登陆注册
11204200000006

第6章 健康是一切价值的源泉

第一节 科学理解生产力的含义

生产力,又叫“社会生产力”“物质生产力”。正如马克思指出:“生产力表现为一种完全不依赖于各个人并与他们分离的东西,表现为与各个人同时存在的特殊世界,其原因是,各个人——他们的力量就是生产力——是分散的和彼此对立的,而另一方面,这些力量只有在这些个人的交往和相互联系中才是真正的力量。”[35] 生产力对人类社会的发展进步具有极其重要的作用。生产力包括三个基本要素:劳动者、劳动资料和劳动对象。与生产关系相比,生产力是生产方式中最活跃的因素。生产力是人类社会发展的最终决定力量和最根本的推动力。

一 生产力的“三要素”

马克思主义者认为,决定生产力高低的因素有三个:劳动者、劳动资料与劳动对象。劳动者是具有一定的生产能力、劳动技能和生产经验、参与社会生产过程的人,既包括体力劳动者,也包括以各种方式参与物质生产过程的脑力劳动者。劳动资料是劳动者用来作用于劳动对象的物或物的综合体,其中以生产工具为主,也包括生产过程中必要的其他物质条件,如土地、生产建筑物、动力、交通运输等。劳动对象是指生产过程中被加工的东西,包括直接从自然界中获得的资料和经过劳动加工而创造出来的原材料。

劳动资料和劳动对象统称为生产资料。科学技术也是生产力,并在生产力的发展中起着日益重要的作用。在生产力系统中,劳动者是人的要素,生产资料是物的要素,两者均不可缺少,但起着不同的作用。在人与物的关系中,人是能动的要素,是人创造物,使用物,不断改进和提高物的性能。生产资料只有同劳动者相结合才能发挥作用。

(1)劳动资料。劳动资料又叫劳动手段,主要指生产工具。广义地说,劳动资料还包括劳动过程中一切必要的物质条件,如工厂建筑物、运河、道路等。在劳动资料中,最重要的是科技性的劳动手段,它是人们用来改变或影响劳动对象的物质条件。生产工具是劳动者经验的结晶,直接反映了人们认识自然和利用自然的深度和广度,标志着生产力的性质和发展水平,它不仅是衡量人类劳动力发展的客观尺度,而且是社会经济发展阶段的指示器。

在生产要素中,劳动资料在提高劳动效率方面具有决定性的作用。这是因为:第一,人类只有有了劳动资料才能进行生产。人们利用劳动资料机械的、物理的、化学的属性,依照自己的目的,创造人类需要的使用价值。第二,劳动资料是人类利用和控制自然的强大杠杆,它的状况表明人类认识和利用自然能力的大小。从原始人的粗笨的石器工具,到近代工厂的机器体系,直到现代化大生产中电子计算机控制的自动化技术设备,这一发展过程大大提高了人类利用、控制自然的能力。第三,劳动资料的不断发展和完善,不断地提高了人类的生产技能,从而又进一步促进了社会生产力的发展。

(2)劳动对象。劳动对象是在劳动过程中所能加工的一切对象。劳动对象包括两类:一类是未经过人类加工的自然物,即纳入生产过程的一部分自然界中现成的物质资料;另一类是经过人类加工的物体,即由人们自己活动所创造的、实际上已是劳动产品的物质资料。劳动对象的质量,如工业中的原料和辅助材料的质量,农业中的动、植物的品种和性质等,对生产出来的使用价值的数量和质量有着重要的影响。

当代科技革命正在引起劳动对象的革命性变革,如原子能、太阳能、地热能等能源的利用,海底资源、稀有元素、同位素的利用,人工合成材料的利用等,使许多新的原料具有了特殊的性能(如耐高温、耐压、抗腐蚀、高强度等),正逐渐代替迄今为止工业使用的传统的原料。因此,劳动对象品质的改进和使用范围的扩大,对提高整个生产力水平起着很大的作用。

(3)劳动者。在生产力的三个要素中,人的因素占有特殊重要的地位,是生产力中最重要的因素。劳动者是生产过程的主体,是生产工具的创造者、使用者和改良者。创造生产工具和原材料的是人,没有人的劳动,这些东西就发挥不出任何作用。物质要素只有被劳动者所掌握,只有在劳动过程中和劳动者结合起来,才能形成现实的生产力。即使是最先进的生产工具,如果不为劳动者所使用,至多也不过是一堆不发生任何作用的废物。当然,劳动者的作用不能离开生产资料,它是通过创造和使用生产资料来体现自己的重要作用的。

二 生产力是生产方式中最活跃的因素

生产力与生产关系的统一,构成了社会生产方式。生产力是社会生产的物质内容,生产关系是社会生产的社会形式,两者是不可分割的统一体。其中,生产力是生产方式中最活跃的因素。

(1)生产力总是处于不断发展变化的过程之中。人们在物质资料生产和再生产中为了自身的生存和发展并取得更大的劳动成果,必然要不断地总结生产经验,提高劳动技能,不断地改造生产工具和创造新的生产工具,以增强同自然斗争的能力。随着人类对自然界认识的加深,科学技术的发展速度大大加快了,它在生产技术上的应用也更广泛了,由此也加速了生产工具的改造与创新过程。生产工具的不断改造和创新,标志着整个社会生产力的不断发展。而生产关系则处于相对稳定的状态,任何生产关系都有一个确立、完善、巩固的过程,在它所容纳的生产力尚未充分发挥出来以前,它绝不会改变,这是与生产力的发展完全不同的。

(2)生产力的变化和发展,决定着生产关系的变化和发展,任何生产关系都是适应于一定阶段生产力的性质和状况而建立起来的。有什么样的生产力,就要求有什么样的生产关系。比如,在人们还在使用石刀、石斧和弓箭的时候,绝不可能建立资本主义生产关系,因为资本主义生产关系是建立在大机器生产的基础之上的。当生产力发展到一定阶段的时候,原来的生产关系就逐渐不适合生产力发展的需要了,并且要求对原有的生产关系进行相应的变革。

