面对暴力与仇恨,祖父总是回以爱和原谅,这般谦和大度让全世界都为之惊叹。祖父从不被愤怒冲昏头脑,而我却做不到。身为印度人的后代,在种族意识极强的南非长大总免不了被白人孩子攻击不够白,被黑人孩子嫌弃不够黑。
某个周六的下午,我走去买糖吃,路上经过白人居住的区域,正好让三个白人孩子逮个正着。一个孩子打了我的脸,另外两个孩子见我倒地就开始踢我,边踢边笑。他们打完就跑,生怕让人看见。那时我才九岁。翌年,印度教举行一年一度的排灯节时,家里人都在镇上与朋友欢聚。在赶去那边的路上,我在街角撞上一群年轻的黑人。其中一人在我背上狠狠地打了一棍,不因为别的,就因为我是印度人。我强压着怒火,想为自己报仇。
为了报仇,我开始举重,锻炼身体。父母眼看我跟人打斗不断,内心相当绝望。他们是祖父派来传播非暴力思想的使者,却有一个乖张戾气的儿子。他们想尽办法让我平静下来,却都无济于事。
然而,暴怒并没有给我带来快乐。牢骚满腹、报仇之心反而让我变得更弱,而非更强。父母希望与祖父待在静修院能助我化解戾气,学会更好地控制情绪。我也希望如此。
我与祖父初见时,便为他的沉稳与安定所折服——无论别人言辞如何粗鲁,他都岿然不动。我决心要以祖父为榜样,并且有了些许进步。父母和妹妹离开后,我在村里遇上一群与我年龄相仿的孩子,我们就在一起玩了。他们拿一个网球当足球踢,我用石子在地上摆出球门的形状。
我喜欢踢足球。这些孩子从一开始就取笑我的南非口音,但我见识过比这更过分的,所以便忍了。然而在快速进行的游戏中,我只顾追着球跑,不料被一个男孩故意地绊倒了。这一绊,我整个人都摔到硬地上。受伤的不只我的膝盖,还有我的自尊——我心跳加速,愤怒在脑海中疾驰,心里只想着如何报复。我从地上捡起一块石头,站了起来,怒不可遏。我举起手,想朝着那人恶狠狠地扔过去。
但脑海中有个声音轻轻地说:“别这样干。”
我扔掉石头,跑回静修院,向祖父哭诉这一天的经历。
“祖父,我太容易动怒了。我该怎么办?”
祖父一定对我失望透顶了。但他没有发火,反而拍着我的背说:“来,带上纺车和棉花。”
我一到静修院,祖父就教我怎么用纺车。早上一小时,晚上一小时,心就能平静如水。祖父喜欢一心多用,他经常一边坐着说话,一边用手纺纱。我听他的话,摆好了纺车。
祖父笑了笑,纺着棉花,打开了话匣子,我坐在一旁听。
“我给你讲个故事,”他说,“曾经有个男孩,岁数跟你差不多,动辄发怒泄恨,好像全世界都跟他对着干似的。他接受不了别人看问题的角度,所以一旦别人跟他意见不合,触怒了他,他便勃然大怒。”
我隐隐地感到,祖父说的好像就是我,不知不觉听得更加认真了。
“某天,他在跟人打斗的过程中,意外地杀了人,”祖父接着说,“盲目的冲动夺取了一条生命,也毁了一段人生。”
“祖父,我保证会改的。”说这话的时候,我压根不知道怎么改,但我绝不想因为自己的愤怒而戕害了他人的性命。
祖父点头说道:“确实要改,你父母跟我谈过你在家的表现。”
“我错了。”我差点哭了出来。
但祖父的话还没有说完。他从纺车后面看着我,“被激怒并不总是坏事。愤怒,或者说愤懑,其实也是一种动力。我就经常感到愤愤不平。”祖父转着纺纱轮说道。
我根本不相信我的耳朵。“我从没见过您发怒。”我回复道。
“因为我学会了化愤怒为力量,”他解释道,“愤怒之于我们正如汽油之于汽车——给我们动力,推我们前行。愤怒能激励我们主动出击,做出改变,寻求正义。”
愤怒之于我们正如汽油之于汽车——给我们动力,推我们前行。愤怒能激励我们主动出击,做出改变,寻求正义。
当祖父还是个孩子时,他在南非也遭到过歧视,受人欺侮,他当然也很愤怒。但他后来明白,报仇并不能解决问题。于是他便以德报怨,用善良回应愤怒和仇恨,以怜悯对抗偏见和歧视。他相信真理与爱的力量,而报仇毫无意义,只会蒙蔽人们的双眼。
