登陆注册
1123600000002

第2章 温情是生命的证明

春江花月夜

张若虚

春江潮水连海平,海上明月共潮生。滟滟随波千万里,何处春江无月明。江流宛转绕芳甸,月照花林皆似霰。空里流霜不觉飞,汀上白沙看不见。江天一色无纤尘,皎皎空中孤月轮。

江畔何人初见月,江月何年初照人。人生代代无穷已,江月年年只相似。不知江月待何人,但见长江送流水。白云一片去悠悠,青枫浦上不胜愁。谁家今夜扁舟子,何处相思明月楼。

可怜楼上月徘徊,应照离人妆镜台。玉户帘中卷不去,捣衣砧上拂还来。此时相望不相闻,愿逐月华流照君。鸿雁长飞光不度,鱼龙潜跃水成文。昨夜闲潭梦落花,可怜春半不还家。

江水流春去欲尽,江潭落月复西斜。斜月沉沉藏海雾,碣石潇湘无限路。不知乘月几人归,落月摇情满江树。

这是一首非常感人的诗,它有着令人惊诧的完美的意境;这也是一首令解读者困惑的诗,因为按照主题一致性的原则,很难确定水光月色、宇宙人生和游子思妇三者之间的关系。它激起每一个读者的表达欲望,但面对这首诗,你又能说些什么呢?当艺术家们尝试用色彩、乐曲、舞姿来再现诗歌的意境时,他就不得不做出艰难的选择:忧伤的月夜,或者月下相思?可是,谁愿意承认这首诗只表达了其中之一呢?也许,除了赞美它是“诗中的诗,顶峰上的顶峰”外,我们只能哑口无言?这是一个令人沮丧的感受,但无论如何,我们都不会忘怀这首诗,那么,让我们再一次追随着诗人的足迹,走进这片月色,开始一个新的精神历险的旅程。

“春江潮水连海平,海上明月共潮生。滟滟随波千万里。何处春江无月明。”这一片景色曾引起我们多少遐想:一切都消融在水光月色之中,天地一体,无边无际。铺天盖地的潮水中,一轮明月冉冉升起,澄明的宇宙里充满了灵动的生机。明月君临这个世界,将一切都收敛在自己的光芒里,于是宇宙中就只有月光:澄明而颤动着的空气,细密得若有若无的花林,还有蒙蒙眬眬隐约着的沙滩……它们使月光飘动、闪烁,散发着淡淡的香味,它们自己不存在,它们只是月光的某种属性,是月光的一部分。月光是完美的,它轻灵,通透无碍,随波而去,无处不在。

面对着这样的景致,我们也许会感到一丝隐隐的怅惘。它完美,但却过于静谧,过于清冷。它根本就不是什么景致,而是一个完满而自足的境界。置身于这个境界之外,我们总能感受到冷冷的月光背后所隐藏着的深沉的缄默,并为此惶恐而孤独。月色中也许会有什么与我们相关吧?但花林似霰,流霜飞动,白沙隐约,在那不见不觉之中,我们又能捕捉到什么呢?那些听起来实在的事物,但等你伸出手时,都又成了一个纤尘皆无的空空的存在,只有那一轮永恒的孤月在注释着什么叫空寂。月光笼罩了一切,月光使它们都成为幻象。也许,这个美丽的春江花月夜是一个缺乏实质的景象?它像幻觉一般美妙,它虽然无处不在,却离我们那么远,它以自己的完美扫荡了人类的踪迹。在这月光的世界里,没有我们立足之处。

在另一首诗中我们也有过同样的精神体验:“木末芙蓉花,山中发红萼。涧户寂无人,纷纷开且落。”(王维《辛夷坞》)那也是一个完美的世界,山涧里,芙蓉花在自生自灭中,在永恒而又悄无声息的开开落落中,展示了瞬息和永恒的交融,从而漠视了人类生命的节奏,把人类生命活动排斥在这个世界之外。王维是佛家信徒,他用空寂之境无情地悬置了人类生命。我们所面对着的这一轮明艳缥缈的月亮又何尝不是如此!生命的缺席是一个重大的事件,谁也不能无视这一事件,面对这样的宇宙境界,我们能不重新审视自己生命的价值和意义吗?

