登陆注册
1160900000014

第14章 隋唐时代知行观(2)

(一)程颢的“心以知天”说

程颢认为,人的感官和感觉经验是不足的、有限的,而心则能具有普遍的知识:“耳目能视听而不能远者,气有限耳,心则无远近也。”(《河南程氏遗书》卷第十一,见《二程集》,第1册,119页。)人心本有知,“人心莫不有知”(同上书,123页。),认为认识的来源在于内心。程颢所讲的“知”是良知,是人生来就有的:“良知良能,皆无所由,乃出于天,不系于人。”(《河南程氏遗书》卷第二上,见《二程集》,第1册,20页。)程颢把天道德化,天赋予人以良知良能,人有天赋的先验认识。因此,程颢认为求知就是从心上求:尝喻以心知天,犹居京师(开封)往长安,但知出西门便可到长安。此犹是言作两处。若要诚实,只在京师,便是到长安,更不可别求长安。(同上书,15页。)比如从开封到长安,只要内心真诚,在开封也就到了长安。又说:只心便是天,尽之便知性,知性便知天,当处便认取,更不可外求。⑤“天”,指德化的天。心就是天,从心上反省内求,就可以认识天之本性,可以知天,即可以认识一切真理了。这可以说是一种唯心主义先验论。

(二)程颐的“以知为本”说

程颐继承《大学》、《中庸》的思想,并吸取张载的两种知识说,详尽地阐述了知行观。

1.“闻见之知”与“德性之知”

程颐和张载一样,也把知识分为两种,他说:闻见之知,非德性之和。物交物则知之,非内也,今之所谓博物多能者是也。德性之知,不假闻见。《河南程氏遗书》卷第二十五,见《二程集》,第1册,317页。)物物相交,感官有所闻见,形成了关于具体事物的知识,如博物多能,是“闻见之知”,即相当于感性认识。“德性之知”,不来自感性认识。程颐的“德性之知”是指关于伦理道德的认识,又是关于世界的一般原理的认识,而这两种认识是统一的。程颐认为“闻见之知”不是内在自生的,这是含有唯物主义因素的观点,而认为“德性之知”是主观自生的,则是先验论的观点。

2.“知吾固有”与“格物致知”

关于认识的来源,程颐说:知者吾之所固有,然不致则不能得之,而致知必有道,故曰“致知在格物”。

“致知在格物”,非由外铄我也,我固有之也。因物有迁,迷而不知,则天理灭矣,故圣人欲格之。(《河南程氏遗书》卷第二十五,见《二程集》,第1册,316页。)知是先天固有的,人所以知之能与所知之理,都是固有的。这就和上面所说的“闻见之知”非内在自生的说法相矛盾,而把一切认识都归结为天赋观念了,两种知识都是先验的东西了,这是和张载的观点不相同的。

程颐认为知是人所固有的,但心并不能直接认识固有的理,所以又说致知在于格物。什么叫做“格物”呢?他说:格,至也,如“祖考来格”之格。凡一物上有一理,须是穷致其理。(《河南程氏遗书》卷第十八,见《二程集》,第1册,188页。)又说:格犹穷也,物犹理也,犹曰穷其理而已也。(《河南程氏遗书》卷第二十五,见《二程集》,第1册,316页。)所谓“格”就是“至”和“穷”的意思,所谓“物”是指“理”,一物上的一理。所以,“致知在格物”就是致知在穷理。格物即穷理。这是肯定格物有认知的意义。那么,怎样“格物”或“穷理”呢?程颐说:格物穷理,非是要尽穷天下之物,但于一事上穷尽,其他可以类推。至如言孝,其所以为孝者如何穷理?如一事上穷不得,且别穷一事;或先其易者,或先其难者,各随人深浅。如千蹊万径,皆可适国,但得一道入得便可。所以能穷者,只为万物皆是一理,至如一物一事,虽小,皆有是理。(《河南程氏遗书》卷第十五,见《二程集》,第1册,157页。)这是说格物穷理,要根据不同情况,选取一物一事以穷其理,然后要注意以此一物一事的理类推其他事物,因为万物都是一理,理是相同的。又说:穷理亦多端:或读书,讲明义理;或论古今人物,别其是非;或应接事物而处其当,皆穷理也。(《河南程氏遗书》卷第十八,见《二程集》,第1册,188页。)“穷理”的途径很多,如读书、讨论历史人物,应接事物都是。这三种途径说的是关于儒家经典的义理,人物行为的是非邪正,处事是否合乎道德准则的体验认识,而不是对客观事物的科学探讨。程颐有时也讲研究自然现象,如说:“语其大,至天地之高厚;语其小,至一物之所以然,学者皆当理会。”(同上书,193页。)大至天地的高厚,小至一物的所以然,都应当明白。但是,格物最重要的还是内省功夫:“‘致知在格物’,格物之理,不若察之于身,其得尤切。”(《河南程氏遗书》卷第十七,见《二程集》,第1册,175页。)察身内求是最重要的。由此看来,格物主要是自我内心反省,即道德修养的方法,对于客观事物的认识是次要的,而且也是为了辅助道德修养的。