原来祖父并非生来就与人为善,如今受人敬仰的圣雄甘地也有着一段不为人知的过去。在他还处在我的年纪时,祖父偷了父母的钱去买烟,跟其他孩子厮混。等他与我祖母在十三岁完成包办婚姻,家里也是争吵不断,祖父甚至都曾想把祖母从家里扔出去。但他不喜欢这样的自己,他开始学着控制自己的情绪,保持一颗平常心。
“我也能学会吗?”我问道。
“你不是正在做着吗?”祖父笑着说。
我纺着棉花,心想着如何化愤怒为力量。我肯定还会感到愤怒,但我不必把愤怒发泄到别人身上,而应该朝着积极有益的方向走。就像曾经愤怒的祖父,现在正平静地追寻着南非和印度的政治变革。
讲到如何把愤怒转化为积极的能量,祖父拿眼前的纺车举了个例子。几个世纪以来,织布都是印度传统的家庭手工业。而如今英国大型的纺织厂从印度收购棉花,回国加工后又以高价出口到印度。印度人民不服气,他们衣衫褴褛,买不起英国制造的布料。但祖父没有因此抱怨英国工业冲击印度经济,反而开始自己纺纱织布,鼓励各家各户自己动手,丰衣足食。祖父的举动影响了整个印度,甚至还影响到英国。
祖父见我听得入迷,又想起另一个比喻——他可真喜欢打比方——这回,他把愤怒比作电。“合理导电,电就能为我们所用。而倘若滥用乱用,我们可能触电身亡。愤怒亦然。用好了就能造福人类,用不好就会招致祸患。”
合理导电,电就能为我们所用。而倘若滥用乱用,我们可能触电身亡。愤怒亦然。用好了就能造福人类,用不好就会招致祸患。
我自然不希望因我一时冲动导致自己或他人的生命“短路”。但我仍然不知道如何化愤怒为力量。
祖父可以很抽象哲学,但也可以很实际。他拿给我一个笔记本和一支笔,让我写一本愤怒日记。“每次你怒不可遏的时候,赶快打住,写下来是谁或者什么事情惹你生气,而你又为什么反应这么激烈,”他说道,“这样做的目的是为了找到愤怒的根源。只有找到愤怒的根源,才能想办法铲除它。”
平息怒火的关键在于接纳不同的观点。愤怒日记不是给你泄愤用的,现在太多人越写越觉得自己有理,所以写完反而更加愤怒了。但实际上,愤怒日记是为了帮你理清冲突的缘由,发现解决的途径。你需要把自己从情境中抽离出来,然后分析一下对方的处境。这样做并不是让你缴械投降,而是为了找到一条和平解决争端的道路。
有时我们想解决矛盾,但我们解决矛盾的方法却是火上浇油。我们用愤怒武装自己,想着对方肯定会乖乖投降。但对别人进行攻击、指责和威胁,最后都会祸及自身。愤怒的回应只会让矛盾升级,我们在不知不觉中变成了恶棍,而没意识到恶棍其实是最没用的人。那些在学校、职场和政坛待人刻薄、自视甚高的人内心往往是最软弱、最缺乏安全感的。如祖父所说,只有理解、接受和原谅他人才是强者的表现。
我们花大量的时间健身来获得强健自立的体魄,但很少有人会花时间去经营平和自持的头脑。倘若我们的大脑失控,就容易朝别人发火,这时的言行会让我们过后感到后悔。我们每天有太多时候可能被激怒或者挫败,之后便需决定如何应对。同事说了不好听的话,我们就恶语相向。收到烦人的邮件,我们想都不想就还击过去。愤怒的我们甚至会伤害最亲最爱的人——我们的孩子,我们的另一半。他们惹恼我们,说了我们不爱听的话,我们便大发雷霆。
这些人本该用善意和爱呵护,却为我们的言语所伤,而在气头上的我们受到的伤害并不比他们少。你对人疾言厉色时,内心可曾好受?身体紧绷,怒火中烧,愤怒吞噬了你的理智和专注。愤怒将你困在角落,你眼里就只有这一刻。或许你过后冷静下来,给人赔不是,但伤害已经造成,无法撤销,无法抹平。发怒时说的每句话都是一颗有去无回的子弹。
因而我们需时时提醒自己,愤怒之外还有另外一种选择。
那天在纺车旁,祖父告诉我,怒火其实是对人的一种警告,说明发火的人自己出了问题。而把自己发火的经历写下来只是第一步。学着控制自己的头脑,等怒火再次袭来时就能理智地应对。不再出言顶撞,不再待人刻薄,而是寻求一个皆大欢喜的解决办法。如果你即时的回应不够理智,那么往后的情况只会越来越糟。
“祖父,我得提高自己的控制力!”我说,“我要怎么锻炼呢?”
