登陆注册
1123700000001

第1章 总序

这部集子的缘起是,今年(2011)9月17日在中国人民大学举行的一次学术研讨会茶歇期间,中国人民大学校长助理、出版社社长贺耀敏教授和我面谈,约我重新编一部个人文集出版。自上世纪80年代以来,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先后出版了我的五部专著和六卷本文集,现在又约我重编一部文集出版,对于人大出版社的这种盛情雅意,我极为感动,深为感激。

五年前出版的六卷本《方立天文集》,约结集了我的一半著述;现在这部文集,收集了迄今为止我撰写的绝大部分作品,并根据著作的性质,分别按中国佛教、魏晋南北朝佛教、法藏与《金师子章》、佛教哲学、中国佛教哲学、中国佛教与传统文化、中国佛教文化、中国文化与中国宗教、中国古代哲学以及杂著等不同内容,统编为十卷十二册,约五百万言。十卷本比六卷本增加了约一倍的篇幅,新增内容是《中国佛教哲学要义》一卷二册,中国佛教和中国佛教文化新增的文章较多,各成一卷,关于中国文化和中国宗教的著述则合成一卷,杂著一卷包括多年来撰写的序言、前言、创刊词、书评、追念前贤、治学等内容。

自上世纪80年代以来,我先后为《简明不列颠百科全书》(中国大百科全书出版社,1986)、《中国大百科全书·哲学卷》(中国大百科全书出版社,1987)、《哲学大辞典》(上海辞书出版社,1992)、《哲学大辞书》(辅仁大学出版社,1993年后陆续出版)、《孔子大辞典》(上海辞书出版社,1993)、《中国哲学大辞典》(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94)、《中国哲学大辞典》(上海辞书出版社,2010)等,撰写过中国哲学和中国佛教的条目。《中国哲学通史》第二卷(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1988)中的魏晋玄学和隋唐佛学部分为我所写,《中华的智慧——中国古代哲学思想精粹》(上海人民出版社,1989)一书,我撰写了葛洪、僧肇、法藏、慧能、韩愈、柳宗元、刘禹锡七篇。这些为集体著作撰写的稿子,均不收入本文集中。此外,有一些与他人合作而非我执笔的文章也未予收入。

新编十卷本文集的内容,反映了我半个世纪以来学术探索的方方面面,记录了我漫长学术生涯的前进足迹,也从一个小小的侧面展示了中华文化的丰富多彩,折射出了社会和时代的变迁、进步。借此作序的机缘,回顾和总结个人学术生命的历史因素、生涯规划、耕耘布局、治学方法、主要收获、经验教训以及人生体悟等,是我十分有兴趣的。

1949年我初中毕业。不久,家乡(浙江永康)解放。1950年春,我到上海,在华东税务学校(后与华东粮食学校合并,更名为华东财政学校)学习,随后留校工作。约在1953年,我由从事行政工作转为政治理论课的教学工作,先后讲授或辅导过中共党史、联共(布)党史、政治经济学和哲学(辩证唯物主义与历史唯物主义)。在教学过程中,我逐渐对哲学的思辨性、抽象性产生了兴趣,幻想日后能遨游在自由的思维天地之间。1956年党中央号召向科学进军,鼓励年轻在职干部报考高校,我考取了北京大学哲学系,从此我的生命开始真正和哲学结缘。学习期间,我又对中国哲学最为喜好,内心默默地许下心愿,期盼毕业后能从事中国哲学的教学和研究工作。

1961年北京大学毕业后,我被分配到中国人民大学哲学系中国哲学史教研室工作,这为我实现从事中国哲学教学和研究的夙愿提供了最佳的舞台。此后,我又想中国哲学历史很长,必须确立一个时段作为研究重点。经过反复思考,我确定以魏晋南北朝隋唐时期的哲学为学术研究的重心。这一时期的哲学广泛涉及儒家、道家、道教和佛教等多个领域,我又选定其中的佛教哲学作为研究重点。我之所以这样选择,一是深感佛教哲学内涵丰富,与中国文化、哲学的关系密切;二是受家乡、家庭传统佛教信仰的影响,对佛教有一种自然的亲和感;三是在治学取向上,个人比较偏爱冷门,好攻难点,不畏艰苦。也就是说,理智的判断、情结的作用和性格的特征,决定了我开始研究当时被喻为“险学”的佛学,且是勇往直前,义无反顾,永不走回头路了。