总之,从生产力发展及其对生产关系的决定作用来看,它是生产方式中最活跃的因素。

三 生产力是社会存在和发展的最终决定力量

生产力是人类社会发展的最终决定力量和最根本的推动力。马克思列宁主义认为,物质生产力直接决定生产关系并进而最终决定一切社会关系,是社会存在和发展的最终决定力量。物质生产力的状况是所有一切思想和各种趋向的根源,人类社会的发展就是由生产力的发展所决定的。

从历史唯物主义的观点来看,社会的发展和进步是整体性的和多方面的,是社会过程的综合性表现,因而社会领域的每一个特殊具体方面,包括社会的经济、政治、科学、文化艺术、宗教和道德等领域,虽然都有推动它们发展的各自的动力,也有它们各自特殊的发展规律,但是它们的整体发展归根结底取决于生产力的发展。生产力是它们发展的最终决定力量。

从理论上来说,生产力是社会存在和发展的最终决定力量。这主要是因为,物质生产和生产力的发展,是社会赖以存在和发展的物质基础。人类社会要生存和发展,就必须生产物质生活资料,以满足人类的衣、食、住、行及其他需求。任何一个民族,如果停止生产,就既不能生存,也不能发展,而生产的发展变化始终是从生产力的变化发展(首先是生产工具的变化发展)开始的。社会生活的各个领域,包括政治和经济、文化和艺术、宗教与哲学等方面的活动,或者人们的各种社会关系,无论是经济关系还是政治关系、思想关系,归根结底都取决于生产力的发展。没有一定程度的生产力发展,社会的教育、科学、文化都发展不起来,更谈不上繁荣。所以,生产力的发展是社会一切发展的最终根源。从历史上看,在人类的生产实践中,每当劳动者的生产经验、劳动技能和科学知识积累到一定程度,出现新的生产工具时,社会生产力就会大大地前进一步,并进而引起人们的劳动方式、社会组织形式、劳动分工、人与人之间在生产过程中的相互关系以至于人们的生活方式和思想方式的变化,导致生产关系和上层建筑的变革。

生产力是社会发展的最终决定力量,这集中地表现在它的发展引起生产关系的变革方面。首先,生产关系的变革是由生产力要素中人的因素和物的因素的发展状况决定的。生产力作为人们改造自然以获取物质资料的能力,是由劳动者和生产资料两个相互作用的有机因素组成的。之所以要进行生产关系的变革,就是要使其与生产力中的劳动工具状况和劳动者的生产经验与劳动技能特别是科学技术知识的状况相适应。

四 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是推动社会进步的有力杠杆

科学技术作为第一生产力,是“历史的有力的杠杆”,是推动社会发展的重要动力。

第一,科学技术的发展引起社会生活方式的变革。人类社会生活方式是反映社会发展状况的一个方面。纵观社会发展史,人类生活方式的一些根本性的变化,几乎都是伴随科学技术上的重大发明而出现的。远古时期摩擦取火技术的发明,结束了茹毛饮血的时代;近代以来,蒸汽机、发电机直至电子计算机的出现,既改变了人们的衣食住行,也使社会教育、文化、娱乐、信息、旅游等发生重大变革,如电视机的普及就使“秀才不出门,便知天下事”成为现实。

第二,科学技术促使产业结构发生变更。产业结构是指生产过程中所配置的各产业部门之间的相互联系和数量比例,它反映国家社会生产发展的方向、速度和水平。在科学技术水平低下的古代,劳动密集型产业占主导地位,大部分劳动力集中于农业和采掘业等第一产业;近代科技迅猛发展,农业、采掘业等广泛采用动力机械,节余下来的相当数量的劳动力转移到包括工业、矿业和建筑业在内的第二产业,欧美资本主义国家第二产业从业人员很快超过了第一产业,并出现了一批资本密集型产业;现代科技的崛起,大大提高了第一、第二产业的生产率,并开辟出许多社会服务部门,使包括交通运输、商业、信息行业以及公用事业、服务行业在内的第三产业从业人数大幅度增加,在发达国家已占到全部职工数的60%~80%。由此可见,科学技术是促进产业结构变更的重要力量。

第三,科学技术的发展导致生产方式的变革。科学技术不仅为社会奠定物质基础,促进生产力的发展,而且还向纵深发展,激化生产力和生产关系的矛盾,促进生产关系的变革。现代科学技术革命一方面推动了资本主义物质生产的发展,另一方面也加剧了生产社会化同资本主义私人占有之间的矛盾,使经济危机和社会危机加深。英国著名学者贝尔纳在其《科学的社会功能》一书出版25周年的纪念文章中指出:“技术的进步,进而计算机的合理使用所带来的集中控制,再不可能适应这个支离破碎的、充满私利和剥削的社会结构了。”“我们预期的技术进步,将必然意味着会带来一种根本性质的经济变化。这个科学和计算机时代,必然是一个社会主义时代。”第三次科技革命必将大大加快历史发展的进程。

20世纪科学发展、技术革命和社会变革的综合结果是社会主义生产关系的出现。社会主义消除了资本主义社会的基本矛盾,能够适合科学技术的发展,并克服了资本主义制度下科学技术畸形发展的种种弊端。社会主义需要科学技术,科学技术也需要社会主义。但是,新的科技革命也要求社会主义生产关系进行不断调整,在经济、科学、教育、政治等方面进行体制改革,以充分发挥社会主义制度的优越性,创造远远优胜于资本主义社会的生产力。

第二节 身体是革命的本钱

毛泽东同志说过,“身体是革命的本钱”;周恩来总理曾对清华大学的学生说,“要好好锻炼身体,为祖国健康工作50年”;居里夫人也说,“健康的身体是科学的基础”。的确,看看那些功成名就的人,没有一个不是经过多年的奋斗、打拼,才取得了超人的成就。所以不难想象,如果没有健康的身体作为保证,要想实现人生的理想是不可能的。

