登陆注册
1194900000002

第2章 东西方文化交流的再思考(代序)(2)

受东方文化的影响,欧洲绘画的另一个值得注意的倾向是将东方器物作为描绘的对象,即欧画中直接反映东方物品。这些物品多系中国、日本、印度等地盛产,包括瓷器、丝绸、漆器、毡毯、家具、乐器等,中国产品居多,特别是中国瓷器,一直是文艺复兴以后欧洲画坛表现的热点。15—17世纪具有代表性的画品为安德雷亚·曼泰尼亚的《马哥斯僧朝拜圣婴耶稣》、乔凡尼·贝利尼的《群神宴》、奥西亚斯·贝尔特的《盛在中国碗里的草莓和樱桃等静物》、彼得·盖里茨·凡·鲁斯特拉滕的《银灯和茶具的静物》等。八角形图案或其他对称型图案缀有风格化动植物的近东或南亚地毯,从14世纪中期以后,就出现在欧洲的绘画作品中了。东方的某些文学作品传到欧洲也被视觉艺术化了,这在宗教领域特别突出。11世纪复制的《凯德蒙诗集》中一幅《挪亚方舟》插图就是根据西亚文学中的巴比伦洪水故事的描述创作的。教堂中取材于《旧约全书》的壁画比比皆是,圣马可教堂前廊中若干圆顶的一整套镶嵌画,始作于1220年左右,到13世纪末才最后完成,表现了从创世纪到摩西传“创世说”的全部场景。

在造型艺术方面,炙手可热的中国瓷器曾引导掌握了造瓷术的欧人对中国盘罐杯壶等餐饮具和高颈瓷瓶以及人物塑像的造型式样的广泛模仿,德国的迈森瓷窑、法国的尚蒂伊瓷窑和梅纳西瓷窑、英国的切尔西瓷窑均有一批从形似到神似的华瓷仿品。

在建筑艺术方面,中世纪期间,对西方影响最深的是阿拉伯建筑。阿拉伯建筑风格,如在立方体房屋上覆盖穹隆,形式多样的弓架结构、叠涩拱券,以彩色琉璃砖镶嵌和精工细镂的雕刻装饰以及高耸的尖塔等等,其源流都可以追溯到古代的西亚和南亚,特别是波斯和印度,有的甚至可以寻根至远东。因此,从某种意义上可以说,阿拉伯建筑所体现的是泛亚洲的建筑特色,它的构架、内部装饰和外形在欧洲都留下了仿造的影子。圆弓形结构被西方人称为摩尔式弓架结构而广泛袭用,尖头式弓架结构又成为西方哥特式建筑的典型特征。清真寺的圆顶式外形也被欧洲各地有意识地模仿,在法国、英国、德意志等国都有参照清真寺外形仿造的一些教堂。

另外,中国瓷在建筑业方面的应用,也将欧人的注意力由追求单一的瓷具艺术的器物美转而为复合的装饰艺术的结构美,由器物、器具的局部艺术美升华到建筑装饰和整体艺术美。中国人的瓷饰艺术将西方人引入了又一座新的艺术殿堂,它极大地丰富了欧洲建筑艺术、装饰艺术的内容,为瓷制品在欧洲近代社会生活中的应用开辟了更加广阔的前景,促使欧人艺术的审美观念进一步升华。

四、东方地理学在西方认识世界过程中的作用

中世纪东方地理学研究在精确制图学方面一直领先于西方。远东的中国,“计里画方”是传统的制图方法,自从魏晋的裴秀提出“分率、准望、道里、高下、方邪、迂直制图六论”以后,就确立了矩形网格的科学制图学,这种网格制图法沿用到元、明时代,并不断西传,不仅为莫斯陶菲、葛兹维尼等阿拉伯学者所应用,使阿拉伯制图学走向网格化,并经由阿拉伯影响西方,而且还通过马可·波罗等人直接传播到西方,马可·波罗曾以网格制图法草绘过一张欧亚大陆轮廓图,这张图随他带回欧洲以后,新的制图方法启发了一批欧洲学者制图的新思路,不久,意大利学者马里努·萨努图在他所著的《十字军战士地理学》的附图中便采用了这种计量定位的便捷方法,与此同时,这种制图法对需要精确定位的欧洲各国实用航海图学的形成,也起了推动作用。13世纪末,在地中海已开始使用罗盘绘制航海图,罗盘的方位线与中国早已使用的针路相似,14世纪欧洲大量出现的实用航海图,是受中国网格地图、航海地图和针路的启发与推动的直接结果。