经过上世纪60年代初数年间的探索、运思、实践,我确定了个案研究与整体研究、微观研究与宏观研究交叉结合、互动互补的佛教学术研究方案,并粗略地制定了近期、中期研究规划和长期目标。个案研究主要是佛教代表人物的研究。我认为,一部佛教史就是佛教代表人物和广大信徒的信仰修持史,一部佛教思想史主要是佛教代表人物的思想成果史。研究历史上的佛教代表人物,就能展示佛教尤其是佛教思想演变、发展的途径和内容。根据这一思路,我从魏晋南北朝时期的佛教代表人物如道安、支道林、慧远、僧肇、道生、梁武帝萧衍等着手开展佛教的研究。在日后的研究中,也始终倾心于对不同佛教代表人物如华严宗创始人法藏、禅宗创始人慧能等的关注和研究。

佛教文献是佛教思想研究的基础,把握佛教文献的文字、结构、内涵、实质,对于佛教思想的研究具有关键性的意义。在整个佛教研究工作过程中,我比较重视资料的积累,参加了《中国佛教思想资料选编》(中华书局,1983—1992)的整理工作,并对部分佛教文献做了标点、校勘、注释、今译,有的已整理成书出版。

在若干个案微观研究和一定资料积累的基础上,上世纪80年代,我又开展了对佛教的宏观研究。重点工作从两个方面展开:一是佛教哲学的整体研究,也可以说是佛教哲学的现代化研究。我撰写了《佛教哲学》一书,在书中我着重论述了佛教的人生价值论、宇宙论(要素论、结构论、生成论和本体论)和认识论的丰富内涵,力求用现代语言表述佛教哲学理念,运用现代的多元方法进行分析研究,并力图立足当代社会背景,发掘和评判佛教的价值与弊端,贡献与缺陷。二是佛教文化的比较研究,也可以说是佛教文化的中国化研究。在《中国佛教与传统文化》专书和《佛教中国化与中国化佛教》等有关论文中,我把佛教中国化界定为“三化”,即民族化、本土化和时代化,并叙述了佛教中国化的不同阶段、途径和方式,还通过与中国的政治理念、哲学思想、伦理道德、文学艺术、民间信仰、社会习俗等的互动关系,揭示出佛教中国化的实质,总结出有别于印度佛教的中国佛教的六个重要特点:重自性、重现实、重禅修、重顿悟、重简易、重圆融。

我研究佛教秉持的是“中国本位”立场,我认为中国人是以先前本国文化结构去理解佛教的,是以中国人的实际需要和精神需求去对待佛教的,是以中国儒、道本土文化去改造佛教的。也就是说,我是在中国文化、思想、哲学的演变、发展的历史背景下,研究中国佛教文化、思想、哲学的流传、兴衰。因此,在我的学术生涯中,也分外重视对中国哲学的研探,在上世纪80年代后期撰写了《中国古代哲学问题发展史》(上、下册),由中华书局出版。我研究中国哲学的重要目的,其一是为了阐扬中华智慧,其二就是为了更好地研究中国佛教哲学。

在以上微观和宏观的学术研究取得相应成果的基础上,我开始全力专攻自己学术生命中的“重点工程”,开展对中国佛教哲学思想的系统、整体研究。我从中国僧人的佛教著作出发,在与中国儒道思想、印度佛教思想的互动、比照中,千淘万漉,吹沙觅金,历时十五年,先后撰写百余篇文章,尔后形成了九十余万言的《中国佛教哲学要义》(上、下卷)一书。全书设为绪论、总论、人生论、心性论、宇宙论、实践论(修持论)和结语七个部分,除绪论和结语外的五编三十二章为全书的主体,心性论与直觉论为中国佛教哲学思想的两大要点,由此而初步构筑了中国佛教哲学思想体系。在该书的“绪论”中,我分述了研究中国佛教哲学思想的具体方法:结合现代哲学发展的要求,筛选、归结中国佛教的重大哲学问题,构筑中国佛教哲学的思想体系;运用现代语言,诠释中国佛教哲学的概念、范畴;寻究中国佛教哲学思想的原来意义;体会中国佛教某些哲学语言的言外之意;探索中国佛教哲学思想的发展规律;总结中国佛教哲学理论思维成果;进行比较研究,以把握中国佛教哲学的思想特色;阐发中国佛教哲学的现代价值与意义。这八条是我的中国佛教哲学问题研究方法的初步归纳和总结。