一 身体是革命的本钱

身体是革命的本钱:事业固然重要,但如果没有了生命,一切都将成为空谈。随着我国改革开放步伐的加快,人民生活水平不断提高,“吃得饱、穿得暖”早已不是人们生活的目标。但是,人们如何将“吃得饱、穿得暖”的生活目标转向“住得好、活得开心”以及如何将发展体育运动与促进社会经济发展联系起来,都成了亟须解决的问题。

有观点认为,与幸福、健康和快乐紧密联系的国民体质,是一个地区人们生活质量的反映。时下人们最关心的升学、就业,无一不与人的体质联系在一起,如高考重视体育分,参军、报考公务员,都要考核体能。

身体是革命的本钱:时代的需求,人们肩负重担,必须有健康的体魄。当今中国正处在一个承前启后的关键时期,领导干部身上的责任日益加重,平时加班加点是家常便饭,工作上的超负荷运转对人们的身体、心理提出了更高的要求。近年来,各地媒体报道优秀党员干部因积劳成疾而引发猝死的现象呈上升趋势。一个人如果没有健康的体魄,即使有再高的学问、再远大的理想、再崇高的思想境界,其抱负也只能是“海市蜃楼”,无法实现。一个人如果没有健康的体魄,带给家人的只能是无尽的痛苦。

身体是革命的本钱:特殊的工作岗位更需要健康的体魄。近年来,职业危险性高的警察英年早逝的案例也不在少数。经济发展导致了越来越多的新型犯罪,对现在的警察提出了更高的要求,需要他们有更强的战斗力。每一位警察都明白“身体是革命的本钱”所包含的道理,但现实是很多警察却认为自己还年轻,过度疲劳、体力严重透支都是小事;锻炼身体经常是“两天打鱼,三天晒网”,把大部分业余时间都投入工作之中,长此以往,就会形成恶性循环,给身体带来严重的伤害,也无法保卫社会的平安。

二 健康的体魄是成事的重要依托

一个人要想做成一件事,必须具有多个方面的素质,要勇往直前、要有胆有识、要有勇有谋……但是,所有这些都必须依托一个前提条件——健康的体魄。只有这样,我们才能做得更好。但是,我们往往过多地强调理想与奋斗,而忽略健康的作用。

人们习惯于用“年富力强”“朝气蓬勃”“风华正茂”这些词语来描绘年轻人的状况,但是现实中青年的健康状况却远没有如此乐观。据调查,当前大学生的整体身体素质令人担忧,他们因为忙于考取各种“证书”和“过级”,而对健身和运动越来越没有兴趣。最近一段时间,关于知识分子的平均寿命问题也已越来越受到社会各界的关注。

需要特别指出的是,保持身体健康的最大因素在于生活有规律。那些长寿的人几乎全部是生活有规律者,我们实在难以想象一个90多岁的人是一个生活没有规律的人。可是,我们显然对此注意不够,有些人甚至有意鼓励它的反面即没有规律,其典型便是对“开夜车”的赞美。

列宁说过,不会休息的人就不会工作,可是在现在的年轻人中,几乎找不到几个不“开夜车”的人;在现在的文艺人才、科技人才中,也几乎找不到几个不“开夜车”的人。“开夜车”成了人们的一种习惯,甚至成了一种刻苦和成功的象征。但是,人的生活规律不是一项发明就能改变的,我们的身体结构是在数百万年的“日出而作,日落而息”的节律中形成的。例如,人的体温在下午2~4时这段时间最高,在凌晨2~4时最低,这个差异不论怎么习惯于夜间工作的人都没有两样。再如,社会中的正常生活仍是“日生活”而不是“夜生活”:学校上课、单位上班的时间仍然是白天,习惯于夜间工作的人于是便不得不经常“急刹车”以适应社会生活的需要,而这种无规律的“急刹车”对身体的损害更大。

三 金钱可以随时再挣,生命却只有一次,一旦失去就将不复存在

有人说:“人们前半生拿命换钱,后半生却拿钱买命。”在生活节奏越来越快,竞争越来越激烈的当今社会,年轻人都像拧紧发条的闹钟,不停地向前奔波,为了生存而透支自己的身体。可是,我们需要明白:最需要保护的恰恰是不应该透支的身体。金钱可以随时再挣,生命却只有一次,一旦失去就将不复存在。

在校大学生由于长跑而猝死的不幸消息时有耳闻。本来,这些只是发生在校园内的悲剧,可是某些大学纷纷“面对现实”,取消了体育课训练项目当中的1000米长跑,由此将社会的质疑引向了自身。为了挽救当下大学体育课的式微,有大学甚至还发明了所谓的“爬树课”,把本来属于儿童出于天性的自由嬉戏作为一种训练用于大学生。事实上,大学生真正的身体锻炼都是在课外活动时间进行的。活跃在球场上,闪转腾挪,那才是大学生活力和自由的展示,也是他们最好的身体锻炼方式。那么,现在的中小学还有名副其实的课外活动时间吗?恐怕很难说得清楚。不少学校出于学生课业紧张、面临升学压力等考虑,压缩学生的锻炼时间,还有一个原因就是“怕出事”。笔者就曾看到一条电视新闻:在某小学的课间休息时间中,学生们都自觉地趴在课桌上,因为这样“最安全”,也“最不容易出事”。

最近,英国《新科学家》杂志发表文章,揭示了“基因突变”对人类从类人猿到智人转变的影响。科学家发现,我们祖先的进化是以牺牲身体的能力为代价的。向智人转变的类人猿(大猩猩)的下颌骨之所以出现萎缩,是因为人类进化到了一定阶段,出现了新的社会组织,他们不再需要把撕咬当成攻击的利器。关注大脑发育的生物学家找到了为大脑和肌肉进行葡萄糖转运载体编码的基因“接通开关”的差异,接通智人大脑的“开关”要比接通肌肉的“开关”更为粗壮。也就是说,人类的智力水平提高了,但是体魄却不如从前那么强壮了。

