登陆注册
11320900000002

第2章 道德心与自利心的对话

1914年,日本作家夏目漱石在东京《朝日新闻》上连载他的小说《心》。这是他最重要,也是写得最好的小说。两年之后,他选择了死亡,笔下的主角即小说中那位“先生”的归宿成了作家自身归宿的预兆。当时的日本正值明治维新之后大正时期资本主义急速发展的阶段,传统社会的伦理日渐失去往昔的吸引力,工商社会新价值观的风气弥漫着社会。社会转型与中产阶级的成长带来了个人权利的观念与个人主义思想同传统的伦理道德的矛盾。前者把个人选择和个人权利放在第一位,后者把自我牺牲的善放在第一位。夏目漱石自己也陷入深深的苦恼之中,他晚年的文学创作有一个很大的转变,就是认同“则天去私”的思想。《心》就是一本渗透“则天去私”思想的小说。夏目漱石要追问新旧之交的社会变化带给人们心灵以怎样的震荡,是道德心高于自利心还是自利心高于道德心?在遇到一个利己而同时伤害了别人——不论是有意还是无意——的进退两难的困境,应该如何选择?从前也许不用经历如此的天人交战的情形,因为答案很清楚。在传统的社会里,个人没有那么大的选择自由,许多事情是别人替自己安排的,婚姻有父母,营生有世代相传的农耕或家庭手艺,申冤有父母官。个人不必也不可能替自己的生活负那么大的责任。可是社会逐渐改变,时代不同了,个人在社会生活里扮演的角色也在改变,个人必须更大程度上替自己负责。就是说,社会给了个人更大的自由,同时也给了个人更大的责任:个人要独自面对那种进退两难的困境。夏目漱石敏锐地发现人生的难题,当然他没有把这种难题简单看成对错是非的问题,他虽然主观认同“则天去私”的思想,但也不认为有一个确凿无疑的答案。同时,他有意回避社会背景的因素,有意把这类冲突处理成人类心灵永恒的冲突,无论过去,现在还是将来,道德心与自利心的对话将永远存在。

小说以第一人称口吻写,不过前后两个第一人称并不是同一个人。在“先生和我”及“父母和我”这两部分里,我是一个涉世未深、质朴纯洁的年轻人;而第三部分“先生和遗书”里,第一人称的我是全书真正的主角。如果说“先生和遗书”是通过主角对自己的爱情和婚姻作自我忏悔而“解迷”的话,那么,第一和第二部分则是全书结构上的“设迷”。那位年轻学生的观察可以证实,他的老师完全是一位现世意义上的善良的人,无罪的人。“无罪”和“有罪”在小说不同的部分构成了对话。当然,小说里“无罪”和“有罪”的对话关系,不是像陀思妥耶夫斯基小说那样明显出现在人物语言和思想里,而是隐藏在人物无声的行动之中。学生在海边沙滩泳场上认识了这位老师,发现这位老师是心地纯善的人,他对新认识的年轻朋友很好,只是眼睛里有一种异样的光,令年轻的学生觉得好奇。他想知道眼光里藏着什么故事。于是慢慢和老师接近,学生了解到老师每月都去同一个地方给他一位已死的朋友扫墓。开始还不让学生陪着去,说一些让学生听不明白的话。比如,“爱情是罪恶”,“世上的女人,我只认识我的妻。其他任何女人都不会使我动心的。妻也觉得我是天下唯一的男人。从这种意义上说,我们应该是生来最幸福的一对。”学生心里事实与逻辑不吻合的疑团,天长日久,后来一一都解开了。原来老师年轻的时候,与他的一位好友同时爱上了房东小姐,房东小姐更倾心于他的朋友而不是他。但在恋爱尚不自由的年代,他却悄悄抢先一步向房东太太表白,要娶小姐为妻,房东太太同意了,遂成定局。他的朋友因此而自杀身亡。他虽然如愿以偿,与小姐结婚,但此后良心的拷问一直使他的灵魂不得安宁。爱情是罪恶的,他应该幸福而没有得到幸福,多少年来,他就这样被罪恶感所缠绕,不能摆脱。在别人的眼里,他是幸福的,圆满无缺;在他的心灵里,他是不幸的,是罪孽深重的。终于有一天,他领悟到灵魂的自由是生命的第一要义,为了取得这种自由,他决定放弃现世的所有的自由。