程颐还认为“穷理”是一个过程:“须是今日格一件,明日又格一件,积习既多,然后脱然自有贯通处。”(《河南程氏遗书》卷第十八,见《二程集》,第1册,188页。)必须一件一件进行研究,积习多了,然后就能豁然贯通一切道理。这种贯通是恍然觉悟,“须是集众理,然后脱然自有悟处”(《河南程氏遗书》卷第十七,见《二程集》,第1册,175页。)。这里包含了认识需有过程,达到一定限度以形成飞跃的思想,是有合理因素的。

“格物”主要是道德修养的方法,“致知”主要是道德修养的境界,“致知在所养,养知莫过于寡欲二字”(《河南程氏外书》卷第二,见《二程集》,第2册,365页。)。“致知”最重要就是寡欲。程颐最早把《大学》中的“格物致知”作为认识论、方法论的命题提出来,但将其主要的方面归结为道德论,这也是程颐的“格物致知”说最终导致唯心主义的重要原因。

3.“先知后行”与“行难知亦难”

程颐认为,知与行相较知是本,他在中国哲学史上比较明确地提出了知先行后的观念,他说:须以知为本。知之深,则行之必至,无有知之而不能行者。知而不能行,只是知得浅。饥而不食乌喙,人不蹈水火,只是知。人为不善,只为不知。(《河南程氏遗书》卷第十五,见《二程集》,第1册,164页。)这是说知之必能行,人不食有毒的东西,不往水火里走,是因为知道对生命有危害。又说:到底,须是知了方行得。……不致知,怎生行得?勉强行者,安能持久?……学者须是真知,才知得是,便泰然行将去也。(《河南程氏遗书》卷第十八,见《二程集》,第1册,187~188页。)认为知是行的指导,知了才能行,并强调学者应该具有真知,以便于行。这是具有合理性的观点。但是,以知为本,就是以行为末,否定了行的重要性;而且强调知先行后,不讲知从行中来,这又从根本上颠倒了知行关系。

程颐还进而提出行难知亦难的观点,他说:故人力行,先须要知。非特行难,知亦难也。《书》曰:“知之非艰,行之惟艰。”此固是也,然知之亦自艰。譬如人欲往京师,必知是出那门,行那路,然后可往。如不知,虽有欲往之心,其将何之?自古非无美材能力行者,然鲜能明道,以此见知之亦难也。(《河南程氏遗书》卷第十八,见《二程集》,第1册,187页。)程颐不同意儒家经典《尚书》所说“知之非艰,行之惟艰”的话,强调只有先知才能行,并认为自古以来明道的人要比力行的人少,这实际上包含了知比行更难的用意。

知先行后和行难知亦难,是程颐以知为本思想的具体化。这些观点是其唯心主义唯理论和道德论的推演。人人先天具有天理,重要的是要通过内省体认天理,只要认得天理也就恍然觉悟,进入了道德理想境界。沿着这样的思路,程颐必然在知行关系问题上突出知的重要,强调知在先,知为难了。

三、朱熹的“格物致知”论和“知先行后”说

南宋最大哲学家朱熹在知行观上继承和发展程颐的思想,阐述了“闻见”与“道理”、感觉与思维、格物与致知、知与行等一系列问题。

(一)“闻见”与“道理”

