登陆注册
11437800000147

第147章 披太监的选择

重耳坐上了晋国第一把交椅,就是著名的晋文公。十九年的流亡生涯,终于修成正果。

然而,并非所有大臣都心甘情愿,特别是吕甥、郤芮。跟随晋惠公许多年,做了许多对不起重耳的事情,杀了不少无辜大臣,现在又出卖了晋怀公,谁还敢重用这种人。

人就怕心里有鬼,做了亏心事,就会时刻琢磨,生怕遭人算计。

重耳手下,人才济济,功勋卓著。他俩算什么?支持夷吾、刺杀重耳、害死里克、残杀七舆大夫,到最后临场变节,卖主求荣,任何一条罪状,都足以被砍头。

可以说,朝堂许多大臣,对他们充满恨,关键充满鄙视。

如今虽然保住性命和爵位,和别的大臣共同站在朝堂之上,难免心里发虚。那许多双眼睛,虽然没有盯着他们看,却隐隐约约像利刺一样,总是如芒在背。

春秋讲究‘仁义礼智信’,而他俩可谓‘不仁不义不礼不智不信’的典型。别人嘴上不说,心底那是一万个瞧不起,看他们的眼神,无形中带着轻蔑,很少与他俩说话。

吕甥、郤芮越想越担心,越想越害怕。特别是晋怀公的被杀,给了他俩当头一棒,开始后悔接纳重耳回国,唯恐有一天自己被找个理由宰掉,或者悄悄被死亡。

于是,经过再三斟酌,他们决定——造反。最简洁的办法,就是在内宫放一把火,趁着救火混乱之际,杀死重耳,建立自己可控的新政权。

作乱可不是说说那么简单,弄不好要掉脑袋的。

古往今来,对于坏人造反称为叛乱,对于好人造反称之起义,成功了就称王定霸,失败了就是草寇蹿匪。像吕甥、郤芮这样,叛了又叛,性质十分恶劣,连一个太监都不如。

重耳即位之后,并没有什么大的行动。

他需要时间,需要了解朝中各位大臣的能力,需要了解晋国的弊端,很多事情,需要一点点了解。但对他而言,时间真的很紧张。他自己根本不知道,生命,只剩下八年。

晋国正处于将安定还没彻底安定的阶段,人心浮动,是发动政变的最佳时机。

但发动政变,需要绝对可靠的人选。犹豫之际,吕甥和郤芮听说,寺人披回来了,于是,他们把目光瞄向了那位披太监。

寺人披,《史记》中称他寺人勃鞮、寺人履鞮。

重耳回国后,披太监并没有逃之夭夭,据说,他保着晋怀公逃亡了,如果真这样,他比吕甥和郤芮的品质强百倍。但是,凭他自己的能力和地位,岂能保护晋怀公平安?晋怀公被杀后,他又回到晋国。

这里是他的家,宁可死在家乡,绝不做国家的叛徒。

他曾经砍掉重耳的衣袖,曾经积极去狄国刺杀重耳,曾经忠实的执行晋惠公的命令,这种仇恨,重耳没齿难忘,绝对不会原谅。所以,这次政变,寺人披是最佳人选,没有谁比他更可靠。

于是,吕甥和郤芮,悄悄联络了寺人披,把他们的谋反计划,一五一十地告诉了披太监,诚恳邀请他加入自己的阵营。

披太监也不傻,当时慨然应允,心中却一万个不情愿。

作为一个不入流的太监,虽然地位低下,但他并非什么大奸大恶、丧心病狂的人。在他的心中,只服从国君的命令,国君让他干什么,绝对二话不说,实打实地干。

晋献公让他去蒲地抓重耳,他很‘负责’地砍下重耳的袖子;晋惠公让他三天内出发,去狄国刺杀重耳,他只准备一天就动身了。

他的‘忠君’思想,比吕甥和郤芮还可靠,比他们有人味。

晋国刚刚安定,就又要造反,别说不一定成功,就算成功了,重耳手下一群人才,加上国内的支持者,岂能善罢甘休?无论如何,自己都是反面角色,都是替罪羔羊。

但是,如果反对,自己更加危险。披太监从容答应了吕甥和郤芮,让那两位非常振奋,商定了时间,就准备造反。

说实在的,披太监很不幸,几次接受国君的使命,都没有完成;虽然没有受到责罚,他内心很郁闷。现在,重耳贤明,众人拥戴,自己岂能再干弑君的勾当?那可真的成了晋国的罪人。