夏目漱石这部小说的深刻之处是不容易被意识到的。他所描写的冲突并不深奥难懂,相反却是太普通、太日常,以致人们承受不起这种普通性和日常性,需要借助忘却从普通和日常的世界中逃避出来。因为良知往往具有严酷的拷问的性质,问题在于如果我们不逃避,我们将在多大程度上经受得起良知的拷问?《心》叙述的就是一个不逃避的故事,那个不逃避的人却付出了生命的代价。小说里的那位先生,是不逃避的人。他的恋爱和婚姻都在允许的范围之内,都在舆论可以接受的范围之内。可是,自由意志之间常常是相互冲突的,尤其是感情领域内。他的朋友终于出人意料地自杀了。这个无法料想的意外事件使他觉得自己是罪人——道德意义的罪人。他得到他梦中向往的女人,房东的小姐,可是他们日后的生活却笼罩上了无法抹去的阴影。朋友的自杀,虽然在他主观意志的控制范围之外,他不用承担任何法律的责任,但这件事确实和他的主观意志有关,他的行为无意中伤害了别人,是一个悲惨事件的肇因。虽然在法律面前毫无问题,可是在良知面前问题永远存在:他的意志是不是善良的?随着岁月的流逝,这个问号由小变大,横在生命的面前。夏目漱石过人的地方是他发现了日常世界的非日常性,这种非日常性一样具有灵魂拷问的性质。日常世界之所以普通和日常,是因为我们沉迷其间,回避良知的拷问而显出它的日常面貌。一旦我们不回避,这个日常世界就有它惊心动魄的地方。

《心》在三角爱情的关系中展开了人的精神世界的永恒冲突:个人主观欲望与普遍的良知责任的冲突。整部小说可以看成是欲望与良知的对话。当那位先生还在恋爱的时候,他对良知的意识还不是很强烈,他最重要的愿望是娶到意中人,也许他不知道良知的拷问会对他日后的生活产生如此重要的影响。当朋友自杀身亡之后,两者的冲突就带有悲剧的性质。它们之间是不能兼容的,欲望说服不了良知,良知也说服不了欲望。因为异性之间的真实相爱是排他的,排他性正是个人追求幸福的基础。可是,人们又不幸地生活在一个相互关联的世界,排他常常导致对周围的人的感情甚至生命的伤害,种下悲剧的肇因。就像《心》的故事告诉我们的那样,在个人欲望引导下的对幸福的追求,本身就破坏了道德秩序的完整性,引起了良知的不安;良知出于对责任的承担,却又否定了欲望追求的幸福。先生在写给学生的遗书里说,“我也觉得自己很幸福。但是,我的幸福却拖着一条黑影。”人的精神世界的复杂性在于他们的灵魂先天被分裂成两半,这两半同时站在生命最坚实的基础上各不相让。伴随生命的过程不断地对话,它们永远说服不了对方放弃立场,但还是要对话,还是要冲突,直到生命的终结。人既不愿意放弃他们在良知感召下对责任的承担,但同时又无力承担这付沉重的担子。因为他们不可能将相互不兼容的东西黏合在同一个选择里面,经验世界的具体性不可能配合人既不放弃良知又不放弃欲望的超越具体时空的幻想。当人们试图承担责任并同时真正追求个人幸福的时候,追逐幸福反过来变成对道德秩序的挑战;而承担责任同时又意味着放弃个人幸福。在进退两难的困境里是没有可能根本逃脱的,因为它正是人生存的真实困境。

