登陆注册
11437800000143

第143章 退避三舍的故事

没有得到郑国的帮助,也没有得到热情招待,连口水也没喝上,还差点儿冤死。重耳等人愤懑离去,虽然郁闷,心中也暗暗庆幸,至少没有刺客追杀,避免了许多暗藏的麻烦。

手下一群谋士,经过商议,最终一行人来到了楚国。

此时,楚国国君是楚成王芈恽,此人先期任用贤臣斗子文,把楚国治理得井井有条。原本也是雄心勃勃,可惜时运不济,先有齐桓公,后有晋文公,压得他直不起腰。

重耳来到楚国的时候,楚成王正处于辉煌时期。

当时,齐桓公已死,楚军在‘泓之战’中大败宋军,迫使诸侯臣服,几乎要称霸中原了。然而,就那一点点儿的差距,成为一道无法逾越的鸿沟,永远没有登上霸主的宝座。

对于重耳的大名,楚成王早有耳闻。他并没有如卫文公、曹共公、郑文公那样目光短浅,而是大摆宴席,盛情款待。

要想成为枭雄,必须有一颗包容之心。

为了表达热情与重视,楚成王竟然以周王室款待‘三公’的礼节招待重耳,用‘九献’之礼,院子里陈列的酒肴礼器数以百计。

各位还记得吗?当初郑文公宴请楚成王,就是采用‘九献’之礼。

古人饮酒待客是很讲究的,并非无休无止,不醉不归。不同身份地位,有不同的待客之道。

现代人为了表达热情,酒桌上往死里劝,直到把人喝进医院,甚至喝进太平间,才追悔莫及。以至于为了警告劝酒者,不得不制定法令,劝酒者也要负民事责任——赔钱。

楚成王这样的大礼,让重耳受宠若惊,想要推辞。

他的舅舅狐偃以及谋臣赵衰都劝阻道:“您在外流亡十多年,小国瞧不起,大国却如此重视,这是天意。天意不可违,虚心接受吧!”

既然两大谋臣都这么坚决,重耳欣然接受‘九献’大礼。席间,酒酣耳热后,楚成王提出了一个敏感的问题:“如果公子有朝一日回到晋国,怎么来报答我呢?”

这个问题听起来很不舒服,施恩求报,思想超前。帮助落难之人,难道不应该吗?但细想一想,问题就比较尖锐了。

因为各自代表不同的国家,代表不同的阵营,两位都是雄心勃勃的人物,为了称霸诸侯,难免有兵戎相见的一天。楚成王不缺少宝贝,真正要问的是:如果咱俩战场相见,你该怎么报答我呢?

重耳虽然喝点儿酒,心却明镜一样,立刻明白楚成王的深刻用意。

这个问题,挺难。楚成王手下也是人才济济,打败宋襄公,争锋中原,如果将来真要战场相见,自己总不能顾念这一饭之恩,弃国家利益于不顾吧?总不能率领晋军,不战而退吧?

大是大非面前,必须坚持原则,否则,手下人都会觉得丢脸。但是,酒宴之上,主人盛情款待,也不能口出狂言,客气话还是必须有的,至少谦虚一下,给主人留几分薄面。

重耳并没有直接回答,而是回避了问题的实质,转移到其他方面。他说:“美女、宝石、丝绸,您多得是;羽毛、象牙、犀牛皮,这些都是贵国土地上的特产。那些流传到晋国的,都是君王剩下的,叫我用什么来报答您呢?”

夸奖楚国,贬低晋国,回避实质。

热情了半天,‘子女玉帛’、‘羽毛齿革’,重耳一样也不愿意赠送,而且坚决不表明态度,完全一只铁公鸡———毛不拔。

嗯!楚国不缺这些,但那是我自己的,和你报答的,是两个概念。

楚成王很不甘心,作为‘南蛮’的首领,他也耍起了蛮性子,不从重耳那里要个许诺,绝不罢休。他说:“即使这样,我还是想听听您怎样报答我。”

活了这么多年,真没见过这么赤裸裸要求回报的。从小老师就教育我们,要拾金不昧,不求回报;现实中,拾金者真有不昧的,回报了却也有要回的。

看看楚成王,多直爽,该张口时就张口。

当然,楚成王并非贪得无厌之人,不缺钱,不缺物,更不缺美女珍宝。这看似一句玩笑,冥冥中也预感到,眼前坐得是一个强劲的对手,将来在战场上,难免有相见的一天,就想看看他的态度。