从上述可见,我对佛教的研究主要从五个方面展开:中国佛教思想家的个案研究、中国佛教典籍的整理、佛教哲学的现代化研究、佛教文化的中国化探索、中国佛教哲学思想体系的构筑。这五个方面的研究,大体上体现了我的佛教研究轨迹,构成了我迄今为止学术生涯的基本内容。

20世纪90年代以来,随着社会发展和时代前进,我的学术视野有所扩大,研究领域也有所延伸。在中国佛教和中国哲学“双耕”的基础上,我对中华文化精神和中国宗教理论产生了兴趣,并结合实际工作需要,做了一些探求性和探讨性的研究。

探求中华文化精神,是为了弘扬中国优秀传统文化,提高国民素质,建设中华民族共有的精神家园。为此我撰文探求中华文化的传统和核心问题,提出了中华文化三大传统(儒家的人本主义、道家的自然主义、佛家的解脱主义)的看法,并认为人生价值观是中华传统文化的核心,人文精神即关于人的精神生活的方式、态度、思想、观点是中国国学之魂,自强不息是中华民族的主要精神,还强调思维方式对一个民族思考问题和推动社会进步的重要意义。

在中国宗教理论领域,我近年来一直在思考,正确研究和总结中国传统宗教观、马克思主义宗教观和中国化马克思主义宗教观,有着特殊的重要的现实意义。我把中国化马克思主义宗教观归结为宗教本质观、宗教价值观、宗教历史观和宗教适应观。我认为,对宗教的本质和功能缺乏科学认识,会导致宗教学和宗教工作得不到应有的重视。长期以来在宗教领域里流行的是“鸦片论”和“斗争论”,而毛泽东主席生前多次指出宗教是文化,后来中国共产党人又积极倡导宗教与社会主义社会相适应,提出要“积极引导宗教与社会主义社会相适应”的新命题。中国化马克思主义宗教观的主要脉络,就是从“鸦片论”、“斗争论”发展为“文化论”、“适应论”、“引导论”,这是中国共产党人在马克思主义宗教观领域的最伟大的理论创新,最重大的理论贡献;这对于发挥宗教界人士和信教群众在促进经济社会的发展、和谐社会的构建和社会主义文化大繁荣大发展中的积极作用,具有巨大的指导意义和推动作用。

清代散文家姚鼐说:“天下学问之事,有义理、文章、考证三者之分。”“义理”,指的是研求经义、探究名理的学问。回眸以往岁月,我在中国国学这块丰腴的田野里默默耕耘,主要是走探索义理之路,也就是着力探索中国哲学思想,尤其是中国佛教哲学思想。这是一个探索真理、追求真理的求真过程,也是一个体悟智慧、增长智慧的求智过程。每当回忆起驰骋独立思考、直抒胸臆的心路历程;每当回想起爬梳剔抉、笔耕凝道、学思有得、开心明目的收获时刻;每当联想起漫漫人生征途,深涧、峻岭,大川、坦途,独木小桥,阳光大道……此时此刻,不免心潮澎湃,难以自已!

