登陆注册
1138300000004

第4章 中国文化的基本特征及基本精神(2)

“天人合一”是中国文化的核心——中国哲学的基本命题,中国哲学以“究天人之际”为根本目的,而主张天人协调、天人合一的思想则处于哲学思想的主导地位。这一命题最早集中出现在《易传》和《中庸》中,西周的“以德配天”思想就是当时这一思想的明显表现,指出人与自然界要相互适应,相互协调。面对严峻的自然界,人们不得不思考大自然的意义和自己在大自然中的位置,对大自然的敬畏在中国并未上升为认识本体,人始终是主要的,人的道德始终未发展成为神的宗教。古代思想家以人为中心,探求宇宙和人生、自然界和精神界的合一关系,最终使客体人格化、物的世界伦理化,并将协调人际关系的行为准则和价值尺度等伦理道德原则,超越出人道范畴,上升为世界本体,从而成为自然、人、社会共同遵循的普遍原则。

作为中国文化主干的儒道两家都主张“天人合一”。儒家以人为中心,讲性命之学,认为性善来源于天命,所谓“天命之谓性”,把天当做人性的最终保证,具有至高无上的权威,实际上是把人性与天道合二为一,宇宙成为人性之源。道家则把天看做自然,人只是自然发展过程中的产物,人不能脱离自然,只能顺应自然并效法自然,即“人法地,地法天,天法道,道法自然”(《老子》二十五章。)。儒道两家“天人合一”的思想内涵虽各有不同,但在讲求人与自然的协调和谐方面却是相统一的。可以看出,中国文化中“天人合一”的思想肯定了人是自然界的一部分,并把人的属性强加于天,用“天”——实质上是人格化的天,证明人性就是天道,用主观解释客观,以“人道”解释“天道”,又用“天道”证明“人道”的合理性和权威性,从而证明“人”与“天”都共同遵循着伦理道德原则。

“天人合一”既是世界观,又是方法论,也是处理各种关系的基本原则。由于“天人合一”思想把伦理道德作为自然、人、社会共同遵循的普遍规律,因此认识的客体对象变成认识的主体,对客体的探求也转变成主体自身道德观念的反省,把人类社会的道德原则推广到自然界,就要求人们对自然界的行为符合这种原则。中国文化中“天人合一”的思想,不仅强化了伦理本位的特色,体现了以人为中心的人本主义精神,而且把天、地、人看做统一整体,从全局考虑,不执著于一偏,表现出浓厚的整体观念,并在天人协调中主观能动性的发挥上高扬主体意识,注重发挥主体的能力。

二、刚健有为

《易传》称:“天行健,君子以自强不息”,“天地之大德曰生”,这是对中华民族刚健有为、自强不息精神的集中概括和生动写照。

与自然宇宙的发展变化相适应,人的思想精神也应当生生不息,天体运行,健动不止,人的活动也应当敬法王,刚健有为,自强不息。从战国到清代,历时两千余年,这种思想深入人心,其刚健、自强不息的观点,为全社会所接受,产生了强烈的激励作用。“西伯拘而演《周易》,仲尼厄而作《春秋》,屈原放逐,乃赋《离骚》,左丘失明,厥有《国语》,孙子膑脚,《兵法》修列,不韦迁蜀,世传《吕览》,韩非囚秦,《说难》、《孤愤》,《诗》三百篇,大抵圣贤发愤之所作为也。”(《史记·太史公自序》。)这段有名的记载,反映了中华民族愈是遭受挫折,愈是奋起抗争的精神状态和坚忍不拔的意志。

正是这种刚健有为、自强不息的精神,推动了中国社会和文化的发展,不仅在民族兴盛时起到巨大的积极作用,而且在民族危难之际,总是激励中华民族以不屈不挠的精神不息奋争。杜甫“出师未捷身先死,长使英雄泪满襟”、陆游“王师北定中原日,家祭无忘告乃翁”、岳飞“壮志饥餐胡虏肉,笑谈渴饮匈奴血”、文天祥“人生自古谁无死,留取丹心照汗青”、顾炎武“天下兴亡,匹夫有责”……这些诗句正是无数仁人志士崇高的人格和中华民族高尚的民族气节的生动写照,以高度的自信自尊表现出强烈的自强精神,集中体现了为崇高理想和民族强盛竭力奋斗的不懈追求。