中世纪的东方,也注重描述性的地理学研究,这与东方频繁的多边和居间商业贸易、朝觐宗教圣地以及由此养成的善于旅行、远游风习有关。特别是阿拉伯人,从9世纪的苏莱曼到13世纪的雅古特,留下了大量的游记,这些描述性地理学珍贵的原始资料对西方人认识东方的区域地理、地形、地貌以及绘制世界全图仍产生过一定的影响,直到新航路开辟的时代,一些西方人还将各种游记视为绘制地图不可或缺的参考资料。1490年发行的马特卢斯世界地图的绘制利用过马可·波罗对东方的描述,坎蒂洛地图关于亚洲南部海岸的绘制也是基于阿拉伯航海图和游记提供的素材。

中世纪欧洲基督教的大地扁平说在相当长的一段时间里,曾淹没了古代业已存在的大地球形理论。5—6世纪在印度出现的大地球体说,一度支持了阿拉伯人通过翻译大量希腊著作接受古希腊的地圆学说,并将大地球形理论加以发挥,认为世界有一个“顶点”叫“艾林”,与四个方位的基点距离相等。“艾林”理论被介绍到欧洲,曾影响了新航路开辟时代的一批航海家。哥伦布正是从1410年出版的一部拉丁文著作中接受了这套理论,相信大地像一个梨子,给他下决心西行探航印度相当的理论支持。

东方的地理学研究成就也促使了欧人对东方区域地理的正确认识。直到16世纪末,西方仍然没有一幅准确的关于中国的地理概念图,奥德利乌斯于1594年所著的《地理大观》曾收录了一幅展示中国疆域轮廓及山川水系的中国地图,但掺入了许多想象成分,舛误不少。稍晚,布拉厄兄弟编著的《新地图集》中的中国地图,定位不准的错误也还相当明显。17世纪上半期,欧洲两位著名学者和地理学家马尔蒂尼和卜弥格到中国后,在对中国具体考察的同时,吸收了中国区域地理学方面的研究成果,借鉴了中国制图学的若干方法,分别完成了《世界新图》、《中华帝国图》、《中国新图》、《中国地图集》的绘制,这是给欧洲以正确的中国概念的地图,有的还标出了分省图以及附文对人文地理和风土人情的介绍,《中国新图》被西方学者誉称为“地理学上的里程碑”,马尔蒂尼被推崇为西方的中国地理学之父。

可以说西方在中世纪向近代转变过程中,地理学方面所取得的成就,融进了许多东方人的意识和智慧、研究成果和方法。

五、东方影响下的西方药物学和医学

西方的药物学、医学和医学思想附随着希腊、罗马文化创造过古典文明的辉煌,随着中世纪文化潮汐的退落而衰萎,沿袭古代希腊和近东地区医院建于寺院周围,唯僧人以慈善之心,尽护理伤病人之责的习惯,中世纪西方医学保留在闭塞的修道院内,修道院医学兴盛于蒙特卡西诺,这里保留着一些重要的古典医学稿本,通过本尼狄克特的教徒们将医学知识传布到西欧各地修道院中。药物学知识仅限于残存书稿的零散介绍和修道院种植园内栽培的药草而已。涂圣油、祈祷、忏悔与诊治、医疗相结合,阻碍了医学科学的顺利发展。

