思想。

到了汉宣帝刘询的时候,儒家学说更为盛行。刘询还召请儒学家萧望之进宫教授太子。但由于当时儒生们对《五经》有各种不同的解释,汉宣帝不喜欢这种现象,决定组织儒生对五部经典中有争议的部分进行一次大讨论。

在讨论过程中,儒生们把和自己观点相同的人看做是自己的同党,引为知己;对和自己意见不同的人称为异党,大加攻击。所以,《后汉书》的作者范晔在评论这种现象时,称之为“党同伐异”。而这次讨论,进一步确立了儒家思想在维护封建统治中的正统地位。

倒屣相迎

[释义]屣:鞋子。倒穿着鞋子急急忙忙地出来迎接客人。形容待客热情。

[出处]晋·陈寿《三国志·魏书·王粲传》

[例句]他是一位求贤若渴的长者,一听说有才华出众的人来访,便倒屣相迎。

[故事]王粲是东汉末年的著名诗人,他才华横溢,风流倜傥,受到很多人的尊敬。

一天,东汉时期的重臣蔡邕正在家中招待一些客人,他们谈笑风生,高谈阔论正在兴头。忽有家人来报,说门外有一个名叫王颦的年轻人求见,请示蔡邕要不要让他进来。蔡邕一听是王粲求见,就急忙站起来,匆匆对客人们说: “老夫失陪了,去去就来。”拖了鞋子就跑出去迎接,慌忙中鞋子都穿倒了,客人们面面相觑,不知这王粲是何方高人,竟然让蔡邕这样权重的大臣如此热情。

不一会儿,蔡邕领着一个又矮又瘦的少年来到众客人面前。客人们纷纷问道: “王粲在哪里?让我们见一见。”蔡邕抚须笑道: “这就是王粲,大家不要看他其貌不扬,便小看了他。他才华超群,记忆惊人,我都自愧不如啊!我要把家中所有的藏书送给他,让他有更深的造诣啊!”客人们这才明白,都不好意思起来,但王粲却大度地与他们一一相拜。

王粲果真是智力超群,过目不忘。一次他与朋友外出游玩,来到一处风景秀丽之处,他诗兴大发,吟诗作乐。忽然,朋友见到路旁有一块石碑,便跳下马来,仔细欣赏起来,朋友觉得碑文很有文采,想抄录下来。但又嫌麻烦,趁机想考考王粲,便对王粲说: “都说你记忆力惊人,你能给我背下来吗?”

王粲微微一笑,说道: “这有何难!”于是看了一遍,便从头至尾背了下来,竟然一字不差,朋友敬佩万分。

还有一次,王粲看别人下棋,不料一阵狂风把棋盘刮翻,棋子乱了。下棋人要重新下,王粲就动手把乱了的棋子按原祥摆好,居然和原来棋局一样,足以见王粲的记忆力之好。

得陇望蜀

[释义]陇:甘肃省东部;蜀:今四川省中西部。得到了陇,又想占有蜀。指得到一处,又想得到另一处,比喻贪得无厌。

[出处]南朝·宋·范晔《后汉书·岑彭传》

[同义]得寸进尺贪得无厌

[反义]知足常乐知足不辱

[例句]日本侵略军占领了东北三省,得陇望蜀,他们又要攻占中原一带。

[故事]东汉初期,刘秀称帝之后,还有两股势力反对他,一是巴蜀的公孙述,另一个是陇西的魄嚣。刘秀决心除掉他们。他首先攻打魄嚣,并把他打败。隗嚣逃往西城,不久又被包围在上邽,由于西城、上邽难于一时攻下,刘秀决定自己先回洛阳,并给当时指挥围攻两城的大将军岑彭写了一封信。他在信中说,如景攻不下西城、上邽,也可以移兵去攻打巴蜀的公孙述。然后在信中发出感慨: “人若不知足,既得陇,又望蜀。每一发兵,头须为白。”意思是人是不容易满足的,既平定了陇西,又想得到巴蜀。我每次领兵出战,头发胡子都要白一些,可不这样天下又怎么能够统一啊!