对于“身体是革命的本钱”这句话,我们中的大多数人都觉得耳熟能详,却往往无动于衷,很少有人会静下来细细品味其中包含的道理。也许有人一边说着“这道理我懂”,另一边却还在彻夜玩着电脑,或者抽着烟,或者与朋友交杯换盏……殊不知,这些都是有损身体健康的。

第三节 健康就是生产力

“健康是生产力”并不是一个新的观点,它是马克思主义学说的基本内容。所谓生产力就是人们认识自然、疏导和保护自然以获得物质资料的能力。而生产力的发展快慢直接受制于劳动者的健康状况,受制于劳动资料、劳动对象本身的性能是否完善。上述三个要素都“健康”是生产发展最理想的状况,而且,劳动者、劳动资料以及劳动对象之间形成良性互动,也能进一步促进生产发展并降低成本消耗。因此,在某种程度上可以说,生产力的本质要求就是健康。

一 “健康是生产力”是一个理论问题

从理论上来讲,“健康是生产力”是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的基本问题,从现实生活来讲,也是我们天天会遇到的问题。只有人的身体健康,劳动效率才能得到提高,就可以多为国家创造财富。所以,关心人民的身体健康,国家加大对健康的投入,改善人民的健康状况,不但不会影响经济发展,而且还会促进经济发展。

实际上,这早已成为西方学者研究的重要话题。比如,世界银行曾组织一批专家探讨在第二次世界大战以后的40多年中为什么世界经济发展得这么快。他们得出一个结论:世界经济增长的8%~10%,应当归功于第二次世界大战以后世界人民的健康水平普遍提高了。美国哈佛大学也曾研究过亚洲经济进步神速的原因,并得出了一个同样的结论:亚洲经济的增长,有30%~40%来源于人的健康素质的提高。

健康拉动经济增长的作用在我国也很明显。改革开放30多年来,我国经济之所以能够取得举世瞩目的成就,主要是因为按照邓小平同志提出的战略,首先解决了温饱问题。在温饱问题解决后,紧接着又解决人民群众“看病难、看病贵”的问题,人民的生活水平提高了,人民的身体素质提高了,国家发展的动力也就随之增强。现在我国之所以成为第二大经济实体,一个主要的原因就在于人的健康水平的提高。同时,经济发展和人们的健康需求是成正比的,经济越发展,人们的健康需求也相应提高。

二 “健康是生产力”更是一个实际问题

健康是社会发展的助力器。据统计,我国2008年的人均GDP是22000多元,同时一个人住一次医院的费用是5000多元。这就是说,如果增加一个健康的人,就可以增加22000多元的产值,同时减少5000多元的医疗费。反过来说,如果增加一个不健康的人,那等于减少22000多元的产值,增加5000多元的医疗费。据抽样调查显示,全国大约有1.7亿人没有生产能力,而且这部分人大多由于医疗条件不好,因病致残,长期不能劳动。假定国家在医疗事业上加大投入,使这1.7亿人都能参加劳动,那么国家的总产值将会高出许多。

人的需要是不断发展变化的,温饱问题解决以后,健康就成为全国人民最关心、最现实、最迫切的一个重大问题。但是,一些有关部门的同志,还有一些地方的领导同志,对人民的健康对我们国家建设的重要性认识不足。他们有一个错误的认识:资金是有限的,应该用来上大项目,修建高楼大厦、工厂、高速公路等。至于健康投入,在很多地方的规划当中,可以说都很少得到重视。如此一来,就导致了健康投入滞后于经济发展的现象。改革开放30多年来,我们的GDP增长了20多倍,而在健康投入方面甚至还不足1%,差距悬殊。前几年,很多地方出现了“看病难、看病贵”问题,有的地方甚至出现“因病致贫、因病返贫”。改革开放初期,全国有2.5亿人没有解决温饱问题,国家集中力量解决了这个问题,但是发展到现在,却因为对健康投入的不重视,而导致一部分人再次陷入了这一境地。

在农村流行着这样一句话:“奔小康,盼健康;一场病,全泡汤。”人们过去费尽千辛万苦才脱离贫困,得一场大病,又陷入了贫困状态。这说明了什么问题?有些人认为,把钱集中起来上大项目就可以帮助人们脱贫,我们不能说这个想法是错的,但是发展经济靠的是什么?当然是靠人。如果人的身体健康状况不好,发展经济就会成为一句空话。他们的目的确实是想经济发展快一点,使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的步伐快一点,但这样实际上是拉了社会主义建设的后腿。唯物主义认为,人是生产力的主体,社会生产力是由劳动者、生产工具、劳动对象这三大因素构成的。而劳动者在这三大因素当中是最活跃、最革命、最有创造性的。因此,要想进一步发展经济,加快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的步伐,就必须增加对健康的投入,保证劳动者的身心健康。

三 健康既是人的权利又是人的义务

健康不仅是每个人现有幸福和未来企盼的基础,而且由其道德理念所集合成的思想也成为一种共同的生活信仰,也是一个国家、社会又快又好发展的基石和保障。经济增长、社会进步、生态改善、秩序良好、和谐相处、环境保护、心态平和等,都必须以人的健康为基础。而对于每个人来讲,健康既是权利又是义务。我们有维护自身健康和获取健康资源的权利,但同时亦有维护自己及他人健康的义务,有推动社会健康事业发展的义务,有为公共健康作出贡献的义务。

从个人和家庭消费的视角来看,健康是财富和幸福;从推动国家富强和社会发展的作用来看,健康是生产力。任何一个国家,为了让劳动者源源不断地创造新的价值,就必须保证劳动者的健康。健康是生产力的道理就体现在这里。劳动者是生产力要素中最重要的因素,现代社会的劳动者不仅应具有一定的生产经验和劳动技能,以及相应的知识和智力,还应具备健康素质。

对许多地区医疗卫生状况的深入调查发现,不少干部在事关人民群众身心健康的问题上存在一些模糊认识。一是认为医疗卫生投入是不会增值的“纯消费”,对经济增长没有任何意义。二是认为看病、治病是个人的事,与政府的关系不大。在这两种思想支配下,一些地方在制定经济社会发展规划时,往往把有关医疗卫生和群众健康的支出摆在末位,甚至不列入规划当中。只有在思想上认识到人民健康对发展经济的重要性,才能积极主动地落实贯彻《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深化医药卫生体制改革的意见》[36] 文件精神,解决好人民的健康问题。