东方医学的西传始成为欧洲医学复兴的动力。中国、印度、波斯等东方国家的传统医学通过阿拉伯这座桥梁对西方施以影响。中世纪早期,沿着丝绸之路,中国的黄连、大黄、肉桂、生姜、土茯苓、沉香、麝香等药材便先后传到了中亚,10世纪,阿拉伯著名的科学家阿维森纳的《医典》载药800多种,其中500余种产于中亚,不少药材原产于中国。这些在异地培植成功的药材,其药用性能为阿拉伯人所掌握,中国医学的医理和诊治方法也逐渐为阿拉伯人重视,并被有效地吸收和应用。《医典》中记录了48种脉象,其中35种与中国王叔和《脉经》中的论述相同。一些疾患表症的描述也与中国医书的记载吻合。因削鼻是印度一种常见的刑罚,故印度的医学长于整形外科,这一医术,也汇集到包容了希腊、波斯医学精髓和中国医学成分的阿拉伯医学中,经过阿拉伯人的临床发挥和系统整理,在融汇若干东方国家医学成就的基础上,形成了一套完整的阿拉伯医学体系。11世纪末,阿拉伯医学主要经由南部意大利开始明显的影响西欧。随着非洲人君士坦丁等一批阿拉伯学者、医生向意大利内腹的迁徙,大量的阿拉伯医书在蒙特卡西诺等地被译成拉丁文。如阿里·伊本·阿巴斯《皇家医学》的理论部分、《论忧郁症》、《论胃功能紊乱》等。美国著名的科学史家L. 桑代克指出:“12—13世纪西欧用拉丁文修撰的医学和自然科学著作,大量引据君士坦丁译本。”可见,西方医学最初试图在集东方医学成就的阿拉伯医学中去寻求复兴之辙。12世纪后期和13世纪后期,并称为阿拉伯医学三大翻译家的另外两位,热拉尔和萨林,又先后将阿拉伯的一些重要医著诸如宰海拉威的《医学宝鉴》、拉齐的《曼苏尔集》和《医学集成》、伊本·西那的《医典》、伊本·兹莱的《养生表》等译成拉丁文。中世纪的欧洲能够认识阿拉伯的医学,主要应归功于这三位翻译家和一位善于汇集阿拉伯医学材料的学者阿诺德。伊本·西那的《医典》被称为“医学圣经”指导西欧医学发展,享誉500年。丹尼尔这样评价善于辑录、汇编阿拉伯医学研究材料的阿诺德:“经过他笔下的阿拉伯著作,引出了几乎欧洲全部的医学文化及其成就。”

在东方国家中,中国的医学文化起步早、根基厚,系统、完备,自成体系,在欧洲近代化过程中产生过不可忽视的影响。

新航路开辟以前,除了像马可·波罗那样长期留居中国的少数西方行商以外,欧人认识中国医学往往都是通过阿拉伯人间接完成的。其间,难免支离破碎,甚至背离“本经”。

西欧人获得系统的中草药知识和较完整的中国医学理论是与中国直接通商后到中国学得的。利玛窦在中国期间经过长期的观察认为中医医术甚佳,可惜只在日记中留下只言片语赞许,而没有周详的评述。1618年由葡萄牙来华的邓玉函曾收集考察过大量中草药并作过详实记录。稍晚来华的卜弥格编著了《医钥》、《中国医法大全》等书,详细介绍了中医诊病的切、望等法(脉学、舌诊等),灸治法,还附有经络、脏腑的版图173幅,列举中药289种。欧人对中国医学的系统了解和全面认识,并饶有兴趣地进行研究是从这本书开始的。此书先后以拉丁文、意大利文、法文、英文等多种文字出版,流传甚广。尔后,中医药和中医学的专著陆续出版。根据马堪温教授统计,17世纪西方共出版中医学通论1种、脉学医书3种、药物学书籍1种、针灸治疗5种,共计10种有关著作。欧人在中医药物学方面认识的飞跃是李时珍《本草纲目》问世以后,《本草纲目》在动植物分类学上早于西方一个半世纪,是16世纪以前中国药物学和医学的总成,同时涉及古代自然科学的许多领域。1590年行刊以来,在国内翻刻30余次,欧人所知的有1596年、1609年等版本,这些翻刻版自1647年被译成拉丁文以后,又相继被译成法文、德文、英文等文字,洞开了欧洲药物学研究者的视野,同时为世界生物学研究提供了大量有关东方的详实资料,达尔文称之为《中国百科全书》,在其著作中提到和引用中国医药学和植物学方面达104处之多,直接支持了他的进化论的立论。