朱熹受张载和程颐的影响,在解释“张子之书”时,也论述了“闻见”与“道理”两种知识的问题,他说:闻见之外,犹有我不闻不见底道理在。若不知闻见之外犹有道理,则亦如何推得?要之此亦是横渠(张载)之意。(《朱子语类》卷九十八)

张子(横渠)此说是说圣人尽性事。如今人理会学,须是有见闻,岂能舍此?先是于见闻上做工夫到,然后脱然贯通。(同上)朱熹也认为有两种知识,并且看到了“闻见”的必要性,主张先从“闻见”上下工夫,然后达到“脱然贯通”。朱熹还说:问:知有闻见之知否?曰:知只是一样知,但有真与不真,争这些子,不是后来又别有一项知,所知亦只是这个事。(《朱子语类》卷三十四)这是说“闻见之知”与“德性之知”不是互相妨碍的,是可以合而为一的。朱熹的这种观点是和张载不同的。

与两种知识说相一致,朱熹还论及认识活动的生理基础,他说:耳司听,目司视,各有所职而不能思,是以蔽于外物。既不能思而蔽于外物,则亦一物而已。又以外物交于此物,其引之而去不难矣。心则能思,而以思为职。凡事物之来,心得其职,则得其理,而物不能蔽;失其职,则不得其理,而物来蔽之。此三者,皆天之所以与我者,而心为大。若能有以立之,则事无不思,而耳目之欲不能夺之矣。(《孟子集注》卷十一《告子章句上》)这是区分耳目为感觉器官,心为思维器官。朱熹除了把感官作为感觉即认识世界的工具之外,还以其不能思维辨别为理由,视作物欲的媒介,这实含有视感官为罪恶源泉的思想。这种看法既与朱熹本人的两种知识关系的观点相矛盾,而且也是错误的。朱熹把思维作用归结为得“理”,不为外物所蒙蔽、陷溺,强调心要驾驭感官,以摒斥物欲的引诱、干扰。这是把认识论和道德观搅和在一起了。

(二)“格物致知”

朱熹认为《大学》有关于“格物致知”的阙文,特作了一段“补传”,文是:所谓致知在格物者,言欲致吾之知,在即物而穷其理也。盖人心之灵莫不有知,而天下万物莫不有理,惟于理有未穷,故其知有不尽也。是以《大学》始教,必使学者即凡天下之物,莫不因其已知之理而益穷之,以求至乎其极。至于用力之久,而一旦豁然贯通焉,则众物之表里精粗无不到,而吾心之全体大用无不明矣。此谓格物,此谓知之至也。(《大学章句》)这段话是对程颐“格物穷理”说的阐述,也是朱熹认识论核心思想的集中概括,成为了后来对“格物致知”的权威说明。

关于朱熹《大学章句》的补格物章,后来的学者理解分歧很大,有的认为是体现了探求事物规律的科学精神,有的则认为是先验道德的修养论。究竟什么是朱熹的“格物致知”的本义呢?什么是“格物”,又什么是“致知”呢?