中国文化中刚健有为、自强不息的精神,增强了民族的凝聚力、向心力,培育了中华民族自立自强和不畏强暴的反抗精神,是中华民族愤然前行的精神力量,也成为中国文化的优良传统。

三、贵和尚中

注重和谐、崇尚中道,是中国文化的基本精神之一。具有人文传统的中国文化把协调天人关系放在首位,必然强调和谐。西周末年史伯强调以不同元素相配合,才能使矛盾均衡统一,收到和谐的效果,只有“和”,才能“生物”,收到“丰长而物归之”的效果。春秋时期,晏婴用“相济”、“相成”的思想丰富了“和”的内涵。孔子主张“礼之用,和为贵”,强调以“礼”为标准的和谐,而作为达到与保持和谐的手段,就必须“尚中”,通过对尚中原则的认识实践,去实现人与人之间、人道与天道之间的和谐,因此“中庸之为德,其至矣乎”(《论语·雍也》。)。对“中庸”的解释,宋明理学认为:“不偏之谓中,不易之为庸;中者天下之正道,庸者天下之定理。”“中者,不偏不倚无过不及之名;庸,平常也。”(朱熹:《中庸集注》。)其核心就是思想行为适度和守常,反对偏激,以理节情,以此达到人与人之间的和睦相处,从而在社会政治生活中建立等级分明的礼治秩序。道家追求人与自然的和谐,也提出了无为而治的中道观,主张小心谨慎,反对盲动冒进,“不为天下先”。

儒道两家贵和尚中的思想对中国社会和民族心理产生了深刻的影响。秦汉以后,中国封建社会步入正轨,这种思想既适应了大一统的政治要求,又迎合了宗法社会的伦理情感需要,从而成为民族情感心理的共同原则。其表现施之于政治,则是裁抑豪强,均平田产、权利,从而扩大农业社会——宗法社会的基础;施之于文化,则是在多种文化相汇时,异中求同,万流共包;施之于风俗,便是不偏颇,不怨尤,内外兼顾;奉行中庸的理想人格,则是温良谦和的君子之风(冯天瑜:《中国文化史纲》。)。贵和尚中思想作为普遍的思维原则和心理品质,使人们注重和谐,维护整体,谦让宽容,这对于民族精神的凝聚、人际关系的和睦、社会的和平稳定有着积极作用,但同时也抑制了竞争观念和道德的生长,影响了中国社会的进步与发展。

四、求实务实

中国文化由于具备人文传统,因而它重视实际,讲求实用,追求事功,而轻浮华,贬空谈,表现了黜玄想而务实际的精神。

中国先哲指出:“华而不实,耻也。”中国古代的伦理政治以及文化传统中的伦理特质,抑制了宗教的泛滥,使中国文化面向现实,重视人生,关注现实生活中问题的解决。孔子主张“学而时习之”、“知之为知之,不知为不知”,就是求实精神的反映;荀子否认生而知之,强调后天学习对人的知识才能养成的重要性,这是实事求是的认识而产生的结果。著《神灭论》的王充,对厌弃人生追求来世的有神论持坚决反对的态度,更是重实事、疾虚妄的表现。道家虽大力宣扬虚无缥缈的“道”,但仍不失求实精神,老子认为“知人者智,自知者明”,庄子“析万物之理”,都体现了道家的求实精神。后来的黄老学说与时迁移、应物变化更是这种精神的体现。从功利主义原则出发的法家,反对“前设”,注重“参验”,针对乱世主张严刑峻法,奖励耕战,而非用空洞说教训导人,这也正是执著于现实的求实务实精神。

求实精神必然表现为务实态度。中国古典文学作品是现实生活的反映,文学中现实主义传统就源于求实务实精神。传统史学坚持信史直录,如刘知几“善恶必书,使骄君贼臣知惧”,不惜牺牲生命而秉笔直书的史学家不乏其人,也是中国文化求实精神的表现。人们从日常生活和伦理关系以及政治活动中表达自己意愿,实现自身的价值,反对不切实际的清谈玄想。古代中国,王权高于神权,神权服务于王权就是一个很好的例证。求实务实的精神也深刻地影响着民族心理,造就了中华民族朴实无华、稳重踏实的性格特征。