如果说汇集东方医学成就的阿拉伯医学成功地启动了西方中世纪医学的复兴,并完成了向近代医学的转变,那么,中国医学不仅丰富了人类的医学思想,充实了世界医学和药物学的内容,为近代欧洲医学的发展提供了借鉴,也为人类的植物学、动物学、博物学、分类学等近代科学以及生物进化、人类起源重大科学理论问题的研究奠定了基石。

六、东方器物、物类的西传及其影响

自上古以来,东方器物就不断地西传欧洲。15—16世纪,西欧国家出现了一批与东方联系密切的中心城市,东方的器物和各类物品主要通过馈赠、贸易、殖民掠夺等多种形式经由这些中心城市传播于西欧各国。由此形成东方的器物文化对整个西欧的辐射。葡萄牙的里斯本是西欧航海家、商人和水手云集之地,这里是东方航运的起点,与南亚、东南亚和东亚直接通航,接受东方物品得天独厚;西班牙则通过在菲律宾建立基地的方式将东方器物远运西属美洲再辗转运往伊比利亚半岛,马德里虽不是海港城市,却因是西班牙的经济文化中心而留下很深的东方文化印迹。安特卫普和阿姆斯特丹先后创造了尼德兰历史上接受东方文化的辉煌,曾使德意志伟大的艺术家奥尔布雷克特·杜赖等人慕名游访。法国的巴黎、马赛,英国的伦敦,亦是东方商品的主要市场,相对而言,在伊丽莎白女王统治之前,伦敦始终不及欧洲大陆诸城市对东方问题敏感和活跃。在德意志,奥格斯堡和纽伦堡是两个著名的文化中心,路德派的萨克森人最初通过香料商人们认识亚洲,天主教的巴伐利亚人则通过耶稣会会士和商人们保持着与亚洲的联系。由拜占庭、大马士革、雅法、贝鲁特的欧亚传统贸易通道与北到威尼斯,南到巴勒莫的所有意大利东方港口均有联系,特别是威尼斯、拉文纳、安科纳和巴勒莫与东方的接触更有近水楼台的优势,东方器物文化的影响也相对大得多。

来自东方的各种物类所涉及的区域包括西亚、中亚、非洲沿岸、南亚、东南亚、东亚、大洋洲等若干国家和地区,器物和物类可大致分为四类。

(一)生活类用品

包括家具、纺织品和用品。家具有中、日、印等国木制床、桌、椅、凳、屏风、箱盒等各类漆具、竹制器具、藤制器具。纺织类用品有锦缎、塔夫绸、卷曲黑纱、宽幅白布、上浆白布、宽幅棕布、白色和棕色横帆、雨篷、华盖、床罩、毡毯、刺绣品、极乐鸟羽衣及东方鸟类羽毛制品、印度丝巾、白绞丝、生丝等,最令人惊叹的是中国丝绸,被称为“富有流质感的纺织品”。用品又分为奢侈用品和一般用品,前者有金银器具、精瓷、琥珀、碧玉、玛瑙、光玉髓、毛粪石、珍珠及各种珠宝玉器,后者有陶瓷器皿、角质器具、搔痒的小骨器、剃刀、小刀、匕首、梳子、棕榈叶扇、赌板、染料,树胶、松香、乌木、象牙等东方质料制作的十字架、念珠和猴牙项链等。