岑彭是刘秀手下一位作战勇敢、智勇双全的大将,曾为东汉的建立立下了汗马功劳。这次他接到了刘秀的信,决定按照信上写的那样实现统一全国的愿望。他派人仔细观察了西城的地势,决定用水淹西城这个方法。他让士兵用口袋装满泥土,然后去截断山间流水,使水涌向西城,不幸的是,水深还不到一丈的时候,公孙述派来的救援隗嚣的蜀兵赶到了,岑彭无奈,只好撤兵。

后来,魄嚣病死了,他的儿子继承了他的位置,归顺了刘秀,于是汉军得到陇地。不久,岑彭又一次率军由水路攻打四川,一路上取得节节胜利,大军逼近了成都。此时的公孙逋却还蒙在鼓里,以为汉军尚远在万里之外。当敌军已来到城下挑战的时候才仓皇应战,自然是准备不足,伤亡惨重,自己也不免一死。于是光武帝刘秀又得到了巴蜀,统一了国家,彻底实现了他“得陇望蜀”的计划。

掉以轻心

[释义]轻心:漫不经心。指对待事物采取轻忽、不经意,不谨慎的态度。

[出处]唐-柳宗元《答韦中立论师道书》

[同义]漫不经心等闹视之

[反义]郑重其事小心谨慎

[例句]孩子的素质教育,对其成长是至关重要的,家长礼老师切不可掉以轻心。

[故事]柳宗元,唐代著名的大文学家,也是唐宋八大家之一。他的文章结合实事,深刻而犀利,讽刺现实又非常辛辣。所以许多篇章至今为人所称颂。

公元805年,柳宗元被贬为永州司马。在永州的时候,他收到了一个青年的来信,信中很诚恳地希望可以拜市90宗元为师。对此,他感到很高兴,于是便很快地回了一封信。信中写道,在当时人们并不崇尚拜师求学,这种良好的风气几乎消失了,甚至,9口景有人想要拜师求学也会受到别人的嘲笑。然后柳宗元举了一个例子: “在古代的时候,男子长到二十岁的时候,就表示他已经成年了,要举行加冠的仪式。随着时间的流逝,几百年来已经没有人再举行这仪式了。后来有一个青年在二十岁的时候,举行了这种成人的加冠典礼,却被许多人所嘲笑。可是这种礼仪与拜师的风气是一样的,应该去赞许推广的。在这种风气不行的时候,你能够拜我为师来学习道理,令人十分欣慰,我就把我自己写文章的体会告诉你。在我年轻的时候,我曾以为评判文章好坏的标准是看文辞好不好,于是我写文章很注重文辞的运用。成人之后我才了解到,文章是用以表达自己的所思所想,说明道理的,要言之有物。从这以后,我每次写文章都不敢掉以轻心了,不是追求用词的华美,而是力求做到朴实、严谨、深刻、合理。”

那个写信的青年看到柳宗元的回信后,感到很受启发,于是按照信上所提到的观点来要求自己,努力学习,在写文章中注重言之有物、言之有理,不久便取得了很大的进步。后来还中了进士。

洞见症结

[释义]洞:透彻;症结:腹内结块的病。透彻地看出腹内结块的病。形容观察锐利,能够看到问题的关键所在。

[出处]汉·司马迁《史记·扁鹊仓公列传》

[例句]作为一名出色的政治家,他目光敏锐,对一些疑难问题,能洞见症结。

[故事]扁鹊,战国人,是我国古代一位十分著名的医生,他的医术高明,救死扶伤,无论在史书中还是民间传说中都有许多关于他的故事。

但是他年轻的时候并不是一个医生,而是在一家旅店中做事,在这样的环境中他可以接触到许多从事各行各业的人,后来他认识了一个叫做长桑君的民间医生。长桑君的医术很好妙手回春,又常住在扁鹊所在的那家旅店,于是扁鹊就经常向他求教。

在那个时代,无论是什么技艺都是父子相传而不传外人的,医术当然也不例外,可是长桑君孤身一人,并无后代,他又见扁鹊为人善良诚恳,又虚心好学,就把自己的一些医药知识和医疗技术传授给他。

一天,长桑君对扁鹊说: “由于我多年行医游走四方,积累了许多治病救命的秘方,我又没有亲人可以传授,而你与我的关系胜似亲人,我就把这些秘方传授给你,但你千万不能泄露给别人。”扁鹊答应了,于是长桑君就把这些秘方传授给他。接着长桑君又拿出一包药交给扁鹊: “你用草市上的露水送服此药,要连着服三十天就能够练成一双慧眼,可以看到平常人看不到的东西。”交待完毕,便与扁鹊告别,飘然远去了。