他说很简单。找一个没有干扰的房间(绝不能带手机),坐下来,拿一样你喜欢的东西,比如一朵花。看着这朵花,把注意力完全集中到这朵花上,持续一分钟或者更长。然后闭眼,看这朵花的影像能在你脑海里停留多久。刚开始,这朵花可能很快就从你脑海里消失了。但只要你反复练习,就能维持更久。维持久就说明你排除了外界的干扰,控制了自己的头脑。
等你长大到一定岁数,不妨更进一步。在同一个房间里,闭上眼睛,感受自己的呼吸。尽可能地把注意力集中到呼吸上,排除杂念。这些练习能提高你对头脑的控制力,能让你在快被怒火冲昏头脑时回归理性。
第二天,我就开始练习,到现在我也在练习。这是控制头脑最好的办法。我当时花了好几个月才学会如何化解怒气,理智行动。情绪管理是一生的修行。你不可能练习了几个月就说自己掌握了。人生处境变幻莫测,愤怒的诱因亦随着改变。因而我们需时刻准备着,警惕任何愤怒的导火索。
我很好奇祖父如何懂得化愤怒为力量的道理。
“祖父,我能问你一个问题吗?”
“当然可以,亚伦。”他答道。
“您是怎么知道愤怒原来用处不小、力量也很大呢?”
他停下手里的活,笑着说道:“这还多亏了你祖母。”
“真的吗?为什么呢?发生了什么?”
“我结婚的时候年纪还小,不懂得与妻子相处之道。放学后,我还会去图书馆找关于婚姻关系的书来读。有一次我们吵架,我大喊大叫,她却平静理智。我当时就无语了。后来我回想起那件事,才意识到我发火时多么不理性,而你祖母却能优雅地化解当时的困境。倘若她也暴怒地回应,那么这将发展成为一场骂战,最后的结果谁也无法预料。我越想就越觉得,控制情绪绝对是每个人的必修课。”
祖父讲这故事时,祖母刚在监狱里去世不久,祖父定然想念着她。之前因为非暴力抵抗,她和祖父被双双关进牢里。每个月,祖父都会为祖母祈祷以作纪念。而祖父的故事让我意识到,冷静应对怒火、化解冲突才是真正的强大。这当然也很难做到。更多时候,一方动口,另一方还击,矛盾只会不断升级。但如果你平和冷静地回应伤害或者惹恼你的人,那么紧张的局面将会被逆转。
祖父教给我这一课时,我只是从理论的角度习得了道理,而我真正获得教训是在几年后的一段经历里。那年我二十二岁,从南非去印度探亲。我准备回家,继续为反歧视和反种族隔离而斗争,但不料得了急性阑尾炎,需要立即手术。接收我的护士名叫苏娜达·安比贡卡,她人美心善,我才住了五天院就彻头彻尾地爱上了她。我们都很害羞,我花了好长时间才说服她跟我去看一场电影。下午三点,我到了影院,然后等啊等啊……等到快六点,她才姗姗来迟。她以为我根本不会出现。她还说迟到是因为医院里有紧急情况,但后来她承认当时只是因为胆小而退缩了。
我们的恋情开始时比较曲折,但后来进展顺利,很快便结婚了。因为要跟我回南非,苏娜达就需要办理签证。起初我并没把签证当回事,我是南非公民,自然有权利带自己的妻子回家。但那个时代正是种族隔离的高峰期,我的国家并不欢迎苏娜达。一年多里,我们想尽一切办法说服政府让我们回去,但都无济于事。我的妻子不能跟我走。我必须在她和在南非的母亲与妹妹之间做出选择。我愤愤不平,心乱如麻。一个政府怎能这般不通情达理?决定的过程十分艰难,但我最后跟新婚妻子留在了印度。
十年之后,我的一个朋友来印度。船靠岸后,一个白人男子抓住我的手,说他要在孟买待一周,想看看这个城市,而我是他遇见的第一个印度人,希望我能做他的向导。他说自己名叫杰基·巴松,是南非议会的成员。
我突然感到胸中怒火重燃。这个人所服务的政府侮辱了我,拒绝我偕妻子入境。我不想帮助他——我想把他扔下船去,给自己报仇雪恨。好在那时我已经按祖父的教导练习如何疏导愤怒的情绪,所以我强忍着怒火,决定息事宁人。我和他握完手就礼貌地述说了我的经历:他的政府不同意我的妻子入境,我们被迫留在印度,成了种族隔离政策的直接受害人。