(二)艺术和文化类用品

主要有质料不同的各种塑像和雕塑品、中国画、印度画、镶嵌画、刺绣画、各类东方书籍、地图、棋类、中国乐器、日本乐器、东方铸币、面具、宣纸及一般植物纤维纸、墨水等。

(三)兵器及军用器具

主要有刀剑、弓弩、盔甲、铠甲、鱼皮盾、作战护手等。

(四)各类动植物及制品

同类推荐
  • 中国文化博览2

    中国文化博览2

    人类从诞生之日起,便在延绵不绝的历史长河中找寻着未来的方向。作为大自然中的一个个体,为了求得生存,人类更是与自然界进行着永无休止的斗争。而工具的产生为人类开启了一扇通往科技文明的大门。栖息于神州大地的炎黄子孙是人类最早的远古居民之一,其中已知最古老的属现在云南省境内的元谋人,他们生活的时代,距今约170万年。在那个时候,他们已学会制造石器和使用火,我国发现最早的工具就是他们使用的刮削石器。这一时期也就是史学界所称之的“旧石器时代”。
  • 季羡林谈读书治学(典藏本)

    季羡林谈读书治学(典藏本)

    古今中外赞美读书的名人和文章,多得不可胜数。张元济先生有一句简单朴素的话:“天下第一好事,还是读书。”人必须读书,才能继承和发扬前人的智慧。人类之所以能够进步,永远不停地向前迈进,靠的就是能读书又能写书的本领。
  • 北京:城与人

    北京:城与人

    《北京:城与人》中经由城市文化性格而探索人,经由人那些久居其中的人们,和那些以特殊方式与城联系,即把城作为审美对象的人们搜寻城,我更感兴趣于其间的联结,城与人的多种形式的精神联系和多种精神联系的形式。当我试图讲述城对于人的塑造,和对于创造其形象者艺术思维的干预时,不能不暗自怀着兴奋。
  • 传说:民间美丽故事

    传说:民间美丽故事

    历史人物传说,是以历代社会生活中实有其人的著名人物为中心,通过艺术加工、幻想、虚构等手法,叙述他们的行为、事迹或遭遇等的传说。这些传说在表现历史事实的同时,也注重刻画历史人物,并且在传说中反映的是集体性的群众英雄。历史人物传说以人物为中心,叙述他们的事迹和遭遇,也表达了人民群众的评价和愿望。是我们研究历史的重要素材,对于研究人类文明的演进具有重要意义。
  • 闽都文化与开放型经济

    闽都文化与开放型经济

    开放性的企业文化是企业生存和发展的必需。企业文化需在新的经济、社会、技术环境中将予以越来越多新的内涵。企业文化的建立和形成是一个不断积累、不断创新、不断前进的过程。
热门推荐
  • 寂寞流年不抒情

    寂寞流年不抒情

    姐姐,今夜我在德令哈,夜色笼罩/姐姐,今夜我只有戈壁/草原尽头我两手空空/悲痛时握不住一颗泪滴/姐姐,今夜我在德令哈/这是雨水中一座荒凉的城/……/今夜青稞只属于她自己/一切都在生长/今夜我只有美丽的戈壁,空空/姐姐,今夜我不关心人类,我只想你。以上摘自海子的诗《日记》,我想借这段文字献给我的大姐。大姐,今夜我不关心人类,我在遥远的深圳想念你。从早到晚,老家的天空像个富婆似的阴沉着一张脸,又像憋了尿。到黄昏再也憋不住啦——下雪了。大姐,苦了你了。你是乌溪棉纺织厂的下岗工人。
  • 天涯月痕

    天涯月痕

    从东瀛回来的中土孤儿,他不知道自己属于那里,他只有孤寂的寻找着。
  • 上方天尊说真元通仙道经

    上方天尊说真元通仙道经

    本书为公版书,为不受著作权法限制的作家、艺术家及其它人士发布的作品,供广大读者阅读交流。汇聚授权电子版权。
  • 妻势汹汹

    妻势汹汹

    【本文纯属虚构,请勿模仿】别人穿越非后即妃,唯她云端却成为乔府倍受冷落的大少奶奶。婆婆不疼,妯娌不爱,好不容易相公死而复生,偏偏又引得小三纠缠不止。她欲脱身而去,却奈何生若浮云,不能逆风而动,放荡不羁的三叔、腹黑专情的相公、神秘妖孽的九王……每人都有神秘背景,却偏与她纠纠缠缠。待雨停风住,她又该云归何处?!
  • 中国西部博物馆论坛文集(2)

    中国西部博物馆论坛文集(2)

    本书收录的论文涉及:博物馆建设与发展、博物馆管理与服务、博物馆陈列与展示、博物馆藏品鉴赏与研究、博物馆藏品征集与保护、文化遗产与保护等六个方面内容。
  • 老婆乖乖,不准离婚!