光阴荏苒,人生无常。虽然如今我已近耄耋之年,但是“莫道桑榆晚,为霞尚满天”,今后我仍将在力所能及的前提下,尽自己的能力和努力,争取有所撰述,从而为我们伟大祖国的文化大繁荣大发展,做出自己绵薄的贡献。

在即将结束序文时,我要再次感谢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社长贺耀敏教授的盛情约稿,我还应该深深地感谢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杨宗元、李红、符爱霞、吴冰华、吕鹏军、许微微、胡明峰诸同志,感谢他(她)们认真、细致、严肃的编辑工作态度。没有他(她)们的辛勤劳动,这部文集在半年时间里出版问世,是不可想象、绝无可能的。

同类推荐
  • 金刚经鉴赏辞典

    金刚经鉴赏辞典

    《金刚经》是印度佛教发展的产物,由于该经阐述了大乘佛教思想的核心内容,登上佛教舞台后迅速流传,影响十分巨大。唐太宗曾让玄奘依梵本重新翻译,并将新译本发布全国。唐玄宗为推行三教并重政策,在各教中选出一部最具代表性的经典亲自注释后颁布全国,其中佛教选的就是《金刚经》。本书的主体部分由经文、注释、译文、赏析及评赞五部分组成。附录收录了两篇作者的研究成果,一是对《金刚经》在印度和中国历史上的流传以及各种不同文本进行介绍;二是对《金刚经》六种汉语文本进行比较分析。使读者能够对《金刚经》的基本情况有总体的把握。
  • 中国佛教与传统文化

    中国佛教与传统文化

    本书着重从文化角度探索中国佛教的内容及其与传统文化的内在联系。先是从佛教的历史、典籍、教义、仪轨制度和寺院殿堂多个侧面,阐明佛教构成诸要素,以揭示佛教作为文化实体的基本内涵。然后着重从政治意识、伦理道德、哲学思想、文学、艺术和民俗六个方面,探索佛教与传统文化的关联,以阐述中国古代文化的发展规律。内容充实,雅俗共赏,为读者提供了解中国佛教与传统文化的基础知识,是了解中国佛教文化的入门书。
  • 中国佛教与传统文化(第六卷)(方立天文集)

    中国佛教与传统文化(第六卷)(方立天文集)

    方立天编著的《中国佛教与传统文化》把佛教中国化界定为“三化”,即民族化、本土化和时代化,并叙述了佛教中国化的不同阶段、途径和方式,还通过与中国的政治理念、哲学思想、伦理道德、文学艺术、民间信仰、社会习俗等的互动关系,揭示出佛教中国化的实质,总结出有别于印度佛教的中国佛教的六个重要特点:重自性、重现实、重禅修、重顿悟、重简易、重圆融。
  • 佛教·佛经故事

    佛教·佛经故事

    佛教作为一种外来的宗教,早在公元1世纪就已传入中国,并获得了极大的发展,其信徒的数量早就超过了许多中国本土的宗教流派,与道教、儒学并驾齐驱。这足以说明,佛教在中国有适合它生存的土壤和发展的空间,而佛教文化也成为中华文化不可缺少的一部分,无论是帝王将相,还是黎民百姓,都深受佛教的影响。所以说,佛教早已深入我们的生活,佛经、佛理并不是想象中那样高深莫测。
  • 佛心禅语:受用一生的佛禅哲理与智慧

    佛心禅语:受用一生的佛禅哲理与智慧

    为什么很多人不快乐不幸福?为什么很多人活得很累?为什么有的人成功有的人失败?……原因在于缺乏智慧。佛说,有大智慧者,方能得大圆满。佛学博大精深,蕴涵着人生的大智慧。佛学中所讲的智慧,除了指聪明、明事理之外,主要是指灭除人生的烦恼和欲望,通过修行而达到人生的解脱与圆满的方式方法。《佛心禅语(受用一生的佛禅哲理与智慧)》通俗易懂,贴近生活和工作,以佛禅哲理故事的形式,从快乐、平常心、放下、慈悲、无欲、包容、智慧、成功、得道、随缘等十个方面入手,对佛家智慧进行了全方位的解读。常读这些佛禅故事,不但能对佛学有所了解,更能增长智慧——大智慧。
热门推荐
  • 无常

    无常

    《无常》内容提要:这是四个发生的黄山的故事。故事之一,一个似是而非的武侠复仇故事,阐述剑道与人,玄妙而哲理;故事之二,讲述商品经济冲击下的人性扭曲,纷纭世界背后的色与空,好看而有意味;故事之三,一则佛学公案,叙述一个女子禅定与悟道的过程,空灵而静谧;故事之四,描述美与生命、现实与幻想、生命与死亡,飘忽而不确定。四个故事,各自成章,似乎又有某种不确定的轮回相联系,组合在一起,模糊时空的概念,提示人生的意义和疑问。
  • 留根和志军