现在日本的很多企业每年都设有健康基金,为那些重视身心健康的员工发奖金。这种健康观念是中国许多单位,尤其是大多数单位领导所欠缺的。不仅如此,还有许多单位至今仍对“带病坚持工作”津津乐道。我们应当懂得,在积极推进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今天,一个不重视健康、不重视健康教育的领导不仅是短视的,而且是极不负责任的。

在生产力的三个要素中,劳动者素质具有至关重要的意义。而长期以来,在衡量劳动者素质时,其中很重要的一点被忽视了,那就是健康素质。没有健康就没有一切,健康素质是现代社会人才必备的素质。因此,对于个人而言,我们倡导健康的生活方式,这不但对自己有利,也是利国利民的大事。而对于我国政府,在制定经济社会发展计划时,能把医疗卫生支出摆在应有的位置上,建立起覆盖全国的健康教育和健康促进体系以及医疗保健网络,将会使国民的体质大大增强,患病者的数量就会大大降低。这既是最大的节约,也是对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最重要的投资。从长远来看,这不仅不会影响国家经济社会的发展,而且还会加快我国现代化的进程,有助于构建更加美好的社会主义和谐社会。

第四节 健康因素对生产力的正负向影响

健康是生产力,本来是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的一个基本问题。但是,近年来由于不少人对马克思的原著淡漠了,因而对这一主题感觉陌生了。强调这一点主要是针对那些把关注人民健康同发展经济对立起来的错误观点,目的是使我们进一步认识到关心人民的健康就是保护劳动人民创造价值的能力,就是为了发展社会主义经济。

一 健康对拉动经济增长的作用十分明显

现代经济发展证明,满足劳动者健康需求的投入对拉动经济增长至关重要:只有身心健康的人,才能精力充沛、注意力集中,才能提高劳动效率;只有身心健康的人,才能不生病或少生病,既不耽误工时,又能节约医药费用;只有身心健康的人,才能延长健康寿命,为国家创造更多的财富。同时,健康产业是当代很大的一个产业,包括生态环保用品、劳动保护用品和各种意外伤害事故预防用品、预防治疗疾病的药物、保健用品和医疗器械、科学研究用品等。可以说,健康产业是一个市场大、用途广、利润高的产业。国外有专家预测,健康产业的发展将超过信息产业。

经济发展与人的身心健康,是一种既相互制约又相互促进的关系。身心健康的人是发展经济的重要力量,而雄厚的经济和科技实力又是改善医疗条件、进一步保障人的健康的物质基础。如果医疗保障解决不好,就会制约经济的发展,拖经济发展的后腿。近年来一些地方出现的“因病致贫”“因病返贫”现象,就说明了这个问题。

在第二次世界大战前,西方国家不承认健康是生产力,劳资关系十分紧张,罢工、武力反抗时有发生。第二次世界大战后,西方国家为了维持对广大劳动人民的统治,总结过去的教训,借鉴了社会主义国家处理劳资关系的经验,尝到了劳动者保持健康对拉动经济发展的甜头。劳动者健康与发展经济的关系成为西方学者研究的一个重要课题。

健康对拉动经济增长的作用,在我国也很明显。改革开放30多年来,我国经济之所以能够取得举世瞩目的成就,一个重要的因素,就是我国按照邓小平同志提出的“三步走”发展战略,首先解决了人民的温饱问题,使人民的体质得到了增强,为经济发展提供了大量的健康劳动力。

当前,在我国社会中,确实存在对健康在社会主义建设中的地位和作用认识不到位的现象,误认为健康投入是一种不会增值的“纯消费投入”,与发展经济没有关系,从而导致在处理发展经济与满足人民健康需求的比例关系上欠妥的问题。譬如,我国人口的期望寿命从1978年的62.5岁提高到了2008年的73岁,提高了10.5岁,但人口的健康寿命增长却很缓慢:男性为63岁,女性则为65岁。健康寿命增长缓慢的原因:一是国家在人民健康需求上投入少,医疗资源分布不均衡,医疗卫生设施欠账多;二是人民群众缺乏医疗卫生知识,有病不早治,使小病变大病,急病变慢病,慢性病人数有增无减,加重了国家和个人的经济负担。2008年,我国人均国内生产总值为22654.368元,人均住一次医院的费用为5058元。因此,发展经济和满足人民健康需求是成正比的,健康需求落后于经济发展或超过经济发展,都不利于经济的发展。只有在经济发展的基础上不断地满足人民的健康需求,才能使经济发展与人民健康相得益彰。

保护人民健康的意义,从每个人和每个家庭来说,是一个重大的民生问题,关系千家万户的幸福安康;从国家层面来说,则是强国富民、建设创新型国家的基础。建设创新型国家需要创新型人才。当今世界各国之间的激烈竞争,归根到底是人才的竞争。现在世界上一些发达国家之所以发达,主要是因为他们拥有掌握先进科学技术的人才。世界上任何先进的科学技术,都是由人发明创造和由人来掌握使用的。健康是人全面发展的基础。一个国家有了健康的、全面发展的人,就有了一切,穷国可以变成富国,弱国可以变成强国。我们要深入贯彻《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深化医药卫生体制改革的意见》文件精神,不仅要把中国建设成现代化的大国,而且要使我们的人民拥有更健康的身体,享有更快乐的生活。

二 国外企业重视为员工减压,关注员工身心健康,有效提升生产力

从20世纪60~70年代开始,西方发达国家开始进入信息化时代,提高劳动生产率主要是依靠知识、依靠企业职工的主动创新。因此,企业家只有关心职工的身体健康,才能创造更多的剩余价值,使资本家更快地发财致富。据英国的一项研究显示,每年由于压力造成的健康问题通过直接的医疗费用和间接的工作缺勤等形式造成的损失占国民生产总值的10%。面对更大的工作压力,外企是如何让员工保持身心健康呢?

