杨金海[4]
党的十八大以来,我们党的理论创新和实践创新在不断深化。2015年元月前后,习近平总书记提出了“四个全面”战略布局,即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全面深化改革、全面推进依法治国、全面从严治党。刚刚召开的党的十八届五中全会,进一步把“四个全面”战略布局纳入“十三五”时期我国发展的指导思想。这是对我国30多年来经济社会发展历程、发展规律和发展趋势的新认识,是对党的十八大以及十八届三中、四中全会精神的新概括,标志着以习近平同志为总书记的新一届党中央领导集体治国理政方略的形成,为推进我们党和国家今后若干年的工作提供了基本遵循。这是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理论和制度的创新发展,特别是对我国制度体系的创新发展,其中包含着一系列推进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的新思想、新观点、新方法。
笔者围绕这个问题谈几点认识,就教于大家。
一“四个全面”战略布局的提出是历史的必然
“四个全面”战略布局是在我国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进入一个新的历史阶段,即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决胜阶段,为解决我们面临的突出矛盾和问题提出来的,反映了我国经济社会发展的客观要求,反映了广大人民群众的热切期待。
首先,这是对我们党关于社会主义现代化发展战略思想的继承和发展。新中国成立以来,特别是改革开放以来,我们党曾经提出了具有深远意义的中国发展战略思想。20世纪60年代初,毛泽东同志就曾提出过“两步走”发展战略,即实现“四个现代化”需要分两步走,第一步是用10~20年时间建立起一个独立的比较完整的工业体系和国民经济体系,使我国工业水平大体接近世界先进水平;第二步是再用20年左右时间,到20世纪末全面实现农业、工业、国防和科学技术的现代化。改革开放后,邓小平同志在广泛调查研究的基础上,提出了实现我国社会主义现代化的“三步走”发展战略:即第一步,到80年代末,国民生产总值翻一番,解决人民的温饱问题;第二步,到20世纪末,经济总量再翻一番,使人民生活基本达到小康水平;第三步,到21世纪中叶,人均经济总量达到中等发达国家水平,人民生活比较富裕,基本实现现代化。到2000年,“三步走”战略的前两步已经实现,人民生活水平基本达到小康。进入21世纪后,我们党进一步提出了新的“三步走”发展战略:即第一步,到2010年,经济总量比2000年翻一番,使人民的小康生活更加宽裕;第二步,到建党一百年时,全面建成小康社会,人民生活普遍达到宽裕的小康水平,各项制度更加完善;第三步,到21世纪中叶新中国成立一百年时,基本实现现代化,建成富强民主文明的社会主义国家。今天,从新的“三步走”战略来看,我们已经顺利完成了第一步任务,现在正在走第二步。“四个全面”战略布局就是为完成这一历史阶段的任务而提出来的。
其次,这是解决我们面临的突出矛盾和问题的必由之路。大家知道,改革开放以来,我们的经济社会发展取得了巨大成就,综合国力显著增长,人民生活水平大幅度提高。然而,我国发展中存在的问题也十分突出。比如,发展中不平衡、不协调、不可持续的问题依然突出,科技创新能力不强,产业结构不合理,发展方式依然粗放,城乡区域发展差距和居民收入分配差距依然较大,社会矛盾明显增多,教育、就业、社会保障、医疗、住房、生态环境、食品药品安全、安全生产、社会治安、执法司法等关系群众切身利益的问题较多,部分群众生活困难,形式主义、官僚主义、享乐主义和奢靡之风问题突出,一些领域腐败现象易发多发,反腐败斗争形势依然严峻,等等。要解决这些问题,必须进一步明确我国经济社会发展的战略目标和战略举措。“四个全面”战略布局就是为解决这些时代课题而提出来的。
“四个全面”战略布局是一个有机整体。其中,第一个“全面”即“全面建成小康社会”是到建党一百周年时要实现的目标,这是十八大确定的“两个一百年”目标之一,也是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总目标的关键。只有这个目标实现了,才有可能实现第二个目标,即到21世纪中叶基本实现现代化。后三个“全面”,即“全面深化改革”“全面推进依法治国”“全面从严治党”是实现第一个“全面”的根本途径和方法。这四个方面相辅相成,共同构成当代中国改革开放和现代化建设的新格局。
二“四个全面”战略布局的总特征是推进国家治理现代化
“四个全面”战略布局的总特征是要推进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的现代化。换句话说,抓“治理”是当前和今后相当长时期我国经济社会发展新格局的“新”之所在。比较前30多年不同阶段的改革开放的特点即可明白。20世纪80年代,我们改革开放的主要特点是抓“改革”,即开拓创新,破除旧的体制机制,尝试建立新的体制机制;而且,主要是抓经济改革,解决人民群众的衣食温饱问题,新的制度体系还处于早期探索阶段。90年代,我们确立了具有长远意义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这一阶段的显著特征是抓“发展”。但就总体而言,这一阶段的改革发展仍然主要体现在经济领域,就是抓国有企业改制、积极参与经济全球化等,新的制度体系仍然处于发育形成阶段。进入21世纪后的头10年,我们确立了具有长远意义的科学发展观,这一阶段的显著特征是追求各方面的和谐“稳定”,不仅抓经济发展,也抓社会建设、生态建设等。但就总体而言,这一阶段的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还处于创新试验阶段,还没有形成科学规范的社会治理体系,加之30多年发展积累的矛盾和问题越来越多,形成了黄金发展期与矛盾凸显期并存的局面。