中国文化中的求实务实精神,推动了中国古代社会和文化的独立发展,促成了中华民族优秀心理品质的形成,但也应该看到,求实务实精神长期以经验理性为基础,缺乏实证科学精神,偏重实惠和功利,忽视对自然的研究,在一定程度上又影响了科学的发展。

同类推荐
  • 大巧若拙(从关键词读经典)

    大巧若拙(从关键词读经典)

    中国历来有向学的传统,把读书看得很神圣。古人为我们树立了读书的榜样:苏秦头悬梁、锥刺骨,匡衡凿壁偷光,董仲舒三年不窥园……这样的典故还有很多。这些"书痴"不仅书读得好,人生也很成功,对后世产生了很大的影响。人们崇尚读书,尊重读书人,乃至习惯于对读书人高看一筹,这是烙在中国人灵魂中深深的印记,永远都抹不掉。今人读经典,正是这种传统的延续。
  • 开卷书坊·待漏轩文存

    开卷书坊·待漏轩文存

    本书为开卷书坊第三辑系列中的一种,为吴奔星于1980年到2002年间所作散文的结集。主要是作者对师友故交的回忆与怀念性文章,此外还有日常生活的随笔和文史小品文。文中所写所忆包括胡适、黎锦熙、齐白石、谢六逸、叶圣陶、冯至、田间、王瑶、公木、唐湜、唐圭璋、徐迟、卞之琳、臧克家等诸多名流,其中大部分都是首次面世,具有现代文学史料价值。
  • 中国人本色(最新最全译本)

    中国人本色(最新最全译本)

    《中国人本色》是一本关于晚清中国社会的全方位、大视角、内容丰富的作品,涉及晚清政治制度、法律制度、语言文字、家庭生活、官民关系、礼仪习俗、商业等方面,是近代西方人观察中国的代表性著作。美国外交官何天爵结合十几年亲身经历,勾勒出了晚清中国社会全景,精辟地分析了中国人的特性。
  • 莫一大王:壮族英雄史诗(中华大国学经典文库)

    莫一大王:壮族英雄史诗(中华大国学经典文库)

    本书是壮族民间叙事诗,是关于传奇性人物莫一的神话传说故事。“莫一大王”故事有不少流传版本,我们选取的是河池市民族事务局编的版本,主要整理人为罗健民先生。“莫一大王”被北部壮族地区的群众作为神灵敬奉。他出生时奇异而被视为妖异,具有英雄出世即不凡的传奇色彩,他具有天赋奇异本领,能一箭射到皇帝宝座,能将锁链挣断,能变化身形,躲过一切灾难。他勇敢机智,智斗奸臣,为百姓除害。他具有王者气魄,可以竹鞭赶山,竹节育兵,但最终被国王嫉恨,为保护乡民而牺牲,铸成英雄悲剧的命运。他的形象集中体现着坚韧顽强的壮族民族性格。
  • 法国精神

    法国精神

    自中国被西方战舰轰开大门,西方大国就介入了中国近代历史的变迁。其中法国对于中国的影响不可小觑。如果说在19世纪下半叶,对中国改革运动起着重要影响的还主要是来自当时第一号强国大英帝国的社会政治思想(比如严复的著名翻译都采自英国思想家),那么在19、20世纪交替期间,由于大部分海外的中国留学生都来自于日本、美国和法国,因而这三个国家变成了外国影响中国最主要的国家。
热门推荐
  • 不止是错杀

    不止是错杀

    罗伍像个木头桩子似的也不知道站了多久,如果说人真的有七情六欲,那么此刻都被拧成了一个死结套住了他的脖子,紧紧的。张晓红,他的前妻,死了,就躺在他的脚下,后背插了一把水果刀,鲜血已经浸透了衣服,正滴滴答答往地板上漫延。凶手是我吗?罗伍脑袋里不断盘旋这句话,一遍又一遍,打也打不住。那我为什么要这么做?他狠狠拍打了几下自己的额头,震荡感让他慢慢找回了知觉。
  • A Defence of Poesie and Poems

