郎爷姓曹,名大郎。
大郎足有1米8的个子,人长得还算精神:消瘦的身躯,笔直的腰板,五官端正浓眉大眼,大耳朵、大嘴,两道浓眉比别人长了些;如果脸长得短点就好了——可惜,脸长得有点长了些,加之郎与驴发音相近,也有人背地喊他“大驴”。
大郎平日里说话高音大嗓,在村里有把好人缘。他那笔直的腰板保持到文革后期的一九七一年,一脚被当时的村支书踹成骨裂儿。从此大郎的腰就再也没有挺起来。
关于大郎被踹的起因,村里上点年纪的人至今记忆犹新。
我们村里有所古建筑,它的建造者是我们村的一位曹翰林。据史书记载,明代末年,这位曹翰林深得崇祯皇帝宠爱并委以重任。曹翰林衣锦还乡便修建了这所雄伟的宅第,起名为“文昌书院”。随着时光的远去,后来这所华丽壮观的“文昌书院”变成了我们村的小学校。
这座古建筑很有气派,主建筑三层,雕梁画栋,前后左右有厢房,主建筑的后院靠门房处有一口一人多高的大铜钟;学生们上课、下课均有专人拉响以作报时。据说这口大铜钟是响铜所铸,发出的声音清脆悦耳,方圆几十里听得非常清晰。
我上小学一年级的时候便是在这所古建筑的一楼度过的,到了放麦假准备读下半学期的时候,不知何种原因,村支书和贫协代表带领民工要将这所古建筑拆除。当民工爬上楼顶准备动工的时候,大郎突然而至:“不能拆!不能拆!”支书和贫协代表吓了一跳,待定下神来,怒斥大郎:“你算个什么东西,竟敢管我们党支部定下来的事情?”“你别管我是什么东西,反正这所古建筑不能拆,几百年历史的文物怎能说拆就拆呢?更何况大清朝的康熙爷和乾隆爷曾到此小住;抗日时期这所建筑被日军占领,八路军为了不破坏这所古建筑没敢用大炮轰,为此还牺牲了好几位八路军战士;而这几位烈士就埋在咱村北的大堤上,你身为支书能不知道吗?”
大郎的一席话,惹得支书大怒,一指大郎:“好你个曹大驴,看我怎么治你!”而后支书急匆匆奔向大队部。不一会儿,大喇叭就闹开了:“全体社员注意,全体社员注意!放下手里的活儿,马上到大队开会,马上到大队开会!开批斗大会!”
人们听到支书的广播,从田里、家里纷纷涌向大队。支书早已命基干民兵把大郎押往大队部的戏台上,两个民兵拧着大郎的胳臂使劲按着头;大郎挣扎着,头刚昂起,即被民兵按下。此时,支书站在戏台前沿高声讲话:“社员同志们,咱们这所学校,是封建思想残余的产物,刚解放的时候,国家也曾提倡废庙兴学,咱这所老建筑是三百多年的老建筑了,拆了它,可以用拆下来的旧砖多盖几排平房扩大我们的学校有什么不好呢!?可这位坏分子曹大郎却极力反对,你们说曹大郎该不该游街?”
此时,大郎头一昂:“你说的不对!这所建筑历经几百年,有历史,是文物!远的不说了,一九一七年我们敬爱的周总理年轻时曾经来此避难,从而躲过了反动派的追捕,留下古建筑,就是留下了历史文物!……”没等大郎说完,就被民兵踹倒在戏台上,大郎趴在戏台上嘴还不断的申辩着:“拆了古建筑,对不起老祖宗,更对不起未来呀!”
支书见大郎还没完没了,便亲自上阵,高抬脚,一脚踹向大郎的后腰,大郎“啊呀”一声昏死过去了。
到后来,这座古建筑还是被拆毁了。而大郎的腰被支书踹成了骨裂,在那缺吃少穿的岁月,大郎的腰没有康复就被生产队派往城里拾马粪。在七十年代拾马粪是每个生产队都有的活计,农忙种田、农闲积肥,会骑大铁驴的当天往返,而大郎不行,大郎没有大铁驴,大郎用小拉车步行,好在大郎光棍一人,索性在城边上搭一简易窝棚,将每天拾到的粪堆在一起,待存有百八十方便通知队长,队长便派马车日夜兼程往村里拉。大郎腰有伤干不了出河工的重体力,可捡粪倒比别人强——因为他拉着粪车满城转的时候别人还呼呼睡大觉呢。
然而,好景不长,大郎又闯祸了。
夏秋好办,到了冬天,大北风一嚎,滴水成冰,简易窝棚实在冷。无奈,不管白天黑夜大郎拉起粪车连跑带颠往返于城里与住处。
生活是苦了点儿,但大郎生命力极强,加之肚子里有点墨水,便用捡来的粉笔头在马路边上作诗一首:
来津整半年,
稻草铺身夜难眠。
拉起小车满城转,
衣服单薄怨天寒。
作完诗,卷棵纸烟儿,丝拉丝拉地吸着,瞅着马路上自己的大作,心情舒服极了;然而大郎却被几个造反派围住了。造反派围住大郎指着地上的诗非让大郎承认是反动诗歌,反党、反社会主义。大郎嘴硬:“我没反党反社会主义,我天天拉着小车拾粪,一来整洁了马路,二来还为生产队积肥,我什么时候反党了?”
造反派指着地上的诗喊到:“你这衣服单薄怨天寒你不会穿棉猴吗?怨天寒就是怨社会主义不好,就是反党!”
大郎被造反派押解着遣返村里,交由生产队看管,后来被关进了牛棚。
关起来好办,可谁给大郎送饭呢?生产队长可为了难,总不能把大郎饿死吧?生产队长动了同情心:“快跑吧!跑得越远越好,光棍一人无牵挂,只要别给村里惹麻烦就行了。”
大郎被赦免了。
从此,大郎从人们的视线中消失了。
大郎到底去了哪里?村里的百姓不知道,但基干民兵明白,大郎有时就住在村南的机井房里边,房里墙上有大郎作的诗为证:
夜宿南菜园,
乞讨武霸安,
地瓜除旧岁,
薯干迎新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