话说到这个份上,重耳也不好再回避实质问题。

他想了想,说道:“要是托您的福,我能够回到晋国,万一将来晋、楚两国在中原战场上相见,我愿躲开君王,‘退避三舍’;如果这样还不能得到君王的谅解,那么我只好左手拿着鞭子和弓,右边挂上弓囊箭袋,和君王较量一番了。”

古代行军,一天走三十里就安营扎寨,称之‘一舍’,‘三舍’就是九十里。当然,他并非一口气撤退九十里,而是分三次退避。

成语‘退避三舍’,就出自重耳之口。

此时的重耳,可谓身处险境,说话办事,任何一点错误,都可能把命丢了。但是,他依然展示了作为未来霸主的风采,说的不亢不卑,铿锵有力。

作为回报,甘愿在战场上‘退避三舍’,可谓一份大礼。因为,打仗关系到数万战士的性命,战局瞬息万变,一次礼貌的退避,就可能导致全军溃败,风险非常大。

同时,重耳也表明,如果还得不到谅解,退无可退,对不起,那就拿起武器,开战吧!

做人,可以默默无闻保持低调,但关键时刻,不能失去尊严,即使很落魄,很穷困,很受伤,甚至丢掉性命,也要大义凛然无所畏惧。因为,走出国门,尊严不是自己的,而是国家的,是民族的,是千千万万百姓的。

命可以丢,尊严不能丢。这并非死要面子,而是宁死不屈,这是那个时代做人的基本原则。

当放弃尊严的那一刻,生命,就没有了意义。

更关键的是,这两个人,不仅仅代表着两个国家,而是代表着两个集团。一个是未来的中原霸主,要统领诸侯;一个是南方的现任首领,要争锋中原。

如果重耳不顾尊严,一味的谄媚讨好低三下四卑躬屈膝,就丧失了国格,丧失了人格,恐怕会被晋国人的口水淹死。

对于重耳后面的冒犯之言,作为一国之君,楚成王心胸宽广,并不介意,至少他得到了想要的回报,虽然只是一句空口的许诺。但是,这句许诺,价值无限,潜力无穷。

他们此时绝对没想到,一语成谶。五年以后,即公元前632年,楚成王终于得到‘退避三舍’的回报。不过,令尹子玉不知进退,在随后的‘城濮之战’损失惨重,彻底奠定了晋文公的霸主地位,也让楚成王的霸主之梦永远成空。

重耳的话,楚成王不介意,但是,他手下的人可不这么想。

特别是新上任的令尹成得臣,非常气愤。令尹是楚国官职的名称,相当于中原诸侯的宰相,一人之下,万人之上。回看春秋的历史,只有楚国有‘令尹’这个职务,别的国家都没见到;另外,楚国还有‘左尹’、‘右尹’(令尹辅佐)、‘箴尹’(谏官)、‘宫厩尹’(管马)、‘卜尹’(占卜)等。

此人是楚国贵族,芈姓,成氏,字子玉,属于莫敖家族重要人物。有才干,年轻好胜,因败宋有功,被前任令尹子文推荐给楚成王,继任令尹之职。

重耳的话,深深地刺激了他。落魄之人,也敢对楚王不敬?杀了他,就跟碾死一只蚂蚁,何必多费口舌。

他看出重耳不善,未来必将成为楚国的劲敌,于是私下里跟楚成王建议,杀死重耳,免除后患。

楚成王什么人,作为一代枭雄,岂能干这趁人之危的龌龊勾当?杀死重耳,简单,自己将承担嫉贤妒能的罪责,留给天下以及后世的,是畏惧重耳,丢人现眼。

所以,对于成得臣的建议,他当时就拒绝了,没有一点犹豫。

楚成王说:“不可。楚军即使有担心的,那是因为我们自己德行不够,杀了他又有什么用?如果上天保佑,谁能威胁楚国?如果上天不保佑,难道晋国就没有其他的贤明国君嘛?而且晋公子通达节俭,虽然穷困,却并不谄媚;有三位卿相之材侍奉,这是上天在保佑他啊!天意要让他复兴,谁能够毁掉呢?”