党的十八大以来,我们面临的一个主要任务就是治理整顿,既要承续前几十年的成果和经验,深入推进经济社会的科学发展,保持我国经济社会发展的较高速度,同时又要消化和解决长期积累的人民群众反映强烈的社会矛盾问题,包括经济转型问题、发展差距问题、消极腐败问题、党风社会风气不纯的问题等,使改革、发展、稳定、治理等各项工作目标更加明确,方向更加正确,制度更加规范,打造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升级版。
三 实施“四个全面”战略布局需要在推进治理现代化方面下功夫
“四个全面”战略布局的每一个方面要落实到位,都需要有具体的抓手,这就涉及具体的体制机制建设问题。其中,全面实现小康是总目标,其中也涉及一系列制度创新问题,如福利体系建设问题、扶贫问题、税收问题等。要实现全面小康目标,还必须做好两个方面的工作:一是全面深化改革;二是全面依法治国。这两个方面不可分割,相辅相成。全面深化改革的任务是要从总体上协调各方面的改革发展,力求使各方面的改革发展相互配合,全面推进,打造改革开放的升级版,并全面创新体制机制;全面依法治国的任务是要使这些改革发展的制度性成果定型化,包括将我国的基本制度以及相关的战略、政策、措施和运行体制以法律的形式确定下来。这样就能够保证改革到位,并逐步克服以往的“人治”问题,实现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的现代化。
在我国,实现治理现代化中有一项十分关键的工作,就是党的建设。所以,“四个全面”战略布局的最后一个“全面”就是“全面从严治党”。实现治理现代化,最后还要从人们的思想观念上解决问题。所以,在抓依法治国的同时,还要加强以德治国,对全社会成员进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教育、中华传统美德的教育等。总之,全面建成小康社会,推进国家治理现代化,建设法治国家,是一个系统工程,需要深入研究、精心设计、认真实施。
四 推进国家治理现代化,需要加强对中国传统文化和革命文化中优秀治理思想和实践经验的研究
我国有五千年的文明史,其中蕴含着丰富的社会治理经验。我们今天的治理体系,既包括对传统治理体系的超越,又包括对其中优秀成果的继承。认真总结我国古代治理中的民主性精华,有重要的理论和实践意义。比如,我国秦代实行的郡县制,已经具有了现代国家治理体系的基本特质,现代世界上几乎所有国家都在实行类似的制度。又比如,科举制,是中国古代培养和选拔社会治理人才的重要制度,为选拔精英人才进入国家治理体系、实现精英治国的政治理想提供了制度保证。现代西方的公务员考试制度汲取了这一成功经验,均采取类似办法。又比如,协商制度,是中国古代从国家层面到家族层面普遍采用的治理方法,其核心精神就是广泛听取各方面意见,尽可能照顾各方面利益,保持社会关系的和谐。实践证明,这种协商制度包含丰富的民主精神,是形成社会共识的重要途径。此外,中国古代的议事制度、内阁制度、监察制度等都有不少合理之处。只有深入研究中国古代治理的理念和实践,才能深刻理解当代中国治理体系形成演变的历史文化基因,也才能更好地借鉴古代优秀的治理成果,同时,剔除传统治理文化中的糟粕,与时俱进地推进我国治理现代化。
同时,要注意研究革命文化中的优秀治理思想和实践。我们党在新民主主义革命、社会主义革命和建设时期积累了丰富的治理经验,如根据地建设经验、新中国的社会主义制度构建经验,以及处理民族关系、党内外关系、国内外关系等方面的经验,这些都是我们今天进行制度建设的重要基础和思想财富。认真研究这些问题,有助于深入理解我国制度建设的内生性,使我国的治理现代化更加符合中国国情。
五 推进国家治理现代化,需要加强对中外现行国家治理体系的比较研究
要在国际比较中总结我们的制度优势和发展经验,增强制度自信。通过国际比较可以发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至少有四大优势,即稳定、高效、和谐、和平。我们的改革发展至少有四大特点或经验,即坚持理论先行、上下联动、增量改革、中庸和谐,核心是坚持新社会主义观和党的坚强领导。推进我国的制度创新要继续发挥这些优势和经验,不能自暴自弃,崇洋媚外。当然,我们要积极借鉴国外的好经验,包括发达国家在完善政府治理、鼓励社会组织参与治理等方面的经验。在这些问题上,我们还应当坚持解放思想,实事求是的原则;应当把西方国家治理体系的资本主义性质与其中蕴含的人类政治文明成果区分开来,以更加开放的姿态,更加包容的精神,积极吸收人类政治文明的成果。但一定要结合中国实际,灵活运用这些经验,不能照抄照搬。
总之,落实“四个全面”战略布局,推进我国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的现代化,是一个时代性课题,还有很多问题需要研究。笔者相信,通过大家的共同努力,我们一定能够取得这方面的丰硕成果,为实现我们党制定的“两个一百年”奋斗目标,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贡献我们的理论智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