据传说,按照长桑君的方法,服下了那包药之后,扁鹊能隔着墙看到对面的人。在他给病人看病的时候,能看到病人身体内部器官的病变,经过分析就可判定所生何病,十分准确,从不失误,再对症下药,就达到药到病除的效果。于是扁鹊成为了一代名医。

同类推荐
  • 大国智慧

    大国智慧

    千百年来,日本、美国、中国、印度、德国、俄罗斯、法国这七个思想大国,在历史兴衰和发展方面具有典型的意义。本书将阐述其思想的历史,探寻其智慧的精髓,总结其成功的经验。埃及卢克索神庙法老像的底座镌有一句话:“我看到昨天,我知道明天。”到过那里的人,没有不被这句话所震撼的。我们无法确定明天会发生什么,但我们可以用自己的智慧预测明天,自信地去表达、去实现我们的强国之梦。
  • 趣谈成语与文言

    趣谈成语与文言

    每一个成语,都有一个故事,搭建出一座座历史的桥梁。“爱鹤失众”、“班门弄斧”等成语故事让我们在笑前人的无知以及愚昧的同时也可反省自己,警惕自己不犯同样的错误。《趣谈成语与文言》是从成千上万个成语中精选出其中最有代表性的成语故事,为我们在解说了成语的妙趣以及来历的同时也可教会我们一些为人处事的基本方法。
  • 银河相会:七夕节(文化之美)

    银河相会:七夕节(文化之美)

    中国传统节日中有一个十分浪漫的节日,那就是七夕节,牛郎与织女相会的日子,常常被称为“中国的情人节”,近年来也受到众多年轻人的追捧。本书中,编者全面整理了七夕节的起源与演变过程,它形式多变的“乞巧”方式,还有各地各民族不同的七夕节风俗,相信读者们将对七夕有不一样的了解。
  • 荀子:儒学主流的真正塑造者

    荀子:儒学主流的真正塑造者

    在大一统气氛笼罩的时代,荀子才是儒学的主流。中国文化经常和儒家被等同看待。不论称赞还是批判中国文化,很自然都会拿儒家的主张、信念作为代表。更进一步,儒家往往也就和孔孟画上等号。儒家相信什么、主张什么,也就理所当然认为是孔子和孟子所说、所主张的。这种常识态度,在历史上不只不精确,而且带着许多误会。那些想当然对儒家的种种说法,其实里面来自《荀子》的部分可能多过来自《孟子》的。孟子名气大,和孔子并称,荀子的名字往往被湮没在背景里,但若从思想内容及表达形式上来看的话,荀子对于后世建立的儒家传统,影响恐怕大过孟子。
  • 弟子规·增广贤文·声律启蒙·幼学琼林

    弟子规·增广贤文·声律启蒙·幼学琼林

    《弟子规》原名《训蒙文》,为清朝康熙年间秀才李毓秀所著。以三字一句、两句一韵编纂而成。详述了为人子弟在家、出外、待人接物、求学应有的礼仪与规范,是启蒙养正,教育子弟养成忠厚仁爱道德风尚的经典教材。《增广贤文》又名《昔时贤文》《古今贤文》,是一部古训集、民间谚语集。其内容汇集了为人处世的各类谚语,很有哲理性,释道儒各方面的思想均有体现。《声律启蒙》按韵分部,包罗天文地理、花木鸟兽、人物器物等虚实应对。从单字到双字、三字对、五字对、七字对到十一字对,节奏明快,朗朗上口。《幼学琼林》是中国古代儿童的启蒙读物。最初名叫《幼学须知》,又称《成语考》《故事寻源》。
热门推荐
  • The Princess de Montpensier