宁可放过一个神一般的对手,绝不滥杀无辜,让天下人耻笑。正如后来《三国演义》中的曹操,知道刘备是位英雄,与他青梅煮酒,宁可放过,绝不杀害,其胸怀,让人钦佩。

对于楚成王,虽然有不讲究的地方,也没有登上霸主的宝座,但是,作为国君,此刻展示出君王的气度,这点值得钦佩。如果说,评价春秋时期的人物,原来给楚成王打五分,现在则可以增加到七分。

相对而言,成得臣就缺乏一种豁达的胸怀,没有海纳百川的容人之量,缺少高瞻远瞩的眼光。他的这个缺点,是致命的,最终被狐偃等人所利用,导致后来悲惨的结局。那都是后话。

紧接着,成得臣又建议,扣留狐偃等人,放重耳独自离去。

这种做法,颇有‘南蛮’的风格,更有点儿黔驴技穷的味道。重耳不过是个穷途末路的公子,带着几个心腹,没有军队,没有后台,双方还没开战,成得臣已经有了恐惧之心,将来的结局,基本注定。

既然决定善待重耳,岂能扣留他的手下?那样更丢人。

楚成王断然否决:“不行。明知道错的,却还要去做,那就是错上加错。这不合礼制啊!”

作为‘南蛮’的首领,楚成王知道,要想争锋天下,必须修德守礼,发奋自强。而不是去杀戮,去破坏道德,毁灭礼法,或者扣押几个人就能解决的,这点难能可贵。

楚成王最终没有杀掉重耳,没有扣留狐偃等人。将来‘城濮之战’后,南北格局改变,不知他是否为自己的做法而后悔?估计不会吧!

重耳在楚国安心做客的时候,晋国发生了內变。

当时,由于晋惠公夷吾病重,他的儿子姬圉在秦国做人质,私自从秦国逃回。这惹怒了秦穆公,认为父子都是忘恩负义之人,后悔当初没有安排重耳归国即位。

所以,秦穆公派人邀请重耳去秦国,愿意支持他回国。

毕竟,楚国离晋国太遥远,中间隔着千山万水数重国,甚至还有周王室。楚国大军,难以北上。

楚成王知道,只有秦国能够帮助重耳复国,来时热烈欢迎,走时厚礼相送,对重耳仁至义尽。他成全了重耳,为自己树立了一个强大的对手,同时,也得到后人的尊重。将来重耳‘退避三舍’,以报答他的恩情,但是,双方终究难免一战。

没关系,英雄,永远是惺惺相惜的。

同类推荐
  • 大元王朝1

    大元王朝1

    本书以严谨的治学态度,详细解读了元朝的历史,使成吉思汗、忽必烈、元顺帝、耶律楚材等历史人物栩栩如生地展现在了今人的面前;将蒙古军西征、丘处机与成吉思汗以及蒙元历史上的各种历史事件娓娓道来。对于今人正确认识元朝的历史,具有重要的启示作用。
  • 正统天命

    正统天命

    理科生穿越了搞大建,文科生穿越了能干啥?明正统九年的京师,穿成杨荣嫡孙的杨尚荆陷入了深深的思考,继而挥舞起了科学的大棒。在穿越之后的第二十个年头,他站在乾清宫内的龙椅旁,一脸感慨地念了两句诗:苟利中原以生死,岂可趋避因骂名。
  • 长江传

    长江传

    一部关于长江的美丽凄楚、动人心弦的传记。作者远溯亿万年前由东向西流出的古长江的初始形态,从徘徊流水的序曲到奔流入海的尾声,一如徐刚以往的风格,时而大开大合、大起大落;时而细致入微、鞭辟入里。融地理、历史、人物、文化于一炉,直面历史和现实,在大地的背景上所作的饱含忧患的刻画,于仪态万方中教人沉思冥想。书中既有长江百年水患的详尽钩沉,又有绿色中国的蓝图创意,独特的语境洋溢在字里行间,大地完整性的思考给出了作者铭心刻骨的警醒之言:我们正走在一条离开物质财富越来越近、离开江河大地越来越远的不归路上。
  • 三国之铁骑无双

    三国之铁骑无双

    铁血三国,战骑无双,颖川陈玉,生于世家,从傻X成为绝顶聪明之人,收猛将,得谋士,娶美人,一揽众美在三国,建至强骑兵,铁骑所向,扬威无敌!
  • 薛仁贵征东

    薛仁贵征东

    很久以前,民间就流传着唐二主征东或薛仁贵征东的故事。唐二主即唐太宗,薛仁贵则是唐初有名的军事将领。唐太宗为了收复辽东,统一天下,征讨盖苏文弑逆,援救新罗,曾三次出兵征讨高句丽。
热门推荐
  • 懵妃夭夭