    留根和志军

    你涉嫌多起诈骗案,现在,跟我们走吧。警察面无表情地说。警察们押着朱志军往外走。朱志军拼命地扭回头看着朱留根,走得磕磕绊绊的,像一个醉酒的人。展厅里的人都被这一幕弄得不知所措,呆呆地看着警察和朱志军,过了好一会才反应过来。有人说,那不是那个少年英雄朱志军吗?他怎么了被警察干上了?有人说,嗨,我早从网上看到了,网上有人举报说他利用抗震英雄身份到处骗人钱财,骗了有几十万呢,看来这是真的确有其事了。
  • 张子正蒙注

    张子正蒙注

    本书为公版书,为不受著作权法限制的作家、艺术家及其它人士发布的作品,供广大读者阅读交流。汇聚授权电子版权。
  • 小姨多鹤(孙俪、姜武、闫学晶主演)

    小姨多鹤(孙俪、姜武、闫学晶主演)

    同名电视剧由孙俪、姜武、闫学晶等人主演。《小姨多鹤》讲述了抗战末期日本遗孤、十六岁的少女多鹤被卖到东北某家作为传宗接代“工具”之后几十年的命运故事。作者以对中国当代史的深入、精到的把握,以一个跨国作家的宽阔视野,表现了大时代背景下小人物的生命歌哭。这是一部意蕴丰盛迷人、襟怀爽朗阔气的稀世之作,女作家严歌苓因之获奖连连。
  • 猫眼内外

    猫眼内外

    本书主要内容包括:新世纪宝玉可以不打吗、“抽鸦片者非禁烟局长”、拍马屁以及虎狼之伤、猪八戒照镜子、孟子三论“五亩之宅”、山下老虎咬不咬人、猴子磨刀与孔子设计、性情中人与“头家脾操”、干嘛要去撬动地球、想看电视就别思考、纳税人是哪些人、节能灯为谁节能、放弃举报、脸皮和披狼皮、披羊皮、且听老人言等。
  • The Mystery of Orcival

    The Mystery of Orcival

    本书为公版书,为不受著作权法限制的作家、艺术家及其它人士发布的作品,供广大读者阅读交流。汇聚授权电子版权。
  • 白头吟

    白头吟

    玄,当是卮春谷里白衣的公子,不惹浮尘,不点秋水,年少轻狂,英俊潇洒。你一生独信我不疑,定也不相负。许下白首的誓言,又会有多少人能够圆满,还以为真心相待就是永恒,却原来,相互利用也可以永远,真是不懂。我也想执子之手,与你偕老。
  • 魂去,来兮

    魂去,来兮

    老太监羋倒在地,吊桶被他最终摇了上来,只是……里面装了一个人!三更已过,夜凉如水。文华殿西,零碎地站了些人,那是殿内的皇城卫士。夜里值班当差,天寒地冻,我在门下站了半宿,只觉身体僵硬麻木,仿佛已经脱离了我的躯体一般。“赵大人,天冻了,您往里面站站。”新调来的李三德声音尖细,我略回过头去,他脸上浮现出谄媚的笑:“外面风大,您当心身子骨。”李三德话音未落,我耳边听见一声冷哼:“好体贴的话,就连我们几个听着都热乎起来了。”
  • 雨阳气候亲机

    雨阳气候亲机

    本书为公版书,为不受著作权法限制的作家、艺术家及其它人士发布的作品,供广大读者阅读交流。汇聚授权电子版权。
  • 别让借口缠住你

    别让借口缠住你

    一个人要想成功,就要对自己毫不留情,不给自己任何借口,就要像猎豹一样紧紧地盯着猎物——唯一的目标就是抓住它。成功的人向来对借口不屑一顾,为自己找借口的人,永远不会进步。不要用悔恨回忆过去,不要用借口应付未来。无论什么时候,都不要为自己寻找借口。只有尽职尽责、勇往直前、不找借口,才能实现理想,创造辉煌人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