    老婆乖乖,不准离婚!

    初见,他倒在她家门口,抓住她脚腕。她吓得大叫——鬼啊!他虚弱求救——救我!她把他捡回家,原以为多了个人劳役,结果——你这个白痴,连系鞋带都不会你穿什么鞋啊?!你这个笨蛋,谁让你把垃圾扫得满地都是的?!你这个蠢蛋,谁让你将整包洗衣粉撒进去了?!就算失忆了,也不可能不会穿衣服扣纽扣,分不清盐跟糖,洗碗打破碗,煮饭差点把厨房烧了吧?她很想问他到底会什么?!他面无表情摇头,什么都不会。她就日了,什么不好捡,竟然捡了个生活白痴回来?!当不成主人,却还要当仆人,她要哭了!★☆★但是这个白痴,在她被人欺负的时候,挡在了她的面前,在她生日那天亲自给她煮了一碗长寿面,在她孤独寂寥哭泣的时候,将她紧紧抱在怀里,可后来,她才发现,原来他什么都记得。再见,他是城堡里高高在上的王子,而她,依旧是市井里的灰姑娘。而这一次,尼玛!为什么她还是要当他的仆人?!而且还是贴身的?!不!她才不干!灰姑娘也是有尊严的,不是他说什么她就干什么!不干?他直接将她绑进民政局!光明正大的要她当他的贴身生活助理,简称老婆!
  • 铁血英雄

    铁血英雄

    为纪念中国人民解放军建军80周年,中国武警出版社精心策划出版了一批官兵喜爱看的图书和音像制品,其中多部图书入选中共中央宣传部等单位确定的纪念建军80周年重点图书。这些出版物在指导部队推动工作、引导官兵鼓舞士气上发挥了积极的作用。
  • 燃烧的天使

    燃烧的天使

    《燃烧的天使》是俄国象征主义领袖瓦·勃留索夫最负盛名的历史小说。这是一个情境异常奇特的神话,以十六世纪的德国为背景,讲述了一个发生在魔鬼、骑士和多情少女莱娜塔之间的三角爱情故事,折射了俄国十九世纪末二十世纪初的历史风貌。这里有魔法、关亡术、招魂术;有缠绵悱恻又令人扼腕的爱情;有以考古化的语言风格模拟描绘的异域异时的“古风遗习”,以此来比兴、折射俄国社会的时代氛围,反映当时“令人放心不下的沸腾的当代生活”。《燃烧的天使》被誉为勃留索夫最优秀的小说作品,甚至为勃留索夫赢得了与普希金比肩的经典作家的声誉。
  • 弹琴杂说

    弹琴杂说

    本书为公版书,为不受著作权法限制的作家、艺术家及其它人士发布的作品,供广大读者阅读交流。汇聚授权电子版权。
  • 故园风雨后

    故园风雨后

    当赖德军官看到那座庄园时,所有的记忆都回来了。他来过这里,他知道这里的一切。少年查尔斯·赖德在牛津大学结识了英俊的侯爵之子塞巴斯蒂安,经由塞巴斯蒂安的介绍进入布赖兹赫德庄园。此后这座庄园在查尔斯生命中烙下了无法磨灭的印记,他与一对兄妹产生了不可言说的情感,还见证了一个家庭的分崩离析。塞巴斯蒂安的父亲抛下家人与情人定居海外;笃信宗教的母亲日渐疯狂,以爱之名给儿女套上沉重的枷锁。年轻的塞巴斯蒂安渴望挣脱家庭牢笼而不得,终日酗酒,最终远走他乡,潦倒一生。年轻美丽的长女茱莉娅,也因无法摆脱信仰的束缚,早早断送了爱情与幸福。