    A Defence of Poesie and Poems

    本书为公版书,为不受著作权法限制的作家、艺术家及其它人士发布的作品,供广大读者阅读交流。汇聚授权电子版权。
  • 瀚海神魔传

    瀚海神魔传

    七千年前神龙作祟为祸人间,女娲指引着人间勇士打败了神龙,将其尸身钉在了山里,并告诫人们山不能被打开,更不能移动宝剑,否则恶魔临世,人类将永无安宁之日。人们谨遵女娲祖的告诫,派人世代守护这九座大山,然而随着时光推移,后代们渐渐将其遗忘,厄运也悄悄来到人们身边。
  • 妖兽年代纪2

    妖兽年代纪2

    少女路颜,被她家的一只怪猫拉入了妖兽世界。谁知,落入妖兽界的第一站竟是美少年君王流月淳的温泉浴室。二人在温泉相遇,也结下了不解之缘。路颜从妖兽界曜长老的口中,得知了自己真正的身份竟是妖兽界司月女神的转世,并且要承担起拯救妖兽界的大任。一直暗潮汹涌的妖兽界,终于因为君王流月淳的神秘失踪而爆发了危机。路颜和寂星等人踏上了救王之途,在途中连连遇险,也让路颜的女神力量得以觉醒。终于,他们历尽万难找到了失踪君王的下落,也成功救回了流月淳。然而就在此刻,王城里的四大长老却联手发动了叛乱,打算夺权争位,在夜火、祭鸿、寂星等人的帮助下,王城危机终于化险为夷,然而幕后一个更大的黑手却咄咄逼近……
  • 佛说文殊菩萨最胜真实名义经

    佛说文殊菩萨最胜真实名义经

    本书为公版书,为不受著作权法限制的作家、艺术家及其它人士发布的作品,供广大读者阅读交流。汇聚授权电子版权。
  • 清衫已墨染

    清衫已墨染

    风卷云舒,若爱而不得何不从此相忘江湖,她只记得,那个温和的男子从来不曾爱过她,只不过是她的一厢情愿罢了。
  • 农村大学生奋斗记:漂泊的城市

    农村大学生奋斗记:漂泊的城市

    程文志、朱宝达、罗雪洁、唐旭、曾美格是五个刚从大学校门步入社会、怀惴各色梦想的热血青年;他们全都来自农村,渴望能够留在大都会中京市有一番作为,但每个人却画出了不同的人生轨迹。程文志想当作家,为了实现自己的梦想,他先后做过化工厂工人、勤杂工,经过努力成了省报的一名记者;最后,他又奔向了北京。朱宝达不安心当副厅长的舅舅给他安排的市人事局的工作,一心想着开公司做买卖;历经几近破产的失败后,他东山再起,如愿以偿,成了年轻的富豪。罗雪洁和唐旭是高中同学,上大学时起两个人就开始了同居生活。在经过一场惨痛的生意失败后,唐旭竟然干出了携款外逃的傻事,落得个锒铛入狱的可悲下场。青春貌美、性格倔强固执的曾美格不愿回家乡小城工作,为此和恋爱四年的男友赌气分手。她被公司老板设计占有后,用腹中孩子逼迫老板离婚,最后却成了一个在火车站广场流浪的疯子……
  • 七曜星辰别行法

    七曜星辰别行法

    本书为公版书,为不受著作权法限制的作家、艺术家及其它人士发布的作品,供广大读者阅读交流。汇聚授权电子版权。
  • 谈判力:非常说服与赢取的智慧

    谈判力:非常说服与赢取的智慧

    由文成蹊编著的本书用平实的语言和丰富的事例介绍了谈判力的重要作用、原理以及怎样获得谈判力等问题,结合生活中的各种场景来讲解提升谈判力的技巧,力图通过这样的方式让读者在短时间内提升自己的谈判力。本书帮助读者在人生每一场谈判中都能有效说服他人,实现自己的愿景,成为真正的赢家。
  • 历史上最重要的15次改革

    历史上最重要的15次改革

    一个强大的国家是其内部力量积蓄的外延,根本之处不在于一成不变地沿着一条路走下去,而是在每一个旭日东升、夕阳西下,依然步履匆匆的时候,都留有思索未来的空间。不让繁琐的过程缠住灵动的思想,不因肉体的歇息而冷落了精神无止境的耕耘。行于路,当思于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