    懵妃夭夭

    她沐夭夭可是京城的风云人物,以不靠谱出的名,外号阿懵小姐。某王一生最重要的事:宠她!宠坏她!↓↓↓“嫂子们好!”某懵挤眉弄眼的看向某王,“师兄,你艳福不浅啊!”某王一脸黑线,他费尽心思娶回来的媳妇居然喊父皇安排给自己的小妾为嫂子,差点没把他气吐血。“夭夭,她们不是你嫂子,你才是我的王妃。”某王尽量扯出一个微笑,咬牙切齿道。“矮油!虚名而已,你最善解人意的小师妹是不会占着茅坑不拉屎的,我不会妨碍你娶妻纳妾。”某懵信誓旦旦。某王脸色铁青,一声怒吼,“沐夭夭!”某懵大叫不好,急忙认错,“师兄我错了。”某王脸色缓了缓,挑眉道,“错哪了?”“我不该说你是茅坑。”“……”
  • 无上至尊神话

    无上至尊神话

    新书发布《唯我帝至尊》,有兴趣的可以去观看一下。这本无上至尊神话的大结局可以在新书里面看到。由于第一次写作加上经验不足以及生活的事情这本太监了,还有十万存稿没发,实在抱歉。
  • 相对失踪

    相对失踪

    秋天的雨太缠绵,连着下了三天三夜还没有停的迹象。陆小词的内心犹如天气一般积累了太多的阴郁,有点烦躁不安。好在是周六不必上班,可以窝在家里听着雨声舒服地睡觉。只是她心里一直在纠结晚上要不要去舞校上摩登舞课。路有点远,天有点冷,最重要的是一想起她的舞伴,那个脑袋秃掉一半的微胖大叔,陆小词就倒胃口。每次被他油腻的手握住的时候,她都有一个月只吃素的念头。
  • 仙剑奇侠传之若梦有偿

    仙剑奇侠传之若梦有偿

    仙剑奇侠,再启仙踪年少轻狂,朱颜青丝重踏轮回之路,再启问情之心只为……一次抉择
  • 蒸汽江湖

    蒸汽江湖

    火药,剑客,蒸汽机。帝国经过大战屹立世界,盛世的表面下危机四伏,各方势力蠢蠢欲动,少年拨开一团迷雾,走入江湖,坦荡无惧!
  • 八卦大小姐

    八卦大小姐

    身为狗仔圈扛把子的顾天心,带着商场去了古代。没事儿调戏调戏美女,发展下古代娱乐圈大业啥的,日子过的美滋滋......谁想到,一不小心,就被小狼狗叼走了。
  • 仙家女配有点田

    仙家女配有点田

    前世,慕容紫错把毒人当亲人,死后才知道最不亲近自己的人才是真正关爱她之人。为了守护亲人不再受害,重生后的她发奋图强,由废材逆袭崛起,打姨娘,惩毒妹……带着亲人修仙得道好不快乐……
  • 外星生命(走进科学)

    外星生命(走进科学)

    本套书全面而系统地介绍了当今世界各种各样的难解之谜和科学技术,集知识性、趣味性、新奇性、疑问性与科普性于一体,深入浅出,生动可读,通俗易懂,目的是使广大读者在兴味盎然地领略世界难解之谜和科学技术的同时,能够加深思考,启迪智慧,开阔视野,增加知识,能够正确了解和认识这个世界,激发求知的欲望和探索的精神,激起热爱科学和追求科学的热情,不断掌握开启人类世界的金钥匙,不断推动人类社会向前发展,使我们真正成为人类社会的主人。
  • 鬼打墙

    鬼打墙

    叶勐,河北省作协会员。作品见于《人民文学》《芙蓉》等期刊。小说《老正是条狗》入选《2005年短篇小说年选》。《亡命之徒》电影改编。《塞车》被译成英文。《为什么要把小说写得这么好》获2008年度河北十佳优秀作品奖。现为河北省文学院签约作家。
  • 背后的地平线

    背后的地平线

    在历史的深处《背后的地平线》是我1997年完成的一部长篇小说。或者是出于对先前写作惯性的一种反叛,这部作品有些另类。首先,这部长篇,我没有刻意去编撰完整的故事。在传统的意义上,小说不可以没有故事。要编撰戏剧化的重大情节,要塑造典型人物,等等。但编撰故事,讲述相对完整的故事,必然成为一种对叙述的限定。故事发生的时空,具有某种叙述边界。当我们服务于故事的完整性,我们就不得不走上叙述的精致化。相对于精致化,我几乎是在不自觉的情况下,下意识地选择了粗鄙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