心理学关键词:补偿性消费
当我们把“上瘾”一词和购物、花钱联系在一起时,我们必须意识到这是指心理层面的依赖。心理学研究显示,很多人购物上瘾是为了填补自己内心的空虚,或是用于补偿现实生活中的遗憾,也就是所谓的补偿性消费。但是怎样才能改掉花费过度的毛病呢?那么就请对号入座,先看看自己属于哪一类购物狂,“对症下药”才能帮你彻底戒掉“毒瘾”。
◆网购狂
只要闲来无事就上网浏览购物网页,不看就浑身不自在,忍不住就点击购买。心理学家分析,有些人买东西买到完全依靠网络世界,不愿与外界接触。到了这种程度,已经不是单纯地功能使用的依赖,而是沉溺症的征兆了。过分迷恋网购,其实是一种不安全的心理表现。从心理学上分析,这类人往往缺乏自信心或者人际关系不和谐,因孤独、紧张、焦虑而习惯用网络购物这种形式来填补内心的空虚。
因此,此类消费者,在遇到不开心,情绪不好的时候,要寻找正确的压力缓解途径,可以找几个和你没有利益冲突的朋友聊聊天,建立可信赖的人际关系;参加运动、短途的旅行,放松积压已久的情绪;参加一些公益活动,从中获得自我价值的提升。当然,如果问题比较严重时,也可以寻求心理咨询。
◆折购狂
这类消费者,每到打折季,就会特别兴奋。心理学家认为,这类人中很多对商品有一种极其强烈的、部分甚至是病态的占有欲望。而且,他们一般在购物时凭心情好坏、个人兴趣等内在因素来决定是否购买,从来不考虑适用性、季节性、支付能力等外在条件。很多商品对他们来说并没有多大的用处或者是重复购买。而令他们购买的原因又有很多种,一部分是因为虚荣攀比的心理,还有从众心理。
因此,此类消费者应建立正确的自我认识。正确认识自我,外在的美只能是锦上添花的,而内在的美才是关键,没有最好的服饰,只有最适合你的服饰,所以不妨学习一些衣着搭配的技巧。
◆贷购狂
这类消费者,只要消费就取出信用卡,有的甚至直到信用卡刷爆,才有一种满足的快感。心理学家表示,这类人希望通过高消费来释放工作和情感的双重压力,“刷卡”成了他们满足自己感情需求的替代品。实际上,这种冲动型消费也有点像赌博,你下注的同时希望它为你获得意外的收益,比如:更满意的男人,更优秀的工作业绩等。当这一切的包装并不能给你所想要的东西时,你就会认为自己下的注不够多,于是就会选择更高档的时装,追逐更高品质的休闲娱乐,这是一个恶性循环,最后在掏空你腰包的同时,也让你一无所有。
减少可用资金,学会理性消费是应对贷购狂的妙招。购物前先列表,把想买的东西做3个分类:想要但不需要的、可能需要的、真的需要的。清楚分类之后,根据自己现有的金钱规划购物。同时,养成用现金消费的习惯,这样有助于控制消费额度。必要时甚至可以禁用信用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