张若虚不是王维,那轮月亮也不是山涧里自在明灭的芙蓉花,它曾经满怀希望地关注着人间。在诗人反复的发问中,有着留恋和惋惜:“江畔何人初见月?江月何年初照人?”最初相见那一刹那应该有着无限的惊喜,但人类生命又给月亮带来什么呢?人的生命太短暂了,太虚幻了,它甚至来不及举起头来问候一下那轮明月,就匆匆逝去,淹没在汩汩的流水中,不留下任何痕迹。代代生民虽然像长江流水一样绵绵不绝,可是有哪一朵浪花值得期待呢?人类生命不过是个虚幻的瞬间显现,永恒的只是月亮。月亮也因永恒而孤寂。明月在岁月中渐渐冷却,渐渐高高地挂起,它注视着的目光里,应该有失望,应该有怜悯。

可即使希望渺茫甚至绝望,仍然有期待:因为不甘心,不甘心就此归于虚无,就此湮灭在蒙眬之中。像王维那样直面虚无,需要坚强的毅力,更需要有坚强的神经,我们这样的普通人能做得到吗?生命由于自身的短暂和虚幻,在宇宙之间失去了自己的落脚点,这我们知道;没有什么人值得江月期待,我们也知道。但总应该相信,期待本身是值得的,那是我们不能放弃的立场:找回自己。

人生如寄,生命个体时常要领略无常的悲哀,就如同飘忽不定的白云,又知道归宿何处?“白云一片去悠悠,青枫浦上不胜愁。”这片白云,它是转蓬一般浪迹天涯的行踪,还是一段依依不舍的别情?当诗人用“谁家”、“何处”来发问时,他所要描述的实际是一个无家不有、无处不在的生命现象——离别。这是一个永恒的、超越的生命之问。中国古人对别离有着刻骨铭心的体验,“黯然销魂者,惟别而已矣”(江淹《别赋》)。离别不仅是人生中最为突出的无常现象,它还最真切地凸显了此在的孤独,最形象地暗示了人生的结局。林黛王正是在永恒之“散”的压力下,才对“聚”小心防范,说还不如不聚的好。有一首叫《央金玛》的歌,用神秘而苍凉的乐调,反复而含糊地唱着这样一个故事:“我一生向你问过一次路,你一生向我挥过一次手。”一个偶然的相逢正揭示了永久的离别和永恒的孤独,也就触发了人生的无限悲凉,所以它才是一个生命事件。从生离死别这四个字的组合中,我们知道,分别并不仅仅是分别,它是一种温馨的生命体验。

分别的意义不仅是为了体验悲凉。从那个为相思所包裹着的柔弱的心灵中,我们还能领略更多。那徘徊左右、“卷不去”、“拂还来”的是月光,也是少妇心中的孤独和思念。但月光又是什么呢?那轮古往今来的明月不也在孤独和期待之中吗?当它如此痴迷地纠缠着那个少妇的时候,我们的心激动起来:难道月亮所期待的是这个柔情满怀的少妇吗?你看,当少妇沉浸在无边的思念之中时,月亮和人不再有隔膜,她们交融为一体,“此时相望不相闻,愿逐月华流照君”。这是一个奇迹:这个微不足道的生命浪花,凭着自己对孤独的真切体会,凭着自己的一腔深情,在这个寂静的夜晚,和月光汇而为一。这时,鸿雁翩飞,鱼龙潜跃,江水中荡起美丽的波纹。感情使个体生命绚丽,心中的月光亦是无穷无尽的,这个时候,生命不再虚幻,她和月光一起在飞。

离别不仅是寂寞,离别还催生着温情。对离别执著的人,也就是对温情执著的人吧,就像林黛玉。“闲潭落花”,是一个何等清丽的梦境,在那脆弱而美丽的梦境后,是一颗让人深深感动的满怀期待的心。生命就要在落花流水中耗尽了,但没有悲愤,没有悔恨,只有无尽的悠悠别情。在又一个为浓浓的月光所包裹的夜晚,让我们一起相思吧,“碣石潇湘无限路”,即使爱人永远不会回来,我们也要用期待紧紧地拥抱这轮月亮。这时,不再有对虚无的恐惧,有的只是此在的欢愉,巨大的幸福像潮水一样涌来,温暖了我们。宇宙不再冷寂,片片温情如花一般,在这春江花月夜里绽放、摇曳。