“我不认同你们的做法,”我告诉他,“不过,现在你是客人,我必须尽地主之谊,让你度过一段愉快的时光。”
我先把朋友安顿了下来,之后几天,我和妻子带着巴松先生和夫人游览孟买,给予他们热情的款待。我们谈论了种族隔离,是它让我的家人无法团圆。离别的那天,他们夫妇俩热泪盈眶。
巴松抱着我说:“是你让我们看见了偏见的罪恶。确实是政府的错,回去后我们会想办法对抗这项政策。”
我目送他们上船,心里却怀疑短短几天是否真能改变他们的立场。“我不确定他有多真诚,”我对妻子说,“我们等着瞧吧。”
我没等多久,那边就有了回音。巴松一回家就公开驳斥种族隔离政策。激动的言论导致他被执政党扫地出门,输了选举。但他没有放弃,继续影响和说服了更多的人。
看到他如此大的转变,我终于相信了祖父人生哲学的力量——良言一句三冬暖,恶语伤人六月寒。倘若我当时对巴松恶语相向(或者把他扔下船),那么我能得到一时的满足——我把那个政府官员骂了,他活该!但最后的结果就不会如现在一样令人欣慰。他只会对种族主义更加深信不疑,对黑人和印度人避之不及。
化愤怒为力量,不仅能改善个人的生活处境,更能让世界变得更美好。祖父在他政治生涯很早的时期就懂得了这个道理。一九一三年,他还住在南非,想要发动另一场反抗偏见与隔离的运动。祖父友好地发出对话的请求,言辞恳切而平和,而政府对他的请求置之不理。祖父只好发动群众的力量,让他们参与到和平解决矛盾的行动中来,与他一起抗议。
而就在此时,南非的铁路工人为争取更好的工作条件而准备罢工。祖父意识到这可能会占据人们更多的关注,故而延迟了自己的行动。
“你应该加入我们,”罢工的发起人向祖父提议,“我们可以联手。罢工也是合法的非暴力运动,我们对付的是共同的敌人。”
而祖父却说:“我没有把任何人当成我的敌人,他们都是我的朋友。我只想通过教育感化他们的心灵。”
铁路工人纷纷走上街头,大喊口号。他们愤怒,他们失望,他们随时都可能被点燃。而这恰恰给了警察镇压暴乱、阻止罢工的理由。不到四天,工人们乖乖地回到自己的岗位,一事无成。
这件事过后不久,祖父发动了他的反歧视运动。他从一开始就定下了和平抗议、拒绝愤怒的基调。尽管警察用武力镇压,祖父从不称警察和政府为敌人。他想要获得包括警察在内所有人的理解和认同,他不想伤害他们,让他们难堪。警察来抓人时,祖父和追随他的人无条件投降,安静地走进警车里。更多的人出来抗议,更多的人被警察带走——就这样持续了两个星期,监狱都已经满了,再装不下更多的人。到了这时,时任总理的让·C·斯姆茨将军邀请祖父前去协商。他们一起坐下,斯姆茨坦言拿祖父和他的追随者没办法,“你们永远都彬彬有礼、考虑周全,用武力根本打败不了你们。倒是那群怒不可遏的工人比较容易收拾。”
在愤怒时保持冷静并非易事,但只要你试着这样做就会看见效果。不必等大型活动或者抗议,我们在日常与人交往的过程中就能广泛实践。随着我们排解愤怒的能力提高,我们周围的人也会发生变化。没人喜欢被欺负,我们都希望获得他人的理解和认同。让愤怒成为我们改变不公的动力,而非得理不饶人的手段。
那天在静修院,我们坐在纺车旁,祖父拥抱着我,希望我真的听懂了这一课。“化愤怒为力量,”他告诉我,“让愤怒帮你找到解决办法,用爱和真理化解矛盾。”
化愤怒为力量,让愤怒帮你找到解决办法,用爱和真理化解矛盾。
那一刻,我感到祖父的爱深沉如海。我终于明白爱和善良定能打败愤怒与仇恨。我的余生必将经历更多的不公和偏见,但我不会再扔出那颗报复的石子。更好的出路在等着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