1.美国实行弹性工作制度

在美国人的常规意识里,工作和生活是绝对分开的,个人生活不应受到工作的干扰。但是,近年来,随着竞争加剧,为了保住工作,很多美国人开始加大工作强度,到点不下班或周末加班的现象越来越普遍,这也使得减压和“过劳死”这样的问题受到越来越多的社会关注。很多企业主开始意识到,要想让员工踏实尽心地工作,提高工资并不是唯一的手段,帮助他们减压也是一个很重要的方面。

据报道,很多美国公司都有心理热线和法律热线,员工有问题的时候,即便是一些私人问题,都可以随时寻求帮助,而且绝对保密。硅谷的很多公司主动安排活动,让员工感到在这里上班很愉快。比如,思科公司总裁每月安排一次早餐会议与员工沟通。财捷集团将每周五下午定为员工社交的时间,夏季还会组织烤肉聚餐和海滩娱乐等活动。雅虎公司则在公司内提供按摩、理发、洗车、换机油、看牙医等服务。

比起这些措施,美国公司给员工减压的最“终极”办法就是实行弹性工作制度。这种制度始于20世纪80年代,很多公司,特别是大中城市的公司为了让员工既完成工作又能安排好生活,在保证每天8个小时或每周40个小时工作时间的前提下,让他们自己确定上班时间。在惠氏公司下属的一家药品研发机构里,有的员工为避开交通高峰时间,每天从早晨7点工作到下午4点;有的员工因为每周的某天下午要带孩子上学习班,其他日子就多工作一会儿。还有一些公司进一步对上班的总时间也不作出规定,很多工作可以在家里完成。据了解,全美国有28.1%的男性和26.7%的女性员工享有弹性工作待遇。美国著名保险公司丘博集团董事长兼执行总裁芬尼根(Finnigan)认为,弹性工作制度不仅是福利,也是增进生产力的有效工具[37]。

2.欧洲提倡员工“发泄放松”

在欧洲,与压力相关的疾病已成为导致非体力劳动者长期无法工作的主要原因。德国联邦卫生部专家奥尔瓦德(Orward)教授认为,欧盟由此造成的损失估计每年为1100亿欧元[38]。

欧洲的“为员工减压”运动起源于20世纪二三十年代,80年代后在英国、法国、德国等国家有了长足发展。在欧洲,95%的大公司和85%的中小企业向员工提供减压帮助,每年的总花费大约是800亿欧元。近年来,欧盟及各成员国制定了《健康与安全工作法》等法规,要求公司向员工提供健康及心理支持,不采取措施的公司还会被罚款。2006年,德国政府向1家未给医护人员做好减压措施的医院发出强制执行通知书,下令评估600多名员工的压力水平并推行减压计划,否则就将提出控诉。付出就有回报。宝马等公司的调查表明,企业在员工减压方面每进行1欧元的投资,得到的回报平均为3~16欧元[39]。欧洲企业为员工减压的手段主要有以下几种:

一是环境放松型。典型的如受到欧盟资助的“让健康植物走入办公室运动”。挪威一家医院的研究表明,办公室放入健康植物后,请病假的情况减少了一半。

二是心理减压型。在英国电信集团,员工有心理困惑可以拨打公司的免费咨询电话,由心理专家给予解答。瑞士不少企业针对新员工容易因人际交往产生焦虑情绪的情况,专门开办培训班,帮助新员工顺利适应新环境。

三是福利享受型。欧洲越来越多的企业开始向员工提供按摩、瑜伽等减压服务,以达到让员工心情愉快、提升工作效率的目的。许多企业都说,让员工快乐地上班,是留住人才的好方法。

四是“放纵发泄”型。欧洲大多数企业和公共机构的员工上班可吃零食。奥尔瓦德教授认为,当食物与嘴部皮肤接触时,能消除内心的压力,转移人对紧张和焦虑的注意[40]。另外,奔驰等公司建立了很多俱乐部、健身房,让员工在工作之余有一个“发泄放松”的场所。

3.日本不再以“过劳”为荣

“过劳死”的概念是20世纪六七十年代由日本专家提出的。2001年,日本劳务省认定有143人“过劳死”。这是日本“过劳死”“突飞猛进”的一年。此后,日本政府开始修改认定“过劳死”的标准。例如,从前只调查死亡之前1个星期内的工作状况,后来改为调查6个月内的情况以掌握“疲劳积蓄度”;从前身患慢性心血管病者突然死亡都被认定为“身体条件不好”,现在若发病前曾长时间加班,则判定属于“过劳死”。同时,政府还确定了加班时间与疾患的关系:每月加班45个小时以内对身体有轻微影响,超过100个小时影响就很大了。

以上政策出台后,日本公司都开始为减少和根除“过劳死”出招。主要的办法有:一是严格控制加班时间;二是配备心理医生,让员工随时进行咨询;三是增加福利运动设施,修建游泳池、网球室等;四是定期给员工做健康检查,以前都是身体检查,如今加上了心理健康检查;五是部门主管要掌握员工的体检结果,与医生保持联系,调节员工的工作量;六是若有烦恼,员工或家属可以去“防止过劳死中心”咨询。这种机构遍布日本全国各地。

随着社会的发展,“卖命”已不再是一件值得夸耀的事。现在的日本人都希望在轻松、和睦的环境中工作。现在,越来越多的日本企业开始重视员工的心理健康管理,除了在员工有烦恼时提供咨询外,还要求主管平时注意部属的心理状况,并定期实施心理诊疗。

其实,员工的心理不健康也会降低工作效率,企业付出的成本可能比人才流失还要大。富士公司已对4000名主管分批开设心理健康研习讲座,由企业专属医师说明工作过度与压力的关系、忧郁症的特征等。从2003年起,还教会员工察觉自身身心异常的有效方法,并要求主管能确定掌握部属的健康状况。