朱熹在《大学章句》注中说:“格,至也。物,犹事也。穷至事物之理,欲其极处无不到也。”“格物”是彻底探求事物的理,以达到它的极处。注又说:“致,推极也。知,犹识也。推极吾之知识,欲其所知无不尽也。”“致知”是把自己的知识推求到无不尽的极端。也就是:“因其所已知者推而致之,以及其所未知者而极其至也。”(《答吴晦叔》,见《朱文公文集》卷四十二)应当承认,朱熹对格物致知的解释,具有认知的意义,即有探求客观世界的真理的意义。朱熹也肯定探求事物道理和道德修养是有区别的,他说:涵养必以敬,而进学则在致知,此两言者,如车两轮,如鸟两翼,未有废其一而可行可飞者也。(《答孙敬复》,见《朱文公文集》卷六十三)持敬和致知两者不能偏废。但是朱熹又说:所谓涵养须用敬,进学则在致知者,两言虽约,其实入德之门无逾于此。(《答吕伯恭》,见《朱文公文集》卷三十三)认识和修养同是入德的门径。由此种观点支配,朱熹的格物致知的内容又偏重于天理、人伦方面,而认为对常见的自然现象和具体事物的探讨是次要的,他说:格物之论,伊川意虽谓眼前无非是物,然其格之也,亦须有先后缓急之序,岂以为存心于一草木器用之间,而忽然悬悟也哉?今为学而不穷天理,明人伦,讲圣言,通世故,乃兀然存心于草木器用之间,此是何学问?如此而望有所得,是炊沙而欲其成饭也。(江永:《近思录集注》卷三《格物穷理》引)朱熹所讲的“格物”包括了对“草木器用”之理的探求,但主要是指天理、人伦、圣言、世故。朱熹认为“人伦”体现“天理”,“圣言”阐发“天理”,“世故”含蕴“天理”,“人伦”、“圣言”和“世故”都为“天理”所涵盖。由此看来,朱熹所谓“格物”的“物”主要是指“天理”的体现,而朱熹所谓“致知”的“知”主要也是关于“天理”、“人伦”、“圣言”和“世故”的学问,即主要是道德知识。《大学章句》就“物格而后知至”的“知至”作注说:“知所止”。又对“知止”的“止”作注说:“止者,所当止之地,即至善之所在也。知之,则志有定向。”“止”,相当于归宿。这是要求“知”即认识达到“至善之所在”,使“志有定向”。显然,这个“知”也主要是指道德知识,而不是科学真理。可见,朱熹的格物致知,虽然包括探求客观世界的真理(否定这一方面是不正确的),但主要的不是求科学之真,而是明道德之善,归根到底是为体认“天理”,提高道德修养境界。朱熹的格物致知说,渗透了道德修养的要求、内容和特征。

朱熹认为,格物和致知是不可分离的,实际上是一回事,他说:致知格物,只是一事,非是今日格物,明日又致知。格物以理言也;致知以心言也。(《朱子语类》卷十五)格物是从“理”上讲的,即向外而求;致知是从“心”上讲的,即向内而求。“格物致知只是穷理。”(《答黄子耕书》,见《朱文公文集》卷五十一)格物致知只是穷致其理。人心具有天理,万物体现着天理,格物致知就是合内外的理。

朱熹认为,格物致知是从逐渐积累到豁然贯通的过程。前面提到,程颐曾说:“今日格一件,明日又格一件,积习既多,然后脱然自有贯通处。”(《河南程氏遗书》卷第十八,见《二程集》,第1册,188页。)朱熹对此解释说:“一日一件者,格物工夫次第也。脱然贯通者,知致效验极致也。”(江永:《近思录集注》卷三《格物穷理》引)又说:“如读书,今日看一段,明日看一段;又如今日理会一事,明日理会一事。积日多后,自然贯通。”(江永:《近思录集注》卷三《格物穷理》引)一日格一件是格物功夫,脱然贯通是知致效验的极致。这就是说,一个人经过知识的逐渐积累以后,就能自然地豁然贯通,这时“众物之表里精粗无不到,而吾心之全体大用无不明”,“全体大用”,指天理。从对外来说,一切事物的大关细节无一不能贯通,就对内来说,心所本有的天理无不通明。朱熹的这一思想猜测到了认识的阶段性,是有合理因素的。但是认识是无止境的,朱熹的“无不到”、“无不明”的说法,是穷尽真理的形而上学观点。

总起来说,朱熹的格物致知说包括两重思想:一是探究天下万物之理,以达到“众物之表里精粗无不到”,深入认识客观世界;二是通过对于天下万物之理的认识而达到“吾心之全体大用无不明”,即达到心的自我认识,提高精神境界。这既是求知方法,又是修养方法,是两者的结合。这种认识论和道德论的统一,是中国古代哲学的一个重要特色。

同类推荐
  • 鬼谷子

    鬼谷子

    《鬼谷子》是春秋战国时期产生的一部奇书,其思想内容十分丰富,涵盖了哲学、政治学、军事学、心理学、社会学、文学、情报学等多种学科,是一部可以被广泛解读的著作。《鬼谷子》提出了“捭阖”、“反应”、“内葽”、“飞箝”、“忤合”、“揣摩”等游说和谋略的原则和技巧,对纵横家学说的理论构建作出了重要贡献。它提供的智慧与谋略至今仍对现实生活中的方方面面有着指导意义。
  • 周易与人生