从“皎皎空中孤月轮”到“落月摇情满江树”,诗人完成了生命探险的历程。当我们用自己的生命赋予那个貌似自足而完美的江月以温情的时候,我们从宇宙间找到了自己的位置,我们确证了生命的价值。生命短暂,人生如逝,但温情,恰是人类在这宇宙间之所以立足的理由和根据。

这是中国古人的第一次补情冲动。自这次艰难的历险之后,温情在中国文学中就具有了本体超越的意义。每当个体生命面临着虚无的绝境时,就会有一只充满温情的手给诗人以巨大的安慰,帮助诗人抗拒着无边的黑暗。从那以后,我们的祖先就没有停止过对温情的追逐,从片片红巾翠袖到月光如泻的大观园,有条温情的河流一直在默默地流淌,在冲刷着我们内心的悲哀。

“今人不见古时月,今月曾经照古人。古人今人若流水,共看明月皆如此。”(李白《把酒问月》)让我们推开紧闭的窗,让如水的月色涌进来,照亮并滋润我们的心田。

辛夷坞

王维

木末芙蓉花,山中发红萼。涧户寂无人,纷纷开且落。

竹里馆

王维

独坐幽篁里,弹琴复长啸。深林人不知,明月来相照。

鸟鸣涧

王维

人闲桂花落,夜静春山空。月出惊山鸟,时鸣春涧中。

同类推荐
  • 灵性阡

    灵性阡

    鲁迅在北京大学的教员预备室里坐着,一个他不熟悉的青年默默地送上一包书,匆匆又走了,鲁迅打开一看,是一本《浅草》。数十余年以后,我走进当年鲁迅坐着休息的地方,同样拿着一本《野草》,却看不到鲁迅眼中的北京和北京的世界。离开家乡许多年以后,我们的家乡都已被城市的景观所置换,然而荒野仍旧是荒野,海是海,岛是岛,蝶归蝶,舞归舞。我的生活中仍有一位静坐在恒河岸上的苦行僧。在瓦拉纳西的渡口岸边的烧尸台上,静坐,入禅,无视于身旁的生生死死。各种生的匮乏,借助各种名目占据恒河两岸的大千世界,占据海和岛的各种空间,像花占领蝶,像蝶占有舞,像火葬仪式占据了我们一生中几次重大创伤的时空。
  • 茶馆·龙须沟

    茶馆·龙须沟

    《茶馆》是老舍先生的代表作之一。老舍将半个世纪的时间跨度、50多个人物形象浓缩在茶馆中,概括了中国社会各阶层、多个势力之间的对立和冲突,揭示了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的历史命运。《龙须沟》是一曲社会主义新中国的颂歌,反映了中国人民在解放前后的不同命运以及他们对党和政府的拥护和热爱。
  • 岁月如歌

    岁月如歌

    对于只可意会不可言传的中国传统书画作品,许多人视传其神为畏途,但是席小平在一部书中记录、欣赏、分析、评论流派情趣各异的书画作品毫无吃力之感,反而极逞笔力,将一幅幅用线条与色彩勾勒的作品演变成一场场文字的盛宴与语言的狂欢。在欣赏和探寻书画家们的艺术成就时,席小平专于白描,但是在倾注感情时却不吝笔墨,他的描写从底蕴到语言都是民族的,不论是人物、山水、花鸟还是翎毛、走兽、虫鱼等内容,不论是工笔、写意还是勾勒、设色等技法,都有富于中国传统的文人化阐示。从《诗经》流传下来的“赋比兴”手法在席小平手中运用娴熟,只有中国人才能理解的铺陈、比喻、起兴成为席小平散文的一大特色。
  • 生命中那串摇曳的风铃:当代青少年人生与生命读本

    生命中那串摇曳的风铃:当代青少年人生与生命读本

    品读如此经典的美文,你收获的将不只是心灵的震颤,更多的是提升人生的境界,以及对生命内涵的深切体晤。每一处饱含情感的文字,都能激发你灵感的火花,带给你心灵的顿悟,让你感受震撼的力量。让智慧滋润成长的每一个足迹。
  • 中国民族与民间文学扫描