日本社会经济生产本部曾对上市企业的一项调查显示,48.9%的企业认为在最近3年内,员工的心理疾病有增加的趋势。企业持续裁员,而且实施绩效管理的人事制度,使员工的心理压力更大,未来心理疾病的患者势必有增无减[41]。

三 推动人的健康全面发展和社会健康和谐,是实现社会主义生产力可持续发展的基本举措

1.促进人的健康全面发展,为生产力可持续发展提供人才保证

其一是维护人的身体健康。思想是行为的先导,政府要树立增强人民体质、提高全民族身体素质和健康生活的目标,将全民健康事业纳入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规划。引导建立健康促进机构,加大健康促进的宣传,使全社会形成人的健康是促进生产发展的基本条件的认识,形成学校、家庭、企业、社区、公共部门、个人等广泛参与的格局;努力探索实现国民健康事业快速前进的新方法;继续加强对人民健身事业和公共卫生医疗保障、养老保障的投入,尤其是疾病预防管理领域的投入。

其二是促进人的心理健康。所有参与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实践者,都要树立以人为本的发展理念。要坚持马克思主义在意识形态领域的指导地位,培养健康和谐的社会心态,形成积极的理想信念和道德规范。要进一步发展和完善社会主义民主法治,及时打通民意表达的通道,维护人民参与经济社会建设、促进个人发展的正当权益,倾听百姓最真实的声音,为发展献言献策。通过宏观调控,加强社会成员生活和发展境遇、利益分配的社会化矛盾的协调,进一步完善社会养老、医疗等保障服务体系的建设。

其三是优化人的社会交往。马克思早已作出人的本质是一切社会关系的总和的论断:“全部人类历史的第一个前提无疑是有生命的个人的存在。”[42] 人们要从事生活资料的生产,必须以个人之间的交往为前提,而人们之间的交往或共同活动本身就是生产力的组成部分。也就是说,人的本质力量必须借助面向自然的劳动实践和与人的社会交往才能得以发掘。尤其要解决好就业问题,就业是民生之本。国家要把促进充分就业作为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重大战略任务,继续贯彻劳动者自主择业、市场调节就业、政府促进就业的方针。要坚持不懈优化就业结构,尽最大努力提高劳动者素质,积极构建和谐劳动关系。

2.构建健康的和谐社会,为生产力可持续发展营造良好的社会环境

要使和谐社会充满活力,就必须全面贯彻落实以人为本的科学发展观,为人的体力和智力全面自由发展提供条件,为人的自主性和创造性的实现提供机遇。要不断激发社会成员的活力,破除一切阻挠人才和信息流动的体制机制,使一切能够推动社会发展的创造愿望得到尊重、创造活力得到支持、创造才能得到发挥、创造成果得到肯定。要加快经济发展向人本维度的复归,避免紧盯经济发展指标而忽视淡漠人的发展诉求,要最大限度地使人的本质力量充分发挥、内在价值有效生成。要摒弃片面追求经济单向度增长的发展模式,转向更加注重经济发展的质量——可持续发展,更加注重经济发展的经济效益、社会效益和生态效益的统一协调。社会要为劳动者创造有利于生产力发展的生产关系和生产氛围,如亲民的政治、进步的科技、舒畅的文化、优雅的环境等。要坚定实施依法治国的基本方针,促进社会公平正义,使社会成员在教育、住房、医疗、就业、养老等方面的基本权利得到有效维护。要改革和完善收入分配体制机制,落实公平和效率相统一的收入分配政策,使发展的成果惠及每一位实践者。

同类推荐
  • 诸葛亮文集译注

    诸葛亮文集译注

    纵观诸葛亮的一生,他不但为祖国的统一大业导演了一幕幕威武雄壮的活剧,创造了彪炳千秋的业绩,而且以其精辟的著述,丰富了我国思想史的宝库。诸葛亮的著作,涉及内容十分广泛,既有论及治国富民的篇章,又有谈论发展生产的内容;既有治国治军的宏论,又有举贤斥佞的表文;既有畅谈外交、形势的文章,又有提出战略决策的雄文。其中,有关治军、用兵的论述,又成为诸葛亮著作中引人注目的、闪耀着朴素辩证法思想光辉的瑰宝。罗志霖译注的《诸葛亮文集译注》即对诸葛亮的著作进行了翻译和注释,题解着重介绍时代背景、著作内容,并简要揭示其思想意义。
  • “普世价值”评析

    “普世价值”评析

    《普世价值评析》由汪亭友著。针对中国思想理论界出现的“普世价值”思潮之争,《普世价值评析》运用马克思主义的立场、观和方法,围绕“普世价值”的由来及内涵、与“普世价值”相关的理论问题、“普世价值”思潮中的重要观,展了较为系统和有说服力的说明、分析和论证,指出人们的价值认识总是具体的、历史的,在阶级社会是有阶级性的,根本不存在适合一切人、一切时代的“普世价值”,并一步指出,社会政治领域的民主、自由、平等、公平、人权、和谐、宪政等价值观也不具有“普世性”;全人类的共同利益孕育不出全人类的“普世价值”来;马克思主义也不是所有阶级都能认同的“普世价值”。
  • 部分国家和地区社会管理经验与启示

    部分国家和地区社会管理经验与启示

    西方发达国家为维护社会稳定、促使社会发展不断地调整和完善社会管理方式,长期以来积累了丰富的社会管理经验,形成了比较成熟的社会管理理论。《社会管理丛书:部分国家和地区社会管理经验与启示》系统介绍和吸收借鉴国外社会管理的积极成果和先进经验,以部分主要发达国家和地区为主,将其管理制度、保障制度、公共政策等逐一分析比较,展现其管理模式的优劣,并对提高我国社会管理科学化进行了系统阐述。
  • 观照:81个教育批判性思考