    周易与人生

    《周易》是中国古代一部重要的哲学典籍,由《易经》和《易传》两部分组成,其中的《易经》约成书于殷周之际,《易传》约成书于战国时期。汉代立经学博士,《周易》被奉为经书。此后的两千余年间,它一直稳居封建时代主流学术的核心地位,对于中国传统文化的发展产生了无与伦比的影响。
  • 庄子全书

    庄子全书

    本书除了介绍《庄子》原文中的一些经典寓言故事,还列举了古今中外很多富有借鉴意义的小故事或人生实例,几乎涵盖了职场、营销、教育、友情、爱情、婚姻、生命的价值和意义等方方面面,具有很强的趣味性和可读性,让您在轻松中获得智慧,愉悦中体味哲理!
  • 中国伦理思想简史

    中国伦理思想简史

    本书系统地阐述了自先秦至近代中国伦理思想的演变,着重对每个人物的经历及其道德思想、实践予以叙述与分析,特别注重对伦理概念的解析。本书体例恰当,观点中道,行文流畅,界定清晰,适合大学生学习参考和伦理学爱好者乃至思想教育工作者阅读。
  • 伯林谈话录(人文与社会译丛)

    伯林谈话录(人文与社会译丛)

    伯林谈话录包括:从波罗到海到泰晤士河、现代政治学的诞生等内容。在这本谈话录中,以赛亚·伯林讲述了他的思想及政治哲学的发展历程,其中穿插着许多个人回忆。他谈到了马克思、维柯、赫尔德、赫尔岑等令他着迷并给予他深刻影响的思想家,也谈到了他的诸多挚友,如诺埃尔·安南、W.H.奥登、大卫·塞西尔、阿尔弗雷德·布伦德尔、斯蒂芬·斯彭德,尤其是他与阿赫马托娃和帕斯捷尔纳克的颇富传奇色彩的交往。从伯林精彩纷呈的谈话中,读者可以分享他对自由主义与宽容的信念,可以分享他对音乐与文学的激情,也可以对他的生活与个性获得一种独特的认知。
热门推荐
  • 穷二代潘橙橙

    穷二代潘橙橙

    潘橙橙生在农村,又是那个穷地方的穷人,从小自尊主强的她发誓一定要考上大学,光耀门楣。潘橙橙以全县第一考上北京的一所高校。后来经过华丽蜕变大学里交上了知心好友,又获得了爱情。潘橙橙本来以为自己的生活将要越来越好,谁知毕业后,她才发现,原来困难还在……
  • 久爱成疾,深情慌慌

    久爱成疾,深情慌慌

    季南风的出现让宁市一夜刮起了风暴。32岁还未婚的他,颜高有钱神秘莫测,膝下有子四岁有余。22岁的人妻唐馨,温婉娴熟浇花育人,却有个深藏的秘密。初遇,唐馨在她值班教室被人欺负,季南风撞见,冷傲不屑,“老、师,要报警么?”再遇,她家访却在浴室见到他。唐馨脸颊绯红道:“你,道貌岸然,流氓!!”他彻底的告诉她,真假流氓的区别.....宴会上,他儿子小丸子,一声,妈妈,为她招来横祸。为了弄清来龙去脉,唐馨招惹了遥不可攀的他。“季先生,请自重!”“唐馨,没有女人经得住我的宠,我儿子都叫你妈了,你是不是该……改口叫声老公听听?”
  • 重生千金复仇

    重生千金复仇

    前世,她的妈妈被冤屈自尽,她同时遭到爸爸和继母的陷害,青梅竹马的未婚夫被继妹勾引,重生归来,她不再是受人欺凌的柔弱千金,所有利用她,欠了她的人,她都不会放过,守护妈妈,蹬掉小三,灭掉小白花,绝不成为圣母公主,努力打造属于自己的王国,而她,会成为女王。
  • 日本人气作家作品精选(套装7册)

    日本人气作家作品精选(套装7册)