夏目漱石的故事通过一个忏悔者的形象展示这种冲突。那位先生年轻时坚持个人欲望的原则,他希望得到幸福,他确实爱房东小姐。可是一场意想不到的悲剧过后,他陷入了苦恼,他怀疑他过去坚持的原则,他在反省,他站在普遍的良知责任的立场审视自己的过去。欲望与良知在对话,他年轻时的选择表示他较多地顺从了欲望,在他进入成熟的中年以后,悲剧早已成了不可更改的过去,时间不会倒转,朋友不会复活。但他每日都受到良知的拷问。小说所展示的灵魂的对话,实际上是在不同的时间段进行的。它表现为忏悔,对过往行动深深自责。小说在忏悔和自责中展示人的心灵的复杂性。对话达到最紧张激烈的时候,主角选择了终止生命的方法。

《心》写得深刻动人,夏目漱石有一种敏锐的目光把握人性。我们可以不同意他“则天去私”的思想,比如小说的结局多少有点复归传统的意味,但是,不得不承认作者写出了人性的深度,写出了把灵魂撕裂成两半的那种对话。实际上,古今中外那些涉及忏悔主题的作品,都有《心》的特点,透过灵魂的对话去表现忏悔的主题。在人的日常生活中,人们忙碌着各种各样的事情,有时候身体忙碌,有时候精神忙碌。如同海德格尔说的,“烦忙在世或烦神在世”。身体的忙碌和精神的忙碌完全夺去了人们对自己行为和灵魂进行自我观照的能力,夺去了人们内省的兴趣。日常生活的劳碌奔波,烦忙或烦神的无聊平庸,使人们倾向于回避灵魂的冲突。好的作品,深刻动人的作品,尤其是涉及忏悔主题的作品,表现灵魂对话的作品,透过灵魂对话的剖析,对世人的烦忙或烦神起着自我批判的作用,唤起世人对自身行为进行自我观照的兴趣,恢复世人对自身行为和心灵的自我观照的能力,让人们超越平庸和无聊,摆脱劳碌奔波,回到灵魂的自由天地,回到我们内心最真实的情景。

同类推荐
  • 读书随感(黑塞作品08)

    读书随感(黑塞作品08)

    世界文学是一个丰富无比的宝库,因为太丰富了,以致常使我们有不知从何处下手阅读之感,黑塞这本书正是作为阅读世界名著初阶而写的。黑塞是个优秀的作家,具备了作家本有的、深具人性的智慧,同时又是一个善于读书、博览书籍的人,由他来写这样一本书,可说再恰当不过了。他写书,他爱书,所以最能知道书的魅力。他不以学者的立场,而以自由自在的笔法,足可信赖的知识,娓娓道出他对世界名著的看法,读者可以在本书中品味世界文学的全般风貌,同时锻炼出一把开启世界文学的钥匙。
  • 迷失日本

    迷失日本

    二十世纪八、九十年代,有几万中国农村妇女远嫁日本乡村,生活好了,但普遍受到歧视,有的遭到了虐待、暴力,杀夫、自杀的事件也多次出现,在日本引起强烈的影响,这本书有几个故事就叙述的是这些事件。十一位赴日新娘的情感实录。
  • 留学记(“民国大学与大师”丛书系列)

    留学记(“民国大学与大师”丛书系列)

    本套丛书《民国大学与大师》,以详实而生动的史料、全面而独到的视角,邀你一起走进晚清与民国时期国学与科学大师们富有个性、既伟大又平凡、传奇而精彩的世界,包括他们的上学、留学、教书、长校……其内容丰富,情节曲折,语言通俗,可读性强。丛书分为名家上学记、名家留学记、大师讲书记、大学校长记4卷。由青年学者朔之北、青年作家许毕基等人撰稿。
  • 真语杂言