送走了吕甥和郤芮,经过一番思想挣扎,半夜十分,终于下定决心,亲自去拜见晋文公重耳,希望能给个戴罪立功的机会。

晋文公已经休息,听说寺人披前来求见,很不高兴。不仅打扰自己睡觉,昔日的各种恩怨,瞬间涌上心头。还敢主动来见我?真是吃了熊心豹子胆。

当年若非你急匆匆刺杀我,何至于像个乞丐一样,奔走四方?何至于在五鹿被‘野人’羞辱?何至于逼得介子推‘割股啖君’?你简直罪无可赦。

如果现在捉拿寺人披,显得自己没有容人之量。

但是,晋文公又不愿意见到他,于是派侍者责备:“因为骊姬的谗言,你在屏门内向我射箭,还困我于蒲城,砍断我的衣袖,现在那衣服还在;惠公让你来刺杀我,命令是三天,你隔一个晚上就到达,也太快了。我屡次遭到你的逼迫,你我之间有什么深仇大恨吗?你赶快逃走吧,好好想一想,改天再来见我。”

事实确实如此,我们的披太监虽然没有害死重耳,却害得他当了一段时间的乞丐,狼狈不堪。但毕竟是差点儿,没有流一滴血,没有真的害死他,就这一点点儿的差异,可是天壤之别。

寺人披敢冒着生命危险来面见重耳,自然早已把生死置之度外,没想到却被拒之门外。

面对质问,他既不生气,也不慌乱,说道:“我以为您已经懂得君臣之道,所以才回来,原来您现在还不懂啊!侍奉君主忠心不二,这才是人臣;不因为私人好恶而改变态度,这才是君主。君要像君,臣要像臣,这是历来的教诲。献公、惠公的时候,您只是蒲人、狄人,跟我有什么关系?我不过是尽力铲除国君所痛恨的人,怎么能是怀有二心?当初管仲射中齐桓公的衣带钩,衣带钩比袖口更接近要害,齐桓公并没有怨恨,任用他为宰相,称霸诸侯。如今您的德量气度能否再大些呢?我不过是个受过宫刑的小臣,有什么可担心的?您如果还念着旧恶,不接见我,那要逃跑的人多了,难道没有蒲、狄的祸患吗?”

这一通长篇大论,重耳头发都竖起来了,话中有话啊!于是整理衣冠,立刻出来接见这位披太监。并且诚恳说道:“你说的太对了,确实是我怨恨在心,请从此改过。”

眼看时机成熟,寺人披就把吕甥、郤芮的阴谋和盘托出,重耳听了大吃一惊。

本来想召见俩人,直接除掉,但是,吕甥、郤芮党徒众多,内外都有他们的耳目,万一走漏消息,后果难料。于是,重耳以生病为由,连夜乔装打扮,乘着轻车走小道,去王城(今陕西大荔一带)会见秦穆公,并把情况跟秦穆公说了,等候国内消息。

