饥饿年代,并没有令聪明、调皮的“卫儿”的个性变得迟钝。
在城关小学,这个由小名“卫儿”被改称大号叫王卫国的学生,身子骨不仅挺结实,而且是全校出名的调皮学生。他特别爱给同学起绰号,而且这些绰号很能抓住同学特点。同时,还喜欢编顺口溜调侃人,编出的顺口溜事出有因,极尽夸张之能事,讲出来笑得同学们只喊“肚子疼”。
到延川中学后,给同学起绰号的本事,被他继续发扬光大。所在的班上几乎每个人都有绰号,而这些绰号十有八九都是出自王卫国的创作。后来,他将起绰号的范围扩大到其他班,一个年级的男生起了一大半,但是没有人生气,因为同学们没有饶过王卫国,也送了他一个不雅的绰号——王喂狗(王卫国的谐音)。无论谁叫,他都答应。
王卫国调皮,却不是泼皮无赖,从不在课堂上捣乱,影响老师上课。他想听的课,就认真听讲;不想听的课,就旁若无人地阅读小说,不影响别人听讲。
年轻的班主任常润田老师,赏识王卫国的个性,赏识他和他对时事政治的敏感,有意识地为王卫国提供发挥他特长的舞台。只要与文字有关的活动,就交给王卫国来完成。
有一次初66乙班举办诗歌朗诵会,常老师别出心裁,要求主持人用诗歌语言将所有节目串联起来。常老师把写串词的任务交给王卫国。王卫国欣然接受了任务。很快,只用了一个上午,就将串词写了出来。
那次,全校师生都出席了诗歌朗诵会,大家交口称赞,主持人的简洁优美的串联词写得十分有文采,为这个诗歌朗诵会增色添彩。老师和同学都纷纷询问,串联词出自谁之手。一时间,王卫国迎来老师同学的共同注目。
还有一次,王卫国写了一篇类似于骈文的文章,用对仗工整的句式来铺叙一件事。班主任老师看后觉得虽然稚拙,但文从字顺,叙事状物言情都很生动新颖,对一个初中生来说,实属不易。
大量阅读的同时,王卫国开始写日记,并尝试着写作。所写的内容,侧重于时事政治方面,可以看出他比同龄人要成熟许多,文学写作的才能崭露头角。
路遥的作文常常得到语文老师的表扬,有一次,他写了一篇作文,题为《在五星红旗下想到的》,学校领导在全校学生面前朗读了一遍,从此使他文名大震,成了全校的“明星”。还有一次,他根据小说《红岩》创作并编排了一幕话剧,利用活动时间在教室前演出,引来全校学生观看。(海波《我所认识的路遥》)
1966年的夏天到了,这一年,16岁的王卫国初中毕业。按以往惯例,大中专考试将要进行,但是,这一年,一切正常的招考停止了。
王卫国当时正计划着报考西安石油化工学校,但是,中国发生的一起大事件将王卫国的个人计划击个粉碎。
在县城度过的两年高小生活和初中三年极其窘困的寄宿生活,使我们看到他在“吃”的问题上饱尝了“农民之子”的屈辱;同时,由于农村户口和城市户口的差异而造成的一种社会结构的矛盾以及在学校教育中所接受的理想和现实的差异,对这一系列的不合理的事实,使他从较早时候就产生了一种郁闷的思想。(〔日〕安本 实《路遥的初期文艺活动》)
如果一切如常,王卫国顺利考上一所中专学校,国家就给学生发放生活费,农村户口也随之转入学校。不出意外,中专毕业后就能被国家统一分配,走上工作岗位,成为端“铁饭碗”的国家工作人员,彻底甩掉农村户口的沉重帽子,鲤鱼跳龙门地成为城镇居民。
如果一切如常,大伯大妈就可以松一口气。尽管大伯之前反对王卫国继续读书,可是拗不过这个牛脾气的孩子,一家人吃糠咽菜,节衣缩食,艰难苦熬到儿子毕业。如果王卫国争气,靠读书为自己踏出一条走出农村的路子,无论这高小两年初中三年有多么的艰辛,结果总是令人高兴的。而且,大伯心里隐隐的内疚——那份因当初反对儿子读书产生的内疚,将因此减轻。
对继续上学读书始终怀有更强烈期待的,当然是王卫国本人。五年县城求学的饥饿与苦读,终究要收获一个结果,苦不能白受。王卫国甚至想到了该认真设计一下中专毕业后自己的未来。
路遥下决心改变自己的处境,愈发埋头读书。为的是日后当个干部吃那些猪肉片烩粉条之类的好东西,为此他也做了详尽的准备,并且以优异的成绩上完了中学,正准备报考西安石油化工学校。(海波《为〈山花〉送行》)
然而,王卫国的梦想,被无情地击碎了。
因为“文化大革命”爆发了。
这场史无前例的“无产阶级文化大革命”,给作为个体的王卫国的人生冲击无疑是巨大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