    The Princess de Montpensier

    本书为公版书,为不受著作权法限制的作家、艺术家及其它人士发布的作品,供广大读者阅读交流。汇聚授权电子版权。
  • 我的夫人精分了

    我的夫人精分了

    人格严重性分裂的凤九倾被人杀了!!然后穿越了!!嗯…这是个很严肃的问题。凤九倾对此表示无所谓,但是…那个跟自己身后那个总想撩自己的某男是怎么办,当然是撩回去啊,要知道,我才是攻。邪魅:“若你不离不弃,我便生死相依,但若你舍我而去,那你便是逃到天涯海角,我也会抓住你,然后…让你只能拥有属于我一个人…” 温润:“你爱我会为我而死吗?让我看看你的诚意……好吧,我已经知道了。那么我的答案是……我愿意。” 无情:“无情?什么是无情?无情就是没有感情。但若是这无情变成有情,会如同身处黑暗的人找到一丝光明,她会固执地抓住不放手,就算这份固执会使她粉身碎骨。如同蓝色水菊一样,善变固执又无情。所以这样一个无情的我,你……接受吗?” 单纯:“我知道我一无是处,但我愿意把我的一切都给你,所以……你可不可以别抛下我,我会很听话的。” 某男很郁闷,媳妇太精分,太撩了怎么办,自己不仅要防男人,还要防女人。哎~萌新一枚,不喜勿喷。
  • 离墨秋丞

    离墨秋丞

    一本手札,各种超能纸符。阴阳交替,开启神秘之旅……交流QQ群:958423540
  • 亲密关系

    亲密关系

    所谓前任,就是一勾手指,二抛媚眼,三迷心智,四等上钩,五任散养,六傲娇状,七女王攻,八推倒之,九扒光之,十嫌弃之,最后挥挥衣袖走人。--情节虚构,请勿模仿
  • 庚申君遗事

    庚申君遗事

    本书为公版书,为不受著作权法限制的作家、艺术家及其它人士发布的作品,供广大读者阅读交流。汇聚授权电子版权。
  • 夜半听风

    夜半听风

    悬疑版简介:一个又一个接踵而至的案件,一封又一封挑衅警方的书信,看似毫不相关却又紧密相连,他们???究竟为何而来?当黎明的曙光再一次闪耀,当停息的心脏再一次跳动,死神的镰刀在人性中颤动,被束缚的野兽挣脱了牢笼,黑暗终于笼罩了整个城市???言情版简介:他对于罪犯来说是克星,可对于她来说:他是个在她的调戏下会面红耳赤还死死硬撑着要反击的大男孩。他和她的相遇只是偶然;而那个他对于她来说,就像晴空中的云朵,相依多年,是多年来最好的朋友和伙伴,夏日的微风寒冷刺骨,阴冷的雨天埋葬了谁的心动,我们看不透,我们猜不出???这个懵懂却格外坚强的女孩在面临选择时,他亦或是他,谁胜谁负?
  • 蟾宫图 上

    蟾宫图 上

    《蟾宫图》故事横跨民国时期,至今约八十个春秋,覆盖关中、甘南等地,历经萧氏祖孙、庞族六代和秦氏五辈托秘、传秘、守秘、补秘和归秘的艰难历程,还原了大西北一个历史阶段的侧影和现实生活,展现了秦岭渭水、洮河和甘南高原的民情风俗,塑造了多个民族鲜活真实的人物形象,把普通百姓的生活生存、迷茫希望和抗争奋斗置于民族解放和中华振兴的背景之下,揭示了克诚克真、恒德恒爱是中华民族的伟大精魂,红色底蕴是中国各族人民的历史选择。作者把洗礼自我一生的执着托予布满磁韵的笔触,诚之切切言之凿凿,朴素而不失匠心,纯净且兼顾诙谐。
  • Beatrix

    Beatrix

    本书为公版书,为不受著作权法限制的作家、艺术家及其它人士发布的作品,供广大读者阅读交流。汇聚授权电子版权。
  • 心灵盛宴:小故事 大人生

    心灵盛宴:小故事 大人生

    本书运用大量经典清新、精彩有趣、充满智慧的故事,从品德修养、性格情绪、处世待人、治学之道、职业打拼、友爱情感六个方面展现健康豁达的人生态度,小故事中蕴藏着大智慧,小故事中涵盖着大人生。
  • 阿难陀目佉尼呵离陀经

    阿难陀目佉尼呵离陀经

    本书为公版书,为不受著作权法限制的作家、艺术家及其它人士发布的作品,供广大读者阅读交流。汇聚授权电子版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