听说国君生病,吕甥、郤芮内心大喜,天助我也。

公元前636年3月30日,晋文公的宫殿突然起火。

众人忙于救火,吕甥、郤芮带着他们的手下,冲进宫殿,四处寻找晋文公。但是,结果让他们大失所望,没有找到。

这让他们内心惶恐不安,活不见人,死不见尸,怎么办?关键是,他们的阴谋已经败露,与晋文公的支持者乱战一场,无法在晋国停留,不得不逃到黄河边上。

此时,他们走投无路,准备投奔秦国。恰好,秦穆公派使者邀请他们前去商议大事,吕甥、郤芮没有多想,率领手下,投奔了秦穆公。

晋文公,早已在那里等候他们多时,结局可想而知。

铲除了吕甥、郤芮,晋文公重耳向秦穆公表示感谢。然后,送上彩礼,顺便敲锣打鼓,把两位夫人都接上,高高兴兴回到晋国。间接也表明,自己是出国迎亲来了,并非逃出来的。

晋国刚刚结束内乱,情况不明,为了保护晋文公的安全,秦穆公派了三千卫士,都是得力臣仆,称之‘纪纲之仆’。所以,后世往往以‘纪纲’,代表忠实的仆人。

内部最大的威胁,就这样被铲除了,披太监也得到重用。晋文公很看重他,后来晋国得到原地,晋文公曾向他咨询原地的长官人选,他推荐了贤臣赵衰,因为赵衰讲信用。

再后来,史册就没有了记载。据《东周列国志》所说,在伐曹的战役中,寺人披为了保护重耳,身先士卒,战死城门下。不过,那是小说,正史没有见到。

总体来说,披太监的人品还是没问题。对于国君,他是忠心耿耿,绝对竭尽全力;不像某些大臣那样,为了一己之私,反反复复,随时变节。

虽然他地位低下,是个太监,但是,他并非十恶不赦之徒,关键时刻,总能把握好分寸,在‘春秋’的历史中,有他一席之地。

同类推荐
  • 中国通史:双色典藏版

    中国通史:双色典藏版

    《中国通史》全名《自修适用白话本国史》,由吕思勉先生在历年教学讲稿和史学研究的基础上完善而成。全书约55万字,详细地记叙了上起远古时代,下至民国十一年(1922年)华盛顿会议期间的中国历史,是一部完全意义上的中国通史。全书由绪论和五编构成,每一编内又分若干章,并按中国历史社会的变迁化分为:上古、中古、近古、近世、最近世、现代六个不同的时期。本书是吕思勉的史学成名之作,也是中国历史上第一部白话中国通史。它规模宏大,视野开阔,史识丰富,笔调流畅,1923年9月由商务印书馆出版后,曾长期作为大学教材和青年“自修适用”读物,出版后数十年内不断重印再版,是民国时期发行量最大的一部中国通史。
  • 中国王朝内争实录:宠位厮杀

    中国王朝内争实录:宠位厮杀

    《中国王朝内争实录:宠位厮杀》从浩繁的历史记载中选出若干较有代表性或典型性的争宠的实例,采用以叙为主、夹叙夹议的形式,将历史上一些为争宠、弄宠、固宠而不择手段的史实介绍给读者,力图通过这种方式,来揭示封建制度下宫廷斗争的复杂性和残酷性,以及这些斗争给国家、社会带来的无尽灾难。目的是以史为鉴,以飨后人。
  • 我有一座军火库

    我有一座军火库

    文奎带着一座军火库穿越到元末明初,他激情豪迈地吼道:“朱元璋,我来也!”
  • 贞观首富

    贞观首富

    (历史都市类,生活文)一个靠着嘴皮子活了二十多年的青年。一个为了钱,甘心实验品的男人,实验的意外让他穿过了时空,出现在贞观元年。一个不甘寂寞,厮混在长安皇宫中作死,被誉为作死榜第一人,千百年无人可比肩。落于秦岭,住在长安。他认为钱是万能的,没有什么事情是用钱无法做到的。他认为来到一个新的时代不能在默默无闻的过了一生。他人一生为了名声,金钱,权势美色。而他则是为了,胡闹,潇洒,杀戮,美色。可他最爱的还是钱,他不想让前世悲剧再次发生。前有战国富商吕不韦,后又明朝首富沈万三,如今大唐贞观有一少年。姓魏,名玖,字无良。(稍稍对历史有一些改动,毕竟都穿越了。)
  • 三国十讲

    三国十讲

    在大众文化的讨论范围里面,“三国”不过是一群杰出人才汇集的场所,没有那些人才,他们眼中就没有三国。而真实的三国,是一段时间,是一种历史,是一类共同命运。本书既有人们惯性思维下的“三国”,也客观阐述了真实的三国时代,让历史的原果实和演绎后的榨汁儿饮品共同留存于我们的记忆!
热门推荐
  • 墙上掉下一个林妹妹

    墙上掉下一个林妹妹

    如果某一天,突然冲天的狗屎桃花运当头砸到你头上,会如何?大概结果应该是和小说里的男主角一样,帅气的甩了甩头发,然后江山美人通通笑纳。这样的狗屎桃花运碰巧被庞光遇到了,他不但狗屎桃花运亨通,而且很离谱,手机拍个照片而已,竟然也会遇见一个美女从墙头上砸下来。两年以后故地重游,庞光觉得鼻子酸酸的,从裤兜里掏出手机拍照。随着手机镜头的移动,公园的美景尽收眼帘……
  • 针灸按摩一本通(居家生活宝典)

    针灸按摩一本通(居家生活宝典)

    针灸与按摩互相配合,对于养生而言,不仅方法简便,疗效确切,且无痛苦,只要找对穴位,手法得当,几乎没有什么不良反应,多能手到病自除。正是基于针灸按摩保健治病的实用性、便捷的操作性和治疗的有效性,还有就是人们对于养生的困惑。
  • 宠妻成瘾:总裁你咋不上天