    中国民族与民间文学扫描

    民间文学包括神话故事、民间传说、民间故事、民间笑话,韵文的歌谣、长篇叙事诗以及小戏、说唱文学、谚语、谜语等体裁的民间作品。在中国文学史上民间文学是非常重要的部分,同时,少数民族也创作出了许多优秀的广为流传的作品。
热门推荐
  • 异灵警案

    异灵警案

    我只是一名小实习警察好吗,怎么今天任务这么特殊。看到那具冰冷的尸体,我感觉到生命的脆弱。也只是这一瞬间的感想,而后被警中冰女王看中。调部门出任务,这算什么事情,然而我却不知道,真正等待我的,却是一个阴谋。
  • 该死的无限流

    该死的无限流

    厉鬼索命,丧尸来袭,电锯收魂,无穷无尽的黑暗从宇宙深处散发出来。被称为造梦空间的地方孕育着惊人的秘密。然而,最恐怖并不是他们,而是会针对试炼者的系统!“嘤嘤嘤,您这次冒险所收获的奖励点扣除百分之八十,谢谢惠顾么么哒!”庄星彦:“…?!”
  • Matterhorn
  • 我和你吻别

    我和你吻别

    “纯恋小说”代表作家李李翔:声色年华的青涩之爱,青葱岁月的甜蜜赞歌!明朗轻快的文风带你重回青春校园时,敢爱敢恨、敢笑敢言,吻别也不说再见!唐译成绩优秀、性格开朗,是个惹人喜爱的好学生,“小霸王”陈上却接二连三地对她恶作剧,惹得唐译很是烦恼。她不知道,陈上只不过因为她一句“一见钟情”的戏言心生恋慕,一桩桩恶作剧就此揭开了两人爱恨纠缠的一生。生性骄傲的陈上对于追女孩子毫无经验,见了唐译手忙脚乱;而幻想中的诸多“情敌”又让他紧张又懊恼。两人的恋情磕磕绊绊,面对老师的阻止、情敌的竞争、友情的考验,唐译和陈上这对欢喜冤家的感情,会走向何处?
  • 切尔诺贝利的回忆:核灾难口述史

    切尔诺贝利的回忆:核灾难口述史

    1986年4月26日,切尔诺贝利核电站的反应堆发生爆炸,邻近的白俄罗斯居民失去了一切一些人当场死亡,更多的人被撤离,被迫放弃一切家产成千上万亩土地被污染,成千上万的人因20吨高辐射核燃料泄漏而感染各种疾病著名记者阿列克谢耶维奇用三年时间采访了这场灾难中的幸存者:有第一批到达灾难现场的救援人员的妻子,有现场摄影师,有教师,有医生,有农夫,有当时的政府官员,有历史学家、科学家,被迫撤离的人,重新安置的人,还有妻子们和祖母们。
  • 我的一生之传奇大亨

    我的一生之传奇大亨

    突然想写点什么,不然当我老了,拿什么证明我曾年轻过。谁都有过年少轻狂,一样的青春,不一样的生活。等到百花相谢,留下的是什么?
  • 八只妹纸之快穿旅行

    八只妹纸之快穿旅行

    8只妹纸的日常,打打闹闹的玩遍各个世界,干一些不可理喻的事情。偶尔也干一些恶作剧什么的。
  • 谁能成神

    谁能成神

    星璨大陆,最强者为神。这是万年罕见的盛世,各路天才纷纷崛起,各领风骚,书写着自己的传奇人生。在这群雄并起,天才众多的时代,来自地球的穿越者,能否踩群雄,灭天才,一步步走上神的王座,谱写出万年不见的神迹。
  • 王小波全集(第八卷)

    王小波全集(第八卷)

    王小波无疑是中国现当代文学史上难以逾越的一座高峰。1997年4月11日,王小波因心脏病突发英年早逝。然而,他的作品蕴含的文学价值和社会价值,却随着时间的推移愈益显现。他创造的文学美,他特立独行的思维方式,像透过时间阻隔的强光,给无数有思想、爱智慧的青年入带来光明。
  • 战争大法师

    战争大法师

    当一张卡可斩万千星辰当一副牌可演地水火风“循环已成,下一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