曹丕
建安十三年(208)七月,曹操从冀州邺城率军南征荆州刘表,曹丕随军出征。至次年(209)十二月曹操、曹丕还谯。曹丕作《感物赋》,抒发他的兴废盛衰之感。
丧乱以来,天下城郭丘墟,惟从太仆君宅尚在[1]。南征荆州,还过乡里[2],舍焉。乃种诸蔗于中庭,涉夏历秋,先盛后衰,悟兴废之无常,慨然永叹,乃作斯赋[3]:
伊阳春之散节,悟乾坤之交灵[4]。瞻玄云之蓊郁,仰沉阴之杳冥[5]。降甘雨之丰霈,垂长溜之泠泠[6]。堀中堂而为圃,植诸蔗于前庭[7]。涉炎夏而既盛,迄凛秋而将衰[8]。岂在斯之独然,信人物其有之[9]。
(严可均校辑《全上古三代秦汉三国六朝文·全三国文》卷四,中华书局,1958年)
[1]从:随从。太仆:官名。周代始置,秦废,汉复置。
[2]还过乡里:中平四年(187)冬,曹丕生于谯。乡里,这里指谯。
[3]诸蔗:甘蔗。《史记·司马相如列传》:“诸蔗猼且。”《汉书》作“诸柘”。中庭:庭院之中。永:通“咏”。
[4]伊:发语词,无义。散节:犹发节。谓季节开始。交灵:谓天地两种灵气交合。
[5]玄云:黑云,浓云。《楚辞·九歌·大司命》:“广开兮天门,纷吾乘兮玄云。”杳冥:阴暗的样子。
[6]长溜(liù):指屋檐口下注的雨水。泠(líng)泠:形容声音清越、悠扬。
[7]堀中堂而为圃:在院中开掘出一块地作为园圃,以供种植。堀,穿穴。
[8]迄:到,至。
[9]其:表示推测、估计,大概,或许。
评
《感物赋》在小序中交代了写作的动机:天下丧乱,城郭丘墟。目睹种植于庭院中的甘蔗,经过夏季的雨露滋润而繁茂,到了凛冽的寒秋却日益凋零。不由感慨自然宇宙的先盛后衰和兴废无常。
这篇小赋以时间为线索,从温暖的春季起笔,“伊阳春之散节,悟乾坤之交灵”,涉夏历秋,种植于庭院中的甘蔗亦由旺盛而凋零。这本是自然界的正常现象,却正触动作者“丧乱以来,天下城郭丘墟”的心灵创伤,从而由物到人,从自然界到人类社会,发出“岂在斯之独然,信人物其有之”的无限慨叹。故而就其主题而言,作者“悟兴废之无常,慨然永叹”,视“有常”为“无常”,提出“信人物其有之”,为我们认识当时社会提供了真实的材料,具有很强的时代感。
(李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