    宠妻成瘾:总裁你咋不上天

    他需要孩子来交差,她需要钱来救命。纪欣然这辈子都没有想到有一天她会需要用到出卖婚姻来换取纪家的安宁。王者归来的顾漠谦完全没想到,他归国的第一件事就是献上自己的小种子……第二天,城中所有的新闻全部被第一名媛给占据。高傲不可一世的第一名媛纪欣然,因为纪家的落魄成为了众人茶余饭后消遣的话题还没褪去。转头最新的消息便是,纪欣然嫁入豪门顾家,成为城中最顶级钻石王老五的未婚妻。众人在感叹命运的眷顾同时,对纪欣然的八卦乐此不疲。坊间据说还开了赌局,猜测这段盛世婚礼的维持时间。--情节虚构,请勿模仿
  • 下堂媳妇

    下堂媳妇

    本书已加入特价书库,一次性订阅全部VIP章节可享受5折优惠。我叫刘兰芝,但不是《孔雀东南飞》里面那个被婆婆欺负、被兄长逼着再嫁、最后跳水结果了自己的那个下堂媳妇刘兰芝。在我和苏伟平去登记结婚的路上,因为我的小善良,引发了一场惊人的血案,我们双双受到重创。幸运的,我重生了,成为了恶俗的穿越大军中的一员;不幸的,我的第二任身体,竟然就是那个跳水而亡的刘兰芝。我从棺材里爬出来的第一件事情,就是谢谢老天爷的全家,对着老天伸出我秀气的、漂亮的中指——我从棺材里爬出来的第二件事情,当然是替我的第二任身体讨回公道。恶婆婆,你敢折磨我,不,我的第二任身体,我一定要加倍讨回来——“什么?我被休了?证据呢?休书在哪里?”又不是贴的满城都是的公文,那封休书,早被我来个毁尸灭迹、死不认账。等我正大光明的住回焦家,恶婆婆,你就等着接招吧!
  • 血降
  • 大话水浒之武大郎传奇

    大话水浒之武大郎传奇

    历史不是镜子,历史是精子,牺牲亿万,才有一个活到今天;人生不是故事,人生是事故,摸爬滚打,才不辜负功名尘土。作为一名宅男,穿越,是我一直以来梦寐以求的事情,可穿越到武大郎身上算怎么回事?身材短小,面目丑陋?我呸,我武大郎堂堂七尺男儿,玉树临风!不一样的水浒,不一样的传奇,且看我武大郎如何风生水起!感谢阅文官方书评团提供论坛书评支持!扣扣群:204644135
  • 相声大师

    相声大师

    这是一部写现实的小说,这是一部写相声行几十年兴衰变迁的小说,这是一部写民间艺人的小说。相声大师书友群551574545相声大师全订群,进群需截订阅图,585834469上海文化发展基金会资助项目
  • 故事会(2016年9月上)

    故事会(2016年9月上)

    《故事会》是上海文艺出版社编辑出版的仅有114个页码、32开本的杂志,是中国最通俗的民间文学小本杂志。《故事会》创刊于1963年,是中国的老牌刊物之一。先后获得两届中国期刊的最高奖——国家期刊奖。1998年,它在世界综合类期刊中发行量排名第5。
  • 天谴序列争端

    天谴序列争端

    这里是2100年,全新的时代,全新的科技,全新的异能,以及全新的物种不断出现在人们的视线之内,在这样的时代,危险与机遇并存着,而像纳兰时约这样的一个孤儿,要怎样在这样的乱世中存活下去呢?......
  • 被流放的女将军

    被流放的女将军

    一场流放,一次驱逐。尚渐,你怕吗?你恨吗?不!我不怨亦无悔!能够逃离那个肮脏不堪的世界。能够逃离那个让我双手染满鲜血的世界。我尚渐何其荣幸!杀戮半生,寂寞半世。尚渐以为,她天生便是冷情冷心之人,这一生都不会懂得情为何物。直到……遇见那那个名为尚竹的温暖生物。阿渐,我们一起白头偕老可好?阿渐,打完仗,我们回家成亲可好?阿竹,来到这里,遇见你真好!鲜血染红衣,未亡等归人。何奈归人亡,痴等一世殇。《不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