    观照:81个教育批判性思考

    本书收录文章系作者近年对一些教育问题的思考。文中观点多从质疑教育现象得出,角度比较新颖,论述重视逻辑性。因为日常教育随记,故亦不乏轻松幽默之笔。本书对日常教育现象多有批判性思考,对学校教育、学校管理、教师成长、家长指导和学生发展具有一定启发性作用,适合教师、家长等教育管理人员阅读。
  • 危及世界的100场灾害(上)(世界历史回眸经典文库)

    危及世界的100场灾害(上)(世界历史回眸经典文库)

    灾害,一个天灾人祸造成的损害,一个我们潜意识里不愿多提的词。我们不愿说,并不代表它就会消失,听那电视中的新闻,看那报纸上的文字,总会被提到,提到它在某个角落里继续存在的身影。本书为我们例举了一百场危及世界的灾害。
热门推荐
  • 神号玩家

    神号玩家

    无尽世界,有的真实、有的虚幻,与其只活在一个世界里,不如纵身沉浸在万千世界之中,有些让人伤心欲绝,有些则让人重燃希望,每个世界,都上演着挑战极限和突破边界的故事,尽情体验这些世界吧!无限的可能等你探索!————IMAX全新品牌形象片《无限世界》娱乐至死,金钱至上。现实世界的逍遥!虚拟世界的纵横!两个世界华丽的碰撞,这……是最好的时代!
  • D坂杀人事件

    D坂杀人事件

    收录江户川乱步笔下唯一名探明智小五郎之系列短篇八篇。包括〈D坂杀人事件〉、〈心理测验〉、〈黑手帮〉、〈幽灵〉、〈阁楼上的散步者〉、〈是谁〉、〈凶器〉、〈月亮与手套〉。
  • 剑合六虚

    剑合六虚

    每个世界,其实都处于一片黑暗森林之中,一旦孱弱世界露出端倪被强者世界发现,那么,所有一切便会失去控制。。。丁易修为到达瓶颈之时,不过想借助乾元珠之力从梦境中的世界获取突破之法。然后,失控了。。。
  • 山花儿

    山花儿

    下午,孩子们走了。吃过了饭,青草子就坐在轮椅上抱着孩子,山花儿在地里忙活着,种菜种庄稼。也去喂鸡喂猪。自己的亲人、村庄里的人时常来,帮着干一些活儿,也在场院里拉拉家常。而有了这不幸后,更多了亲人和村里人的关怀,在这样的温暖里,青草子感到又找到了曾经的幸福。就在这幸福里,青草子和山花儿内心有了一样的渴望,渴望奇迹发生,哪天,他能站起来,像曾经相恋时一样,像婚后那段平静而幸福的生活一样。
  • 约战新章

    约战新章

    少年与少女的缘分,是注定的。而他的真实身份,二十年来,一直都是个谜。不过也正因为遇见了她,十多年前,那场谜案的真相,才慢慢解开……他一度失去她,再次经历过许多事后,他发誓,要守护好他们的未来。而一年多后,他前去营救她时,遭遇了前所未有的挑战……他们的未来,该何去何从?……
  • 暗黑破坏神之修真记

    暗黑破坏神之修真记

    少年江峰玩暗黑2时穿越到一个以修真为主的异世界之中。“什么?我竟然是修真世界的修炼废材。““什么?我竟然是暗黑世界的神选者,还可以修炼所有的职业。赫拉迪克方块竟然可以将装备融入自己的身体之中。”“什么?灵,魔两丹融合后竟然会是一朵花?花开花落,花落劫生...”“什么?让我抢别人的天劫,系统你确定你不是疯了?”一个身负暗黑系统与神奇大方块的少年在暗黑世界与修真世界的传奇之路就此展开。
  • 梨园十二姊

    梨园十二姊

    正不知在哪里能歇口气的我,颓然地坐在大姐兰霞身边的一把椅子上,我不敢大声说什么,只有喃喃地在心里说,又一个女子为情选择死亡了!我真不知这茫茫大千,这个情字就这么重要吗?我不知道我该怎么做。十二姐兰蔻来到我身边,捏着我的手,小声对我说,你得注意一下你家俊宇了,昨夜他和几个姐夫唠嗑,一直说你是个书痴,上班一整天不见影不说,回家就拿书本看书,说想和你说一句话都难。而据我的可靠消息得知,他可能外头有人了。如果你想见见那个女子,等这边事情一完,我带你去找她。
  • 大唐贡瓷梦

    大唐贡瓷梦

    该书以真实的历史为依托,迎合“一带一路”宏伟战略。已作为剧本投入电视剧拍摄请跟踪后期的媒体宣传。唐朝天授二年(公元691年),邢州(邢台)瓷器行行首(会长)李福病逝,其子李长生奉母命赴洛州(洛阳)亲王李素节(唐高宗四子)府上拜孝,得知李素节入狱羁押京城。长生赶至京城瓷器行打探消息,巧遇亲王被武后赐死,长生莫明其妙的得到亲王李素节遗银八百两,离别六年已出家的京城小师妹关宝珠突然夜访,回邢州的路上又遇神秘女子李元春。
  • 绝世邪神

    绝世邪神

    生死间的行走,善恶中的杀戮,血与骨的王座,只有强者,才能登顶!地球上的方恒穿越到了一个血脉稀薄的少年身上,得逆天血脉,悟武学真谛,战大陆强者,在大陆上翻云覆雨,只手遮天!“战斗吧,只有战斗,才能变的更强!”
  • 快乐天堂

    快乐天堂

    江子辰,中国电视艺术家协会会员。作品散见于《小说月·报原创版》《福建文学》《创作与评论》《芒种》等杂志,有作品入选《中篇小说选刊》《中华文学选刊》,已出版作品集《岁月无声》《第三真实》。现居福州。一大雨来得突然。前一刻阳光还绸缎般挂在天际,下一刻,绸缎被谁一扯,露出大片潜藏的黑云,眨眼间,雨就下来了。周遭的青山、屋宇、树木、花草吓一跳,被雨水满头满脸一浇,怕冷似的缩起了肩膀,变得瘦小、朦胧……警察就是在这时出现的,就像这场突如其来的雨,毫无征兆,没有人听到警笛声。余师傅被带走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