    真语杂言

    本书收录了《田园绿歌》、《难忘》、《说茶》、《母亲的皱纹》、《儿子脱奶》、《感悟石城》、《向往逝去的童话》、《“六一”以外的“儿童节”》等作品。
  • 醒来的森林

    醒来的森林

    《醒来的森林》是美国自然文学之父、著名散文家约翰·巴勒斯的成名作。在书中畅游,可以倾听森林百鸟的音乐盛会,欣赏鸟类筑巢可谓是鸟类的百科全书;在享受鸟语花香和自然的清新之余,还能增添对原野与丛林的兴趣与知识,明确一种对待大自然的态度,唤醒我们内心深处柔软、细腻、沉睡的诗意。
热门推荐
  • 乌龙出阁

    乌龙出阁

    啥?说我爹不疼娘不爱?没关系!咱规划未来自谋出路,立志当个抢手的小妾!啥?说我右脸天仙左脸刀疤?没关系!咱还是努力争当醉乡楼的花魁!啥啥?!说我未“婚”先“娘”?更没关系!孩子他爹不讨厌,孩子他舅不嫌弃,“娘”就“娘”吧!
  • 掳爱成婚:陆先生疼她入骨

    掳爱成婚:陆先生疼她入骨

    结婚两年没有孩子,某女挺着大肚上门,请她让位。纪南珂淡淡地笑:“等生了,拿着亲子鉴定再来找我谈!排队的有七八个了,我不要的男人,怎么就那么多女人上赶着捡?”身后,男人静静站着,头顶阴云密布。--情节虚构,请勿模仿
  • 清虚集

    清虚集

    本书收集作者关于宗教研究文章共50多篇。收集作者关于宗教研究文章共多篇。内容包含了论宗教系统、道教科仪和易理、道教在海外的传播、藏外道书和明清道教、论道教教义思想的结构、上海道教斋醮和“进表”科仪概述、道家科仪中的伦理教化等。
  • 明伦汇编人事典讳忌部

    明伦汇编人事典讳忌部

    本书为公版书,为不受著作权法限制的作家、艺术家及其它人士发布的作品,供广大读者阅读交流。汇聚授权电子版权。
  • 书院学规

    书院学规

    本书为公版书,为不受著作权法限制的作家、艺术家及其它人士发布的作品,供广大读者阅读交流。汇聚授权电子版权。
  • The Movie Version
  • 武编

    武编

    本书为公版书,为不受著作权法限制的作家、艺术家及其它人士发布的作品,供广大读者阅读交流。汇聚授权电子版权。
  • 教你学冰球·冰壶

    教你学冰球·冰壶

    学生水上与冰雪运动学习手册—教你学冰球·冰壶学生水上与冰雪运动学习手册。
  • 道教史

    道教史

    《道教史(精装典藏本)》是一部道教通史,以时间为经,以教派分化为纬,全面系统地介绍了道教产生、发展和流传的历史。全书所记时限始于道教产生前的秦汉社会状况和思想渊源,止于当代道教在世界各地的传播。所记内容涉及道教及各支派的经籍、教义、人物、教制、教职等等,同时兼及道教的节日、礼俗、圣地、遗迹、建筑、文学、艺术等等。在对道教作全面考察的同时,《道教史(精装典藏本)》中还对道教与中国古代政治、社会、经济、文化、思想的关系,作了深刻的分析,对一些重要史事和学术问题也提出了不少新的见解。
  • 世界之夜

    世界之夜

    哥哥和表姐点了点头,而大海的声音仿佛在黑夜中涌动。每个夜晚,他们都躺在黑暗之中说话唱歌,而我窝在妈妈的子宫中,聆听黑夜的私语。我可以听懂黑夜的语言,我注定是午夜之子。哥哥与表姐每天晚上都会用手抚摸妈妈的肚子。他们和我说话,而我以自己的言语进行回答。我渴望来到这个世界,我渴望得到他们所有人的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