    超人气推理作家湊佳苗,曾击败强东野圭吾与伊坂幸太郎;备受东野圭吾、宫部美雪激赞的新生代作家柚木麻子;继村上春树后日本中生代重要作家之一的白石一文;国民偶像、编剧女王、大和民族的张爱玲、仅以三篇短篇小说就摘取直木奖的向田邦子;获日本推理小说界的“诺贝尔奖”江户川乱步奖的得奖者镝木莲;《午夜凶铃》作者铃木光司的长女古谷美里。本套精选集包含这几位日本人气作家的7部作品,《睡在豌豆上》《四重奏·始》《终点的少女》《你是我的命运》《隔壁的女人》《寻找回忆的人》《超能者》。
  • 独家珍藏:前夫你认错人了

    独家珍藏:前夫你认错人了

    “别逼我再动手打你!我唐傲伦虽然很不屑对女人动手,但对你这样不顺从的女人,我还是不会手软的!”他扼住她的脖子恐吓。“手软?呵呵……”她冷笑了一声,他这个杀人不眨眼的大魔头比死神还残暴的人也会手软吗?如果他真的会手软不轻易对女人动手的话为什么他打她的次数已经多的让她数不清了?这个男人说话可真是矛盾的讽刺明明一边非人的欺负她,一面却在霸道的干涉别的男人接近她,将她死死的扣在身边,他到底想干什么!
  • 三洞枢机杂说

    三洞枢机杂说

    本书为公版书,为不受著作权法限制的作家、艺术家及其它人士发布的作品,供广大读者阅读交流。汇聚授权电子版权。
  • 在牛津和剑桥听讲座

    在牛津和剑桥听讲座

    本书节选不同领域大师的演讲原文,倾听来自世界一流学府的顶尖智慧。史蒂芬·霍金、布莱尔、丘吉尔等科学巨匠、政界要人、文学大师与你进行一场心灵对话。 演讲者的精彩原文,展现智慧的光芒和魅力。
  • 蜜色豪门:前妻太难戒

    蜜色豪门:前妻太难戒

    她抱着三岁女儿尸体哭时,他在妹妹床上,她脸被破相时,他律师无情甩给她一张离婚书,她只是站在江边吹风,却被妹妹推入江中。他应该永远也想不到,那个曾经只会围着柴米油盐酱醋茶打转的黄脸婆、那个被破相的弃妇、那个‘意外’淹死的亡妻,此刻已是对手企业的领导者、千万男人心中的梦中情人,同时,她还是一个二岁儿子的母亲……如今的她,每天都会坐在镜子前,对着额头上的疤痕发誓:“我一定会让你们付出惨痛的代价!”
  • 做事做到位

    做事做到位

    “做事做到位”不仅是一种理念、一种精神,更是21世纪至高无上的做事准则。美国著名作家阿尔伯特·哈伯德说过:“不必等待他人的安排,自觉而出色地把工作做对做到位,世界将会给他巨大的回报,无论是金钱还是荣誉。”可见,能否把事情做到位关乎着一个人的前途命运。对于现代组织来说,也许最应该提的两个字就是“到位”。毫不夸张地说,现代组织里从来不缺聪明人,也从来不缺能够做大事的人,但是缺乏那种能够将工作踏踏实实地做完并做到位的人。不管你是初入职场的新人,还是久经磨炼的职场老手,在激烈的职场竞争中,把工作“做完”只是最基本的要求,“做到位”才是我们的最终目标。
  • 听风若雨全部都是你

    听风若雨全部都是你

    日常一:男子迈开步子走向顾若“她呢?”顾若抿了抿嘴唇,“她说你太木讷,撩其他汉子去了。听说……”男子瞪了顾若一眼,“先管好你自己的男人!不然我就让你看他如何。”顾若……啊喂!讲点道理啊喂喂喂!!!日常二:“你再拿我挡你桃花,我就发个声明,”???顾若“……别别别,我还是喜欢。”日常三:“我过得好苦啊!我一直被欺压!”顾若一边抹着不存在的眼泪,一边把魔爪往搂着自己的男人脸上伸,扯着他的脸做各种表情。男人摸了摸她的头发,“嗯,乖。”随后将她的头发揉成鸡窝。顾若“……”来人啊!这里有刁民觊觎朕的发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